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心肌梗死并发症 肩手综合征

心肌梗死并发症 肩手综合征

急性心肌梗死后发生的肩关节、腕关节和手肿胀、疼痛、手部肌肉萎缩、运动障碍等一组临床表现。一般认为,与心绞痛向肩部放射引起的肩关节反射性痉挛、急性心肌梗死后活动受限等因素有关。所以在急性心肌梗死后的时期,应适当进行上肢活动和局部理疗等,以防或减少心梗再次发生。

心肌梗死并发症 栓塞

急性心肌梗死后,动脉栓塞发生率在10%以内,包括肺动脉栓塞(发病时有剧烈的胸痛、呼吸困难、发绀、室息感等)、脑栓塞(栓子来源于损伤的心肌病变处,临床表现为偏瘫、失语、感觉障碍等)、周围动脉栓塞(出现栓塞的肢体冷、疼痛、麻木、运动障碍等)和肠动脉栓塞(肠坏死、便血、腹痛等)。

肩周炎和肩-手综合征的不同之处有哪些

肩周炎和肩-手综合征都可引起肩部疼痛和活动受限,但两者又有不同之处,应仔细鉴别。

1.病因不同:肩周炎是指肩关节周围软组织的慢性进行性炎症,可由软组织退变或劳损、上肢固定过久、受凉等因素引起;肩-手综合征是因上肢植物神经功能异常引起,心肌梗死、颈椎间盘病等可诱发此病。

2.症状不同:肩周炎的主要症状为肩部疼痛,呈持续性,天气变化或劳累可使症状加重,并放射至颈项及上肢。肩关节各方向活动都受限,以外展、上举、内外旋明显。肩部压痛点广泛,以肱二头肌长头腱部最明显。后期肩关节可呈僵硬状态;肩-手综合征的主要症状为肩关节及手肿痛,活动受限,并伴有手部肤色改变。病变早期患手出现明显肿胀,手指变粗,手指皮肤呈粉红色或紫红色,回血反应差,手及上肢皮肤温度降低。手腕背伸受限,且手指间关节处于伸展位屈曲时也受限,被动活动可引起剧烈疼痛。患者还会出现肩关节活动受限,但无局限性压痛点。

3.X线检查不同:肩周炎X线检查一般无异常,有时可见冈上肌钙化、大结节密度增高等;肩-手综合征X线检查,可见肩手部骨骼局造型脱钙。

心肌梗死并发症

1、乳头肌功能失调或断裂:

乳头肌(主要为二尖瓣乳头肌)因缺血,坏死等而收缩无力或断裂,造成二尖瓣关闭不全,心尖区有响亮的吹风样收缩期杂音,并易引起心力衰竭。

2、心脏破裂:

为早期少见但严重的并发症。常在发病一周内出现,多为心室游离壁破裂,因产生心包积血和急性心包堵塞而猝死;偶为心室间隔破裂穿孔,在胸骨左缘第四肋间出现响亮的收缩期杂音,常伴震颤,可引起心力衰竭而迅速死亡。

3、室壁膨胀瘤:

发生率国内尸资料为20%,临床资料为28%,为在心室腔内压力影响下,梗塞部位的心室壁向外膨出而形成,见于心肌梗塞范围较大的病人,常于起病数周后才被发现,体检可见右心界扩大,心脏搏动较广泛,可有收缩期杂音,发生附壁血栓时,心音减弱,心电图示ST段持续抬高,X线检查可见心缘有局部膨出,透视或记波摄影可见该处搏动减弱或有反常搏动,选择性左心室造影和门电路放射性核素心血管造影,可显示膨胀瘤,超声心动图检查可显示室壁膨胀瘤的异常搏动,并发室壁膨胀瘤易发生心力衰竭,心律失常或栓塞,但在心肌梗塞愈合后少有破裂的危险。

4、栓塞:

为心室附壁血栓或下肢静脉血栓破碎脱落所致,国外一般发生率在10%左右,我国一般在2%以下,见于起病后1~2周,如栓子来自左心室,可产生脑,肾,脾或四肢等动脉栓塞,如栓子来自下肢深部静脉,可产生肺动脉栓塞。

5、心肌梗塞后综合征:

于心肌梗塞后数周至数月内出现,偶可发生于数天后,可反复发生,表现为心包炎,胸膜炎或肺炎,有发热、胸痛、气急、咳嗽等症状,可能为机体对坏死物质产生过敏反应所致。

6、其他:

尚有呼吸道(尤其是肺部)或其它部位的感染,肩-手综合征(肩壁强直)等。

心肌梗塞引发的五大危害

(一)乳头肌功能失调或断裂乳头肌(主要为二尖瓣乳头肌)因缺血、坏死等而收缩无力或断裂,造成二尖瓣关闭不全,心尖区有响亮的吹风样收缩期杂音,并易引起心力衰竭。

(二)心脏破裂为早期少见但严重的并发症,常在发病一周内出现,多为心室游离壁破裂,因产生心包积血和急性心包堵塞而猝死。偶为心室间隔破裂穿孔,在胸骨左缘第四肋间出现响亮的收缩期杂音,常伴震颤,可引起心力衰竭而迅速死亡。

(三)栓塞为心室附壁血栓或下肢静脉血栓破碎脱落所致,国外一般发生率在10%左右,我国一般在2%以下。见于起病后1~2周。如栓子来自左心室,可产生脑、肾、脾或四肢等动脉栓塞;如栓子来自下肢深部静脉,可产生肺动脉栓塞。

(四)心肌梗塞后综合征于心肌梗塞后数周至数月内出现,偶可发生于数天后,可反复发生。表现为心包炎、胸膜炎或肺炎,有发热、胸痛、气急、咳嗽等症状,可能为机体对坏死物质产生过敏反应所致。

(五)其他尚有呼吸道(尤其是肺部)或其它部位的感染、肩-手综合征(肩壁强直)等。

心肌梗死并发症 前胸壁综合征

在急性心肌梗死后1~2个月至数年,疼痛多发在胸骨后和心前去。局部有压痛,可因抬上肢的局部动作引起,不能被硝酸甘油等药物缓解,但与过去心绞痛心肌梗死发作时疼痛不一样,也不放射,若确认为前胸壁综合征,应多做心理治疗,必要时给予镇痛药和局部理疗等。

心肌梗死并发症

(一)乳头肌功能失调或断裂

乳头肌(主要为二尖瓣乳头肌)因缺血、坏死等而收缩无力或断裂,造成二尖瓣关闭不全,心尖区有响亮的吹风样收缩期杂音,并易引起心力衰竭。

(二)心脏破裂

为早期少见但严重的并发症,常在发病一周内出现,多为心室游离壁破裂,因产生心包积血和急性心包堵塞而猝死,偶为心室间隔破裂穿孔。在胸骨左缘第四肋间出现响亮的收缩期杂音,常伴震颤,可引起力衰竭而迅速死亡。

(三)室壁膨胀瘤

发生率国内资料为20%,临床资料为28%,为在心室腔内压力影响下,梗塞部位的心室壁向外膨出而形成,见于心肌梗塞范围较大的病人,常于起病数周后才被发现。体检可见右心界扩大,心脏搏动较广泛,可有收缩期杂音,发生附壁血栓时。心音减弱,心电图示ST段持续抬高,X线检查可见心缘有局部膨出,透视或记波摄影可见该处搏动减弱或有反常搏动,选择性左心室造影和门电路放射性核素心血管造影,可显示膨胀瘤。超声心动图检查可显示室壁膨胀瘤的异常搏动,并发室壁膨胀瘤易发生心力衰竭,心律失常或栓塞,但在心肌梗塞愈合后少有破裂的危险。

(四)栓塞

为心室附壁血栓或下肢静脉血栓破碎脱落所致,国外一般发生率在10%左右,我国一般在2%以下,见于起病后1~2周。如栓子来自左心室,可产生脑、肾、脾或四肢等动脉栓塞,如栓子来自下肢深部静脉,可产生肺动脉栓塞。

(五)心肌梗塞后综合征

于心肌梗塞后数周至数月内出现,偶可发生于数天后,可反复发生。表现为心包炎、胸膜炎或肺炎。有发热、胸痛、气急、咳嗽等症状。可能为机体对坏死物质产生过敏反应所致。

(六)其他

尚有呼吸道(尤其是肺部)或其它部位的感染,肩-手综合征(肩壁强直)等。

心肌梗死的合并症有哪些治疗

心肌梗死常见并发症有休克、心衰、室壁瘤、心脏破裂、急性心包炎,治疗有以下几方面:

心源性休克:⑴一般处理和监护:吸氧、保暖,密切注意血压、尿量、中心静脉压、肺“毛细血管”压和心排血量的变化,随时调整治疗措施;⑵补充血容量;⑶应用血管收缩药;⑷应用血管扩张药;⑸强心甙和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⑹纠正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避免脑缺血和保护肾功能;⑺辅助循环和外科手术。

主要是治疗急性左心衰竭,以应用吗啡或哌替啶和利尿剂为主,亦可选用血管扩张剂或用多巴酚丁胺治疗。洋地黄类药物只宜用于心力衰竭较轻的病人,且在梗塞发生后24小时内宜尽量避免应用。右心室梗塞的病人利尿剂应慎用。

其他并发症治疗:并发栓塞时,用溶解血栓或抗凝疗法。心肌梗塞后综合征可用糖皮质激素或阿司匹林、消炎痛等治疗,肩手综合征可用理疗或体疗。 并发心室间隔穿孔、急性二尖瓣关闭不全或室壁瘤,宜积极采用手术治疗。

在心肌梗死这个疾病上,不仅要对该疾病进行治疗,还要注意在这个过程中有无并发症的发生,很多时候并发症的处理不当将极有可能造成患者死亡。这对于任何一位患者来说都是不想发生的。所以并发症的防治显得至关重要。

心肌梗死并发症 心包炎

早期心包炎多发生于急性心肌梗死后2~4天,此时心包炎引起胸痛易与心肌梗死后心绞痛相混淆,有些病人没有胸痛则不必做特殊治疗,若有胸痛可给予治疗。在急性心肌梗死后21周内出先的心包炎,同时伴有发热、心肌炎和肺炎时,称之为梗死后综合征。病人常常有剧烈压榨性胸痛,呼吸时加重,疼痛部位在胸骨后、心前区、肩部等处,胸痛可达几天或几周,病人体温一般在38~39°C,少数病人可达40°C,体温多持续1~2周。梗死后综合征极度痛苦时,易被认为是急性心肌梗死再发。早期心包炎、梗死后综合征在治疗上应注意不能用抗凝剂,以防引起心包出血。

急性心肌梗死会引发什么疾病

1.心力衰竭 是急性心梗常见而重要的并发症之一。在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率为20%~40%,住院期总的病死率在10%~17%。可见急性左心衰、急性右心衰。自推广应用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急性左心衰的发生率已逐渐减少,占心肌梗死患者的10%~20%。

2.休克 心源性休克系指直接由心室泵功能损害而导致的休克综合征,是急性心肌梗死中最严重的并发症。AMI时由于丧失大块具有收缩功能的心肌而引起心肌收缩力减弱,心排血供能显著降低,可并发心源性休克。国外文献报道,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为6%~8%。近些年来,在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中,由于可及时发现致命性心律失常并给予有效的治疗,死于心律失常者大大减少,心泵衰竭已成为最重要的死亡原因。

3.乳头肌功能失调或断裂 乳头肌功能失调或断裂总发生率可高达50%,但乳头肌整体断裂极少见,这主要因为乳头肌的血液供应差,常有慢性缺血小梗死灶,存在较多的纤维瘢痕,故不易发生完全断裂。多数发生在急性心肌梗死后1周内。

4.心律失常 在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各种并发症中,以心律失常发生率最高。按起病后3天监测结果,发生率高达90%以上,多发生于起病24h内。室性心律失常最多见,尤以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病变为突出。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在下壁或老年AMI时发生率高。

5.心脏破裂 心脏破裂最常发生于心室游离壁,其次是室间隔穿孔,而乳头肌断裂极少见。在AMI患者中发生心室游离壁破裂同时并发室间隔穿孔或乳头肌断裂情况非常罕见。心脏破裂是AMI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心室游离壁破裂是心脏破裂中最常见的一种,约占心脏破裂的90%。常见于AMI发病后5天内,尤以第1天内最为多见。常发生于初次急性透壁心肌梗死,尤其是前壁心肌梗死。

6.心室室壁瘤 心室室壁瘤是ST段抬高性AMI中较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室壁瘤见于12%~15%的AMI存活的患者。近年来,随着对心血管检查技术的飞速发展,如无创二维超声心动图、放射性核素心室造影、磁共振成像术及有创性左心室造影技术的应用,提高了对心肌梗死并发室壁瘤的临床检出率。其发生率因检查方法的不同而异,从3.5%~38%差别较大。心室室壁瘤就是梗死区坏死的心室壁呈瘤样的向外膨出,在心脏收缩期更为明显。

7.血栓形成与栓塞 血栓形成是急性心肌梗死并发症之一,主要指左心室附壁血栓。血栓在Q波性心肌梗死中,尤其是前壁心肌梗死伴室壁瘤的患者中常常发生。未用抗凝疗法的AMI 患者中约20%有附壁血栓。前壁心肌梗死的血栓发生率高至40%,累及左心室心尖部的大面积心肌梗死患者血栓发生率高达60%。据多个研究资料显示有附壁血栓形成的患者,其体循环栓塞的几率为4%~6%。栓塞最常见的部位是脑血管和肢体血管。

8.梗死后综合征 梗死后综合征是急性心肌梗死的一种少见的并发症,发生率为3%~4%。早在1956年就由Dressier所描述。梗死后综合征可能是机体对坏死心肌组织的一种自身免疫反应。其多发生在AMI后2~3周或几个月内,并可反复发作,偶见于心肌梗死后1年以后的患者。典型的临床症状为突然起病,发热,体温一般在38~39℃,偶有低热或高热达40℃者,发热持续1~2周,同时伴有胸骨后疼痛或心前区疼痛,疼痛可放射至双侧颈部、下颚、肩臂及后背或上腹部,疼痛轻重程度不等,重者为压榨样、刀割样剧痛,易误认为梗死延展或再梗死;轻者为钝痛或胸部不适感。胸痛可因深呼吸、咳嗽、吞咽等动作而加重,或坐位前倾而减轻。胸痛一般持续数天,短者数小时,长者可达数周,常伴有出汗。查体可闻及心包摩擦音,有时还同时闻及胸膜摩擦音。摩擦音可持续2周以上。心包积液多时,叩诊心界向双侧扩大,同时伴有奇脉。

9.梗死延展 梗死延展是急性心肌梗死后常见的临床问题,发生率约为10%~20%。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近期内病情恶化或此后病死率增加的原因之一,具有较为重要的临床意义。

心梗会有什么后果

乳头肌功能失调或断裂乳头肌(主要为二尖瓣乳头肌)因缺血、坏死等而收缩无力或断裂,造成二尖瓣关闭不全,心尖区有响亮的吹风样收缩期杂音,并易引起心力衰竭。

心脏破裂为早期少见但严重的并发症,常在发病一周内出现,多为心室游离壁破裂,因产生心包积血和急性心包堵塞而猝死。偶为心室间隔破裂穿孔,在胸骨左缘第四肋间出现响亮的收缩期杂音,常伴震颤,可引起心力衰竭而迅速死亡。

栓塞为心室附壁血栓或下肢静脉血栓破碎脱落所致,国外一般发生率在10%左右,我国一般在2%以下。见于起病后1~2周。如栓子来自左心室,可产生脑、肾、脾或四肢等动脉栓塞;如栓子来自下肢深部静脉,可产生肺动脉栓塞。

心肌梗塞后综合征于心肌梗塞后数周至数月内出现,偶可发生于数天后,可反复发生。表现为心包炎、胸膜炎或肺炎,有发热、胸痛、气急、咳嗽等症状,可能为机体对坏死物质产生过敏反应所致。

其他尚有呼吸道(尤其是肺部)或其它部位的感染、肩-手综合征(肩壁强直)等。

心包炎可能并发哪些疾病

一、心包炎常见并发症

放射性心包炎、肿瘤性心包炎、尿毒症性心包炎、心肌梗死后心包炎、真菌性心包炎、细菌性心包炎、结核性心包炎、急性特发性心包炎、小儿结核性心包炎、慢性心包炎、缩窄性心包炎、急性心包炎、慢性缩窄性心包炎

二、心包炎并发病症

可发生以下并发症:

急性心肌梗死后并发的心包炎分为早期发生的心包炎、Dressler综合征和心室游离壁破裂所致叁个类型:

1、早期发生的心包炎:GISSI 研究的亚组分析表明,溶栓治疗使心包炎发生率由12%降至6.7%,治疗开始越早,心包炎发生率越低。不同部位的心肌梗死干性心包炎发生率无明显差异,心包积液则多发生于前壁心肌梗死,心包积液的出现亦表明梗死面积较大。有几个临床研究表明心肌梗死并发心包积液为自限性,不会发展为心包填塞,但Figueras 报道l473 例心肌梗死患者中92 例合并中等量心包积液(>10mm),其中的60 例出现心包填塞,38 例发生心室游离壁破裂而死亡。多变量分析表明,早期少量心包积液和年龄大于60 岁为晚期中等量积液和心包填塞的独立预测因子。据报道,个别病例心肌梗死后心包炎可发展成心包缩窄。心肌梗死合并心包炎者住院病死率并不高于无此并发症者,但长期预后可能较差。Widimsky 报道一组随访3 年的资料,心肌梗死有心包炎者心力衰竭和病死率为49%,无心包炎者为16%(P≤0.01),单独病死率前者偏高(15%∶8%),但无显着性差异。

2、Dressler 综合征:通常于心肌梗死1 周至半个月后发生,发病率1%~3%。其发病机制与自身免疫及病毒感染有关,有心肌梗死后早期心包炎者更易发生。Dressler 综合征罕有发生大量心包积液、心脏压塞和缩窄性心包炎者,个别患者可反复发作数次。

3、心室游离壁破裂引起的心包炎:心室游离壁破裂引起的心包炎是心肌梗死最严重并发症,50%发生往往造成急性心脏压塞。患者可突然发生昏迷、抽搐、心跳呼吸停止,绝大多数抢救难以成功,预后极差,占心肌梗死死亡者的5%~10%,患者多为老年人,有长期高血压病史,心肌梗死为透壁性,缺乏侧支循环。使用类固醇激素、不适当使用正性肌力药物,高血压未控制、过早的体力劳动和应用抗凝剂等都是可能的诱因。少数患者破裂口很小,形成假性室壁瘤,此类患者及早手术,存活率可达48.5%,若延迟手术,假性室壁瘤可进一步扩张破裂,血液进入心包腔,造成心脏压塞和死亡。

心包炎可能并发哪些疾病

可发生以下并发症:

急性心肌梗死后并发的心包炎分为早期发生的心包炎、Dressler综合征和心室游离壁破裂所致叁个类型:

1.早期发生的心包炎

GISSI 研究的亚组分析表明,溶栓治疗使心包炎发生率由12%降至6.7%,治疗开始越早,心包炎发生率越低。不同部位的心肌梗死干性心包炎发生率无明显差异,心包积液则多发生于前壁心肌梗死,心包积液的出现亦表明梗死面积较大。有几个临床研究表明心肌梗死并发心包积液为自限性,不会发展为心包填塞,但Figueras 报道l473 例心肌梗死患者中92 例合并中等量心包积液(>10mm),其中的60 例出现心包填塞,38 例发生心室游离壁破裂而死亡。多变量分析表明,早期少量心包积液和年龄大于60 岁为晚期中等量积液和心包填塞的独立预测因子。据报道,个别病例心肌梗死后心包炎可发展成心包缩窄。心肌梗死合并心包炎者住院病死率并不高于无此并发症者,但长期预后可能较差。Widimsky 报道一组随访3 年的资料,心肌梗死有心包炎者心力衰竭和病死率为49%,无心包炎者为16%(P≤0.01),单独病死率前者偏高(15%∶8%),但无显着性差异。

2.Dressler 综合征

通常于心肌梗死1 周至半个月后发生,发病率1%~3%。其发病机制与自身免疫及病毒感染有关,有心肌梗死后早期心包炎者更易发生。Dressler 综合征罕有发生大量心包积液、心脏压塞和缩窄性心包炎者,个别患者可反复发作数次。

3.心室游离壁破裂引起的心包炎

心室游离壁破裂引起的心包炎是心肌梗死最严重并发症,50%发生往往造成急性心脏压塞。患者可突然发生昏迷、抽搐、心跳呼吸停止,绝大多数抢救难以成功,预后极差,占心肌梗死死亡者的5%~10%,患者多为老年人,有长期高血压病史,心肌梗死为透壁性,缺乏侧支循环。使用类固醇激素、不适当使用正性肌力药物,高血压未控制、过早的体力劳动和应用抗凝剂等都是可能的诱因。少数患者破裂口很小,形成假性室壁瘤,此类患者及早手术,存活率可达48.5%,若延迟手术,假性室壁瘤可进一步扩张破裂,血液进入心包腔,造成心脏压塞和死亡。

相关推荐

心肌缺血冠脉搭桥术的4种并发症

冠脉搭桥术是缺血性心肌病的姑息性治疗手段之一,不能根治,而且冠脉粥样硬化仍在发展和加重。其手术基础是冠脉病变大多发生于近端3~5cm处,而远端80%是通畅的。冠脉搭桥术后同样有并发症的可能,主要有以下这4种。 1.死亡:1970年以前手术死亡率为5%-12%,而70年以后降为1%-1.5%。一支冠脉病变的死亡率为0.6%,二支为1.1%,三支为2.3%。心功能减退、心脏扩大和左室舒张末压增加等均可增加手术死亡率。 2.心肌梗死:主要为术中和术后近期发生心梗,发生率为5%左右,但由于诊断标准不一,报道的发病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会引发什么疾病

1.肾炎:是本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少数可表现为肾病综合征。过敏性紫癜所引起的肾炎与IgA肾炎有时无法区别,但单核及T细胞浸润只见于前者,而 IgA肾炎起病常呈血尿而无全身症状,多见于青壮年,有助鉴别。肾脏活检显示有节段性或少见的弥漫性肾小球增殖,伴毛细血管被纤维蛋白样物质闭塞。 2.偶见有哮喘:声带部水肿引起的呼吸道阻塞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但较为罕见,也有并发心肌梗死,肝大,缺血坏死性胆管炎及睾丸出血的报道。 3.消化道出血:与肠道粘膜受损有关。

心脏骤停如何预防

心脏骤停复苏成功的患者,及时地评估左心室的功能非常重要。和左心室功能正常的患者相比,左心室功能减退的患者心脏骤停复发的可能性较大,对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反应较差,死亡率较高。 急性心肌梗死早期的原发性心室颤动,为非血流动力学异常引起者,经及时除颤易获复律成功。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并发的缓慢性心律失常或心室停顿所致的心脏骤停,预后良好。相反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合并房室或室内阻滞引起的心脏骤停,预后往往不良。 继发于急性大面积心肌梗死及血流动力学异常的心脏骤停,即时死亡率高达59%~89%,心脏复苏往往不易成功。即使

心肌梗死并发症有哪些 心肌梗死后脑卒中

心肌梗死导致血液循环不畅,造成脑供血 不足,脑循环障碍能引起血栓形成、脑软化、脑出血等脑卒中表现。多见于脑动脉硬化的老年病人。

警惕心律不齐的严重并发症

1、心绞痛 各种类型的快速性心律失常以及严重的缓慢性心律失常均可诱发心肌缺血,导致心绞痛、心肌梗塞。主要表现为心绞痛、气短、周围血管衰竭、急性心力衰竭、急性心肌梗死等。 2、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患者容易并发各种心律失常尤其是房颤,但心房颤动同时也是诱发心力衰竭最重要的因素。其他各种类型的快速性心律失常以及严重的缓慢性心律失常均可诱发心力衰竭。 3、栓塞 主要见于房颤患者,由于房颤持久使心房内血液淤滞,导致心房内血栓形成,部分血栓脱落可引起体循环的动脉栓塞,以脑栓塞最为常见。房颤患者极易发生脑梗塞,不仅发生比

肩-手综合征的症状

肩手综合征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常出现患者肩关节及手部肿痛,活动受限或伴有皮色改变,其早期常表现为患手出现肿胀,产生明显的运动受限,手指变粗,皮纹消失,皮肤呈粉红色或紫红色,关节活动受限表现为手被动旋后,腕背伸受限,手指间关节处于伸展位屈曲时受限,被动活动时可引起疼痛。 按照病情演变分为三期: I 期:急性期,肩部疼痛,活动受限,常伴指,腕关节的疼痛;手指大多保持轻度屈曲位,且屈曲的可动范围受限;手部肿胀,皮肤潮红,皮肤温度增高等血管运动性改变;腕关节活动尤其是屈曲时疼痛加重;X线片多可见肩手部骨骼局灶

血栓性静脉炎的预防

着眼于发生肺栓塞的严重威胁,对所有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患者均应提前进行预防。 股骨头骨折、较大的骨科或盆腔手术,中老年人如有血粘度增高等危险因素,在接受超过1小时的手术前大多采用小剂量肝素预防。 术前2小时皮下注射肝素5000U,以后每8-12小时一次,直至患者起床活动。 急性心肌梗死用肝素治疗也同时对预防静脉血栓形成有利。华法林和其他同类药物也可选用。 对有出血倾向者可用右旋糖酐40。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无预防作用,对于明显有抗凝禁忌者,应采用保守预防方法,包括早期起床活动,穿弹力长袜。 定时充气压

心肌梗死急性期是什么情况

急性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坏死。临床上多有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休息及硝酸酯类药物不能完全缓解,伴有血清心肌酶活性增高及进行性心电图变化,可并发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常可危及生命。本病在欧美最常见,美国每年约有150万人发生心肌梗死。中国近年来呈明显上升趋势,每年新发至少50万,现患至少200万。 其中,心电图特征性改变为新出现Q波及ST段抬高和ST-T动态演变。 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突然,应及早治疗并加强护理,原则为挽救濒死的心肌,缩小梗死面积,保护心脏功能,及时处理各种并

糖尿病心脏病的并发症

糖尿病心肌梗死的症状是在糖尿病症状的基础上突然发生心肌梗死的,所以其病情理应偏重而复杂,但是糖尿病心肌梗死的症状往往比非糖尿病心肌梗死为轻,Bradly比较了糖尿病心肌梗死100例与非糖尿病心肌梗死100例,发现糖尿病心肌梗死轻,中度胸痛多见,无胸痛者非糖尿病组只有6名,糖尿病组却有46名,而且糖尿病组死亡率较非糖尿病组死亡率高,1975年solen分析糖尿病心肌梗死285例的临床症状,结果有33%无典型心绞痛症状,发作后一个月内有40%死亡,实际上并非糖尿病心肌梗死症状较轻,而是由于糖尿病患者同时伴有未

脑中风后遗症能不能治好

脑中风并发症的治疗方法是什么?脑中风后影响最大的是运动功能,如患侧上下肢无法活动,上肢不能抬举,下肢不能步行,如果患者在中风后不能尽早采取正确的康复措施和运动治疗,则会出现以下并发症,如肩关节半脱位,肩手综合症,足下垂内翻,误用所致的痉挛。反之,若能早期康复则完全能避免合并症的发生。 1、肩关节半脱位60-70%多数在病后3周内。特别在上肢松弛状态下发生。因为稳定肩关节的周围肌肉,如岗上肌,岗下肌,三角肌,胸大肌,胸小肌的松弛,使固定肩关节的稳定机构强度降低,加上患侧上肢的重力牵引使其向下移位,使肩关节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