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预防暖气病
如何预防暖气病
要想预防这些暖气病,最主要的关键就是:时刻掌握好家里的温湿度(注意是:温湿度,不单单是温度或者湿度)。在这里建议的数值是:温度控制在19-23℃,湿度控制在:55-65%。
控制的首选方法就是:开窗通风,南北通透的房子最好是让南北两侧的窗户形成空气的对流,加速空气的流动,早晚各通风一次,每次四十五分钟左右。对于老年人,早晨晨练和傍晚买菜的时候就是最佳的通风时间。
还有一个就是供暖之后,隐藏在角角落落的细菌就会肆意的滋生起来,给我们的喉咙口腔造成危害,所以建议在每年供暖的前一个星期给家里来此彻底的大扫除,尤其是角角落落的卫生死角,一定要清除干净。
当家里的夜间湿度太低的时候,我们可以用加湿器或者水盆泼水的方式,来给家里加加湿度,还有就是多放置一些绿萝、吊兰类的绿色植物也是能起到调节温湿度的作用。
还有就是在家里一定要多喝水,来补充身体缺失的水分。还有就是不要成天闷在家里,即使寒冷的冬天也要出去走走转转,让身体适应这冷暖交替的外界环境。还有就是不要吃剩饭剩菜,在温暖的家里剩菜剩饭很容易变质的。
暖气病怎么办
◆控制好室内温度和湿度
要想预防"暖气病",控制好居室温度、空气湿度最关键。通常,室温18℃至24℃之间最适宜,湿度50%至60%为宜。多开窗通风,最好早晚各开一次窗,每次通风时间不少于半小时。当空气湿度低于40%的时候,空气相对干燥,各种细菌繁殖速度会加快。
除了用加湿器、在床前摆盆水来加湿外,在室内多养些绿色植物,也是一个不错的办法。在室内摆放植物时,最好选绿萝、吊兰,这些植物叶面蒸腾的水分比较多,既可以调节室内空气湿度,同时还有吸附空气当中有害气体的作用。
◆以动治"冻"
所谓以动治"冻",就是要多到户外参加体育锻炼,减少"暖气病"的发生。冬季体育锻炼时,应根据天气情况和个人的身体健康状况合理安排运动量。专家认为,老年人和孩子最容易得"暖气病",这部分人更不能"猫冬"。
◆多摄入湿润、温热的食物
要想预防"暖气病",首先就是要多喝水。根据一些研究表明,体内缺失水分,新陈代谢受阻,会加速衰老。老年人因排尿次数多,更需要饮水,每天需饮2000毫升的水。多吃水果,如苹果、梨、香蕉、橘子等。为了预防"暖气病",可以多吃一些湿润并具有温热性质的食品,如芝麻、萝卜、番茄、豆腐、银耳等,不吃或少吃辛辣食品,不饮或少饮酒。供暖季还会引起皮肤干燥,导致瘙痒症,因此洗澡时水温应在32摄氏度左右,不宜过多使用香皂。
暖气病的预防怎么做
随着气温的逐渐降低,我国北方地区已经进入了供暖季节。为了避免"暖气病"的发生,医生建议,当空气湿度低于40%的时候,空气相对干燥,各种细菌繁殖速度会加快。为了增加空气湿度,除了传统用加湿器、在床前摆盆水来加湿外,在室内多养些绿色植物,也是一个不错的办法。
具体而言,会"吐"氧气的仙人掌类植物,可以在夜晚呼出氧气,在清新空气的同时,可使室内感觉湿润温和。而吊兰、巴西木、发财树等大叶绿色植物可以从叶子中蒸发出更多的水分,增加室内湿度。富贵竹、百合、水仙等观赏绿色植物也有很好的"消毒"功能。
需要注意的是,室内植物不宜太多,一般一个房间一两盆即可,并且要常给植物浇水。同时,也应适当在大叶植物的叶子上喷洒水分。
如防预防暖气病
1.暖气温度别太高:供暖后应注意室内温度不要太高,温度越高,空气越干燥,室内外温差也越大,越容易引起“暖气病”,建议将室内温度调到21-25℃为宜。
2.注意室内通风:因为怕暖气流失,很多家庭供暖期间长期门窗紧闭,空气不流通容易造成细菌滋生,因此一定要注意每天开窗通风。如果怕宝宝因此被冻到,可以选择中午温度较高时开窗,或不同房间轮流开窗。
3.提高室内空气湿度:有研究显示,在一定的湿度条件下,人体感觉最舒适,各种病菌也不易传播。而供暖期间室内空气干燥,因此我们应人为地增加空气湿度,可使用加湿器,但不建议整天一直开着,每天可开1-2小时,同时要注意定期清洁加湿器,以免滋生细菌。此外,还可在室内放一盆清水或挂上湿毛巾,水分自然蒸发可增加空气湿度,这也是最经济的加湿方法。
4.消灭卫生死角:温暖的环境下微生物会更活跃,因此供暖前应彻底打扫,消灭卫生死角,以免滋生病菌,供暖期间也应定期清洁、消毒。
5.进出室内注意增减衣物:供暖后房间里很温暖,但室外温度却很低,宝宝进出室内时一定要注意增减衣物,以免温差过大引起宝宝生病。
6.注意饮食多喝水:在干燥的环境中,身体容易丢失水分,因此在暖气房一定要注意多喝水,饮食宜清淡,注意避免辛辣、油炸、甜腻食品,多吃蔬菜、水果,如苹果、梨、香蕉、橘子等,这些水果水分充足,还有润肺生津、养阴润燥的功效,可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7.多运动提高抵抗力:不要因为天气冷就让孩子躲在家里不动,在天气好的时候应多带孩子进行户外活动,锻炼好身体才能增强抵抗力,预防疾病。
宝宝多吃水果可预防暖气病
天气寒冷,各地已经开始集中供暖。近日,因烦躁不安、鼻咽干燥、嘴唇干裂、鼻孔出血、喉头燥痒等病症到医院就诊的孩子逐渐增多,上述症状均因暖气而起,医生们通俗地将其概括为“暖气病”。随着集中供暖的全面开始,病例数量预计还会增加。
造成“暖气病”的最大原因在于空气干燥,人体水分丢失。正常情况下,人体每天会蒸发掉约1000毫升水分,来暖气后,室内干燥,人体丢失的水分就更多,长时间处于这样的环境中,很容易患上呼吸道感染,发生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疾病。
此外,干燥温暖的室内无异于一个病菌的“温床”,感冒病毒和其他能引发感染的细菌繁殖速度会加快,会随着空气中的灰尘扩散而引发疾病。
怎样避免“暖气病”对宝宝造成伤害呢?
除了做到多开窗通风外,更重要的是时刻留意室内的温度和湿度。一般来说,室内温度保持在18℃~24℃,湿度保持在50%~60%为最佳。还要让宝宝养成喝白开水的习惯。
如果感觉家中空气干燥,可以在每晚临睡前,将加湿器打开一段时间。在室内多养些绿色植物也非常不错,比如可以在室内养发财树、绿萝等大叶绿色植物,叶子中蒸发出的水分,可以增加室内湿度。
在饮食方面,让宝宝多吃水果,如苹果、梨、香蕉、橘子等。这些水果水分充足,含有多种维生素,而且有润肺生津、养阴润燥的功效。
吊兰仙人掌可防暖气病
吊兰、巴西木、发财树等大叶绿色植物可以从叶子中蒸发出更多水分,增加室内湿度。富贵竹、百合、水仙等观赏绿色植物也有很好的“消毒”功能。
随着气温逐渐降低,我国北方地区已经进入了供暖季节。为了避免“暖气病”的发生,医生提醒,当空气湿度低于40%的时候,空气相对干燥,各种细菌繁殖速度会加快。为了增加空气湿度,除了用加湿器、在床前摆盆水等传统方法外,在室内多养些绿色植物也是一个不错的办法。
具体而言,会“吐”氧气的仙人掌类植物,可以在夜晚呼出氧气,在清新空气的同时,可使人们在室内感觉湿润温和。而吊兰、巴西木、发财树等大叶绿色植物可以从叶子中蒸发出更多水分,增加室内湿度。富贵竹、百合、水仙等观赏绿色植物也有很好的“消毒”功能。
需要注意的是,室内植物不宜摆放太多,一般一个房间一两盆即可,并且要常给植物浇水。同时,人们还应适当地给大叶植物的叶子上喷水。
暖气病的症状
皮肤容易干燥、瘙痒
冬天室内来了暖气后,室内温度较高,更会加速皮肤水分流失,使皮肤纤维失去韧性而导致断裂,特别是皮肤细嫩的小孩子,皮肤更容易干燥脱皮,有的宝宝在室内温度久了还会形成“红苹果脸”,甚至瘙痒,而忍不住去挠,挠多就会弄破皮肤,造成皮肤性疾病,如湿疹等。
嘴唇干裂、鼻咽干燥、干咳声嘶
在温暖的室内过久 宝宝会出现嘴唇干裂、鼻咽干燥、干咳声嘶,都是"暖气病"引起的上呼吸道症状。通常,如果及时补水,这些症状都能得到缓解,但如果持续时间太长,使呼吸道黏膜分泌物减少,灰尘、细菌等附着在黏膜上,刺激喉部引发咳嗽,容易引发上呼吸道感染,发生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疾病。
干眼
宝宝体内温感调节能力差,容易受到温度高低极差的影响,在冬季户外风干物燥,如果回到室内又因为温度高造成机体缺水,会影响泪液的循环,造成干眼。严重的话,眼结膜干燥极易增加患"红眼病"的风险。
心慌、胸闷、头晕眼花、血液黏度高、血压改变等
心血管系统推动全身的血液循环,暖气过热“抢走”人体的水分,会导致血液黏稠度增高,引起血压下降及心绞痛等心血管疾病。另外,屋里暖气过热,和室外温差太大,可能导致血压波动大、冠状动脉“不堪重负”,引发冠心病。同时,对于年幼的宝宝,心肺功能不完善,“暖气病”引发的呼吸道感染很容易导致心慌、胸闷等症状。
尿量减少、尿道感染、尿路结石等
来了暖气后屋内太干,体内水分丢失多,如果你又经常忘喝水,尿量也就会越来越少。正常人尿量应该在每天1500~2000毫升左右,,新生儿每天尿量为400ml,婴幼儿为400~600ml,学龄前为600~800ml,学龄期为800~1400ml。这个容量的尿量能起到冲洗尿路、避免泌尿系统感染的作用,如果尿量过少,就不能正常冲洗我们的尿路了,这样就会增加患泌尿道感染和尿路结石的风险。
供暖季节当心暖气病
近日,随着冷空气的来临,港城烟台的温度骤然下降。冬季,因气温较低,很多人习惯将门窗长期紧闭,以此让室内更加暖和,实际上,这种取暖方式对人体危害很大。因为空气不流通,会使室内温度急速干燥,容易导致人体免疫功能和抵抗力下降,最常见的症状就是皮肤发紧、鼻咽干燥、头晕眼花、软弱无力等。这些就是让暖气给热出来的“暖气病”。
那么我们该如何预防暖气病的侵袭呢?烟台市疾控中心专家提示,只要做好“三控”措施,就能远离“暖气病”。
一控通风。供暖以后,长期紧闭门窗取暖不科学。因为空气不流通,会使室内空气急速干燥,这种情况下,很多人会出现舌干口燥、嗓子肿痒、甚至是鼻子出血、头脑发晕、内心烦躁等一些毛病。另外,室内长时间高温、不开窗,会给细菌、病菌的滋生和传播提供“温床”,导致呼吸道疾病发病率猛增。正确地做法是在暖气开放以后,每天开窗通风换气至少2至3次,每次半小时,这样室内才能及时进行新鲜空气的交换,降低室内病菌滋生的机会。
二控湿度。冬天室内温度最好控制在20℃左右。除了用加湿器或在床前摆盆水加湿外,再多养些绿色植物,如仙人掌类的植物,它可以在夜晚呼出氧气,在清新空气同时,可使室内感觉湿润温和,吊兰、巴西木、发财树等大叶绿色植物也可以从叶子中蒸发出更多的水分,增加室内湿度。专家提醒,室内植物不宜太多,一般一个房间一两盆即可。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加湿器需要每周定期清洗,避免滋生细菌引发疾病。
三控水分。人们每天需要饮用1.5至2升水,才能在暖气条件下不缺水。现在很多人平时饮水较少,如果不改掉这个坏习惯,身体机能就会受影响。每天除喝水外,选择一些果蔬和不咸的汤粥,补水效果都不错。为了预防“暖气病”,可以多吃一些湿润并具有温热性质的食品,如芝麻、萝卜、蕃茄、豆腐、银耳等,不吃或少吃辛辣食品,不饮或少饮酒。另外,日常饮食讲究的也是干稀搭配,从三餐中获得1500―2000毫升的水分并不困难。
暖气病危害
冬季人们往往把门窗长期紧闭,再加上暖气供暖会造成室内温度升高,空气流通不畅,十分干燥,引起免疫功能和抵抗力的下降,导致人们烦躁不安、鼻咽干燥、头晕眼花、软弱无力等,这些症状医学上称为“暖气病”。
暖气病五大危害
呼吸系统
嘴唇干裂、鼻咽干燥、干咳声嘶,都是“暖气病”引起的上呼吸道症状。通常,如果及时补水,这些症状都能得到缓解,但如果持续时间太长,使呼吸道黏膜分泌物减少,灰尘、细菌等附着在黏膜上,刺激喉部引发咳嗽,容易引发上呼吸道感染,发生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疾病。有了暖气后,干燥温暖的室内无异于一个病菌的“温床”。研究表明,当空气湿度低于40%的时候,感冒病毒和其他能引发感染的细菌繁殖速度会加快,随着空气中的灰尘扩散引发疾病。
心血管系统
心血管系统推动全身的血液循环,暖气过热“抢走”人体的水分,会导致血液黏稠度增高,引起血压下降及心绞痛等心血管疾病。专家介绍,屋里暖气过热,和室外温差太大,可能导致血压波动大、冠状动脉“不堪重负”,引发冠心病。同时,对肺心病、心功能不全患者而言,“暖气病”引发的呼吸道感染很容易导致心慌、胸闷等症状。
泌尿系统
来了暖气后屋内太干,体内水分丢失多,如果又经常忘了喝水,要小心,尿量会越来越少。正常人尿量应该在每天1500—2000毫升左右,它能起到冲洗尿路、避免感染的作用,如果尿量过少,会增加患泌尿道感染和尿路结石的风险。
皮肤
冬季,人的皮肤本身就容易干燥、瘙痒,来了暖气后,室内温度较高,更会加速皮肤水分流失,使皮肤纤维失去韧性而导致断裂,从而形成无法恢复的皱纹。老年人皮肤瘙痒,不当抓挠还会造成湿疹。
眼睛
冬季户外风干物燥,如果回到室内又因为温度高造成机体缺水,会影响泪液的循环,造成干眼症。另外,眼结膜干燥极易增加患“红眼病”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