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如何引导教育爱吃手的宝宝

如何引导教育爱吃手的宝宝

3~4个月的宝宝:家长可拿着宝宝的小手去触摸眼前色彩鲜艳、带着响儿悬挂的玩具,慢慢地宝宝会主动去够摸。

5~6个月的宝宝:家长可抱宝宝在桌前,鼓励宝宝主动伸手够取桌上的玩具,当宝宝小手够取技能大了,会以更大兴趣去触摸,探索和认识周围各种新奇的物体和玩具。这样,宝宝小手忙起来就顾不上吃手了。

1岁以上的宝宝:如果1岁以上的宝宝还对“吃手”情有独钟的话,家长就一定要重视了。主动寻找原因,会不会是因为和宝宝的关系出现了不够“融洽”的一面,还是因为对宝宝的限制过多,要求有些严格而导致宝宝不够开心。有关调查发现,缺少父母关爱和心灵上慰藉的幼儿易养成吮手习惯。这时,吃手能够使宝宝感到安慰,释放紧张和沮丧情绪。

提醒:宝宝吃手可能是对你不够信任哟!

对于一岁多的宝宝而言,如果还保持着“吃手”的习惯,可能是宝宝对你还不够信任。专家表示,如果像本文开头案例中的宝宝一样,在游乐场里不能和其他小朋友“打成一片”,而是只会站在一旁“吃手”,说明宝宝对于“你”可能还不够信任。一岁多的孩子在感到恐惧时应该会立刻要求身边的大人把他抱起来,而不是简单的采用“吃手”的方式站在一边。在这样的情况下,妈咪们应该“看”一下自己是不是对宝宝还不够敏感,又或者在一些场合给宝宝造成了不良情绪。

家长要尽可能多花一些时间和宝宝一起游戏,给他更多的爱,可以带他一起玩动手的游戏:拍手、编绳、手影游戏,一起边拍手边说儿歌,玩小白兔搔耳朵的手影,宝宝会乐此不疲。

当孩子喜欢吃手的时候,父母可以直截了当的和孩子说手里有细菌,不能乱吃,会拉肚肚的。如果孩子依旧吃手的话,父母也不要责怪孩子,训斥孩子会给孩子的心理造成很大的伤害的,父母要多花点时间多陪陪孩子,孩子就会减少吃手的习惯了。

宝宝吃手的害处

手:宝宝常吃手,小手浸泡在口水里,受到牙齿的压迫,时间一久容易出现手指蜕皮、肿胀、感染、变形。

牙:小手放在嘴里,影响出牙,时间一久可能会引起牙齿排列不整齐,牙齿闭合不良。

卫生:宝宝的小手东摸西动,粘了不少脏东西,一吃手,脏东西就入口了,容易引起腹泻、感染寄生虫等。

心理:如果宝宝形成了吃手的坏习惯,不仅影响宝宝的身体健康,也容易产生紧张、焦虑、自卑、抑郁等不良情绪情感,影响宝宝的心理健康。

宝宝老吮指补点锌试试

纠正宝宝“吮指”补点锌

大多数小儿都有吃手指的偏好,添加辅食以后更加突出。当宝宝可以下地活动,而吮吸已经弄脏的小手时,家长的担忧便与日俱增。用什么办法治这“吮指癖”?专家指出,纠正孩子吃手指的不良习惯,应以教育和转移注意力为主。而对1-3岁的孩子则要检查是否需要补锌。3岁以上的孩子还应重点防范寄生虫病。医生不主张用涂抹黄连等办法来纠正小儿吮指。

“吮指癖”从何而来?

多数婴儿是从3个月开始吸吮手指,到6个月添加辅食后表现明显,伴随出牙将逐渐形成高峰。在这个过程中,吸吮手指既是习惯使然,同时也有缓解出牙不适的效果,但更多的是消除不安、烦躁、紧张的情绪,具有镇静作用。据国外研究发现,在这个时期若强制性地让宝宝停止吃手,会使得宝宝产生逆反心理,长大后更易形成具攻击力的性格。因此,2岁以前的宝宝有吃手的行为,家长不必过于焦虑,更不能粗暴对待。

“不过,对小孩吃手伴随有吃纸、抓墙、食欲差、头发黄、个子矮的现象,家长不要轻视,最好带孩子做一个微量元素检测,看看是否缺锌。”1-3岁是长身体的关键时期,缺锌会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应该及时干预。此外,3岁后的孩子和外界的接触更多,因吮手指导致寄生虫病比较常见,这也是家长要考虑的因素。

纠正第一步:教育引导

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吮指癖”的原因不尽相同,但于力认为,如果没有什么异常的症状,应该以教育引导为首要方式,并注意经常帮孩子洗手,以防细菌入侵引起胃肠道感染。

“第一步是父母自我检查,有没有给予孩子一定的关怀和体贴,让孩子获得爱和安全感。”如果父母陪伴孩子的时间很少,父母之间的感情不和谐,对孩子的管教过于紧张或粗暴,孩子在外面或在家受了委屈,所处的环境和面对的人很陌生等等,都会使小孩产生恐惧、不安的心理,从而强化吸吮手指的不良习惯。对此,父母要做的是多关心孩子,尽量减少孩子无聊、寂寞的时候,温和地引导他们理解吃手指的坏处,并鼓励他们坚持改正。恰当的表扬和足够的耐心是必不可少的。如果孩子仍然不听,让医生告诉他们吃手的危害会更管用。

纠正第二步:转移注意力

比起严厉指责、打骂,转移注意力是一种明智的做法。比如,多让孩子进行动手游戏,让他双手都不得闲,或者用其他的玩具吸引他,还可以多带孩子出去游玩,让他在五彩缤纷的世界里获得知识,增长见识,逐渐忘记原来的坏习惯。对于小婴儿,还可以做个小布手套,或者用纱布缠住手指,直接防止他吃手。但是,不主张给孩子手指上“涂味”,比如黄连水、辣椒水等,以免影响孩子的胃口,黄连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吃多了还可导致腹泻、呕吐。

纠正第三步:适当补锌

当教育引导和转移注意力都不解决问题时,要看看孩子有没有微量元素缺乏。据介绍,一两岁的小孩吮手指、乱咬东西、磨牙很有可能是缺锌的表现,有些还合并缺铁、缺铜、缺钙。

“缺锌最典型的特点是‘异食癖’,小孩食欲不好,却喜欢吃不正常的东西,比如纸片、墙灰、泥土等。因为缺锌会影响小孩的生长发育,这类孩子往往看上去头发黄、不长高,发育比正常小孩要落后。”对1-3岁的孩子,建议家长给他们适当补锌。即使微量检测说没有缺锌,也可以少量补。正常情况下,隔天喝一包葡萄糖酸锌冲剂(可分次当水喝),连续喝1-2个月,对这个年龄阶段的小孩有利。家长若是觉得不放心,给孩子多吃海鲜产品也不错,但前提是食欲好,能吃东西。

宝宝为什么喜欢吃手 宝贝吃手害处多

1手宝宝常吃手,小手浸泡在口水里,受到牙齿的压迫,时间一久容易出现手指蜕皮、肿胀、感染、变形。

2牙小手放在嘴里,影响出牙,时间一久可能会引起牙齿排列不整齐,牙齿闭合不良。

3卫生宝宝的小手东摸西动,粘了不少脏东西,一吃手,脏东西就入口了,容易引起腹泻、感染寄生虫等。

4心理如果宝宝形成了吃手的坏习惯,不仅影响宝宝的身体健康,也容易产生紧张、焦虑、自卑、抑郁等不良情绪情感,影响宝宝的心理健康。

隔代教育的弊端

1、过分溺爱宝宝,阻碍宝宝自我成长

祖辈在年轻的时候,因为生活和工作条件的限制,对子女可能没有能够很好地照顾,他们很容易产生一种补偿心理,把对子女的爱以及对孙辈的爱全部集中到孙辈的身上,对宝宝疼爱有加,过分关注,以至于事事代劳,处处迁就宝宝,导致宝宝出现任性、依赖性强和生活自理能力低下等问题。

2、引发家庭矛盾,导致亲子隔阂

宝宝出生的前几年,父母对他的影响至关重要。毕竟,对宝宝来说,父母是他最重要的亲人。如果父母不能陪伴在他的身边,他就很容易产生一种被抛弃的感觉,在他内心深处留下阴影。另外,宝宝从小就跟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习惯了接受他们的袒护与迁就,也可能养成一些父母看不惯的行为习惯,当父母在某个时间段内接管宝宝,或者从祖辈手里完全将宝宝接管过来时,他们可能就会急于去扭转宝宝的这些所谓的问题行为,父母和宝宝之间就极容易出现对立情绪。这种对立情绪会让宝宝更加疏远父母,退缩到祖辈的身边。于是祖辈和父辈之间就很容易因为宝宝的教育问题引发家庭矛盾。如果祖辈再出面阻扰父辈“教训”孙辈,这种矛盾就会进一步激发。

3、抱持老观念不放,妨碍宝宝个性发展

许多祖辈教育理念比较落后,对宝宝心理发展的特点缺乏正确的认识,他们就可能限制宝宝的各种探索活动,给他提出一些与他的年龄不相适应的要求,无形中给他一些捆绑,导致他缺乏开创精神。加上不少老人知识老化,思想相对比较僵化,看待事物比较死板,容易固守尘封,采取过于传统的方式来教育宝宝,那么,他们落后的教育模式就会影响宝宝接受新知识的速度,导致宝宝缺乏创造性思维与发散性思维的意识。当然,也有不少祖辈因为文化程度不高,思想相对比较陈旧,他们还可能在无意识间传递给宝宝一些跟不上时代潮流的封建糟粕,约束宝宝的思维,妨碍宝宝个性发展。

爷爷奶奶教育孩子的弊端

溺爱宝宝,阻碍宝宝自我成长

祖辈在年轻的时候,因为生活和工作条件的限制,对子女可能没有能够很好地照顾,他们很容易产生一种补偿心理,把对子女的爱以及对孙辈的爱全部集中到孙辈的身上,对宝宝疼爱有加,过分关注,以至于事事代劳,处处迁就宝宝,导致宝宝出现任性、依赖性强和生活自理能力低下等问题。

引发家庭矛盾,导致亲子隔阂

宝宝出生的前几年,父母对他的影响至关重要。毕竟,对宝宝来说,父母是他最重要的亲人。如果父母不能陪伴在他的身边,他就很容易产生一种被抛弃的感觉,在他内心深处留下阴影。另外,宝宝从小就跟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习惯了接受他们的袒护与迁就,也可能养成一些父母看不惯的行为习惯,当父母在某个时间段内接管宝宝,或者从祖辈手里完全将宝宝接管过来时,他们可能就会急于去扭转宝宝的这些所谓的问题行为,父母和宝宝之间就极容易出现对立情绪。这种对立情绪会让宝宝更加疏远父母,退缩到祖辈的身边。于是祖辈和父辈之间就很容易因为宝宝的教育问题引发家庭矛盾。如果祖辈再出面阻扰父辈“教训”孙辈,这种矛盾就会进一步激发。

抱持老观念不放,妨碍宝宝个性发展

许多祖辈教育理念比较落后,对宝宝心理发展的特点缺乏正确的认识,他们就可能限制宝宝的各种探索活动,给他提出一些与他的年龄不相适应的要求,无形中给他一些捆绑,导致他缺乏开创精神。加上不少老人知识老化,思想相对比较僵化,看待事物比较死板,容易固守尘封,采取过于传统的方式来教育宝宝,那么,他们落后的教育模式就会影响宝宝接受新知识的速度,导致宝宝缺乏创造性思维与发散性思维的意识。当然,也有不少祖辈因为文化程度不高,思想相对比较陈旧,他们还可能在无意识间传递给宝宝一些跟不上时代潮流的封建糟粕,约束宝宝的思维,妨碍宝宝个性发展。

宝宝不停吮手指是大脑发育的表现

淡定!“吃手”也不一定是坏事

其实,纠结不已的妈咪们大可不必如此焦虑,宝宝爱吃手其实并不一定是坏事。“吃手”标志着宝宝的心理发育进入到一个新阶段——手指功能的分化和初期的手眼协调阶段,是智力发展的一种信号。新生儿期大脑尚未发育成熟,还不能指挥自己的小手。生后2~3个月随着大脑的发育,宝宝开始出现了手的动作,“手”在宝宝眼里其实是一种非常有趣的玩具。

把手指放在嘴里在大人看来是再简单不过的事,可对宝宝来说,则表示他的运动肌群与肌肉控制能力相互配合取得了巨大成就。这需要有四种反射行为的协调才能完成的:将手臂弯屈成小圆弧形、放松运动肌群伸出指头、搜寻并将手伸至小嘴里、开始吸吮。这对于宝宝而言是完成了一种非常了不起的“进步”,家长不应该为宝宝爱吃手而纠结,反而应该感到高兴。

“吃手”其实是宝宝一种健康的自我安慰的方式。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吃活动是婴儿期获得满足的最佳、最主要途径。2~3个月宝宝正处于口唇快感期,如果吸吮的需要得不到满足会影响其身心发展,以致产生暴躁、消沉的负面情绪。家长若能细心观察,就会发现当宝宝感到不安、烦躁、紧张时,吃手会镇静宝宝的情绪。有的宝宝在浅睡状态时,会用吮手指来寻求自我安慰而重新入睡。

对于爱吃手的宝宝,该怎样引导?

3~4个月的宝宝:家长可拿着宝宝的小手去触摸眼前色彩鲜艳、带着响儿悬挂的玩具,慢慢地宝宝会主动去够摸。

5~6个月的宝宝:家长可抱宝宝在桌前,鼓励宝宝主动伸手够取桌上的玩具,当宝宝小手够取技能大了,会以更大兴趣去触摸,探索和认识周围各种新奇的物体和玩具。这样,宝宝小手忙起来就顾不上吃手了。

1岁以上的宝宝:如果1岁以上的宝宝还对“吃手”情有独钟的话,家长就一定要重视了。主动寻找原因,会不会是因为和宝宝的关系出现了不够“融洽”的一面,还是因为对宝宝的限制过多,要求有些严格而导致宝宝不够开心。有关调查发现,缺少父母关爱和心灵上慰藉的幼儿易养成吮手习惯。这时,吃手能够使宝宝感到安慰,释放紧张和沮丧情绪。

注意:吃手可能是宝宝对你不够信任

对于一岁多的宝宝而言,如果还保持着“吃手”的习惯,可能是宝宝对你还不够信任。专家表示,如果像本文开头案例中的宝宝一样,在游乐场里不能和其他小朋友“打成一片”,而是只会站在一旁“吃手”,说明宝宝对于“你”可能还不够信任。一岁多的孩子在感到恐惧时应该会立刻要求身边的大人把他抱起来,而不是简单的采用“吃手”的方式站在一边。在这样的情况下,妈咪们应该“看”一下自己是不是对宝宝还不够敏感,又或者在一些场合给宝宝造成了不良情绪。

家长要尽可能多花一些时间和宝宝一起游戏,给他更多的爱,可以带他一起玩动手的游戏:拍手、编绳、手影游戏,一起边拍手边说儿歌,玩小白兔搔耳朵的手影,宝宝会乐此不疲。

对宝宝吃手行为,家长应理解和宽容,不可强行干涉,见到较大的宝宝“吃手”也不要反复念叨“怎么又吃手了”。这样不仅不能奏效,反而会强化这一行为,甚至影响宝宝未来情绪和心理的正常发展。

宝宝爱吃手何时叫停好

1、乳头联想

婴儿的手指和乳头的口感是差不多的,既然妈妈不让长期叼着乳头,或者妈妈喂养不当比如速度太快等,导致宝宝的吮吸欲望没有得到满足,他都会通过吃手来自我满足。

2、宝宝感到无聊

婴儿时期宝宝虽然不懂太多,但是也是渴望交流的,如果妈妈仅限于把他喂饱,从来不交流的话,那宝宝会通过吃或者玩弄手指来解闷。所以B超显示,宝宝在妈妈肚子里时就开始吃手指玩儿了。

3、人类进化本能

法国神经学专家的研究表明:新生儿会反射性地吸吮任何碰到嘴边的东西,包括自己的小手,这是一种求食的本能,是千百万年人类进化过程中形成的自我保护。

4、口腔探索世界

宝宝最初对世界的探索是通过嘴来进行的。吮吸手指,看似是很简单的行为,却包含了手眼协调、手指分化等一系列能力发展。在吃手的过程中,宝贝会慢慢意识到“手”是“我”身体的一部分,逐渐把自己的身体和外界区分开来。

5、缓解长牙期的不适感

宝宝长牙期,不仅会口水增多,而且会频繁吃手,因为在长牙初期,宝宝的牙床会疼痒,心情也容易烦躁。吃手指或者拳头,可以缓解疼痛,让自己更舒服。

6、给自己安全感

吮吸能给孩子带来安全感,很多妈妈不在身边的孩子就经常需要通过吃手指来获取这种安全感。

宝宝吃手指如果强行干预会有什么样的后果?

研究表明:大部分的孩子对吃手的爱好到2~4岁就比较弱了,这个时候他们会发现玩具、零食比吃手要好玩多了,只有极少数比较专一的孩子到5~6岁还会继续有吃手的习惯。

而这极少数人里面,大多数是因为在口腔敏感期时,大人对宝宝吃手和各种玩具等进行了强行干预,导致孩子没有顺利渡过这一敏感期,等到长到一定阶段又会补上。

还有的孩子没有顺利渡过口腔敏感期的表现是爱吐口水!

宝宝吃手指会不会对牙齿造成损害?

有的人说宝宝吃手指会导致牙齿畸形。而儿科医生的解释是在宝宝未长出恒牙之前,这种危害是可逆的。再说如果不是吃的特别频繁,是不会影响到牙齿生长的!

怎样才能让宝宝自己主动不再喜欢吃手指呢?

1、 安抚奶嘴替代手指,给宝宝满足吮吸需要。

2、 不要强行干预,越强迫宝宝,孩子会越有逆反心理。反而带给他更多的压力和焦虑。

3、通过玩具来引导他,让宝宝明白手不仅仅是可以拿来吃的,还可以玩更好玩的东西。

4、提升认知能力,多陪宝宝说说话,出去走走,增加他对其他事物的注意力而不仅仅是手指。

5、利用动画片或者绘本里面他喜欢的形象去教育引导他。

其实,我一直都没为宝宝吃手指而烦恼过,因为她小时候确实有一段时间喜欢吃手,玩手,我就任由她去吃去玩,只是保证她手指干净。最后她自己就转移兴趣了。

2个月宝宝早教的误区

误解之一

教育对象的误解。早期教育不只是对婴幼儿的教育,更是对父母与养育者的教育。父母与养育者不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与心理素质,很容易将早教导向更大的误区。

误解之二

教育目的的误解。我们在调研中发现,70.5%的家长以为早教就是提前学习英语、识字与数学。结果,导致现在越来越多的孩子对小学开始就厌倦上学。调查表明,我国小学生的厌学情绪呈低龄化,厌学率年年增高。北京某小学的调查表明,小学一小年级的厌学率两年内上升了7个百分点。厌学者大都过早接受知识教育,而且往往采取灌输式的方法。早期教育是身体、情感、智力、人格、精神全面成长的教育,开发智力是应该的,但学知识还不是它的目标。

误解之三

教育内容的误解。目的的失足必须导致学习内容的偏失。有些家长让孩子很早就学写识,读英语,学画画,学钢琴。但你看看周围那些过年学习十八般武艺的孩子,长大了有几个学有所成了?反而不少孩子一看到钢琴就想离开。过于紧张的幼儿早期教育不仅不能达到预期目的,还会阻碍孩子其他技能的发展。虽然还不能确切知道各种知识信息是怎样进入儿童大脑的,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当儿童心情不愉快时,记忆的大门是不可能打开的。父母花一个小时的时间用提示卡片来教孩子,假如孩子感到焦急不安,那么这一小时里他就什么也没有学到。

误解之四

教育方式的误解。中国人长期习惯了灌输式教育,80后父母们自己是被灌过来的,也无形中接受了这些模式,虽然他们反对灌输,但又做不到不灌输。对话,互动,这才是早教的本质。但我们接触的博士父母也习惯于对孩子进行灌输。并不说不能灌,而是不能都灌。

错误早期教育

对早期教育的无知,让中国的孩子们深受其害,他们没有了幸福的童年。更让人担心的是,错误的早期教育让我们的孩子们在人格、情感、心志、精神层面缺乏感受力,对美、对爱、对善,缺乏热爱。这才是教育的最大失足。

早教误区

不准掰手指数数

有些父母,在教宝宝数数时,看见他们掰着手指头数,就会要求他们放下手,要求心里记,觉得掰着手指头数是一种不好的习惯,影响孩子的智力开发。心理学家说,这种教宝宝数数的方法并不科学。

正确做法:数数时不妨让他们数数手指、衣扣、玩具等等,让他们从具体的东西开始。

过分溺爱

有时候,父母的精心呵护反而会“伤”了宝宝。

正确做法:家长应该放开手,让宝宝自己收拾玩具,自己吃饭,摔倒后让宝宝自己爬起来,这样才能使宝宝更快乐,更有成就感。采取正确科学的早教方法,家长就能让孩子更快更好的成长,避免走一些弯路。

早教等同于学习

目前,不少家长把早期教育视同于早期学科教育,孩子1岁以内学认字,3岁以内学外语。会识字、会背诗只是简单的记忆模仿,并不代表孩子真正的智力和能力。0至3岁的孩子正处于情绪情感和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早教的重点是把握好语言、智能、体能、感官等七个幼儿身心发展的顺序和规律,采取鼓励性学习,创造快乐环境,开发其本身已有的潜能。开发体能、想像力、社交能力的娱乐课;帮助记忆、提高语言能力的音乐课;提高想像力和体能的艺术课比单纯的学习和机械记忆更适合这个阶段的孩子。

相关推荐

有效运用奖励与惩罚

慎用惩罚 惩罚孩子似乎可以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这些只能收到一时的成效,不能真正把成人想传达的信息内化到孩子的心里。更严重的是,有时爸爸妈妈的惩罚过于严厉,导致宝宝身心受到伤害,在宝宝进入幼儿园或小学时会更容易表现出攻击和暴力行为。大量研究表明:父母采用的从言语训斥到体罚等强硬严厉的处罚段,与宝宝在学龄前、学龄期到青少年期的攻击性行为有显著的相关。 所以,当宝宝有问题行为时,应当让宝宝明白他的行为可能会给他人带来怎样的困扰和伤害。比如,当宝宝抓破了别的小朋友臂时,你这样跟他说:“宝贝,你看明明的臂被

早教里顺其自然的对与错

早教中“顺其自然”的理念,指的是要顺应宝宝身心发展的自然规律,提供适宜的教养环境,促进宝宝和谐健康地发展。 可是,常有发展不良宝宝的家长带着悔恨的心情跟我说:“我以为养孩子只要顺其自然就可以了。”仔细分析他们的育儿过程,父母缺位、重养轻教是共同特点。 这些父母有的因为工作忙没时间陪孩子,有的因为“条件好,无需自己辛苦”,请保姆或老人来带孩子;在照料过程中,几乎只重视照料孩子生活,而没有给宝宝健康成长必需的“精神营养”。只要宝宝不哭闹,就让他独自玩耍,或者让电视成天陪伴宝宝。 这样的“顺其自然”,其实是对宝

宝宝影响个性发展吗

宝宝迷恋于吃指就会缺少参加其他活动的兴趣,影响其智力和心理发展。 根据有关调查发现,习惯吃、吮宝宝多由于缺少家人关爱或者心灵上没有得到足够的慰藉, 如果长期没有得到正确引导,会影响宝宝个性发展。

隔代教育的三点坏处

何谓隔代教育 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年轻的父母忙于工作,几乎无暇顾及宝宝,于是,抚养宝宝的重担就不可避免地落在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肩上,这种由祖辈们对孙辈们施行抚养与教育的现象就称之为隔代教育。 夫妻俩因忙于做生意,在儿子3岁以后就将他交给了乡下的爷爷奶奶带。现在孩子已经10 岁了,妈妈想把他接回来,接受更好的教育。可孩子回来后却发现他身上有很多坏毛病,如任性、自私、脾气暴躁,动不动就摔东西,而且跟父母很生分,不太主动与父母讲话。 隔代教育的弊端 1. 过分溺爱宝宝,阻碍宝宝自我成长 祖辈在年轻的时候

宝宝习惯最好在3岁前改掉

两三个月就爱吃宝宝两三个月时,不管是睡觉还是醒着都会习惯性吃,还会整天吐口水,边吐口水边不停地吐舌头,把脸和衣服弄得脏脏的。”新妈咪莹莹对此很不解,“现在宝宝快5个月了,吃的习惯还是没改掉,最近两天天气热,孩子穿得少,戴套又热,他就吃完左吃右。我听说宝宝会影响牙齿排列,不知道该怎么办?” 长牙后吃流口水 “宝宝刚满十个月,刚长了两颗牙,现在愈来愈喜欢吃,你把他左拿掉,他右就放进,不知道怎么改善?”帅帅妈说,“小的时候,他也吃过,但春天我们给他把衣服袖子放下来,咬不到他也就不

父母要谨防早教跑偏

0-3岁是孩子塑造“心理雏形”构建“人生意识板块”的重要时期,很多人见人爱的优智BABY就是在这个时期受到科学的早教指导,才为今后智商,情商的全线“飘红”奠定了基础。谨防早教“跑偏” 既然早教对BABY的成长如此重要,我们怎能袖旁观?为了不再重蹈Michael的覆辙,很多家庭甚至将早教提前到孕期,怀孕时准爸爸会为BB吟诵诗词,播放胎教音乐;降生后BB的营养要补足,各种智力玩具也全面“跟进”。可在这呵护背后,却总有一些奇怪的现象让我们挠头:为什么宝宝不好好吃饭?为什么他总喜欢打人?都三岁了怎么还是老坐不住

三个月宝宝怎么教育

1、听力早教教育宝宝 请用一些比较优美的音乐来进行宝宝的听力训练,当然胎教音乐最好,根据我自己的经验,宝宝喜欢轻慢的音乐,或者是朗读的声音,所以我经常朗读一些简单的小故事给侄子听。大侄子,后来到了6个月,看到猴子就笑,我想里面有我这个时候经常讲猴子的故事给他听的功劳。 2、握力早教教育宝宝 这三个月的小家伙,握力会有点的了,你可以给个指他握握,我两个侄子是一男一女的,发现女宝宝的握力比较紧,这可能是因为发育的问题,这可以让他们的小活动活动,能起到锻炼的效果哦。 3、视觉早教教育宝宝 一般宝宝的眼睛都是

3岁宝宝爱吃怎么办

岁的宝宝还在吃,父母一定会担心变成无法修正的顽固性恶疾,而且听说经常吃宝宝,会影响牙齿的整齐,所以就会反复的教育宝宝不要吃,甚至用打骂的方式。当你失去耐心时,也许会发现,越是强制地帮宝宝戒掉吃恶习,越是适得其反。父母可以在宝宝时,利用转移注意力的方式,潜移默化地纠正。在日常生活中,切忌使用反复提醒宝宝不要吃的方法。

胎教,哪种方式对你最好?

选择你最喜欢的胎教方式 营养胎教――吃得健康 关键词:胎教的根本 给胎儿提供充足的营养,保证胎宝宝发育良好是胎教的根本。因此,了解孕期的生理特点,平衡和科学饮食也是胎教至关重要的。 方法:饮食有规律,一日三餐不可缺。营养均衡多样化,多吃一些新鲜水果和蔬菜,尽可能以食物代替保健品。孕期胎教进行式之饮食篇 情绪胎教――感知快乐 关键词:胎教的起点 胎儿孕育在母体中,最早接触的声音就是妈妈的心跳和脉搏,从心跳的频率当中,胎儿直接能感受到妈妈的喜怒哀乐。因此控制情绪,保持心境平和应该是准妈妈进行胎教的第一步。 方

胎教要注意什么

一是孕妈妈不要有不良情绪。 人们都知道怀孕中的女人是不能生气不能伤心的。因为孕妈妈的心理状态对宝宝的身体发育健康成长非常重要。如果孕妈妈的孕期能时常保持良好的心情,能有利于宝宝以后有个好的性格。如果孕期孕妈妈经常发怒生气的话,容易导致肾上腺素分泌失调,血压升高,胎盘血管收缩,从而引起宝宝缺氧,影响到宝宝的生长发育和心理健康。所以孕妈妈们要使自己以一个良好的心态进行胎教,才能真正有效的达到促进宝宝智力发育的效果。 二是平时说话不要太粗暴,甚至是骂人。 语言胎教一般是孕妈妈平时要跟宝宝说说话,当然这说话要有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