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溃疡的中医辨证
下肢溃疡的中医辨证
寒湿型:间歇性跛行,或患肢麻木、疼痛,得温则减轻,遇寒则加重,患足皮肤苍白,触之冰凉。若寒甚则疼痛剧烈,舌质淡而青,苔薄白,脉紧。若湿甚则患肢沉重而痛,疲乏,食欲不佳,舌苔厚腻,脉濡缓。下肢溃疡
风痰郁阻型:患肢酸痛,麻木,皮肤潮红,触之不温,肢端可见溃疡坏疽。伴胸闷,恶心,食欲不佳,舌质胖,苔滑腻,脉弦滑。
血瘀型:患肢持续性剧烈疼痛,休息得温痛不减,患趾(指)紫红或暗红,皮肤变薄粗糙干裂,触之冰凉,肢端可见干性坏疽或溃疡。伴面色晦暗,舌紫或有瘀斑、瘀点,脉细涩。
热毒型:患肢灼热疼痛,暗红肿胀,触之灼热。肢端溃烂坏死,脓液黄而粘,气味恶臭,舌暗红,苔黄腻或黄燥。热毒内陷脏腑时伴恶寒发热,口干渴,烦闷。
气虚血瘀型:患肢疼痛,紫暗,皮薄干裂,肌肉萎缩,触之不温。肢端溃烂、坏疽,久不愈合,脓液清稀。伴有消瘦乏力,面色晦暗。舌质紫暗或淡紫,苔薄,脉涩无力。
阳虚型:患肢疼痛,冰凉,得温稍舒,触之冰凉。肢端暗黑,溃疡坏疽,久不愈合。伴畏寒肢冷,腰腿酸软,口淡不思饮食,面色暗淡,舌质淡或淡紫,少苔,脉沉细无力。下肢溃疡
脾虚湿困痰阻型:患肢沉重疼痛,肌肉萎缩或肿胀。肢端可有溃疡,久不愈合。伴疲乏懒言,恶心,不思饮食,或见头昏,舌质淡,苔白滑或腻。
阴血两虚型:患肢疼痛,干瘦,肢端暗红,可见溃疡坏疽,久不愈合。伴头晕失眠,五心烦热,盗汗,舌尖暗红,脉细数。
教师最易患下肢溃疡
长期站立者易患下肢溃疡
在临床研究中发现,长期站立者特别是教师、户外工作者,由于双下肢长期站立或终年在外行走,导致静脉回流不畅,久而久之容易破溃形成溃疡。专家介绍,这类患者由于职业原因,长期站立,在外奔波、行走,导致下肢浅静脉血液滞流,浅静脉逐渐延长、迂曲、局部隆起形成下肢静脉曲张。小腿下段内侧静脉网丰富,静脉压高,管壁薄,一旦破溃很容易感染形成溃疡,最终致溃疡经久不愈。
40岁以后需警惕下肢溃疡
专家在研究中发现,40岁以上患者的下肢溃疡的发病率较其他年龄组患者的发病率高出两倍多,特别是长期站立者明显发病率高于其他行业。专家建议,长期站立或野外工作者,40岁以后要注意预防下肢静脉曲张,应早期进行弹性压迫,穿弹力袜,注意休息,尽量抬高双下肢,平卧时,双下肢可垫个枕头,以改善下肢血液回流;如因种种因素已经形成下肢溃疡,要尽早到医院进行规范治疗,同时饮食上要“忌口”。
中医辨证诊治下肢脉管炎
根据中医分型、证,在发病过种中不同阶段的矛盾特性,采取不同的治疗法则。因目前中医分开型方法较多,尚不完全统一,有分二型、四型、五型等方法。现根据1971年全国中西医结合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经验交流学习班编辑《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防治手册》将本病归纳五种类型辨证诊治。
1.阴寒型:此型多属早期或恢复阶段。是寒邪过盛、寒凝血瘀,经络阻塞而出现的阴寒阻塞征象。患肢喜暖怕冷,麻木疼痛,出现“早冻足”,遇冷上症则甚,得暖则缓。局部皮肤苍白、潮红、紫红色、触之冰凉,属早期者无溃疡或坏疽;属晚期恢复阶段创口愈合,而寒凝征象仍存。舌质淡、苔薄白,时有齿痕。脉沉细或迟。
治法:以温经散寒,活血化瘀为主,选用“阳和汤”加减:
熟地20克 鹿角胶9克 干姜9克 肉桂9克 赤芍15克 白芥子9克 红花10克 丹参30克 当归30克 甘草6克
加减:上肢,加桂枝9克。下肢,加牛膝15克。水煎服
寒重,加熟附子9克,制川乌9克
气血虚,加黄芪30克,党参15克(或人参5克)
2.气滞血瘀型:此型多属第二期或恢复阶段的患者。主要是气滞血瘀症状,一般无炎症表现,患肢营养障碍,足部紫红、暗红或表紫色,活动后或小腿下垂时,则颜色变深加重,足趾端或足底有瘀血斑点,患肢持续性胀痛,活动时症状加剧,相应部位脉搏消失或明显减弱。舌质红降或紫暗,苔薄白。脉沉细涩。
治法:以活血化瘀、疏通经络为主,选用当归活血汤加减:
当归30克,红花20克,川芎15克,赤芍15克,丹参30克,土元10克,牛膝14克,桃仁10克,乳香9克,没药9克,甘草6克水煎服。
加减:偏热,加金银花60克,元参20克
偏寒,加肉桂10克,干姜10克,制附子9克
偏血虚,加黄芪30克,党参20克
3.湿热型:此型尚属早期或第三期轻度坏疽,溃疡继发感染者及部分恢复阶段病人,此型为气滞血瘀、寒湿郁久化热的初期阶段,呈湿热交结症状。患肢发凉和怕冷的程度较轻,行走时酸胀、沉重、乏力、足部潮红或紫红肿胀,小腿和足部反复发作游走性血栓性浅表静脉炎,表现红斑结节或索条状肿物,局部红肿热痛,压痛明显。此时若有溃疡和坏疽,疼痛则加重甚至彻夜不眼,不易步履、精神萎靡。舌质红,苔滑或黄腻。脉多弦数或滑数。
治法:以清热得湿为主,佐以活血化瘀。可选用茵陈赤小豆汤加减或四妙勇安汤加减。
(1)茵陈赤小豆汤加减:
茵陈30克,赤小豆30克,薏米30克,金银花60克,鸡血滕60克,防已10克,苍术10克,泽泻9克,丹参30克,牛膝15克,地龙10克,黄柏10克,
甘草6克,水煎服。
(2)四妙勇安汤加煎:
金银花60克,元参15克,当归60克,赤芍15克,黄芩10克,黄柏10克,连翘30克,桃仁15克,丹参30克,元胡14克,牛膝12克,土元12克,红
花20克甘草10克,水煎服。
加减:偏热,加牛角片、生地、丹皮、生石膏
偏湿者,患处肿胀舌苔白腻,有齿痕,加薏米、赤小豆,土茯苓、冬瓜子、木通。
4.热毒型:此型是气滞血瘀、寒湿郁久化热而致的热毒炽盛阶段,系属第三期脉管炎患者。严重坏疽拌继发感染者,其主要表现是热毒症状,局部坏疽、溃烂、发红、灼热、肿胀、多脓、具有恶臭,患肢剧烈疼痛,昼轻夜重,甚至双手抱足,彻夜不眠,喜凉怕热,全身消瘦,可拌有恶寒、发热、出现寒热往来及不规则弛张高热等毒血症症状。精神烦躁或抑郁,食欲不振,大便干燥,小便短赤。舌质红绛,苔黄腻、黄燥,或出现黑苔。脉滑数、洪大或弦数。
治法:以清热解毒,去邪扶正为主,佐以活血通络。选用四妙勇安汤加减:
金银花60克,元参30克,连翘30克,蒲公英60克,当归30克,黄芪30克,丹皮30克,牛膝15克,地龙10克,红花15克,甘草10克,水煎服。
加减:热重者,加板蓝根30克,菊花15克,地丁20克
湿热并重者,加大黄10克,黄柏10克,黄连9克,黄芩10克,穿心莲15克,土茯苓10克
感染严重,高热不退者,加犀角0.9克
疼痛严重者,加元胡15克,米壳12克,乳香10克,没药10克(或地龙、蜈蚣、全蝎、白花蛇)
病情严重,体质虚弱,有明显贫血,可同时采用多次少量输血,以加强体质,改善全身情况。
5.气血两虚型:此多属恢复阶段或早期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拌身体虚弱者,此型一般是病久气血耗伤,营卫不和或身体虚弱的患者。病人身体虚弱、消瘦无力、面容憔悴微黄,患肢肌肉明显萎缩,皮肤干燥脱屑,毛发稀少,趾(指)甲干燥肥厚,变形且脆,生长缓慢或不见生长,创口经久不愈合,肉芽暗红或淡红,脓液稀少。舌质淡,苔薄白,舌周有明显齿痕。脉沉细无力。
治法:以补气养血为主,佐以活血通脉,选用顾步汤加减,或人参养荣汤加减。
(1)顾步汤加减:
黄芪30克,当归30克,石斛30克,党参20克,白术15克,茯苓15克,鸡血藤30克
丹参15克,牛膝15克,赤芍15克,川芎15克,甘草10克
(2)人参养荣汤加减:
党参15克(或人参),黄芪30克,白术10克,抗芍10克,云苓10克,陈皮3克,当归10克
肉桂6克,熟地15克,远志6克,丹参15克,甘草6克
水煎服
消化性溃疡患者的中医辨证疗法
1、肝胃不和证
治以疏肝和胃。方用四逆散加减:柴胡9g、积实6g、小白芍12g、陈皮9g、制半夏9g、元胡9g、乌贼骨18g、生甘草5g。
2、脾胃湿热证
治以清热化湿。方用小陷胸汤加减:黄莲6g(或黄芩9g)、姜半夏9g、土茯苓15g、白术9g、陈皮9g、木香9g、佩兰9g、桃仁4g。
3、气滞血瘀证
治以祛瘀止痛。方用失笑散加减:蒲黄9g、赤芍9g、元胡9g、川楝子9g、乌贼骨15g、侧柏叶12g、三七3g(分二次冲服)、阿胶9g、灶心土30g、生甘草6g。
4、脾胃虚寒证
治以温胃健脾。方用黄芪建中汤加减:炙黄芪15g、桂枝9g、白芍12g、干姜9g、炙甘草9g、大枣4个、元胡9g、金铃子9g、吴茱萸9g、白术12g、茯苓15g。
胃溃疡的中医辨证施治
中医一般把溃疡分为证型:肝胃不和型、脾胃虚寒型、肝胃郁热型、瘀血阻络型、脾胃阴虚型,下面是一些治疗溃疡病的中药介绍。
1、肝胃不和型:
(1)十香止痛丸:成人每次服1丸,一日2次,温开水送服。7岁以上儿童服成人量的1/2,3—7岁服成人量的1/3。
(2)柴胡疏肝丸:每次1丸,一日2次,温开水送服。
(3)胃得安胶囊:每次4粒,一日3次,温开水送服。
2、脾胃虚寒型:
(1)良附丸:每次3.6g,一日2次,温开水送服。7岁以上儿童服1/2成人量,3—7岁儿童服1/3成人量。
(2)胃气痛片;每次5片,一日2次,早晚或痛时温开水送服。
(3)黄芪建中丸:每次1丸,一日2次,温开水送服。
(4)小建中合剂:每次20—30ml,一日3次,口服。
(5)丁蔻理中丸:每次6—9g,一日2—3次,温开水送服。
(6)白蔻调中丸:每次1丸,一日2次,温开水送服。
(7)胃复宁胶囊:每次4—6粒,一日3次,温开水送服。
(8)虚寒胃痛冲剂:每次1—2袋,一日2次,开水冲服。小儿用量酌减。
3、肝胃郁热型:
(1)左金丸:成人每次3—6g,一日2—3次,温开水送服。儿童及老年可酌情减量服用。
(2)加味左金丸:每次6g,一日2—3次,温开水送服。7岁以上儿童服成人量的1/2,3—7岁儿童服成人量的1/3。
(3)龙胆泻肝丸(片):水丸剂成人每次3—6g,一日3次,温开水送服。7岁以上儿童服1/2成人量。片剂每次4—6片,一日3次,温开水送服。
(4)健胃愈疡片:每次4—6片,一日3—4次,温开水送服。
4、瘀血阻络型:
(1)丸气拈痛丸:每次6—9g,一日2次,温开水送服。
(2)元胡止痛片:每次4—6g,一日2次,温开水送。
5、脾胃阴虚型:
摩罗丹:每次9—18g,1日2次,温开水送服。
下肢溃疡小偏方
(1)先将患处用淡盐水或浓茶水洗干净,将豆腐渣敷患处,每天换一次,治下肢溃疡。
(2)绵白糖粉撒于创口处,用纱布包扎。5-7天更换一次,可治褥疮,下肢溃疡。
(3)乌贼骨研粉外敷患处,治下肢溃疡。
(4)割菠萝蜜树皮,取流出的液汁涂之,一日两次,治下肢溃疡。
(5)南瓜瓤捣烂敷伤口,或晒干研粉撒患处,治下肢溃疡。
(6)用料:活地龙100克,白糖30克。制法:将地龙洗净,放入碗中,加白糖,待地龙化成液体,过滤,再加适量黄连素,高压消毒。用法:将药液涂在患处。每天两次。
日常生活总免不了磕磕碰碰的,夏季更是容易感染溃疡,所以把小偏方留着备用吧。
教师应警惕患上下肢溃疡
上下肢溃疡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外科疾病,上下肢溃疡会严重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教师是比较容易患上该疾病的群体,因此,教师一定要警惕该疾病的发生。
长期站立者易患下肢溃疡
在临床研究中发现,长期站立者特别是教师、户外工作者,由于双下肢长期站立或终年在外行走,导致静脉回流不畅,久而久之容易破溃形成溃疡。专家介绍,这类患者由于职业原因,长期站立,在外奔波、行走,导致下肢浅静脉血液滞流,浅静脉逐渐延长、迂曲、局部隆起形成下肢静脉曲张。小腿下段内侧静脉网丰富,静脉压高,管壁薄,一旦破溃很容易感染形成溃疡,最终致溃疡经久不愈。
40岁以后需警惕下肢溃疡
专家在研究中发现,40岁以上患者的下肢溃疡的发病率较其他年龄组患者的发病率高出两倍多,特别是长期站立者明显发病率高于其他行业。专家建议,长期站立或野外工作者,40岁以后要注意预防下肢静脉曲张,应早期进行弹性压迫,穿弹力袜,注意休息,尽量抬高双下肢,平卧时,双下肢可垫个枕头,以改善下肢血液回流;如因种种因素已经形成下肢溃疡,要尽早到医院进行规范治疗,同时饮食上要“忌口”。
温馨提示:从上文我们知道,上下肢溃疡是一种疑难杂症。教师由于长期站立比较容易患上该种疾病。因此,在平时的生活中,教师应该要警惕患上上下肢溃疡。如果一旦发现该疾病,就应该要立刻到正规医院诊治。
中医辨证区别六种口腔溃疡
1、脾肾阳虚型
症见口舌生疮,溃疡面色白,周围不红,数量少,久治不愈,伴四肢不温,口干喜热饮,腰背酸痛,尿频清长,大便溏,舌淡苔白腻,脉沉弱。治宜温补脾肾,引火归源。
2、脾胃虚弱型
症见口舌生疮反复发作,疮面色淡凹陷,伴神疲气短,不思饮食,四肢不温,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脉细弱。治宜补中益气,健脾化湿。
3、外感时毒型
多发于外感后1—2天,伴有外感症状。初起口腔黏膜局部充血、红肿,微痛,舌尖或唇内出现栗粒样小红点或小疱疹,12小时内疱疹溃破,呈表浅溃疡,边界清楚。治宜清热解毒,健脾化湿。
4、脾胃积热型
症见口舌多处糜烂生疮,疮面红肿,灼热疼痛,甚则口臭牙龈肿痛,伴口渴多饮,尿黄便秘,舌红苔黄,脉滑数。治宜清热泻火,荡涤胃热。
5、心肾阴虚型
症见溃疡颜色鲜红,数量多且形状不一、大小不等,疼痛昼轻夜重,伴心悸心烦,失眠多梦,健忘,眩晕耳鸣,腰膝酸痛,咽干口燥,小便短黄,舌红苔薄,脉细数。治宜滋阴清火,养心安神。
6、血虚阴亏型
多见口舌溃烂,多发生于月经前后,伴月经先期量多,五心烦热,口干喜饮,舌淡苔薄白。
口腔溃疡反复发作怎么办
口腔溃疡中医称之为“口疮”。若反复发作又称为“复发性口疮”,发作时有明显的烧灼痛,严重时影响进食。导致口腔溃疡的因素有很多,比如说自身免疫力低、病毒或细菌感染、内分泌失调、遗传因素、精神压力、工作疲劳、失眠等,另外很多女性朋友在月经来潮前后也会诱发口腔溃疡。
明确诊断对症治
本病的治疗多采用内治与外治相结合,内服多用甲硝唑、免疫抑制剂,补充微量元素如葡萄糖酸锌片、甘草锌胶囊等,维生素可服用维生素b族、维生素c等,积极治疗消化道疾病可以促进本病的痊愈。外治多用溃疡膜外敷,含化片含化,漱口液含漱等。中医辨证治疗本病疗效显著,且复发率低。然而在临床上有很多人都是一开始自己随便买点药贴,直到病情反复迁延才来到医院就诊。如果口腔内有反复不断,时间过长而不愈的溃疡都应该尽早到医院来就诊,取得明确诊断才能对症治疗。
下肢静脉曲张的中医辨证治疗
中医对下肢静脉曲张采用活血化瘀疗法治疗。中成药可用脉管炎片、血府逐瘀口服液治疗。
汤药可用:桃 仁 10g ,红 花 6g ,川 芎10g , 当 归 10g ,赤 芍10g , 生地黄10g , 熟地黄10g , 丹 参15g , 王不留行10g ,益母草10g 元 ,胡10g , 茯 苓12g ,泽泻15g , 有溃疡者,加金银花15g ,连 翘10g ,土茯苓20g ,地 丁15g ,公 英15g ,水煎服。
外治法:取云南白药适量, 根据下肢静脉曲张局部大小而定。用白酒调成糊状,敷在患处,用塑料袋敷盖,胶有固定,每24小时更换1次,至局部肤色恢复正常,静脉隐退为止。对早期的下肢静脉曲张十分有效。
对于下肢静脉曲张中医疗法一定要重视,中医认为下肢静脉曲张的发生主要是因为肝肾不足、外感寒湿、气滞血瘀、筋脉失濡、肝络瘀滞、湿热下注,络脉失和脾虚气陷、血运无力。而气血运行不畅,瘀血阻滞是本病的关键。因此,多应从血瘀论治。可分为肾经亏虚、湿热郁结:气虚血瘀,肾阳不足等。可外贴龙凤贴(安阳固本膏),贴于脐部治疗。内用:黄芪、赤芍、川芎、地龙、当归、丹参、人参、水蛭、白术、仙灵脾、巴戟天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