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热的辨证论治
肺热的辨证论治
初期
证候:恶寒发热,咳嗽胸痛,痰少而粘,呼吸不利、口干咽燥,舌苔薄黄,脉浮滑而数。
治法:疏散风热、清肺化痰。
主方:银翘散。
成痈期
证候:寒战壮热汗出,胸闷作痛、转侧不安,咳嗽气急,甚则喘满,咳吐脓痰,气味腥臭,口燥咽干,烦躁不安,舌苔黄腻,脉象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化瘀消痈。
主方:千金苇茎汤。
溃脓期
证候:咳吐脓血,或咯痰状如米粥,量多腥臭,胸中烦满而痛,甚则气喘不能平卧,面赤身热,烦渴喜饮,舌红绛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排脓化瘀、清热解毒。
主方:桔梗汤、千金苇茎汤。
恢复期
证候:身热渐退、咳嗽减轻,脓痰日少渐转清稀,或见胸胁隐痛、气短乏力、自汗盗汗,低热或潮热,面色少华,形体消瘦,舌淡红,苔薄,脉细数无力。
治法:润肺化痰、益气养阴。
主方:清燥救肺汤。
肺热咳嗽辨证论治
主要以中药为主,宜选用清泻肺火、宣肺平喘、化痰止咳的药物,常见药物主要有:
1.麻黄
用于肺气壅遏所致的喘咳证。能开宣肺气,散风寒而平喘。与杏仁、甘草配伍,可增强平喘功效;若属热邪壅肺而致喘咳者。
(1)经典古方:
麻黄与石膏、杏仁、甘草等配伍以清肺平喘,即麻杏石甘汤。
(2)现代药理:
研究表明,麻黄中的麻黄碱对支气管平滑肌有松弛作用,甲基麻黄碱可使支气管扩张.麻黄水溶液提取物对咳嗽有明显的镇咳作用,。
2.桑白皮
泻肺平喘,利水消肿。用于肺热咳喘,面目浮肿,小便不利等症。《本草纲目》中记载:桑白皮治肺气热盛,咳嗽而后喘,面肿身热。一般情况下水煎服,5—15g。泻肺利水,平肝清火宜生用,肺虚咳嗽宜蜜炙用。
3.黄芩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用于湿温、暑温胸闷呕恶,湿热痞满,泻痢,黄疸,肺热咳嗽,高热烦渴。用于热病高热烦渴,或肺热咳嗽,或热毒疮疡等。
(1)经典古方:
治热病高热,常与黄连、栀子等配伍;治肺热咳嗽,常与知母、桑白皮等同用;对热毒疮疡,常与金银花、连翘等药同用。
(2)现代药理:
研究表明,黄芩具有抗菌、抗病毒、抗真菌作用,水煎剂对多种球菌、杆菌、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
4.苦杏仁
《本草求真》记载“杏仁,既有发散风寒之能,复有下气除喘之力”。善止咳化痰而平喘,对肺的主要病症咳嗽、痰多、喘息又有强烈的针对性。
(1)经典古方:
经典古方麻杏甘石汤(《伤寒论》)治肺热壅盛证。咳逆气急,口渴,舌苔薄白或黄,脉浮滑而数。麻黄5g,杏仁9g,甘草6g,石膏18g。以水七升,煮麻黄去上沫,煮取二升,去渣,温服一升。方中杏仁降气,佐麻黄宣降肺气以止咳平喘。需要注意的是苦杏仁有小毒,不宜多食。
(2)现代药理:
苦杏仁中含有苦杏仁苷,苦杏仁苷在体内能被肠道微生物酶或苦杏仁本身所含的苦杏仁酶水解,产生微量的氢氰酸与苯甲醛,对呼吸中枢有抑制作用,达到镇咳、平喘作用。
5.桔梗
为桔梗科植物桔梗的干燥根部,味苦、辛,性微温。入肺经。功效:宣肺、祛痰、利咽、排脓、利咽止痒,清肺化痰。
(1)经典古方:
《金匮要略》中用桔梗汤,治肺痈、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用桔梗一两,甘草二两。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则吐脓血也。
(2)现代药理:
桔梗能使呼吸道黏液分泌量显著增加, 作用强度与氯化铵相似.可促进呼吸道黏液分泌的作用.桔梗中所含皂甙,能反射性引起支气管腺体分泌增多, 稀释痰液, 而发挥祛痰、镇咳作用.
6.麦冬
养阴生津,润肺清心。用于肺燥干咳,虚痨咳嗽,津伤口渴,心烦失眠,内热,肠燥便秘。养阴清热 。
经典古方:
阴虚内热、津少口渴用麦冬、石斛各9g,玉竹、生地各12g,水煎服。配五味子,功能养阴敛汗,用治阴虚汗多,心悸,肺虚久咳,少痰或痰粘不爽等。
7.栀子
栀子功效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主治热病心烦;肝火目赤,头痛,口舌生疮等。张仲景用栀子治烦,泻肺中之火。内服:煎汤,5-1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未掺或调敷。
8.知母
知母能清热泻火,可用治温热病气分热盛及肺热咳嗽等证。知母泻火之中长于清润,肺热燥咳多选知母。《本草正义》:知母寒润,治实火,泻肺以泄壅热,肺痈燥咳宜之,而虚热咳嗽大忌。
(1)经典古方:
温热病邪热亢盛,壮热、烦渴、脉洪大等肺胃实热证。常与石膏相须为用,如白虎汤。清泻肺火,滋阴润肺。用于肺热咳嗽、痰黄粘稠,常配瓜蒌、大贝母、胆南星同用;或阴虚燥咳、干咳少痰者,多与贝母同用,如二母散。
(2)现代药理:
知母煎剂对葡萄球菌、伤寒杆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对痢疾杆菌、副伤寒杆菌、枯草杆菌、白喉杆菌、肺炎双球菌、β-溶血性链球菌、白色念珠菌等也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9.生石膏
石膏泻火,长于清热,重在清泻肺胃实火,肺热喘咳、胃火头痛牙痛多用石膏。
(1)经典古方:
用于温热病气分实热的证候。常与知母相须为用,如白虎汤。对于温热病,高热,则常与犀角、玄参等凉血解毒药配伍,以清热消斑,如化斑汤。用于肺热喘咳,心烦口渴。常与杏仁、麻黄配用,以清宣肺热、止咳平喘,如麻杏石甘汤。
10.甘草
在中医上,甘草补脾益气,滋咳润肺,缓急解毒,调和百药。甘草是临床最常应用的药品。生甘草能清热解毒,润肺止咳,调和诸药性;炙甘草能补脾益气。
(1)经典古方:
可单用,亦可配伍其他药物应用。如治湿痰咳嗽的二陈汤;治寒痰咳喘的苓甘五味姜辛汤;治燥痰咳嗽的桑杏汤。
(2)现代药理:
甘草次酸有明显的中枢性镇咳作用, 大剂量的甘草次酸可使小鼠呼吸抑制.此外甘草甜素、甘草次酸盐尚有抗炎症及抗过敏、抗菌、作用.
11.常用中成药
(1)成人用药:
川贝枇杷糖浆;蛇胆枇杷膏。用于治疗痰热郁肺咳嗽。
(2)儿童用药:
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用于表里双解,宣肺化痰、清热解毒、止咳、平喘,消炎、抗菌抗病毒。
食道癌中医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
(1)痰气互阻型
治法:开郁降气,化痰散结。
主方:旋覆代赭汤合四逆散加减。
常用药:柴胡10g,枳壳1Og,白芍10g,旋覆花10g,代赭石15g,法半夏10g,郁金lOg,陈皮10g,山豆根10g,草河车15g。加减:疼痛明显者加元胡、白屈菜,口干、津伤明显者加元参、石斛,吞咽困难较严重加威灵仙、赤勺。
(2)血瘀痰滞型
治法:祛瘀散结,化痰解毒。
主方:血府逐瘀汤加减。
常用药:当归10g,生地10g,桃仁10g,红花10g,枳壳10g,赤勺10g,川芎10g,桔梗6g,柴胡10g,急性子15g,半夏10g,栝楼30g。加减:胸背痛甚者加元胡、白屈菜、八月札.便干加郁李仁、火麻仁,口干舌红加黄连、麦冬、知母.合并出血者加三七、白芨、血余炭。
(3)阴虚内热型
治法:滋阴润燥,清热生津。
主方:一贯煎台养胃汤加减。
常用药:沙参30g,麦冬15g,生地20g,石斛15g,玉竹15g,当归10g,川楝子10g。加减:嗳气明显者加陈皮、半夏、旋覆花、茯苓以和胃降逆,潮热盗汗明显者加地骨皮、知母、鳖甲.肠中燥结、大便不通者加大黄、全栝楼。
(4)气虚阳微型
治法:益气养血,温阳开结。
主方:当归补血汤台桂枝人参汤加减。
常用药:黄芪30g,当归10g,干姜10g,党参20g,白术10g,熟地15g.白芍15g,桂枝10g,急性子10g,半夏10g。加减:气逆呃逆者用威灵仙、丁香、柿蒂,呕吐粘痰者加陈皮、胆南星、青礞石,出血者加仙鹤草、露蜂房、白芨、三七,畏寒肢冷明显者加炮附子,呕吐清水较多者用吴茱萸、黄连。
气管炎辨证论治
1.支气管炎中药方1-肺燥感寒
【症状】咳嗽阵作,痰少,形寒,饮食减少,口燥不欲饮,舌苔薄白,脉象小滑。
【治法】散寒清肺,顺气化痰
【方药】炙麻黄2.4克,杏仁9克,生甘草4.5克,苏子9克,炙紫苑12克,蒸百部9克,炙白前6克,炙款冬6克,海哈壳12克,炙枇杷叶9克
【用法】水煎服。
【按语】形寒未除仍属风寒未彻,故用三坳汤合止咳散加减,止咳散化痰止咳作用好,外邪未清者可与宣肺散寒或清肺润燥同用。此方对慢性支气管炎尤为有效。其中紫苑、百部、白前三味为治咳良药。紫苑性温而润,用量可适当重些,与百部配合,有肺热者亦无妨。百部性寒味苦而润,白前温润降逆,再与甘润之药配合,相得益彰,取效更为满意 。
2.支气管炎中药方2-风热袭肺
【症状】咳嗽夜间喘甚,吐黄痰,身体疼痛,纳呆,大便两日未下,舌苔黄腻,脉象浮数。
【治法】宣肺解表,泄热定喘
【方药】前胡3克,薄荷3克,桔梗3克,杏仁泥3克,紫苑4.7克,15.6克,生川军3克
【用法】生川军后下。
【按语】此为风热袭肺,热邪移于胃肠,致使肺气失于宣降,胃肠热雍气滞,热灼津液为痰,而出现咳喘,发热,大便秘结等症,故治以宣肺泄热化痰之法。其方用薄荷、前胡、桔梗以宣肺,黄苓、花粉、白茅根清热,更以生川军攻泻胃肠之热,即釜底抽薪之义,又佐以杏仁、贝母、紫苑、苏子化痰降气,肺之宣降得复,肠胃气机通达,则症自愈。
3.支气管炎中药方3-痰热雍肺
【症状】咳嗽不能平卧,烦躁咽痛口渴,咯白痰,舌红,脉弦滑。
【治法】清热化痰,宣肺定喘
【方药】炙麻黄3克,杏仁10克,生石膏30克,甘草6克,黄苓12克,双花25克,桑白皮15克,百部12克,桔梗6克,川贝粉3克,地丁30克,败酱草30克,鱼腥草30克,莱菔子12克
【用法】川贝粉冲服,余药水煎。
【按语】此为痰热哮喘,治以麻杏石汤宣肺定喘,郭老认为加桑白皮开肺气,桔梗宣肺,贝母化痰止咳,百部清热养阴,地丁、败酱草鱼腥草清热消炎,用于喘息性支气管炎白细胞偏高者效果较好。
4.支气管炎中药方4-痰湿化燥
【症状】咳嗽痰多,黄白相间,咽红微感不适,大便偏干,小便多,舌苔薄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燥化痰,宣通肺气
【方药】冬瓜仁6克,杏仁6克,苡仁12克,苇根15克,茯苓皮6克,法夏6克,橘红3克,浙贝母4.5克,桑白皮4.5克,炒苏子3克,炒莱菔子3,炒白芥子3克,炙枇杷叶6克
【用法】水煎服。
【按语】本症为气管炎属痰湿化燥,方以清燥化痰之品,燥气得平。
老年慢性支气管炎(俗称"老慢支")是老年人最常见的疾患,常常反复发作,秋冬寒冷季节尤甚,而夏季却是老慢支病人的相对缓解期,若趁此时调治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这也是中医"治本病求本"和"冬病夏治"的体现。中医认为老慢支长期不愈与肺脾两虚、肺肾不足有关。因此老慢支病人在夏季病情缓解期,不仅要注意饮食营养,还应选服一些健脾养肺、补益肺肾的药膳。
天疱疮辨证论治
心脾湿热型
【证见】 皮疹以大疱为主,糜烂面大,渗液较多,常并有粘膜损害(多见于寻常型和增殖型天疱疮,尤其是急性发作期)。常伴有身热,心烦,口渴,纳呆,疲倦乏力,口舌糜烂,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腻或白腻,脉濡数或滑数。
【治法】 清热利湿解毒。
【方药】
主方清脾除湿饮(吴谦等《医宗金鉴》)加减
处方:土茯苓30克,生地黄25克,连翘、茵陈各15克,黄芩、栀子、泽泻、枳壳各12克,白术、苍术、淡竹叶各9克,生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l剂。便秘者,加大黄12克(后下)、玄明粉15克(冲)。火毒较盛者,去白术、苍术,加黄连9克、生石膏30克(先煎)、知母12克。
脾虚湿盛型
【证见】 水疱、大疱较稀疏,间有新水疱出现,糜烂面淡红不鲜,渗液较多,并见黄褐色较厚痂皮或乳头状增殖(多见于寻常型和增殖型天疱疮之慢性期)。常伴有面色发白或萎黄,胃纳不佳,体倦乏力,大便溏软。舌质淡红,苔白腻,脉濡缓。
【治法】 健脾渗湿。
【方药】
主方参苓白术散(陈师文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
处方:党参25克,茯苓、薏苡仁各30克,白术、扁豆、山药各15克,苍术12克,陈皮、炙甘草各5克,砂仁6克(后下)。水煎服,可复渣再煎服,每日剂。
阴伤津耗型
【证见】 皮疹以红斑、鳞屑、结痂为主,渗液不多(多见于落叶型和红斑型天疱疮)。伴有口干咽 燥,烦躁不安,夜睡难寐,大便干结。舌质红,无苔或少苔,脉细数或细涩。
【治法】 养阴生津润燥。
【方药】
主方滋燥养营汤(王肯堂《证治准绳》)合增液汤(吴鞠通《温病条辨》)加减
处方:当归9克,生地黄、熟地黄、白芍、玉竹、金银花各15克,黄芩、玄参、麦冬各12克,生甘草6克。水煎服,可复渣再煎服,每日剂。气阴两伤者,可加太子参30克,或用西洋参6~9克另炖服。
流鼻血的正确处理方法 穴位治疗
针刺与耳针也是处理流鼻血时不错的方法,但是由于每个人出血原因不同,一般可分为肺热、胃热、肝阳上亢、阴虚火旺等,应在专业中医医生经过辨证论治判断后指导进行相关穴位治疗。
痛风中医辨证论治
治法:清热利湿,通络止痛
推荐方药:三妙散合当归拈痛汤加减。
中成药:新癀片、四妙丸等
治法:健脾利湿,益气通络
推荐方药:黄芪防己汤加减。
中成药:补中益气丸、参苓白术丸等
治法:温经散寒,除湿通络
推荐方药:乌头汤加减。
中成药:寒湿痹颗粒、益肾蠲痹丸
治法:活血化淤,化痰散结
推荐方药:桃红四物汤合当归拈痛汤加减
中成药:淤血痹颗粒、益肾蠲痹丸
中暑中医辨证论治
暑入阳明致气阴两伤
症见壮热多汗,口渴引饮,面赤气粗,大便燥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脉洪数,指纹深红,透达气关。
治宜清泻阳明,益气生津。取白虎加人参汤加减:生石膏30克,知母15克,粳米9粒,炙甘草10克,人参10克,生地黄15克,水煎服。若烦躁明显者加麦冬15克;欲吐者加姜半夏6克;大便燥结者加生大黄10克,玄参15克。
中成药可选用益元散,每次6克,每日两次;或避瘟散,每次0.6克,凉开水送服或吸入鼻孔;或十滴水,每次2.5~5毫升,每日两次。
暑犯心包致热余气机
症见猝然昏倒或昏狂谵语,身热肢厥,斑色紫黑,舌绛起刺,脉洪大而滑数,指纹紫暗,直达命关。
治宜清心开窍,凉血解毒。取清营汤加减:生地黄15克,玄参15克,麦冬(去心)15克,丹参15克,连翘10克,金银花10克,黄连12克,水煎服,加羚羊角(研细末)1.5克冲服。昏狂重者加郁金6克,石菖蒲10克;烦渴欲吐者加竹叶12克;瘀血重者加桃仁10克,红花6克。
中成药可选用安宫牛黄丸,每次一丸,每日两次;或紫雪丹3~6克,或无极丸,每次10~20粒,每日1~2次。
流鼻血怎么止血小窍门 小窍门八:通过穴位止血
针刺与耳针也可以帮助止鼻血,但是每个人出血原因不同,可分为肺热、胃热、肝阳上亢、阴虚火旺等,最好在专业中医医生经过辨证论治判断后指导进行相关穴位治疗。
甲状腺瘤辨证论治
中医偏方:
1)方一 四海舒郁丸
药物组成 海蛤壳6g 昆布60g 海藻60g 海螵蛸60g 陈皮6g 青木香15g
2)方二 消瘿散瘤汤
药物组成 夏枯草15g 连翘10g 赤芍15g 浙贝母15g 穿山甲10g 瓦楞子10g 白芥子15g 三棱10g 莪术10g 半枝莲10g 胆南星10g
3)方三 海藻玉壶汤
药物组成 海藻30g 昆布15g 贝母15g 半夏l0g 青皮6g陈皮l0g 当归15g 川芎l0g 连翘l0g 甘草6g
制剂用法 每日1剂,水煎温服。
4)治拟宣通散结,用海藻玉壶汤加减:海藻、昆布、青皮、浙贝母、半夏、莪术、三棱、黄药子、蚤休各15g,夏枯草30g,川楝子、制香附、醋柴胡各12g,僵蚕、白芥子、山慈姑、玄参各l0g。服药1月,肿物缩小,续服1月,肿物消失。
月经提前能喝四物汤吗
温馨提示
中医辨证论治是一个复杂而多变的理论,虽然上述内容中提到了四物汤适合于气血虚引起的月经提前的人群服用,但大部分人都缺乏辨证论治的中医基础知识,因此,在出现月经提前时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四物汤。
秋梨膏润肺吗 秋梨膏治咳嗽效果好吗
对症治咳嗽效果好。
秋梨膏属于中医类的一种药,而咳嗽在中医上分为很多种,秋梨膏并不是对每一种咳嗽都有治疗效果,它临床上主要用于阴虚肺热之咳嗽喘促、痰涎黏稠、胸膈满闷、口燥咽干、烦躁声哑,对肺热久嗽伤阴者尤佳,若是类型的咳嗽吃秋梨膏则不管用,还可能加重病情,因此建议最好去当地中医院找中医辨证论治,根据症状来确定是否能用秋梨膏来治咳嗽为好。
汗腺炎的辨证论治
湿热蕴结型
证见:一般见于本病之早期。局部红肿灼热疼痛,常伴有恶寒发热,疲倦不适,口干渴,纳呆,小便黄赤,大便干结。舌质红,苔薄黄或黄腻,脉滑数或弦数。
治法:清热祛湿,解毒散结。
方药:
1.主方黄连解毒汤(王焘《外台秘要》)合五味消毒饮(吴谦等《医宗金鉴》)加减
处方:黄芩、柴胡各12克,金银花、野菊花、夏枯草、连翘、蒲公英、紫花地丁各15克,栀子、黄连各9克,白花蛇舌草30克,生牡蛎30克(先煎),生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
2.中成药
(1)穿心莲片,口服,每次4—5片,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2)牛黄解毒片,口服,每次3片,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3)鱼腥草注射液,每次2~4毫升,肌肉注射,每日2次。
(4)双黄连注射液,每次3.0—3.6克,加入5%葡萄糖溶液500毫升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
正虚邪恋型
证见:患病日久,时好时发,缠绵难愈;发作时局部仍可见红肿灼热疼痛。可伴有面色眦白,神疲,倦怠乏力,气短,纳呆。舌质淡,少苔,脉细或细弱(急性发作时可见脉弦滑)。
治法:补益气血,托毒消肿。
方药:
主方托里消毒散(陈实功《外科正宗》)加减
处方:生黄芪、党参各20~30克,当归、金银花、连翘、赤芍各15克,白术12克,炒穿山甲12克(先煎),皂角刺9克,生甘草6克。水煎服,可复渣再煎服,每日l剂。
化脓性汗腺炎的外治法初起用双柏散或散金黄水蜜调热敷。脓成后宜切开排脓。溃后有脓者,可用八二丹药线引流;脓尽则外敷生肌膏。
治疗易感的病人应避免刺激,如止汗药。早期原发的损害宜切开引流治疗,湿热敷及较长时间的系统性抗生素治疗(见上文疖)。对孤立的损害,损害内注射皮质类固醇激素可能有效。如病情持续存在,手术切除,修复或受累部位的移植可能是必要的。一些病人用异维甲酸2mg/(kg.d)口服有效,但常有复发。依曲替酯(每日0.7~1.5mg/kg口服)也可能有效,但停止治疗会很快复发。这些药物必须慎用
死精的辨证论治
(一)肾气亏虚证。治法补肾益精。方药生精种玉汤。方中仙灵脾、川断、菟丝子温肾壮阳,促进生殖之精的化生;何首乌、枸杞子、桑椹子滋补肝肾阴血,以资生精之源;覆盆子、五味子固肾摄精,以防精液之失泄;黄芪、当归益气养血,以助后天之精之化源,充养先天肾精。本方先天后天兼顾,精血双补,补益肾精。
(二) 肾阳亏虚证。治法温肾壮阳。方药赞育丹加减。方中用炮附子、肉桂温补肾阳;仙茅、淫羊藿、巴戟天、蛇床子、韭子温肾壮阳;山茱萸,枸杞子、杜仲补肝肾,益精血,强壮腰膝;人参、熟地、当归、白术益气养血,资生精之源;鹿茸温肾壮阳,填补精血。诸药合用,补肾火,益肾精。
(三)阴虚火旺证。治法滋阴,清热,降火。方药死精Ⅰ号方。方中用知母、黄柏、生地、白芍滋阴降火;丹参、赤芍、当归活血化瘀;金银花、蒲公英、生甘草清热解毒;川续断益肾填精。诸药合用,滋阴清热,泻火解毒,对前列腺炎、精囊炎致死精症尤为适合。
(四)肝郁血瘀证。治法疏肝理气,活血通精。方药以逍遥丸合乌药散加减。方中以柴胡、香附疏肝理气;乌药、沉香、橘核行气止痛,温通经脉;白芍、甘草缓急止痛;当归活血化瘀;仙茅、淫羊蕾温肾生精。诸药合用,使肝气舒畅,筋脉得养,肾气强盛,阴精化生复常。中药可选用“死精子1号”方:金银花、丹参各30g,蒲公英、生地、川续断各15g,当归12g,知母、黄柏、赤白芍、甘草各9g,每日一剂,水煎服,3个月为1疗程。对前列腺炎、精囊炎引起的死精子症有较好的疗效。
雷诺氏病辨证论治
1.脾肾阳虚
(1)治法:益气温经,和营通络。
(2)方剂: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
(3)组成:黄芪30g,桂枝10g,白芍12g,丹参30g,细辛3g,炙甘草5g,生姜3片。
(4)备选方:右归丸,适用于偏肾阳不足者,见遇寒则四肢冷甚,指趾皮肤颜色苍白或青紫,肢体麻木疼痛,腰膝酸软发凉,畏寒怕冷.舌质淡,苔白,脉沉细弱。制附子6g,桂枝6g,淫羊藿10g,菟丝子10g,山茱萸15g,鹿角胶6g,枸杞子15g。
(5)加减:若肌肤甲错者,加红花10g、地鳖虫10g;皮肤溃疡者,加蒲公英10g;脾虚泄者加云苓15g、白术15g健脾止泻;寒邪重者,加干姜3g、小茴香6g以温经散寒;气机阻滞,加木香6g、陈皮l0g理气。
(6)临证事宜:本证虽以阳气亏虚为主,相当于疾病的早期,阳虚则鼓动无力,易致气机阻滞,血行迟缓,而使脉络闭阻,可诱发或加重病情,故在温经同时可酌加调理气血之剂。
2.阳虚寒凝
(1)治法:温阳散寒,活血通络。
(2)方剂:当归四逆汤加减。
(3)组成:当归15g,白芍15g,桂枝10g,细辛3g,通草5g,吴茱萸5g,甘草5g。
(4)备选方:①若女性患者手足厥寒,指尖有如白蜡,继则青紫,伴头晕目眩,形寒怕冷,月经后期,量少,色淡,舌淡苔白,脉沉细者,多见于新陈代谢低下或身体虚弱的女性,可予温经汤温经散寒,祛瘀养血。当归9g,吴茱萸9g,白芍6g,川芎6g,人参6g,桂枝6g,丹皮10g,甘草6g。
②阳和汤加减,适用于肢端皮肤苍白,发凉,伴冷痛麻木,而无发热,口中不渴,舌淡苔白,脉沉细者。
(5)加减 若寒重拘挛疼痛者,加川乌3g、蜈蚣10g以逐寒通络;手指疼痛者,加片姜黄10g、制乳没各10g以活血止痛;畏寒甚者,加附片3g、肉桂3g以温经通阳;疼痛明显者,加延胡索6g、地龙10g。
(6)临证事宜,本型以阳虚为本,寒邪阻络为标,临证时应注意标本兼治,扶正而不忘祛邪,祛邪亦不可伤正;虽以阳虚为本,但不宜纯用辛热之品温阳祛寒,因此类证型多伴阴血之不足,故应以温经散寒为其大要,使阳气温通,去经络中寒邪;另外要中病即止,不宜过剂。
3.气滞血瘀
(1)治法:理气活血,化瘀通络。
(2)方剂:血府逐瘀汤加减。
(3)组成:桃仁12g,红花9g,当归9g,川芎5g,赤芍6g,牛膝9g,柴胡3g,枳壳6g,延胡索3g,郁金6g。
(4)备选方:身痛逐瘀汤,适用于气血痹阻经络所致的四肢痹痛,肢末端青紫,局部发凉,疼痛明显者,舌质紫黯,苔薄白,脉弦迟或涩。
(5)加减:伴有气虚乏力,可加黄芪15g、党参15g补气通络;病在下肢,以足趾为患者,加牛膝15g、益母草10g引药下行;血瘀肢痛较甚者,加乳香l0g、没药10g、血竭6g、丹参10g以加强活血通络之力。
(6)临证事宜:本型多因情绪波动或受寒而使得脉络瘀滞加重,从而使病情加重,在治疗时要注意有无诱因,若有诱因存在,应去除诱因而缓解病情;要注重理气药与祛瘀药适当配伍,气行则血行之故也;临证时酌加引经药,以使药效达于病所,若痛在上肢,多予桔梗、桑枝等引药上行,如痛在下肢,则加川牛膝、益母草等引药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