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要注意什么 热中风
大暑要注意什么 热中风
为了抵抗炎热,不少人会长时间呆在房间里,空调温度打的很低,不乏一些家庭,室内室外的温度差在15度,这样的情况,可不见得是好事情。当你频繁进出房间时,会导致脑部血管出现舒张、紧缩的情况,容易引起热中风,导致脑猝死。
空调无疑是解暑利器,当然要科学的使用,小编建议,室内室外的温度差不要超过7度。
酷暑酗酒热引发中风
第一,定期检查身体对中老年人是很有必要。它能够帮助人们及早发现身体中隐性疾病或潜在的问题。
第二,当气温升至32℃以上时,特别是相对湿度达到70%~80%时,有诱发出血性脑中风的危险,尤其是患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脑动脉硬化、心脏功能不全的中老年人,更要注意防暑降温、减少劳累、稳定情绪、饮食清淡、保障睡眠,以防发生“热中风”。
第三,在酷暑时饮酒,极易引起血压升高、心率加速,一旦促发脑血管破裂就会发生出血性脑血管病。
第四,当出现不明原因的剧烈头痛、脖子痛、手脚麻木(特别是一侧)、一时语言障碍(说话模糊不清)、视物异常(眼睛感到昏暗、视物重影等)、头晕耳鸣、舌头转不过弯、手脚颤抖、不能画出直线、不能握住筷子、不能直走(不自觉地向左右倾斜)以及经常出现失神等脑溢血发作的前兆时,要到医院检查诊治,以防出现意外。
大暑热还是小暑热 小暑、大暑预防中暑
小暑、大暑的时候天气开始变得热起来,对于身体较弱的人来说,这样的天气情况很容易中暑,所以,日常要常备防中暑的药品,饮食也要清淡一些,防止中暑。
一般秋老虎多长时间
秋老虎时间一般在7-15天左右。
秋老虎的产生原因是气候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产生连日晴朗、太阳光照强烈形成了比夏天还要热的高温暑热天气,这段时间的温度会比大暑时还要热,人体会产生不耐现象,轻者会出现头晕、恶心、胃口不佳现象,严重的会出现晕厥、中暑等反应。
三高病人小心中暑
俗话说,“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此话虽然并非金科玉律,但专家告诫,上了年纪的老人确实经不住连续气温高、气压低、排汗不畅、呼吸困难的折腾,尤其是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的“三高”病人,在炎热的夏季非常容易诱发“脑卒中”,又叫“热中风”。从合肥市几大医院临床收治病人的情况看,70岁以上老人“热中风”的比例,明显高于冬季的“脑中风”。
为什么炎热天气下“三高”病人容易“热中风”呢?专家指出,高温之下,人体通过排汗调节体温,汗出得多,血液黏稠度就会增加,输往大脑的血液受阻变缓,此时如果活动量稍大,需氧量增加,强迫心脏泵血供氧,于是呼吸急促,心跳加快,动脉血管承受不了负荷,“热中风”的可能性当然就随之增加。
专家指出,炎热天气下,“三高”病人一定要注意补充水分,一日三餐要以稀为主,以素为主,多吃芹菜、百合、木耳、蘑菇、茄子、西红柿、黄瓜、苦瓜等维c含量丰富的蔬菜,适当补充盐分,但高血压病人不可吃得太咸,糖尿病人吃水果要适量,尤其是西瓜不能敞开来吃。有过中风史的病人,要“盯牢”身体的各种异常变化,一旦发现头晕、头痛、半边肢体发麻、全身疲乏无力等,均是“热中风”前兆,要及早送医院抢救。老人外出一定要有家人陪伴,并尽可能带上“救心丸”等对症药物和饮用水以及遮阳散热的伞、帽、扇子、毛巾等,以防不测。
小暑和入伏是一回事吗
不是一回事。
小暑是传统二十四节气之一的节气,小暑是小热,和大暑节气相对,入伏是指进入三伏天,小暑节气时还没有进入到三伏天,一般情况下,是小暑节气后才正式进入到三伏天,如果细细比较的话,还是会发现,入伏的时候比小暑的时候要热一点的,因为三伏天是一年当中最热的一个阶段,然后入伏的话,就相当于正式进入了三伏天,自然就非常的热。
夏天警惕热中风
炎热的夏天,人体出汗较多,老年人容易脱水,血液黏稠度增加。对患有高血压、高血脂症或心脑血管疾病的老年人来说,这无异于“火上加油”,输向大脑的血液受阻变缓,发生中风的概率自然增高。
“热中风”是盛夏季节的一种常见病,与外界气温高使用空调不当关系甚大。若装有空调的房间温度调得太低,与外界气温相差悬殊,频繁出入房间,忽冷忽热,会使老人尤其是患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的中老年人脑部血液循环障碍而发生脑中风。专家研究发现,夏季易发生“热中风”,除了气温高的原因外,较低的气压也是诱病的因素,当气压降到一定程度时,最容易发生“脑中风”,又称“脑卒中”。
预防“热中风”,首先要补充水分,中老年人要做到“不渴时也常喝水”;其次,有过中风史的病人,其家属要时时观察病人的症状,一般来说,头昏、头痛、半身麻木酸软无力、频频打哈欠等都是中风前的预兆,这些症状明显时,一定要速去医院求诊,切不可视为一般的感冒或疲劳;多喝白开水或淡茶水,以防止血液浓缩,出现血栓,造成大脑供血不足引发缺血性脑中风;饮食结构要科学合理,“保驾”药物要有备无患。
另外,使用空调,室温应调在27℃为宜,室内与室外温差不应超过7℃。老年人特别是患有心血管病的中老年人,最好不使用空调,以手摇扇取凉为好。老年人尽量减少进出空调房间次数,避免一冷一热对人体血管尤其是脑部血管反复舒缩而发生意外。
大暑过后还要热多久
大暑后还可以热一个月左右。
大暑节气是一年气温的最高峰,在大暑节气后面的节气开始下降,第二个节气之后气温就会一直往下掉,所以,一般来说大暑后还可以热一个月左右,而且,一个月之后,刚好出伏,此时已经进入秋天,正是秋高气爽的好时候。
大暑要注意什么 食物中毒
大暑到来的时候,饮食需要特别注意,温度高,食物容易腐坏,出现了馊味就不要吃了,这样的食物吃了之后,会导致中毒的发生。特别是独居的老年人,对于食物会过于的节省,哪知道会导致食物中毒。
对于已经变质、出现馊味的食物,要选择丢弃,不可食用。
老年热中风的征兆
1、头晕——中老年人中风前兆,会反复出现瞬间眩晕,突然自觉头晕目眩,视物旋转,几秒钟后便恢复常态,可能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俗是中风的先兆,应及早诊治,防止中风发生。
2、肢体麻木——中老年人出现肢体麻木的异常感觉,除颈椎病、糖尿病外,如伴有头痛、眩晕、头重脚轻、舌头发胀等症状,或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或脑动脉硬化等疾病史时,应多加以注意,警惕中风发生,突然发病或单侧肢体乏力,站立不稳,很快缓解后又发作要当心。
大暑过后还要热多久
1个月左右。
大暑,是传统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斯时天气甚烈于小暑,故名曰大暑,大暑节气时,正值三伏天中的中伏时期,温度到达全年最高,等中伏结束后,还有10天的末伏,末伏结束后就立秋,进入处暑节气了,之后秋风乍起,温度就会逐渐变得凉爽起来了。
中暑不等于热中风
中暑、中风究竟有什么不同之处,目前还有很多人无法很好地分辨这两种疾病。这两种疾病虽然都与高热天气有关,即发病的诱因相似,病状也有近似之处;但他们的病理根源、变化机理以及预防治疗有很大的区别。
中暑是人在高热环境中,人体产热与散热功能失调,大量热蓄积体内导致体温升高所致。正常人体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控制下,产热和散热处于平衡,维持体温在37℃左右。当气温超过皮肤温度(一般为32℃~35℃),或环境中有热辐射源(如电炉、明火),或空气中湿度过高通风又不良时,机体内的热难于通过辐射、传导、蒸发,对流等方式散发,甚至还会从外周环境中吸收热,造成体内热量贮积从而引起中暑。所以,对中暑来说,外源高热环境是直接致病因素,不仅仅是诱因;发病进程是热量蓄积致使体温升高,首先摧毁了体温调节机制,进一步过高的体温,超过细胞特别是脑细胞能够耐受的程度,而出现以中枢神经系统为主的功能失调症状,病因不除,会进一步加重造成全身一系列功能障碍,甚至危及生命。因而,中暑的防治根本是首先除去高热源,改变高热环境影响,进行有效降温处理和促进人体紊乱功能恢复的治疗。这些措施得当,会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可以不留后遗症。当然,贻误诊治也会造成严重后果。
中风是急性脑血管病的俗称,是由于供应脑组织的动脉血管发生了堵塞(缺血性)或破裂(出血性)所造成的脑实质的损害。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中风的直接病因在血管,导致中风发作的常见因素有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冠心病等。而气温高热只能是诱因,解除高热对中风的缓解有利,但不会获得立竿见影的效果,还必须针对血管病变进行防治。 那么热中风是不是和中暑一样呢? 否!所谓“热中风”是指酷暑气温诱发的中风,在气候炎热情况下,老人出汗多,体内水分散失快,如不及时补充水分,常会因为血容量不足和血液黏稠度增高而诱发脑血管堵塞,导致缺血性脑中风。但它的病变实质还是脑血管病的改变,与中暑的病理改变是不同的,不可把中暑和热中风看作一回事,防治也应区别对待。
初步辨识指征:
年龄:青少年、特别是儿童容易中暑,中老年人多考虑中风;
体质:体弱多病的年轻人,孕产妇最容易患热射病(中暑),而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史的人发生中风的几率极高;
症状表现:中暑体温极高,多在40℃以上,可能无汗,因体温调节衰竭;中风病人可大汗淋漓,体温不一定很高,主要是脱水血黏稠。
特殊情况:高温作业工人、坚持阳光下操练、站岗、集训的战士、运动员、学生容易中暑,而发生在情绪过于激动、吵架、暴怒之后的昏迷,尤其是老年人应多考虑是中风。
大暑会更热吗 大暑过后还会热吗
还有可能会热。
大暑过后一段时间,气温开始没有这么强烈,但是地面上的热度依然没有退去,所以,即使大暑节气过了,也有可能会要热一段时间,而且这段时间的天气变化会比较快,衣服增减不宜太快。
夏天如何防晒避暑
在每年的7月23日或24日,太阳到达黄经120°。这时正值大暑、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气温最高,农作物生长最快,大部分地区的旱、涝、风灾也最为频繁,抢收抢种,抗旱排涝防台和田间管理等任务很重。民间有饮伏茶,晒伏姜,烧伏香等习俗。
民谚道:“小暑大暑,上蒸下煮”。此时的热千万不可小觑,稍微不注意就可能引发中暑、热中风、肠道传染等疾病,严重者甚至会因为中暑而丧失性命。
大暑养生重在“清”
大暑期间,气温高,气压低,湿度大。因此,这一节气的养生重在一个“清”字,首先要注重饮食清洁。夏天,饮食卫生是重中之重,高温天食物容易变质,会引起腹泻、胃肠道紊乱。开启过的饮料、食品等要注意密封、冷藏。除此之外,还要关注食品保质期,不吃不洁或变质的食品。
平时“清热”,最好喝粥。暑天酷热,及时补水的同时也要注意清热祛火。“清补”首先要祛湿,可以吃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伤及肠胃道功能,像山药、莲藕等,都是进补的佳品。而绿豆清暑、薏仁祛湿,特别是绿豆薏仁粥,可供大暑之季清热祛湿。
另外,暑天容易让湿邪入侵,为了散发体内的湿气,可以选择在早晚温度稍低时散步,或进行打太极拳等强度不大的活动。闷热天,应尽量减少出门或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