哮喘的基本认识
哮喘的基本认识
功能性哮喘就是心因性哮喘。在很早以前,就有人发现精神和情绪因素会诱发心因性哮喘,在极度愤怒、恐惧、抑郁和焦虑的这些情绪发生时影响到哮喘的病发。国外有专家报告了6位哮喘病人是在悲伤后第一次发作的;国外还有专家调查发现40%的哮喘患儿哭泣时喘息加重;另外有专家研究发现,35%~40%的哮喘病人因情绪激动诱发哮喘,英国有专家发现,在该国3年内死亡的31位哮喘病人中,23位平时有不健康的心理表现。
那么,在这种哮喘发作时,病人的表现时怎么样的呢?患者常表现为不停地过度换气,常伴有恐惧、焦虑、躁动不安和悲观失望等情绪,同时还伴有多汗、头晕眼花、食欲减退、手颤、胸闷、气短、心悸等植物神经功能障碍的表现,但无哮鸣音、缺氧紫绀等表现。本病的发病机制可能为精神因素影响大脑皮层而作用于丘脑,导致迷走神经功能亢进,使气道反应性增高所致。
对于这种哮喘的治疗是很重要的,如果哮喘发作是由于心理因素诱发或加剧时,除常规治疗外,还应解决心理问题,否则难以控制哮喘病情。对于哮喘引起的心理障碍,应制订正确的个体化治疗方案,以缓解哮喘症状或预防发作,同时也可缓解或解除病人的躯体症状,这样病人的心理障碍也就随之减轻或消失了。由此可见,心理因素与哮喘密切相关,并且涉及家庭及社会等诸多因素。
哪些因素会诱发哮喘的出现呢
遗传因素,哮喘与遗传的关系已日益引起重视。根据家系资料,早期的研究大多认为哮喘是单基因遗传病,有学者认为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autosomal dominant inheritance)的疾病,也有认为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autosomal recessive inheritance)的疾病。目前则认为哮喘是一种多基因遗传病,其遗传度约在70%~80%。多基因遗传病是位于不同染色体上多对致病基因共同作用所致,这些基因之间无明显的显隐性区别,各自对表现型的影响较弱,但有累加效应,发病与否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大。所以,支气管哮喘是由若干作用微小但有累积效应的致病基因构成了其遗传因素,这种由遗传基础决定一个个体患病的风险称为易感性。
而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并决定一个个体是否易患哮喘的可能性则称为易患性。遗传度的大小可衡量遗传因素在其发病中的作用大小,遗传度越高则表示遗传因素在其发病中的作用大小,遗传度越高则表示遗传因素在发病中所起的作用越大。许多调查资料表明,哮喘患者亲属患病率高于群体患病率,并且亲缘关系越近,患病率越高;在一个家系中,患病人数越多,其亲属患病率越高;患者病情越严重,其亲属患病率也越高。汪敏刚等调查哮喘患儿ⅰ及ⅱ级亲属的哮喘患病率,并与对照组比较,哮喘组中ⅰ级亲属哮喘患病率为 8.2%,ⅱ级亲属患病率为2.9%,前者的哮喘患病率明显高于后者。对照组的ⅰ、ⅱ级亲属哮喘患病率分别为0.9%和0.4%,其患病率分别低于哮喘组 ⅰ、ⅱ级亲属的哮喘患病率。
哮喘的重要特征是存在有气道高反应性,对人和动物的研究表明,一些遗传因子控制着气道对环境刺激的反应。章晓冬等采用组织吸入法测定40例哮喘患儿双亲及34例正常儿童双亲的气道反应性,哮喘患儿双亲大多存在不同程度气道反应性增高,pc20平均为 11.6mg/ml,而正常儿童双亲的pc20均大于32mg/ml,说明哮喘患者家属中存在气道高反应性的基础,故气道高反应性的遗传在哮喘的遗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对哮喘的相关基因尚未完全明确,但有研究表明可能存在有哮喘特异基因、ige调节基因和特异性免疫反应基因。
常染色体11q12q13含有哮喘基因,控制ige的反应性;近几年国外对血清总ige遗传学的研究结果认为,调节总ige的基因位于第5对染色体;控制特异免疫反应的不是ige调节基因,而受免疫反应基因所控制,免疫反应基因具有较高的抗原分子的识别力,在小鼠实验中证实免疫反应基因位于第17号染色体上的 mhc区域中。有研究表明,人类第6号染色体上hla区域的dr位点也存在免疫反应基因,控制了对某种特异性抗原发生免疫反应。所以,在哮喘的发病过程中受ige调节基因和免疫反应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此外神经系统和呼吸系统中的细胞受体的不同敏感状态,某些酶的先天性缺乏等可能也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总之,哮喘与遗传的关系,有待深入研究探讨,以利于早期诊断、早期预防和治疗。
我们只有了解了这个病的病因才可以更好的预防它,以防这个病伤害到自己,通过认识这些内容之后,了解到了引起哮喘出现的原因是什么了,这种疾病是较为复杂的,带来了较多的不便,也会让患者的呼吸方面困难,所以说大家应当多提防哮喘的出现,而且需要将此病的病因做好分析,展开哮喘的相关预防工作。
哮喘病的发病原因是什么
遗传因素哮喘与遗传的关系已日益引起重视,根据家系资料,早期的研究大多认为哮喘是单基因遗传病,有学者认为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疾病,也有认为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疾病,目前则认为哮喘是一种多基因遗传病,其遗传度约在70%~80%,多基因遗传病是位于不同染色体上多对致病基因共同作用所致,这些基因之间无明显的显隐性区别,各自对表现型的影响较弱,但有累加效应,发病与否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大。
所以,支气管哮喘是由若干作用微小但有累积效应的致病基因构成了其遗传因素,这种由遗传基础决定一个个体患病的风险称为易感性,而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并决定一个个体是否易患哮喘的可能性则称为易患性,遗传度的大小可衡量遗传因素在其发病中的作用大小,遗传度越高则表示遗传因素在其发病中的作用大小,遗传度越高则表示遗传因素在发病中所起的作用越大,许多调查资料表明,哮喘患者亲属患病率高于群体患病率,并且亲缘关系越近,患病率越高;在一个家系中,患病人数越多,其亲属患病率越高;患者病情越严重,其亲属患病率也越高。
哮喘的重要特征是存在有气道高反应性,对人和动物的研究表明,一些遗传因子控制着气道对环境刺激的反应,章晓冬等采用组织吸入法测定40例哮喘患儿双亲及34例正常儿童双亲的气道反应性,哮喘患儿双亲大多在不同程度气道反应性增高,PC20平均为11.6mg/ml,而正常儿童双亲的PC20均大于32mg/ml,说明哮喘患者家属中存在气道高反应性的基础,故气道高反应性的遗传在哮喘的遗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目前,对哮喘的相关基因尚未完全明确,但有研究表明可能存在有哮喘特异基因,IgE调节基因和特异性免疫反应基因,常染色体11q12q13含有哮喘基因,控制IgE的反应性;近几年国外对血清总IgE遗传学的研究结果认为,调节总IgE的基因位于第5对染色体;控制特异免疫反应的不是IgE调节基因,而受免疫反应基因所控制,免疫反应基因具有较高的抗原分子的识别力,在小鼠实验中证实免疫反应基因位于第17号染色体上的MHC区域中,有研究表明,人类第6号染色体上HLA区域的DR位点也存在免疫反应基因,控制了对某种特异性抗原发生免疫反应,所以,在哮喘的发病过程中受IgE调节基因和免疫反应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此外神经系统和呼吸系统中的细胞受体的不同敏感状态,某些酶的先天性缺乏等可能也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总之,哮喘与遗传的关系,有待深入研究探讨,以利于早期诊断,早期预防和治疗。
变异性哮喘能治愈吗 咳嗽变异性哮喘不能根治怎么办
就目前的治疗方法来说,能够完全根治咳嗽欧变异性哮喘基本很难做到,主要治疗原则还是以控制住病情为主,其数据显示4-6个月能基本控制住病情的约占30% 7-12个月能基本控制住病情的约占50% 1-2年能基本控制住病情的约占10% 2年以上能基本控制住病情的约占10%。
从认识哮喘到远离哮喘
从认识哮喘到远离哮喘。从我们认识到哮喘这疾病开始,我们就要知道怎样能够远离哮喘。更加深入的了解哮喘疾病,有会有把握更快的远离。下面请我们专家带领大家更深入的了解哮喘。
不论是东方国家还是西方国家,现代化的生活方式是哮喘的患病例不断上升,估计目前全球哮喘发病率每年递增10%。上海市儿科协作组于1990和2000年做了专项调查,儿童哮喘的发病率由1999年的1.92%上升到2000年的4.52%,这组数字反映了上海市近10年来儿童哮喘发病率尚上升很快,我国其他城市和地区也有类似情况。此外全球每年死于哮喘者多达18万人,用于哮喘的医疗费用也很可观。
哮喘全称为支气管哮喘,它是一种由过敏原或其他因素引起的慢性过敏性支气管炎症。其特点为发作性胸闷、咳嗽和带有哮鸣音的呼气性呼吸困难。半数以上患者在12岁以前发病,患儿中越有70%起病于3岁前,发病初期,病变有一定的可逆性,但是若不能坚持正确的治疗和积极的预防,可发展成慢性组塞性肺病,严重发作时可并发气胸、纵隔气肿。是危害健康、明显影响生活质量的一种较为严重的疾病。近年来在全世界范围内哮喘的发病例有所上升,引起了各国呼吸学专家的重视,呼吁加强科普宣传,让人们认识哮喘,消除误解,了解正确防治哮喘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哮喘好发于青少年和儿童,一旦患病,如防治不当,很容易反复发病,随着发病频度的增加,病情会逐渐加重,必将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和学习工作能力,给个人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负担。一些有合并症的患者,哮喘的发作可造成生命危险。如果能够正确认识哮喘,哮喘的发生可控制和预防,对健康的影响将会有所减小。世界卫生组织(WHO)和全球哮喘防治创议(GINA)确定每年的5月7日为“世界哮喘日”,并在这一天开展宣传活动,通过宣传活动提高公民对哮喘的认识,并引起社会和政府的重视,进而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降低哮喘的发病率,让哮喘患者过上正常的生活。
哮喘是一种具有遗传性和家族性的呼吸道过敏疾病,父母一方患哮喘则子女患哮喘的几率为30%,父母双方均患哮喘则自年患哮喘的机率高达50%,调查发现,哮喘患者的亲属中还有人患过敏性鼻炎荨麻疹婴儿湿疹等其他过敏性疾病。
引起哮喘发作的过敏原很多,如花粉、尘螨、霉菌等,它们进入人体,启动一系列免疫反应,促使呼吸道粘膜释放炎症反应介质(如白三烯、组织胺等),引起支气管平滑肌的痉挛收缩,管腔狭窄,呼吸道粘膜出现炎症细胞浸润和水肿,分泌物增加,阻塞气道,患者出现胸闷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
中医对支气管哮喘的认识
包括全面的中医对支气管哮喘的病因病机认识,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支气管哮喘,中医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疗效标准、分型治疗、专方治疗、老中医经验等,中药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用药规律等。 支气管哮喘(下简称哮喘)是一种以发作性胸闷咳嗽,大多呈典型呼吸性困难伴哮鸣音为临床特征的常见慢性病。本病多在遗传的基础上受到体内多种因子激发下发病。但其确切病因,迄今还未完全弄清。目前,现代医学尚无根治的方法和药物。
在中医学中,本病归属于哮喘或哮病。早在《黄帝内经》即有记载,如《素问 ·通评虚实论》云:“乳子中风热,喘鸣肩息”描述了小儿哮鸣的病因与症候。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阐述了喉间哮鸣有声、不能平卧的发病特点,所制小青龙汤,越婢加半夏汤等,迄今仍为临床所常用。唐宋时期,无论对本病的临床症候及方药治疗都有进一步的认识。至金元时期,自《丹溪心法》一书开始,将哮喘独立成篇,并提出“未发以扶正气为主,既发以攻邪气为急”的观点,对后世有较大影响。明代戴原礼就本病病因,明确提出宿根之说。清代对哮病的认识有更大进展,在病因上,李用粹将其概括为:内有壅塞只气,外有非时之感,隔有胶固之痰。在辨证论上,《医宗金鉴》将其分为寒、热、虚、实四类。在治疗上,不少医家根据自己临床实践,对前人经验进行了总结和整理。
现代中医治疗哮喘的临床资料,首见于1954年。50年代中后期在发掘继承古方(主要是含砒方药)和民间验方上做了大量工作,并开展了有益的探讨。60年代,本病治疗进一部引起中医界的注意,报道病例的样本数显著增加,往往多达百例以上。对本病的辨证,特别是舌苔和脉象研究上,有较大进展。应用气功治疗哮喘,在这一时期达到鼎盛,从疗效到机理都作了较为客观的观察。另外,以体针为主的各种穴位刺激法也被应用于本病的治疗。本病治疗取得重大进展,是在70年代末期之后,一方面是,从病因病机、辨证分型直至疗效评价的认识渐趋一致;另一方面,针对本病症情复杂,容易复发的特点,治疗方法则日趋多样,专方治疗和针灸疗法,已成为当前防治哮喘的主要方法之一。同时,在治疗效果上,已越来越显示出中医药的优势,据对公开报道的临床资料统计,其有效率在85%~90%左右。
中医防治哮喘的机理研究,始于60年代。当时曾观察施行气功治疗患者的尿17一酮类固醇含量的变化,认为其疗效的产生可能与增加肾上腺皮质的血流有关。80年代以来,广泛开展了内分泌学、免疫学、血液流变学及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如发现应用补肾法,能调节患者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系统的功能,提高受外源性激素抑制的垂体——肾上腺轴的兴奋性,由此而获得哮喘的远期疗效。另外,通过血液流变学测定,发现支气管哮喘的发病过程和临床所见的瘀血证表现,与多项血液流变学指标异常有关。
寻求具有普遍意义的根除本病的治法和方药,仍是中医药工作者今后的努力方向。 关于哮喘的病因病机,历代有主肺、主肾、主瘀、主痰、宿根、七情、饮食等多种观点。通过现代大量调查观察,下般认为分内外二因。外因与气候、饮食、环境有关,其中主要是寒温失调,本病诱发与季节关系密切;饮食以偏食甜、酸、咸多见;而环境亦是重要诱发囚素,如烟尘、花粉、油漆等,以香烟味为最。内因与体质、遗传及情志有关。临床发现,虚胖、面色咣白、肉松、手足热、发育较差或有奶癣症的痰蕴状态的小儿,易罹患本病。其病机则可归纳如下:
疫 唾喘病机多责之为痰。痰的产生为内外多种因素作用所致。外感风寒失于表散,凝而成寒痰,或过食甘肥酒浆,内酿痰热,上干于肺,敛聚成热痰。长期吸烟,薰灼肺道,或愤怒忧思,气机郁滞,均能生痰。而先天禀赋不足,或久病体虚,脏腑功能失调,更可变生痰浊。痰伏于内,胶结不去,而成宿根,一经新邪诱发,引动伏痰,痰郁阻管,气道失利,痰随息动,从而导致哮鸣气喘等症。
虚 病程迁延,痰浊久留,正气逐渐虚弱;或因年老体弱,脏精为之衰减,均可导致脏腑功能低下。本病早期或在青少年中多病位在肺,实症为主;至后期或老年,则渐由实转虚,由肺及肾。
近年来,尚发现哮喘发病与瘀亦有关,痰饮内伏,多与气郁、血瘀互为因果,本病羁留日久,气郁痰滞,络道不畅,血行被阻,可出现瘀痰胶结不解。
通过大量临床实践,对支气管哮喘的分型已渐趋统一。具体分型如下:
1.发作期
寒哮 呼吸急促,喉中有哮鸣音,痰白不粘或清稀多泡沫,口不渴或渴喜热饮,形寒怕冷。舌苔白滑,脉滑紧。
热哮 气粗息涌,痰鸣如吼,胸胁胀闷,咳呛阵作,痰黄稠厚,咯吐不利,汗出,口渴喜饮,不恶寒。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2.缓解期
肺虚 畏寒自汗,气短声低,极易感冒,每因气候变化而诱发。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肾虚 平时气短,动则喘促,腰酸肢软,畏寒肢冷,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脉沉细。
在分型上尚有脾虚、肺肾虚、脾肾虚等分法,但据所及文献,临床报道颇少,故从略。
小孩子过敏性咳嗽怎么治疗才好
过敏性咳嗽是儿童过敏疾病中相对严重的一种,容易合并支气管炎、肺炎等疾病,八成孩子5岁前发病,治疗最好在5~7岁时进行,只要采取正确的脱敏治疗,大多数孩子的病情可以得到控制,过敏体质得到改善,达到根治的目的。
虽然咳嗽变异性哮喘通常没有生命危险,但由于咳嗽变异性哮喘可以发展为典型的过敏性哮喘,且本病可以严重影响儿童的睡眠、休息和学习,因此应及早诊断并积极进行治疗。
一旦确诊为咳嗽变异性哮喘,应停止应用抗生素或抗病毒药物,同时应注意避免过敏原的接触。特别是对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实施哮喘病初级预防,旨在促进和加强Th1的细胞反应。
正确治疗:目前医学界对过敏性咳嗽的治疗都有一个共同的认识,由于过敏性咳嗽与哮喘的本质相同,所以治疗方法也基本等同于哮喘的治疗。
清除为主,祛除病因——人的肺部常常遭遇“病毒”、“病菌”、“烟毒”、“痰毒”、“废气毒”、“炎性毒素”等六毒之害,使咳嗽等肺部疾病患者呼吸系统产生大量的“异化酸糖”,其一旦形成,即对人体呼吸系统造成长期持续性的危害,引发更为严重的咳喘肺病,并导致恶性循环。
防治结合,增强身体机能——治疗咳喘等呼吸顽症,治其病变固然关键,但大病久病初愈,更应治养结合,才能使呼吸系统功能趋于强劲而不再复发。
哮喘怎么办
1.如果可能的话,在开始哮喘治疗前必须通过客观手段明确诊断。
2.对患者病情进行初始评估后,应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全面的慢性疾病的治疗策略,应考虑到患者的生活方式、医疗救助机制以及其他可利用的医疗资源,并要明确导致疾病加重的诱发因素。
3.应根据病情轻重及发病类型对患者进行分类和分级。
4.治疗方法的选择应依据患者病情的轻重及疾病的类型。
5.应对环境因素作适当的调整。
6.应对患者进行教育,使其认识哮喘的本质,并教会患者进行自我治疗,包括自我监测(使用或不使用峰流速测定),制订一个综合的哮喘控制计划以及应急方案等。
7.临床医生应该“结束哮喘反复发作的恶性循环”,通过不断努力来实现最大限度的哮喘控制,通过监测治疗效果和调整治疗方案来获得最大的治疗效益。
哮喘可分为间歇发作或持续发作;持续发作又被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评估患者的病情轻重是通过为达到哮喘控制目标所需要的治疗强度(阶梯治疗等级)来确定的。
当前,在哮喘的治疗中非常强调患者的自我管理,临床医生起一个指导和监督的作用,帮助患者建立自我管理的习惯,安全独立地进行自我评估和治疗,并设定治疗的总体目标和治疗的底线。这需要患者对哮喘病有所认识,对如何进行自我监测、如何应对病情的变化有深入地了解。许多医院和医疗机构制订了哮喘教育计划,可以非常成功的实施。但是,加强对患者的教育并为他们提供医学帮助,这是临床医生的责任。本文介绍了如何使用峰流速测定和以症状为基础的评价方法来对哮喘病情进行自我监测的计划;如何在急诊就医和定期就诊时与临床医生进行沟通的方法;控制哮喘的基本治疗方案;急性加重时的升阶梯治疗;急诊自我救治的方案,包括适当的启动社区医疗急救服务等。在NAEPP文件中提供了标准的哮喘处理方案,这些内容都向社会公开并可免费获得。
环境因素在哮喘的控制中至关重要。应尽可能的进行皮肤实验或RAST实验确定过敏原,有助于祛除环境致病因素。
儿童过敏性咳嗽治疗方法怎样
1. 虽然咳嗽变异性哮喘通常没有生命危险,但由于咳嗽变异性哮喘可以发展为典型的过敏性哮喘,且本病可以严重影响儿童的睡眠、休息和学习,因此应及早诊断并积极进行治疗。
2. 一旦确诊为咳嗽变异性哮喘,应停止应用抗生素或抗病毒药物,同时应注意避免过敏原的接触。特别是对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实施哮喘病初级预防,旨在促进和加强Th1的细胞反应。
3. 正确治疗:目前医学界对过敏性咳嗽的治疗都有一个共同的认识,由于过敏性咳嗽与哮喘的本质相同,所以治疗方法也基本等同于哮喘的治疗。
4. 清除为主,祛除病因——人的肺部常常遭遇“病毒”、“病菌”、“烟毒”、“痰毒”、“废气毒”、“炎性毒素”等六毒之害,使咳嗽等肺部疾病患者呼吸系统产生大量的“异化酸糖”,其一旦形成,即对人体呼吸系统造成长期持续性的危害,引发更为严重的咳喘肺病,并导致恶性循环。
5. 防治结合,增强身体机能——治疗咳喘等呼吸顽症,治其病变固然关键,但大病久病初愈,更应治养结合,才能使呼吸系统功能趋于强劲而不再复发。
生活上偶然接触能传染上艾滋病吗
因为人们对艾滋病缺乏基本认识,产生了无名的恐惧心 理。这种恐惧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渗透到千家万户的家庭生活 和平民百姓的日常话题之中,脑子里充满着很多疑问。
哮喘病是怎么回事
近20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迅速发展,对哮喘病的病因学、遗传学、流行病学、免疫学、发病机理、病理生理学、诊断方法、预防、抗哮喘药物药理学、新型抗哮喘药物的开发、吸入方法、物理治疗、心理学治疗、生活质量、哮喘病教育、哮喘病与过敏性鼻炎的关系、特殊性哮喘、计算机对哮喘病的管理和哮喘动物实验等方面研究有了许多新进展。根据目前研究可以认为无论任何严重程度、任何类型哮喘病的基本病理变化均是一种气道炎症性改变,这种非特异性气道炎症是引起哮喘患者气道高反应性、气道通气障碍、临床症状和哮喘病慢性化的关键因素。气道炎症概念的提出对指导哮喘病诊断、预防、治疗(特别是新型抗炎性抗哮喘药物和长效β2受体激动剂的开发)预后和基础研究等各个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并由此提出了许多新的学术观点。目前已经召开了17届全球性哮喘大会,使哮喘病研究和防治形成了规模化和标准化,国际医学界已将哮喘病的研究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医学体系,称之为哮喘病学。作为一个哮喘病学家来说,应该同时具备变态反应学、儿科学、耳鼻喉科学、皮肤科学、精神心理学、环境医学和康复学方面的丰富知识。
哮喘病的病理学改变以气道内嗜酸细胞浸润为主,肥大细胞、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浸润为辅的慢性气道炎症为基本特征,临床上以气道炎症诱发的气道高反应性和气道通气障碍为主要临床特征。因此近20年来进行了以慢性期抗炎治疗为主的治疗原则以替代过去的以急性期舒张支气管治疗为主的治疗原则的尝试,并取得了巨大成功,已可以有效地通过抑制气道炎症来控制哮喘病的临床症状。但是近20年来的流行病学调查并没有发现哮喘病发病率和死亡率有所降低,提示了虽然包括吸入糖皮质激素在内的抗炎治疗是目前哮喘病主要方法,但对于其远期疗效和对哮喘病病情改善的预计还不容乐观,目前显然还缺乏有效降低哮喘病发病率、死亡率和改善哮喘病预后的治疗手段。随着分子生物技术不断发展,已发现体液中大量细胞因子(以白细胞介素等为主)、多种免疫活性细胞或炎性细胞、多种炎性介质以不同形式参与了哮喘病发病机理的调节,这使得我们必须注重从全身角度来研究和阐明哮喘病发病机理。但迄今为止大多数研究尚局限在气道炎症局部,对哮喘病全身发病机理的研究还很少,因此对哮喘病的全身治疗手段还较少。现代研究已经认识到特应症(atopy,指对变应原易产生IgE反应的特异性素质)是人类易患哮喘病的最重要因素,因此从目前对哮喘病的治疗研究来看,侧重点主要放在局部抗炎治疗方面显然是不适宜的,应从预防和控制特应症的基因治疗和免疫调节治疗入手,近年来开发的Xolair就是一个成功的药物。瞻望未来,由于哮喘病发病率在逐年增加且原因尚不明确,今后应加强哮喘病基础方面研究以开发新的治疗方法来降低哮喘病发病率。从近期来看今后哮喘病临床研究应进一步开发副作用更少、作用更强的抗炎药物等;从远期来看应将目前关注气道局部炎症的研究热点逐渐转向对哮喘病患者的全身免疫学、病理生理学、遗传学和免疫药理学进行研究,从医学遗传学和医学免疫学角度来调整哮喘病患者遗传基因异常和免疫功能缺陷,特别是通过对引起气道高反应性的细胞因子网络中各种细胞因子的调节治疗,可能是21世纪哮喘病治疗主要研究方向。在我国,应结合国情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哮喘防治研究如哮喘病中医和中西医结合治疗、单味中药或方剂有效成分的提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