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大失眠怎么治 治疗须辨证论治
压力大失眠怎么治 治疗须辨证论治
中医用药一定要辨证论治,藉由把脉、看舌,找出发生问题的经络、脏腑,例如肝气郁结、气血不足。前者容易口干舌燥、目赤耳鸣、小便黄赤混浊、便秘;后者则会手脚冰冷、腰酸背痛、频尿、头晕、精神不佳等。使用的药物也不同,分别使用疏肝、理气的方剂,如柴胡疏肝汤,或可益气、补血的方剂,如八珍汤、十全大补汤。
中医关于失眠抑郁的辨证论治
中医关于失眠的辨证论治颇为丰富,不少医者从临床实际出发,探求其发生的机理,提出了些新的辨证思路。
1、从五脏论治
有学者认为失眠症其病因病机主要表现于肝,波及五脏,统顾五脏实体病证。提倡“五脏皆有不寐”的整体观,从肝论治、兼顾他脏、辨证加减的证治体系,并由此分脏制定了失眠症证治方案。中医认为是阴阳失衡,导致阴阳失调,使人机能处于亢奋状态,从而睡不着。
2、从精神情志论治
精神情志与不寐关系密切,由此将不寐分成烦恼型、多疑型、紧张 型、抑郁型,分别选用清热泻火、疏肝降逆法,滋阴清热、理气解郁法、清心宁神、调和肝脾法等治之,取得良好效果。
3、从昼夜节律论治
人体 的睡眠是一种具有昼夜节律性的生理活动,失眠则是这种正常睡眠,—觉醒节律紊乱的结果。遵循这一规律,提出“因时制宜”治疗失眠。
4、从心肾相交论治所
有的失眠都是“火不归根”引起的,所有的治疗方案,最终都需要回到“引火归根、心肾相交”的问题上来。并将失眠分为五型:肝气郁结型、肾精不足型、心火旺盛型、经脉瘀阻型、痰湿阻滞型。
失眠的中医辨证治疗
针灸是我国医学的瑰宝,中医针灸辨证治疗失眠具有良好的效果,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下:
1、心脾两虚
【诊断要点】不易入睡,入睡后易醒,多梦;心悸,健忘,头晕,肢倦乏力,腹胀,便溏,面白无华;苔薄白,舌质淡,脉细弱。
【处方】心俞、脾俞、足三里。
2、阴虚火旺
【诊断要点】心烦不寐,或稍入睡即醒;头晕,耳鸣,腰酸膝软,遗精,健忘,手足心热,口干咽燥;舌质红,脉细数。
【处方】太溪、大陵、肾俞、心俞。
3、肝郁化火
【诊断要点】烦躁易怒,难以入睡;头晕头痛,胸胁胀痛,口苦,目赤;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处方】肝俞大陵行间。
4、胃腑失和
【诊断要点】睡眠不实;胸膈满闷,脘腹胀满,嗳腐吞酸;苔厚腻,脉滑。
【处方】中脘、足三里、内关。
5、心胆气虚
【诊断要点】失眠多梦,易惊醒,胆怯心悸;善惊易怒,气短倦怠;舌质淡,脉弦细。
【处方】心俞、胆俞、阳陵泉、丘墟。
中医辨证论治治疗肝癌腹水
气滞血瘀
病症:胁痛如锥刺,痛牵腰背,固定不移,入夜痛剧,纳差,恶心,脘腹胀闷,胁下痞硬,呃逆嗳气,或伴腹水,大便不实,乏力。舌苔淡白,质紫暗,舌边尤甚,呈紫斑状,脉弦涩。
治法:活血化瘀,行气消积。
处方:柴胡、黄芩、白芍、郁金、桃仁、白术、大黄、由三七(先煎),莪术,半枝莲、鳖甲(先煎)。
加减:有尿赤便秘等热象加七叶一枝花、白花蛇舌草、龙葵;伴苔腻、脉弦滑或濡,胸闷恶心等加制半夏、茯苓、菌陈。
湿热蕴毒
病症:两胁痞硬,刺痛不移,发热汗出,心烦易怒,口干口苦,身目黄染,恶心少食,便结溺赤。舌苔黄腻,舌质红而紫暗,脉弦数稍滑。
治法:解毒泻火,清利肝胆。
处方:菌陈、山栀、黄芩、苦参、郁金、莪术,半枝莲、白花蛇舌草、七叶一枝花。
加减:肝区隐痛,头昏目干加当归、白芍、川芎;腹水加车前子、泽泻、腹水草。
肝肾阴虚
病症:胁肋隐痛,低热盛汗,腰酸腿软,头晕目眩,形体羸瘦,有人腹胀如鼓,青筋暴露,五心烦热,入夜尤甚,皮肤巩膜黄染,溲赤,或呕血便血。舌红少苔,脉细数无力。
治法:滋养肝肾,化瘀消症。
处方:生地、鳖甲(先煎),女贞子、旱莲草、白芍、丹皮、山萸肉、丹参,西洋参(另炖),半枝莲、七叶一枝花。
加减:腹胀加川朴、大腹皮;有出血倾向,加重西洋参,再加仙鹤草、生藕汁。
天疱疮辨证论治
心脾湿热型
【证见】 皮疹以大疱为主,糜烂面大,渗液较多,常并有粘膜损害(多见于寻常型和增殖型天疱疮,尤其是急性发作期)。常伴有身热,心烦,口渴,纳呆,疲倦乏力,口舌糜烂,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腻或白腻,脉濡数或滑数。
【治法】 清热利湿解毒。
【方药】
主方清脾除湿饮(吴谦等《医宗金鉴》)加减
处方:土茯苓30克,生地黄25克,连翘、茵陈各15克,黄芩、栀子、泽泻、枳壳各12克,白术、苍术、淡竹叶各9克,生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l剂。便秘者,加大黄12克(后下)、玄明粉15克(冲)。火毒较盛者,去白术、苍术,加黄连9克、生石膏30克(先煎)、知母12克。
脾虚湿盛型
【证见】 水疱、大疱较稀疏,间有新水疱出现,糜烂面淡红不鲜,渗液较多,并见黄褐色较厚痂皮或乳头状增殖(多见于寻常型和增殖型天疱疮之慢性期)。常伴有面色发白或萎黄,胃纳不佳,体倦乏力,大便溏软。舌质淡红,苔白腻,脉濡缓。
【治法】 健脾渗湿。
【方药】
主方参苓白术散(陈师文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
处方:党参25克,茯苓、薏苡仁各30克,白术、扁豆、山药各15克,苍术12克,陈皮、炙甘草各5克,砂仁6克(后下)。水煎服,可复渣再煎服,每日剂。
阴伤津耗型
【证见】 皮疹以红斑、鳞屑、结痂为主,渗液不多(多见于落叶型和红斑型天疱疮)。伴有口干咽 燥,烦躁不安,夜睡难寐,大便干结。舌质红,无苔或少苔,脉细数或细涩。
【治法】 养阴生津润燥。
【方药】
主方滋燥养营汤(王肯堂《证治准绳》)合增液汤(吴鞠通《温病条辨》)加减
处方:当归9克,生地黄、熟地黄、白芍、玉竹、金银花各15克,黄芩、玄参、麦冬各12克,生甘草6克。水煎服,可复渣再煎服,每日剂。气阴两伤者,可加太子参30克,或用西洋参6~9克另炖服。
痴呆治疗的辨证论治
禀赋不足型
【证见】自幼起病,多有发育畸形,如头颅偏小或畸形,眼裂较窄,眼距过宽,发音不清,智力明显低于同龄人等。成年后神情呆板,反应迟钝,动作古怪,发音不清或词不达意,重者精神呆滞,生活不能自理,不能抵御危险伤害而成白痴。舌淡胖或偏暗,舌苔白腻或白滑,脉沉细无力。
【治法】滋补肝肾,填髓健脑。
【方药】
1.主方加味地黄丸(吴谦《医宗金鉴》)
处方:熟地黄15克,山茱萸12克,山药15克,茯苓12克,牡丹皮10克,泽泻9克,鹿角胶10克(烊化),五味子12克,枸杞子15克,远志6克,当归12克,巴戟天15克,大枣5枚。水煎服。
2.中成药
(1) 参茸地黄丸,每次1丸,每日服2—3次。
(2) 脑力宝丸,每次4丸,每日3次。
脾肾亏虚型【证见】老年表情呆板,行动迟缓,健忘,语言明显减少,日夜颠倒,傻笑傻哭,生活不能自理,或有幻觉、妄想。也有未老先衰而见如上症状的。可兼见头晕眼花,腰膝酸痛,气短,心悸等症。舌质暗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补肾益脾,健脑生髓。
【方药】
1.主方:还少丹(汪昂《医方集解》)加减
处方:熟地黄15克,枸杞子12克,山茱萸12克,肉苁蓉15克,远志6克,巴戟天15克,小茴香9克,杜仲18克,怀牛膝15克,茯苓12克,山药15克,五味子6克,党参15克,楮实12克,石菖蒲10克,大枣5枚。水煎服。
2.中成药
(1) 还少丹,每次9克,每日2次。
(2) 脑灵片,每次3片,每日3次。
3.单方验方温肾健脾汤(胡熙明等《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处方:党参、炙黄芪、熟附块、益智仁、越鞫丸(包)、山药各12克,淡干姜3克,生白术、石菖蒲各9克,陈皮、姜半夏各6克。水煎服。
痰凝瘀阻型
【证见】多有产伤或外伤病史,或由他病而来。神情淡漠,反应迟钝,善惊善恐,胸脘痞闷,头晕重,寡言少语,智力低下,妄想离奇。舌质暗紫,或有瘀点瘀斑,舌苔白腻,脉弦涩或涩滑。
【治法】祛瘀化瘀,宣窍健脑。
【方药】
1.主方二陈汤(陈师文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合通窍活血汤(王清任《医林改错》)加减
处方:法半夏15克,陈皮6克,茯苓12克,赤芍15克,川芎9克,桃仁、红花各10克,白芷12克,生姜9克,胆南星12克,丹参20克,郁金12克,石菖蒲10克,大枣5枚。水煎服。
若久病气虚,可加党参、黄芪各15克。血虚者加当归12克,何首乌、生地黄各15克。
2.单方验方桃仁复苏汤(胡熙明等《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处方:桃仁、生大黄、玄明粉(分冲)、桂枝、远志、石菖蒲各10克,朱茯神15克,蜈蚣2条,龙骨(先煎)、牡蛎(先煎)各30克,甘草6克。水煎服。
患咽喉炎看中医与看西医,哪个更好
患急性咽喉炎时,对大多数人来说,看中西医与看西医的效果都是肯定的。因为根据发病原因,急性咽炎往往有病毒感染或继发细菌感染,除了咽部症状外,可能还有发热、周身不适等全身症状。此时西医采用的是抗病毒药、抗细菌药的消炎治疗为主,或者配合应用退热药物,含服等局部用药,针对性明显,效果肯定。而中医采用的是辨证论治,治疗急性咽喉炎是小菜一碟。但对少数患者来讲,尤其是那些经常性使用消炎药的患者来讲,可能看中医的效果更好些。大家都知道,经常服西药,尤其是那些平时就体质较差的人,容易使致病细菌产生抗药性,效果就差了;而中药很少产生抗药性,服中药的效果当然就比用西药强。
患慢性咽喉炎时,对大多数患者来说,看中医比看西医的效果更好些。因为慢性咽喉炎时,病因不明白,病毒感染与细菌感染都不占主导地位,消炎西药往往无用武之地,因此只能以局部用药、局部治疗为主。俗话说,“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抓不住疾病的本质,所以效果就不理想。但中医不同,中医讲辨证论治。辨证论治就是根据患者当时身体机能的整体状态,辨出属寒、属热、属虚、属实,属阴、属阳,辨出气虚、阴虚、阳虚、痰热等证,针对咽喉炎由于“伤津耗气损阴”,“脏腑积热生痰”等病因,按照“正气虚则补之,邪气实则泻之”的治疗原则,对身体机能进行综合调理,整体状况与局部状况同时考虑,这正是中医有所长而西医有所短的地方;当然也还配合一些其他治法,力求使效果更好。
中医关于失眠的辨证论治
1、从五脏论治
有学者认为失眠症其病因病机主要表现于肝,波及五脏,统顾五脏实体病证。提倡“五脏皆有不寐”的整体观,从肝论治、兼顾他脏、辨证加减的证治体系,并由此分脏制定了失眠症证治方案。中医认为是阴阳失衡,导致阴阳失调,使人机能处于亢奋状态,从而睡不着。
2、从精神情志论治
精神情志与不寐关系密切,由此将不寐分成烦恼型、多疑型、紧张 型、抑郁型,分别选用清热泻火、疏肝降逆法,滋阴清热、理气解郁法、清心宁神、调和肝脾法等治之,取得良好效果。
3、从昼夜节律论治
人体 的睡眠是一种具有昼夜节律性的生理活动,失眠则是这种正常睡眠,—觉醒节律紊乱的结果。遵循这一规律,提出“因时制宜”治疗失眠。
4、从心肾相交论治所
有的失眠都是“火不归根”引起的,所有的治疗方案,最终都需要回到“引火归根、心肾相交”的问题上来。并将失眠分为五型:肝气郁结型、肾精不足型、心火旺盛型、经脉瘀阻型、痰湿阻滞型。
5、从肝脾论治
导致失眠症产生的诸多病因病机均与肝脾失调有关,中医如何全面诊断失眠症,调理失眠中药的选择,应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注重调理肝脾。
噎食治疗的辨证论治
痰气交阻型【证见】 吞咽困难,情绪舒畅时可稍减弱,口干咽燥。舌质偏红苔薄腻,脉弦滑。
噎隔,指饮食吞咽受阻,或食入即吐的病证,见于现代医学的食道神经
官能症、食道炎、食道癌、贲门癌、贲门痉挛等病。
方1
【组成】老姜300 克、黑砂糖300 克。
【用法】共捣烂,入瓷罐封固,埋于干燥黄土地7 天,开水冲服。
【主治】噎膈。
方2
【组成】生姜120 克、糖糟300 克。
【用法】共捣烂作小饼,晒干,入瓷,置灶烟柜上,每晨取1 块,泡沸
水内少停饮汤。
【主治】噎膈。
方3
【组成】醋大蒜汁、大蒜。
【用法】饮汁并多食大蒜。
【主治】噎膈。
方4
【组成】墓头回、红糖各30 克、生姜10 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胃癌。
方5
【组成】牛蒡子粉100 克、白酒1000 毫升。
【用法】浸酒,每次100 毫升,饮服。
【主治】噎膈。
方6
【组成】红皮大蒜3 头、生姜500 克、红糖500 克。
【用法】大蒜以炭煨熟去皮,与余药共捣烂,装罐封固,埋于背阴处7
天。早晚各空腹服30 克。服后若发热,勿虑。
【主治】噎膈。
方7
【组成]韭菜汁10 克、蜂蜜20 克、竹沥水20 克、羊奶250 毫升。
【用法】先煮开奶,再入余药,代茶饮。
【主治】噎膈。
方8
【组成】韭汁、牛奶、姜汁、梨汁、藕汁各适量。
【用法】和匀,代茶饮。
【主治】噎膈。
方9
【组成】蛤模1 只、黄酒150 毫升。
【用法】蛤蟆焙干研为细末,以酒冲服。
【主治】噎膈。
方10
【组成】土细辛51 克、白酒。
【用法】以酒煮膏。每次1 勺,1 日3 次。
【主治】噎膈。
方11
【组成】锅底灰、蜜各适量。
【用法】共和丸,如黄豆大,以新汲水送服。
【主治】噎膈。
方12
【组成】人参8 克、半夏9 克、白蜜50 克。
【用法】半夏以淘米水浸泡15 分钟,取半夏煮水1 小碗。人参加水煮1
小碗,共和匀,加蜜,分2 次服。
【主治】噎膈。
方13
【组成】活蝎虎1 只、白酒。
【用法】蝎虎投酒年使死,浸泡7 天,加热,去蝎虎,不拘时,每次饮
10 毫升。
【主治】噎膈。
方14
【组成】鲜鹅血8 毫升、米酒。
【用法】以针管从翅下取血,乘热以酒冲服。
【主治】噎膈。
方15
【组成】白胡椒30 克、生姜100 克、鸭1 只。
【用法】鸭去内杂,纳余药,加水蒸2 小时喝汤。若皮肤发红,勿虑。
【主治】噎膈。
中医令你睡一个安稳觉
中医对睡眠的认识
中医有关睡眠主要有4种理论:阴阳消长论、营卫循行论、心主神明论、脑主神明论。虽然临床上有“脑主神明”和“心主神明”的争论,但很多医家在承认心脑共主神明的同时,往往依据临床各有所侧重,现代关于睡眠机理的中医论述大都基于此。
徐凌云和高荣林将中医睡眠学说概括为阴阳睡眠学说、卫气运行睡眠学说和神主睡眠学说。以阴阳睡眠学说为总纲领,揭示了睡眠和觉醒的基本原理;卫气运行睡眠学说是阴阳学说的具体化,揭示了睡眠的运动本质;而神主睡眠学说这突出了中医的整体睡眠观,揭示了睡眠是人体整体的生命活动形式。董德懋则将睡眠障碍概括为:阴虚失眠、胃不和失眠、阳虚多寐、湿重多寐,在对睡眠的认识中,他也特别强调阴阳的主导作用。俞宜年认为人的情志活动是大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这种反映是属心、脑神经活动的范围。且肝主疏泄,调节精神情志,所以心、脑、肝与睡眠关系密切。
睡眠障碍的辨证论治
中医关于睡眠障碍的辨证论治颇为丰富,近年来不少医者从临床实际出发,探求其发生的机理,提出了一些新的辨证思路。
1. 从五脏论治 有学者认为失眠症其病因病机主要表现于肝,波及五脏,统顾五脏实体病证。提倡“五脏皆有不寐”的整体观,从肝论治、兼顾他脏、辨证加减的证治体系,并由此分脏制定了失眠症证治方案。
2. 从精神情志论治 伊明瑞等认为精神情志与不寐关系密切,由此将不寐分成烦恼型、多疑型、紧张型、抑郁型,分别选用清热泻火、疏肝降逆法,滋阴清热、理气解郁法、清心宁神、调和肝脾法等治之,取得良好效果。
3.从昼夜节律论治 郁青萍和高翔等认为人体的睡眠是一种具有昼夜节律性的生理活动,失眠则是这种正常睡眠—觉醒节律紊乱的结果。遵循这一规律,提出“因时制宜”治疗失眠。
4.从心肾相交论治 陈武山认为所有的失眠都是“火不归根”引起的,所有的治疗方案,最终都需要回到“引火归根、心肾相交”的问题上来,并将失眠分为五型:肝气郁结型、肾精不足型、心火旺盛型、经脉瘀阻型、痰湿阻滞型。
5.从肝脾论治 张其慧认为导致失眠一证产生的诸多病因病机均与肝脾失调有关,中医治失眠的理法方药的选择,应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注重调理肝脾。
6.从胃论治 许映絮和陈英杰认为“胃不和则卧不安”应理解为:凡伤及脾胃之阴阳气血,使胃气不安和者,均可导致或加重失眠。并认为遣方用药应常常顾及胃气:苦寒败胃,清热泻火之品不宜大量、久用,中病即止,或兼投养阴清热之品;重镇伤胃,重镇潜阳之品易伤胃气,非阳亢者,应慎用之,推崇用琥珀及珍珠末,认为此二品镇惊安神之力不弱,且不伤胃气,并可加入麦芽、神曲、鸡内金以助胃运化;酸涩敛收,失眠多兼痰夹火,酸涩之品易留邪,邪若不去,终致后发,故慎用。
7.从顾护阳气论治 唐国斌认为治疗失眠应该注意顾护阳气,尤其是肾阳。失眠初发之时,人体处于心理应激状态,交感神经兴奋,主要表现为火热阴虚之象,但交感神经长期兴奋则会逐渐疲劳而形成阳虚证,这时应适当考虑应用补阳药作为反佐;如果长期失眠,阳气必亏,更应重视温阳药的应用,而他法则不足以取效或取效缓慢。在临床上强调使用肉桂等温阳通阳之品。
8.从交通阴阳论治 孙建平认为失眠的根本病机是卫气浮燥于外而营阴孤立于内,阴阳阻格不通所致。因此治疗失眠的关键在于以药引阳入阴。半夏同时具有“从阴到阳”及“从阳到阴”的特性,具有交通阴阳的作用,因而在治疗失眠的方药中应该选用,不应畏其辛燥。
9.从瘀论治 赵成志等根据“久病入络”、“久病必瘀”的观点,认为顽固性失眠治必活血化瘀,宜用血府逐瘀汤之类。
虽然各位医家提出了众多辨证新思路,但少有创新性,大都是在睡眠障碍总体辨证思路中强调某一点,依据的大都是自己的个人经验,且缺乏具有说服力的实验依据。
治疗方法
(一) 内治法
1. 汤剂 汤剂仍然是目前最主要的中医药疗法,大多数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循经典古方而治,而有些医家则根据自己的观点自创汤剂:连玲霞自拟清浊安神汤(茯苓 30g,柴胡15g,川芎9g,半夏10g,陈皮10g,枳实10g,黄连9g,黄芩9g,当归10g,泽泻9g,车前子10g,石菖蒲15g,远志 10g,甘草9g)治疗失眠,总有效率95.8%。陈祖周自拟加味生铁落饮(生铁落100g,丹参30g,茯神15g,远志10g,琥珀10g,辰砂 5g,柏子仁20g,制胆星10g,桔红5钩藤10g,龙胆草10g,白芍15g,淮小麦30g,大枣15g,炙甘草10g)治疗梦游症,取得较好疗效。王昆在控制饮食和使用降糖药控制血糖的基础上,自拟地黄枣仁汤(炒酸枣仁、夜交藤各30g,生地、茯神、丹参各20g,山药、枣皮、枸杞、桑葚、合欢皮、五味子、川芎各15g,炙甘草10g)治疗糖尿病并发失眠,总有效率100%。
2.中成药 张洪俊强调使用中成药也应该辨证论治,用逍遥丸治疗肝郁脾虚型不寐,每次6g,,每日2次。用血府逐瘀汤口服液治瘀血内阻型不寐,每次10ml,加龙胆泻肝丸5粒,每日2次。用生脉饮口服液治气阴两伤型不寐,早晨、中午各10ml,晚临睡前服20ml。先予藿香正气胶囊,芳香化湿、健脾和中,后改归脾合剂,益气健脾、养血安神治脾虚湿困型不寐,藿香正气胶囊每次2粒,每日3次,归脾合剂每次100ml,每日2次。
中医关于失眠的辨证论治
失眠在《内经》中称之为 “不得眠”、“不得卧”、“目不瞑”;《难经》始称“不寐”;《中藏经》称“无眠”;《外台秘要》称“失眠”;《圣济总录》称“少睡”;《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则称“少寐”;《杂病广要》称之谓“不睡”。
失眠,中医谓之“不寐”,即不能入睡,或中间间断或多梦、早醒,甚者通宵不寐。一般每天睡眠时间不足6小时,连续2周以上,诊断为失眠症。轻则头晕脑胀,乏力,精神不振,学习、工作效率降低。重则头胀头痛,心慌、心烦,或急躁易怒,口干口苦,食欲减退,大便不调等多种全身症状出现。患者十分痛苦,别人常不理解,医生常不够重视。过去较习惯地认为,病人患神经衰弱,没有什么毛病,一般开点安眠药就处理了。其实,失眠并不是一种单纯性疾病,此病发病因素较多,涉及到多种躯体疾病或精神疾病。
那么引起失眠症的因素有哪些呢?
1、体质因素:这与个人体质上存在着一种弱点有关,即本人自幼体质偏于兴奋型,精神比较敏感,遇事容易多思多虑,对某一事件总是不放心,不肯马虎。这种人一般都责任心强,对工作认真负责。但从我们医生,从医学来看,他却存在这么个弱点,就是容易患失眠症。我们把这个因素叫体质上的因素,即体质上的个体差异性。中医认为,这种对象属于体质上肝气偏旺的人,容易生气,肝气郁结,不能疏泄条达,以致易患失眠症。
2、精神心理因素:精神心理上受到某种外因的刺激或干扰,如家庭、邻居、单位同事之间遇到某些事情不愉快,或发生争吵以后,常多思多虑不解,过多担心事情的发展等,以致打乱正常的睡眠程序而发生失眠。
3、环境因素:常因住家周围环境干扰(如施工、马路边行车过多、拆迁等),或出差、异地环境不适应,以及出国时差调整不佳等。
4、疾病因素:即其他躯体或精神疾病(较多的内脏疾病如心脑血管病、胃肠病、肝病、肾病、内分泌疾病)、肺系疾病(如慢性咽喉炎、慢支、哮喘)以及手术后(如子宫切除后)、其他精神疾病常表现的前驱症状。
有睡眠障碍患者的治疗
中医关于睡眠障碍的辨证论治颇为丰富,近年来不少医者从临床实际出发,探求其发生的机理,提出了些新的辨证思路。
1.从五脏论治有学者认为失眠症其病因病机主要表现于肝、脾及五脏,统顾五脏实体病证。提倡“五脏皆有不寐”的整体观,从肝论治,兼顾他脏,辨证加减的证治体系,并由此分脏制定了失眠症证治方案。
2.从精神情志论治精神情志与不寐关系密切,由此将不寐分成烦恼型、多疑型、紧张型、抑郁型,分别选用清热泻火、疏肝降逆法,滋阴清热、理气解郁法,清心宁神、调和肝脾法等治之,取得良好效果。
3.从昼夜节律论治人体的睡眠是一种具有昼夜节律性的生理活动,失眠则是这种正常睡眠-觉醒节律紊乱的结果。遵循这一规律,提出“因时制宜”治疗失眠。
4.从心肾相交论治所有的失眠都是“火不归根”引起的,所有的治疗方案最终都需要回到“引火归根、心肾相交”的问题上来,并将失眠分为五型:肝气郁结型、肾精不足型、心火旺盛型、经脉瘀阻型、痰湿阻滞型。
5.从肝脾论治导致失眠症产生的诸多病因病机均与肝脾失调有关,中医治失眠的理法方药的选择应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注重调理肝脾。
死精的辨证论治
(一)肾气亏虚证。治法补肾益精。方药生精种玉汤。方中仙灵脾、川断、菟丝子温肾壮阳,促进生殖之精的化生;何首乌、枸杞子、桑椹子滋补肝肾阴血,以资生精之源;覆盆子、五味子固肾摄精,以防精液之失泄;黄芪、当归益气养血,以助后天之精之化源,充养先天肾精。本方先天后天兼顾,精血双补,补益肾精。
(二) 肾阳亏虚证。治法温肾壮阳。方药赞育丹加减。方中用炮附子、肉桂温补肾阳;仙茅、淫羊藿、巴戟天、蛇床子、韭子温肾壮阳;山茱萸,枸杞子、杜仲补肝肾,益精血,强壮腰膝;人参、熟地、当归、白术益气养血,资生精之源;鹿茸温肾壮阳,填补精血。诸药合用,补肾火,益肾精。
(三)阴虚火旺证。治法滋阴,清热,降火。方药死精Ⅰ号方。方中用知母、黄柏、生地、白芍滋阴降火;丹参、赤芍、当归活血化瘀;金银花、蒲公英、生甘草清热解毒;川续断益肾填精。诸药合用,滋阴清热,泻火解毒,对前列腺炎、精囊炎致死精症尤为适合。
(四)肝郁血瘀证。治法疏肝理气,活血通精。方药以逍遥丸合乌药散加减。方中以柴胡、香附疏肝理气;乌药、沉香、橘核行气止痛,温通经脉;白芍、甘草缓急止痛;当归活血化瘀;仙茅、淫羊蕾温肾生精。诸药合用,使肝气舒畅,筋脉得养,肾气强盛,阴精化生复常。中药可选用“死精子1号”方:金银花、丹参各30g,蒲公英、生地、川续断各15g,当归12g,知母、黄柏、赤白芍、甘草各9g,每日一剂,水煎服,3个月为1疗程。对前列腺炎、精囊炎引起的死精子症有较好的疗效。
中医关于失眠的辨证论治
中医关于失眠的辨证论治
中医关于失眠的辨证论治颇为丰富,不少医者从临床实际出发,探求其发生的机理,提出了些新的辨证思路。
1、从五脏论治
有学者认为失眠症其病因病机主要表现于肝,波及五脏,统顾五脏实体病证。提倡“五脏皆有不寐”的整体观,从肝论治、兼顾他脏、辨证加减的证治体系,并由此分脏制定了失眠症证治方案。中医认为是阴阳失衡,导致阴阳失调,使人机能处于亢奋状态,从而睡不着。
2、从精神情志论治
精神情志与不寐关系密切,由此将不寐分成烦恼型、多疑型、紧张 型、抑郁型,分别选用清热泻火、疏肝降逆法,滋阴清热、理气解郁法、清心宁神、调和肝脾法等治之,取得良好效果。
3、从昼夜节律论治
人体 的睡眠是一种具有昼夜节律性的生理活动,失眠则是这种正常睡眠,—觉醒节律紊乱的结果。遵循这一规律,提出“因时制宜”治疗失眠。
4、从心肾相交论治所
有的失眠都是“火不归根”引起的,所有的治疗方案,最终都需要回到“引火归根、心肾相交”的问题上来。并将失眠分为五型:肝气郁结型、肾精不足型、心火旺盛型、经脉瘀阻型、痰湿阻滞型。
5、从肝脾论治
导致失眠症产生的诸多病因病机均与肝脾失调有关,中医如何全面诊断失眠症,调理失眠中药的选择,应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注重调理肝脾。
频尿怎么办 针灸气海穴与关元穴
频尿原因很多,所以治疗并不容易,必须辨证论治。频尿往往是长久累积造成,所以治疗上要有耐心,而除了使用中药之外,也可以使用针灸来治疗,最常用的穴位是气海穴与关元穴,而且可使用艾灸,或是在这两穴位贴温灸,温暖丹田与命门,一周治疗三次,也能使膀胱收缩能力变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