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褥期母体变化有哪些
产褥期母体变化有哪些
生殖系统的变化
子宫在产褥期变化最大。胎盘娩出后的子宫,逐渐恢复至未孕状态的过程,称为子宫复旧。
(1)子宫体:子宫体肌纤维复于产后1周子宫缩小至约妊娠12周大小,在耻骨联合上方可扪及。于产后10日,子宫降至骨盆腔内。产后6周,子宫恢复到正常非孕期大小。子宫重量也逐渐减少,分娩结束时约为1000g,产后1周时约为500g,产后2周时约为300g,直至产后6周时约为50g,接近非孕期子宫大小。
子宫内膜的再生:整个子宫的新生内膜缓慢修复,约产后第三周,除胎盘附着处外,子宫腔表面均由新生的内膜修复。胎盘附着出全部修复需至产后6周。
(2)子宫颈:于产后2—3日,子宫口仍可通过2指。与产后1周,子宫颈外形及子宫颈内口恢复至未孕状态,产后4周时子宫颈完全恢复至正常形态,分娩时宫颈发生轻度裂伤,多在子宫颈3点及9点处,使初产妇的子宫颈外口由产前的O形(未产型),变为产后的“一”字型横裂(已产型)。
(3)阴道及外阴:约在产后3周重新出现粘膜皱襞,但阴道于产褥期结束时尚不能完全恢复至未孕时的状态。分娩后的外阴轻度水肿,于产后2—3日内自行消退。会阴部若有轻度撕裂,或会阴切口缝合后,均能在3—5日内愈合。处女摸在分娩时撕裂形成残缺不全的痕迹,称为处女膜痕。
(4)盆底组织:若能于产褥期坚持作产后健身操,盆底肌有可能恢复至接近未孕状态。
2.乳房的变化
乳房的主要变化是泌乳。随着胎盘剥离排出,产妇血中的胎盘生乳素、雌激素水平急剧下降,胎盘生乳素在6小时内小时,孕激素在几日后下降,雌激素则在产后5—6日内下降至基线。产后呈低雌激素、高泌乳激素水平,乳汁开始分泌。
初乳中含蛋白质较成熟乳多,尤其是分泌型IgA(曾被称为出生后最早获得的口服免疫抗体)。脂肪和乳糖含量较成熟乳少,及易消化,是新生儿早期理想的天然食物。产后7—14日所分泌的乳汁为过渡乳,含蛋白质质量逐渐减少,脂肪和乳房含量逐渐增加。产后14日以后所分泌的乳汁为成熟乳,呈白色。初乳及成熟乳中,均含有大量免疫抗体,如分泌型IgA。
3.其他系统的变化
(1)血液及循环系统的变化:产妇早期血液仍处于高凝状态,有利于胎盘剥离创面能迅速形成血栓,减少产后出血量。纤维蛋白原、凝血活酶、凝血酶原于产后2—3周内降至正常。红细胞计数及血红蛋白值逐渐增多。白细胞总数于产褥早期仍较高,中性粒细胞增多,淋巴细胞数减少。血小板数增多。红细胞沉降率于产后3—4周降至正常。
(2)消化系统的变化:产后胃肠肌张力及蠕动力减弱,约需2周恢复。产褥期容易发生便秘。
(3)泌尿系统的变化:妊娠期体内滞留的大量水分,需在产褥早期主要经肾排出,故产后最初数日的尿量增多。肾盂及输尿管生理性扩张,需4-—6周恢复正常。在分娩过程中,膀胱受压致使粘膜水肿充血及肌张力降低,以及会阴伤口疼痛,不习惯卧床排尿等原因,容易发生尿潴留。
(4)内分泌系统的变化:哺乳产妇垂体催乳激素于产后数日降至60μg/L,吸吮乳汁时此值增高,不哺乳产妇则降至20μg/L。不哺乳产妇通常在产后6—10周月经复潮,平均在产后10周左右恢复排卵。有的在哺乳期月经一直不来潮,平均在产后4—6个月恢复排卵。
临产前孕妈妈的母体变化有哪些
(1)子宫的变化
这个月孕妇已近临产,胎儿顺着骨盆口下降,子宫底的位置也跟着回落,胃和心脏所受的压迫减小,食欲会有所增加,由于腹部压力减弱,呼吸也比上个月容易了,孕妇浑身变得轻松起来。但是,由于子宫对膀胱和直肠的压力增加,因此排尿次数会增加,而且容易出现便秘。此外,肚子也会有发胀变硬的感觉。
自怀孕开始到现在,孕妇的子宫纤维长了几十倍,而且越来越粗,使得子宫弹性不断增加。子宫壁静脉也变得非常粗大,它能迅速地将含有大量二氧化碳的血液运回心脏进行处理加工。子宫颈在怀孕前是比较坚硬的,现在变得非常柔软、光滑而坚韧。在胎儿娩出时,子宫颈口可从正常的2厘米一下子扩大到10厘米。
到了预产期,子宫容积可达4~5升,高度约32厘米,宽约24厘米,重量约1200克左右。孕妇的腰部出现钝痛,出现临产的各种征兆。
(2)乳房的变化
乳房也在迅速的发展,现在它已做好了哺乳的一切准备。在孕妇体内的催乳素(一种雌性激素)的作用下,它在生产后第3天就可以给新生儿喂奶。
(3)骨盆的变化
骨盆的各个关节在不断松弛。这样,在生产时骨盆可以拉宽好几个厘米,使胎儿能顺利地降临人世。
坐月子的重要性
“月子”,医学上指的是产褥期。产褥期主要是指从分娩结束到产妇身体恢复至孕前状态的一段时间。从胎儿娩出以后到产后30-40天这个时间叫做产褥期,民间俗称“坐月子”。
在坐月子的过程中,实际上是妈妈整个的生殖系统恢复的一个过程。产前孕妇担负着胎儿生长发育所需要的营养,母体的各给系统都会发生一系列的适应变化。子宫肌细胞肥大、增殖、变长,心脏负担增大,肺脏负担也随之加重,妊娠期肾脏也略有增大,输尿管增粗,肌张力减低,蠕动减弱。其他如肠胃内分泌、皮肤、骨骼、关节、韧带等都会发生相应改变。
产后胎儿娩出,母体器官又恢复到产前的状态。子宫、会阴、阴道的创口会愈合,子宫缩小,膈肌下降,心脏复原,被拉松弛的皮肤、关节、韧带逐渐恢复正常。这些形态、位置和功能能否完全复原,则取决于产妇在坐月子时的调养保健。若养护得当,则恢复较快,且无后患;若稍有不慎,调养失宜,则恢复较慢。而且,“坐月子”这一段时间,产褥感染、乳腺炎、子宫脱垂、附件炎等多种严重威胁产妇健康的疾病,都可能在这段时间内发生。同时,民间有许多关于“坐月子”的陈规旧俗,也会给产妇带来困惑和压力。
产褥期是怎么回事
产褥期≠坐月子
在我国“坐月子”的习俗已经流传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是协助产妇顺利的度过产后生理和心理转折的关键时期。但是传统中的坐月子只有一个月的时间,因此传统中的坐月子仅仅相当于产褥期的前30天的时间,是不能够替代整个产褥期的。很多人误以为坐月子就是指产褥期,其实这种人为是不够全面的产褥期的身体变化。
产褥期≠卧床一个月
有人说产褥期就是要卧床一个月,其实这种说法也是错误的,早期下床活动可以促进身体尽快恢复,并且有利于子宫的回复和恶露的排出,从而可减少各种感染的机会,还能促进肠蠕动,减少便秘以及痔疮的发生。一般健康的产妇在6-8小时左右就可以做起来,12小时自己可以到厕所大、小便,一般第二天即可随意活动;对于剖腹产产妇,在卧床6小时候可翻身,术后24小时可以做起来,具体下床时间可根据产妇个人情况而定。
产褥期的身体改变
产褥期母亲的全身各个系统都会发生相应的生理变化,其中以生殖系统变化最大,其次是乳房,以及循环、泌尿和内分泌等系统的变化。在产褥期子宫肌层的缩复和子宫内膜进行再生;产后恶露的排出;乳房也开始分泌乳汁;产妇的消化以及内分泌系统也会逐渐恢复到怀孕前的状体;还会在在产褥早期出现尿量增多、体温升高等变化等。
小贴士
产褥期产妇的身体恢复需要一定的过程和适宜的环境,要达到身体的恢复,心理的变迁,身份的转变,生活的适应,都需要一定的时间进行适宜。这短时间产妇自身身心的调整、家人的悉心照顾,都关系到以后的身体健康和婴儿的成长。因此在这段时间进行科学的修养调整避免过早的进行紧张的脑力、体力劳动,避免导致身体和心理的一系列疾病是十分重要的。
三伏贴可以治月子病吗 什么是月子病
月子病亦称之为“产后风”,是妇女在分娩时期,因筋骨腠理大开,身体虚弱,内外空虚不慎风寒侵入而引起的一种病症。妇女产后,因妊娠引起的身体变化及分娩引起的体力损失、出血等症状,产褥期间调理不当,就有可能会产生月子病。
身体变化有哪些
进入青春期,显著的变化是身体上第二性征的发育成熟,女孩子们会体验到初潮的感觉。所谓初潮,就是月经第一次来潮,很多女孩子为此感到困惑和不知所措。
其实要理解这只是身体发育的正常现象,这是说明我们已经长大,成为能够生育的女性了。在此时,女孩子的心理会变得敏感和多疑,家长们需要跟孩子解释清楚月经到底是怎么回事,打消顾虑和疑惑。
月经初潮一般发生在12-15岁左右,这时候也正是女孩子心理变化比较剧烈的时期,因此对于月经初潮和以后的每个月来临,都会给女孩子一种无形的压力,需要及时缓解焦虑和紧张心理。
产褥期是什么意思 产褥期的身体改变
产褥期母亲的全身各个系统都会发生相应的生理变化,其中以生殖系统变化最大,其次是乳房,以及循环、泌尿和内分泌等系统的变化。在产褥期子宫肌层的缩复和子宫内膜进行再生;产后恶露的排出;乳房也开始分泌乳汁;产妇的消化以及内分泌系统也会逐渐恢复到怀孕前的状体;还会在在产褥早期出现尿量增多、体温升高等变化等。
孕期母体生理变化 肾脏的变化
孕期,肾脏承担着自身和胎儿废物排泄的双重任务。怀孕后,子宫逐渐增大,压迫膀胱,因而膀胱内尿量虽不多,但有尿意;孕妇可出现尿频,在孕期前3个月和怀孕最后1个月,尤为突出。
什么是产褥期 产褥期≠坐月子
在我国“坐月子”的习俗已经流传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是协助产妇顺利的度过产后生理和心理转折的关键时期。但是传统中的坐月子只有一个月的时间,因此传统中的坐月子仅仅相当于产褥期的前30天的时间,是不能够替代整个产褥期的。很多人误以为坐月子就是指产褥期,其实这种人为是不够全面的产褥期的身体变化。
产褥期身体有哪些变化 产后抑郁
由于产后激素变化和突然由分娩时的紧张情绪变得松弛下来,可能出现情绪低落或者容易激动,产褥期间的感情也变得敏感脆弱,有时还可能出现失眠,头痛,心悸等不适,应当注意及时的调整,一般情况下这些不良情绪会很快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