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如何养肝 注意保暖春捂护阳
春天如何养肝 注意保暖春捂护阳
谚语云:“春不减衣,秋不戴帽”,成杰辉解释说,这是指早春季节不要急忙把棉衣脱掉。立春时节阳气渐生,而阴寒未尽,正处于阴退阳长、寒去热来的转折期。此时人体的毛孔也正处于从闭合到逐步开放的过程,对寒邪的抵抗能力有所减弱,如果穿得少了,一旦遭遇寒凉的侵袭,毛孔就自动闭合,体内的阳气得不到宣发,以致产生“阳气郁”的现象。所以,防寒保暖仍是立春养生的重点。此时衣着主张“下厚上薄”,以助春阳升发之势,正如《老老恒言》所云:“春冻未泮,下体宁过于暖,上体无妨略减,所以养阳之生气。”
立春养生要注意做到防风疏肝
春捂防风
立春前后,桂林晴天渐多,白天渐长,气温逐步上升,但尚未完全回暖,气温仍有波动。这时,大家不要急于脱掉厚重的外套、毛衣,而应适当地捂一捂。尤其是体弱的老人、小孩及体质偏寒的人,不可骤减衣物。
“春不减衣,秋不戴帽。”倘若过早减去穿了几个月的冬衣,一旦气温下降,身体就会难以适应,抵抗力下降后就会给各种病菌以可乘之机。
春捂的目的不仅在于防止气温变化过快造成身体不适,更重要的是防止病毒侵入。春回大地,万象更新,各种细菌、病原微生物也会从“冬眠”中醒来,其传染性、致病力和感染性很强,容易引起各种流行性传染病,因此要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杜绝各种传染源。
“立春是从冬天到春天的过渡,春捂不仅是要防止冬天的寒邪,还要防止春天盛行的风邪。”中医师说,“中医里认为‘风为百病之长’,风邪的侵入会导致各种外感疾病,如感冒、皮肤瘙痒、肌肉关节痛、头痛和各种过敏症。”
中医师表示,风邪是外界致病因素中的一种,其致病的特点是发病快、变化多。一年四季都有风邪,但以春季居多。同时,风邪还容易与寒、湿、热等外邪联合起来,形成风寒、风湿、风热等疾病。
“升补”疏肝
预防风邪,仅靠春捂是不够的,还需要提高体内的“正气”,也就是自身的免疫力。饮食调理就是提高免疫力的一个重要方法,如果说冬天时要通过“滋补”来补肾御寒的话,春天时就应“升补”以疏肝养阳。
“按照中医的五行学说,春属木,与肝相应。”中医师说,“立春时阳气初生,理应多吃些辛甘发散的食物,少吃酸味的食物,在培育自身阳气的同时疏养肝气。”
“肝喜调达而恶抑郁”,中医认为,肝脏与草木相似,所谓调达,就是指肝像树一样喜欢不受约束地生长,不喜欢受压抑。草木在春季萌发生长,肝脏在春季时功能也更活跃,引导气血从里向外调动,排泄体内的浑浊之气。
这时在饮食上就应“投其所好”,例如西红柿、枇杷、山楂等酸味食物有收敛的特性,不利于阳气的生发和肝气的疏泄,不应多吃;而豆芽、韭菜、葱、香菜等辛温的食物则有发散的效果,有助于养阳护肝,适宜多吃。
此外,保持良好的情绪也有益于养肝。心情阴郁或是急躁易怒引发肝脏气血瘀滞不畅,反之,心情舒畅、心态平和,则有利于肝气正常生发和调节。所以,在立春时,不妨约上三五好友,趁着晴天去户外散步踏青,这样才能与大自然生发的春气相呼应。
女人春季养生妙招
吃:多甘少酸是春季饮食原则
中医认为,春季与五脏中的肝脏相对应,很容易发生肝气过旺,对脾胃产生不良影响,妨碍食物正常消化吸收。甘味食物能滋补脾胃,而酸味入肝,其性收敛,多吃不利于春天阳气的生发和肝气的疏泄,还会使本来就偏旺的肝气更旺,对脾胃造成更大伤害。这正是慢性胃炎、胃溃疡等疾病在春季容易复发的原因之一。
在“补”的问题上,健康人完全可以不用进补,而有慢性病的人则可按照春夏养阳的原则,及时咨询医师进行辩证调治,这样既能控制旧疾,还能预防新病,或在医师指导下以各种参进行调养,增强体质,但千万不要滥用补药。
中医专家介绍,眼下人们可以多吃一些性味甘平的食物,如瘦肉、蛋类、牛奶、蜂蜜、豆制品、新鲜蔬菜。由于春季肝气旺、脾气弱,而脾胃主四肢,脾气不旺,四肢酸软无力,所以还要补脾。药补不如食补,补脾多吃鲫鱼、胡萝卜、苹果、淮山等。
穿:春捂四原则
中医讲究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冬天天冷,到了春天,人就和植物一样开始复苏,可春天正是各种病毒活跃的时候,加上春天时寒气还没有完全散去,人也就很容易患病。所以,在穿衣上中医讲究养生防病应当“春捂”。
中医专家介绍,“春捂”也就是着重于保暖,而“春捂”的时期应该是在早春,一般从三月初到四月中旬。“捂”的程度也应当因人而异,根据自身的身体素质决定增减衣物,一般来说,“春捂”可以遵循以下原则:随时增减衣物。
注意防寒保暖,以助人体阳气生发,抗御外邪侵袭。对婴幼儿、老人和孕产妇更为重要,“老病号”更应注意防寒保暖,以预防中风、心肌梗塞等疾病的发生。捂得过多也不好。如果衣物穿得过多,捂得过厚、过紧,不仅不利于肌体御寒,而且还会限制活动。
睡:睡个午觉防春困
经过漫漫寒冬,人体阳气消耗不少。初春时阳气升发不足,人就感到非常困乏。如果出现“春困”现象,就要注意自我调节。
首先,人们应克制情绪,以免伤肝,肝火上扰容易影响脾胃功能,从而为消化道疾病敞开大门。同时不要因为“春困”而睡懒觉,应适应春季,调整自己的作息规律。如果觉得困乏,不妨补个午觉,消除疲劳。
其次,克服春困可从饮食调理入手补气、补阳。中医讲究“春夏补阳,秋冬补阴”,而补阳药补不如食补。专家认为,春季用茯苓煮粥或用莲蓉红枣煮粥可补脾气不足,多食龙眼肉也可补脾气,多食枸杞、乌鸡等可补肾气不足,这些饮食疗法都可缓解春困现象。
行:开春运动有“良方”
中医认为,春天的阳气在树林、江河、湖边的空气里尤其旺盛,这些地方富含着一种负氧离子,它有止咳、消除疲劳、调节神经、降压、镇静等功效。运动地点选择在室外,能改善呼吸、新陈代谢及血液循环的状态,越练越精神。所以春季运动首先要在室外。
入春以后要适应阳气升发的特点,加强运动锻炼,可选择跑步、打拳、做操、散步、打球、放风筝运动,让机体吐故纳新,使筋骨得到舒展。另外,春季锻炼不宜出汗过多,刚出汗就差不多了,锻炼结束时还要立即擦干汗液,换上干净衣物,以防着凉。若已经感冒,还是不宜参加体育锻炼,而应多休息,待感冒痊愈后再参加锻炼才好。
春末夏初养生5招益寿延年
1、饮食调养升阳气
因为春天阴消阳长,养生可多吃一些温补阳气的食物,以及春天的时令蔬菜,有助于提升阳气。选择温补食物要同时兼顾既能补阳又不会伤阴的原则。平时可多食用热性较平和的桂圆、大枣、红糖、小米、山药、茯苓、莲子、薏仁等。饮食上则不要吃过多寒凉的食物,若有明显的上火迹象如口苦、喉咙疼痛则可泡些金银花茶饮用。
同时,如果在初春天气乍暖还寒时,饮食上不宜大补,应以助阳养气为主,可多吃些韭菜、生姜等。
2、做好“内外”保暖很重要
应重点做好双脚和腿部保暖,裤子和袜子不可过早减少,并常用热水烫脚,睡觉时下半身盖厚一点。
有人问,春天夏天这么热了,还保护什么?这个保护,是我们人自身造成的。因为天热了,人就喜欢贪凉。春天的表现是脱得太快,其实“春捂”就是告诉你春天要稍微多穿点,捂点汗出来才能养阳。而夏天,吹着冷气,吃着冷饮,把身体里面搞得很寒。所以,为了保护我们的阳气,这个时候就要养阳了。
那么怎么做呢?春天就是穿多点,多做户外运动。夏天,就是不能老吹空调,冷饮要少吃,每天要让自己出点汗。
但是需要掌握平衡,不能为了春捂就衣服拼命穿,裹得透不过气来。春天日常穿着以微汗为宜,当然运动时多出点汗不要紧。夏天冷气不要直接对着人吹,在空调房里也是微汗为宜。吃冷饮时放慢速度,一次不要吃太多。每隔两个礼拜或一个月,专门吃点热性食物。这样,基本能达到要求了。
3、睡眠好:养生先养肝
很多人逢万物之春,却莫名出现情绪不好,不易开心,常爱流泪,眼睛胀痛,指甲无光等症状,这是肝功能失调在作祟。中医养生理论认为“春与肝相应”,春季养生应以保养肝脏为主。肝功能正常了,人体的气血就会通畅顺达,否则产生气血淤滞,百病丛生。
4、心情好:亲近自然展身心
自我调控和驾驭情绪也有利于肝气舒发,保持愉快的心情对养肝多有裨益。“上班对着没有生命力的电脑,下班对着没有生命力的电视,这不利于调养身心”,专家建议,坚持锻炼能舒筋活络,有益肝脏。可散步、慢跑、做体操、打太极拳、舞剑、打球、郊游和爬山等。
提醒:运动时间宜选择每天阳气增长最快的时候,即早晨的5点~7点为宜。运动量以微微出汗即可,这样既能养护阳气,又不会因出汗过多而造成阳气流失。
5、补救法:按摩拍打
拍打背部:熬夜或者劳累,可采取拍打法和捏脊法。拍打法是手指并拢,掌心部位中空,从肩颈部位向下拍打到腰骶部位。捏脊法是拇指与其余四指相对,提起背部脊柱两侧的皮肤和筋膜,从腰 骶部位向上捏到肩背部。拍打法和捏脊法各反复操作3-5遍,每天1次。
老年人春季养生保健
1饮食调养。春季人体新陈代谢开始旺盛,饮食应避免油腻生冷之物,多吃富含维生素B的食物和新鲜蔬菜。饮食过量、缺少维生素B是引起春天犯困的原因之一。春天是肝旺之时,多食酸性食物会使肝火更旺,损伤脾胃。应多食一些味甘性平,且富含蛋白质、糖类、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
2运动养护。入春以后要适应阳气生发的特点,加强运动锻炼,可以到空气清新的大自然中去跑步、打拳、做操、散步、打球、放风筝等,让机体吐故纳新,使筋骨得到舒展,为一年的工作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3饱暖防病。春天到来,天气转暖,致病的细菌、病毒等也迅速繁殖,因而流行性感冒、肺炎等传染病最容易发生。“春捂秋冻”就是顺应气候的养生保健经验,因为春季气候变化无常,忽冷忽热,加上人们用棉衣“捂”了一冬,代谢功能较弱,不能迅速调节体温。如果衣着单薄,稍有疏忽就易感染疾病,危及健康。
养肝秘法 多吃萝卜少吃辣
情绪平和别激动
春季养生要顺应春天阳气生发、万物始生的特点,逐渐从“秋冬养阴”过渡到“春夏养阳”,注意保护阳气。因春属木,与肝相应,所以在春季养生上主要是护肝。中医认为肝主情致,因此护肝要从心情着手,养肝的关键就是要保持心情舒畅,防止“肝火上升”。情绪不宜过于激动、兴奋,要保持愉悦、平和,这有利于疏肝理气。
运动
剧烈运动耗阳气
立春过后,在生活习惯上,人们要逐渐晚睡早起。而且随着气温回升,立春后人们也要逐渐增加户外活动的时间,这可以加快血液循环,有利气血运行。不过由于立春后天气乍暖还寒,这时比较适合进行节奏和缓的运动,如春游、放风筝、散步、慢跑、打太极以及并不剧烈的球类运动。
要注意的是,这一时节运动不宜剧烈,不宜大汗淋漓、气喘吁吁,否则可能耗阳气,对养生不利。而且由于立春后气候仍然干燥,运动时补充水分也是很必要的。
饮食
萝卜韭菜可多食
立春后的饮食也是很有讲究的,要护阳气。我国很多地方有立春吃春饼、萝卜等食物的习俗,这也是为了养护阳气。春饼里的韭菜是上佳的护阳气的食物,而豆芽有滋润作用,都是春天里比较适宜的食物。另外,可以多吃辛温发散的食物,如多用豆豉、葱、姜、胡椒、香菜、蒿子、韭菜、虾仁等有利阳气生发的食物来调味。饮食还要少酸多甘,多食用口味微甜的甘润食品,如大枣、百合、荸荠、梨、桂圆、银耳、萝卜等。而酸味食品有收敛作用,不利于阳气的生发和肝气的疏泄。
同时,要少吃过于辛辣的食物以及油炸、烧烤的食物。与冬季不同的是,立春后麻辣火锅要少吃,羊肉、狗肉也要少吃,因为这些食物都可能损耗阳气,导致上火。
春捂
防风寒衣物要挡风
春天是由冬寒向夏热过渡的季节,冷暖气团交替活动频繁。立春后昼夜温差较大、早晨气温较低,由于人体对春季风向多变的气候特点适应性较差,加上随着大地回春人体表面的毛细血管逐渐开放,但天气乍暖还寒,而且春天风大易伤阳气,人也很容易受风寒。因此立春后是感冒和呼吸系统疾病的易发期,发病人数较多,心脑血管疾病也处于多发期。立春过后要注意保暖防病,一定要春捂秋冻,春天里的衣物一定要保暖、挡风。
春季糖尿病养生之道
一、“春捂”防流感
“春捂秋冻”是中国民间的一条保健谚语。冬末春初,乍暖还寒,气候变化多,衣着不当,特别容易着凉感冒。糖尿病患者免疫力普遍较弱,成为感冒的高危人群,感染会造成其血糖控制难度加重。因此,糖尿病患者尤其是气虚型体质,应严格遵循“春捂”原则,注意保暖。
二、少酸多甘调饮食
“民以食为先”,如果饮食得当,将帮助你提高身体素质,抵御外界病毒。然而,饮食的宜忌,历来也为百姓所重视。那么春季的饮食宜忌是什么呢?春季,人体阳气开始升发,新陈代谢逐渐旺盛起来,多用辛甘食物以助阳气,利于代谢。又因为春季为肝气旺盛之时,肝气旺则会影响到脾,所以春季容易出现脾胃虚弱病症,多吃酸味的食物,会使肝功能偏亢。故春季饮食调养,宜选甘温之品,忌辛辣。饮食宜清淡可口,忌油腻、生冷及刺激性食物。所以糖尿病人在春季宜多食富含优质蛋白质、维生素、微量元素的食物,如瘦肉、蛋、新鲜蔬菜、水果等,以养肝护脾。在挑选蔬菜时我们可以选用韭菜、春笋、山药、豌豆苗、苦瓜、黑木耳等这些具有辅助降血糖、降血压作用的食物烹饪食用。
三、心境恬淡平血糖
春季养生要顺应春天阳气生发、万物始生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着眼于一个“生”字。中医五行学说认为,春属木,与肝相应,肝喜调达,主疏泄,恶抑郁而喜调达。故在春季精神养生方面,要力戒暴怒,更忌情怀忧郁,尤其是头小,面长,两肩广阔,背部挺直,身材比较瘦的偏于木型体质的糖尿病患者,急躁的情绪极易影响血糖、血压的波动,更应该做到心胸开阔,乐观向上,保持恬淡的好心态,辅助血糖和血压控制稳定。
四、勤洗勤换护足部
春季天气转暖,平时脚汗较多的人容易患足癣,病史较长的糖尿病患者多有血管病变、神经病变,足部皮肤的小破损或癣病均可能发展为经久不愈的慢性溃疡,甚至发展为坏疽导致截肢。因此,糖尿病患者在春天应穿着宽松的棉袜和棉布鞋,并每天检查足部,天天换洗袜子。如果有皮肤小破损,应尽早到医院就诊,不可自行处理,以免小病酿大祸。
什么是倒春寒
什么是倒春寒
春季气温回升后遇较强冷空气入侵而出现的持续低温阴雨天气。一般冬春过渡季节,气温逐渐上升,但有的年份,冬末比较温暖,入春后,常因较强的冷空气袭击导致气温剧降,而明显低于常年同期平均值,这种前暖后冷的天气称为“倒春寒”。
在“倒春寒”天气里,最大特点是春季的多发传染病与低气温交织,极易导致各种感冒病症或慢性病急性发作。中医专家认为,除了一般人群要关注气候变化,春捂保暖不可掉以轻心外,还可以学一点养生防病的招数。
倒春寒一般发生在初春三月
民间的春捂秋冻养生谚语有其科学道理,春捂指的是春季气温刚刚转暖,不宜过早脱掉冬装,因为经过冬季几个月,身体产热散热调节功能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从冬季到初春,容易大暖大寒,早晚温度和中午的温差比较大,如果过早地脱掉冬装,一旦气温下降就难以适应,人体受寒以后抵抗力下降,很可能让慢性病急性发作,而心脑血管病在三月发病率较高。
春季养生首先要注意精神调适。中医认为春属木,和肝相应,肝主疏泄,这时候要用积极向上的态度对待事情,不要使情绪抑郁。所以主张大家春季踏青赏花,登高旅游,这样有利于春阳的生发,达到天人相应的目的。饮食调养上,要注意食用温补阳气,性温升散的食物,比如说葱、蒜、姜、韭菜等,但是辛辣和发散的食物也不能过度,另外中医主张春天用甘味补脾的食物,像大枣、山药等。多吃新鲜蔬果,以利于平肝清热通肠。起居调养上,专家主张早睡早起,避免春困。运动调养上,春天阳气生发,应该多到空气新鲜的地方散步或放风筝,建议行动不便的老人多晒太阳。随着春天转暖,致病微生物容易繁殖,传染病增多,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少到公共场所活动,慢性病的人防止过度劳累旧病复发。
初春三月,防止上呼吸道感染,养肝,强心安神十分重要,需要提醒的是,我们不要过早减去外衣,应多捂一段时间,以缓慢调整身体的阴阳平衡,适应新的气候条件。
必须懂的五个春季养生保健知识
1、春季养生保健知识:春捂防寒应有度
春捂是防春寒的有效措施,春季养生适度春捂是保养人体阳气的科学方法。尤其是清晨与夜晚,穿衣盖被应该偏多偏厚一些,重点是捂身体下部。保养阳气能增强抵抗力,避免寒邪入侵,有效防止多种传染性疾病。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的老年人更需防寒、保暖、壮阳气,以预防中风或心肌梗塞的发生。
但是,春捂也应该有度,15℃是春捂的临界温度,超过15℃就要减衣,不要再捂了,再捂下去就易诱发春火的产生。另外,春季养生饮食上要注意调养肝气、去春火,多吃甘淡食物,如黑米、豆类及其制品;蔬菜有芹菜、油菜、胡萝卜等;果品有栗子、红枣、枸杞子、菠萝等。将这些食品科学搭配食用,能从中摄取丰富的营养,特别是蔬菜中的多种维生素,可充分满足肝脏的需要。除了春捂有度与药食调理外,还需要调养精神,制怒养肝,以防春火萌动。
2、春季养生保健知识:多种方法解“春困”
春季养生犯了“春困”,不要只是多睡觉、补睡眠,而应找到“春困”的诸多原因,对症调养,以缓解“春困”的困扰。坚持体育锻炼 要做到清晨早起,松解衣扣,放松形体,信步漫行。春季养生可选择轻柔舒缓的活动项目,或练字功、或做体操、或慢跑、或打太极拳,活动关节、舒展肢体,使郁滞宣行,气血疏通,阳气生发。只要按照人体四季变化的自然规律,顺应春季阳气生发的特点,补充氧气,刺激感官,调节精气神,食养神血,便可奏效。
春季养生喝清淡花草茶 ,多喝些清淡的香茶也能醒脑助神,减轻“春困”。有条件者可种养些有芳香味又可提神的时令花草,有助于调节情绪、焕发精神。春季养生注意饮食调养 春天阳气生发,温食有助于护阳,姜、葱、韭菜宜适度进食,黄绿色蔬菜如胡萝卜、白菜宜经常食用,至于寒凉、油腻、黏滞之品易伤脾胃阳气,则应尽量少食,否则会加重“春困”现象。
3、春季养生保健知识:养肝要慎吃“肝”
春天正是养肝的好季节,于是有些人便按照“以肝补肝”的方法进行食补。健康专家提醒春季养生:患有肝、肾、痛风等疾病的人不要“以肝补肝”,即使是健康人也不宜多食动物肝脏。肝脏是人和动物最大的解毒器官,从市场买回的动物肝脏均暗藏着多种毒素。肝脏病患者由于肝功能不全,难以及时分解这些毒素,会加重肝脏的负担,影响肝病的康复。春季养生补肝应本着“以甘养肝、舒肝养血”的原则,适当吃些大枣、蜂蜜、荠菜、竹笋、香椿、菠菜以及鲫鱼、鸭肉等食品,可以达到养肝、护肝的目的。
4、春季养生保健知识:预防头痛是关键
在一年四季中,春季患头痛者最多,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睡眠节律改变、病毒感染、衣原体感染、高血压等。春季养生预防头痛自我按摩是很好的办法,平日里可用指尖像洗头那样抓挠,或用天然鬃毛硬刷、木齿梳子梳头来进行头部按摩。具体方法是:从鬓角朝额头向后脑勺缓慢圆周运动,不论你采取以上哪种方式,按摩时都会感觉很舒服、很轻松。
减轻视力负担,每隔一小时左右用手掌掩眼,让眼睛休息不少于30秒钟,然后将手移开,缓慢睁开眼睛。此外,眼睛在经受不易察觉的闪烁时,也会使大脑疲劳而引起头痛。注意科学饮食。忌食巧克力、咖啡和可可等食品,因为这些食品含有能够使血管收缩的物质,随着血管的扩张会引起头部疼痛感。省略或延迟用餐也可能引起头痛,要多食大豆、海产品、核桃等含镁元素丰富的食物。
5、春季养生保健知识:阳气初生不宜吃酸收之味
春季养生饮食调养要注意春季阳气初生,应该吃些辛甘发散之品,不宜吃酸收之味。因为酸味入肝,具收敛之性,不利于阳气的生发和肝气的疏泄,饮食调养要投脏腑所好。食品应选择辛温发散的大枣、豆豉、葱、香菜、花生、韭菜、虾仁等,少食辛辣之物。总之,立春后在生活上要逐渐晚睡早起,调养心情,防肝火上升,饮食要选辛温发散之品。
饮食清淡防上火 春季人易上火,肝火上升,会使肺阴更虚,肺结核等病菌容易乘虚而入。因此,春季饮食应以清淡为好。辛甘之品助春阳 初春阳气初发,可选择鸭肉、海带、绿豆、甘蔗汁、荸荠、百合等以消火,要少吃油腻、生冷食品,多选择含维生素B、E的主食与副食,以养脾胃。
适当春捂 养生防病
我国民间历来有“春捂”的说法,从中医理论上讲,春捂既是顺应阳气生发的养生需要,也是预防疾病的自我保健。适当春捂,能起到很好的养生防病效果。
医学研究认为,春捂的最佳时间是冷空气到来前一两天,一般持续1~2周为宜,即待气温回升后,得再捂7天左右,体弱者要捂14天以上,才可减少衣物。日夜温差大于8℃是春捂的信号,而如果一天中气温普遍超过15℃则不需要再捂。
“春捂”要注意“捂”好三个部位,这其一就是手腕。手腕处有心经的原穴——神门穴,大家都知道心主管全身的血脉,通过输送气血来温暖全身。而原穴正是主管各脏腑的元气和生命的原动力所发出的穴位,能够强化该脏腑的功能。所以春捂的第一个关键部位就是神门穴。
春捂部位二:腰腹部。人体阳气的根在肾,而腰为肾之府,肾阳虚时会腰部酸软怕冷。特别是一些胃部怕冷、爱腹泻的老年人,要特别注意这个部位的保暖,可经常在肚脐热敷,睡觉时还要注意盖好腹部。
春捂部位三:腿脚。有些老年人在寒冷天气时容易出现偏头痛或小腹痛,甚至出现恶心、呕吐、眼睛痛,中医分析这种表现属于肝阳虚,春捂时要重点保护好小腿外侧,可以多热敷足临泣穴和阳辅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