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
什么是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
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Gilbert综合征),是一组综合的病症,系1092年法国医师Gilbert首先报告,为非溶血性、非结合性胆红素血症所致的黄疸。先天性患者家族中有25%~50%的人有此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从严格的定义讲,其特点为非溶血性,非结合性高胆红素血症,而血清胆酸正常,肝功能正常。
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Gilbert综合征),是非溶血性、非结合性胆红素血症所致的黄疸。它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患者主要为儿童、青少年,男女比例为2∶1~7∶1。主要表现为清胆红素低于102、6μmol/L,一般小于51、3μmol/L,有昼夜或季节性波动,可因疲劳、情绪波动、饥饿、感染、发热、手术、酗酒、妊娠诱发或加重黄疸。部分病人可伴有易疲劳、肝区不适、消化不良等。有时Gilbert综合征患者也可伴有轻度溶血性贫血。除偶见显性黄疸外,无异常体征,肝脾常不肿大。
新生儿黄疸22有危险吗
小儿在这个时期黄疸偏高是正常的,只要胆红素不超过205没事,过了14天后就慢慢消退,但是你还是听医生的,这样才能保证你宝宝安全。
人脑中有重要的结构称为血脑屏障,它使很多物质不能进入脑内,以保护脑子这一人体内最重要的中枢器官。新生儿的血脑屏障发育还不够完善,而间接胆红素又容易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内。黄疸严重的小儿,血液中的间接胆红素可以进入脑组织,造成脑的损伤,称为胆红素脑疾(又称核黄疸)。在血中胆红素急剧升高时,,如果婴儿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如精神不好、嗜睡、四肢变软或发紧、吃奶困难或不吃奶、眼睛发直、尖叫、抽风等一系列表现,说明已经出现胆红素脑病。部分病情严重的胎儿会因此而死亡。经抢救存活下来的小儿很多最终留下神经系统后遗症,如运动功能障碍、听力障碍、智力低下等。
黄疸是由胆色素代谢障碍引起血中胆红素浓度增高,导致巩膜、粘膜和皮肤黄染的临床表现。黄疸发生的主要原因有:红细胞的过量破坏、肝细胞的功能不良、胆红素排泄障碍和胆红素代谢先天性缺陷等。因此,临床上常将黄疸分成溶血性、肝细胞性、阻塞性和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四类。
(一) 溶血性黄疸可见于:
①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蚕豆病、地中海贫血等先天性或遗传性因素所致的溶血性贫血;
②系统性红斑性狼疮、恶性淋巴瘤、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等获得性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③败血症、毒蕈中毒、陈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等非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二) 肝细胞性黄疸可见于如传染性肝炎、钩端螺旋体病、中毒性肝炎、肝硬变、充血性心力衰竭、肝癌等。
(三) 阻塞性黄疸可分为肝内性与肝外性两类。
①前者可由毛细胆管炎型病毒性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药物性黄疸等所致;
②后者可由肝外胆管的炎症水肿、瘢痕形成、蛔虫、结石和肿瘤等所致。
(四)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 为胆红素代谢先天性缺陷所致的黄疸。临床上比较少见,大多见于小儿及青年期。一般为先天性,并有家族史,后大多良好。
通过以上这些知识以后,我们认识到新生儿黄疸22是有一定的危险性。如果是生理性黄疸是不需要治疗的,如果长时间不退黄疸指数也很高的话就可能是病理性的,建议到医院进行治疗。病理性黄疸不论何种原因,严重时均可引起核黄疸,其预后差,除可造成神经系统损害外,严重的可引起死亡。
黄疸肝炎的病因有哪些
1、溶血性黄疸凡是能引起红细胞大量破坏而产生溶血现象的疾病,皆可导致溶血性黄疸,常见于先天性或后天性溶血性贫血等病。
2、肝细胞性黄疸也称为肝性黄疸,因为肝细胞受到损害,使摄取、结合及排泄胆红素功能发生障碍,导致血清的胆红素增高,结果发生黄疸。各种肝脏疾病如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肝癌以及钩端螺旋体病、败血症等,都可导致此类黄疸的发生。
3、胆汁瘀积性黄疸由于不同病症引起肝总管内阻塞,造成阻塞上端的胆管内压力不断增高,胆管逐渐扩大,最后使肝内胆管胆汁瘀积而破裂,胆汁便直接或由淋巴管反注入体循环中,导致血液中胆红素增高而发生黄疸,原发疾病有胆古症、胆道蛔虫、胆管壁炎症、胰头癌、肝癌等。
4、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此类黄疸指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及排泄先天性缺陷而导致的黄疸,较少见,大多在小儿及青年期发病,有家庭史。
新生儿黄疸怎么退的快 新生儿黄疸是因为什么
生理性黄疸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有关,新生儿黄疸产生的原因是宝宝在妈妈子宫内缺乏充足的氧气,导致宝宝血液里面的红细胞过多,胆红素大量生成,宝宝出生肝功能较弱分解不了过多的胆红素,只能淤积在血液中,造成了新生儿的黄疸现象。因此60%足月儿和80%早产儿在生后第1周可出现肉眼可见的黄疸。
1、胆红素生成过多
因过多的红细胞被破坏及肠肝循环增加,使血清未结合胆红素,导致胆红素升高。
常见的病因有:红细胞增多症、血管外溶血、同族免疫性溶血、感染、肠肝循环增加、红细胞酶缺陷、红细胞形态异常、血红蛋白病、维生素E缺乏和低锌血症等。
2、肝脏胆红素代谢障碍
由于肝细胞摄取和结合胆红素的功能低下,使血清未结合胆红素,导致胆红素升高。
常见的病因有:缺氧和感染、Crigler-Najjar综合征(先天性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缺乏)、Gilbert综合征(先天性非溶血性未结合胆红素增高症)、Lucey-Driscoll综合征(家族性暂时性新生儿黄疸)、药物(如磺胺、水杨酸盐、吲哚美辛、毛花苷丙等)、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垂体功能低下、21-三体综合征等。
3、胆汁排泄障碍
肝细胞排泄结合胆红素障碍或胆管受阻,可致高结合胆红素血症,但如同时伴肝细胞功能受损,也可有未结合胆红素的升高。
常见的病因有:新生儿肝炎、先天性代谢性缺陷病、胆管阻塞、Dubin-Johnson综合征(先天性非溶血性结合胆红素增高症)等。
如何预防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
(一)治疗
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但是应注意避免导致黄疸加重的诱因。
苯巴比妥和其他能诱导UGT1活性药物:给本病患者口服苯巴比妥、格鲁米特(导眠能)、氯贝丁酯(祛脂乙酯),1周后,血清间接胆红素会降至正常,其机制可能为胆红素廓清加速(由于酶诱导)和胆红素转换率减低,但仅有暂时性效果。苯巴比妥30mg,3次/d,可以增加Y蛋白的合成,可增加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活力,而促进肝细胞的结合功能,以降低高非结合胆红素血症。
原卟啉锡(Tin-protoporphyrin)能竞争性抑制血红素加氧酶,减少胆红素生成,但其对本病的价值,尚待证明。
(二)预后
Gilbert综合征系一良性疾病,良性经过,预后良好。
如何预防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
预防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可从多方面角度着手,具体的措施爸爸妈妈们可借鉴如下:
1、尽量避免黄疸加重的诱因如过度疲劳、饮酒、感染、妊娠及口服避孕药等。
2、本病征为遗传性疾病,有家族史,应重点做好遗传性疾病的咨询工作。
3、及时的进行婚前体检和产前诊断两个环节,也是很关键的。如超声监测、染色体检查等。
4、孕前不宜饮酒、抽烟、疲劳、用药等,孕期应避免感冒、阳光直射、高温、远离化学有害物等。
5、分娩后及时给孩子进行胆红素、血常规、超声监测等。
黄疸的4种常见类型
(一)溶血性黄疸
由引起溶血的疾患而导致的黄疸,称为溶血性黄疸。
先天性溶血性贫血
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海洋性贫血等。
后天性溶血性贫血
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新生儿溶血、误输异型血及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某些药物及毒物引起的溶血等。
(二)肝细胞性
黄疸由于肝细胞广泛性损害而引起的黄疸,称为肝细胞性黄疸,见于一切可导致肝细胞广泛性损害的疾患,如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肝癌、中毒性肝炎及急性传染病如伤寒、钩端螺旋体病,亦可见于败血症等。
(三)胆汁瘀积性黄疸
由各种原因所引起的肝内、肝外胆管阻塞以及肝内胆汁瘀积而发生的黄疸称为胆汁瘀积性黄疸。
肝内胆管阻塞
肝内胆管泥沙样结石、原发性肝癌侵犯肝内胆管或形成癌栓等。
肝外胆管阻塞
胆石症、胆道蛔虫症、胆管炎、胆道肿瘤、术后胆道狭窄以及壶腹周围癌、胰头癌、肝癌、肝门及胆总管周围淋巴结肿大压迫胆管等。
肝内胆汁瘀积见于病毒性肝炎、药物性黄疸、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等。
(四)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
由于先天性酶缺陷导致肝细胞先天性功能障碍,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及排泄异常所致的黄疸临床上少见,大多有家族史,儿童或青年期发病,除极少数外,多数一般状况良好。
黄疸是怎么回事
一、肝细胞性黄疸:
各种肝脏疾病,如病毒性肝炎、中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病、各型肝硬化、原发与继发性肝癌、败血症及钩端螺旋体病等,都可因肝细胞发生弥漫损害而引起黄疸。
二、溶血性黄疸:
凡能引起红细胞大量破坏而产生溶血的疾病,都能引起溶血性黄疸。常见疾病有以下两大类。
1、先天性溶血性贫血:如地中海贫血血红蛋白病、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2、后天性获得性溶血性贫血: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遗传性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蚕豆病、异型输血后溶血、新生儿溶血、恶性疟疾、伯氨奎林等药物、蛇毒、毒蕈中毒、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等。
三、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
系指胆红素的代谢有先天性的缺陷,发病多见于婴、幼儿和青年,常有家族史。如在婴幼儿时期未死亡而能存活下来者,其黄疸可反复出现,常在感冒或运动、感染、疲劳后诱发,但患者一般健康状况良好。这类黄疸临床上较少见,有时易误诊为肝胆疾病。
上文的讲解,已经让我们对黄疸的病因有了一定的了解了,所以在生活中,我们要多注意,可以避免发生的就尽量的去避免,不管是自己还是家人,都要引起注意,千万不可以忽视了这种疾病的发生,如果得了黄疸后就要及时去医院做相关的治疗。
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常见检查
常见检查:血凝试验、肝功能检查、静脉胆囊、胆道造影、间接胆红素
一、检查
大多数病例的黄疸轻微,血清总胆红素在22.1~51.3μmol/L,少数至85~102μmol/L或更高,主要为血中非结合胆红素升高。血清胆酸正常,其他肝功能试验正常(如ALT、AST和 -GT)。无溶血证据,红细胞脆性试验正常。尿胆红素阴性,粪中尿胆原量正常,尿中尿胆原量不增加。
1、胆囊显影良好,胆囊造影可无异常。
2、苯巴比妥试验 苯巴比妥能够诱导肝脏微粒体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活性,促进非结合胆红素与葡萄糖醛酸结合,降低血浆非结合胆红素的浓度。口服苯巴比妥2周,3次/d,每次60mg;服完药物后测定血浆胆红素的浓度,多数病人黄疸改善,血清间接胆红素明显下降,甚至可达正常;如系UGT1的完全缺如所引起的黄疸则无效。
3、低热量饮食试验 2~3天内每天给予1674kJ(400kcal)饮食,若血浆间接胆红素值增加大于100%,或增加25.65μmol/L,有诊断意义。恢复正常饮食后12~24h,降至基础水平。低热量饮食试验对本病的敏感性约80%,特异性几达100%。饥饿引起Gilbert综合征患者血清胆红素升高机制可能是多因素的,与饥饿引起的下列改变有关:肝内胆红素配体和Z蛋白含量降低;血红素分解代谢增加;脂肪组织内脂解,游离脂肪酸增加,引起胆红素游离和释放入循环;肠蠕动减弱,胆红素肠肝循环增加。
4、给Gilbert综合征病人示踪剂量的放射性核素标记的间接胆红素,并测定24h后在血浆中存留的百分数,Gilbert综合征病人的数值比正常人增高。
5、肝活检查无明显改变,偶可见少量脂肪性变,偶在终末性肝血管周围有脂褐素样色素沉着。肝穿刺取活体组织做胆红素葡萄糖醛酸转移酶活力测定,其活力较正常人明显减低。电子显微镜检查,可见到肝细胞内的粗面内质网及其上的蛋白微粒均显著减少,滑面内质网则增加肥大。
溶血性黄疸的特点
首先确定是否有黄疸,皮肤黏膜发黄不一定有黄疸,可能为摄入大量胡萝卜素的食物或某种药物所致。皮肤黏膜不黄,不一定没有黄疸(隐形黄疸),此时血清总胆红素>17.1μmol/L,但L,肉眼不易察觉,也称亚临床黄疸。黄疸的有无决定于血清总胆红素的量,凡血清胆红素>17.1μmol/L,均认为有黄疸。
其次,明确何种类型的黄疸,黄疸的分类有溶血性、肝细胞性、胆汁淤积性、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溶血性黄疸者有贫血、网织红细胞增多、以非结合胆红素增高为主,尿胆原(+)、尿胆红素(-)、骨髓中红系增生明显等表现,据此做出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