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噎食治疗的辨证论治

噎食治疗的辨证论治

痰气交阻型【证见】 吞咽困难,情绪舒畅时可稍减弱,口干咽燥。舌质偏红苔薄腻,脉弦滑。

噎隔,指饮食吞咽受阻,或食入即吐的病证,见于现代医学的食道神经

官能症、食道炎、食道癌、贲门癌、贲门痉挛等病。

方1

【组成】老姜300 克、黑砂糖300 克。

【用法】共捣烂,入瓷罐封固,埋于干燥黄土地7 天,开水冲服。

【主治】噎膈。

方2

【组成】生姜120 克、糖糟300 克。

【用法】共捣烂作小饼,晒干,入瓷,置灶烟柜上,每晨取1 块,泡沸

水内少停饮汤。

【主治】噎膈。

方3

【组成】醋大蒜汁、大蒜。

【用法】饮汁并多食大蒜。

【主治】噎膈。

方4

【组成】墓头回、红糖各30 克、生姜10 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胃癌。

方5

【组成】牛蒡子粉100 克、白酒1000 毫升。

【用法】浸酒,每次100 毫升,饮服。

【主治】噎膈。

方6

【组成】红皮大蒜3 头、生姜500 克、红糖500 克。

【用法】大蒜以炭煨熟去皮,与余药共捣烂,装罐封固,埋于背阴处7

天。早晚各空腹服30 克。服后若发热,勿虑。

【主治】噎膈。

方7

【组成]韭菜汁10 克、蜂蜜20 克、竹沥水20 克、羊奶250 毫升。

【用法】先煮开奶,再入余药,代茶饮。

【主治】噎膈。

方8

【组成】韭汁、牛奶、姜汁、梨汁、藕汁各适量。

【用法】和匀,代茶饮。

【主治】噎膈。

方9

【组成】蛤模1 只、黄酒150 毫升。

【用法】蛤蟆焙干研为细末,以酒冲服。

【主治】噎膈。

方10

【组成】土细辛51 克、白酒。

【用法】以酒煮膏。每次1 勺,1 日3 次。

【主治】噎膈。

方11

【组成】锅底灰、蜜各适量。

【用法】共和丸,如黄豆大,以新汲水送服。

【主治】噎膈。

方12

【组成】人参8 克、半夏9 克、白蜜50 克。

【用法】半夏以淘米水浸泡15 分钟,取半夏煮水1 小碗。人参加水煮1

小碗,共和匀,加蜜,分2 次服。

【主治】噎膈。

方13

【组成】活蝎虎1 只、白酒。

【用法】蝎虎投酒年使死,浸泡7 天,加热,去蝎虎,不拘时,每次饮

10 毫升。

【主治】噎膈。

方14

【组成】鲜鹅血8 毫升、米酒。

【用法】以针管从翅下取血,乘热以酒冲服。

【主治】噎膈。

方15

【组成】白胡椒30 克、生姜100 克、鸭1 只。

【用法】鸭去内杂,纳余药,加水蒸2 小时喝汤。若皮肤发红,勿虑。

【主治】噎膈。

气管炎辨证论治

1.支气管炎中药方1-肺燥感寒

【症状】咳嗽阵作,痰少,形寒,饮食减少,口燥不欲饮,舌苔薄白,脉象小滑。

【治法】散寒清肺,顺气化痰

【方药】炙麻黄2.4克,杏仁9克,生甘草4.5克,苏子9克,炙紫苑12克,蒸百部9克,炙白前6克,炙款冬6克,海哈壳12克,炙枇杷叶9克

【用法】水煎服。

【按语】形寒未除仍属风寒未彻,故用三坳汤合止咳散加减,止咳散化痰止咳作用好,外邪未清者可与宣肺散寒或清肺润燥同用。此方对慢性支气管炎尤为有效。其中紫苑、百部、白前三味为治咳良药。紫苑性温而润,用量可适当重些,与百部配合,有肺热者亦无妨。百部性寒味苦而润,白前温润降逆,再与甘润之药配合,相得益彰,取效更为满意 。

2.支气管炎中药方2-风热袭肺

【症状】咳嗽夜间喘甚,吐黄痰,身体疼痛,纳呆,大便两日未下,舌苔黄腻,脉象浮数。

【治法】宣肺解表,泄热定喘

【方药】前胡3克,薄荷3克,桔梗3克,杏仁泥3克,紫苑4.7克,15.6克,生川军3克

【用法】生川军后下。

【按语】此为风热袭肺,热邪移于胃肠,致使肺气失于宣降,胃肠热雍气滞,热灼津液为痰,而出现咳喘,发热,大便秘结等症,故治以宣肺泄热化痰之法。其方用薄荷、前胡、桔梗以宣肺,黄苓、花粉、白茅根清热,更以生川军攻泻胃肠之热,即釜底抽薪之义,又佐以杏仁、贝母、紫苑、苏子化痰降气,肺之宣降得复,肠胃气机通达,则症自愈。

3.支气管炎中药方3-痰热雍肺

【症状】咳嗽不能平卧,烦躁咽痛口渴,咯白痰,舌红,脉弦滑。

【治法】清热化痰,宣肺定喘

【方药】炙麻黄3克,杏仁10克,生石膏30克,甘草6克,黄苓12克,双花25克,桑白皮15克,百部12克,桔梗6克,川贝粉3克,地丁30克,败酱草30克,鱼腥草30克,莱菔子12克

【用法】川贝粉冲服,余药水煎。

【按语】此为痰热哮喘,治以麻杏石汤宣肺定喘,郭老认为加桑白皮开肺气,桔梗宣肺,贝母化痰止咳,百部清热养阴,地丁、败酱草鱼腥草清热消炎,用于喘息性支气管炎白细胞偏高者效果较好。

4.支气管炎中药方4-痰湿化燥

【症状】咳嗽痰多,黄白相间,咽红微感不适,大便偏干,小便多,舌苔薄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燥化痰,宣通肺气

【方药】冬瓜仁6克,杏仁6克,苡仁12克,苇根15克,茯苓皮6克,法夏6克,橘红3克,浙贝母4.5克,桑白皮4.5克,炒苏子3克,炒莱菔子3,炒白芥子3克,炙枇杷叶6克

【用法】水煎服。

【按语】本症为气管炎属痰湿化燥,方以清燥化痰之品,燥气得平。

老年慢性支气管炎(俗称"老慢支")是老年人最常见的疾患,常常反复发作,秋冬寒冷季节尤甚,而夏季却是老慢支病人的相对缓解期,若趁此时调治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这也是中医"治本病求本"和"冬病夏治"的体现。中医认为老慢支长期不愈与肺脾两虚、肺肾不足有关。因此老慢支病人在夏季病情缓解期,不仅要注意饮食营养,还应选服一些健脾养肺、补益肺肾的药膳。

肺热的辨证论治

初期

证候:恶寒发热,咳嗽胸痛,痰少而粘,呼吸不利、口干咽燥,舌苔薄黄,脉浮滑而数。

治法:疏散风热、清肺化痰。

主方:银翘散。

成痈期

证候:寒战壮热汗出,胸闷作痛、转侧不安,咳嗽气急,甚则喘满,咳吐脓痰,气味腥臭,口燥咽干,烦躁不安,舌苔黄腻,脉象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化瘀消痈。

主方:千金苇茎汤。

溃脓期

证候:咳吐脓血,或咯痰状如米粥,量多腥臭,胸中烦满而痛,甚则气喘不能平卧,面赤身热,烦渴喜饮,舌红绛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排脓化瘀、清热解毒。

主方:桔梗汤、千金苇茎汤。

恢复期

证候:身热渐退、咳嗽减轻,脓痰日少渐转清稀,或见胸胁隐痛、气短乏力、自汗盗汗,低热或潮热,面色少华,形体消瘦,舌淡红,苔薄,脉细数无力。

治法:润肺化痰、益气养阴。

主方:清燥救肺汤。

痴呆治疗的辨证论治

禀赋不足型

【证见】自幼起病,多有发育畸形,如头颅偏小或畸形,眼裂较窄,眼距过宽,发音不清,智力明显低于同龄人等。成年后神情呆板,反应迟钝,动作古怪,发音不清或词不达意,重者精神呆滞,生活不能自理,不能抵御危险伤害而成白痴。舌淡胖或偏暗,舌苔白腻或白滑,脉沉细无力。

【治法】滋补肝肾,填髓健脑。

【方药】

1.主方加味地黄丸(吴谦《医宗金鉴》)

处方:熟地黄15克,山茱萸12克,山药15克,茯苓12克,牡丹皮10克,泽泻9克,鹿角胶10克(烊化),五味子12克,枸杞子15克,远志6克,当归12克,巴戟天15克,大枣5枚。水煎服。

2.中成药

(1) 参茸地黄丸,每次1丸,每日服2—3次。

(2) 脑力宝丸,每次4丸,每日3次。

脾肾亏虚型【证见】老年表情呆板,行动迟缓,健忘,语言明显减少,日夜颠倒,傻笑傻哭,生活不能自理,或有幻觉、妄想。也有未老先衰而见如上症状的。可兼见头晕眼花,腰膝酸痛,气短,心悸等症。舌质暗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补肾益脾,健脑生髓。

【方药】

1.主方:还少丹(汪昂《医方集解》)加减

处方:熟地黄15克,枸杞子12克,山茱萸12克,肉苁蓉15克,远志6克,巴戟天15克,小茴香9克,杜仲18克,怀牛膝15克,茯苓12克,山药15克,五味子6克,党参15克,楮实12克,石菖蒲10克,大枣5枚。水煎服。

2.中成药

(1) 还少丹,每次9克,每日2次。

(2) 脑灵片,每次3片,每日3次。

3.单方验方温肾健脾汤(胡熙明等《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处方:党参、炙黄芪、熟附块、益智仁、越鞫丸(包)、山药各12克,淡干姜3克,生白术、石菖蒲各9克,陈皮、姜半夏各6克。水煎服。

痰凝瘀阻型

【证见】多有产伤或外伤病史,或由他病而来。神情淡漠,反应迟钝,善惊善恐,胸脘痞闷,头晕重,寡言少语,智力低下,妄想离奇。舌质暗紫,或有瘀点瘀斑,舌苔白腻,脉弦涩或涩滑。

【治法】祛瘀化瘀,宣窍健脑。

【方药】

1.主方二陈汤(陈师文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合通窍活血汤(王清任《医林改错》)加减

处方:法半夏15克,陈皮6克,茯苓12克,赤芍15克,川芎9克,桃仁、红花各10克,白芷12克,生姜9克,胆南星12克,丹参20克,郁金12克,石菖蒲10克,大枣5枚。水煎服。

若久病气虚,可加党参、黄芪各15克。血虚者加当归12克,何首乌、生地黄各15克。

2.单方验方桃仁复苏汤(胡熙明等《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处方:桃仁、生大黄、玄明粉(分冲)、桂枝、远志、石菖蒲各10克,朱茯神15克,蜈蚣2条,龙骨(先煎)、牡蛎(先煎)各30克,甘草6克。水煎服。

中医关于失眠的辨证论治

中医关于失眠的辨证论治

中医关于失眠的辨证论治颇为丰富,不少医者从临床实际出发,探求其发生的机理,提出了些新的辨证思路。

1、从五脏论治

有学者认为失眠症其病因病机主要表现于肝,波及五脏,统顾五脏实体病证。提倡“五脏皆有不寐”的整体观,从肝论治、兼顾他脏、辨证加减的证治体系,并由此分脏制定了失眠症证治方案。中医认为是阴阳失衡,导致阴阳失调,使人机能处于亢奋状态,从而睡不着。

2、从精神情志论治

精神情志与不寐关系密切,由此将不寐分成烦恼型、多疑型、紧张 型、抑郁型,分别选用清热泻火、疏肝降逆法,滋阴清热、理气解郁法、清心宁神、调和肝脾法等治之,取得良好效果。

3、从昼夜节律论治

人体 的睡眠是一种具有昼夜节律性的生理活动,失眠则是这种正常睡眠,—觉醒节律紊乱的结果。遵循这一规律,提出“因时制宜”治疗失眠。

4、从心肾相交论治所

有的失眠都是“火不归根”引起的,所有的治疗方案,最终都需要回到“引火归根、心肾相交”的问题上来。并将失眠分为五型:肝气郁结型、肾精不足型、心火旺盛型、经脉瘀阻型、痰湿阻滞型。

5、从肝脾论治

导致失眠症产生的诸多病因病机均与肝脾失调有关,中医如何全面诊断失眠症,调理失眠中药的选择,应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注重调理肝脾。

人工荨麻疹会传染吗

由于人工荨麻疹病因复杂,部分人不易查明。如果患者想知道人工荨麻疹会传染吗?就要熟知此疾病的相关知识,关键是它的它常见病因都有什么,下面给大家详细介绍。

人工荨麻疹常见病因是人工荨麻疹会传染的关键所在:

物理因素:如冷热、日光、摩擦和压力等都可引起。此外,胃肠疾病,代谢障碍,内分泌障碍和精神因素亦可引起。

感染:包括病毒(如上感病毒、肝炎病毒)、细菌(如金葡萄)、真菌和寄生虫(如蛔虫等)。

食物:以鱼、虾、蟹、蛋类最常见。其次某种香料调味品亦可引起。

动物及植物因素:如昆虫叮咬或吸入花粉、羽毛、皮屑等。

通过以上的介绍,您应该知道荨麻疹会不会传染,对于荨麻疹的治疗,辨证论治的,根据不同的症状,予以不同的治疗方法。虽然荨麻疹不会传染,但是也不可不及时治疗。

甲状腺瘤辨证论治

中医偏方:

1)方一 四海舒郁丸

药物组成 海蛤壳6g 昆布60g 海藻60g 海螵蛸60g 陈皮6g 青木香15g

2)方二 消瘿散瘤汤

药物组成 夏枯草15g 连翘10g 赤芍15g 浙贝母15g 穿山甲10g 瓦楞子10g 白芥子15g 三棱10g 莪术10g 半枝莲10g 胆南星10g

3)方三 海藻玉壶汤

药物组成 海藻30g 昆布15g 贝母15g 半夏l0g 青皮6g陈皮l0g 当归15g 川芎l0g 连翘l0g 甘草6g

制剂用法 每日1剂,水煎温服。

4)治拟宣通散结,用海藻玉壶汤加减:海藻、昆布、青皮、浙贝母、半夏、莪术、三棱、黄药子、蚤休各15g,夏枯草30g,川楝子、制香附、醋柴胡各12g,僵蚕、白芥子、山慈姑、玄参各l0g。服药1月,肿物缩小,续服1月,肿物消失。

雷诺氏病辨证论治

1.脾肾阳虚

(1)治法:益气温经,和营通络。

(2)方剂: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

(3)组成:黄芪30g,桂枝10g,白芍12g,丹参30g,细辛3g,炙甘草5g,生姜3片。

(4)备选方:右归丸,适用于偏肾阳不足者,见遇寒则四肢冷甚,指趾皮肤颜色苍白或青紫,肢体麻木疼痛,腰膝酸软发凉,畏寒怕冷.舌质淡,苔白,脉沉细弱。制附子6g,桂枝6g,淫羊藿10g,菟丝子10g,山茱萸15g,鹿角胶6g,枸杞子15g。

(5)加减:若肌肤甲错者,加红花10g、地鳖虫10g;皮肤溃疡者,加蒲公英10g;脾虚泄者加云苓15g、白术15g健脾止泻;寒邪重者,加干姜3g、小茴香6g以温经散寒;气机阻滞,加木香6g、陈皮l0g理气。

(6)临证事宜:本证虽以阳气亏虚为主,相当于疾病的早期,阳虚则鼓动无力,易致气机阻滞,血行迟缓,而使脉络闭阻,可诱发或加重病情,故在温经同时可酌加调理气血之剂。

2.阳虚寒凝

(1)治法:温阳散寒,活血通络。

(2)方剂:当归四逆汤加减。

(3)组成:当归15g,白芍15g,桂枝10g,细辛3g,通草5g,吴茱萸5g,甘草5g。

(4)备选方:①若女性患者手足厥寒,指尖有如白蜡,继则青紫,伴头晕目眩,形寒怕冷,月经后期,量少,色淡,舌淡苔白,脉沉细者,多见于新陈代谢低下或身体虚弱的女性,可予温经汤温经散寒,祛瘀养血。当归9g,吴茱萸9g,白芍6g,川芎6g,人参6g,桂枝6g,丹皮10g,甘草6g。

②阳和汤加减,适用于肢端皮肤苍白,发凉,伴冷痛麻木,而无发热,口中不渴,舌淡苔白,脉沉细者。

(5)加减 若寒重拘挛疼痛者,加川乌3g、蜈蚣10g以逐寒通络;手指疼痛者,加片姜黄10g、制乳没各10g以活血止痛;畏寒甚者,加附片3g、肉桂3g以温经通阳;疼痛明显者,加延胡索6g、地龙10g。

(6)临证事宜,本型以阳虚为本,寒邪阻络为标,临证时应注意标本兼治,扶正而不忘祛邪,祛邪亦不可伤正;虽以阳虚为本,但不宜纯用辛热之品温阳祛寒,因此类证型多伴阴血之不足,故应以温经散寒为其大要,使阳气温通,去经络中寒邪;另外要中病即止,不宜过剂。

3.气滞血瘀

(1)治法:理气活血,化瘀通络。

(2)方剂:血府逐瘀汤加减。

(3)组成:桃仁12g,红花9g,当归9g,川芎5g,赤芍6g,牛膝9g,柴胡3g,枳壳6g,延胡索3g,郁金6g。

(4)备选方:身痛逐瘀汤,适用于气血痹阻经络所致的四肢痹痛,肢末端青紫,局部发凉,疼痛明显者,舌质紫黯,苔薄白,脉弦迟或涩。

(5)加减:伴有气虚乏力,可加黄芪15g、党参15g补气通络;病在下肢,以足趾为患者,加牛膝15g、益母草10g引药下行;血瘀肢痛较甚者,加乳香l0g、没药10g、血竭6g、丹参10g以加强活血通络之力。

(6)临证事宜:本型多因情绪波动或受寒而使得脉络瘀滞加重,从而使病情加重,在治疗时要注意有无诱因,若有诱因存在,应去除诱因而缓解病情;要注重理气药与祛瘀药适当配伍,气行则血行之故也;临证时酌加引经药,以使药效达于病所,若痛在上肢,多予桔梗、桑枝等引药上行,如痛在下肢,则加川牛膝、益母草等引药下行。

食道癌中医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

(1)痰气互阻型

治法:开郁降气,化痰散结。

主方:旋覆代赭汤合四逆散加减。

常用药:柴胡10g,枳壳1Og,白芍10g,旋覆花10g,代赭石15g,法半夏10g,郁金lOg,陈皮10g,山豆根10g,草河车15g。加减:疼痛明显者加元胡、白屈菜,口干、津伤明显者加元参、石斛,吞咽困难较严重加威灵仙、赤勺。

(2)血瘀痰滞型

治法:祛瘀散结,化痰解毒。

主方:血府逐瘀汤加减。

常用药:当归10g,生地10g,桃仁10g,红花10g,枳壳10g,赤勺10g,川芎10g,桔梗6g,柴胡10g,急性子15g,半夏10g,栝楼30g。加减:胸背痛甚者加元胡、白屈菜、八月札.便干加郁李仁、火麻仁,口干舌红加黄连、麦冬、知母.合并出血者加三七、白芨、血余炭。

(3)阴虚内热型

治法:滋阴润燥,清热生津。

主方:一贯煎台养胃汤加减。

常用药:沙参30g,麦冬15g,生地20g,石斛15g,玉竹15g,当归10g,川楝子10g。加减:嗳气明显者加陈皮、半夏、旋覆花、茯苓以和胃降逆,潮热盗汗明显者加地骨皮、知母、鳖甲.肠中燥结、大便不通者加大黄、全栝楼。

(4)气虚阳微型

治法:益气养血,温阳开结。

主方:当归补血汤台桂枝人参汤加减。

常用药:黄芪30g,当归10g,干姜10g,党参20g,白术10g,熟地15g.白芍15g,桂枝10g,急性子10g,半夏10g。加减:气逆呃逆者用威灵仙、丁香、柿蒂,呕吐粘痰者加陈皮、胆南星、青礞石,出血者加仙鹤草、露蜂房、白芨、三七,畏寒肢冷明显者加炮附子,呕吐清水较多者用吴茱萸、黄连。

胸腔积液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分清胸腔积液的原因,才能辨证论治,标本兼治,具体情况要结合患者的检查结果,

治疗方法:西医治疗胸腔积液抽水,是主要方面,然后消炎,排水治疗。

中医治疗:一般采用补气扶正利水法治疗,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辨证论治,然后补气,扶正,利水 。补气扶正一般采用常规的药物比如西洋参,太子参等,利水的药物一般都是车前子,葶苈子,木香,猪苓,{利水灵冲剂} 等药物

肺热咳嗽辨证论治

主要以中药为主,宜选用清泻肺火、宣肺平喘、化痰止咳的药物,常见药物主要有:

1.麻黄

用于肺气壅遏所致的喘咳证。能开宣肺气,散风寒而平喘。与杏仁、甘草配伍,可增强平喘功效;若属热邪壅肺而致喘咳者。

(1)经典古方:

麻黄与石膏、杏仁、甘草等配伍以清肺平喘,即麻杏石甘汤。

(2)现代药理:

研究表明,麻黄中的麻黄碱对支气管平滑肌有松弛作用,甲基麻黄碱可使支气管扩张.麻黄水溶液提取物对咳嗽有明显的镇咳作用,。

2.桑白皮

泻肺平喘,利水消肿。用于肺热咳喘,面目浮肿,小便不利等症。《本草纲目》中记载:桑白皮治肺气热盛,咳嗽而后喘,面肿身热。一般情况下水煎服,5—15g。泻肺利水,平肝清火宜生用,肺虚咳嗽宜蜜炙用。

3.黄芩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用于湿温、暑温胸闷呕恶,湿热痞满,泻痢,黄疸,肺热咳嗽,高热烦渴。用于热病高热烦渴,或肺热咳嗽,或热毒疮疡等。

(1)经典古方:

治热病高热,常与黄连、栀子等配伍;治肺热咳嗽,常与知母、桑白皮等同用;对热毒疮疡,常与金银花、连翘等药同用。

(2)现代药理:

研究表明,黄芩具有抗菌、抗病毒、抗真菌作用,水煎剂对多种球菌、杆菌、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

4.苦杏仁

《本草求真》记载“杏仁,既有发散风寒之能,复有下气除喘之力”。善止咳化痰而平喘,对肺的主要病症咳嗽、痰多、喘息又有强烈的针对性。

(1)经典古方:

经典古方麻杏甘石汤(《伤寒论》)治肺热壅盛证。咳逆气急,口渴,舌苔薄白或黄,脉浮滑而数。麻黄5g,杏仁9g,甘草6g,石膏18g。以水七升,煮麻黄去上沫,煮取二升,去渣,温服一升。方中杏仁降气,佐麻黄宣降肺气以止咳平喘。需要注意的是苦杏仁有小毒,不宜多食。

(2)现代药理:

苦杏仁中含有苦杏仁苷,苦杏仁苷在体内能被肠道微生物酶或苦杏仁本身所含的苦杏仁酶水解,产生微量的氢氰酸与苯甲醛,对呼吸中枢有抑制作用,达到镇咳、平喘作用。

5.桔梗

为桔梗科植物桔梗的干燥根部,味苦、辛,性微温。入肺经。功效:宣肺、祛痰、利咽、排脓、利咽止痒,清肺化痰。

(1)经典古方:

《金匮要略》中用桔梗汤,治肺痈、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用桔梗一两,甘草二两。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则吐脓血也。

(2)现代药理:

桔梗能使呼吸道黏液分泌量显著增加, 作用强度与氯化铵相似.可促进呼吸道黏液分泌的作用.桔梗中所含皂甙,能反射性引起支气管腺体分泌增多, 稀释痰液, 而发挥祛痰、镇咳作用.

6.麦冬

养阴生津,润肺清心。用于肺燥干咳,虚痨咳嗽,津伤口渴,心烦失眠,内热,肠燥便秘。养阴清热 。

经典古方:

阴虚内热、津少口渴用麦冬、石斛各9g,玉竹、生地各12g,水煎服。配五味子,功能养阴敛汗,用治阴虚汗多,心悸,肺虚久咳,少痰或痰粘不爽等。

7.栀子

栀子功效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主治热病心烦;肝火目赤,头痛,口舌生疮等。张仲景用栀子治烦,泻肺中之火。内服:煎汤,5-1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未掺或调敷。

8.知母

知母能清热泻火,可用治温热病气分热盛及肺热咳嗽等证。知母泻火之中长于清润,肺热燥咳多选知母。《本草正义》:知母寒润,治实火,泻肺以泄壅热,肺痈燥咳宜之,而虚热咳嗽大忌。

(1)经典古方:

温热病邪热亢盛,壮热、烦渴、脉洪大等肺胃实热证。常与石膏相须为用,如白虎汤。清泻肺火,滋阴润肺。用于肺热咳嗽、痰黄粘稠,常配瓜蒌、大贝母、胆南星同用;或阴虚燥咳、干咳少痰者,多与贝母同用,如二母散。

(2)现代药理:

知母煎剂对葡萄球菌、伤寒杆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对痢疾杆菌、副伤寒杆菌、枯草杆菌、白喉杆菌、肺炎双球菌、β-溶血性链球菌、白色念珠菌等也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9.生石膏

石膏泻火,长于清热,重在清泻肺胃实火,肺热喘咳、胃火头痛牙痛多用石膏。

(1)经典古方:

用于温热病气分实热的证候。常与知母相须为用,如白虎汤。对于温热病,高热,则常与犀角、玄参等凉血解毒药配伍,以清热消斑,如化斑汤。用于肺热喘咳,心烦口渴。常与杏仁、麻黄配用,以清宣肺热、止咳平喘,如麻杏石甘汤。

10.甘草

在中医上,甘草补脾益气,滋咳润肺,缓急解毒,调和百药。甘草是临床最常应用的药品。生甘草能清热解毒,润肺止咳,调和诸药性;炙甘草能补脾益气。

(1)经典古方:

可单用,亦可配伍其他药物应用。如治湿痰咳嗽的二陈汤;治寒痰咳喘的苓甘五味姜辛汤;治燥痰咳嗽的桑杏汤。

(2)现代药理:

甘草次酸有明显的中枢性镇咳作用, 大剂量的甘草次酸可使小鼠呼吸抑制.此外甘草甜素、甘草次酸盐尚有抗炎症及抗过敏、抗菌、作用.

11.常用中成药

(1)成人用药:

川贝枇杷糖浆;蛇胆枇杷膏。用于治疗痰热郁肺咳嗽。

(2)儿童用药:

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用于表里双解,宣肺化痰、清热解毒、止咳、平喘,消炎、抗菌抗病毒。

生眼丹怎么办 辨证施治

此证型主要表现为:疾患初起,胞睑漫肿微红,按之较软,痒痛并作。根据中医辨证论治,以疏风消肿,清热解毒为治疗原则,中药可用银翘散加减进行对症治疗,如可于方中加生地、当归助凉血活血;加蒲公英、紫花地丁以助清热解毒;加川芎、防风以助疏风散邪等。

此证型主要表现为:眼睑漫肿并且坚硬,皮色红赤甚至紫暗,疼痛如火灼,全身可兼有高热口渴等症状。根据中医辨证论治,以清热解毒、活血消肿为治疗原则,中药可用仙方活命饮加大黄、栀子进行治疗,以增强泻火解毒的力度;如果眼睑肿胀疼痛严重者,可加野菊花、紫花地丁、蒲公英以帮助清热解毒;眼睑紫暗者,可加丹皮、玄参等以帮助活血消肿。

此证型主要表现为:眼睑漫肿焮热,颜色紫暗黑,疼痛剧烈,全身可兼有发热、烦躁、面红气粗等症。根据中医辨证论治,以清热解毒,凉血散瘀为治疗原则,中药可用犀角地黄汤合黄连解毒汤加减运用进行对症治疗。

此证型主要表现为:眼睑局部出现脓肿,脓溃后脓液不尽,长时间难以愈合。根据中医辨证论治,以益气养血,脱毒排脓为治疗原则,中药可用托里消毒散加减进行对症治疗,若脓液长久不尽可加薏苡仁、败酱草以助托毒排脓。

艾灸的药理作用

艾灸的药理作用

灸疗的用药情况,虽比不得内治法丰富,但从各种隔物灸及太乙、雷火针灸在临床应用的情况看也可窥灸疗辨证论治之一斑。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灸疗主要原料艾的功能。清代吴仪洛在《本草从新》中说:“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亡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止诸血,温中开郁,调经安胎,……以之艾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离开了艾,灸疗学就不存在了。

综合作用

灸疗作用于人体主要表现的是一种综合作用,是各种因素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共同发挥的整体治疗作用。

艾灸的药理作用

灸疗的用药情况,虽比不得内治法丰富,但从各种隔物灸及太乙、雷火针灸在临床应用的情况看也可窥灸疗辨证论治之一斑。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灸疗主要原料艾的功能。清代吴仪洛在《本草从新》中说:“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亡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止诸血,温中开郁,调经安胎,……以之艾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离开了艾,灸疗学就不存在了。

综合作用

灸疗作用于人体主要表现的是一种综合作用,是各种因素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共同发挥的整体治疗作用。

其三,人体反应性与治疗作用是综合的。治疗手段(灸疗)——外因只能通过内因(人体反应性)起作用,研究人员发现,相同的灸疗对患相同疾病的患者,其感传不一样,疗效也不尽相同,究其原因,就是人体的反应性各有差异。以上诸因素,在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思想指导下,临证进行合理选择,灵活运用,方能发挥灸疗最大的效能。

温经散寒

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有赖于气血的作用,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血气在经脉中流行,完全是由于“气”的推送。各种原因,如“寒则气收,热则气疾”等,都可影响血气的流行,变生百病。而气温则血滑,气寒则血涩,也就是说,气血的运行有遇温则散,遇寒则凝的特点。所以朱丹溪说:“血见热则行,见寒则凝”。因此,凡是一切气血凝涩,没有热象的疾病,都可用温气的方法来进行治疗。《灵枢·刺节真邪》篇中说:“脉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调,弗能取之”。《灵枢·禁服》亦云:“陷下者,脉血结于中,血寒,故宜灸之”。灸法正是应用其温热刺激,起到温经通痹的作用。通过热灸对经络穴位的温热性刺激,可以温经散寒,加强机体气血运行,达到临床治疗目的。所以灸法可用于血寒运行不畅,留滞凝涩引起的痹证、腹泻等疾病,效果甚为显著。

相关推荐

流鼻血怎么止血小窍门 小窍门八:通过穴位止血

针刺与耳针也可以帮助止鼻血,但是每个人出血原因不同,可分为肺热、胃热、肝阳上亢、阴虚火旺等,最好在专业中医医生经过辨证论治判断后指导进行相关穴位治疗

中医治疗阳痿

治疗阳痿讲究的辨证论治,找到病因机理,从根本上解决因各种原因导致的阳痿问题。中医治疗阳痿的方法,包括中药、针灸、气功等方法,根据中医理论辨证论治,阳痿与肝、肾、阳明三经有关。 阳痿属虚者宜补,属实者宜泻,有火者宜清,无火者宜温。命门火衰者,阳气既虚,真阴多损,且肾恶燥,因此温补忌纯用刚热燥涩之剂,宜选用血肉有情温润之品。湿热下注者,治用苦寒坚阴,淡渗祛湿,》所谓“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的原则。

荨麻疹用什么药膏好

荨麻疹首选第二代抗组胺药,局部治疗可酌情使用安抚止痒的外用药,中医常辨证论治给与中药汤剂治疗,而具体的用药,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甲亢的中医辨证论治

1.气郁痰阻 [主证]颈前正中肿大,质软不痛,颈部觉胀,胸闷、喜太息,或兼胸胁窜痛,病情常因情志波动有关,苔薄白,脉弦。 [病理]气机郁滞,痰浊壅阻颈部,故致颈前正中肿大,质软不痛,颈部觉胀,因情志不舒,肝气郁滞,故胸闷,太息,胸胁窜痛,且病情常随情志而波动。苔薄白,脉弦,为肝郁气滞之象。 [治法]理气舒郁、化痰消瘿。 [方药]四海舒郁丸加减。胸闷、胁痛者,加柴胡、郁金、香附理气解郁。咽颈不适加桔梗、牛蒡子、射干、木蝴蝶等利咽消肿之品。 2.痰结血淤 [主证]颈前出现肿块,按之质地较硬或有结节,肿块经久不

中医治白带异常的方法

中医治白带异常根据患者症状辨证论治 白带异常一直是很多女性长期的困扰,但一直却没能够引起足够重视,更多的则不了解病因、病状而擅自用药,结果导致症状加剧,严重者还诱发了其他病症。 中医治疗白带的秘方,必须根据患者的症状辨证论治。 白带异常第1型 患者白带量多、色白如蛋清、无味道,兼有全身容易怕冷、频尿。 调理 这种“脾虚”型的白带可以用苍术、白术、山药、人参、柴胡、车前子等中药来治疗。 白带异常第2型 白带量多、颜色黄稠,甚至夹有血丝,味道甚臭,大便秘结,有时兼有发烧、小腹疼痛。

尿血的中医辨证论治

肝经湿热 小便热赤,带血鲜红,伴随头痛,头晕,口黏,口苦,胁肋胀痛,舌红苔黄腻,脉弦数。病情会因情绪波动而加重。中医治法为清利湿热。 方剂举例:龙胆泻肝汤加减 阴虚火旺 小便短赤带血,伴随头晕耳鸣,颧红潮热,心烦口乾,腰膝酸软,遗精。舌红苔少,脉细数。中医治法为滋肾清热,佐以利湿。 方剂举例:知柏地黄丸加小蓟炭、车前子 心火亢盛 尿色鲜红,小便短黄,灼热疼痛。伴随心烦失眠,面赤口疮,口渴引饮,大便乾结,舌尖红赤,苔黄,脉数。中医治法为清心凉血,佐以利湿。 方剂举例:导赤散合小蓟饮子加茯苓 肾气不固 持续排

中医辨证理论治疲劳

1、脾伤疲劳证 从脾治用归脾丸、健脾丸,益气健脾,祛疲养神。脾伤疲劳证多因饥饱失常,酒食过度,或忧愁思虑过多,或工作繁重杂乱,应酬频繁,形体劳役所致。青少年则可因用脑过度,思虑伤脾所致。本证因脾伤中亏,肢体乏养。可见怠惰嗜卧,四肢乏力不收,大便泄泻,懒于言语,恶食纳少,舌苔薄白腻,或厚腻,或舌质偏淡,脉缓而大或浮,或细,或濡诸症。 ①处方:西洋参或党参、炒白术、茯苓、炙黄芪、山药、砂仁、青皮、陈皮、木香、鸡内金、莱菔子、紫苏梗、藿香、甘草等。 ②方解:方中西洋参或党参、炒白术、茯苓、炙黄芪、山药益气健脾,

经常性痔疮疼咋办

内治法:是指采用内服药物治疗痔疮的方法。中医对痔疮的治疗强调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即在辨证论治理论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病因、病理、病位、不同的体质、年龄,进行不同的治疗。中医根据痔疮多属于湿热风燥火邪伤脉动血,以致气血郁滞,结而成块的病机采用泻火凉血、清热润燥、祛风除湿、益气养血固脱的具体治则。 栓剂:是指肛门局部给药的方法。此种方法比口服药物疗效更好,由于直肠局部给药直接作用于痔局部,发挥作用快、效果好,药物经直肠吸收后,可直接进入大循环而不经过肝脏解毒。这样既减少了肝脏对药物的破坏,又减少了药物对肝脏的

压力大失眠怎么治 治疗辨证论治

中医用药一定要辨证论治,藉由把脉、看舌,找出发生问题的经络、脏腑,例如肝气郁结、气血不足。前者容易口干舌燥、目赤耳鸣、小便黄赤混浊、便秘;后者则会手脚冰冷、腰酸背痛、频尿、头晕、精神不佳等。使用的药物也不同,分别使用疏肝、理气的方剂,如柴胡疏肝汤,或可益气、补血的方剂,如八珍汤、十全大补汤。

子宫肌瘤长在什么位置

根据肌瘤所在子宫的不同部位,而分为以下几类: 1、肌壁间肌瘤 肌瘤位于肌壁内,周围均为肌层所包围,初发病时多为此类肌瘤,故最常见,约占60~70%。 2、浆膜下肌瘤 肌壁间肌瘤向浆膜而发展,并突出于子宫表面,与浆膜层直接接触,约占20%。如突入阔韧带两叶之间生长,即为阔韧带内肌瘤。 3、粘膜下肌瘤 肌壁间肌瘤向宫腔内生长,突出于子宫腔内,与粘膜层直接接触,约占10%-15%。此瘤可使子宫腔逐渐增大变形,并常有蒂与子宫相连,如蒂长可堵住子宫颈口或脱出于阴道内。 4、子宫颈肌瘤 较少见,肌瘤在子宫颈部位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