病毒性心肌炎如何诊断鉴别
病毒性心肌炎如何诊断鉴别
病毒性心肌炎容易和风湿性心肌炎发生混淆,病毒性心肌炎主要表现为心肌酶的异常,患者会出现免疫球蛋白异常,而风湿性心肌炎主要表现为患者不过有过链球菌感染史,甚至有扁桃体炎的,风湿性心肌炎引起猝死的情况比较少,而病毒性心肌炎能够造成患者猝死。
另外病毒性心肌炎与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也有不同,也容易发生混淆,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主要表现为患者的心内膜弹力纤维变厚,严重的会发生变性或坏死,而病毒性心肌炎多为表现为正常,表现的是心肌收缩无力,少数会有出现心包液的情况。
另外病毒性心肌炎和原发性心肌炎也是不同的,原发性心肌炎主要出现因遗传的原因造成,她多是以扩张型的心肌病为主,而部分的病毒性心肌炎,也可能造成临床的扩张型心肌病,这容易,比较相似的,另外有些原发性心肌病在晚期也有一定的病毒性的心肌炎的表现,这也造成两者难以鉴别。
另外还有川崎病,非病毒性心肌炎,病毒性心肌炎造成一定的混淆,从而给治疗带来一定的不确定性,要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病毒性心肌炎和其他的一些类似的心肌炎有一定的区别,在治疗上也有所不同,一旦发生误诊的话,对于患者来说会带来很大的危险,所以患者一定要到正规医院进行检查,明天病因以后才能进行良好的治疗,避免与其他的类似疾病造成混淆,给治疗带来麻烦。
小儿心肌炎是怎么回事
常见病因(45%):
心肌炎常见病因,可引起病毒性心肌炎的病毒常见的为腺病毒(特别是血清型2及5)和肠道病毒(柯萨奇病毒A及B组,埃可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其中以柯萨奇病毒B组(CVB)最为常见。
其他病因(35%):
其他可引起病毒性心肌炎的病毒包括:单纯疱疹病毒,水痘及带状疱疹病毒,巨细胞包涵体病毒,风疹病毒,流行性腮腺炎病毒,C型肝炎病毒,登革热病毒,黄热病病毒,狂犬病病毒,呼吸道肠道病毒等。
近年来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病毒基因序列,提高了心肌炎的病因诊断,曾报道疑为病毒性心肌炎58例,患儿年龄2天~13岁,用PCR方法检测患者血液中人类小RNA病毒,阳性率为48%,其中4例进行斑点杂交,确定为柯萨奇B3病毒,以往由于病因诊断不明,所谓特发性心肌炎或间质性心肌炎,其中部分病例可能是病毒性心肌炎。
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方法是什么
1、胸闷心慌,乏力,心悸怵惕不宁,或快速或缓慢。严重者可见有喘促,倚息不得卧,或烦躁不安,四肢厥冷,脉微数疾或欲绝,或血压降低。
2、症状出现前2周内可有感冒、急性肠炎等病毒感染史。
3、体格检查,常见为心律失常,尤以期前收缩为多见。此外,少数患者有心脏扩大,第一心音减弱,并可能出现急性心力衰竭和心源性休克表现。
4、实验室检查
(1)一般检查:在急性期可见有白细胞计数升高、血沉增快医|学教育网整理,部分患者尚有血清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和肌酸磷酸激酶增高。
(2)特殊检查:心电图常见各种心律失常,其中以室性期前收缩为多。此外尚有T波倒置和ST段轻度改变。部分患者见有室速、室颤和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可危及生命;胸部X线摄片显示心脏外形正常,部分患者心脏扩大;超声。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心动图可有左室收缩和舒张功能异常。必要时可做病毒学检查,可从咽拭或粪便或心肌组织中分离出病毒,血清中检测特异性抗病毒抗体滴定度增加,特别是抗柯萨奇B病毒抗体。从心肌活检标本中可找到特异抗体原或在电镜下发现病毒颗粒。
病毒性心肌炎的病毒是什么 病毒性心肌炎生化指标
病毒性心肌炎诊断过程中经常用到的实验室检查,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一、血常规,血常规可以发现白细胞总数的增高;
二、心肌酶谱可以发现转氨酶、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的升高,也可以发现肌酐蛋白T、肌酐蛋白I的升高,如CRP,也就是C反应蛋白、红细胞血沉等非特异性炎症指标也会升高,同时也会对病毒性心肌炎的患者进行病毒学检查。
病毒学检查,仅作为一个病因的参考而不能作为诊断标准。
小儿心肌炎的病因
常见病因(45%):
心肌炎常见病因,有感染、风湿、免疫、中毒等,小儿心肌炎中多见于病毒感染,可引起病毒性心肌炎的病毒常见的为腺病毒(特别是血清型2及5)和肠道病毒(柯萨奇病毒A及B组,埃可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其中以柯萨奇病毒B组(CVB)最为常见。
其他病因(35%):
其他可引起病毒性心肌炎的病毒包括:单纯疱疹病毒,水痘及带状疱疹病毒,巨细胞包涵体病毒,风疹病毒,流行性腮腺炎病毒,C型肝炎病毒,登革热病毒,黄热病病毒,狂犬病病毒,呼吸道肠道病毒等。
近年来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病毒基因序列,提高了心肌炎的病因诊断,曾报道疑为病毒性心肌炎58例,患儿年龄2天~13岁,用PCR方法检测患者血液中人类小RNA病毒,阳性率为48%,其中4例进行斑点杂交,确定为柯萨奇B3病毒,以往由于病因诊断不明,所谓特发性心肌炎或间质性心肌炎,其中部分病例可能是病毒性心肌炎。
小儿心肌炎是怎么回事
1.常见病因
心肌炎常见病因,有感染、风湿、免疫、中毒等,小儿心肌炎中多见于病毒感染,可引起病毒性心肌炎的病毒常见的为腺病毒(特别是血清型2及5)和肠道病毒(柯萨奇病毒A及B组,埃可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其中以柯萨奇病毒B组(CVB)最为常见。
2.其他病因
其他可引起病毒性心肌炎的病毒包括:单纯疱疹病毒,水痘及带状疱疹病毒,巨细胞包涵体病毒,风疹病毒,流行性腮腺炎病毒,C型肝炎病毒,登革热病毒,黄热病病毒,狂犬病病毒,呼吸道肠道病毒等。
近年来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病毒基因序列,提高了心肌炎的病因诊断,曾报道疑为病毒性心肌炎58例,患儿年龄2天~13岁,用PCR方法检测患者血液中人类小RNA病毒,阳性率为48%,其中4例进行斑点杂交,确定为柯萨奇B3病毒,以往由于病因诊断不明,所谓特发性心肌炎或间质性心肌炎,其中部分病例可能是病毒性心肌炎。
3.发病机制
心肌炎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但随着分子病毒学、分子免疫学的发展,揭示出病毒性心肌炎发病机制涉及到病毒对被感染的心肌细胞直接损害和病毒触发人体自身免疫反应而引起心肌损害。病毒性心肌炎急性期,柯萨奇病毒和腺病毒通过心肌细胞的相关受体侵人心肌细胞,在细胞内复制,并直接损害心肌细胞,导致变性、坏死和溶解。机体受病毒的刺激,激活细胞和体液免疫反应,产生抗心肌抗体、白细胞介素—Iα,肿瘤坏死因子α和γ干扰素等诱导产生细胞粘附因子,促使细胞毒性T细胞(CD8’)有选择地向损害心肌组织粘附、浸润和攻击。加拿大学者Liu及Mason等根据近年的研究成果将心肌炎的发病过程分为3个阶段,即病毒感染阶段,自身免疫阶段及扩张性心肌病阶段。
重症病毒性心肌炎危害有哪些
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是很严重的,其死亡率高。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在临床上为一类在中青年人群中较多发生且易危及生命的心脏病。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的患者,病情危急且较为严重,不过在治疗上无特殊性,在发病早期可根据个体病情使用小剂量激素治疗、同时应用大剂量维生素c、营养支持,发病后期多数需使用对症支持综合治疗。
急性心肌炎患者多为中青年;而且患者都有显著病毒感染是急性心肌炎发病的主要病因,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表现多有较为严重的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类似心肌梗死临床表现,少数患者伴有急性肺水肿症状、心源性休克以及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表现。
有关研究表明,在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的患者其临床表现多变,虽然诊断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的手段较多,不过某些检查方法实施较为困难或阳性率太低,临床工作中应注重临床资料的收集,重视诊断心肌炎的相关指标,减少误诊、漏诊,是临床医生需注意的事项。
综上所述,心肌炎患者首先要对心肌炎这个病有充分的了解,配合医生的治疗尽早地恢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同时在日常生活中要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做好疾病的自我保健和预防。定期复查,如有异常及时到院就诊。
病毒性心肌炎认识上的四大误区
1.感冒了就会得病毒性心肌炎。一般引起感冒的原因90%以上为病毒感染,有人误以为感冒了就会引发病毒性心肌炎。其实感冒后,只有极少部分孩子的心脏会受到病毒的损伤,这与病毒的种类,人体的免疫力,周围环境的影响有着密切的联系。能影响人体免疫力、反应性的内在和外界因素很多,如细菌感染、营养不良、剧烈运动、过度劳累、疫苗接种、药物的作用尤其是激素、抗生素等的长期应用。由于这些不利因素的影响,人体抵抗力下降,因此病毒可乘虚而入,直接侵袭心肌或通过自身免疫反应损害心肌,发生了病毒性心肌炎。反之,如果入侵病毒少,毒性低,而人体抵抗力强,又没有上述不利因素,人体与病毒斗争必然取胜,那就不发生病毒性心肌炎了。2.心脏出现早搏就表示得了病毒性心肌炎。心脏早搏又分为良性和恶性,一般健康人在精神紧张、过度疲劳、吸烟、饮酒、喝浓茶、喝咖啡或消化不良时均可出现早搏。功能性或良性早搏常出现于饭后及安静时,活动后早搏反而减少或消失。但如果是在运动后早搏明显增多,需上医院检查,医生会根据孩子发病前是否有明显发热及感冒、腹泻等病毒感染史及相应的化验和检查,再做出诊断。3.心肌酶谱高了就是病毒性心肌炎。一般医院怀疑孩子得了病毒性心肌炎后,都会抽血检查心肌酶谱,尤其是检查肌酸激酶(CK)的心肌同功酶(CK-MB)和血清中心肌肌钙蛋白,因为它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心肌受损的情况。但这并不是诊断病毒性心肌炎的唯一依据,医生还会结合临床表现,综合分析。4.得了病毒性心肌炎的孩子以后会发展成为慢性心肌炎患者。如果医院已经通过全面的检查明确了孩子的诊断,应了解孩子的病情轻、重程度。从全国性的大批病人的长期随访资料表明,一般经过2~6年的随访,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患者中60%经数周或6个月内治疗即痊愈,不到40%经数年后痊愈或好转。只有极少数孩子(2%~3%)在患病过程中出现心脏扩大等重症症状导致死亡。可见,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预后是好的,只有少数遗留后遗症,如早搏,I 度房室传导阻滞等,而且大多是心肌修复时疤痕组织引起,预后一般良好,家长不必为之恐惧或担忧。
风湿性心肌炎诊断鉴别
诊断
根据病因,临床症状和相关检查即可诊断。
鉴别诊断
1、中毒性心肌炎
有严重感染或药物中毒史,常并发于重症肺炎,伤寒,败血症,白喉,猩红热等疾病,常随原发病感染症状好转 而逐淅恢复,使用吐根碱,锑剂等可引起心肌炎,随药物的减量或停用而逐渐好转或恢复。
2、风湿性心脏炎
有反复呼吸道感染史,风湿活动的症候如高热,多发性游走性大关节炎,环形红斑及皮下小结等,有瓣膜病变时出现二尖瓣区收缩期和/或舒张期杂音,实验室检查可见血沉增快,C-反应蛋白阳性,粘蛋白增高及抗溶血性链球菌“O”,链球菌激酶效价增高与咽拭子培养阳性等链球菌感染的证据。
感冒后懒动叹气小心心肌
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在门诊上极易误诊。以前,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诊断依据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心功能不全、心源性休克或心脑综合征。2.心脏扩大(X线、超声心动图检查具有表现之一)。3.有心电图改变。4.CK_MB升高或心肌肌钙蛋白(cTnI或cTnT)阳性。患儿必须同时具备以上两种诊断依据,才能被确诊为病毒性心肌炎。
但是,由于这个诊断标准非常严格,临床中发现有些病毒性心肌炎患儿仅具备其中一个标准,却因为没及时得到救治而死亡。因而,最新的观点认为,只要患儿具有其中一种症状,即应先作为“疑似心肌炎”进行长期随诊。
病毒性心肌炎是由病毒侵犯心脏,以心肌炎性病变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它的特点可概括为“一大、一少、一快”。“一大”是指病情轻重悬殊大,有的患儿症状较重,但也有的患儿只出现心电图改变,或者仅表现为轻微的心慌、胸闷、善叹息、乏力懒动、面色发灰等,有些患者甚至根本没有症状。“一少”是指临床症状少,也就是说,患儿的症状相对单一,比如说,有的小儿有懒动表现,家长可能认为是食积所致。但是,家长要注意,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病部分在心脏,患儿的病情可能突然恶化,出现心功能不全而危及生命。
还有一部分患儿由于年龄较小,还无法准确地表达自己的痛苦。因此,家长一定要细心观察,尤其是患儿感冒过后。如果临床怀疑患儿为病毒性心肌炎,但又不完全符合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标准,最好让患儿做一下必要的相关检查,如心肌酶、心肌肌钙蛋白、心电图等。
小儿患心肌炎是怎么引起的
可引起病毒性心肌炎的病毒常见的为腺病毒(特别是血清型2及5)和肠道病毒(柯萨奇病毒A及B组、埃可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其中以柯萨奇病毒B组(CVB)最为常见。其他可引起病毒性心肌炎的病毒包括:单纯疱疹病毒、水痘及带状疱疹病毒、巨细胞包涵体病毒、风疹病毒、流行性腮腺炎病毒、C型肝炎病毒、登革热病毒、黄热病病毒、狂犬病病毒、呼吸道肠道病毒等。
近年来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病毒基因序列,提高了心肌炎的病因诊断。曾报道疑为病毒性心肌炎58例,患儿年龄2天~13岁,用PCR方法检测患者血液中人类小RNA病毒,阳性率为48%,其中4例进行斑点杂交,确定为柯萨奇B3病毒。以往由于病因诊断不明,所谓特发性心肌炎或间质性心肌炎,其中部分病例可能是病毒性心肌炎。
病毒性心肌炎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临床上病毒性心肌炎应与以下疾病进行鉴别:
1、风湿性心肌炎
风湿性心肌炎是风湿热的重要表现之一, 其发病与链球菌感染有关。因此, 风湿性心肌炎患儿发病前多有链球菌感染史, 如扁桃体炎、咽炎、猩红热等。本病的特点是: ①多发于学龄儿童和青春期, 婴幼儿甚为少见。而病毒性心肌炎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组, 包括新生儿、婴儿乃至成人。②心脏受累包括心内膜、心肌和心包, 故称全心炎, 以心内膜受累最多见, 尤其是二尖瓣和主动脉瓣。而病毒性心肌炎主要侵犯心肌, 也可累及心包, 此时称为病毒性心肌心包炎。累及心脏瓣膜者甚为少见。③风湿性心肌炎主要表现为奔马律, 心电图以P2R 间期延长(É 度房室传导阻滞) 为主, 严重心律失常者少见。而病毒性心肌炎多有各类早搏, 也可有不同程度的窦房阻滞、房室传导阻滞及心动过速等。另外,风湿性心肌炎引起猝死者少见, 而病毒性心肌炎可致病儿猝死。④风湿性心肌炎的实验室检查可有链球菌感染的证据, 如抗“O ”高、C 反应蛋白阳性等。而病毒性心肌炎主要表现为心肌酶谱异常, 或与病毒感染有关的抗体滴定度升高, 免疫球蛋白异常。
2、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
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EFE) 和心肌炎有相似之处。其病理改变主要是心内膜弹力纤维增厚, 病变可累及瓣膜、心内膜下心肌也可发生变性或坏死。本病多发生于6 个月左右的婴儿。其临床表现为心脏扩大(以左室大为主) 和充血性心力衰竭, 可由上呼吸道感染诱发; 心电图表现为电压高, 提示心房或心室大(以左室大为主)。而病毒性心肌炎多为低电压和ST2T 波异常。EFE 之超声心动图主要表现为心内膜反光增强、增厚, 心肌收缩无力; 而病毒性心肌炎多数表现正常,有心力衰竭时可见心腔扩大, 心肌收缩无力, 少数可见心包积液征。
3、原发性心肌病
小儿原发性心肌病起病迁延, 病程长, 多以扩张型(充血性) 心肌病为主。其临床特点是心脏显著扩大,X线表现为心脏普遍扩大或呈球形, 心脏搏动弱, 超声心动图多显示左房左室大、心功能减退, 也可显示心室壁肥厚。心电图可有电压高、各种心律失常及非特异性的ST 2T 波改变。
4、川崎病
本病又称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其病因尚不清楚, 主要累及皮肤、粘膜和淋巴结, 多见于5 岁以内婴幼儿。其临床表现为发热(多为高热, 持续5 天以上, 抗生素治疗无效) , 皮疹, 结合膜炎, 口唇红斑干裂, 口腔粘膜炎症, 非化脓性淋巴结炎。10%~ 40% 患儿心脏受累, 主要是冠状动脉炎, 可有心肌缺血、心肌梗塞或动脉瘤破裂致猝死。本病累及心脏时需与心肌炎相鉴别。但心肌炎通常无持续发热, 也不会累及皮肤粘膜和淋巴结, 超声心动图检查有时可发现冠状动脉扩张和动脉瘤。
5、非病毒性心肌炎
(1)白喉所致中毒性心肌炎此类心肌炎患儿易发生房室传导阻滞、束支阻滞和早搏, 心力衰竭出现快,且易致心源性休克。可根据流行病学对本病做出诊断和鉴别诊断。近年来, 由于三联疫苗的广泛应用, 白喉的发病率已大大降低, 因而由白喉所致的心肌炎已甚为少见。
(2)落矶山斑热(RM SF) 由立克次体感染所致, 主要发生在美国、加拿大、墨西哥、中美洲和南非。其临床特征为头痛、发热和皮疹三联征。RM SF 由蜱传播, 可由立克次体血管炎及血栓引起心肌炎、中枢神经系统损害、肾功能障碍、血管性虚脱、肺水肿及手足指趾坏疽。实验室检查可有血小板减少、血钠低。免疫组织学检查发现立克次体, 或由PCR 方法发现在血流中有立克次体核酸序列, 即可确诊RM SF。
6、其他引起心肌损害的疾病
(1)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类风湿、系统性红斑狼疮、结节性多动脉炎、皮肌炎、硬皮病等, 均可引起心肌损害。但此类疾病的共同特点是常累及多个器官。因此, 此类患者除心肌损害外, 尚可见关节、皮肤、肾脏、肝脾等损害。实验室检查可见血沉快、类风湿因子、抗核抗体阳性、狼疮细胞阳性等。
(2)糖原累积病主要是Ê 型糖原累积病。可有心脏扩大而心脏杂音不明显。其心电图特点PC 是P 波高尖, P2R 间期缩短,QRS 波电压升高。本病常侵犯骨骼肌, 故患儿常有肌张力低下。
心肌酶高是怎么回事
有发热,心肌酶高,初步怀疑是病毒性心肌炎。一般医院怀疑孩子得了病毒性心肌炎后,都会抽血检查心肌酶谱,尤其是检查肌酸激酶(CK)的心肌同功酶 (CK-MB)和血清中心肌肌钙蛋白,因为它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心肌受损的情况。但这并不是诊断病毒性心肌炎的唯一依据,医生还会结合临床表现,综合分析。 如果医院已经通过全面的检查明确了孩子的诊断,应了解孩子的病情轻、重程度。从全国性的大批病人的长期随访资料表明,一般经过2-6年的随访,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患者中60%经数周或6个月内治疗即痊愈,不到40%经数年后痊愈或好转。只有极少数孩子(2%-3%)在患病过程中出现心脏扩大等重症症状导致死亡。可见,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预后是好的,只有少数遗留后遗症,如早搏,I度房室传导阻滞等,而且大多是心肌修复时疤痕组织引起,预后一般良好,家长不必为之恐惧或担忧。
病毒性心肌炎认识上的四大误区
1.感冒了就会得病毒性心肌炎。
一般引起感冒的原因90%以上为病毒感染,有人误以为感冒了就会引发病毒性心肌炎。
其实感冒后,只有极少部分孩子的心脏会受到病毒的损伤,这与病毒的种类,人体的免疫力,周围环境的影响有着密切的联系。能影响人体免疫力、反应性的内在和外界因素很多,如细菌感染、营养不良、剧烈运动、过度劳累、疫苗接种、药物的作用尤其是激素、抗生素等的长期应用。由于这些不利因素的影响,人体抵抗力下降,因此病毒可乘虚而入,直接侵袭心肌或通过自身免疫反应损害心肌,发生了病毒性心肌炎。反之,如果入侵病毒少,毒性低,而人体抵抗力强,又没有上述不利因素,人体与病毒斗争必然取胜,那就不发生病毒性心肌炎了。
2.心脏出现早搏就表示得了病毒性心肌炎。
心脏早搏又分为良性和恶性,一般健康人在精神紧张、过度疲劳、吸烟、饮酒、喝浓茶、喝咖啡或消化不良时均可出现早搏。功能性或良性早搏常出现于饭后及安静时,活动后早搏反而减少或消失。但如果是在运动后早搏明显增多,需上医院检查,医生会根据孩子发病前是否有明显发热及感冒、腹泻等病毒感染史及相应的化验和检查,再做出诊断。
3.心肌酶谱高了就是病毒性心肌炎。
一般医院怀疑孩子得了病毒性心肌炎后,都会抽血检查心肌酶谱,尤其是检查肌酸激酶(CK)的心肌同功酶(CK-MB)和血清中心肌肌钙蛋白,因为它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心肌受损的情况。但这并不是诊断病毒性心肌炎的唯一依据,医生还会结合临床表现,综合分析。
4.得了病毒性心肌炎的孩子以后会发展成为慢性心肌炎患者。
如果医院已经通过全面的检查明确了孩子的诊断,应了解孩子的病情轻、重程度。从全国性的大批病人的长期随访资料表明,一般经过2~6年的随访,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患者中60%经数周或6个月内治疗即痊愈,不到40%经数年后痊愈或好转。只有极少数孩子(2%~3%)在患病过程中出现心脏扩大等重症症状导致死亡。可见,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预后是好的,只有少数遗留后遗症,如早搏,I 度房室传导阻滞等,而且大多是心肌修复时疤痕组织引起,预后一般良好,家长不必为之恐惧或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