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的计数意义
血小板的计数意义
血小板计数的概念 是指计数单位容积血液中血小板的数量,血小板计数的正常值为100~300×10^9/L。血小板减少是引起出血时间延长,严重损伤或在激状态可发生出血。当血小板计数<50×10^9/L时,轻度损伤可引起皮肤粘膜紫癜,手术后可能出血;当血小板计数<20×10^9/L时,常有自发性出血。一般认为,当血小板计数<20×10^9/L时,需要预防性输入血小板。如果血小板计数>50×10^9/L,且血小板功能正常,则手术过程不至于出现明显出血。
1.血小板增多:当血小板计数>400×10^9/L时即为血小板增多,原发性血小板增多常见于骨髓增生性疾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等;血小板增多症常见于急慢性炎症,缺铁性贫血及癌症患者,此类增多一般不超过500×10^9/L,经治疗后情况改善,血小板数目会很快下降至正常水平。脾切除术后血小板会有明显升高,常高于600×10^9/L,随后会缓慢下降到正常范围。
2.血小板减少:当血小板计数<100×10^9/L即为血小板减少,常见于血小板生成障碍,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急性放射病等;血小板破坏增多,如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戈谢病等,消耗过度如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家族性血小板减少如巨大血小板综合征等。
血常规全血检查哪些项目
血常规的全血主要是检查血常规里面的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计数,血小板计数还有红细胞计数。血里的白细胞里面包括有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这些细胞都属于白细胞里面的一些细胞,所以白细胞是这些细胞的统称,白细胞减少了以后或者升高以后,这些细胞相应的会有所改变。还有红细胞计数,有贫血的病人红细胞计数是下降的,血小板含量也是下降的。血小板计数,血小板是100-300之间,血小板升高或者降低都是有意义的。做血常规,主要是检查全血里面的这四个细胞,也可以说是血液中的三个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红细胞里面还包含血红蛋白。
血小板计数的临床意义
血小板计数的概念
血小板计数是指计数单位容积血液中血小板的数量,血小板计数的正常值为100~300×10^9/L。血小板减少是引起出血时间延长,严重损伤或在激状态可发生出血。当血小板计数<50×10^9/L时,轻度损伤可引起皮肤粘膜紫癜,手术后可以出血;当血小板计数<20×10^9/L时,常有自发性出血。一般认为,当血小板计数<20×10^9/L时,需要预防性输入血小板。如果血小板计数>50×10^9/L,且血小板功能正常,则手术过程不至于出现明显出血。
1、血小板增多
当血小板计数>400×10^9/L时即为血小板增多,原发性血小板增多常见于骨髓增生性疾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等;血小板增多症常见于急慢性炎症,缺铁性贫血及癌症患者,此类增多一般不超过500×10^9/L,经治疗后情况改善,血小板数目会很快下降至正常水平。脾切除术后血小板会有明显升高,常高于600×10^9/L,随后会缓慢下降到正常范围。
2、血小板减少
当血小板计数<100×10^9/L即为血小板减少,常见于血小板生成障碍,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急性放射病等;血小板破坏增多,如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戈谢病等,消耗过度如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家族性血小板减少如巨大血小板综合征等。
出血性疾病要检查哪些项
对出血性疾病检查很多人都不是很了解,而且这样的问题,在出现的时候,也都是比较盲目不知道该怎么做,下面就详细的介绍下,使得我们对这样的问题,也都是有着更多认识。
出血性疾病检查:
1、血小板计数(PLT)
[正常参考值]
100~300×10的9次方/L(10万-30万个/mm3)。
[临床意义]
血小板计数增高见于血小板增多症、脾切除后、急性感染、溶血、骨折等。
血小板计数减少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急性放射病、原发性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尿毒症等。
2、出血时间测定(BT)
[正常参考值]
纸片法:1~5min。
[临床意义]
出血时间延长见于血小板大量减少和血小板功能缺陷、急性白血病、坏血病等
3、凝血时间测定(CT)
[正常参考值]
活化法:1.14~2.05min;试管法:4~12min。
[临床意义]
延长见于凝血因子缺乏、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纤溶活力增强、凝血活酶生成不良等。
缩短见于高血脂、高血糖、脑血栓形成、静脉血栓等。
通过以上的介绍,对出血性疾病检查也都是有着一些了解,在治疗疾病前,也都是要对疾病进行一些认识,这样才会知道该如何检查,而且对治疗方法也都知道该如何选择,这样起来也都是很方便,不会伤害到身体健康。
了解假性血小板减少
假性血小板减少可见于患者,也可见于正常人,常会造成如手术延迟、治疗中断、不必要的激素治疗,甚至脾切除等情况,给患者带来伤害。因此,了解引起假性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十分重要,其原因包括:
1、乙二胺四乙酸抗凝剂诱导的假性血小板减少
乙二胺四乙酸抗凝剂引起血液标本中的血小板发生凝集,形成直径大的血小板团块,有的凝集成带状,因而不被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计数,出现假性血小板偏低的现象。
2、大或者巨大血小板诱导的假性血小板减少
正常人血小板大小、形态之间变异较大;在检测血小板计数时,大或者巨大的血小板不被计数,从而出现假性血小板减少。
3、临床用药所致
如临床上常用硫酸镁预防和控制产前子痫,血中镁含量过高可引起假性血小板减少。
4、血小板冷凝集
是指在较低的温度下血细胞发生凝集,一般发生在冬季,冷凝集使血小板计数结果偏低,而红细胞或者白细胞结果偏高。
血小板减少紫癜到底怎么治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以血小板减少为特征的出血性疾病,主要表现为皮肤及脏器的出血性倾向以及血小板显著减少,可分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治疗应个体化。一般说来血小板计数大于30×10/L,无出血倾向者可予观察并定期检查;血小板计数介于(20~30)×10/L之间,则要视患者临床表现/出血程度及风险而定;血小板小于20×10/L者通常应予治疗。出血倾向严重的患者应卧床休息,避免外伤,避免服用影响血小板功能的药物。本病治疗的目的是控制出血症状,减少血小板的破坏,但不强调将血小板计数提高至正常,以确保患者不因出血发生危险,又不因过度治疗而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
目前认为成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性出血性疾病,是由于人体内产生抗血小板自身抗体导致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破坏血小板过多,从而造成血小板减少,发病原因不明确。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发病前通常有病毒感染史。
紫癜检查什么.紫癜做哪些检查 血小板计数
血小板的数量、功能与止血、凝血机制有密切关系。正常人血小板计数为100~300×10^9 /l(10~30万/ml)。若低于80×10^9 /l(8万/ml),则为血小板计数不足,凝血机能发生障碍,血中红细胞易于顺破损的血管壁漏出,甚至会自发紫癜。血小板不足引起的紫癜称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检验误差可能造成假性血小板减少
所谓假性血小板减少,是血小板计数检验误差导致的血小板减少,如全自动光电扫描仪机械误差、才学标本凝固、试管不清洁导致血小板发生粘附和积聚、血中含有冷凝集素等物质,均可导致血小板计数减少。
单次血液检查发现血小板减少的患者需要多次反复检查,以除外假性血小板减少。特别是全自动光电扫描仪容易发生检验误差,血小板计数波动幅度较大。血小板减少患者可选择两家或两家以上的医疗机构检测血小板,以除外假性血小板减少。
一些药物也有导致血小板检验误差发生的可能,如在应用GPIIb/IIIa拮抗剂阿昔单抗的治疗中约有百分之二左右的患者会出现假性血小板减少症。产前子痫的患者应用硫酸镁治疗时产生的高镁血症,血标本在细胞计数仪检测时会出现血小板假性减少。有些血常规检查常要加入的抗凝剂己二胺四乙酸(EDTA)、肝素、枸橼酸等试剂均能引起血小板聚集。EDTA依赖的血小板减少症在应用血细胞计数仪中可以见到,其发病机制可能是隐藏着结合位点的抗原和抗体在EDTA作用下发生改变,致使血小板发生凝聚。糖体长生的机制尚不清楚,可先天或后天产生,如败血症、妊娠综合征等。怀疑此症时,应接受临床上反复多次血小板计数。
血小板计数临床意义
血小板计数有助于临床上止血和血栓性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生理性
正常人血小板计数一天内可有6—10%变化,表现为早晨较低,午后略高;春季较低,冬季略高;平原居民较低,高原较高;静脉血比毛细血管血高10%;女性月经前降低,月经后升高;妊娠中晚期升高,分娩后降低;运动后升高,休息时恢复。
病理性
1.血小板增多:当>400x10^9/L时为血小板增多,常见于骨髓增生性疾病,例如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急性大出血、急性溶血、恶性肿瘤、感染、缺氧、创伤、骨折等。 反应性血小板增多症常见于急慢性炎症,缺铁性贫血及癌症患者,此类增多一般不超过500×10^9/L,经治疗后情况改善,血小板数目会很快下降至正常水平。脾切除术后血小板会有明显升高,常高于600x10^9/L,,随后会缓慢下降到正常范围。
2.血小板减少:当<100x10^9/L即为血小板减少,
血小板生成减少(见于急性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和急性放射病等)
血小板破坏过多(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等疾病)
血小板消耗增加(见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家族性血小板减少如巨大血小板综合征等)。
血小板偏高是什么原因 血小板计数
血小板计数是指单位容积内血小板的数量,这个值反应的是血小板能否正常发挥功能,血小板的正常值为100~300×10^9/L,血小板过少容易出现自发性出血,而且出血之后都伴有止血困难,这样的患者在手术时风险极高。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病因病理
病因不明,经G6PD同工酶检查证实本病也为多能干细胞的克隆性疾病,导致骨髓巨核细胞持续明显增殖,血小板生成增多,加上脾和肝储存血小板的释放,但血小板寿命大多正常。
本病的出血机理由于血小板功能缺陷,粘附及聚集功能减退,血小板第三因子降低,5-羟色胺减少以及释放功能异常。部分病人尚有凝血机制不正常,毛细血管脆性增加。因血小板过多,活化的血小板产生血栓素,易引起血小板的聚集和释放反应,可微血管内形成血栓。晚期可有脾脏和其他脏器的髓外造血。
通常情况下,体内1/3的血小板滞留于脾脏,主要是一些做外科切除脾脏或功能性脾缺失的患者,虽然全身血小板总数趋于正常,但是血小板计数可增多,因而对于这类脾缺失的患者来说出现血小板计数增多属正常,无需进行治疗,与此类似,若注入肾上腺素可以在保持血小板总量不变的情况下,使人们体内血小板从脾脏进入血而产生短暂的血小板升高,血小板计数自发性假性升高还可因球型细胞、Pappenheim小体、红细胞及白细胞碎片或者是细菌的存在而引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