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视眼的并发症有哪些
近视眼的并发症有哪些
1、玻璃体病变
近视眼有着特征性的玻璃体变化,由于眼轴延长,玻璃体腔增大,促使玻璃体发生进行性变性,从而相继发生液化,混浊及后脱离等,胶状玻璃体液化,正常网架结构破坏,留下空虚的光学间隙,原有薄纱样的纤维支架组织已不完整,时有点状,条状,块状或膜状混浊漂浮物,眼球运动时,这些游离物飘动更为明显,因而眼前似有蚊蝇飞动的现象,随着眼轴的不断伸长,玻璃体与视网膜之间可出现一些空隙,空隙为淋巴液填充,从而形成玻璃体后脱离,后脱离在检眼镜下呈鱼嘴状,圆形或椭圆形,裂隙灯下切面呈带状,其后为透明液体,玻璃体脱离加上已变性和收缩的玻璃体对视网膜的牵引,而易引发视网膜脱离。
2、白内障
由于近视眼的眼内血液循环障碍及组织变性等异常,晶状体亦可受累,主要表现为晶状体混浊,混浊可为后极型,亦可呈核性,色棕黄,病程进展较慢,核性混浊者,因晶状体屈光力增加,可使近视程度一时性加深,晶状体手术时及手术后的合并症,近视眼较无近视眼者为多,除白内障外,近视眼亦有可能引发晶状体脱位。
3、青光眼
在近视患者中,开角型青光眼患病率为正常人的6~8倍,正常眼压性青光眼及可疑青光眼的比例也明显高于其他人群,而在开角型青光眼患者中,近视眼占46.9%,通常多见于40岁以下及眼轴超过26.5mm者,患者可较早出现盲点,生理盲点亦较正常眼为大,眼压多为轻度升高,平均5.02kPa(37.74mmHg),房水流畅系数(C值)较低,压畅比(Po/C)较高,房水流量较低,角膜曲率较大,巩膜硬度系数(E值)偏低,前房较深,视盘边界模糊,色泽对比不明显,凹陷多不典型,但杯盘比多高于正常人,血管屈膝及移位现象不明显,皮质类固醇诱发试验的阳性率较高,有些变性近视眼伴有高眼压时,视盘边缘陡峭程度变大,且多先于视野改变及视盘凹陷扩大之前出现,由于病程缓慢,青光眼的征象多不明显,早期的异常多为近视眼的表现所混淆或掩盖(如常把青光眼视盘凹陷看作为近视眼的可能表现等),故变性近视眼伴发的青光眼常被漏诊,尤当常规采用压陷式(Schiötz眼压计)方法测定的眼压,多因近视眼的眼球壁变薄而偏低,因此近视眼测定眼压可采用压平眼压计,若用Schiötz眼压计,则应有巩膜硬度(E值)及矫正眼压(P0)记录,对于度数较高的近视眼,若出现难以解释的视力下降及屈光度短期内迅速加深情况,即应注意有无青光眼的可能,青光眼的存在可使近视眼的病理过程加快加重,从而引发更多的器质性与功能性的损害,变性近视眼与青光眼相互影响,可终致恶性循环:眼压升高,促使眼轴延长;而由于眼轴延长,脉络膜视网膜更趋变薄,微循环及血供均进一步受到影响,从而视功能更易受到高眼压的损害,眼压作用应理解为既包括升高的眼压作用,亦包括眼压虽属正常,但承受眼压的组织薄弱,抗力低下,同样能引发病理改变,决定青光眼与决定近视眼的基因之间相互影响的新近研究表明,两者间可能存在有遗传学上的更多联系。
4、黄斑病变
(1)黄斑出血:近视眼常见黄斑出血,发生率可达4.5%,好发年龄段为:20~30岁及>60岁,屈光度多>-8D,出血日久或反复出血者,可引起增殖性变化及色素病变,预后较差,严重影响视功能,多表现有视力明显下降,中心暗点及变视症等,出血不在中心凹时,视力虽可轻微降低,但时有相对暗点,中心凹出血者视力多明显下降,出血吸收后视力可缓慢回升,但难恢复原状,多留有变形视及比较暗点等异常,黄斑出血通常可分两型:
①单纯性黄斑出血,多见,在患者中约占62%,发病年龄较轻,出血范围可达0.25~1PD大小,中心凹处可有1个或几个出血斑,多居色素上皮层下,出血多时可达视网膜深层,血来自脉络膜毛细血管,为眼球向后极伸长对脉络膜毛细血管过度牵引所致,通常吸收需时2~3个月,不留痕迹,少数可因色素上皮萎缩而留下点状或线状缺损,反复出血者可引发漆裂纹样病变,出血亦提示近视眼可能正在发展。
②血管新生型黄斑出血,约占患者的32%,出血范围约为1/2~2/3视盘大小,伴有黄白色渗出斑及灰白色结构,荧光血管造影初期可呈点状及网状病灶,后期渗漏不断扩大,来自脉络膜的新生血管侵入Bruch膜,在视网膜深层可形成新生血管网,血浆渗漏可引起增殖反应,3~6个月后瘢痕化(出血吸收后留下纤维型瘢痕灶),此过程可能与老年性黄斑盘状变性的发生机制相同,但近视眼还伴有眼轴延长,Bruch膜及色素上皮层损伤。
黄斑出血可看作是Fuchs斑的病变之一,即Fuchs斑是因出血所致,与漆裂纹样病变之间可能存在有因果关系,漆裂纹样病变可导致黄斑出血,出血吸收后漆裂纹可增宽,且数量增多,有称黄斑出血者的97%可有漆裂纹病变(有些是当出血吸收后方被发现),黄斑色素性异常的早期亦可能曾有出血。
(2)黄斑变性:近视眼并发黄斑变性多见于60岁以后,由于营养黄斑的脉络膜毛细血管层消失,或因黄斑区发生脉络膜血管闭塞,引起黄斑区神经上皮细胞的萎缩而终致变性(包括囊样变性及盘状变性等),可单独发生,亦可看作为整个近视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一部分。
(3)黄斑裂孔:黄斑区因长期营养障碍等病理改变,加上视网膜前膜牵引,在原有变性或瘢痕及视网膜-玻璃体粘连的基础上,发生裂孔,并由此引发视网膜脱离,女性及老年人较多,一般近视均>-8D,尤见于已有后葡萄肿者。
5、视网膜脱离
视网膜脱离(retinal detachment)是近视眼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8~10倍于其他人群,原发性或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者中,近视眼所占比例可高达70%以上,多见于中,高度近视眼(-5D~-8D),多发年龄为21~30岁及51~60岁,引起视网膜脱离的病理基础是视网膜裂孔的形成,由于变性的玻璃体与有退行性变或囊样变性的视网膜粘连,在玻璃体长期不断牵引下,包括外力作用下,一些部位的变性视网膜被拉出裂孔或撕裂,液化的玻璃体可从此裂口处流入视网膜下,从而使视网膜隆起而脱离,视网膜变性多发生于赤道部及周边部,故裂孔亦多见于相应部位,尤为颞上象限(囊样变性即多见于此),裂孔以马蹄形(其上可有玻璃体盖)为主,但亦有呈圆形或椭圆形,早期由于变性玻璃体对视网膜牵引,可引起一些刺激征象,如闪光感等,继之多发生视野缺损及中心视力下降。
6、后巩膜葡萄肿
变性近视眼由于眼球自赤道部向后过度延伸,后极部巩膜明显变薄,发生局限性扩张,在眼内压的作用下,巩膜膨出而形成大小不等的后巩膜葡萄肿(posterior scleral staphyloma),其发生与屈光度的高低及眼轴的长短明显相关,Curtin报道在眼轴长为26.5~27.4mm者中,后巩膜葡萄肿发生率占4%,而在轴长为33.5~36.6mm者中,可高达71.4%,按不同形态可将葡萄肿分为10型,包括复合型5种及原发型5种,如后极Ⅰ型,黄斑区Ⅱ型,视盘周Ⅲ型,视盘鼻侧Ⅳ型及视盘下方Ⅴ型等,眼底检查可见后极部脉络膜视网膜大范围变薄,萎缩,边界不规则,多居视盘与黄斑之间,或局限于黄斑区,透光性强,血管清晰,色素游离,有者可同时伴有出血,或出现黄斑裂孔,视盘的位置亦有显著改变,后突的葡萄肿等于延长了眼轴,其底部比边缘部视网膜的屈光度要大,即近视较深,由此,亦可据以诊断后葡萄肿,亦有个别葡萄肿发生于视盘周围,葡萄肿可使视功能更显障碍,预后更差,1/3的患者矫正视力<0.1,致盲率较高。
7、弱视
由于近视眼的近视力一般正常,故发生弱视者较少,但>6D的近视眼却与远视眼有相同发病的机会,发生弱视可能的条件主要有单眼近视,近视性屈光参差,明显斜视及早年开始的高度近视眼。
8、斜视
近视眼由于调节与集合功能异常及相互关系失调,常伴有隐性外斜或显性外斜,可见于各种程度的近视眼,进行性发展,并多逐渐由隐性外斜变为显性外斜,好发于面型宽,眶距大及双眼屈光不等者,多种视功能,包括近视力,矫正远视力,集合及双眼同视功能早期多可正常,但随着外斜的发展,视功能亦渐现障碍,如集合功能受到影响,常可引发视疲劳,特别是近眼工作者,而当斜角过大时,可诱发废用性弱视及立体视觉功能丧失,有些近视眼由于眼肌平衡功能失调等原因,也有可能引发内斜视,早产儿高度近视眼,时有伴随内斜视者,在近视性内斜视中另有两种特殊类型:一种见于青年人,逐渐发生,视近与视远时的内斜视的表现不同,基本上属于共同性,另一种的近视程度较深(-15D~-20D),多逐渐发展与不断加重,被动牵引试验各方向均见受限,最终可出现固定性内斜视。
成人高度近视如何提高视力
高度近视能引起哪些并发症?
一般来讲,视网膜脱离是高度近视最常见而且可致盲的并发症。因为高度近视眼的玻璃体呈液化状,可对眼球内的视网膜起到牵拉作用,而且周边视网膜常有变性和细小的裂孔,这就导致了视网膜脱离。由于玻璃体液化,患者常常感到眼前有黑影飘动。研究还证明,高度近视眼并发开角型青光眼的发病率比正常眼高6—8倍。
高度近视如何提高视力?
目前认为高度近视患者提高视力的方法为配戴眼镜和必要的手术治疗。配镜之前,首先要通过验光弄清度数。高度近视患者由于眼底病变,往往不能得到很好的矫正视力。当使用完全矫正的镜片不能耐受时,只好降低度数(一般在100—300度之间),争取能够保持舒适和双眼视觉功能。因此高度近视患者应尤其注意,验光配镜到正规医院眼科。另外,配戴角膜接触镜可以增加视野、减少视物变形,并有较好的美容效果。但必须按要求操作,注意用眼卫生并经常更换,减少并发症的出现。近年来手术治疗近视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如果矫正视力好的高度近视患者,可以考虑手术治疗,但矫正视力不好的患者,手术效果也不理想。对于高度近视并有黄斑病变者,可用助视器帮助阅读及看远。
近视眼会引起哪些眼病
1、玻璃体病变
近视眼有着特征性的玻璃体变化。由于眼轴延长,玻璃体腔增大,促使玻璃体发生进行性变性,从而相继发生液化、混浊及后脱离等。胶状玻璃体液化,正常网架结构破坏,留下空虚的光学间隙。原有薄纱样的纤维支架组织已不完整,时有点状、条状、块状或膜状混浊漂浮物。眼球运动时,这些游离物飘动更为明显,因而眼前似有蚊蝇飞动的现象。随着眼轴的不断伸长,玻璃体与视网膜之间可出现一些空隙。空隙为淋巴液填充,从而形成玻璃体后脱离。后脱离在检眼镜下呈鱼嘴状,圆形或椭圆形。裂隙灯下切面呈带状,其后为透明液体。玻璃体脱离加上已变性和收缩的玻璃体对视网膜的牵引,而易引发视网膜脱离。
2、白内障
由于近视眼的眼内血液循环障碍及组织变性等异常,晶状体亦可受累,主要表现为晶状体混浊。混浊可为后极型,亦可呈核性。色棕黄,病程进展较慢。核性混浊者,因晶状体屈光力增加,可使近视程度一时性加深。晶状体手术时及手术后的合并症,近视眼较无近视眼者为多。除白内障外,近视眼亦有可能引发晶状体脱位。
3、青光眼
在近视患者中,开角型青光眼患病率为正常人的6~8倍。正常眼压性青光眼及可疑青光眼的比例也明显高于其他人群。变性近视眼与青光眼相互影响,可终致恶性循环:眼压升高,促使眼轴延长;而由于眼轴延长,脉络膜视网膜更趋变薄,微循环及血供均进一步受到影响,从而视功能更易受到高眼压的损害。眼压作用应理解为既包括升高的眼压作用,亦包括眼压虽属正常,但承受眼压的组织薄弱、抗力低下,同样能引发病理改变。决定青光眼与决定近视眼的基因之间相互影响的新近研究表明,两者间可能存在有遗传学上的更多联系。
4、黄斑病变
(1)黄斑出血
黄斑出血可看作是Fuchs斑的病变之一,即Fuchs斑是因出血所致,与漆裂纹样病变之间可能存在有因果关系。漆裂纹样病变可导致黄斑出血,出血吸收后漆裂纹可增宽,且数量增多。有称黄斑出血者的97%可有漆裂纹病变(有些是当出血吸收后方被发现),黄斑色素性异常的早期亦可能曾有出血。
(2)黄斑变性
近视眼并发黄斑变性多见于60岁以后。由于营养黄斑的脉络膜毛细血管层消失,或因黄斑区发生脉络膜血管闭塞,引起黄斑区神经上皮细胞的萎缩而终致变性(包括囊样变性及盘状变性等)。可单独发生,亦可看作为整个近视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一部分。
(3)黄斑裂孔
黄斑区因长期营养障碍等病理改变,加上视网膜前膜牵引,在原有变性或瘢痕及视网膜-玻璃体粘连的基础上,发生裂孔,并由此引发视网膜脱离。女性及老年人较多,一般近视均>-8D,尤见于已有后葡萄肿者。
5、视网膜脱落
视网膜脱落是近视眼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8~10倍于其他人群。原发性或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者中,近视眼所占比例可高达70%以上。多见于中、高度近视眼(-5D~-8D)。多发年龄为21~30岁及51~60岁。引起视网膜脱离的病理基础是视网膜裂孔的形成。由于变性的玻璃体与有退行性变或囊样变性的视网膜粘连,在玻璃体长期不断牵引下,包括外力作用下,一些部位的变性视网膜被拉出裂孔或撕裂。液化的玻璃体可从此裂口处流入视网膜下,从而使视网膜隆起而脱离。视网膜变性多发生于赤道部及周边部,故裂孔亦多见于相应部位,尤为颞上象限(囊样变性即多见于此)。裂孔以马蹄形(其上可有玻璃体盖)为主,但亦有呈圆形或椭圆形。早期由于变性玻璃体对视网膜牵引,可引起一些刺激征象,如闪光感等,继之多发生视野缺损及中心视力下降。
大家可能都感觉的出来,近视眼越来越普遍了,周围的近视眼都有不少。近视眼朋友们可得注意了,近视本身没有多大关系,只是戴眼镜不太方便,但是近视眼的并发症就有点可怕了。致盲眼病包括青光眼、白内障都是近视眼的并发症。所以,做好自己眼睛的日常保健必不可少。
孩子的近视不容忽视
孩子的近视不容忽视:
孩子一旦有了近视,会出现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下降等情况,甚至还可产生斜视。常见的近视眼并发症还有:黄斑出血,黄斑变性。多见于中年以上的高度近视患者。此症对中心视力损害极明显,且不能矫正。
因此来说,预防孩子近视,培养良好的用眼习惯至关重要。为了避免这些并发症的出现,我们一定要积极的预防近视的出现:
注意不要用眼过度,每半个小时就要休息一会儿,可进行远眺、闭闭眼或做眼保健操等。
注意看书或者写字的光线问题,不要让孩子躺着或者在较暗的灯光下看书,也不可以在强光下看书。
此外,预防孩子近视的话,还需要注意的是眼睛与书要保持适当的距离,一般以30厘米为最佳。
多进行必要的饮食护理,对于预防孩子的近视有极大的帮助作用,可以多补充富含维生素A、B族和钙、铬、锌等微量元素及β-胡萝卜素的食物,切忌不要给孩子吃太多的甜食。
近视眼可能并发哪些疾病
一、近视眼并发病症:
视网膜病变、弱视、视网膜脱落、开角型青光眼、白内障。
二、近视眼并发病症:
近视眼的危害性主要在于并发症,除远视力等视功能普遍低下以及特有的体征(豹纹状眼底及视盘弧形斑等)外,近视眼的并发症多种多样。通常随屈光度的加深及年龄增长而逐渐增多与加重,从而导致更多视觉功能的不断受损。而且由于脉络膜视网膜变性、黄斑病变及视网膜脱离等的损害,时可致盲。引起并发症的病理学基础主要为眼轴延长、血液循环障碍、营养不良及特异性的组织变性等。常见并发症包括:①由于眼结构异常、营养障碍引起的玻璃体、脉络膜及视网膜变性;②由于眼轴延长、巩膜伸长、生物力学异常所致的黄斑变性萎缩及后极部葡萄肿;③由于视力低下、屈光参差及调节辐辏功能失调所致的弱视及斜视等。多种多样的病理表现既可看作是近视眼的并发症,亦可归属为变性近视眼的本身征象,其中有着复杂的因果关系。
1、玻璃体病变、近视眼有着特征性的玻璃体变化。由于眼轴延长,玻璃体腔增大,促使玻璃体发生进行性变性,从而相继发生液化、混浊及后脱离等。胶状玻璃体液化,正常网架结构破坏,留下空虚的光学间隙。原有薄纱样的纤维支架组织已不完整,时有点状、条状、块状或膜状混浊漂浮物。眼球运动时,这些游离物飘动更为明显,因而眼前似有蚊蝇飞动的现象。随着眼轴的不断伸长,玻璃体与视网膜之间可出现一些空隙。空隙为淋巴液填充,从而形成玻璃体后脱离。后脱离在检眼镜下呈鱼嘴状,圆形或椭圆形。裂隙灯下切面呈带状,其后为透明液体。玻璃体脱离加上已变性和收缩的玻璃体对视网膜的牵引,而易引发视网膜脱离。
2、白内障、由于近视眼的眼内血液循环障碍及组织变性等异常,晶状体亦可受累,主要表现为晶状体混浊。混浊可为后极型,亦可呈核性。色棕黄,病程进展较慢。核性混浊者,因晶状体屈光力增加,可使近视程度一时性加深。晶状体手术时及手术后的合并症,近视眼较无近视眼者为多。除白内障外,近视眼亦有可能引发晶状体脱位。
3、青光眼、在近视患者中,开角型青光眼患病率为正常人的6~8倍。正常眼压性青光眼及可疑青光眼的比例也明显高于其他人群。而在开角型青光眼患者中,近视眼占46.9%。通常多见于40岁以下及眼轴超过26.5mm者。患者可较早出现盲点,生理盲点亦较正常眼为大。眼压多为轻度升高,平均5.02kPa(37.74mmHg)。房水流畅系数(C值)较低,压畅比(Po/C)较高,房水流量较低,角膜曲率较大,巩膜硬度系数(E值)偏低,前房较深。视盘边界模糊,色泽对比不明显,凹陷多不典型,但杯盘比多高于正常人,血管屈膝及移位现象不明显。皮质类固醇诱发试验的阳性率较高。有些变性近视眼伴有高眼压时,视盘边缘陡峭程度变大,且多先于视野改变及视盘凹陷扩大之前出现。由于病程缓慢,青光眼的征象多不明显。早期的异常多为近视眼的表现所混淆或掩盖(如常把青光眼视盘凹陷看作为近视眼的可能表现等),故变性近视眼伴发的青光眼常被漏诊,尤当常规采用压陷式(Schiötz眼压计)方法测定的眼压,多因近视眼的眼球壁变薄而偏低。因此近视眼测定眼压可采用压平眼压计。若用Schiötz眼压计,则应有巩膜硬度(E值)及矫正眼压(P0)记录。对于度数较高的近视眼,若出现难以解释的视力下降及屈光度短期内迅速加深情况,即应注意有无青光眼的可能。青光眼的存在可使近视眼的病理过程加快加重,从而引发更多的器质性与功能性的损害。变性近视眼与青光眼相互影响,可终致恶性循环:眼压升高,促使眼轴延长;而由于眼轴延长,脉络膜视网膜更趋变薄,微循环及血供均进一步受到影响,从而视功能更易受到高眼压的损害。眼压作用应理解为既包括升高的眼压作用,亦包括眼压虽属正常,但承受眼压的组织薄弱、抗力低下,同样能引发病理改变。决定青光眼与决定近视眼的基因之间相互影响的新近研究表明,两者间可能存在有遗传学上的更多联系。
三、黄斑病变
(1)黄斑出血:近视眼常见黄斑出血,发生率可达4.5%。好发年龄段为:20~30岁及>60岁。屈光度多>-8D。出血日久或反复出血者,可引起增殖性变化及色素病变,预后较差,严重影响视功能,多表现有视力明显下降、中心暗点及变视症等。出血不在中心凹时,视力虽可轻微降低,但时有相对暗点。中心凹出血者视力多明显下降,出血吸收后视力可缓慢回升,但难恢复原状,多留有变形视及比较暗点等异常。黄斑出血通常可分两型:①单纯性黄斑出血。多见,在患者中约占62%,发病年龄较轻。出血范围可达0.25~1PD大小。中心凹处可有1个或几个出血斑。多居色素上皮层下,出血多时可达视网膜深层。血来自脉络膜毛细血管,为眼球向后极伸长对脉络膜毛细血管过度牵引所致。通常吸收需时2~3个月,不留痕迹。少数可因色素上皮萎缩而留下点状或线状缺损。反复出血者可引发漆裂纹样病变。出血亦提示近视眼可能正在发展。②血管新生型黄斑出血。约占患者的32%。出血范围约为1/2~2/3视盘大小,伴有黄白色渗出斑及灰白色结构。荧光血管造影初期可呈点状及网状病灶,后期渗漏不断扩大。来自脉络膜的新生血管侵入Bruch膜,在视网膜深层可形成新生血管网,血浆渗漏可引起增殖反应,3~6个月后瘢痕化(出血吸收后留下纤维型瘢痕灶)。此过程可能与老年性黄斑盘状变性的发生机制相同,但近视眼还伴有眼轴延长、Bruch膜及色素上皮层损伤。
黄斑出血可看作是Fuchs斑的病变之一,即Fuchs斑是因出血所致,与漆裂纹样病变之间可能存在有因果关系。漆裂纹样病变可导致黄斑出血,出血吸收后漆裂纹可增宽,且数量增多。有称黄斑出血者的97%可有漆裂纹病变(有些是当出血吸收后方被发现),黄斑色素性异常的早期亦可能曾有出血。
(2)黄斑变性:近视眼并发黄斑变性多见于60岁以后。由于营养黄斑的脉络膜毛细血管层消失,或因黄斑区发生脉络膜血管闭塞,引起黄斑区神经上皮细胞的萎缩而终致变性(包括囊样变性及盘状变性等)。可单独发生,亦可看作为整个近视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一部分。
(3)黄斑裂孔:黄斑区因长期营养障碍等病理改变,加上视网膜前膜牵引,在原有变性或瘢痕及视网膜-玻璃体粘连的基础上,发生裂孔,并由此引发视网膜脱离。女性及老年人较多,一般近视均>-8D,尤见于已有后葡萄肿者。
5、视网膜脱落、视网膜脱离(retinal、detachment)是近视眼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8~10倍于其他人群。原发性或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者中,近视眼所占比例可高达70%以上。多见于中、高度近视眼(-5D~-8D)。多发年龄为21~30岁及51~60岁。引起视网膜脱离的病理基础是视网膜裂孔的形成。由于变性的玻璃体与有退行性变或囊样变性的视网膜粘连,在玻璃体长期不断牵引下,包括外力作用下,一些部位的变性视网膜被拉出裂孔或撕裂。液化的玻璃体可从此裂口处流入视网膜下,从而使视网膜隆起而脱离。视网膜变性多发生于赤道部及周边部,故裂孔亦多见于相应部位,尤为颞上象限(囊样变性即多见于此)。裂孔以马蹄形(其上可有玻璃体盖)为主,但亦有呈圆形或椭圆形。早期由于变性玻璃体对视网膜牵引,可引起一些刺激征象,如闪光感等,继之多发生视野缺损及中心视力下降。
6、后巩膜葡萄肿、变性近视眼由于眼球自赤道部向后过度延伸,后极部巩膜明显变薄,发生局限性扩张,在眼内压的作用下,巩膜膨出而形成大小不等的后巩膜葡萄肿(posterior、scleral、staphyloma)。其发生与屈光度的高低及眼轴的长短明显相关。Curtin报道在眼轴长为26、5~27.4mm者中,后巩膜葡萄肿发生率占4%。而在轴长为33.5~36、6mm者中,可高达71.4%。按不同形态可将葡萄肿分为10型,包括复合型5种及原发型5种。如后极Ⅰ型、黄斑区Ⅱ型、视盘周Ⅲ型、视盘鼻侧Ⅳ型及视盘下方Ⅴ型等。眼底检查可见后极部脉络膜视网膜大范围变薄、萎缩,边界不规则,多居视盘与黄斑之间,或局限于黄斑区。透光性强,血管清晰,色素游离,有者可同时伴有出血,或出现黄斑裂孔。视盘的位置亦有显著改变。后突的葡萄肿等于延长了眼轴,其底部比边缘部视网膜的屈光度要大,即近视较深。由此,亦可据以诊断后葡萄肿。亦有个别葡萄肿发生于视盘周围。葡萄肿可使视功能更显障碍,预后更差,1/3的患者矫正视力<0.1,致盲率较高。< p="">
7、弱视、由于近视眼的近视力一般正常,故发生弱视者较少,但>6D的近视眼却与远视眼有相同发病的机会。发生弱视可能的条件主要有单眼近视、近视性屈光参差、明显斜视及早年开始的高度近视眼。
8、斜视、近视眼由于调节与集合功能异常及相互关系失调,常伴有隐性外斜或显性外斜,可见于各种程度的近视眼。进行性发展,并多逐渐由隐性外斜变为显性外斜。好发于面型宽、眶距大及双眼屈光不等者。多种视功能,包括近视力、矫正远视力、集合及双眼同视功能早期多可正常。但随着外斜的发展,视功能亦渐现障碍。如集合功能受到影响,常可引发视疲劳,特别是近眼工作者。而当斜角过大时,可诱发废用性弱视及立体视觉功能丧失。有些近视眼由于眼肌平衡功能失调等原因,也有可能引发内斜视。早产儿高度近视眼,时有伴随内斜视者。在近视性内斜视中另有两种特殊类型:一种见于青年人,逐渐发生,视近与视远时的内斜视的表现不同,基本上属于共同性。另一种的近视程度较深(-15D~-20D),多逐渐发展与不断加重。被动牵引试验各方向均见受限,最终可出现固定性内斜视。
近视眼可能引起的眼睛方面的并发症
白内障、青光眼:
高度近视眼发生开角型青光眼的发病率比常人高6至8倍,但由于青光眼临床症状不明显,视功能下降又往往被高度近视的症状所掩盖,易被忽略。
高度近视眼并发晶状体后极部皮层混浊者亦多见,且由于高度近视患者的色素上皮细胞发生病变后,影响视细胞的光化学变化的反应过程,因而使其暗适应时间相对延长。
高度近视眼可以发生真正的玻璃体变性或液化,引起明显的飞蚊症。自觉眼前光芒、火星、闪光或黑影漂动。
后巩膜葡萄肿:
主要表现为眼球后极部向后扩张,是神经和黄斑周围视网膜变性、萎缩,矫正视力下降,近视度数越高,发生率越高。
视网膜变性、出血、裂孔和脱离:
由于眼轴变长,眼球后半部变薄,视网膜、脉络膜萎缩、变性,出现裂孔,引发出血和范围不等的视网膜脱离,导致视力丧失。另外黄斑区变性也是高度近视眼的最大危险,表现视物变形,视力下降,最终导致失明。
高度近视当心视网膜脱离
近视眼,在人们看来无非就是变成眼镜族,又或者做准分子激光,在眼球上“打造”一副眼镜,从此视觉便变得清晰。可实际上,近视眼远不止解决屈光不正这么简单。近视眼,尤其是高度近视时,视网膜常常会变薄,在剧烈运动、搬重物、受撞击的时候,有可能就会引起视网膜脱离,甚至导致失明。因此,近视眼并非戴上眼镜就没事,还需要定期做眼底检查,及时发现视网膜病变。
如今,近视眼患病率持续升高。据调查显示,小学近视患病率为30%,初中学生的50%,而到高中、大学为70-90%的患病率,近视眼已严重危害青少年眼睛健康,然而近视眼远非视物模糊这么简单,随着近视度数的增高,发生视网膜脱离等危险性同样会增高。
从近视的度数来分,100-300度为低度近视;300-600度为中度近视;600度以上则为高度近视。在临床上,医生发现,在高度近视人群中,有10%的比例会出现视网膜病变。
几乎所有高度近视眼都有眼轴增长及眼球后极部巩膜的显著变薄,主要病理变化为视网膜和脉络膜的萎缩和变薄,逐年加重。因而产生许多严重的并发症,大部分可以致盲,是我国位居第6位的致盲性疾病。
1、黄斑出血和黄斑变性近视眼,眼部血液供应差,视网膜缺血,视网膜产生一种新生血管生长因子,这些因子使视网膜下新生血管生长,这些新生血管管壁极薄,极易破裂出血,出血后形成黄斑出血。出血吸收后,新生血管可再破裂、再出血,多次出血后局部形成短痕,致黄斑变性,黄斑变性永久性损害视力。
2、玻璃体液化变性,玻璃体是无色透明胶冻状。当近视眼眼球增大,玻璃体却不会再增加,所以玻璃体不能充填眼内全部空间,出现液化,活动度增加,混浊,引起眼前黑影,诱发视网膜脱离。
3、视网膜脱离是近视眼最常见的并发症。由于近视眼眼轴伸长及眼内营养障碍,视网膜周边部常发生囊样变性、格子样变性等,变性区视网膜非常薄,极易发生穿孔,有的已经穿孔形成于性裂孔,再加上玻璃体液化、活动度增加,牵拉视网膜发生脱离。在视网膜脱离中,70%是近视眼。
儿童近视易引起哪些并发症呢
1、后巩膜葡萄肿:发生率为77.1%。主要表现为眼球后极部向后扩张,视神经和黄斑周围视网膜变性萎缩,矫正视力下降。近视度数越高,后巩膜葡萄肿的发生率越高。
2、视网膜下新生血管:发生率5%-40%。表现为后极部视网膜下新生血管,引起出血,影响视力。
3、视网膜萎缩变性、出血和裂孔:由于眼轴变长,后巩膜葡萄肿等因素,高度近视患者容易出现视网膜变性、裂孔,引起出血和视网膜脱离,导致失明。
4、视网膜脱离、白内障、青光眼:由于巩膜扩张和视网膜变性,高度近视患者出现视网膜脱离的机会比非高度近视者高7-8倍。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和青光眼的机会也比正常人高。研究证明,高度近视眼并发开角型青光眼的发病率比正常眼高6-8倍。
因为眼底病变易引起并发症,因此高度近视患者要定期去医院检查眼底,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如果突然出现视野缺损、暗点、视力下降等症,就立即去医院检查;由于高度近视患者眼轴长,眼球壁比较软、薄,因此应注意避免剧烈的活动、震动及外力碰击眼球,以免发生视网膜脱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