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川崎病的症状体征

川崎病的症状体征

主要症状 常见持续性发热,5~11天或更久(2周至1个月),体温常达39℃以上,抗生素治疗无效,常见双侧结膜充血,口唇潮红,有皲裂或出血,见杨梅样舌,手中呈硬性水肿,手掌和足底早期出现潮红,10天后出现特征性趾端大片状脱皮,出现于甲床皮肤交界处,还有急性非化脓性一过性颈淋巴结肿胀,以前颈部最为显著,直径约1.5cm以上,大多在单侧出出现,稍有压痛,于发热后3天内发生,数日后自愈,发热不久(约1~4日)即出现斑丘疹或多形红斑样皮疹,偶见痱疹样皮疹,多见于躯干部,但无疱疹及结痂,约一周左右消退。

其它症状 往出现心脏损害,发生心肌炎,心包炎和心内膜炎的症状,患者脉搏加速,听诊时可闻心动过速,奔马律,心音低钝,收缩期杂音也较常有,可发生瓣膜关闭不全及心力衰竭,作超声心动图和冠状动脉造影,可查见多数患者有冠状动脉瘤,心包积液,左室扩大及二尖瓣关闭不全,X线胸片可见心影扩大,偶见关节疼痛或肿胀,咳嗽,流涕,腹痛,轻度黄疸或无菌性脑脊髓膜炎的表现,急性期约20%病例出现会阴部,肛周皮肤潮红和脱屑并于1~3年前接种卡介苗的原部位再现红斑或结痂,恢复期指甲可见横沟纺。

长短不一,病程的第一期为急性发热期,一般病程为1~11天,主要症状于发热后即陆续出现,可发生严重心肌炎,进入第二期为亚急性期,一般为病程11~21天,多数体温下降,症状缓解,指趾端出现膜状脱皮,重症病例仍可持续发热,发生冠状动脉瘤,可导致心肌梗塞,动脉瘤破裂,大多数病人在第4周进入第三期即恢复期,一般为病程21~60天,临床症状消退,如无明显冠状动脉病变即逐渐恢复;有冠状动脉瘤则仍可持续发展,可发生心肌梗塞或缺血性心脏病,少数严重冠状动脉瘤患者进入慢性期,可迁延数年,遗留冠状动脉狭窄,发生心绞痛,心功能不全,缺血性心脏病,可因心肌梗塞而危及生命。

蚕豆病症状体征

早期有恶寒、微热、头昏、倦怠无力、食欲缺乏、腹痛,继之出现黄疸、贫血、血红蛋白尿,尿呈酱油色,此后体温升高,倦怠乏力加重,可持续3日左右。与溶血性贫血出现的同时,出现呕吐、腹泻和腹痛加剧,肝脏肿大,肝功能异常,约50%患者脾大。严重病例可见昏迷、惊厥和急性肾衰竭,若急救不及时常于1~2日内死亡。

大多食蚕豆后1至2天发病,早期症状有厌食、疲劳、低热、恶心、不定性的腹痛,接着因溶血而发生眼角黄染及全身黄疸,出现酱油色尿和贫血症状。严重时有尿团、休克、心功能和肾功能衰竭,重度缺氧时还可见双眼固定性偏斜。此时如不及时抢救可于一至二天内死亡。

什么小孩容易得川崎病

川崎病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好发于五岁以下的儿童,病因未明。川崎病的发病率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在中国大陆进行流行病学的调查发现,城市儿童的川崎病发病率明显高于农村儿童。美国的调查资料显示川崎病存在明显的种族差异。其中亚裔的发病率是最高的。

川崎病发病有明显的年龄特征,五岁以下的儿童占百分之八十四到百分之八十六,在香港占百分之九十一点七。 发病年龄中位数为1.7到2.5岁,十岁以上的发病者较少见,川崎病以男孩多见, 男女之比为1.5~1.8:1。

川崎病四季均可发病,但是不同国家和地区发病高峰有所不同。 我国北京、上海、广东,以春夏之交发病率最高。

川崎病他可能存在遗传易感性,同胞发病占0.17%~0.24%。有报道提到父母曾患川崎病的子女中,川崎病的复发率和同胞的患病率分别增加五倍和六倍。另外它也可能受环境因素的影响,上呼吸道或者是消化道感染,有可能是川崎病的前驱的症状,可能与感染有关系。

硬皮病症状体征

(一)局限性硬皮病( localized scleroderma );按皮损形态及分布又可分为:滴状硬皮病,片状硬皮病,带状硬皮病及泛发性硬皮病。

(二)系统性硬皮病 (systemic scleroderma);按受累范围、程度,进展速度及预后等,又可分为:肢端型硬皮病及弥漫型硬皮病。

(三)局限性硬皮病

1. 斑状损害:初起为圆形、长圆形或不规则形、淡红或紫红色水肿性发硬片块损害。数周或数月后渐扩大,直径可达 1 ~ 10cm 或更大,色转淡呈淡黄或象牙色,周围常绕淡紫或淡红色晕。表面干燥平滑,呈蜡样光泽,触之有皮革样硬度,有时伴毛细血管扩张。局部不出汗,亦无毛发。损害可单个或多个。经过缓慢,数年后硬度减轻,渐出现白色或淡褐色萎缩性疤痕。可发生于任何部位,但以躯干为多见。在局限型中此形最为常见,约占 60% 。泛发性硬斑病罕见,其发生和发展类似斑硬皮病,但特点为损害数目多,皮肤硬化面积大,分布广泛而无系统性损害。好发于胸腹及四肢近端,但面、颈、头皮、前臂、小腿等处亦可受累。常可合并关节痛、神经痛、腹痛、偏头痛和精神障碍。少数患者可转为系统性硬皮病。

2. 带状损害:常沿肢体或肋间呈带状分布,但头皮或面额部亦常发生,经过与片状损害相似,但皮损有明显凹陷,有时皮损下的肌肉,甚至骨骼可有脱钙、疏松、吸收变细。多见于儿童。

3. 点滴状损害:多发生于颈、胸、肩、背等处,损害为绿豆至黄豆大集簇性或线状排列的发硬小斑点。表面光滑发亮,呈珍珠母或象牙色,周围有色素沉着,时间较久,可发生萎缩。此型比较少见。

(四)系统性硬化症:肢端型和弥漫型的主要不同点在于肢端型开始于手、足、面部等处,受累范围相对局限,进展速度较缓,预后较好。鉴于两型的临床病症相似,现归纳叙述如下:

1. 皮肤 :可分为水肿、硬化和萎缩三期。⑴水肿期:皮肤紧张变厚,皱纹消失,肤色苍白或淡黄,皮温偏低,呈非凹陷性水肿。肢端型水肿常先从手、足和面部开始,向上肢、颈、肩等处蔓延。在弥漫型中,则往往由躯干部先发病,然后向周围扩展。⑵硬化期:皮肤变硬,表面有蜡样光泽,不能用手指捏起。根据受累皮肤部位不同,可产生手指伸屈受限、面部表情固定、张口及闭眼困难、胸部紧束感等症状。患处皮肤色素沉着,可杂有色素减退斑,毛发稀少,同时有皮肤瘙痒或感觉异常。⑶萎缩期:皮肤萎缩变薄如羊皮纸样,甚至皮下组织及肌肉亦发生萎缩及硬化,紧贴于骨骼,形成木板样硬片。指端及关节处易发生顽固性溃疡,并有患区少汗和毛发脱落现象。少数病例可出现毛细血管扩张。上述皮肤损害在各种硬皮病中很为普遍,但值得指出的是,也有全无皮肤症状的硬化症存在。

2. 肌肉:受累并不少见,症状包括肌无力、弥漫性疼痛。有些病例可似发性肌炎的临床表现,肌肉受累明显者可发作肌萎缩。

3. 骨和关节:先有关节的红肿痛者约占 12% ,在病程中发展成关节改变的占 46% ,表现自轻度活动受阻至关节强直以致挛缩畸形。手的改变最为常见,手指可完全僵硬,或变短和变形。指端骨的吸收可呈截切状表现。

4. 内脏⑴消化系统:舌的活动可因系带挛缩受限,齿因根尖吸收变疏松,食管受累相当常见( 45% ~ 90% ),表现为吞咽困难,多伴有呕吐、胸骨后或上腹部饱胀或灼痛感(因反流性食管炎所致)。胃肠道受累可有食欲不振、腹痛、腹胀、腹泻与便秘交替等。⑵心血管系统:约 61% 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心脏受累。心肌炎、心包炎或心内膜炎均有发生。临床表现为气急、胸闷、心绞痛及心律失常,严重者可致左心或全心衰竭(亦可因肺部损害导致肺源性心脏病引起右心衰竭),甚至发生心源性猝死。心电图有异常表现⑶呼吸系统:肺部受累时可发生广泛性肺间质纤维化,肺活量减少,临床表现为咳嗽和进行性呼吸困难。⑷泌尿系统:肾脏受累约占 75% ,可发生硬化性肾小球炎,出现慢性蛋白尿、高血压及氮质血症,严重时可致急性肾功能衰竭。⑸神经精神系统:少数病例有多神经炎(包括颅神经)、惊厥、癫痫样发作、性格改变、脑血管硬化、脑出血,以及脑脊液中蛋白增高和脑电图异常。

5. 其他:尚可有雷诺氏现象(多发生于肢端);在手指或其他关节周围或肢体伸侧的软组织内棉织品有钙质沉积;部分病例在本病活动期有间歇性不规则发热、乏力和体重减轻等全身症状。有作者把钙质沉积、雷诺现象、肢端硬化和毛细血管扩张称为 CRST 综合征,同时有食管受累者称为CREST综合征,认为是系统性硬化症的亚型,预后较好。

川崎病会伴随咳嗽吗

川崎病又称作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为儿科常见的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它的发病机制和病因尚不明确。川崎病的主要临床表现是有高热,呈稽留或弛张热型,反复的高热,抗生素治疗无效,然后皮肤多形性红斑,猩红样皮疹,淋巴结的肿大,颈部淋巴结肿大,口腔还有球结膜的弥漫性充血。

川崎病的病因尚不明确,但是国内对于病因主要集中在免疫反应,遗传易感性,病原微生物感染学说等。川崎病也有的会出现有上呼吸道或者是消化道感染,是川崎病常见的前驱症状,可能提示发病可能与感染有关,但至今未发现有传染现象。所以川崎病它的表现,有可能会出现有咳嗽,鼻塞上呼吸道感染的一些症状。

川崎病与麻疹到底谁模仿的谁

麻疹和川崎病,都是发生在小儿时期,是常见的急性发热性出疹性疾病。这个患儿最终确诊为麻疹,但从症状和体征现来看,也有符合川崎病的表现,两者的临床表现是如此的相似,容易相互误诊。那两个疾病怎么会混淆在一起呢?仔细研究,发现麻疹和川崎病确实有着“扯不断、理还乱”的千丝万缕的联系。

大家要注意,在患儿持续发热超过5天以上,经抗生素治疗仍然后无效,同时又有以下表现时,就要考虑是川崎病的可能:

1、在出现发热后的2-4天里,出现以躯干和四肢为主的弥漫性充血性红斑,其中胸、后背最为多见,面部、四肢也可以见到。一般来讲,这种皮疹大概持续4-5天后才会消退。

2、发热以后,眼球结膜弥漫性充血。

3、嘴唇潮红,如樱桃一般,并且嘴唇干裂、出血,口腔粘膜充血,舌头发红,可见芒刺,好像杨梅一样,俗称“杨梅舌”。

川崎病的患儿的饮食方法

患儿如出现持续性发热、舌头出现杨梅样、甲床皮肤交界处有大片状脱皮等症状。据儿科专家分析,如果患儿出现以上症状,就有可能患有川崎病。川崎病的发生与孩子的免疫力有很大关系,往往是孩子遭遇到外界病毒或细菌等感染后,机体免疫反应不正常引发的疾病。所以川崎病的患儿在饮食上要多食用高营养、易消化的食物。

川崎病多发于5岁以下的儿童。主要症状常见持续性发热,5~11天或更久,体温常达39℃以上,抗生素治疗无效。常见双侧结膜充血,口唇潮红,有皲裂或出血,见杨梅样舌。手足呈硬性水肿,手掌和足底早期出现潮红,10天后出现特征性趾端大片状脱皮,出现于甲床皮肤交界处。

专家强调,孩子虽然发热,却还很有精神。虽说食欲稍有下降,也什么都吃。高热时要注意补给充足的水分。川崎病患儿营养不足与机体代谢和消耗增多有密切关。

川崎病患儿要加强消化道管理,多食用高营养、易消化的食物,主张以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为主,如鸡蛋糕、果汁饮料、豆浆等。避免食用生、硬、过热、辛辣的刺激性食物。急性发作期的川崎病患儿以少量流食、多餐为主,必要时补充营养物质如脂肪乳、氨基酸,保证有足够营养进入,提高自身的抗病能力,促进疾病早日康复。

小儿高烧不退须防川崎病

假如你的孩子高烧不退,使用常规治感冒的药物没有任何效果,那么你要注意孩子是否患上了川崎病,该病治疗不及时会严重影响心血管功能,甚至心肌梗死。

儿童医院院长介绍,川崎病易发于5岁以下的儿童中,尤其是1~2岁的婴幼儿。川崎病发作初期,症状与普通感冒非常相似,均出现持续39~40℃的高热,但使用一般治感冒的抗生素药物没有任何效果。另外,川崎病患儿还会出现眼结膜充血、舌头表面似杨梅状、出皮疹、淋巴结肿大、手脚红肿等症状。发烧后期,手指头和脚趾头缝或肛门处会出现明显的脱皮现象。

据悉,川崎病最常见后果是引发心血管损害,若早期诊治不及时则有10%会引发冠状动脉瘤。即使轻度损害的患儿,也会出现冠状动脉硬化。

据儿童医院统计,川崎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近十年发病数和上一个十年相比增加了6倍。

川崎病是怎么引起的

小儿高烧不退 警惕“川崎病”

川崎病是一种好发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以高热、双眼结膜充血、出红疹、颈淋巴结肿大为典型症状,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急性发热性疾病。高热是疾病的首发症状,持续高热,且全身有红疹就应警惕川崎病。若在发病后不及时治疗,小儿痊愈后可能会留下后遗症,若治疗不当,小儿可能并发心血管病变,病情凶险。严重者甚至出现血栓,冠状动脉瘤破裂而死。

查出病因 及早治疗“川崎病”

川崎病的病因尚不明确。部分医学者经过临床试验发现此病可由病毒感染引起,但研究还未得出统一的结果。即使不得查明小儿川崎病怎么引起的,也应及早为小儿治疗。对于急性期的病儿,注射400mg/kg丙种球蛋白和服用50~100mg/kg·d阿司匹林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于恢复期的病儿,进行抗凝治疗,病情得以有效控制,血沉、血小板恢复正常后可停止治疗。

“川崎病”缠上小儿 妈妈注意什么

“川崎病”缠上小儿,妈妈需做好退热处理,如用温水擦浴、敷冰袋的方式帮助小儿退热。在饮食方面,多煮流质、清淡的食物给小儿吃。小儿退烧后,再煮高蛋白、高纤维食物给小儿吃,补充营养。若小儿还在哺乳期,只能吃母乳,妈妈可煮瘦肉汤和鱼汤给小儿喝。

川崎病怎么引起的,相信妈妈们已经了解。如有相关疑问,欢迎咨询专业医院的医生,医生会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告知答案。

相关推荐

川崎病打丙球多久退烧

川崎病又被称做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类全身血管炎性,急性发热常见的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川崎病的发病率是逐渐上升逐年上升的,因为该病会造成严重的心血管病变。 目前川崎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 国内外关于该病的病因主要集中在免疫反应、遗传易感性、 病原微生物感染学说等。 静脉注射使用丙种球蛋白是治疗川崎病的有效方法,主要凭借其免疫学与药理学作用。 主要机理可能是为减少IGG的合成,进而降低冠状动脉瘤的发生率,抑制免疫炎症反应,避免冠状动脉的损伤以及阻碍血小板发生聚集与粘附,防止出现血栓。川崎病使用丙球他对

川崎病蜕皮治疗方法 川崎病如何预防措施

川崎病又称为黏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一般发病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发病是具有明显的年龄趋势的,80%的在五岁以下的婴幼儿多见,男女的发病比例是1.5:1,然后具有一定的遗传易感性,还有它的种族发病率也有明显的差异,以亚裔发病率最高,另外也有研究表明,上呼吸道和消化道的感染,也有可能是川崎病常见的前驱症状,可能跟感染有关系,但是目前没有发现有传染的现象。川崎病是属于自身免疫系统一类的疾病,它没有一定的预防措施,一般小孩子注意增强抵抗力,然后适当的休息,有可能对于疾病有一定的预防,但是它还有一些是跟遗传易感性

川崎病分哪三个阶段

据透露,每10万个5岁以下的儿童当中,就有上百个儿童患有一种称为川崎病的疾病。小孩在患病初期就有如一般的发烧样,但是病重时,它会影响心脏功能的运作,甚至导致死亡。在发达国家里川崎病已成为导致儿童心脏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川崎病分为急性期、次急性期和康复期三个阶段 急性期的一些症状包括持续发烧5至 14天、颈部淋巴腺肿大、两眼结膜充血、嘴唇发红及干裂、舌部红肿呈草莓状、手脚掌发红,心脏和血管也开始发炎。 病人退烧后,就进入次急性期,手指脚趾尖开始呈膜状脱皮、关节发炎肿大、血小板数量增加。 到了康复期,病人的血

川崎病症状

1、主要症状:常见持续性发热,5~11天或更久(2周至1个月),体温常达39℃以上,抗生素治疗无效。常见双侧结膜充血,口唇潮红,有皲裂或出血,见杨梅样舌。手中呈硬性水肿,手掌和足底早期出现潮红,10天后出现特征性趾端大片状脱皮,出现于甲床皮肤交界处。还有急性非化脓性一过性颈淋巴结肿胀,以前颈部最为显着,直径约1.5cm以上,大多在单侧出出现,稍有压痛,于发热后3天内发生,数日后自愈。发热不久(约1~4日)即出现斑丘疹或多形红斑样皮疹,偶见痱疹样皮疹。 2、其它症状:往出现心脏损害,发生心肌炎、心包炎和心内

川崎病会留后遗症吗 川崎病痊愈后会影响以后生活吗

川崎病在痊愈后是否会影响到个人的生活,主要在于患者在患川崎病的过程中的病变情况,如果川崎病已经对患者身体的组织和器官造成了实质性的损害,如果存在这种现象,则有可能影响到患者以后的正常生活。

川崎病好治吗

川崎病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属于一种自限性疾病,但是它是一个急性全身血管炎,常见于年龄不超过5岁的婴幼儿,它的主要临床表现有颈部的非化脓性淋巴结肿大、口腔黏膜的病变、球结膜充血、长时间发热、多形性皮疹、手足硬性肿胀伴指尖脱屑,心血管系统的损害是川崎病最严重的一个并发症,可以形成冠状动脉瘤及冠状动脉扩张,如果川崎病没有及时治疗,病情发展成冠状动脉瘤的发生率是15%-25%,川崎病成为婴幼儿获得性心脏病最常见的原因之一,所以如果有川崎病是要及时治疗的,一般是主要通过抗炎、免疫支持及对症处理。如果没有合并冠

川崎病痊愈后会影响以后生活吗 川崎病的主要症状

1.川崎病患者会表现出持续性发热,体温常达39℃; 2.川崎病患者经常会出现双侧结膜充血,口唇潮红,有皲裂或出血; 3.川崎病患者的手中呈硬性水肿,手掌和足底早期出现潮红,10天后出现特征性趾端大片状脱皮,出现于甲床皮肤交界处。 4.川崎病患者还会出现颈部淋巴结肿胀,直径大概为1.5cm,大多数出现在一侧。

川崎病由什么引起

川崎病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于1967年由日本川崎富作首次报道,属于自限性急性全身血管炎。该病常见于年龄不超过五岁的婴幼儿。随着许多国家对川崎病诊断水平的提高,发病率呈明显上升的趋势。 川崎病病因与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十分的清楚。 从近年来的研究有提出川崎病极有可能是易患者体内被多种微生物损伤,促使B细胞以及T细胞参与的免疫激活,从而出现瀑布一样的效应,最后引起的全身炎症的反应。 随着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的不断进步,川崎病的发病机制和病因有可能会被人类最终揭开,所以暂时的话医疗界的话,对于川崎病的一个发病病

川崎病会自己好么

川崎病又称黏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好发于婴幼儿,80%在五岁以下,男女比例发病率1.5:1,川崎病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多数预后良好,复发见于1%-2%的患儿,无冠状动脉损害病变的患儿也需要进行一个全面的体检,一般是建议在一个月、三个月、六个月,及一到两年进行一次全面体检,包括体格检查、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等。未经有效治疗的患儿,15%-20%可能会发生冠状动脉瘤,更应长期的密切随访,每六到十二个月一次。冠状动脉瘤多于病后两年内自行消失,但常遗留管壁增厚和弹性减弱等功能的异常,大的动脉瘤常不易完全消失,常致血栓形

川崎病的诊断条件

持续高烧(39-40°C)超过五天,这是诊断川崎病的必要条件。 急性期在手脚末梢出现红肿,第二到第四周时可能在手脚掌或指尖及肛门周围产生脱皮现象。 多形性红斑,全身可能会出现各式各样的斑疹。 两侧性结膜炎,结膜充血、发红,通常无分泌物。 口腔黏膜变化,如草莓舌、口腔咽喉黏膜充血,嘴唇红肿干裂甚至流血。 急性非化脓性颈部淋巴结肿大,单侧或双侧,直径多超过1。5公分。 根据1993年美国心脏学会所制定的川崎病诊断标准,以上(二)-(六)要件中至少要符合四项,加上持续高烧五天以上,并且能排除其它可以造成类似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