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脑脊液压力的临床意义

脑脊液压力的临床意义

(1)升高:

①颅内各种炎症: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真菌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脊髓灰质炎、耳源性脑膜炎、脑脓肿(未破溃者)等。

②颅内非炎症:脑肿瘤、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硬膜下血肿、硬脑膜外血肿、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脑积水、脑损伤、脑猪囊尾蚴病(脑囊虫病)、脑包虫病、脑积水(脑水肿)、麻痹性痴呆、脑膜血管梅毒、癫痫大发作等。

③颅外疾病:高血压、尿毒症、脑动脉硬化症、铅中毒、肝衰竭(暴发型肝炎)、某些眼病、头部局部瘀血或全身瘀血性疾病等。

④其他:大量服用黄体酮、维生素A、四环素药品、胸腹压升高时、脑压亦可轻度升高。

(2)降低:

①脑脊液循环受阻:枕大区的阻塞、脊髓压迫症、脊髓蛛网膜下腔粘连、硬膜下血肿。

②脑脊液流失过多:颅脑损伤致脑脊液漏、持续性脑室引流、短期内多次放脑脊液。

③脑脊液分泌减少。

④慢性消耗或衰竭:虚脱、重症脱水、慢性衰竭、精神分裂症、麻痹性痴呆、小儿中毒性消化不良晚期。

⑤良性低颅压综合征。

⑥穿刺针头未完全进入椎管内。

脑血栓和脑梗塞有什么区别 脑脊液检查不同

脑梗:脑梗塞病人脑脊液压力不高,清晰无血。

脑血栓:脑出血病人腰穿脑脊液压力高,多为血性。

脑脊液生化怎么查

正常脑脊液蛋白电泳图的条区与血清电泳图相似,主要分为前白蛋白、白蛋白、α1、α2、β1、β2与γ球蛋白等,因使用电泳的方法不同而含量差异很大,也与脑脊液蛋白含量有关。

脑脊液中蛋白量增高时,前白蛋白比例降低,甚至可消失;白蛋白来自血清,分子量较小,容易通过血脑屏障,脑脊液蛋白增高时,白蛋白也增高。α1、α2球蛋白增加主要见于中枢神经系统萎缩性与退行性病变。γ球蛋白增高而总蛋白量正常见于多发性硬化和神经梅毒,两者同时增高时则见于慢性炎症和脑实质恶性肿瘤,也与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加有关,寡克隆区带(oligoclone)是指在γ球蛋白区带中出现的一个不连续的、一般在外周血不能见到的区带,是神经系统内部能合成IgG的标志,在95%多发性硬化患者中比IgG的增加发生早,有重要的助诊价值,但阳性也可见于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视神经炎、浆液性脑膜炎中。 (CSF)

[正常参考值] 无色水样液体。

[临床意义]

1.红色:常见于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硬膜下血肿等。如腰椎穿刺时观察到流出的脑脊液先红后转无色,为穿刺损伤性出血。

2.黄色:见于陈旧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及脑出血、包囊性硬膜下血肿、化脓性脑膜炎、脑膜粘连、脑栓塞;椎管梗阻;脑、脊髓肿瘤及严重的结核性脑膜炎;各种原因引起的重症黄疽;心功能不全、含铁血黄素沉着症、胡萝卜素血症、早产儿等。

3.乳白色:见于化脓性脑膜炎。

4.微绿色:见于绿脓假单胞菌性脑膜炎、甲型链球菌性脑膜炎。

5.褐色或黑色:见于中枢神经系统的黑色素瘤、黑色素肉瘤等。 [正常参考值] 清晰透明。

[临床意义]

1.微混:常见于乙型脑炎、脊髓灰质炎、脑脓肿(未破裂者)。

2.混浊: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等。

3.毛玻璃状:常见于结核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等。

4.凝块:见于化脓性脑膜炎、脑梅毒、脊髓灰质炎等。

5.薄膜:常见于结核性脑膜炎等。 [正常参考值]

成人:(0-8)×106/L;

儿童:(0-15)×106/L; 新生儿:(0-30)×106/L。

[临床意义]

1.细胞数明显增高(>200×106/L):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2.中度增高(<200×106/L):常见于结核性脑膜炎。

3.正常或轻度增高:常见于浆液性脑膜炎、流行性脑炎(病毒性脑炎)、脑水肿等。 [正常参考值] 阴性。

[临床意义]

1.脑脊液蛋白明显增高(++以上):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脊髓腔等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及其转移癌、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及梗阻等。

2.脑脊液蛋白轻度增高(+ -- ++):常见于病毒性脑膜炎、霉菌性脑膜性、乙型脑炎、脊髓灰质炎、脑膜血管梅毒、麻痹性痴呆、脑血栓形成等。 [正常参考值]1-5管或2-5管阳性。

[临床意义]

1.脑脊液葡萄糖增高:常见于饱餐或静脉注射葡萄糖后、血性脑脊液、糖尿病、脑干急性外伤或中毒、早产儿或新生儿等。

2.脑脊液葡萄糖降低:常见于急性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霉菌性脑膜炎、神经梅毒、脑瘤、低血糖等。 [正常参考值] 阴性。

[临床意义]

1.脑脊液中有细菌,可引起细菌性脑膜炎。如急性化脓性脑膜炎常由脑膜炎奈瑟菌、肺炎链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葡萄球菌等引起;病程较慢的脑膜炎常由结核杆菌、新型隐球菌等引起。

2.脑脊液中若发现血吸虫卵或肺吸虫卵等,可诊断为脑型血吸虫病或脑型肺吸虫病等。 (DC)

[正常参考值]

红细胞:无或少量; 淋巴及单核细胞:少量;

间皮细胞:偶见; 其他细胞:无。

[临床意义]

1.红细胞增多:常见于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栓、硬膜下血肿等。

2.淋巴细胞增多:见于结核性脑膜炎、霉菌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麻痹性痴呆、乙型脑炎后期、脊髓灰质炎、脑肿瘤、脑溢血、多发性神经炎。

3.嗜中性粒细胞增多:见:于化脓性脑膜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脑炎、脑出血、脑脓肿、结核性脑膜炎恶化期。

4.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寄生虫性脑病等。

5.单核细胞增多:常见于浆液性脑膜炎。

6.吞噬细胞:常见于麻痹性痴呆、脑膜炎。

7.肿瘤细胞:见于脑、脊髓肿瘤。

8.白血病细胞:见于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 正常值:

婴儿(0~20)×106/L

儿童(0~10)×106/L

成人(0~8)×106/L 。

化验意义:

增高:各种脑膜炎,脑炎:化脓性脑膜炎时显著升高,可达数千万/L(数万/mm3),以中性粒细胞为主;

结核性和真菌性脑膜炎时亦增高,早期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后期以淋巴细胞为主;

病毒性脑膜炎一般增至数十至数百,以淋巴细胞为主,其中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早期以中性粒细胞为主。

脑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亦见白细胞增多,但其来源于血液,如求校正的真正白细胞数(脑脊液白细胞数-脑脊液红细胞数/700)并无增高。

脑寄生虫病或过敏性疾病以嗜酸性粒细胞增高为主

脑脊液压力的检查过程

1、患者侧卧于硬板床上,背部与桌面垂直,头部尽量向前胸屈曲,两手抱膝紧贴腹部,使躯干尽可能呈弓形;或由助手在术者对面用一手挽患者头部,另一手挽双下肢腘窝处并用力抱紧,使脊柱尽量后凸以增宽椎间隙,便于进针。

2、确定穿刺点,通常以双侧髂棘最高点连线与后正中线的交汇点为穿刺点,此处相当于第3~4腰椎棘突间隙,有时也可以在上一或下一腰椎间隙进行。

3、常规消毒皮肤后戴无菌手套、盖洞巾,用2%利多卡因自皮肤到椎间韧带做逐层局部麻醉。

4、术者用左手固定穿刺点皮肤,右手持穿刺针以垂直背部、针尖稍斜向头部的方向缓慢刺入,成人进针深度约为4~6cm,儿童约2~4cm。当针头穿过韧带与硬脑膜时,有阻力突然消失感。此时可将针芯慢慢抽出(以防脑脊液迅速流出,造成脑疝),可见脑脊液流出。

5、 放液前先接上测压管测量压力。正常侧卧位脑脊液压力为70~180mmH2O(0.098Kpa=10mmH2O)或40~50d/分。若继续做 queckenstedt试验,可了解蛛网膜下腔有无阻塞。即在测初压后,由助手先压迫一侧颈动脉约10s,再压另一侧,最后同时按压两侧颈动脉。正常时 压迫颈动脉后,脑脊液压力立即迅速升高一倍左右,解除压迫后10~20s,迅速降至原来水平,称为梗阻试验阴性,表示蛛网膜下腔通畅;若压迫颈动脉后,不 能使脑脊液压力升高,则为梗阻试验阳性,示蛛网膜下腔完全阻塞。若施加压力后缓慢上升,放松后又缓慢下降,示有不完全阻塞。但是。颅内压增高者,禁做此试 验。

6、撤去测压管,收集脑脊液2~5ml送检;如需作培养时,应用无菌试管留标本。

7、术毕,将针芯插入后一起拔出穿刺针,覆盖消毒纱布,用胶布固定。

8、去枕平卧4~6小时,以免引起术后低颅压头痛。

同理学检验法。

脑脊液压力正常值是多少

脑脊液是脑室里存在的一种透明、无色的液体,脑脊液是源源不断地产生又不断地回流至静脉,可以对脑细胞供应一定营养,脑脊液对大脑起着保护作用,对脊髓也具有支持作用。脑脊液压力的值是否正常关乎到人是否健康,是否患有脑部疾病,那么 脑脊液压力正常值是多少呢,下面就来介绍一下。

(1)脑脊液压力升高:

①颅内各种炎症: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真菌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脊髓灰质炎、耳源性脑膜炎、脑脓肿(未破溃者)等。

②颅内非炎症:脑肿瘤、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硬膜下血肿、硬脑膜外血肿、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脑积水、脑损伤、脑猪囊尾蚴病(脑囊虫病)、脑包虫病、脑积水(脑水肿)、麻痹性痴呆、脑膜血管梅毒、癫痫大发作等。

③颅外疾病:高血压、尿毒症、脑动脉硬化症、铅中毒、肝衰竭(暴发型肝炎)、某些眼病、头部局部瘀血或全身瘀血性疾病等。

④其他:大量服用黄体酮、维生素A、四环素药品、胸腹压升高时、脑压亦可轻度升高。

(2)脑脊液压力降低:

①脑脊液循环受阻:枕大区的阻塞、脊髓压迫症、脊髓蛛网膜下腔粘连、硬膜下血肿。

②脑脊液流失过多:颅脑损伤致脑脊液漏、持续性脑室引流、短期内多次放脑脊液。

③脑脊液分泌减少。

④慢性消耗或衰竭:虚脱、重症脱水、慢性衰竭、精神分裂症、麻痹性痴呆、小儿中毒性消化不良晚期。

⑤良性低颅压综合征。

⑥穿刺针头未完全进入椎管降低:

①脑脊液循环受阻:枕大区的阻塞、脊髓压迫症、脊髓蛛网膜下腔粘连、硬膜下血肿。

②脑脊液流失过多:颅脑损伤致脑脊液漏、持续性脑室引流、短期内多次放脑脊液。

③脑脊液分泌减少。

④慢性消耗或衰竭:虚脱、重症脱水、慢性衰竭、精神分裂症、麻痹性痴呆、小儿中毒性消化不良晚期。

⑤良性低颅压综合征。

⑥穿刺针头未完全进入椎管内。

脑脊液压力正常值:新生儿0.29-0.78kPa;儿童0.69-1.96kPa;成人0.69-1.76kPa。

可见保持脑脊液压力正常值是很重要的,脑脊液压力降低时,可能会导致脑脊液的循不通畅;脑脊液压力增高时,可能会是颅内炎症的病变,比如说病毒性脑膜炎、乙型脑炎、脊髓灰质炎,也可能表现于其他的一些症状,比如头部淤血、动脉硬化、眼病。

正常脑脊液压力是什么

1、颜色检查:无色水样液体。

2、透明度检查:清晰透明。

3、细胞计数:成人:(0-8)×106/L;儿童:(0-15)×106/L; 新生儿:(0-30)×106/L。

4、蛋白定性试验:阴性。

5、葡萄糖半定量试验:1-5管或2-5管阳性。

6、细菌及寄生虫检查:阴性。

7、细胞分类(DC):红细胞:无或少量; 淋巴及单核细胞:少量;间皮细胞:偶见; 其他细胞:无。

8、蛋白定量:腰椎穿刺:0.15-0.45g/L;脑室穿刺:0.05-0.15g/1;脑池穿刺:0.10-0.25g/L。

9、蛋白电泳:前白蛋白:0.03-0.07; 白蛋白:0.51-0.63;α1-球蛋白:0.06-0.08; α2-球蛋白:0.06-0.10;β-球蛋白:0.14-0.19; γ-球蛋白:0.06-0.10。

10、葡萄糖定量:成人:2.8-4.5mmol/L:儿童:3.1-4.4mmol/1; 婴儿:3.9-5.0mmol/L。

11、氯化物测定:成人:120-132mmol/L;儿童:111-123mmol/L; 婴儿:110-122mmol/L。

12、脑脊液酶学测定:转氨酶(ALT、AST):约为血清酶活性的1/2;乳酸脱氢酶(LDH);约为血清酶活性的1/10;磷酸肌酸激酶(CPK):低于血清酶活性。

13、脑脊液免疫球蛋白测定:IgG:10-40mg/L; IgA:0-6mg/L;IgM:0-13mg/L; IgE:极少量。

以上是正常脑脊液压力,脑脊液又是体现人体健与否的标准,因此,我们要保护好我们的大脑,杜绝发生脑部损伤,当有剧烈的不明原因的头痛,恶心等情况时,应及时就医。婴幼儿的大脑发育尚未完全,他们更容易受伤,这就需要我们家长尽心呵护。

腰穿注意事项

1.严格掌握禁忌症。

凡疑有颅内压增高者必须先做眼底检查,如有明显视乳头水肿或有脑疝先兆者,禁忌穿刺。凡患者处于休克、衰竭或濒危状态及穿刺部位皮肤感染、后颅窝占位性病变者均列为禁忌。

2. 术中应密切观察患者面色、脉搏、呼吸和血压等,如有异常应立即停止操作,并作相应处理。

3. 鞘内给药时,应先放出等量脑脊液,然后再等量置换性药液注入。

4. 如流出的脑脊液含有血色,应鉴别是穿刺损伤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前者在脑脊液流出过程中血色逐渐变淡,脑脊液离心后清亮不黄,后者均匀一致。

【问题】

1.侧卧位成人正常脑脊液压力为为0.78-1.96kPa(80-200mm水柱),超过200mm水柱提示颅内压增高,小于80mm水柱提示颅内压降低。

2.压力动力学检查:

(1)压颈试验(Queckenstedt test):目的是了解蛛网膜下腔或静脉窦是否通畅。

用手压迫双侧颈静脉10秒,正常情况下脑脊液压力迅速上升一倍以上,去压后10~20秒又能迅速降至初压水平。压颈时压力不升(蛛网膜下腔完全梗阻)或上升、下降缓慢(蛛网膜下腔不完全梗阻),称为压颈试验阳性。单侧压颈试验压力不升提示同侧静脉窦(已状窦、横窦)受阻。凡有颅内压增高或后颅窝占位性病变者禁行压颈试验。

(2)压腹试验:目的是了解穿刺针头是否在椎管蛛网膜下腔内。

检查者以手掌或拳头用力压迫患者腹部,正常情况下脑脊液压力迅速上升,去压后迅速下降;若压力上升缓慢或不升谓之阳性,说明腰穿针不通畅或不在椎管蛛网膜下腔内。

有助脑膜炎确诊的脑脊液检查

1、肉眼观察:早期脑脊液无色透明中晚期为微浊或毛玻璃样,有渗血或出血时呈橙黄或浅黄色少数可呈血性。脑脊液标本静置冰箱内24h出现典型漏斗状薄膜形成。

2、总蛋白量增高:脑脊液免疫球蛋白(Ig)测定(脑脊液免疫球蛋白测定:【正常值及临床意义】),总蛋白量为0.5~5g/L多数病例,在1~3g/LPandy定性试验阳性系粗测说明球蛋白增高,若蛋白总量显著增高常提示脑脊液循环障碍的存在,如有黄变症则提示有椎管梗阻。

3、pH值:脑脊液pH值降低,呈酸性。

4、结核菌检查:是结核性脑膜炎实验诊断的金标准对诊断有决定性意义,一般涂片阳性率15%~30%培养阳性率30%~40%。连续多次取脑脊液5ml,3000r/min离心30min取沉渣涂片检查,或从静置后脑脊液薄膜作厚涂片检查结核菌,可提高阳性率培养动物接种被作为最后确诊的依据。

5、压力增高:常在2.16~3.72kPa(220~380mmH2O)极少数超过4.9kPa(500mmH2O)者,晚期因炎性粘连椎管梗阻而压力偏低。

6、氯化物含量低:常<115mmol/L,随病情进展呈进行性减低,脑脊液糖和氯化物同时减低是结核性脑膜炎的典型表现,而氯化物含量减低较糖量减低更为灵敏,也是结核性脑膜炎复发时的重要指征。

7、细胞数中度增多:细胞数为(100~500)×106/L,淋巴细胞占优势急性期或恶化期,以中性粒细胞为优势细胞总数中有一定数量红细胞存在,是并发脑膜脑血管结核性脉管炎所致,少数由急性粟粒型结核引起的结核性脑膜炎,早期脑脊液即轻度混浊白细胞数可达1000×106/L以上,以中性粒细胞为主。

8、腺苷脱氨酶(adenosine deaminase,ADA)测定:脑脊液正常值上限为100.0~133.4 nmol/(L·s) (6~8U/L)结核性脑膜炎患者ADA水平增高>166.7nmol/(L·s) (10U/L),阳性率约为90%,其他细菌性脑膜炎ADA值无明显增高。

9、进展期:葡萄糖含量<2.24mmol/L同时测定血糖值,脑脊液/血液糖含量<1∶2,随病情好转逐渐恢复,若经治疗糖量仍低者提示预后不良。

颅内压的测定

颅内压(ICP)是指颅腔内容物对颅腔壁上所产生的压力,又称脑压。由于存在于蛛网膜下腔和脑池内的脑脊液介于颅腔壁和脑组织之间,并于脑室和脊髓腔内蛛网膜下腔相通,所以脑脊液的静水压就可代表颅内压,通常以侧卧位时颅脑脊液压力为代表。穿刺小脑延髓池或侧脑室,以测压管或压力表测出的读数,即为临床的颅内压力。这一压力与侧卧位腰椎穿刺所测得的脑脊液压力接近,故临床上都用后一压力为代表。正常颅内压,在侧卧位时,成人为0.7~2.0kPa(5~15mmHg),儿童为0.5~1.0kPa(3.5~7.5mmHg),此压力比平卧位时侧脑室的最高点要高。坐位时腰穿压力可达3.3~4.0kPa(25~30mmHg),但这压力比坐位时侧脑时的最高点要底。这是因为颅脊髓腔虽然是一个闭合的空腔,但并非闭合得绝对严密,在枕骨大孔及颈静脉孔处都受到外界大气压的影响。另外采用的测压方法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这一现象说明颅内压与单纯的脑脊液静水压是不同的。颅内压对静脉压的变动很敏感,侧压时如压迫颈静脉,颅内压立即升高。咳嗽、喷嚏、憋气、用力等也引起颅内压相应明显波动。因此早在1936年Pallock和Boshes就认为,颅内压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大气压作用于颅外大静脉的结果。这种解释至今仍被公认是较合理的。

脑组织内含有组织间液,它与脑脊液压力应该是平衡的,组织间液的压力与毛细血管远端的压力也应是平衡的。因此颅内压应与毛细血管远端压力相等,或稍高于颈静脉压力。

颅内压随着心脏的搏动而波动,波幅为0.27~0.53kPa(2~4mmHg)不等,这是由于心脏的每一搏出引起动脉扩张的结果。随着呼吸动作改变,颅内压亦有缓慢的波动,波幅约为0.7~1.33kPa(5~10mmHg),这是由于胸腔内压力作用于上腔静脉引起静脉变动的结果。此外颅内压还有自发节律性波动,是全身血管和脑血管运动的一种反应。由于颅内受多种因素影响是波动的,因此在单位时间内所测得的压力只有相对的意义。较正确地了解颅内压的情况,应采用持续的压力测量和记录的方法。连续测量并记录压力,可随时了解颅内压变动情况,并可取得更精确的颅腔颅内压数据,这种方法称为颅内压监护术。临床上表达颅内压都采用平均值,即曲线图上相当于波幅的1/3处,也就是曲线下缘的舒张压加上1/3得脉压(曲线上、下压力之差),相当于0.7~2.0kPa(5~15mmHg)。

病毒性脑膜炎诊断要点

病毒性脑膜炎多见于儿童及年轻人,在仲夏及早秋可呈局部小流行。尽管该病由多种特异性病毒引起,但其临床表现大多相同。少数患者可发生不同程度的思睡或轻度意识障碍,但并不严重,急性或亚急性发病,患者会感觉有明显头痛、呕吐、发热以及脑膜刺激症。

诊断病毒性脑膜炎的十项标准

1、鉴别诊断,须与细菌性脑膜炎及结核性脑膜炎鉴别。

2、好发季节。肠道病毒感染主要在仲夏及早秋,8~9月份达高峰。单纯疱疹脑膜炎呈散发。腮腺炎病毒性脑膜炎可呈局部小流行。

3、好发年龄。多见于儿童及年轻人,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性脑膜炎以男性儿童多见。

4、急性或亚急性发病,有明显头痛、呕吐、发热以及脑膜刺激征。

5、症状经1~2周迅速好转,不留后遗症。

6、少部分病人可发生不同程度的思睡或轻度意识障碍,但并不严重,并不影响患者叙述病史。一般无抽搐,偏瘫或昏迷等严重脑实质损害的表现。

7、最主要的体检发现为不同程度的脑膜刺激征,但不如化脓性脑膜炎或蛛网膜下腔出血明显,且持续时间短。神经系统以外的发现可提供病毒感染的线索,如皮疹是柯萨奇病毒或埃可病毒感染的特征。

8、尽管本病由多种特异性病毒引起,但其临床表现大多相同。主要为急性起病的高热(可达39~40oC),剧烈头痛,颈背疼痛,疲乏及颈项僵硬等。

9、脑脊液异常在4~6天最明显。脑脊液压力增高。外观无色,清亮。白细胞计数通常为10~100×106/升,淋巴细胞占3/4,脑脊液细菌学检查(脑脊液测定:【正常值及临床意义】)为阴性,血象白细胞大多正常。病毒学检查可确诊。

10、可有原发病的体征及实验室检查所见。有的体液及排泄物可分离出病毒。

温馨提示:该病重症多起病急剧凶险,常见有感冒症状,治疗及时,一般在7~10天可恢复预后良好。若治疗不当或因误诊而耽误治疗,会引发多种后遗症,对患者生命存在极大的威胁。所以,为了自己的健康,患者要提高该病的预防意识,确保能在第一时间进行治疗。

脑脊液压力正常值是多少

(1)脑脊液压力升高:

①颅内各种炎症: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真菌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脊髓灰质炎、耳源性脑膜炎、脑脓肿(未破溃者)等。

②颅内非炎症:脑肿瘤、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硬膜下血肿、硬脑膜外血肿、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脑积水、脑损伤、脑猪囊尾蚴病(脑囊虫病)、脑包虫病、脑积水(脑水肿)、麻痹性痴呆、脑膜血管梅毒、癫痫大发作等。

③颅外疾病:高血压、尿毒症、脑动脉硬化症、铅中毒、肝衰竭(暴发型肝炎)、某些眼病、头部局部瘀血或全身瘀血性疾病等。

④其他:大量服用黄体酮、维生素A、四环素药品、胸腹压升高时、脑压亦可轻度升高。

(2)脑脊液压力降低:

①脑脊液循环受阻:枕大区的阻塞、脊髓压迫症、脊髓蛛网膜下腔粘连、硬膜下血肿。

②脑脊液流失过多:颅脑损伤致脑脊液漏、持续性脑室引流、短期内多次放脑脊液。

③脑脊液分泌减少。

脑脊液压力是多少

于腰椎穿刺时测得的脑脊液(CSF)压力随年龄、腰椎穿刺时所 采取的体位以及检査时病人是否放松而有不同。正常脑脊液开放压

在侧斜卧位测量时,新生儿可至50inmH2O,婴儿为85 ~

110mmH2O;屈曲侧卧位测量到的脑脊液压力较高,儿童为100~ 280mmH2O。如取坐位测量,则平均压力更高。

正常颅内压值是多少

颅内压(ICP)是指颅腔内容物对颅腔壁上所产生的压力,又称脑压。由于存在于蛛网膜下腔和脑池内的脑脊液介于颅腔壁和脑组织之间,并于脑室和脊髓腔内蛛网膜下腔相通,所以脑脊液的静水压就可代表颅内压,通常以侧卧位时颅脑脊液压力为代表。穿刺小脑延髓池或侧脑室,以测压管或压力表测出的读数,即为临床的颅内压力。

颅内压,即颅腔内脑脊液的压力,正常为100-150毫米水柱,10-15毫米汞柱。正常成人卧位时脑脊液压力为0.78~1.76kpa(80~180毫米水柱)或40~50滴/min,随呼吸波动在10毫米水柱之内,儿童压力为0.4~1.0kpa(40~100毫米水柱)。

这是因为颅脊髓腔虽然是一个闭合的空腔,但并非闭合得绝对严密,在枕骨大孔及颈静脉孔处都受到外界大气压的影响。另外采用的测压方法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这一现象说明颅内压与单纯的脑脊液静水压是不同的。颅内压对静脉压的变动很敏感,侧压时如压迫颈静脉,颅内压立即升高。

这一压力与侧卧位腰椎穿刺所测得的脑脊液压力接近,故临床上都用后一压力为代表。正常颅内压,在侧卧位时,成人为0.7~2.0kPa(5~15mmHg),儿童为0.5~1.0kPa(3.5~7.5mmHg),此压力比平卧位时侧脑室的最高点要高。坐位时腰穿压力可达3.3~4.0kPa(25~30mmHg),但这压力比坐位时侧脑时的最高点要底。

关于颅内压的正常值在什么范围内上文中的介绍已经很清楚了,可以看出,只有保障自身健康,才能免受很多的伤害与困扰,也就不会让自己的生活受到影响了,其实颅内压一旦发生变化,后果还是很严重的,必须要做到防患于未然。

相关推荐

什么是颅内高压

颅内压是指颅内组织对颅腔壁产生的压力,由于颅腔总容积相对固定,颅内压保待相对稳定。正常成人卧位时脑脊液压力为 0.78~1.76 kPa,儿童压力为 0.4~1.0 kPa。 各种原因导致的颅内压持续保持在 2.0 kPa 以上(儿童 > 1.0 kPa)时称颅内高压。 导致颅内高压的原因包括,脑组织肿胀、颅内占位性病变或脑脊液分泌过多、吸收障碍、循环受阻或脑血流灌注过多等。

脑出血如何鉴别诊断

脑出血鉴别诊断 (1)蛛网膜下腔出血 起病急,多见于青少年,常有意识障碍、颈强直、克氏征阳性,可有动眼神经瘫痪,脑脊液压力增高,呈血性,脑血管造影可发现有动脉瘤等,可助诊断。 (2)脑栓塞 起病急,多见于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可突然发生意识丧失,但恢复较快,脑脊液检查正常,CT脑扫描可见低密度影,可资鉴别。 (3)脑血栓形成 发病较缓慢,多见于老年人,常有动脉粥样硬化病史,一般发生在休息或睡眠中,起病之初常无意识障碍,脑脊液压力不高、透明,CT脑扫描可见低密度影,可助鉴别。 (4)脑肿瘤 起病缓慢,常有头痛、

颅内压的正常值是多少

颅内压,即颅腔内脑脊液压力,正常为100-150毫米水柱,10-15毫米汞柱。正常成人卧位时脑脊液压力为0.78~1.76kpa(80~180毫米水柱)或40~50滴/min,随呼吸波动在10毫米水柱之内,儿童压力为0.4~1.0kpa(40~100毫米水柱)。不同位置有有些偏差。当颅脑疾病如脑外伤,脑血管疾病,脑缺氧,颅内炎症及颅内肿瘤及或中毒性也可以导致颅压增高,颅压增高就会出现头痛,呕吐等不适症状,治疗主要是治疗原发病和降低颅压减轻症状。

小孩颅内出血的检查

1.实验室检查 (1)一般检查 ICH时可有贫血,血沉加快,周围血白细胞数增加,如为白血病所致时可见幼稚细胞。任何原因所致的脑出血,均可出现一过性蛋白尿、糖尿及高血糖等变化。 (2)脑脊液检查 适用于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如发现均匀血性脑脊液,除外穿刺损伤即可明确诊断。在新生儿尚可借助脑脊液内有无含铁血黄素巨噬细胞而予以区别,若有则为新生儿蛛网膜下腔出血。血性脑脊液可持续1周左右,离心后上清液的黄染逐渐加重。另有脑脊液压力增高,蛋白多增多,糖正常或稍低。但如有严重颅内高压表现,或临床怀疑其他部位的ICH,

脑炎需要做哪些化验检查

1.血象 白细胞1~2万,中性增高。 2.脑脊液压力稍高 细胞计数一般在0.2×10[sup]9[/sup]以下,淋巴细胞占多数。糖及氯化物正常。 3. 补体结合试验 双份血清效价增长4倍以上者或单份血清效价1:320以上可确诊。 4.血凝抑制试验。 5.病毒分离 病初以血清与脑脊液分离病毒,但阳性率低,死后可取脑组织分离病毒。

急性脊髓炎的辅助检查

1、脑脊液脑脊液压力正常,外观无色、透明,白细胞数正常或增高(10~100)×10^6/L,糖、氯化物正常。急性期可有少量中性粒细胞,晚期细胞数逐步减少,并逐步恢复正常。脑脊液中蛋白质含量正常或轻度增高。脑脊液中IgG含量与总蛋白量的变化相平衡,多数正常。即使脑脊液总蛋白在1.0g/L以上的病者,指数仍可正常范围内。这些结果提示脊髓炎病者的脑脊液蛋白质(包括IgG)增高,主要由脊膜受累、血脑屏障破坏所引起。 2、电生理检查:①视觉诱发电位正常,可与视神经脊髓炎及多发性硬化鉴别。②下肢体感诱发电位可为阴性

临床检验中的脑脊液蛋白定量检查

脑脊液蛋白定量介绍: 脑脊液蛋白定量有助于反映中枢神经系统不同疾病时蛋白质含量变化的特点。 脑脊液蛋白定量正常值: 成人:腰池150~450mg/L,小脑延髓池150~250mg/L,脑室内50~150mg/L; 新生儿:400~1200mg/L; 老年人:300~600mg/L。 脑脊液蛋白定量临床意义脑脊液蛋白质含量增高可提示不同类型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各类中枢神经疾病的脑脊液蛋白质含量: 疾病 蛋白质(mg/L) ; 细菌性脑膜炎 800~5000 ; 隐球菌性脑膜炎 250~2000; 病毒

脑脊液检查方法

1、患者侧卧于硬板床上,背部与桌面垂直,头部尽量向前胸屈曲,两手抱膝紧贴腹部,使躯干尽可能呈弓形;或由助手在术者对面用一手挽患者头部,另一手挽双下肢腘窝处并用力抱紧,使脊柱尽量后凸以增宽椎间隙,便于进针。 2、确定穿刺点,通常以双侧髂棘最高点连线与后正中线的交汇点为穿刺点,此处相当于第3~4腰椎棘突间隙,有时也可以在上一或下一腰椎间隙进行。 3、常规消毒皮肤后戴无菌手套、盖洞巾,用2%利多卡因自皮肤到椎间韧带做逐层局部麻醉。 4、术者用左手固定穿刺点皮肤,右手持穿刺针以垂直背部、针尖稍斜向头部的方向缓慢刺

良性颅内高压症早期症状有哪些

临床最常见的症状是头痛(94%);其次有一过性视力模糊(68%);搏动性颅内噪音(58%);复视(38%,多为水平性)或失明(30%)。 头痛可以是额颞部(多见)或枕部钝痛或紧箍样痛;可以是弥散性或单侧性。常见体征是不同程度的眼底视盘水肿,也可有单侧或双侧展神经瘫。外周视野,尤其是鼻侧或鼻下侧视野缩小及盲点扩大也较常见。因近年来对此病的警觉和早期诊断,相当一部分患者没有或仅有轻度眼底水肿。 其他神经系统检查以及神志精神状态正常。 CT或MRI检查脑实质正常,脑室的形状及大小应正常或轻度缩小(脑室狭窄),蝶

教你了解脑脊液常规检验

脑脊液常规检验(CSF)介绍: 脑脊液是一种包绕并循环于神经系统脑组织和脊髓周围的特殊体液,对于脑的保护、营养、代谢等起着至关重要。 脑脊液常规检验(CSF)正常值: 颜色和透明度:无色、透明。凝固性:12~24h内不凝固(无凝块或薄膜)。 脑脊液常规检验(CSF)临床意义脑脊液一般性状检查主要用于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 1.颜色无色:虽是正常脑脊液特点,但也见于病毒性脑炎、神经梅毒等。红色:见于各种原因的出血。应区别脑脊液穿刺时可能损伤血管而出血。病理性出血见于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黄色:见于蛛网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