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心律失常的症状 房室传导阻滞

心律失常的症状 房室传导阻滞

房室传导阻滞,心脏搏动在房室传导过程中被异常地延迟或阻滞称为房室传导阻滞。患者有漏搏感、心悸、头晕,心绞痛、疲乏等症状,严重者引发脑缺血,阿斯综合症,甚至猝死,多见于冠心病、心肌炎,心血管慢性退行性病变等。

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应该如何护理

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护理

1.严密观察病情

定时观察并记录精神状态、面色、呼吸、心律、心率和血压的变化,对严重心律失常者需持续心电监护,并做好抢救药物和器械的准备。

2.适当休息

急性期应卧床休息,至热退后3~4周再逐渐增加活动量。恢复期限制活动量,一般不少于6个月。重症患儿心脏扩大者,卧床1/2~1年。有心力衰竭者应严格卧床休息,待心衰控制、心脏情况好转后再逐渐开始活动。

3.症状和药物副作用的护理

胸闷、气促、心悸应休息;心力衰竭或心律失常者要遵医嘱使用强心药和抗心律失常药,必要时可给予吸氧;心肌炎时,使用洋地黄时剂量应偏小些,避免洋地黄中毒。对使用的抗心律失常药要了解其作用和副作用及注意事项。

4.并发症的护理

心肌炎常有传导阻滞或早搏存在,如有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和严重心律失常存在,应进行连续心电监护。发现多源性早搏、心动过速、心动过缓、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心室扑动或颤动,应立即通知医生,并配合进行紧急处理。

如何诊断心率失常

听诊心音了解心室搏动率的快、慢和规则与否,结合颈静脉搏动所反映的心房活动情况,有助于作出心律失常的初步鉴别诊断。心率缓慢(<60次 /min)而规则的以窦性心动过缓、2∶1或3∶1或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或窦房阻滞、房室交接处心律为多见。心率快速(>100次/min)而规则的常为窦性心动过速、室上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或房性心动过速伴2∶1房室传导,或室性心动过速。

窦性心动过速较少超过160次/min,心房扑动伴 2∶1房室传导时心室率常固定在150次/min左右。不规则的心律中以过早搏动为最常见,快而不规则者以心房颤动或扑动、房性心动过速伴不规则房室传导阻滞为多;慢而不规则者以心房颤动(洋地黄治疗后)、窦性心动过缓伴窦性心律不齐、窦性心律合并不规则窦房或房室传导阻滞为多见。心律规则而第一心音强弱不等(大炮音),尤其是伴颈静脉搏动间断不规则增强(大炮波)的,提示房室分离,多见于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或室性心动过速。

心律失常的分类

1.激动起源失常:

(1)窦性心律失常:①窦性心动过速;②窦性心动过缓;③窦性心律不齐;④窦性停搏;⑤窦房阻滞。

(2)异位心律失常:

1)被动性:①逸搏:房性、结性、室性;②异位心律房性、结性、室性。

2)主动性:①期前收缩:房性、结性、室性;②异位心律:阵发性心动过速:房性、结性、室性;扑动与颤动:房性、室性;“非阵发性”心动过速:结性、室性。③并行心律:房性、结性、室性。

2.激动传导失常:

(1)生理性传导阻滞----干扰与脱节:房性、结性、室性。

(2)病理性传导阻滞:

1)窦房阻滞。

2)房内传导阻滞。

3)房室传导阻滞:①第一度房室传导阻滞;②第二度房室传导阻滞;③第三度(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4)室内传导阻滞:①完全性室内传导阻滞,分完全性左束支及右束支传导阻滞。②不完全性束支传导阻滞。

3.传导途径异常:预激症候群。

不可不知的心肌梗塞前兆

心肌梗塞的前兆一、疼痛

疼痛是心肌梗塞为明显的症状,常发作于安静时,疼痛部位和性质与心绞痛相同,但疼痛程度较重,持续时间久,有长达数小时甚至数天,用硝酸甘油无效。常伴随烦躁不安、出汗、恐惧或有濒死感。但也有少数病人没有疼痛。

心肌梗塞的前兆二、心律失常

心肌梗塞的患者中约75-95%的病人伴有心律失常,这种症状一般起于病后1-2周,尤以室性心律失常最多。房室传导阻滞、束支传导阻滞也不少见,室上性心律失常较少发生。前壁心肌梗塞易发生束支传导阻滞,下壁心肌梗塞易发生房室传导阻 滞,室上性心律失常多见于心房梗塞。

心肌梗塞的前兆三、休克

心肌梗塞起病后一周内可能会出现休克,同时伴有面色苍白、烦躁不安、皮肤湿冷,脉搏细弱,血压下降10.7KDa(80mmHg),甚至昏厥。

心肌梗塞临床分期

一,疼痛

这种疾病最突出的症状。有没有明显的诱因,往往发生在安静、疼痛的部位和性质相同的疼痛,但疼痛程度,持续时间很长,有几个小时甚至几天,硝酸甘油无效。病人经常烦躁、出汗、恐惧或即将死亡的感觉。少数患者无疼痛,起病心源性休克或急性肺水肿。

二、休克

20%例患者可伴有休克,超过几个小时后发病,发病数小时内至1周。病人面色苍白、烦躁不安、皮肤湿冷,脉搏微弱,血压下降低于10.7kPa(80mmHg),甚至晕厥。

三、心律失常

约75-95%在1-2周内发生心律失常的患者,对室性心律失常如室性早搏最常见的心律失常24小时,大部分患者可发生室性心动过速或室颤和猝死。房室传导阻滞和束支传导阻滞并不少见,室性心律失常发生频率较低。前壁心肌梗死易发生束支传导阻滞,下壁心肌梗死易发生房室传导阻滞,室性心律失常在心房梗塞患者中更为常见。

四、心力衰竭

对心肌梗塞和不协调的收缩力明显减弱,因此急性左心衰发作,最初的几天,呼吸困难、咳嗽、烦躁不安等症状的发生,不能躺下。急性肺水肿的发生严重,发绀和咯大量粉红色泡沫痰,后以右心衰竭,右心衰竭右心室心肌梗死的发生。

五、全身症状

有发热、心动过速、增加白细胞和红细胞沉降率等。这主要是由于组织坏死引起的吸收,通常在梗死发生后1-2天,体温一般在38摄氏度左右,很少超过39摄氏度左右,约一个星期左右。

什么样的心律失常需要安装起搏器

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治疗一直是医学上的难题,直到近年来才找到比较理想的治疗手段,这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两个方面,药物治疗主要是使用参松养心胶囊来增强起搏电流,改善心脏传导,从而调整与缓慢性心律失常密切相关的心脏起搏传导系统功能。手术治疗就是安装心脏起搏器,但起搏器也并非适用于所有的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而是有着严格的适应症,这些适应症包括:

病窦综合征,包括快-慢综合征,药物治疗困难者;严重心动过缓、窦房阻滞、窦性停搏等,伴有反复晕厥者;房室传导阻滞者,包括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伴有反复晕厥者、持续或间歇性三分支传导阻滞或有症状的室内传导阻滞者;儿童先天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心室率缓慢伴有晕厥者。

心律失常的特征表现

因为小儿的心脏生理还在逐步发育健全,所以当小儿发生心律失常时与成人差别较大,如小儿心律失常中心房颤动的发生率比成人发病率显着减少,此外还包括以下这些症状。

1. 窦性心律失常最常见

是小儿心律失常最常见的一种,其次为异位心律及传导阻滞。窦性心律失常中又以窦性心动过速占多数,窦性心律不齐也很常见,患者表现为吸气时心率增快,深吸气时更明显,吸气末期心率减慢,常在激烈运动、发热、哭闹烦躁、情绪不安时出现,应用阿托品后心律不齐可消失。小儿异位心律中过早搏动发病率最高。传导阻滞中以第Ⅰ度房室传导阻滞发病率最高。

2. 新生儿心律失常症状

约60%的儿童发生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约5%- 10%患者原有预激综合征,以1岁以内幼儿多见,随着其年龄增大,发育逐渐完善,症状可减轻或消失。新生儿期的小儿窦性心律很不稳定,并且在婴儿期容易发生窦性心动过速,常见于紧张、哭闹、运动或体温过高时。

3. 先天性房室传导阻滞

小儿心律失常出于先天性的为多。如果小儿在胚胎发育时出现房室结区和房室束不相互连接,出生后可出现先天性的房室传导阻滞。Ⅰ度一般无症状,心电图仅表现为P-R间期延长;Ⅱ度患者可出现心脏漏跳症状;Ⅲ度患者因为心率过慢,可出现急性心源性脑缺氧综合征,并会危及生命。

小儿心律失常有什么特征

1. 窦性心律失常最常见

是小儿心律失常最常见的一种,其次为异位心律及传导阻滞。窦性心律失常中又以窦性心动过速占多数,窦性心律不齐也很常见,患者表现为吸气时心率增快,深吸气时更明显,吸气末期心率减慢,常在激烈运动、发热、哭闹烦躁、情绪不安时出现,应用阿托品后心律不齐可消失。小儿异位心律中过早搏动发病率最高。传导阻滞中以第Ⅰ度房室传导阻滞发病率最高。

2. 新生儿心律失常症状

约60%的儿童发生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约5%- 10%患者原有预激综合征,以1岁以内幼儿多见,随着其年龄增大,发育逐渐完善,症状可减轻或消失。新生儿期的小儿窦性心律很不稳定,并且在婴儿期容易发生窦性心动过速,常见于紧张、哭闹、运动或体温过高时。

3. 先天性房室传导阻滞

小儿心律失常出于先天性的为多。如果小儿在胚胎发育时出现房室结区和房室束不相互连接,出生后可出现先天性的房室传导阻滞。Ⅰ度一般无症状,心电图仅表现为P-R间期延长;Ⅱ度患者可出现心脏漏跳症状;Ⅲ度患者因为心率过慢,可出现急性心源性脑缺氧综合征,并会危及生命。

4. 学龄期心律失常症状

学龄期儿童多见窦性心动过缓、游走性心律失常和不完全性束支传导阻滞。

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如何护理

1.严密观察病情:定时观察并记录精神状态、面色、呼吸、心律、心率和血压的变化,对严重心律失常者需持续心电监护,并做好抢救药物和器械的准备。

2.适当休息:急性期应卧床休息,至热退后3~4周再逐渐增加活动量。恢复期限制活动量,一般不少于6个月。重症患儿心脏扩大者,卧床1/2~1年。有心力衰竭者应严格卧床休息,待心衰控制、心脏情况好转后再逐渐开始活动。

3.症状和药物副作用的护理:胸闷、气促、心悸应休息;心力衰竭或心律失常者要遵医嘱使用强心药和抗心律失常药,必要时可给予吸氧;心肌炎时,使用洋地黄时剂量应偏小些,避免洋地黄中毒。对使用的抗心律失常药要了解其作用和副作用及注意事项。

4.并发症的护理:心肌炎常有传导阻滞或早搏存在,如有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和严重心律失常存在,应进行连续心电监护。发现多源性早搏、心动过速、心动过缓、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心室扑动或颤动,应立即通知医生,并配合进行紧急处理。

心律失常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一、病理

心律失常可按发生原理,心律失常时心率的快慢,以及心律失常时循环障碍严重程度和预后分类。

(1)按发生原理,心律失常分为冲动发生异常、传导异常以及冲动发生与传导联合异常。这种分类方法主要根据实验研究结果,在临床诊断技术目前尚难确定心律失常电生理机制的状况下,实用价值不高。此外,某些快速心律失常起始和持续的机制可能不同,如由异常自律性引起的室性早搏,可由折返机制而形成持续型室性心动过速。

(2)按心律失常时心率的快慢,心律失常可分为快速性和缓慢性心律失常。近年来有些学者还提出按心律失常时循环障碍严重程度和预后,将心律失常分为致命性、潜在致命性和良性三类。这两种分类方法简易可行,结合临床实际,对心律失常的诊断和防治有一定帮助。

二、诊断

(1)心律失常性质的确诊大多要靠心电图,但相当一部分病人可根据病史和体征作出初步诊断。详细追问发作时心率、节律(规则与否、漏搏感等),发作起止与持续时间。发作时有无低血压、昏厥或近乎昏厥、抽搐、心绞痛或心力衰竭等表现,以及既往发作的诱因、频率和治疗经过,有助于判断心律失常的性质。

(2)发作时体检应着重于判断心律失常的性质及心律失常对血流动力状态的影响。听诊心音了解心室搏动率的快、慢和规则与否,结合颈静脉搏动所反映的心房活动情况,有助于作出心律失常的初步鉴别诊断。心率缓慢(<60次/min)而规则的以窦性心动过缓、2∶1或3∶1或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或窦房阻滞、房室交接处心律为多见。心率快速(>100次/min)而规则的常为窦性心动过速、室上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或房性心动过速伴2∶1房室传导,或室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速较少超过160次/min,心房扑动伴2∶1房室传导时心室率常固定在150次/min左右。不规则的心律中以过早搏动为最常见,快而不规则者以心房颤动或扑动、房性心动过速伴不规则房室传导阻滞为多;慢而不规则者以心房颤动(洋地黄治疗后)、窦性心动过缓伴窦性心律不齐、窦性心律合并不规则窦房或房室传导阻滞为多见。心律规则而第一心音强弱不等(大炮音),尤其是伴颈静脉搏动间断不规则增强(大炮波)的,提示房室分离,多见于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或室性心动过速。

(3)颈动脉窦按摩对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影响有助于鉴别诊断心律失常的性质。为避免发生低血压、心脏停搏等意外,应使患者在平卧位有心电图监测下进行,老年人慎用,有脑血管病变者禁用。每次按摩一侧颈动脉窦,一次按摩持续时间不超过5秒,可使心房扑动的室率成倍下降,还可使室上性心动过速立即转为窦性心律。

(4)心律失常发作时的心电图记录是确诊心律失常的重要依据。应包括较长的Ⅱ或V1导联记录。注意P和QRS波形态、P-QRS关系、PP、PR与RR间期,判断基本心律是窦性还是异位。房室独立活动时,找出P波与QRS波群的起源(选择Ⅱ、aVF、aVR、V1和V5、V6导联)。P波不明显时,可试加大电压或加快纸速,作P波较明显的导联的长记录。必要时还可以用食管导联或右房内电图显示P波。经上述方法有意识地在QRS、ST和T波中寻找但仍未见P波时,考虑有心房颤动、扑动,房室交接处心律或心房停顿等可能。通过逐个分析提早或延迟心搏的性质和来源,最后判断心律失常的性质。

(5)发作间歇期体检应着重于有无高血压、冠心病、瓣膜病、心肌病、心肌炎等器质性心脏病的证据。常规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心电图运动负荷试验、放射性核素显影、心血管造影等无创和有创性检查有助于确诊或排除器质性心脏病。

相关推荐

心律失常会引起恶心吗

轻度的心律失常,如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律不齐,偶发的房性期前收缩,一度房室传导阻滞等,对血液动力学影响甚小,所以一般没有明显的临床表现,若严重的心律失常,如病窦综合征,快速心房颤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等,当严重心律失常时,影响血液动力学,血流量降低,肠系膜动脉痉挛,可产生胃肠道缺血的临床表现,如恶心症状就可以见到,甚至发生出血、溃疡或麻痹。

心律失常会引发什么疾病

本病的并发症一般有心力衰竭、休克、晕厥以及脑栓塞等。 心律失常的预后与心律失常的病因、诱因、演变趋势是否导致严重血流动力障碍有关。发生于无器质性心脏病基础上的心律失常包括过早搏动、室上性心动过速和心房颤动,大多预后良好;但QT延长综合征患者发生室性过早搏动,易演变为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预后不佳;预激综合征患者发生心房扑动或心房颤动且心室率很快时,除易引起严重血流动力改变外,还有演变为心室颤动的可能,但大多可经直流电复律和药物治疗控制发作,因而预后尚好。 室性快速心律失常和心率极度缓慢的完全性房室

心肌梗塞的症状

时性抬高或降低,T波高大或明显倒置,此时应警惕病人近期内有发生心肌梗塞的可能。 1、疼痛:为此种病症最突出的症状表现。发作多无明显诱因,且常发作于安静时,疼痛部位和性质与心绞痛相同,但疼痛程度较重,持续时间久,有长达数小时甚至数天,用硝酸甘油无效。病人常烦躁不安、出汗、恐惧或有濒死感。少数病人可无疼痛,起病即症状表现休克或急性肺水肿。 2、休克:20%病人可伴有休克,多在起病后数小时至1周内发生。病人面色苍白、烦躁不安、皮肤湿冷,脉搏细弱,血压下降10.7KDa(80mmHg),甚至昏厥。若病人只有血压降

自我判断心率失常的指标有哪些

据数据显示,我过每年有54万人死于心脏猝死,近8成的原因是因为心律失常导致的。心律失常人到老年,应当经常摸摸自己的脉搏,特别是要摸摸在静息状态下脉搏的快慢,以便从中了解自己的静息心率变化。静息状态是指在安静、清醒、空腹的状态下,不受精神紧张、肌肉活动、食物和环境温度等因素的影响。静息心率最好是在清晨醒来时,平躺于床上进行自测。静息心率以每分钟55~70次为宜,过慢或过快都不利于身体健康。 静息心率过缓过快判断指标 静息心率缓慢,若每分钟少于45次,其心跳就会很缓慢,提示可能存在缓慢性心律失常,包括各种阻滞

心律失常病因

窦房结是心脏的正常起搏点,激动在窦房结形成后即由窦房结与房室结之间的结间通道解到房室结,同时沿心房肌传抵整个心房。激动在房室结内传导速度极为缓慢,到达希氏束后传导速度再度加速,激动沿浦肯野纤维传到心室肌,使全部心肌激动一次,完成一个心脏周期。 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包括心脏激动起源异常、传导异常以及起源和传导均异常。 一、根据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分类 激动起源异常 1、窦性心律失常 (1)窦性心动过速 (2)窦性心动过缓 (3)窦性心律不齐 (4)窦性停搏 2、异位心律 (1)主动性异位心律;①过早搏动(房性、

心悸有什么症状 晕厥或抽搐

多为不同病因引起的严重心律失常所致,如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心室颤动、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引起的心源性脑缺氧综合征。

怎么区分心律失常和心律不齐

心律失常是由于窦房结激动异常或激动产生于窦房结以外,激动的传导缓慢、阻滞或经异常通道传导,即心脏活动的起源和(或)传导障碍,导致心脏搏动的频率和(或)节律异常,心律失常是心血管疾病中重要的一组疾病,其中包含了轻度的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律不齐,偶发的房性期前收缩,一度房室传导阻滞,病窦综合征,快速心房颤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等,其中包含起源、频率、节律、传导等均属于心律失常。而心律不齐从节律方面定义的,节律不整齐者为心律不齐。

新生儿心律不齐治疗

1.一般治疗原则 首先要了解心律失常的性质及发生心律失常的原因,治疗上方能有的放矢。同一性质的心律失常可由不同病因引起,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因患者具体情况而不同,而且病情发展的趋势个体差异大,绝不能单纯根据心律失常的心电图诊断进行治疗。处理心律失常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明确心律失常的性质 不同性质的心律失常治疗不同,偶发性期前收缩无需治疗,而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可引起血流动力学改变,发生心力衰竭或发展为心室颤动则需紧急处理。 (2)查明病因和诱因并及时纠正 在明确心律失常性质的同时,应

心律失常会引发什么疾病

本病的并发症一般有心力衰竭、休克、晕厥以及脑栓塞等。 心律失常的预后与心律失常的病因、诱因、演变趋势是否导致严重血流动力障碍有关。 发生于无器质性心脏病基础上的心律失常包括过早搏动、室上性心动过速和心房颤动,大多预后良好;但QT延长综合征患者发生室性过早搏动,易演变为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预后不佳;预激综合征患者发生心房扑动或心房颤动且心室率很快时,除易引起严重血流动力改变外,还有演变为心室颤动的可能,但大多可经直流电复律和药物治疗控制发作,因而预后尚好。室性快速心律失常和心率极度缓慢的完全性房室

心动过缓的原因有哪些

引起心动过缓的最常见的原因是病理性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窦房阻滞、房室传导阻滞。 病理性窦性心动过缓的表现为有不适症状的心跳慢。病因多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急性心肌梗死、甲状腺机能低下、颅内压增高或使用了有减慢心率作用的药物(如倍他乐克、异搏定、洋地黄类药物、利血平等)。 窦性停搏、窦房阻滞、房室传导阻滞的表现为心跳有较长时间的停搏。引起这种情况的病因有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传导系统退行性改变、先天性房室传导组织、心肌炎、心肌梗死等。停搏时间超过3秒是非常危险的,可引起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导致猝死。 对于有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