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结石怎么预防 素食者应适当补充卵磷脂
胆囊结石怎么预防 素食者应适当补充卵磷脂
正常人的胆固醇与胆盐,卵磷脂以一定的比例混合呈微胶粒状悬浮胆汁中,当这一比例破坏,便会形成胆结石。一些素食者摄入卵磷脂不足,且素食中过多的纤维素妨碍了胆汁酸的重吸收,使胆汁的胆盐浓度下降。卵磷脂与胆盐不足,导致比例失调,造成结石的形成。
预防胆囊结石新方法都有哪些
定期进餐和增加运动:最近在动物模型中每天用脂类和蛋白质混合物或外源性缩胆囊肽(CCK)刺激胆囊排空,预防胆汁淤滞,明显减少了胆囊结石发生,推荐按时进餐,避免两餐间歇过长,减少胆汁酸肠肝循环的阻断时间,当肝脏分泌胆汁酸时,胆汁泡中胆固醇/磷脂的比值降低,建议三餐之后在临睡前增加一次小餐,缩短一夜的空腹时间,经常排空胆囊,不但促使胆汁酸的循环,还减少胆汁在胆囊中的停留时间,这种饮食方式可能增加了热卡的摄入,有导致肥胖的危险,因此要增加体力活动,促使能量消耗。
高危人群的预防:除了对一般人群进行初级预防以外,还要选择性地对部分即将形成胆囊结石的高危人群进行重点预防,胆囊结石高危人群是指具有形成胆囊结石危险因素的人,流行病学指出,年龄增加,女性,多产妇,有印第安遗传基因的人种,高脂血症等都是危险因素,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瑞金医院经过以动物,胆囊结石病住院病人以及自然人群为对象的胆囊结石病高危因素预测研究,表明除了年龄,肥胖,高脂血症的特征以外,高危因素还包括血清DCA增加,胆囊收缩减弱,胆囊壁增厚,在所有这些因素中,胆囊形态和功能改变的预测意义最明显,对高危人群的胆囊结石预防,不但需要上述的饮食调节和增加体力活动,还要有计划地给予药物,纠正早期病理变化,熊去氧胆酸(熊脱氧胆酸)是目前最为有效的降低胆汁胆固醇饱和度的药物,长期服用的费用昂贵,还有可能增加空腹胆囊体积和降低胆囊张力的不利面,临床应用时要注意,对胆囊收缩功能差的可给予CCK等促进胆囊收缩的药物。
胆囊结石病的四级预防是治疗症状性胆囊结石,预防胆囊结石并发症,胆囊结石发展到症状性胆囊结石阶段时,逆转到无症状性胆囊结石的可能性极小,而且有发生急性胆囊炎,继发胆管结石,急性胰腺炎和胆囊癌等并发症的危险,预防方法是胆囊切除术。
胆囊结石四级预防的对象,从高危人群到症状性胆囊结石;采用的方法是调整饮食,改变生活方式,非手术和手术治疗,胆囊结石病研究的最终目的是将胆囊结石患者从治疗对象转变为预防对象,随着胆囊结石病流行病学的发展,胆囊结石预防的内容将会日益丰富和完善。
以上便是对于胆囊结石的预防知识的介绍,通过这般的了解,大家也是看出了胆囊结石的预防都是这么的严格,其危害性自然是不容小觑的,我们一定要努力避免这个麻烦。
导致胆囊结石病发的六大原因
导致胆囊结石病发的六大原因
病因一、经常不吃早餐。
这是因为空腹时间长了,胆汁分泌减少,胆汁成分发生改变,使胆固醇达到饱和,很容易在胆囊中沉淀,长此以往就容易形成胆囊结石。
病因二、饮食不卫生。
可能会把蛔虫带入体内,进入胆道,引起胆道阻塞,虫卵又可能成为晶核,时间长了就造成胆囊结石。
病因三、饮水少。
饮水少也会可能是引发胆囊结石的病因之一。事实上预防很多结石都需要多饮水。多饮水似乎是结石辅助治疗的通用方式。
病因四、长期高脂饮食或者低脂饮食。
大量脂肪摄入后可导致血液和胆汁中胆固醇升高,破坏胆固醇与胆盐、卵磷脂三者之间的平衡关系,若同时伴有胆汁瘀积、胆盐或卵磷脂沉积,就极易产生胆囊结石。
病因五、妊娠期胆囊排空滞缓。
妊娠期的女性由于雌性激素增加使胆汁成分发生变化,可增加胆汁中胆固醇的饱和度,或是妊娠期胆囊排空滞缓,产后体重等有关。都会产生胆囊结石。
病因六、并发症。
胆道感染,胆道蛔虫症可以继发胆结石,其他胆囊结石的发病亦与一些疾病有一定的关系,比如肝硬化、糖尿病、高脂血症、胃肠外营养、手术创伤和应用某些药物有关。会产生胆囊结石。
温馨提示:以上就是关于导致胆囊结石病发的六大原因的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胆囊结石症状要早发现,及早防范早治疗。胆囊结石拖得久了,可引发胆囊炎,胆囊穿孔,乃至胆囊癌,对患者危害极大。因此,患者需要引起高度警惕。
小孩记忆力差需要补充什么营养 补充卵磷脂
卵磷脂能增强脑部活力,延续脑细胞老化,有增强记忆力的等作用。小孩记忆差可以适当补充卵磷脂。
含卵磷脂丰富的食物:蛋黄、芝麻、花生、豆制品等。
胆囊结石应该如何预防
胆囊结石预防
1.胆石病的初级预防
(1)普遍预防:
胆石初级预防的目的是防止胆石形成。胆石的发生既有遗传因素又有环境因素,前者较难改变,而后者则能够调整。胆固醇结石病危险因素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热量和脂肪摄入高,胆石病发病率增加;摄入少则胆石发病减少。根据流行病学和成石机制研究,推荐下列预防措施。
肥胖者体内胆固醇过多,胆汁排出多。另一方面,肥胖患者应用种种方法减重,消耗体内脂肪组织,其中的胆固醇便排入胆汁,也增加胆汁胆固醇量。因此避免肥胖有积极意义。
DCA增加胆汁胆固醇分泌,抑制胆汁酸合成限速酶的活性,诱导成核加快。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瑞金医院分析400多例胆石患者,发现血清DCA含量明显大于正常人。钙和纤维素高的食物可以降低DCA,预防胆石形成。
动物实验证明,食物中饱和脂肪酸的减少不但可降低胆汁胆固醇含量,还使胆汁成核活性降低。
最近在动物模型中每天用脂类和蛋白质混合物或外源性缩胆囊肽(CCK)刺激胆囊排空,预防胆汁淤滞,明显减少了胆石发生。推荐按时进餐,避免两餐间歇过长,减少胆汁酸肠肝循环的阻断时间。当肝脏分泌胆汁酸时,胆汁泡中胆固醇/磷脂的比值降低。建议三餐之后在临睡前增加一次小餐,缩短一夜的空腹时间。经常排空胆囊,不但促使胆汁酸的循环,还减少胆汁在胆囊中的停留时间。这种饮食方式可能增加了热卡的摄入,有导致肥胖的危险,因此要增加体力活动,促使能量消耗。
(2)高危人群的预防
除了对一般人群进行初级预防以外,还要选择性地对部分即将形成胆石的高危人群进行重点预防。胆石高危人群是指具有形成胆石危险因素的人。流行病学指出,年龄增加、女性、多产妇、有印第安遗传基因的人种、高脂血症等都是危险因素。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瑞金医院经过以动物、胆石病住院病人以及自然人群为对象的胆石病高危因素预测研究,表明除了年龄、肥胖、高脂血症的特征以外,高危因素还包括血清DCA增加、胆囊收缩减弱、胆囊壁增厚。在所有这些因素中,胆囊形态和功能改变的预测意义最明显。对高危人群的胆石预防,不但需要上述的饮食调节和增加体力活动,还要有计划地给予药物,纠正早期病理变化。熊去氧胆酸(熊脱氧胆酸)是目前最为有效的降低胆汁胆固醇饱和度的药物,长期服用的费用昂贵,还有可能增加空腹胆囊体积和降低胆囊张力的不利面,临床应用时要注意。对胆囊收缩功能差的可给予CCK等促进胆囊收缩的药物。
2.胆石病的二级预防
胆石病二级预防就是防止无症状的胆石病转化为有症状胆石病。近20年建立和完善了多种胆石非手术疗法,如口服溶石、碎石,口服溶石、灌注溶石和碎石灌注溶石联合疗法等,可以去除胆石达到预防目的。在选择治疗方法时,除考虑疗效外,还要考虑选用安全、并发症少的方法。其次要进一步研究无症状胆石自然史,了解转化为症状性胆石的比例和临床特征,以及对胆石出现症状的危险性和非手术治疗或手术治疗出现并发症的风险比,以建立更完善的治疗无症状胆石,实现二级预防的方案。
3.胆石病的三级预防
非手术治疗胆结石在保留有功能胆囊的情况下,存在着胆石复发的问题,因此三级预防的内容是采用初级预防方案,纠正患者体内导致胆石形成的病理基础,避免胆石复发。医生和病人都要认识到非手术治疗后有可能胆石复发,注意定期复查,同时调节饮食类型,避免肥胖,加强身体锻炼。一旦发现胆石前期改变,即胆囊内胆泥形成,就早期予以治疗,可望收到很好的效果。
4.胆石病的四级预防
胆石病的四级预防是治疗症状性胆囊结石,预防胆石并发症。胆石发展到症状性胆石阶段时,逆转到无症状性胆石的可能性极小,而且有发生急性胆囊炎、继发胆管结石、急性胰腺炎和胆囊癌等并发症的危险,预防方法是胆囊切除术。
胆囊结石四级预防的对象,从高危人群到症状性胆石;采用的方法是调整饮食,改变生活方式,非手术和手术治疗。胆石病研究的最终目的是将胆囊结石患者从治疗对象转变为预防对象。随着胆石病流行病学的发展,胆石预防的内容将会日益丰富和完善。
导致胆囊结石病发的六大原
病因一、经常不吃早餐。
这是因为空腹时间长了,胆汁分泌减少,胆汁成分发生改变,使胆固醇达到饱和,很容易在胆囊中沉淀,长此以往就容易形成胆囊结石。
病因二、饮食不卫生。
可能会把蛔虫带入体内,进入胆道,引起胆道阻塞,虫卵又可能成为晶核,时间长了就造成胆囊结石。
病因三、饮水少。
饮水少也会可能是引发胆囊结石的病因之一。事实上预防很多结石都需要多饮水。多饮水似乎是结石辅助治疗的通用方式。
病因四、长期高脂饮食或者低脂饮食。
大量脂肪摄入后可导致血液和胆汁中胆固醇升高,破坏胆固醇与胆盐、卵磷脂三者之间的平衡关系,若同时伴有胆汁瘀积、胆盐或卵磷脂沉积,就极易产生胆囊结石。
病因五、妊娠期胆囊排空滞缓。
妊娠期的女性由于雌性激素增加使胆汁成分发生变化,可增加胆汁中胆固醇的饱和度,或是妊娠期胆囊排空滞缓,产后体重等有关。都会产生胆囊结石。
病因六、并发症。
胆道感染,胆道蛔虫症可以继发胆结石,其他胆囊结石的发病亦与一些疾病有一定的关系,比如肝硬化、糖尿病、高脂血症、胃肠外营养、手术创伤和应用某些药物有关。会产生胆囊结石。
不吃早餐易得胆结石是真的吗
哪些人易患胆石症?
1、中老年人:罹患胆石症以中老年人居多,且女性是男性的两倍。中老年人一般运动减少,身体基础代谢平均以每年0.5%的速度下降,控制胆道系统排出胆汁的神经功能也日趋衰退,胆囊、胆管的收缩力减弱,容易使胆汁淤滞,导致其中的胆固醇或胆色素等成分淤积而形成结石,这是主要原因。其次,中老年人身体发胖,体内脂肪代谢紊乱,造成胆汁内促成结石形成的物质(主要是胆固醇和胆色素)增加,尤其是女性,故而中年妇女是胆石症的高危人群。
2、经常不吃早餐者:由于空腹时间长,胆汁长期贮存在胆囊内形成淤积,导致胆汁中的胆固醇在胆囊内沉积,逐渐形成结石。
3、嗜甜食者:经常吃甜食,过量的糖分会刺激胰岛素的分泌,使糖原和脂肪合成增加,同时胆固醇合成与积累也增加,造成胆汁内胆固醇增加,易导致胆结石。
4、高脂饮食者:过量食用脂肪食物,使胆汁中的胆色素、胆固醇含量增加并发生沉淀,逐渐形成结石。
5、长期素食者:结石的形成固然与脂肪过多、胆固醇过高有关,但更主要的取决于胆固醇的溶解度。正常人的胆固醇与胆盐、卵磷脂以一定的比例混合呈微胶粒状悬浮胆汁中,当这一比例破坏,便会形成胆结石。一些素食者摄入卵磷脂不足,且素食中过多的纤维素妨碍了胆汁酸的吸收,使胆汁中的胆盐浓度下降。卵磷脂与胆盐不足,导致比例失调,造成结石的形成。
6、甲状腺功能低下的人:甲状腺功能差,导致机体基础代谢率下降,消化功能、胆囊、胆道的收缩功能便相应减弱,引起胆汁流出变缓、滞留淤积和浓缩而析出沉淀,从而引起结石。
7、其他:某些溶血性疾病或肝硬变时也可导致胆囊结石,但这种结石多半是黑色结石。肝炎会引起肝细胞变性,从而不能产生健康的胆汁。胃大部分切除或迷走神经干切断术后,也可使胆囊排空延迟,利于胆石的形成。胆石症的发生与遗传、吸烟、酗酒、服用麻醉品亦有密切的关系。肥胖的人,如果在减肥后,又恢复原状,也是诱发胆石症的高危因素。
患胆囊结石有哪些症状?
胆囊结石的临床表现与结石是否引起胆囊梗阻及细菌感染等因素有关。较大的结石不易引起胆囊的梗阻,病人无任何不适感觉,仅在B超体检时发现。也有部分病人表现为慢性胆囊炎的症状,如饭后上腹饱胀或隐痛,平时有上腹不适及嗳气等消化不良症症状,易误认为是胃病。有的患者会感右上腹及肝区隐痛,多为持续性,可被误认为是肝炎。
当结石嵌顿于胆囊颈部或胆囊管时,则出现典型的胆绞痛发作。表现为突然发生的右上腹绞痛,呈阵发性加剧,同时向右肩或胸背部放射,伴有恶心及呕吐。起病多与饮食、吃油腻的食物、劳累及精神因素有关。在发病早期可以没有发冷及发热,当胆囊有化脓感染时,则可出现发热、恶心及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胆囊发生坏疽和穿孔是急性胆囊炎的严重并发症,多见于有动脉硬化的病人,腹痛剧烈,病情发展较快。同时出现脱水、休克及腹膜炎等症状。此外,较小的一些结石,可通过胆囊管下降至胆总管内,可引起急性化脓性胆管炎、急性或慢性胰腺炎等相应的临床表现。
对那些无症状的胆囊结石主要依靠B型超声波检查来确诊。
没了胆囊对身体有影响吗?
许多须行胆囊切除的病人常问,胆囊切了,没胆汁了,会不会影响消化功能?要回答这个问题,应该先从胆囊的生理功能说起。胆囊的主要功能是贮存和浓缩胆汁,而不是分泌胆汁。肝脏每天分泌600~1000毫升胆汁,其中少部分在胆囊中储存起来,其余进入十二指肠。当食物经过十二指肠时,通过神经和体液的双重调节,分泌大量的胆囊收缩素,引起胆囊发生张力性收缩,胆囊中浓缩的胆汁流出进入十二指肠,参与脂肪的消化。胆囊切除术往往是在胆囊存在病变的情况下进行,多数病人的胆囊在术前就已经丧失了正常功能。当胆囊切除后,未经浓缩的胆汁持续进入十二指肠,食物中脂肪的消化和吸收不能得到浓缩胆汁的参与,消化吸收会受到一定的影响,部分病人术后出现腹泻现象。但一段时间后,患者胆管会出现代偿性扩张,消化功能逐渐得到调节或补偿。因此,胆囊切除后患者脂肪的消化吸收受到一定影响,出现大便次数增加,这些都是正常现象,可逐渐恢复,不用过分担心。采用清淡饮食,少食多餐,服用利胆药物等方法,可有效预防胆囊切除术后的并发症。
如何选择治疗方法?
目前胆囊结石的基本治疗原则仍是胆囊摘除术。因为中西医结合治疗胆囊结石,虽有少数病例可以成功,但就总的情况来看效果仍不满意,胆囊内的结石不但难于排净,且在治疗过程中又可能带来一些并发症。前几年,国外报道口服溶石药物可使一部分胆囊结石缩小或消失,但长期大量服药可引起一些并发症,而且停药后结石又可复发。与此相反,单纯的胆囊结石行胆囊切除后,由于没有合并其他并发症,故均可收到较好的效果。尤其近年来电视腹腔镜的问世,使不少患者不需剖腹即能将胆囊切除。该方法的优点是痛苦小、术后恢复快。
平衡的膳食是预防胆结石的关键
那为何许多人有吃早餐的习惯仍得了胆囊结石?得胆囊结石与很多因素有关。比如说与雌激素分泌有关系,女性、40岁以上、肥胖、有多次生育经历都是胆囊结石的高发因素,就是这个原因。还与胆囊功能也有关系,有的人先天胆囊收缩能力差,那么他得胆囊结石的概率就很可能比别人高。
此外,还与早餐吃什么也有关系。我们都知道,当我们摄入脂肪时,胆囊更容易受到刺激而收缩。如果每天早餐过于清淡,如只是喝碗白粥加白灼青菜,对胆囊的刺激可能不够。专家建议,早餐时要保证有适当的脂肪,可以加个蒸水蛋,或在粥里滴几滴麻油。
长期吃素会增加胆囊结石风险?
出于瘦身或长寿的目的,都市人中素食者越来越多。“长期吃素会增大胆结石风险”这样的说法,让很多人心生顾虑。吃素对胆结石的影响到底是怎样?李惠东教授解释,我们摄入脂肪时,胆囊更容易受到刺激而收缩,如果长期素食,且饮食过于清淡,的确有患胆囊结石的风险。
另外,正常人由胆囊排入胆道的胆汁酸95%要被肠壁重新吸收。素食者胆汁酸的“肠肝循环”减少,是造成胆囊结石的主要原因。长期素食,还会使脂溶性维生素A、维生素E缺乏,胆囊上皮细胞的脱落增加,促使胆固醇容易沉积,为胆囊结石的形成造就了便利条件。所以,大家在饮食中要积极预防胆囊结石发生,不能片面强调少吃油、多吃素,而应平衡饮食。
对于已经患有胆囊炎、胆结石的患者来说,除在急性发作期、胆总管内有大结石或胆囊颈部有结石应禁食荤食外,一旦病情稳定或在静止期,即应适当地补充一些动物性脂肪和蛋白质食物。
为什么会形成胆结石
●性别胆囊结石以女性常见,尤其多见于多次妊娠、长期服用避孕药或绝经后用雌激素类药物治疗的妇女。因为她们体内雌激素的变化直接影响肝脏的酶系统,使肝细胞分泌的胆汁中胆酸盐含量减少,胆固醇含量增加,还能干扰胆囊收缩功能,胆汁排放受阻,胆汁淤积,促使胆石形成。
●年龄随着年龄的增长,胆道运动功能逐渐降低。所以,年龄越大,胆汁中的胆固醇越容易从胆汁中沉积,故胆石症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上升。
●遗传基因最新研究发现,在人和动物中确实具有携带胆石症的信息基因。这就证实了胆石症的发生与遗传有关。
●长期不吃早餐一些夜间空腹时间长的人,胆汁分泌减少,胆汁的成分也发生变化,其中胆酸含量减少,而胆固醇在胆囊中沉积,长此以往,便形成胆固醇结石。原来就患有胆酸分泌不足或胆固醇分泌过多的人,若经常不吃早餐,更容易发生胆石病。
●嗜甜食者过量的糖分会增加胰岛素的分泌,加速胆固醇的积累,造成胆汁中胆固醇、胆汁酸、卵磷脂三者之间的比例失调;过量的糖分还会自行转化为脂肪,促使人体发胖,进而引起胆固醇分泌增加,从而促使胆结石的发生。
●过食精制碳水化合物因为过食精制碳水化合物会增加胆汁中胆固醇的饱和度,使胆固醇沉淀而形成结石。
●过食脂类食物摄入大量脂类食物,可促使胆汁成分改变,其中胆固醇和胆色素的含量增加;脂肪代谢也易发生紊乱,胆汁易浓缩,胆囊收缩功能也降低,更易形成胆结石。
●饮食不洁我国胆石病高发区,70%胆石是以蛔虫卵和蛔虫残体为核心。死亡虫卵或虫体一旦成为结石的核心,导致胆道引流不畅,加上虫体带入大肠杆菌造成的胆道感染,细菌可以使胆汁中可溶性的直接胆红素转变成难溶性的间接胆红素,而后者很容易与钙结合沉淀形成结石。
●长期素食者结石的形成固然与脂肪过多、胆固醇过高有关。更主要的取决于胆固醇的溶解度。正常人的胆固醇与胆盐、卵磷酯以一定的比例混合呈微胶柱状悬浮于胆汁中,当这一比例破坏,便会形成结石。一些素食者摄入卵磷酯不足,且素食中过多的纤维妨碍了胆汁酸的重吸收,使胆汁中的胆盐浓度下降。卵磷酯与胆盐不足,导致比例失调,造成结石的形成。
●胃大部分切除术后胃大部分切除时,往往会使迷走神经受到损害,胆囊张力下降,易使胆汁淤滞而形成结石。
●结肠部分切除术后的患者,因吸收肠道中胆盐的能力下降,使胆汁中胆盐的含量下降,溶解胆固醇的能力也会随之下降,胆固醇结石的发病率随之上升。
●患有糖尿病、肾炎、甲状腺功能减弱、溶血性疾病等患者容易形成胆固醇结石。
长期不吃肉的危害
引起胆结石
胆结石发病的一个因素,取决于胆固醇在胆汁中的溶解度。正常人胆固醇与胆汁中的胆盐、卵磷脂按一定的比例混合溶解,不易形成结石析出。长期吃素的人,卵磷脂摄入减少或肝脏合成降低;另外,素食中植物纤维的成分较多,可使胆汁酸的重吸收降低,胆盐浓度也降低;再有,素食者往往维生素A、维生素E的摄入不足,这两种维生素缺乏,使胆囊上皮细胞容易脱落,从而导致胆固醇沉积,形成结石
缺锌
素食者锌的摄入量比非素食者低。缺乏锌质,会影响儿童发育,并影响免疫功能和性欲。由于植物锌的生物利用率低,所以素食者应该努力达到或超过锌的推荐食入量。
缺维生素B12
维生素B12是造血过程和神经系统所必须的。维生素B12几乎只存在于动物性食品中,螺旋藻类、海生植物、大豆发酵食品所提供的维生素B12是缺乏活性的。长期吃纯素者,导致维生素B12严重缺乏,进而出现特殊的视幻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