蜱虫主要来源哪里
蜱虫主要来源哪里
1.环境防制草原地带采用牧场轮换和牧场隔离办法灭蜱。结合垦荒,清除灌木杂草,清理禽畜圈舍,堵洞嵌缝以防蜱类孳生;捕杀啮齿动物。
化学防制
2.化学防制蜱类栖息及越冬场所可喷洒敌敌畏、马拉硫磷、杀螟硫磷等。林区用六六六烟雾剂收效良好,牲畜可定期药浴杀蜱。 (六六六粉是禁止使用的农药。)
药物预防
3,皮肤涂抹或居室喷洒罗浮山百草油,能有效预防蜱虫叮咬。
生物防治
4,生物防治:由于蜱虫主要栖息在草地、树林中,用生物农药狂扫喷洒主要发生蜱虫的地面,持效期特长,对人畜无害;也可用藻盖杀(0.12%藻酸丙二醇酯)物理防治,无色无味,对人体无毒、无害、无污染。
个人防护
5.个人防护进入有蜱地区要穿五紧服,长袜长靴,戴防护帽。外露部位要涂布驱避剂,离开时应相互检查,勿将蜱带出疫区。
防虫
由于蜱虫主要栖息在草地、树林中,因此外出游玩时最好在暴露的皮肤上喷涂驱蚊液,尽量避免在野外长时间坐卧。注意做好个人防护,穿紧口、浅色、光滑的长袖衣服。蜱虫常会附着在人体的头皮、腰部、腋窝、腹股沟及脚踝下方等部位。
除虫
硬蜱的生殖生活
硬蜱是不全变态的节肢动物,其发育过程包括卵、幼虫、若虫和成虫四个阶段。多数硬蜱在动物体上进行交配,交配后吸饱血的雌邮离开宿主落地,爬到缝隙内或土块下静伏不动,一般经过 4~8天待血液消化和卵发育后,开始产卵。硬蜱一生只产卵一次,可产千余或数千个卵,甚至达万个以上。虫卵小,呈卵圆形,黄褐色。通常经2~3周或1个月以上孵出幼虫。幼虫爬到宿主体上吸血,经过2~7天吸饱血后,落到地面,经过蜕化变为若虫。饥饿的若虫再侵袭动物,寄生吸血后,再落到地面,蛰伏数天至数十天,蜕化变为性成熟的雌性或雄性成蜱。吸饱血后,虫体可涨大几倍到几十倍,雌蜱最为显著,可达100~200倍;雌蜱产卵后l~2周内死亡,雄蜱一般能活1个月左右。
硬蜱随种类不同其生活场所亦有差异,血红扇头蜱、长角血蜱和二棘血蜱主要生活于农区和野地,活动季节为4~9月;草原革蜱主要生活于草原,越冬的成虫在早春2月末或3月初开始出现,4月为旺期,5月逐渐减少,微小牛蜱主要生活于农区,在华北地区的活动季节为4~11月。
干鱿鱼的主要来源
鱿鱼干主要产于中国广东省九龙、汕头间的南海、海康、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钦州、福建省的东山、晋江、厦门等地,其中以九龙吊片和汕头鱿鱼最为著名。九龙吊片体形大小如手掌,长巧厘米左右,色白净,肉薄透淡红,身骨干燥;汕头鱿鱼肉质肥厚,体形狭长平直,有的长度达3 0 厘米,色白净黄亮,身骨亦干燥,因30 厘米近一市尺,称为“ 尺鱿” 。这两者均属鱿鱼中的上品。立夏后是捕捞柔鱼和枪乌贼及加工鱿鱼千上市的旺季。
怎么判断自己身上有无蜱虫
蜱虫主要颜色呈黑色,绿豆大小,一般只会在人体表面吸血,蜱虫在要咬人时前肢和口器会先咬住皮肤不松口,然后叮入真皮和皮下组织中去,最后只露一个黑色的尾部在皮肤外边,一般叮咬吸血时多无痛感,叮咬后可造成局部充血、水肿,同时还有可能伴随痛感、痒感,所以可以通过观察自己身上有没有被蜱虫叮咬,建议脱下衣服仔细寻找。
狗蜱虫怎么来的呢
1、从其它狗或者皮毛动物身上感染来的。
蜱在生活史中有更换宿主的现象,根据其更换宿主的次数可分为四种类型:①单宿主蜱:发育各期都在一个宿主体上,雌虫饱血后落地产卵。如微小牛蜱(Boophilus microplus)。②二宿主蜱:幼虫发育为若虫在一个宿主体上,而成虫在另一个宿主体上寄生。如残缘璃眼蜱(Hyaloma detritum)。③三宿主蜱:幼虫、若虫、成虫分别在3个宿主体上寄生。如全沟硬蜱、草原革蜱。90%以上的硬蜱为三宿主蜱,蜱媒疾病的重要媒介大多是三宿主蜱。④多宿主蜱:幼虫、各龄若虫和成虫以及雌蜱每次产卵前都需寻找宿主寄生吸血,每次饱血后离去。吸血前大约绿豆粒大小;吸饱血后,可达大拇指大小。通常软蜱都属多宿主蜱。
2、因与蜱虫或有蜱虫的环境接触而被寄宿。
蜱类寻觅宿主的方式:蜱的嗅觉敏锐,对动物的汗臭和二氧化碳很敏感,当与宿主相距15m时,即可感知,由被动等待到活动等待,一旦接触宿主即攀登而上。如栖息在森林地带的全沟硬蜱,成虫寻觅宿主时,多聚集在小路两旁的草尖及灌木枝叶的顶端等候,当宿主经过并与之接触时即爬附宿主;栖息在荒漠地带的亚东璃眼蜱,多在地面活动,主动寻觅宿主;栖息在牲畜圈舍的蜱种,多在地面或爬上墙壁、木柱寻觅宿主。
盐的主要来源
食盐有两个主要来源:海水和石盐。石盐是内流盆地中封闭的湖泊蒸发所沉积下的矿物质。石盐的岩床可以在地下广大的区域里延伸,最多达350米厚。在美国和加拿大地下有一片巨大的岩床,从纽约州西部的阿巴拉契亚盆地起,通过安大略省地下,覆盖大部分密歇根州的地下区域。英国的柴郡地下和伍斯特郡周围有石盐矿。奥地利的萨尔兹堡因其盐矿,被称为“盐城”。中国江苏省淮安市地下有厚度为100-200米的盐矿,储量在世界首位。
如何预防狗蜱虫
1、避蚊剂能预防蜱虫
据专家介绍,避免蜱叮咬是降低感染风险的主要措施。他们可喷涂避蚊胺(DEET)等驱避剂,进行防护。
如发现蜱附着在身体上,应立即用镊子等工具将蜱除去。因蜱体上或皮肤破损处的液体可能含有传染性病原体,不要直接用手将蜱摘除或用手指将蜱捏碎。
蜱虫可寄生在家畜或宠物的体表。如发现动物体表有蜱寄生时,应减少与动物的接触,避免被蜱叮咬。
2、野外如何预防蜱虫
由于蜱虫主要栖息在草地、树林中,因此外出游玩时最好在暴露的皮肤上喷涂驱蚊液,尽量避免在野外长时间坐卧。注意做好个人防护,穿紧口、浅色、光滑的长袖衣服。蜱虫常会附着在人体的头皮、腰部、腋窝、腹股沟及脚踝下方等部位。
蜱虫要怎么才能杀死
化学药物使用杀虫剂进行大面积喷洒,可以快速的将蜱虫杀死,但杀虫剂一般对人畜也有一定危害,使用时需要避开人畜,要是已经寄生在家中动物身上的,则可以使用专门用于动物身上的驱虫药剂,这些药物则不会对人体及动物产生危害。
环境改善由于蜱虫主要栖息在草地、畜舍缝隙等地,可以将家中附近的杂草定期清除,缝隙等处进行人工填补,要是在家中发现后,则将家中彻底打扫卫生,保持清洁。
被蜱虫咬伤有什么危害
所谓的蜱虫就是我们通常所指的壁虱、扁虱、等,它一般都寄生在鼠类、家畜等体表。其形状都以长卵圆形为主,其大小就像芝麻粒一般。依附到人体以及动物体表后,通常都以吸血为生,等其饱食之后其大小也会发生变化,从原来的米粒大小长到黄豆般大。
被蜱虫咬伤后经常会引发过敏、溃疡或发炎等症状,但这些症状都比较轻微。最需要提高注意的便是它所携带的各种病菌,现在已知的是其携带有83种病毒、31种细菌、32种原虫,其中大多数是重要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和人兽共患病,最为常见的就是森林脑炎、蜱传出血热、q热、蜱传斑疹伤寒、野兔热、莱姆病、人粒细胞无形体病、巴尔通体感染等,无论是给人类还是动物都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要想预防这些疾病的产生,在平时就应该注意个人防护,一下这些防治蜱虫的注意事项一定要谨记:
1.最好是少去一些草地、树林等地方长呆,如果有需要进去的话最好是能穿长袖的衣裤,扎紧裤腿或把裤腿塞进袜子或鞋子里。并且对于衣服的颜色也有要求,最好是穿浅色的衣服,这样可以方便查看有无蜱虫依附,最好是穿针织衣物,这样蜱虫便无立足之地了。
2.进入这些地方的时候不放在皮肤表面涂上一层驱避剂,比如避蚊胺等,此药效可以维持数小时之久。无论是衣服还是帐篷外面,都应该喷洒一些杀虫剂,比如氯菊酯、含避蚊胺的驱避剂等。
3.一旦发现有蜱已叮咬皮肤,可涂抹一些酒精在蜱虫身上,这样会使蜱头部放松或死亡,再用尖头镊子取下蜱。或者还可以用烟头、香头轻轻烫蜱露在体外的部分,让它自己将头部自行慢慢退出,千万不要生拉硬拽这样会拽伤皮肤,并且还有可能会将蜱的头部留在皮肤内。
4.无奈是在哪发现蜱虫,都不要用手进行直接触碰,最好是用镊子或者用其他工具取出后将其烧死。如果皮肤不慎碰到蜱虫或者是蜱虫的流出物,应立即用碘酒或者是酒精进行消毒以及处理。
被蜱虫咬了可能引发的疾病
⑴森林脑炎:是一种由森林脑炎病毒引起的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为森林区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中国主要的病媒蜱种为全沟硬蜱,病毒在蜱体内可长期保存,可经各变态期及经卵传至下一代或第三、四代,并可在蜱体内越冬。本病多发生在5~8月,在中国主要分布于黑龙江和吉林两省林区,患者主要是伐木工人。此外,四川、河北、新疆、云南等省和自治区也有病例发生。
⑵新疆出血热:是一种蜱媒急性传染病,是荒漠牧场的自然疫源性疾病。病原为一种蜱媒RNA病毒。疫区牧场的绵羊及塔里木兔为主要传染源,急性期病人也可传染。传播媒介主要为亚东璃眼蜱,病原体可在蜱体内保存数月,并经卵传递。本病除经蜱传播外,羊血经皮肤伤口,及医务人员接触急性期病人新鲜血液后,也可感染发病。在中国流行于新疆,患者主要是牧民,发病高峰期为4~5月份。
⑶蜱媒回归热:又称地方性回归热,是由钝缘蜱传播的自然疫源性螺旋体病,不规则间歇发热为其主要临床特征。中国新疆有该病流行,其病原体,在南疆村镇型的为伊朗包柔氏螺旋体(Borrelia persica),乳突钝缘蜱为传播媒介;北疆荒野型的为拉氏包柔氏螺旋体(B.latyshevyi),特突钝缘蜱为传播媒介。病原体可经卵传递。乳突钝缘蜱可经卵传递8代,并能贮存14年。动物传染源主要是鼠类,病人也可作为本病的传染源。
⑷莱姆病:中国于1985年夏在黑龙江海林县林区首次发现。病原体是伯氏包柔螺旋体(B.burgdorferi)。它是一种由硬蜱传播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好发于春、夏季。中国主要媒介是全沟硬蜱,某些野生小型啮齿动物为贮存宿主。本病分布广泛,在五大洲20多个国家都有病例报告。中国已证实有20省、市、自治区有本病流行。
⑸Q热:病原体为贝氏立克次体(Coxiellaburneti)。本病临床特点为起病急骤。常在野生动物(啮齿类)与家畜之间传播流行,牛、羊为人体Q热的主要传染源。感染方式主要由呼吸道吸入传播,也可通过消化道及蜱的叮咬、粪便污染伤口而感染。病原体能在蜱体内长期存在,并经卵传递,如乳突钝缘蜱可贮存病原体2~10年。本病分布遍及世界各地,在中国已有十几个省、市、自治区证实有Q热存在。在流行区已发现微小牛蜱、亚东璃眼蜱和铃头血蜱(Haemaphysalis companulata)自然感染。
⑹北亚蜱传立克次体病:又称西伯利亚蜱传斑疹伤寒。病原体为西伯利亚立克次体(Rickettsia sibirica)。小啮齿动物为主要传染源,草原革蜱为其主要媒介,边缘革蜱(Dermacentor marginatus)也能传播。病原体可经卵传递,在蜱体内可存活2年。病原体可通过蜱的叮刺或蜱粪污染而感染。中国新疆、内蒙、黑龙江有本病存在。
⑺细菌性疾病:蜱能传播一些细菌性疾病,如鼠疫、布氏杆菌病、野兔热。蜱能长时间保存一些病原菌,并经卵传递。例如鼠疫杆菌在草原革蜱成虫体内可保存509天;兔热杆菌在拉合尔钝缘蜱(O.lahorensis)体内可存活200~700天,故蜱在保存这些病的自然疫源中起一定作用。
(8)无形体病:蜱虫会传播一种“吞噬细胞无形体”,它会使血小板、白细胞减少。业界将这病称为“无形体病”。[5] 最早于1994年在国外被发现。无形体病的全称为“人粒细胞无形体病”,最初,病原体被认为是查菲埃立克体,后来发现病原体是嗜吞噬细胞无形体。据专家介绍,无形体病是人兽共患病,上世纪90年代,美国和欧洲就都有过报道。由于病原体的分离和鉴别难度很大,2001年将病原体定名为“无形体”。但迄今为止,只有美国和欧洲一些国家从蜱虫咬伤患者体内分离出病原体。中国也从东北地区的羊和野鼠体内分离出病原体。所谓“无形体”,是一种寄生于细胞内的寄生菌,主要通过蜱虫叮咬传播。
(9)红肉过敏症:在蜱的唾液中同样存在α-半乳糖。当蜱叮咬人类的时候,α-半乳糖会随着唾液进入血液并随即被人体免疫系统发现。将α-半乳糖视为入侵者的免疫系统通过产生特殊抗体的方法将它“记录在案” 。之后的某一天,被蜱咬过的人吃下的红肉中所含的α-半乳糖被他体内的特殊抗体“认”了出来,免疫系统误以为之前的那个入侵者又来了,于是一系列剧烈的免疫反应被启动,人体也就出现了红肉过敏的症状。
蓝光的主要来源
蓝光大量存在于电脑显示器、荧光灯、手机、数码产品、显示屏、LED等光线中,该波长内的蓝光会使眼睛内的黄斑区毒素量增高,严重威胁我们的眼睛健康。[1]
日常生活蓝光随处可见,但接触到的有害蓝光主要来源为LED液晶屏幕。如今液晶显示屏采用的都是LED背光。由于背光需要白光的效果,所以业界使用蓝色LED混合黄色荧光粉来形成白光。[2] 由于蓝色LED是一个主体硬件,因此这种白光中的蓝色光谱就拥有一个波峰,从而形成了我们所说的有害蓝光伤眼的问题。[1]
LED液晶电视作为客厅娱乐的主要载体,大部分家庭选择晚上睡前看电视,甚至不少民众会在看电视时关上灯光,加之闪屏等因素,导致有害蓝光对眼睛造成伤害。[2] 而且由于看电视时间较长,那么受到的伤害也就更深了。由于有害蓝光对眼睛的伤害是日积月累的,因此电视蓝光对眼睛的伤害要引起足够的重视,特别是青少年儿童。[1]
人类生活已经离不开显示屏幕,也离不开电视。[3] 有害蓝光主要来源为LED液晶屏幕,它惯用的蓝色LED背光技术形成了我们所说的有害蓝光伤眼的问题。[3] 而随着无有害蓝光辐射的OLED有机电视成为新选择。[3] OLED(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全称“有机发光二极管”,是一种显示屏幕技术。OLED有机电视的屏幕面板每一个像素点都能独立自发光,不需要背光源。[2] OLED有机发光体有3317万个固体微粒,能自动发光,只要向电极中输入电压,激发层就能产生所需要的彩色光,产生的蓝色光波段主要集中在460nm处,而非波长在400nm-450nm之间的有害蓝光,能量较小,对人眼危害微乎其微。
小龙虾有没有寄生虫 小龙虾都含哪些寄生虫
小龙虾以淡水环境生存,其含有的寄生虫主要以肺吸虫为主,当然也含有一些其他的线性虫和圆形虫,这些寄生虫主要来源于小龙虾的藻类饲料。其中大部分在50度以上时就能完全灭杀,肺吸虫灭杀需较高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