哮喘的认知误区
哮喘的认知误区
随着年龄的增加,越来越多的老年群体被疾病侵袭,其中,哮喘是一种相对常见的老年性疾病,一旦患上哮喘疾病,大家就要及时的采取措施,防止哮喘疾病出现严重或者恶化。
认知误区一、很多患者对于哮喘的认知误区包括不喘不治,喘了再治,长期以来,很多患者和家属对于哮喘的认知误区就是只重视对发作期的治疗,哮喘症状一旦缓解,就误判为治愈而停止治疗,这样就容易导致哮喘疾病出现反复的发作,甚至出现久治不愈,可能会严重恶化,引发一些肺部的疾病的出现,所以治疗哮喘要彻底。
认知误区二、很多患者认为吸入激素治疗可以起到显著的效果,但是专家表示这类方法的副作用大,哮喘的本质实际就是气道炎症,患者可以通过口服或者静脉注射等方法使哮喘得到一定的缓解,但是长期应用会对身体产生许多副作用。正确的哮喘治疗应是首选吸入型糖皮质激素,根据病情程度加用吸入长效β激动剂,这样可以使患者的病情得到一定的缓解,另外对于身体的副作用也相对较小。
认知误区三、很多患上哮喘的朋友认为吃药就可以康复,而忽略了日常的护理,很多人片面的认识通过不断的苭物来控制哮喘疾病的发作,这样就会导致对哮喘疾病的护理不能够引起足够的重视。很多患者在发病时急急火火地治疗,但是发现病情缓解后,就放弃了继续治疗,这样就容易导致哮喘出现频繁的发作,引发更为严重的后果出现。
剖腹产的认知误区
很多人对对女性生孩子都有一定的误会,有的人认为生孩子是非常痛苦的事情,有的人认为只要是生过孩子了,自己的身材就很难恢复了,所以很多人都会选择去剖腹产,但是对于剖腹产也是有很多人有一定的误解的。
比如,有些人误以为剖腹产仅仅是在肚皮上留下了一个刀痕;有些人则误以为剖腹产后不会出现产后盆底功能的改变,如产后阴道松弛、尿失禁等。事实上,剖腹产也会在子宫上留下瘢痕;
此外,妊娠过程本身就会对盆底组织产生影响,与分娩方式关系不大。
所以说,就算您是害怕因为自己生孩子而导致自己的下身变松才选择剖腹产的,也是会让您的下身变得松弛的,不是说剖腹产不用自己生的话,就不会导致您的阴道松弛的,这是个错误的理解。
剖腹产的好处,主要在于分娩时间快,对于患者而言,减少了暂时的疼痛,解决了难产的世界难题;对于医生而言,规避了顺产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不确定的风险,减少了责任事故的发生。
但专家不无忧虑地指出,经过几十年的临床观察以及随着对剖宫产的远期并发症的研究,我们已经发现,剖腹产不仅对孩子不利,而且妈妈还会形成瘢痕子宫,增大了再次生育的风险。
盘点哮喘疾病的认知误区
哮喘是一种严重威胁我们肺部器官的疾病,很多人都有哮喘疾病的症状,尤其是老年人更容易成为哮喘的患者群体,近些年来,随着环境污染的日益沿海,出现哮喘的群体越来越多,对于哮喘疾病,一定要认真的重视。
现在很多患者对于哮喘的认知误区包括不喘不治,喘了再治,长期以来,很多患者和家属对于哮喘的认知误区就是只重视对发作期的治疗,哮喘症状一旦缓解,就误判为治愈而停止治疗,这样就容易导致哮喘疾病出现反复的发作,甚至出现久治不愈,可能会严重恶化,引发一些肺部的疾病的出现,所以治疗哮喘要彻底。
有很多患者认为吸入激素治疗可以起到显著的效果,但是专家表示这类方法的副作用大,哮喘的本质实际就是气道炎症,患者可以通过口服或者静脉注射等方法使哮喘得到一定的缓解,但是长期应用会对身体产生许多副作用。正确的哮喘治疗应是首选吸入型糖皮质激素,根据病情程度加用吸入长效β激动剂,这样可以使患者的病情得到一定的缓解,另外对于身体的副作用也相对较小。
有很多患上哮喘的朋友认为吃药就可以康复,而忽略了日常的护理,很多人片面的认识通过不断的苭物来控制哮喘疾病的发作,这样就会导致对哮喘疾病的护理不能够引起足够的重视。很多患者在发病时急急火火地治疗,但是发现病情缓解后,就放弃了继续治疗,这样就容易导致哮喘出现频繁的发作,引发更为严重的后果出现。
支气管哮喘的治疗误区
支气管哮喘并不是什么稀罕的疾病,在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这类病人,因为各种原因导致支气管哮喘的出现,要知道支气管哮喘同样会有致命的可能,为了可以和正常人一样的生活,那么在治疗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一些误区。
误区一:哮喘患者偶尔有咳嗽和气喘,不算严重
哮喘轻微的症状也提示气道的炎症没有被控制。如果不经过规范的治疗,这种慢性的炎症会导致气道结构的破坏,造成永久性的肺功能损害。没有被控制的哮喘,无论平常症状轻还是重,由于哮喘急性发作引起死亡的患者比例是相同的,因此,偶尔的哮喘症状也应该重视
误区二:哮喘不能控制,肯定经常犯
目前尚无一种治疗手段或药物可以达到根治哮喘,但是,支气管哮喘不是无药可救。全球哮喘防治创仪指南指出,只要积极配合医生治疗,长期坚持使用控制药物,绝大多数哮喘患者都可以控制哮喘。
上述内容为大家介绍了支气管哮喘的治疗误区,希望大家可以正确的对待疾病,千万不要小看的支气管哮喘,一旦病情没有得到控制,后果一定会让你后悔的。因此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才是上选之策。
哮喘常见误区知多少
“不喘了就是哮喘控制了”。病人常认为不喘了就是哮喘控制了,但是一旦参加体育活动就气促了,说明实际上并未完全控制。哮喘是一种慢性气道炎症,这种慢性炎症导致气道高反应性,引起气喘、气急、胸闷或咳嗽等。如果不能有效控制气道慢性炎症,随着病人年龄增大,发病次数增多,肺功能将明显下降,从而导致生活质量明显下降。
“用药可以预防哮喘”。仅用药并不能达到预防哮喘发作的目的,同时应注意避免或减少接触危险因素。春季上呼吸道感染,秋冬季气温气压的变化,立秋后秋季花粉期的到来,空气污染如雾霾等都可导致哮喘的发病率明显上升。
“控制哮喘就是单纯的药物治疗”。患者应该定期复诊,医生应对患者进行哮喘教育,帮助患者制定个体化的管理计划,包括自我监测、自我管理,对治疗方案和哮喘控制水平周期性评估、针对控制水平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才能达到并维持哮喘控制。这个现在有很多哮喘管理平台比如我说的费医生,还有哮喘管家,深呼吸等。
宫颈癌认知误区
误区一:感染HPV=宫颈癌
宫颈癌的发生和一种叫作人乳头瘤的病毒(HPV)关系密切。研究表明,持续感染高危类型的人乳头瘤病毒,是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发生的必要因素。绝大多数宫颈癌患者的体内都能检测出这种病毒。
凡是有性生活的女性都有可能通过性接触而感染HPV病毒。约有80%的女性在其一生中都感染过这类病毒。
然而,感染了HPV并不一定会患宫颈癌,因为每个健康女性体内都有一定的免疫力。研究证实,感染HPV后,大多数女性的免疫系统可以把进入体内的HPV清除。只有少数女性由于无法消灭进入体内的HPV,造成HPV持续感染,才有可能引起宫颈癌前病变。其中有部分患者会进一步发展成为宫颈癌,这一过程约5到10年。
感染HPV后是否会进展为宫颈癌,还与HPV的类型有关。HPV病毒大约有100多种亚型,女性生殖道感染HPV最常见的类型分别是6、11、16、18型,其中HPV6和HPV11型属于低危型,而HPV16和18型则属于高危型,来自世界各国的宫颈癌研究发现,HPV16型和HPV18型在宫颈癌患者中的感染率最高。
误区二:宫颈糜烂会变成癌
许多女性都存在这样的误解,以为宫颈糜烂会引起宫颈癌,因而对宫颈糜烂感到非常恐惧。刘惜时教授告诉记者,这两者其实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从医学上来说,女性宫颈管内的柱状上皮外翻,替代宫颈鳞状上皮,医生在检查时,会发现宫颈局部充血呈现红色,就称其为“宫颈糜烂”。糜烂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烂”,它可以是一种生理现象,育龄期女性在雌激素的作用下,宫颈管内柱状上皮外翻,替代宫颈鳞状上皮,呈现出“糜烂”状。而女性在青春发育期前和绝经期由于体内雌激素水平相对低,所以“糜烂”也少见。
值得注意的是,宫颈糜烂也可以是一种常见的炎症状态。早期宫颈癌在外观上和宫颈糜烂的表现非常相似,容易混淆。因此,如果在妇科检查中发现宫颈糜烂,不能掉以轻心,需要通过进一步的细胞学检查及活组织检查来明确诊断,排除宫颈癌的可能,并正确治疗。
误区三:不重视妇科检查
从感染HPV病毒,到宫颈癌的发生发展有一个渐进的自然病程,一般长达5到10年左右。因此,女性只要定期进行宫颈癌筛查,完全有可能及时发现疾病的“苗头”,并将其扼杀在萌芽阶段。目前,早期宫颈癌患者经治疗后,其五年生存率可达到85%到90%。
刘惜时教授提醒,育龄期女性务必不能忽视每年进行妇科检查,包括巴氏涂片或液基细胞学(TCT)检查等宫颈细胞学检查,是发现宫颈癌前病变和宫颈癌的重要方法。尤其是以下宫颈癌的易发人群,更不可掉以轻心:
持续感染高危类型的HPV病毒者,即HPV病毒检测发现HPV16、HPV18呈阳性者;
性行为因素不良者,包括开始性生活的年龄过早、多个性伴侣、性卫生不良等都会使患宫颈癌的发病危险增加;
早婚早育、多产多孕的女性;
性病患者,无论男方或女方患有生殖道湿疣、梅毒、淋病等都会增加女方患宫颈癌的几率;
免疫功能低下、吸烟、营养不良者。
误区四:“蛛丝马迹”视而不见
宫颈癌在早期可能不会引起患者任何的不适,有些症状也非常容易被忽视。刘惜时教授建议,育龄期女性应该学会关注身体发出的“健康警报”,有时虽然只是“蛛丝马迹”,却有可能藏有隐患。
接触性出血主要是指在性生活后出血或在妇科检查、大小便后出血。即使是一次、量少,也应提高警惕。
白带异常多数宫颈癌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白带增多。因此,女性平时应该关注白带的性状、量的多少和有无臭味。尤其是当发现大量水样或黏液性白带时,必须引起注意。
宫颈癌认知误区
由于宫颈癌的发病率逐年增高,并且伴随着年龄年轻化,引起了社会的对此疾病的高度关注,这是和乳腺癌并驾齐驱的另一高发疾病,可是虽然人们对疾病已经开始重视,却不可避免的还是会陷入一些宫颈癌认知误区。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刘惜时教授指出,宫颈癌其实并不可怕,它是一种可防、可治的疾病。
误区一:感染HPV=宫颈癌
宫颈癌的发生和一种叫作人乳头瘤的病毒(HPV)关系密切。研究表明,持续感染高危类型的人乳头瘤病毒,是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发生的必要因素。绝大多数宫颈癌患者的体内都能检测出这种病毒。
刘惜时教授指出,凡是有性生活的女性都有可能通过性接触而感染HPV病毒。约有80%的女性在其一生中都感染过这类病毒。
然而,感染了HPV并不一定会患宫颈癌,因为每个健康女性体内都有一定的免疫力。研究证实,感染HPV后,大多数女性的免疫系统可以把进入体内的HPV清除。只有少数女性由于无法消灭进入体内的HPV,造成HPV持续感染,才有可能引起宫颈癌前病变。其中有部分患者会进一步发展成为宫颈癌,这一过程约5到10年。
感染HPV后是否会进展为宫颈癌,还与HPV的类型有关。HPV病毒大约有100多种亚型,女性生殖道感染HPV最常见的类型分别是6、11、16、18 型,其中HPV6和HPV11型属于低危型,而HPV16和18型则属于高危型,来自世界各国的宫颈癌研究发现,HPV16型和HPV18型在宫颈癌患者中的感染率最高。
误区二:宫颈糜烂会变成癌
许多女性都存在这样的误解,以为宫颈糜烂会引起宫颈癌,因而对宫颈糜烂感到非常恐惧。刘惜时教授告诉记者,这两者其实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从医学上来说,女性宫颈管内的柱状上皮外翻,替代宫颈鳞状上皮,医生在检查时,会发现宫颈局部充血呈现红色,就称其为“宫颈糜烂”。糜烂并非真正意义上的 “烂”,它可以是一种生理现象,育龄期女性在雌激素的作用下,宫颈管内柱状上皮外翻,替代宫颈鳞状上皮,呈现出“糜烂”状。而女性在青春发育期前和绝经期由于体内雌激素水平相对低,所以“糜烂”也少见。
值得注意的是,宫颈糜烂也可以是一种常见的炎症状态。早期宫颈癌在外观上和宫颈糜烂的表现非常相似,容易混淆。因此,如果在妇科检查中发现宫颈糜烂,不能掉以轻心,需要通过进一步的细胞学检查及活组织检查来明确诊断,排除宫颈癌的可能,并正确治疗。
误区三:不重视妇科检查
从感染HPV病毒,到宫颈癌的发生发展有一个渐进的自然病程,一般长达5到10年左右。因此,女性只要定期进行宫颈癌筛查,完全有可能及时发现疾病的“苗头”,并将其扼杀在萌芽阶段。目前,早期宫颈癌患者经治疗后,其五年生存率可达到85%到90%。
刘惜时教授提醒,育龄期女性务必不能忽视每年进行妇科检查,包括巴氏涂片或液基细胞学(TCT)检查等宫颈细胞学检查,是发现宫颈癌前病变和宫颈癌的重要方法。尤其是以下宫颈癌的易发人群,更不可掉以轻心:
持续感染高危类型的HPV病毒者,即HPV病毒检测发现HPV16、HPV18呈阳性者;
性行为因素不良者,包括开始性生活的年龄过早、多个性伴侣、性卫生不良等都会使患宫颈癌的发病危险增加;
早婚早育、多产多孕的女性;
性病患者,无论男方或女方患有生殖道湿疣、梅毒、淋病等都会增加女方患宫颈癌的几率;
免疫功能低下、吸烟、营养不良者。
误区四:“蛛丝马迹”视而不见
宫颈癌在早期可能不会引起患者任何的不适,有些症状也非常容易被忽视。刘惜时教授建议,育龄期女性应该学会关注身体发出的“健康警报”,有时虽然只是“蛛丝马迹”,却有可能藏有隐患。
接触性出血主要是指在性生活后出血或在妇科检查、大小便后出血。即使是一次、量少,也应提高警惕。
白带异常多数宫颈癌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白带增多。因此,女性平时应该关注白带的性状、量的多少和有无臭味。尤其是当发现大量水样或黏液性白带时,必须引起注意。
以上四大宫颈癌认知误区都是很容易被人忽略的,尤其是一些年轻女性,对自己平时的一些生活细节不够关注。
儿童哮喘常见5大认知误区
误区一
只要是哮喘都会“喘”
很多家长经常提出这样的疑问,为什么自己的孩子只咳不喘,却被戴上哮喘的“帽子”?王有鹏给出的解释是,并不是所有的哮喘都有喘息症状,有种哮喘叫“咳嗽变异性哮喘”,就是以慢性咳嗽为惟一或主要临床表现,不伴有明显喘息的一种特殊类型的哮喘,其咳嗽持续或反复发作超过一个月,常在夜间或清晨发作性咳嗽,痰少,运动后加重,临床无感染情况,或经较长时间应用抗生素无效,而用支气管扩张剂则能使咳嗽发作缓解。患儿多为过敏体质, 多在婴幼儿时期患过湿疹,多数有哮喘家族史。所以,如果孩子长期咳嗽不好,又是过敏体质,家长应引起足够警觉。
误区二
混淆感冒和哮喘
哮喘袭来前常有流涕、打喷嚏和胸闷,发作时主要表现为咳嗽、喘息、气促及呼吸困难等,而感冒时也能出现流涕、打喷嚏、咳嗽等症状,两者犹如一对“双胞胎”,很容易相混淆,家长很有必要分辨开来。如感冒通常伴有发热,而单纯的哮喘发作一般不发热。感冒时咳嗽大多是逐渐加重,没有特定的诱发因素,每次咳嗽时间也不会很长,一般不伴有呼吸困难。而哮喘的咳嗽常发生在晨起、夜间、运动后,大哭或大笑后,以及接触刺激性气味、冷空气、过敏原等触发因素后,为反复性或持续性发作,常伴有喘息和呼吸困难,家长可在孩子呼气时听到类似小鸡叫的声音。严重哮喘发作还可表现为端坐呼吸、大汗淋漓、面色青灰。
王有鹏提醒说:值得注意的是,若是患儿反复“感冒”,每次都发展到下呼吸道,致使呼吸不畅、胸闷咳嗽,或伴有湿疹、变应性鼻炎,同时父母或家族中有哮喘病等过敏史,即应考虑哮喘的可能,千万不能一味按单纯呼吸道感染无休止地使用抗生素及感冒药。此外,对于哮喘儿童来说,感冒常诱发哮喘发作,哮喘儿也容易反复感冒,且不易治愈。当哮喘小患者出现上述问题时,应及时去医院就诊。
误区三
忽视过敏性疾病与哮喘间关系
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发现,在支气管哮喘病人中,同时患有过敏性鼻炎的占80%,而45%左右的过敏性鼻炎患者也同时伴有哮喘。有学者甚至提出两病“同一气道,同一疾病”的观点,认为这两个病其实是一个疾病,防与治都应从哮喘来考虑。王有鹏亦认为,在过敏性疾病病人出现气喘或不明原因的干咳、咽痒时,应首先怀疑支气管哮喘在作祟。假如对过敏性疾病及其对哮喘的影响了解不多,重视不够,治疗常常顾此失彼,则严重贻误病情。有相当多的哮喘者在病情发作前有过敏性症状,如能及时对过敏性疾病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哮喘发生的频率。
误区四
病情一缓解就立即停药
王有鹏指出,有些家长在孩子哮喘发作时特别紧张,而一旦病情得到控制,进入哮喘缓解期后,就立马放松警惕,甚至认为只要不再哮喘,无明显症状就是治好了,也就不必再吃药了。结果是患儿气道的慢性炎症并未得到有效控制,稍有风吹草动,又会使哮喘“死灰复燃”。这是因为在缓解期间,支气管腔内仍有炎症潜伏,只不过是尚未接触到诱发哮喘发作的因素,而未爆发。若是有感冒、运动过量、紧张、兴奋或气温变化、吸入冷空气和刺激性气体(如烟雾、气油味等)或接触尘螨、动物皮毛等诱因,便可能出现明显的哮喘症状。因此,缓解期是需要继续治疗的,其目的是减轻或控制气道炎症,预防哮喘急性发作。
误区五
儿童哮喘到成年期自然就好了
王有鹏表示,确实有些儿童随年龄的增长,哮喘发作次数逐渐减少甚至不发作,这与孩子自身发育逐渐完善有一定关系。而事实上,长时间的平稳状态并不等于治愈。根据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哮喘患儿进入青春发育期,虽有30%~50%的人症状消失,但到成人期仍有“回潮”的可能,约有2/3以上者继续遭受折磨,有的貌似恢复了正常的人,其肺功能仍就异常或持续存在气道髙反应。这里,轻度小儿哮喘预后良好,仅5%演变为严重哮喘,而中度至重度儿童在整个一生常有不同程度的气道髙反应与哮喘发作。重度哮喘,尤其是长期依赖激素、屡次住院和症状不易改善者,约95%最终“定格”为成人哮喘。这就提示哮喘须在儿童期给予积极合理的医治,主要原因就在于小儿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具有可塑性。王有鹏强调,如果孩子患上了哮喘,千万不要迟疑,必须早发现、早确诊、早治疗、早预防。
小儿哮喘的误区有哪些
小儿哮喘的误区一:古代分一期治疗,现代分二期治疗;
小儿哮喘的误区二:重药轻防;
小儿哮喘的误区三:过分强调冬病夏治;
小儿哮喘的误区四:有病有根无苗;
小儿哮喘的误区五:重症状轻体质;
小儿哮喘的误区六:不分年龄,统一治疗;
小儿哮喘的误区七:哮喘不用治,长大就好;
小儿哮喘的误区八:治治看,没有完整的治疗计划。
以上就是小儿哮喘的误区,希望患者多加注意。专家提醒:我们的患者在面对病情时,不要太恐慌,要保持乐观的心情面对一切,这样才能早日康复。
便秘认知误区
误区1 不把便秘当回事
严格来讲便秘确实算不上是“病”,是一种习惯,但便秘往往是某一疾病的表现,发生便秘不去医院检查,而是擅自用各种泻药、润滑剂,这虽然能暂时缓解症状,却埋下了健康隐患。
误区2 每天排便就没事
虽然每天排便一次,但排便量少,干燥且形状像羊粪,也应诊断为便秘,调查显示,我国便秘发病率约9%~13%,女性患病率约为男性的两倍。
误区3 水与便秘无关
成年人体重70%是水分,水的摄入量不足就极易造成大便干结。因此有必要知道,喝水是解决便秘问题的第一要务。如果在补充高纤维食物的同时,不注意多喝水,甚至可能适得其反,造成更为严重的便秘。
误区4 排毒就是助排便
一些广告宣传的所谓“排便就是排毒”,其实是错误的。对健康人来说,只要肾功能正常内毒可自行排出体外,不需要特殊干预。因此,排毒和排便并没有因果关联。
误区5 治疗便秘药物可以长期应用
治疗便秘要选择合适的药物治疗便秘时,一方面要选择合理的药物,尽量少用含大黄、番泻叶、决明子、芦荟等成分的药品或保健品。即使要用,也最好把使用时间控制在两周之内。
误区6 把泻药当成万灵丹
对经常便秘的人而言,泻药无疑能解决燃眉之急。但是,不要幻想某种特效药,或做一次手术就能解决问题。有的患者觉得泻药方便、痛快,把它当成“万灵丹”,这是非常危险的。
误区7 便秘只治胃肠道
便秘是临床上非常普遍的一种症状,可由多种原因引起。非肠道原因引起的便秘有:
(1)药物性便秘,如镇痛药、抗酸铝制剂、抗抑郁药、抗癫痫药等;
(2)神经系统损伤,如外伤或肿瘤压迫导致的脊髓损伤;
(3)怀孕,孕期分泌的大量黄体酮,可使子宫平滑肌松弛,大肠蠕动减弱。
治哮喘五大误区
误区一:认为只要有喘息症状就是患了支气管哮喘。
专家解析:喘息性支气管炎、反流性食道炎、心源性哮喘(如心衰)等,也会有喘息症状。
误区二:认为支气管哮喘发作时才需要治疗,平时可以不管不顾。
专家解析:支气管哮喘有间歇性发作、轻度持续发作、中度持续发作、严重持续发作等,每种发作的轻重程度不一,治疗上也有差异。因此,支气管哮喘患者平时决不可掉以轻心。生活中应注意杜绝支气管哮喘的诱发因素,如冷空气刺激、烟尘、刺激性气味、花粉、动物皮毛、尘螨等。
误区三:喘息不严重时就不吃药。
专家解析:支气管哮喘在间歇期还有轻微喘息症状的,平时应口服一些支气管扩张剂或使用喷雾,以维持疗效。
误区四:症状加重时,自行加药。
专家解析:患者不能自行加药。支气管扩张剂和激素经常被应用于治疗支气管哮喘。但是,有些支气管扩张剂有副作用,如果患者自行加药,可能会引发恶心、呕吐、心慌、心律失常等副作用;假如长期大量应用激素,可能引起骨质疏松等并发症。
误区五:认为防治支气管哮喘,只要坚持用药就可以,而不去检查肺功能。
专家解析:支气管哮喘在严重时很危险,可能造成呼吸困难、加重心衰。而患者往往对病情不够了解,自行加减药,甚至也不定期去医院检查肺功能。这些都是误区。其实,支气管哮喘患者平时除了坚持用药,也应定期检查肺功能,了解肺功能的情况,以防引起急性发作。
戒烟认知误区
1.烟草“低焦油”危害低吸烟者在吸“低焦油卷烟”的过程中存在“吸烟补偿行为”,包括用手指和嘴唇堵住滤嘴上的透气孔、加大吸入烟草烟雾量和增加吸卷烟的支数等。吸烟补偿行为”的存在使吸烟者吸入的焦油和尼古丁等有害成分并未减少
2.“中草药卷烟”危害低由于焦油量降低后,烟叶原有的香气受到影响,所以烟草业额外向卷烟中加入各种香料、添加剂或中草药。但迄今为止没有任何证据证明这些是安全的。不存在无害的烟草制品,只要吸烟即有害健康。烟草业加入中草药等添加物的目的在于提高卷烟的吸引力,从而诱导吸烟或削弱吸烟者戒烟的意愿。
3.限量法戒烟很多人说,戒烟需要慢慢来,但往往会因每一根“限量”的烟唤起戒断反应,让你时刻在渴望那一根“限量烟”。
4.零食替代法可戒烟如果零食可以替代尼古丁的话世界上就不会有这么多烟民了。
哮喘的认知误区
认知误区一、很多患者对于哮喘的认知误区包括不喘不治,喘了再治,长期以来,很多患者和家属对于哮喘的认知误区就是只重视对发作期的治疗,哮喘症状一旦缓解,就误判为治愈而停止治疗,这样就容易导致哮喘疾病出现反复的发作,甚至出现久治不愈,可能会严重恶化,引发一些肺部的疾病的出现,所以治疗哮喘要彻底。
认知误区二、很多患者认为吸入激素治疗可以起到显著的效果,但是专家表示这类方法的副作用大,哮喘的本质实际就是气道炎症,患者可以通过口服或者静脉注射等方法使哮喘得到一定的缓解,但是长期应用会对身体产生许多副作用。正确的哮喘治疗应是首选吸入型糖皮质激素,根据病情程度加用吸入长效β激动剂,这样可以使患者的病情得到一定的缓解,另外对于身体的副作用也相对较小。
认知误区三、很多患上哮喘的朋友认为吃药就可以康复,而忽略了日常的护理,很多人片面的认识通过不断的苭物来控制哮喘疾病的发作,这样就会导致对哮喘疾病的护理不能够引起足够的重视。很多患者在发病时急急火火地治疗,但是发现病情缓解后,就放弃了继续治疗,这样就容易导致哮喘出现频繁的发作,引发更为严重的后果出现。
戒烟认知误区
1.烟草“低焦油”危害低
吸烟者在吸“低焦油卷烟”的过程中存在“吸烟补偿行为”,包括用手指和嘴唇堵住滤嘴上的透气孔、加大吸入烟草烟雾量和增加吸卷烟的支数等。吸烟补偿行为”的存在使吸烟者吸入的焦油和尼古丁等有害成分并未减少。[9]
2.“中草药卷烟”危害低
由于焦油量降低后,烟叶原有的香气受到影响,所以烟草业额外向卷烟中加入各种香料、添加剂或中草药。但迄今为止没有任何证据证明这些是安全的。
不存在无害的烟草制品,只要吸烟即有害健康。烟草业加入中草药等添加物的目的在于提高卷烟的吸引力,从而诱导吸烟或削弱吸烟者戒烟的意愿。
3.限量法戒烟
很多人说,戒烟需要慢慢来,但往往会因每一根“限量”的烟唤起戒断反应,让你时刻在渴望那一根“限量烟”。
4.零食替代法可戒烟
如果零食可以替代尼古丁的话世界上就不会有这么多烟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