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垂体腺瘤的临床诊断方法
脑垂体腺瘤的临床诊断方法
诊断
脑垂体腺瘤的诊断主要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视力视野障碍及其他神经系统所见,以及内分泌学检查和放射学检查等,典型的垂体瘤诊断不难,但在早期的垂体瘤,症状 不太明显时,诊断并不容易,甚至不能发现。
鉴别诊断
(1) 颅咽管瘤:多发生在儿童及年轻人,发病缓慢,除视力和视野障碍外,还有发育停滞,性器官不发育,肥胖和尿崩等垂体功能减低和丘脑下部受累的表现,体积大的肿瘤出现颅内压增高症状,影像学表现多数病例肿瘤有囊变,钙化,肿瘤多主题位于鞍上,垂体组织在鞍内底部。
(2)鞍结节脑膜瘤:多发生在中年人,,病情进展缓慢,初发症状为进行性视力减退伴有不规则的视野缺,头痛,内分泌症状不明显, 影像学表现肿瘤形态规则,增强效果明显,肿瘤位于鞍上,垂体组织在鞍内底。
(3)拉司克裂囊肿:发病年龄年轻,多无明显临床表现,少数出现内分泌紊乱和视力减退,影像学可见,体积小的囊肿位于垂体前后叶之间,类似"三名制"馅饼.大型囊肿垂体组织被推挤到囊肿的下,前,上方,该病最易误诊为垂体瘤。
(4)生殖细胞瘤: 又称异位松果体瘤,多发生在儿童,病情发展快,多饮多尿,性早熟,消瘦,临床症状明显,影像学表现病变多位于鞍上,增强效果明显。
(5)视交叉胶质瘤:多发生在儿童及年轻人, 以头痛,视力减退为主要表现,影像学表现病变多位于鞍上,病变边界不清,为混杂信号,增强效果不明显。
(6)上皮样囊肿:青年人多见,发病缓慢,视力障碍, 影像学表现为低信号病变。
脑垂体腺瘤的临床病因
脑垂体腺瘤的病因不清,可能诱因有遗传因素,物理和化学因素以及生物因素等。
脑垂体腺瘤的发病机制目前有两种学说,一为垂体细胞自身缺陷学说,另一为下丘脑调控失常学说。
1.下丘脑调节功能失常
(1)下丘脑多肽激素促发垂体细胞的增殖,如移植入GHRH基因后,可引发大鼠促GH细胞增生,并进而发展成真正的垂体肿瘤。
(2)抑制因素的缺乏对肿瘤发生也可起促进作用,如ACTH腺瘤可发生于原发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的病人。
2.垂体细胞自身缺陷学说
(1)脑垂体腺瘤来源于一个突变的细胞,并随之发生单克隆扩增或自身突变导致的细胞复制。
(2)外部促发因素的介入或缺乏抑制因素:①DA(多巴胺)受体基因表达的缺陷。②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作用:癌基因实际上是参与细胞正常生长调节的一类基因,有些癌基因产物即是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另一些则是参与生长信号在细胞内的传递过程,其表达的异常均可导致异常的细胞增生。
脑垂体腺瘤的临床表现
脑垂体为重要的内分泌器官,内含数种内分泌细胞,分泌多种内分泌素,如果某一内分泌细胞生长腺瘤,则可发生特殊的临床表现。其详细情况分别叙述如下:
1.不同种类垂体腺瘤的内分泌表现
(1)生长激素细胞腺瘤:早期瘤仅数毫米大小,主要表现为分泌生长激素过多。未成年病人可发生生长过速,甚至发育成巨人。成人以后为肢端肥大的表现。如面容改变,额头变大,下颌突出、鼻大唇厚、手指变粗、穿鞋戴帽觉紧,数次更换较大的型号,甚至必须特地制作,有的病人并有饭量增多,毛发皮肤粗糙,色素沉着,手指麻木等。重者感全身乏力,头痛关节痛,性功能减退,闭经不育,甚至并发糖尿病。
(2)催乳素细胞腺瘤:主要表现为闭经、溢乳、不育,重者腋毛脱落、皮肤苍白细腻、皮下脂肪增多,还有乏力、易倦、嗜睡、头痛、性功能减退等。男性则表现为性欲减退、阳萎、乳腺增生、胡须稀少、重者生殖器官萎缩、精子数目减少、不育等,男性女性变者不多。
(3)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细胞腺瘤:临床表现为身体向心性肥胖、满月脸、水牛背、多血质、腹部大腿部皮肤有紫纹、毳毛增多等。重者闭经、性欲减退、全身乏力,甚至卧床不起。有的病人并有高血压、糖尿病等。
(4)甲状腺刺激素细胞瘤:少见,由于垂体甲状腺刺激素分泌过盛,引起甲亢症状,在垂体瘤摘除后甲亢症状即消失。另有甲状腺机能低下反馈引起垂体腺发生局灶增生,渐渐发展成垂体腺瘤,长大后也可引起蝶鞍扩大、附近组织受压迫的症状。
(5)滤泡刺激素细胞腺瘤:非常少见,只有个别报告临床有性功能减退、闭经、不育、精子数目减少等。
(6)黑色素刺激素细胞腺瘤:非常少见,只有个别报告病人皮肤黑色沉着,不伴皮质醇增多。
(7)内分泌功能不活跃腺瘤:早期病人无特殊感觉肿瘤长大,可压迫垂体致垂体功能不足的临床表现。
(8)恶性垂体瘤:病史短,病情进展快,不只是肿瘤长大压迫垂体组织,并且向四周侵犯,致鞍底骨质破坏或浸入海绵窦,引起动眼神经麻痹或外展神经麻痹。有时肿瘤穿破鞍底长至蝶窦内,短时期内神经症状暂不明显。
2.视力视野障碍:早期垂体腺瘤常无视力视野障碍。如肿瘤长大,向上伸展,压迫视交叉,则出现视野缺损,外上象限首先受影响,红视野最先表现出来。以后病变增大,压迫较重,则白视野也受影响,渐渐缺损可扩大至双颞侧偏盲。如果未及时治疗,视野缺损可再扩大,并且视力也有减退,以致全盲。因为垂体瘤多为良性,初期病变可持续相当时间,待病情严重时,视力视野障碍可突然加剧,如果肿瘤偏于一侧,可致单眼偏盲或失明。
3.其他神经症状和体征:如果垂体瘤向后上生长压迫垂体柄或下丘脑,可致多饮多尿;如果肿瘤向侧方生长侵犯海绵窦壁,则出现动眼神经或外展神经麻痹;如果肿瘤穿过鞍隔再向上生长致额叶腹侧部,有时出现精神症状;如果肿瘤向后上生长阻塞第三脑室前部和室间孔,则出现头痛呕吐等颅内压增高症状;如果肿瘤向后生长,可压迫脑干致昏迷、瘫痪或去大脑强直等。
脑垂体瘤的疾病分类
1. 功能学分类
分为功能性垂体瘤和无功能性垂体瘤,据瘤细胞分泌的激素将功能性垂体瘤再进一步分为PRL瘤,GH瘤,ACTH瘤,TSH瘤,LH/FSH瘤及混合瘤和未分类腺瘤等。此分类法在临床中最为常用。
2. 肿瘤大小分类
按肿瘤直径大小分类,≤1 cm者称为微腺瘤; 1~4 cm为大腺瘤; > 4 cm为巨大腺瘤。
3. 生物学行为分类
分为侵袭性垂体腺瘤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侵袭性垂体其定义为“生长突破其包膜并侵犯硬脑膜、视神经、骨质等毗邻结构的垂体腺瘤”。它是介于良性垂体腺瘤和恶性垂体癌之间的肿瘤,其组织学形态属于良性,生物学特征却似恶性。侵袭性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的临床表现、预后均明显不同。侵袭性垂体腺瘤的坏死、卒中、囊变发生率明显高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有研究表明:70%的垂体卒中发生于侵袭性垂体腺瘤。侵袭性垂体腺瘤术后复发率高,原因一是很难切干净,二是增殖指数较高,肿瘤残余组织很快增长。
4. 世界卫生组织的分类标准
Kovacs等通过对手术切除的8 000例垂体腺瘤研究后认为,垂体腺瘤的分类方法应包括5个方面,即临床表现和血中激素水平、神经影像学和手术中发现、肿瘤切片在光镜下表现、免疫组化分型及瘤细胞在电镜下的超微结构特征。每一条分类标准在确定诊断和分析肿瘤生物学表现方面均有重要价值,并已被推荐为世界卫生组织的垂体腺瘤分类标准。但该分类复杂,还未能在临床工作中广泛推广。
垂体瘤的分类具体有哪些
1. 功能学分类分为功能性垂体瘤和无功能性垂体瘤,据瘤细胞分泌的激素将功能性垂体瘤再进一步分为PRL瘤,GH瘤,ACTH瘤,TSH瘤,LH/FSH瘤及混合瘤和未分类腺瘤等。此分类法在临床中最为常用。推荐阅读:垂体瘤都有哪些治疗方法2. 肿瘤大小分类按肿瘤直径大小分类,≤1 cm者称为微腺瘤; 1~4 cm为大腺瘤; > 4 cm为巨大腺瘤。3. 生物学行为分类分为侵袭性垂体腺瘤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侵袭性垂体其定义为“生长突破其包膜并侵犯硬脑膜、视神经、骨质等毗邻结构的垂体腺瘤”。它是介于良性垂体腺瘤和恶性垂体癌之间的肿瘤,其组织学形态属于良性,生物学特征却似恶性。侵袭性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的临床表现、预后均明显不同。侵袭性垂体腺瘤的坏死、卒中、囊变发生率明显高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有研究表明:70%的垂体卒中发生于侵袭性垂体腺瘤。侵袭性垂体腺瘤术后复发率高,原因一是很难切干净,二是增殖指数较高,肿瘤残余组织很快增长。4. 世界卫生组织的分类标准Kovacs等通过对手术切除的8 000例垂体腺瘤研究后认为,垂体腺瘤的分类方法应包括5个方面,即临床表现和血中激素水平、神经影像学和手术中发现、肿瘤切片在光镜下表现、免疫组化分型及瘤细胞在电镜下的超微结构特征。每一条分类标准在确定诊断和分析肿瘤生物学表现方面均有重要价值,并已被推荐为世界卫生组织的垂体腺瘤分类标准。但该分类复杂,还未能在临床工作中广泛推广。5. 按细胞质的染色性能分类依据苏木素、伊红染色((HE染色))光镜观察结果,可将垂体腺瘤分为嗜酸性、嗜碱性、嫌色性和混合性4类。过去认为,嗜酸性腺瘤表现为肢端肥大症或巨人症,嗜碱性腺瘤伴有柯兴综合征,而嫌色性腺瘤则无明显临床内分泌症状。实际上,仅依据垂体腺瘤细胞的嗜色特性进行分类,并不能反映垂体腺瘤的内分泌特征以及临床与病理学之间的关系6. 按组织结构分类即按瘤细胞的排列方式及血管多少,分为弥漫型、窦样型、乳头型及混合型
为什么会得脑垂体瘤
脑垂体瘤的病因是由于下丘脑多肽激素促发垂体细胞的增殖,如移植入GHRH基因后,可引发大鼠促GH细胞增生,并进而发展成真正的垂体肿瘤。 抑制因素的缺乏对肿瘤发生也可起促进作用,如ACTH腺瘤可发生于原发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的病人。 脑垂体瘤的病因是发生在垂体上的肿瘤,通常又称为垂体腺瘤,是常见的神经内分泌肿瘤之一,约占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10-15%。绝大多数的垂体腺瘤都是良性肿瘤。
脑垂体瘤的病因有两种学说:
一种是下丘脑起源说;另一种是垂体起源说。根据对肿瘤细胞的克隆分析,目前认为大多数脑垂体瘤是由于体细胞的单克隆突变引起的,即肿瘤是垂体细胞的突变引起的。可以将脑垂体瘤分为有激素分泌功能的垂体瘤和无功能型脑垂体瘤。
前者主要包括:垂体生长激素腺瘤、垂体泌乳素腺瘤、垂体ACTH腺瘤(又称库欣病)、垂体TSH腺瘤、垂体促性腺激素腺瘤等。由于垂体无功能腺瘤早期症状不明显,所以发现时多数是以视力下降、视野缺损等视交叉压迫症状就诊,此时肿瘤多数为大腺瘤或巨大腺瘤。
据报道在垂体腺瘤的发生与7号染色体三体和8号三体有关。由于7号染色体的三体在正常脑组织、肾脏培养细胞中均有发现,其作为肿瘤染色体异常曾受到怀疑。但在最新研究中发现:高频率的7号染色体三体提示7号三体再现了体内的垂体腺瘤细胞中染色体异常。国外学者运用短期培养法对垂体腺瘤进行染色体研究时也同样发现7号染色体三体较为常见,其认为7号三体可能会增加垂体腺苷酸环化酶激活多肽(PACAP)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高表达。近来有人运用G显带和比较基因组杂交(CGH)技术发现较多的7号三体,因而推测7号三体可能参与了垂体腺瘤发病机理,8号三体在肝癌和乳腺癌均有报道。8q22-q23区域是myc基因的染色体定位区,有学者运用间期荧光原位杂交(FISH),在垂体腺瘤中发现有较高频率的8号三体。以上结果提示:7号、8号染色体的三体、四体或多倍体较常见,但在垂体腺瘤的各个亚型之间并无显著性差异。因此,7、8号染色体的获得可能参与了垂体腺瘤形成的启动阶段。
闭经了要警惕垂体腺瘤所致
闭经从未有过月经或月经周期已建立后又停止的现象。年过18岁尚未来经者称原发闭经,月经已来潮又停止6个月或3个周期者称继发闭经。闭经的原因有功能性及器质性两种,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功能失调所致的闭经为功能性闭经;器质性因素有生殖器官发育不全、肿瘤、创伤、慢性消耗性疾病(如结核)等。
按解剖部位不同分为子宫性闭经、卵巢性闭经、脑垂体及下丘脑性闭经。诊断时首先要了解详细病史及进行体格检查,除外妊娠、哺乳、避孕药及器质性疾病所致的闭经。内分泌检查包括:基础体温、阴道细胞涂片、宫颈粘液结晶、子宫内膜病理检查 。血中激素水平测定包括:催乳素、黄体生成素及促卵泡激素,治疗性检查有黄体酮撤退试验及人工周期试验,必要时还需测定肾上腺及甲状腺功能、遗传学检查等。
30岁的王女士一年多以前连续3个月没月经,到一家医院的妇科就诊,经过药物治疗后,月经不规律来潮,量很少。到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就诊,脑核磁共振检查确诊是垂体腺瘤,手术后效果很好,月经、内分泌检查指标都正常了。但她有些担心,因为“看病”前后辗转近两年,自己还没有结婚,将来会不会影响生育呢?
不明原因闭经女性,检查妇科的同时应注意排除垂体腺瘤。王女士的治疗效果比较理想,如果没有异常情况,不会影响将来的生育功能。但如果垂体腺瘤生长时间过长,即使手术摘除肿瘤,患者的视力及相关症状恢复有时也可能不太理想。
垂体腺瘤及早发现并得到治疗,患者可以正常生活。一旦诊断为垂体腺瘤,患者不必过度紧张焦虑,目前对于垂体腺瘤的治疗方法很多。
脑垂体腺瘤有哪些症状
一、脑垂体腺瘤常见症状
脑膜刺激症状、视野缺损、头痛、尿崩、肢体过度肥大
二、症状
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和扩展方向及分泌激素的类型有关,包括以下4组症状:
①垂体瘤分泌激素过多引起的症状和体征,常见者为肢端肥大症、库兴氏病及催乳激素瘤。
②垂体本身受压症群,主要是垂体促激素分泌减少,一般首先影响生长激素GH,其次为促黄体素、促卵泡素,最后为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促甲状腺素。少数可伴有尿崩症。
③垂体周围组织受压症群,包括头痛、视力下降、视野缺损、下丘脑综合征、海绵窦症群和脑脊液鼻漏等。
④垂体卒中,指垂体腺瘤和/或垂体本身梗死、坏死或出血,临床上可迅速出现压迫症状及脑膜刺激症状,垂体功能亢进的临床表现可消失或减轻,甚至出现垂体前叶功能低减。
三、诊断标准
脑垂体瘤的诊断主要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视力视野障碍及其他神经系统所见,以及内分泌学检查和放射学检查等,典型的垂体瘤诊断不难。但在早期的垂体瘤,症状 不太明显时,诊断并不容易,甚至不能发现。
脑垂体微腺瘤的分类
1. 功能学分类
分为功能性垂体瘤和无功能性垂体瘤,据瘤细胞分泌的激素将功能性垂体瘤再进一步分为PRL瘤,GH瘤,ACTH瘤,TSH瘤,LH/FSH瘤及混合瘤和未分类腺瘤等。此分类法在临床中最为常用。
2. 肿瘤大小分类
按肿瘤直径大小分类,≤1 cm者称为微腺瘤; 1~4 cm为大腺瘤; > 4 cm为巨大腺瘤。
3. 生物学行为分类
分 为侵袭性垂体腺瘤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侵袭性垂体其定义为“生长突破其包膜并侵犯硬脑膜、视神经、骨质等毗邻结构的垂体腺瘤”。它是介于良性垂体腺瘤和恶 性垂体癌之间的肿瘤,其组织学形态属于良性,生物学特征却似恶性。侵袭性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的临床表现、预后均明显不同。侵袭性垂体腺瘤的坏死、卒中、囊 变发生率明显高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有研究表明:70%的垂体卒中发生于侵袭性垂体腺瘤。侵袭性垂体腺瘤术后复发率高,原因一是很难切干净,二是增殖指数 较高,肿瘤残余组织很快增长。
4. 世界卫生组织的分类标准
Kovacs 等通过对手术切除的8 000例垂体腺瘤研究后认为,垂体腺瘤的分类方法应包括5个方面,即临床表现和血中激素水平、神经影像学和手术中发现、肿瘤切片在光镜下表现、免疫组化分 型及瘤细胞在电镜下的超微结构特征。每一条分类标准在确定诊断和分析肿瘤生物学表现方面均有重要价值,并已被推荐为世界卫生组织的垂体腺瘤分类标准。但该 分类复杂,还未能在临床工作中广泛推广。
5. 按细胞质的染色性能分类
依 据苏木素、伊红染色((HE染色))光镜观察结果,可将垂体腺瘤分为嗜酸性、嗜碱性、嫌色性和混合性4类。过去认为,嗜酸性腺瘤表现为肢端肥大症或巨人 症,嗜碱性腺瘤伴有柯兴综合征,而嫌色性腺瘤则无明显临床内分泌症状。实际上,仅依据垂体腺瘤细胞的嗜色特性进行分类,并不能反映垂体腺瘤的内分泌特征以 及临床与病理学之间的关系
6. 按组织结构分类
即按瘤细胞的排列方式及血管多少,分为弥漫型、窦样型、乳头型及混合型。
脑垂体瘤疾病诊断检查项目有什么
1.脑垂体瘤内分泌检查
脑垂体及靶腺激素水平及垂体功能动,有助于了解下丘脑一垂体一靶腺的。对诊断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一般认为素腺瘤患者,泌乳素值>200微克/升意为泌乳素腺瘤,泌乳素值>100微克/,约60%为泌乳素腺瘤,在泌乳素值为 /升中,约25%为泌乳素腺瘤。生长值>20微克/升者,常可确诊为生长激 (GH),生长激素值5--0微克/升者,30%为生长激素腺瘤(GH)。
促肾上腺皮素值正常或中度增高,40-200微克/伴血浆皮质醇及24小时尿游离皮质醇。有益于诊断促肾上腺腺瘤。脑垂体功态试验,可从不同途径和水平观察下丘体的调节功能和分泌状态。
2.脑垂体瘤的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头颅X线平片对颅内肿瘤分重要,蝶鞍薄分层片可显示蝶鞍前深径增加、垂体窝呈球形扩大,为诊依据。
(2)CT扫描:可定性及观察肿瘤大小及方向,并可根据CT扫描结果,结合临床蝶鞍薄分层摄片,提出垂体腺瘤分级L核磁共振成像(MRI);能观察肿瘤的 、位置及生长方向,为定性诊断提供依据。
脑垂体腺瘤能不能治愈
近年来,颅内肿瘤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据统计,颅内肿瘤约占全身肿瘤的5%,占儿童肿瘤的70%,而其它恶性肿瘤最终会有 20-30%转入颅内,由于其膨胀的浸润性生长,在颅内一旦占据一定空间时,不论其性质是良性还是恶性,都势必使颅内压升高,压迫脑组织,导致中枢神经损 害,危及患者生命。
脑垂体腺瘤能不能治愈?得了脑垂体腺瘤早期治疗主要取决于是否及时采取了恰当的治疗手段。早期脑垂体腺瘤癌肿较小,若部位合适,应行手术切除。若癌肿部位切除难度大,可先行放疗,待癌肿变小后,再行手术切除进行脑垂体腺瘤的治疗。
患者要保持健康的心理,要保持情绪稳定,及时的和医生沟通,消除患者内心的恐惧,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减轻心理压力。
对于脑垂体腺瘤治疗在饮食上,脑垂体腺瘤患者宜吃具有保护颅内血管作用的食物:芹菜、荠菜、菊花脑、茭白、向日葵籽等;宜吃具有防治颅内高压作用的食物:玉米须、赤豆、核桃仁等;宜吃具有防护化疗、效疗副作用的食物:香菇、银耳、黑木耳、黄花菜、核桃等。
脑瘤使得没有食欲
马爷爷4个月前出现食欲减退、乏力、心慌气短、胸闷及胸痛,心电图检查发现房性早搏、心肌缺血改变,被当地医院确诊为冠心病,然而治疗了很长一段时间,马爷爷的症状都未见明显改善。
转院之后,马爷爷做血液生化检查发现Na+123mmol/L、Cl-91.4mmol/L。补充钠盐,口服强的松(2.5mg)治疗,病情可缓解,而一旦停用钠盐,病情出现反复。
除了常规检查,经验丰富的医生还建议马爷爷做个垂体MRI,结果:垂体大腺瘤(最大直径24.2cm×16.2cm×19.9cm)。FT410.85pmol/L,孕酮0.02ng/ml,促黄体生成素0.70mlU/ml,中性细胞比率为36.2%。胸片、甲状腺及肾脏超声未见异常。临床诊断为脑垂体腺瘤,低钠血症。
医生告诉马爷爷家属,脑垂体瘤表现复杂多变,不易识别,尤其对无分泌功能腺瘤缺乏特异性的症状。马爷爷已经年近80,机体功能正在慢慢减退,特异性的症状不突出,所以造成疾病症状被非专科医师误诊为其他疾病。
脑垂体瘤是常见的良性腺瘤,当患者出现疲劳、乏力、精神萎靡、食欲减退、嗜睡、低血糖、低钠血症等症状时,要考虑肿瘤的可能性,尤其对中老年人群,应重视鉴别脑瘤所表现出的类似于冠心病等疾病的症状。
垂体瘤的发病原因有哪些
对于脑垂体瘤也许您还有些陌生,但是脑垂体瘤已经相当常见,约10万人口中即有l例,近年来有增多趋势,特别是育龄妇女。导致脑垂体瘤的病因有很多,针对性的了解有助于后期的积极治疗。下面由垂体瘤各方面的发病原因:
脑垂体瘤的病因是由于下丘脑多肽激素促发垂体细胞的增殖,如移植入GHRH基因后,可引发大鼠促GH细胞增生,并进而发展成真正的垂体肿瘤。抑制因素的缺乏对肿瘤发生也可起促进作用,如ACTH腺瘤可发生于原发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的病人。脑垂体瘤的病因是发生在垂体上的肿瘤,通常又称为垂体腺瘤,是常见的神经内分泌肿瘤之一,约占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10-15%。绝大多数的垂体腺瘤都是良性肿瘤。
脑垂体瘤的病因有两种学说:
一种是下丘脑起源说;另一种是垂体起源说。根据对肿瘤细胞的克隆分析,目前认为大多数脑垂体瘤是由于体细胞的单克隆突变引起的,即肿瘤是垂体细胞的突变引起的。可以将脑垂体瘤分为有激素分泌功能的垂体瘤和无功能型脑垂体瘤。
前者主要包括:垂体生长激素腺瘤、垂体泌乳素腺瘤、垂体ACTH腺瘤又称库欣病、垂体TSH腺瘤、垂体促性腺激素腺瘤等。由于垂体无功能腺瘤早期症状不明显,所以发现时多数是以视力下降、视野缺损等视交叉压迫症状就诊,此时肿瘤多数为大腺瘤或巨大腺瘤。
据报道在垂体腺瘤的发生与7号染色体三体和8号三体有关。由于7号染色体的三体在正常脑组织、肾脏培养细胞中均有发现,其作为肿瘤染色体异常曾受到怀疑。但在最新研究中发现:高频率的7号染色体三体提示7号三体再现了体内的垂体腺瘤细胞中染色体异常。国外学者运用短期培养法对垂体腺瘤进行染色体研究时也同样发现7号染色体三体较为常见,其认为7号三体可能会增加垂体腺苷酸环化酶激活多肽PACAP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高表达。近来有人运用G显带和比较基因组杂交CGH技术发现较多的7号三体,因而推测7号三体可能参与了垂体腺瘤发病机理,8号三体在肝癌和乳腺癌均有报道。8q22-q23区域是myc基因的染色体定位区,有学者运用间期荧光原位杂交FISH,在垂体腺瘤中发现有较高频率的8号三体。以上结果提示:7号、8号染色体的三体、四体或多倍体较常见,但在垂体腺瘤的各个亚型之间并无显著性差异。因此,7、8号染色体的获得可能参与了垂体腺瘤形成的启动阶段。
怎么检查脑垂体瘤
1、脑垂体瘤内分泌检查
脑垂体及靶腺激素水平及垂体功能动,有助于了解下丘脑一垂体一靶腺的。对诊断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一般认为素腺瘤患者,泌乳素值>200微克/升意为泌乳素腺瘤,泌乳素值>100微克/,约60%为泌乳素腺瘤,在泌乳素值为/升中,约25%为泌乳素腺瘤。生长值>20微克/升者,常可确诊为生长激(GH),生长激素值5--0微克/升者,30%为生长激素腺瘤(GH)。
2、脑垂体瘤的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头颅X线平片对颅内肿瘤分重要,蝶鞍薄分层片可显示蝶鞍前深径增加、垂体窝呈球形扩大,为诊依据。这也是脑垂体瘤的检查方法。
(2)CT扫描:可定性及观察肿瘤大小及方向,并可根据CT扫描结果,结合临床蝶鞍薄分层摄片,提出垂体腺瘤分级L核磁共振成像(MRI);能观察肿瘤的、位置及生长方向,为定性诊断提供依据。
垂体瘤有哪些诊断方法?专家解释说,人体的脑垂体前叶有一种嗜酸性细胞,其正常的生理功能是分泌催乳素。通过脑垂体前叶的调节,人体催乳素水平维持在一个正常范围,从而保证机体内分泌的正常功能。如果不是处于哺乳期,而催乳素却异常增高的话,应该首先排除垂体前叶肿瘤。所以当患者患上垂体瘤时需要尽快去正规医院进行诊断,这样才能及时确诊。
临床上垂体瘤的分类有哪几种
1.功能学分类
分为功能性垂体瘤和无功能性垂体瘤,据瘤细胞分泌的激素将功能性垂体瘤再进一步分为PRL瘤,GH瘤,ACTH瘤,TSH瘤,LH/FSH瘤及混合瘤和未分类腺瘤等。此分类法在临床中最为常用。
2.肿瘤大小分类
按肿瘤直径大小分类,≤1 cm者称为微腺瘤; 1~4 cm为大腺瘤; > 4 cm为巨大腺瘤。
3.生物学行为分类
分为侵袭性垂体腺瘤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侵袭性垂体其定义为“生长突破其包膜并侵犯硬脑膜、视神经、骨质等毗邻结构的垂体腺瘤”。它是介于良性垂体腺瘤和恶性垂体癌之间的肿瘤,其组织学形态属于良性,生物学特征却似恶性。侵袭性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的临床表现、预后均明显不同。侵袭性垂体腺瘤的坏死、卒中、囊变发生率明显高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有研究表明:70%的垂体卒中发生于侵袭性垂体腺瘤。侵袭性垂体腺瘤术后复发率高,原因一是很难切干净,二是增殖指数较高,肿瘤残余组织很快增长。
4.世界卫生组织的分类标准
Kovacs 等通过对手术切除的8 000例垂体腺瘤研究后认为,垂体腺瘤的分类方法应包括5个方面,即临床表现和血中激素水平、神经影像学和手术中发现、肿瘤切片在光镜下表现、免疫组化分型及瘤细胞在电镜下的超微结构特征。每一条分类标准在确定诊断和分析肿瘤生物学表现方面均有重要价值,并已被推荐为世界卫生组织的垂体腺瘤分类标准。但该分类复杂,还未能在临床工作中广泛推广。
5.按细胞质的染色性能分类
依据苏木素、伊红染色((HE染色))光镜观察结果,可将垂体腺瘤分为嗜酸性、嗜碱性、嫌色性和混合性4类。过去认为,嗜酸性腺瘤表现为肢端肥大症或巨人症,嗜碱性腺瘤伴有柯兴综合征,而嫌色性腺瘤则无明显临床内分泌症状。实际上,仅依据垂体腺瘤细胞的嗜色特性进行分类,并不能反映垂体腺瘤的内分泌特征以及临床与病理学之间的关系
6.按组织结构分类
即按瘤细胞的排列方式及血管多少,分为弥漫型、窦样型、乳头型及混合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