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损伤确诊后的干预
听损伤确诊后的干预
1.医学干预
医学干预是指医师提出医学诊断,即听力损失的原因、程度及部位,并采用治疗手段来恢复听力的方法。
外耳道耵聍:在新生儿和婴幼儿时期,耵聍过多且难以自然排出,可阻塞外耳道。在这种情况下,采用耳声发射检查往往可造成耳声发射能量消失,而且也可影响声导抗检查,必须要清除外耳道耵聍。
急性分泌性中耳炎:婴幼儿期急性分泌性中耳炎往往是由上呼吸道感染以及免疫变态反应引起。其可以造成鼓室积液及听力下降。根据临床症状及耳科显微镜检查以及听力学检查,包括耳声发射、声导抗检查等可以明确。可采用病因治疗,应用类固醇激素类及抗过敏药物,在鼻腔内可滴麻黄素,药物治疗无效可采用经鼓膜穿刺抽液,切开引流以及经鼓膜安装通气管。以改善及恢复患儿的听力。
先天性外耳及中耳发育畸形:根据畸形分类不同,采用不同的外科手术治疗,一方面外耳整形和耳廓再造,另一方面改善听力。双侧耳廓及外耳道畸形,应尽早选配助听器,促进言语—语言发育。
2.听力补偿或重建
听力补偿或重建主要包括助听器选配和人工耳蜗植入。
助听器选配:永久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患儿选配助听器,听力障碍的程度一般在中度至重度,甚至有专家主张轻度听力障碍也需选配助听器,进行听力矫正,单侧听力损失者也可以选配助听器。双侧听力损失应选配双侧助听器。双耳选配优点是,有利于分辨声源,提高声源定向能力,整合效应好,听声音的响度增加等。
人工耳蜗植入:人工耳蜗植入装置是一种模拟人耳蜗功能的转换器。它将声音信号通过言语处理器转变成电信号,传入内耳的电极,直接兴奋听神经,从而产生听觉。人工耳蜗装置主要分2大部分:植入部分(包括接收装置和多道电极)和外接部分(包括耳机、发射器、言语处理器等)。对双侧重度或极重度感音神经性听力障碍患儿,使用助听器3—6个月无明显效果,在lO个月左右进行人工耳蜗术前评估,建议尽早实施人工耳蜗植人手术。
3.听功能训练和言语—语言康复训练
患儿经助听器选配和人工电子耳蜗植入听力矫正之后,需进行听功能训练和言语—语言康复训练。需要有医生、听力学家、言语—语言治疗师、特殊教育者和心理学家参加。与患儿建立长期关系来支持儿童的听力和语言的发育相当重要,使聋儿患者能听到声音,并能理解讲话。
听功能训练内容包括如下:听觉察觉;听觉注意;听觉定位;听觉识别;听觉记忆;听觉选择;听觉反馈。
言语—语言康复训练:言语训练程序为音素、音节、单词、以及短句训练。对于语言康复应遵循以下几点:
1.有条件最好在康复中心进行系统训练;
2.激发聋儿的语言兴趣;
3.循序渐进,从音素到短句,重复攻关;
4.抓住言语行为环节,安排对话内容。言语—语言康复训练评估为言语识别率和语言表达率。
遗传耳聋怎么办进行调节
遗传性耳聋指的是由于基因和染色体异常所致的耳聋。这种疾病是由父母的遗传物质(包括染色体及位于其中的基因)发生了改变传给后代而引起的耳聋,并且在于孙后代中以一定数量出现。在每1000个新生儿中就有一位患有先天性耳聋,其中60%以上是由遗传因素引起的,遗传性聋的群体发病率已超过27/1000,在所有耳聋病人中,遗传性聋约占50%。
遗传性聋分为综合征性遗传性聋及非综合征性遗传性聋两大类。前者指除了耳聋以外,同时存在眼、骨、肾、皮肤等部位的病变,这类耳聋占遗传性聋的30%;后者只出现耳聋的症状,在遗传性聋中占70%。只有选配助听器。完全治好是不可能的,不过现在的生活水平越来越好,各种干预手段都能够起到一定的效果。
建议密切关注听力情况,如果还有残余听力并且听损不是特别重,可以考虑使用助听器进行干预,如果听损比较严重也可以使用人工耳蜗进行干预,总之不要灰心。
综上所述,遗传性耳聋的发病率会比较高,一般两个人在一起会导致孩子耳聋的机会是很少的,但是相同血统的,近亲结婚,因为具有了遗传的基因,所以子女会有遗传性耳聋的几率就比较高,具体的数字能有6到9倍。因此都避免近亲结婚,以免影响后代。
新生儿听力筛查左耳未通过怎么办
这种情况建议3个月的时候复查并做脑干诱发电位的检测,6个月的时候可以再复查一下脑干诱发电位的检测,如果6个月和3个月时都差不多,并且结果显示听力有问题,基本可以确诊。一旦确诊尽快采取干预措施,以免影响孩子日后的语言学习等。您现在的情况还不能确诊宝宝的听力是否有问题,建议还是要复查。
未通过复筛的婴幼儿,都应在3月龄接受听力学和医学评估,确保在6月龄内确定是否存在先天性或永久性听力损失,以便实施干预。即复筛未通过的患儿应由听力检测机构进行耳鼻咽喉科检查及声导抗、耳声发射、听性脑干诱发电位检测、行为测听及其它相关检查,必要时并进行医学和影像学评估,做出诊断。对具有听力损失高危因素的儿童,应根据可能发生的迟发性听力损失状况,制定个体化的听力再评估的时间和次数。对于通过新生儿听力筛查但具有听力损失高危因素的婴幼儿,至少3岁内每6个月进行1次听力随访,若可疑有听力损失,应及时进行听力学评估。
看了以上介绍,想必那些在为孩子听力检测未通过而心烦的爸爸妈妈们是不是更加了解这种情况了呢?希望以上的介绍可以帮助大家更好地认识孩子的这种症状,这样才能在面对状况的时候做到理智,清醒,不必担心害怕。建议各位家长应该多去了解一些关于孩子的相关知识。
新生儿听力筛查没通过怎么办
新生儿出生后2-5天进行听力学检测,根据检测结果,将受试儿划分为通过筛查和未通过筛查两个群体:
1. 未通过筛查的新生儿为可以听力障碍群体,必须在出生42天内接受复筛,如仍未通过则应转至专门的听力诊断结构,在3个月内完成诊断性听力学检测和评估,并在6个月内确诊并治疗。
大多数儿童听力筛查NHS方法是耳声发射和自动听性障碍,这两种方法是非常有用的。目前很多医院开展了听力筛查结合耳聋基因检测,联合对听力疾病进行筛查。
儿童听力筛查NHS意义
在于可早期发现和早期干预宝宝的听力损伤,最大限度减少听力损失对宝宝的不良影响。例如:早期发现、早期有效干预先天性听力障碍,康复率可达90%以上。
对于确诊听力障碍的宝宝,治疗的方法包括:语声放大、药物、手术、助听器、人工耳蜗植入和言语康复训练等。应根据具体的原因进行相应的治疗。
周围神经损伤如何确诊
1.伤部检查
检查有无伤口,如有伤口,应检查其范围和深度、软组织损伤情况以及有无感染。查明枪弹伤或弹片伤的径路,有无血管伤、骨折或脱臼等。如伤口已愈合,观察瘢痕情况和有无动脉瘤或动静脉瘘形成等。
2.肢体姿势
观察肢体有无畸形。桡神经伤有腕下垂;尺神经伤有爪状手,即第4、5指的掌指关节过伸,指间关节屈曲;正中神经伤有猿手;腓总神经伤有足下垂等。如时间过久,因对抗肌肉失去平衡,可发生关节挛缩等改变。
3.运动功能的检查
根据肌肉瘫痪情况判断神经损伤及其程度,用六级法区分肌力。
0级——无肌肉收缩;
1级——肌肉稍有收缩;
2级——不对抗地心引力方向,能达到关节完全动度;
3级——对抗地心引力方向,能达到关节完全动度,但不能加任何阻力;
4级——对抗地心引力方向并加一定阻力,能达到关节完全动度;
5级——正常。
周围神经损伤引起肌肉软瘫,失去张力,有进行性肌肉萎缩。依神经损伤程度不同,肌力有上述区别,在神经恢复过程中,肌萎缩逐渐消失,如坚持锻炼可有不断进步。
4.感觉功能的检查
检查痛觉、触觉、温觉、两点区别觉及其改变范围,判断神经损伤程度。一般检查痛觉及触觉即可。注意感觉供给区为单一神经或其它神经供给重叠,可与健侧皮肤比较。实物感与浅触觉为精细感觉,痛觉与深触觉为粗感觉。神经修复后,粗感觉恢复较早较好。
感觉功能障碍亦可用六级法区别其程度:
级——完全无感觉;
1级——深痛觉存在;
2级——有痛觉及部分触觉;
3级——痛觉和触觉完全;
4级——痛、触觉完全,且有两点区别觉,惟距离较大;
5级——感觉完全正常。
5.营养改变神经损伤后,支配区的皮肤发冷、无汗、光滑、萎缩。坐骨神经伤常发生足底压疮,足部冻伤。无汗或少汗区一般符合感觉消失范围。可作出汗试验,常用的方法有(1)碘—淀粉试验:在手指掌侧涂2%碘溶液,干后涂抹一层淀粉,然后用灯烤,或饮热水后适当运动使病人出汗,出汗后变为兰色。(2)茚三酮(Ninhydrin)指印试验;将患指或趾在干净纸上按一指印(亦可在热饮发汗后再按)。用铅笔画出手指足趾范围,然后投入1%茚三酮溶液中。如有汗液即可在指印处显出点状指纹。用硝酸溶液浸泡固定,可长期保存。因汗中含有多种氨基酸,遇茚三酮后变为紫色。通过多次检查对比,可观察神经恢复情况。
6.反射
根据肌肉瘫痪情况,腱反射消失或减退。
7.神经近侧断端有假性神经瘤
常有剧烈疼痛和触痛,触痛放散至该神经支配区。
8.神经干叩击试验(Tinel征)
当神经损伤后或损伤神经修复后,在损伤平面或神经生长所达到的部位,轻叩神经,即发生该神经分布区放射性麻痛,称Tinel征阳性。
二、电生理检查
通过肌电图及诱发电位检查,判断神经损伤范围、程度、吻合后恢复情况及预后。
手机是不是与耳聋的发生有很大关系
耳机及手机对听力的损伤:我国青少年喜用mp3、mp4,人们也习惯于应用手机。其实,人们应用耳机时往往没有意识到其音量的巨大,耳机的音量对耳部的冲击与损伤是明显的,长年应用耳机可能会导致听力的损伤。手机的辐射对耳部的损伤也是很严重的,尤其是劣质的机型,在耳科门诊,常常能遇到因手机所致的听力下降、耳鸣、耳痛、耳聋的病例。因而,我们建议人们应避免过度地使用耳机及手机。
耳毒性药物所致的听力损伤:在非洲,由于疟疾及抗疟药物套宁、氯奎的泛用,儿童听力损失的状况惊人,在非洲的耳鼻咽喉科门诊,常有耳聋患儿因严重的听力损伤而就诊,这一点,应引起联合国卫生组织的高度重视。在我国及发达国家,因氨基甙类药物及其它耳聋性药物所致的听力损伤也时有发生。因为药物耳毒性机制的特殊,即使在停用药物后,有些病例的听力损伤仍可呈进行性发展,又加上耳毒性药物应用的早期,其听力损伤的症状隐蔽,家长难以早期发现,因而,儿童应避免应用耳毒性药物。
生活行为及全身慢性疾病对听力的损伤:最典型的生活行为而导致听力下降是抽烟与喝酒,长年的烟、酒刺激无疑会对听力产生较大的损伤,而平常所言的老年性耳聋的过早发生,也常常与此相关。此外,高血压、血管硬化、肾功能不全,糖尿病等全身疾病也是产生微血管病变,进而产生耳聋的常见原因。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关爱自己的身体是防止耳聋的基础。
新生儿及婴幼儿听力障碍:新生儿及婴幼儿耳聋是基因结构异常及胎儿发育异常所致,它可导致儿童心理,智力及言语功能障碍。听力学家对此提出早期干预的概念,所谓早期干预,即听力障碍的早期发现,早期矫治及早期教育。国家卫生部已把新生儿听力筛选作为法定项目予以实施。因而,每个新生儿都应在医院及相关部门进行听力筛选。
早产儿听力筛查未通过怎么办
未通过筛查的新生儿为可以听力障碍群体,必须在出生42天内接受复筛,如仍未通过则应转至专门的听力诊断结构,在3个月内完成诊断性听力学检测和评估,并在6个月内确诊并治疗。
● 通过初次筛查的新生儿则按照儿童耳及听力保健技术规范,进行周期性耳及听力的保健到6岁。
大多数儿童听力筛查NHS方法是耳声发射和自动听性障碍,这两种方法是非常有用的。目前很多医院开展了听力筛查结合耳聋基因检测,联合对听力疾病进行筛查。
儿童听力筛查NHS意义
在于可早期发现和早期干预宝宝的听力损伤,最大限度减少听力损失对宝宝的不良影响。例如:早期发现、早期有效干预先天性听力障碍,康复率可达90%以上。
对于确诊听力障碍的宝宝,治疗的方法包括:语声放大、药物、手术、助听器、人工耳蜗植入和言语康复训练等。应根据具体的原因进行相应的治疗。
为何要进行儿童听力筛查
国内外研究表明,听力损伤的早期发现和早期干预,可使患儿最大限度地接近和达到正常同龄孩子的言语发育水平,减少儿童情感、心理和社会交往等能力的发育迟缓,减少患儿给家庭及社会带来的沉重负担。
2004年12月,我国卫生部向全国颁布文件,首次正式将“新生儿听力筛查技术规范”纳入到《新生儿疾病筛查技术规范》,强调有条件的地方要进行新生儿听力筛查。即运用快速、无创的技术对出生后3-7天的新生儿在住院期间进行听力检测,未能通过筛查者1个月或42天复查,复查未通过者在3个月大时到儿童听力诊断中心进行详细听力检查,确诊听力是否有损伤,有损伤者及时给予干预治疗和康复。北京市卫生局规定,既使通过了住院期间的听力筛查,还需要接受社区每年一次的儿童听力筛查;具有听力损伤高危因素的孩子,需要在3岁以前接受每6个月一次的听力监测,目的是早期发现一些儿童时期可能出现的迟发性听力损伤。
开展新生儿及儿童听力筛查,目的是早期发现听力损伤,最终目的是让他们开口说话,这对于家庭对于社会,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希望家长提高意识,积极配合,共同关注孩子的听力。
请问新生儿听力筛查的措施有哪些
新生儿听力筛查程序包括初筛、复查、阳性病例追访、确诊、治疗和干预。首先在新生儿出生3-7天后,采用耳声发射测试技术进行听力的普遍筛查(初筛),筛出可疑人群(测试未通过人群),对未通过人群于生后42天进行复查,即第二次听力筛查,仍未通过的婴儿就要到经卫生行政部门确定、有诊断能力的正规医疗机构进行听力损伤的诊断;要求听力筛查未通过的婴儿在生后3-6个月内接受诊断性检查,检查方法多采用脑干诱发电位技术和行为测听技术进行检查,以明确诊断婴儿听力损伤的程度和性质。对于已确诊为听力损伤的婴儿应立即给予听力语言的康复干预训练或者使用助听器。听力损伤的婴儿只要能早期发现、早期干预,使他们获得语言学习和言语正常发育的机会,就可避免聋哑残疾的发生。此外要说明的是,对于已通过新生儿听力筛查的婴儿也应进行1-3年的随访,因为新生儿听力筛查所发现的是婴儿出生时就有的听力损伤,而部分婴儿在出生时没有听力损伤,是以后才出现的,我们称其为延迟发生的听力损伤,多见于有耳聋家族史、使用耳毒性药物、病毒感染(巨细胞病毒、风疹病毒等)及患某些疾...
新生宝宝必须要做的听力筛查
什么是听力筛查
新生儿听力筛查是指对每一个新出生的宝宝在住院期间进行的听力学检测,主要是通过仪器来检测宝宝耳蜗的功能,而不是看宝宝是否听得见声音。是通过耳声发射、自动听性脑干反应和声阻抗等电生理学检测,在新生儿出生后自然睡眠或安静的状态下进行的客观、快速和无创的检查。检查结果有“通过”和“未通过”两种。未通过的宝宝必须接受进一步的检查,最终确定是否真正存在听损伤以及听损伤的程度和性质。
哪些新生儿需要做听力筛查
新生儿听力筛查对象主要有2种,一是所有出生的正常新生儿;二是对具有听力障碍高危因素新生儿。听力障碍高危因素: 1、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48小时及以上者; 2、早产(小于26周),或出生体重低于1500克; 3、高胆红素血症; 4、有感音神经性和(或)传导性听力损失相关综合征的症状或体征者; 5、有儿童期永久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的家族史者; 6、颅面部畸形,包括小耳症,外耳道畸形,腭裂等; 7、孕母宫内感染,如巨细胞病毒、疱疹、毒浆体原虫病等。 8、母亲孕期曾使用过耳毒性药物; 9、出生时有缺氧窒息史,Apgar0-4分/1min或0-6分/5min; 10、机械通气5天以上; 11、细菌性脑膜炎。
新生儿出生后多久做听力筛查
正常出生的新生宝宝通常在出生48个小时之后接受初次听力筛查,如果宝宝出生后即住进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病情稳定后,在出院前再进行初次听力筛查。宝宝初次筛查未通过,要在出生后30天或42天左右接受听力复筛。宝宝复筛仍未通过,要在3个月内转诊至儿童听力诊断中心进行诊断性检查。检查确定是否真正存在听损伤,确诊为听损伤的,需要明确听损伤的程度和性质,及时进行相应的医学干预和康复。
新生儿做听力筛查的流程
新生儿听力筛查就是通过一种客观、简单和快速的方法,将可能有听力障碍的新生宝宝筛查出来,并进一步确诊和追踪观察。新生儿听力筛查的常用方法有耳声发射(OAE)和自动听性脑干反应(AABR),两种技术是目前国际公认的,都是无创性的。我国大多数医院采用耳声发射进行听力筛查,自动听性脑干反应(AABR)主要用于重症监护病房(NICU)新生儿的听力筛查。正常耳蜗可以产生一种很轻柔的声音,经过听骨链和鼓膜传导到外耳道,并可以被检测到。如果婴儿有蜗性听力损失,就不会产生耳声发射,用耳声发射(OAE)检测就通不过。自动听性脑干反应(AABR)可以反映外耳、中耳、耳蜗及蜗神经通路的功能,自动听性脑干反应通不过,说明听觉通路上可能有问题。一般在宝宝睡眠安或静状态下,将大小合适的探头或耳罩放置在宝宝的一侧耳朵开始进行测试,做完一侧耳朵再做另外一侧耳朵。OAE或AABR通不过,都需要复筛或转诊。
做听力筛查的作用
为什么强调要在婴儿一出生就进行听力筛查呢?听觉系统的正常发育,取决于1岁以内这段敏感时期声音的足够刺激(包括足够的强度和时间),以及小儿对其听觉和语言中枢系统的应用。美国的研究显示,婴幼儿1岁以内的语言学习能力最强,即使在熟睡时,也能学习到大人对他们说的话,而1岁之后,这种能力逐渐消失。所以,对听力缺陷的患儿早期干预很重要。错过了最佳的康复时机才发现听力障碍,会发展为终身残疾,成为聋哑人。有权威研究显示,孩子如果在3个月被确诊听力缺陷并开始康复训练和治疗,直到3岁时,可掌握800个单词,这相当于3岁正常儿童掌握单词量的80%。如在6个月被确诊有问题并开始康复治疗,到3岁,掌握的单词量下降到600个;到2岁才诊断听力障碍、开始训练治疗,3岁时最多只能掌握100个单词。三四岁以后才诊断听力障碍,即使经过戴助听器、人工耳蜗手术等积极治疗,这时虽然能听到声音,但学习起来还是很吃力。后期,孩子的中枢神经对声音的分辨能力不如1岁的那么好。宝宝听外界声音的能力减退或丧失,获得语言的能力也会随之减退或丧失,无法说出让人们能理解的语言,因而不能与别人进行语言交流,最终只能成为聋哑人。遗憾的是,在日常生活中,宝宝出生以后,一般情况下父母难以在1岁内发现其听力问题,多数孩子到了2-3岁不会说话时,才引起家长注意。这时才开展语言听力康复治疗,已错过了听力和语言发展的最重要时期,孩子能康复的机会很小。对有听力损伤的孩子早期进行干预治疗,使其听觉系统受到应有的声音刺激而不断发育完善,将会促使孩子的听力和语言能力达到或接近健康儿童的水平。尽可能早地发现有听力障碍的个体,使其在语言发育的关键年龄段之前就能得到适当的干预,以使语言发育不受到损害,无疑对提高人口素质、降低聋哑儿童的发生率,促进优生优育有重要意义。
如何正确看到听力筛查
一旦自己的宝宝不能通过听力筛查,父母往往会产生焦虑和不安,因此,需要对听力筛查结果有个正确的认识。一般来说,不能通过听力筛查仅仅表示听力学意义上可能存在异常,可能存在耳蜗的异常,也可能由于耳道狭小或堵塞影响了声音的传导,还可能是环境噪音过大或孩子配合不佳(活动或哭吵)所致。另外,检查人员缺乏经验有时也可能对结果造成影响。因此,听力筛查只是筛查,并不能下定论,筛查报告单上一般也不会写上正常或异常,而是表达为“阴性”或“阳性”,“通过”或“未通过”等。如果首次筛查不能通过,父母不必过分担心,但必须进一步复查。若经过2-3次复查仍无法通过,则应采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查,争取在生后3个月内作出明确诊断。如果耳声发射法听力筛查“通过”,能说明在孩子的外耳道记录到正常耳声反应,表明外周听觉器官功能正常。在有些情况下外周听觉器官正常,但存在蜗后神经通路异常,则无法被耳声发射法检查发现。此外,在孩子发育过程中,听力也可能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而受损,即使通过了听力筛查,也应该加强卫生保健,防止后天性听力障碍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