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孩子的教育方法
两个孩子的教育方法
1有了孩子一切都不同了,每天忙忙碌碌,虽然辛苦但是很充实,每天带孩子玩孩子跟我很亲,可是有了第二个孩子,精力自然就放在了小的身上,大的也无暇照顾,有时候也顾及不到孩子的情绪,慢慢的小的也大了,有时间想和大的亲近,可是你会发现 很难在走入孩子的世界,他已经习惯了不被重视,对父母也有敌意,很难靠近,他会认为父母不喜欢他而是喜欢弟弟,也不愿意和我多交流,说什么他也不听,还唱反调,让干吗不干吗,很不听话,我觉得该找找原因了,回想一下,平时的做法,我总是让大的处处都让着小的,比如玩具大的先拿到小的要要我就会让他让给弟弟,时间长了小的养成了专横跋扈的坏习惯,大的处处不被重视,孩子就很难管理,每天鬼哭狼嚎,弄的一团糟。
2现在我转变了方法,玩具谁先拿到谁就先玩,另一个人等待,慢慢的大的也不觉得委屈了,小的也不觉得哥哥什么都要让着他了,他们两个玩的很开心,我也省了很多的事,孩子之间的事就让他们自己解决。
3多花点时间多陪陪大孩子,不要让他认为有了弟弟爸爸妈妈就不爱他了,让他在心理感觉到父母是爱他的,有了弟弟会有人和他一块玩,他比别的孩子还幸福。
亲子教育究竟该教育谁
从理论或者实际来看,父母家长本身也有很多错误的或者是片面的经验,我们把这种自己认为非常合理的经验灌输给孩子,让孩子少走弯路,少受到伤害。导致的结果是一代不如一代。孩子在父母经验的灌输中失去了体验自己生活的机会,没有了发展自己思维和辨别能力的机会、错失了发展自己生活观念的能力。一切变得亦步亦趋。——孩子何时能够用自己的眼睛看事情、何时可以用自己的脑子去做判断?
亲子教育究竟该教育谁?
之一
看到有人质疑“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这句话,引发我对亲子教育的思考:亲子教育仅仅是父母教育孩子吗?亲子教育究竟该教育谁?先来谈谈我的看法。
主控性
在所有的关系中,说到控制,只有两种处境:1 势均力敌。 2 强弱分明。在亲子关系中,这两种情况也是存在的。虽然有所侧重,而最多的是第二种——强弱分明。父母明显是强势,孩子是弱势。形成的关系就是领导和部属的关系。从孩子一出生开始,孩子就是受控于父母的。也就是说,父母的意识决定了孩子的处境。孩子不可能自己去关灯,自己吃饭,自己走路。自己穿衣服.....几乎孩子一切都是由父母的知识和意识决定的。
父母是孩子的监护人。就说明孩子是被保护和监督的对象。而监督和保护是为了孩子可以更好的成长,以便在将来可以做更好的、最好的自己。这足以说明孩子的被动地位。在这个阶段,父母的监督和保护能力就决定孩子未来的成长状况。如果父母监督不好,保护不好,将导致什么状况?
比如,在孩子刚学走路的时候,他需要的是体验自己的身体和感觉,使用自己的五感,锻炼自己的身体的各种生理和心理反应。但他不会告诉你说,爸爸妈妈,我需要锻炼我自己的身体和感觉。如果父母不懂孩子的需要,他们会怎么做?孩子在地上爬的时候,父母会赶紧抱起来,用背带掉着孩子走路。当孩子在饭桌上用勺吃饭把饭洒了一地的时候,父母会着急得喂孩子吃饭。当孩子学习走路的时候,为了防止孩子摔倒,父母会拉着孩子的手走路。是的,孩子吃到饭了,孩子在走路,可是,孩子不是孩子。他被要求快速成长,成长到符合父母的认识。
到了四岁、五岁,开始上幼儿园。开始学习。孩子没有自己选择的能力,选择老师、学校都是父母的责任。孩子没有能力说不喜欢,没有能力说不喜欢老师、不喜欢同学。现在的孩子四岁开始就选择特长培训。专业是家长说的,老师是家长选择的。同样现在的培训也是鱼目混珠,父母的眼光也决定了孩子学习的效果和前途。我做的是儿童美术培训,而在美术教育上就有两种观念,一种是好看就是美术,一种是不一定好看,但有故事和个性,有思考。很多家长选择的是好看但不动脑的模仿绘画,认为美术就是画面好看,孩子被培养成只会听话的机器。孩子即使不喜欢,他也不会反抗,因为父母认为是对的、好的。而在另外的以孩子的认识和思考为主的绘画中,因为画面效果不好看,父母认为不好,就要求换班级,结果,孩子很喜欢这样的教学,可是,他自己不能做主。
到了七岁,孩子上一年级,在课堂上由于犯“错误”,被老师骂成“小笨蛋”。孩子敢不敢去跟老师争辩?他只能告诉家长,父母就是他的依赖。很多时候,按照孩子的理解方式是很合理的,在成人那里就是不合理的,所以,孩子就经常是错误的。同时,孩子不能争取、也不敢争取自己表达自己感觉和认识的权利。而父母才有这个能力。
所以在控制和能力上,父母是主控的。在企业,领导的思路决定了企业的成功或消亡。同样在亲子关系中,是父母决定了孩子是否成长合理、是否健康、是否快乐。
合理性
上面说到了决定权的归属。既然是决定权在父母,那么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是否合理,也就是说作为孩子的监护人,你的权利行使是否正当合理就更决定了孩子的成就和孩子的幸福快乐。
1、以成人为中心的教育
故事1:有一个孩子,父母是高级知识分子,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被送到奶奶处,由奶奶代管。孩子在5岁的时候,父母读完研究生课程回来接孩子一起住。晚上,母亲给孩子讲了个大灰狼的故事。结尾是小兔子把大灰狼给赶跑了。孩子在最后问:“为什么大灰狼是不好的”,母亲很生气,觉得这种问题孩子都不知道,一个耳光打过去“那还用说?”
我不知道孩子有什么错?不用说一个孩子,我们几个人还能见到狼?
故事2 :有个孩子在家里做语文作业,有个题目:用“蓝”组词。孩子组词为“蓝波”,妈妈生气地问:“老师教你这样组词吗?”书本上是蓝色,蓝天,从来也没有听说过蓝波,你怎么这么笨?孩子说,我去海边的时候,看到很多波浪,水也是蓝色的,波浪也是蓝色的呀。妈妈说,不对,没有这么个词语。快点改成蓝色。
孩子为什么越来越笨?学习了知识忘记了智慧。
这种教育思想是很普遍的。父母只根据自己的知识来教孩子,强制性的灌输教育。想当然的思路。父母不考虑孩子的思维和智力的发展,把孩子等同于成人来教育。教给孩子的东西不是孩子需要的,而是父母以为孩子需要的。现实中父母不会让5岁的孩子去做8岁孩子的体力活。而在思维上,父母可能会要求5岁孩子像10岁孩子一样“聪明”。
2、自我为中心的教育
我们来看同一件事情,不同父母的处理以及这种处理对孩子造成的影响。
两个男孩子为了一件小事情打了起来,双方互不相让。最后都带了点伤。当两个孩子各自回到家,父母看到了伤。
A父亲:怎么这么笨,打不赢他吗?你可以用石头砸他呀,还可以用你的皮带打, 我的儿子怎么可以被人欺负?明天我看着你和他打一次。
B父亲:一点小事情犯不着打架。伤了人对你对他都不好。以后让着点,学会和人友好相处。
结果:可能产生两种结果,要么,第二天两个小男孩再打架,双方父母都出面,讲道理或者大动干戈。要么B方息事宁人,忍让为主。如果是第一种势必造成孩子很坏的心理印象,一旦在未来遇到问题和争执不能解决,就使用武力,发展的结果就是伤害甚至犯罪。如果是第二种,孩子A也免不了陷入暴力的困绕和陷阱中,B孩子就可能很消极,觉得父母不能保护自己。也可能很平和(父母引导得法)这是父母的两难境地。
这里涉及到一个问题——爱。无论父亲怎样处理,在父母的意识里都是在爱自己的孩子,都是保护自己的孩子,或者说都是为自己的孩子好。由此父母用自己的意识来解释“爱”这个字。而这个自我意识却把孩子引到了不同的地方。因此,爱就有了很多种解释和表现。打是爱,骂是爱,纵容是爱,虐待也被解释为爱,管教是爱,严格是爱,溺爱也是爱。总之,所有父母对孩子的行为都是“爱”孩子的。
3、社会为中心的教育
不是反对社会中心性教育。本来孩子成长就是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我要说的是,阶段性和时间性。我们现在是过早的教育孩子适应社会的要求了。包括很多父母让孩子独立,懂礼貌、尊重成人等。我就这几个方面来说说我的理解。
这些能力和规范都是要教给孩子的。同时,我认为应该看时间性。在孩子中间尤其是很小的四到五岁的孩子,经常会因为争东西玩或者吃而打架、哭闹。我们家长会很着急的“教育”孩子哥哥应该让弟弟,男孩子应该让女孩子。中国古代经典故事“孔融让梨”是家长的法宝,百讲不厌。而孩子依然不懂,也不买帐。孩子的脑子里只要那个玩具,那样东西。他们还没有那么理智。他们也还不会懂得“分享”。
独立。我遇到很多的父母为了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过早让孩子失去了爱的温暖。有位母亲,孩子三岁上私立幼儿园,很早的离开了父母。到5岁时候,独立性很强,不用父母管,不用父母说,你说也没有用,他自己知道怎么做,不要你管他。回答教师的问题,不管懂不懂,第一个举手回答。谁敢笑话他,指着你骂。当然这是个极端的例子。可以知道的一点是,过早独立的孩子缺乏“安全感”和“爱”。这类孩子很孤独和无助,自我保护意识严重,警觉性高但很不合群。到了7岁左右,孩子的独立意识也不强。还有很强的依赖性。真正的独立性的成长要求来自12岁——18岁,这个阶段的孩子不愿意你干扰他们。也就是青春期。我认为,只要孩子心理有安全感,任何时候他都是独立的。独立不是身体,而是心灵。没有安全感的孩子即便到了成人,他也很难独立成长。
懂礼貌,尊重成人。这是对孩子伤害最大的一点。因为让孩子懂礼貌、尊重成人,事实上就是对孩子的感觉和情绪说“不”。孩子的感觉比成人要敏感得多,情绪也是很自由。不懂得控制。当孩子不喜欢某个人,他会很直接的表达出来,不会压抑。他不喜欢什么感觉的时候,他也不会压抑。
当我们要求孩子尊重的时候,孩子就跟自己的感觉说再见了。他必须压制自己的感觉。他不喜欢成人的行为,为了尊重,他不能表达。当他被要求懂礼貌的时候,他就失去自己的情绪。我们见到很多孩子哭泣着、言不由衷的说着“对不起”,很烦恼的跟父母的朋友说“再见!“叔叔阿姨好!”,我们是否知道这些话语的背后藏着深深的不理解、隐藏着极大的怒气?很多时候,我们也知道这一点,但我们认为,孩子就是应该这样。我们要求孩子尊重我们的时候,我们自己是否尊重孩子?
4、错误的前提
在NLP身心语言程式学里有很多的前提假设。在亲子关系中我们也有个假设,我们假设父母是永远正确的。而我们没有去证明这个假设是否正确,我们只是在用,不停的用,而且还发展了。那么,既然是假设,它就有错误的可能。
假设父母是永远正确的,那么,孩子就应该是永远被教育的。我们怎样来证明这个假设呢?
从上面的探讨中,我们可以知道,家长在教育孩子的同时也把错误教给了孩子。我们有句话说“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的动机是天下最好的,但是否是最有效果的,这就值得去怀疑了。
一个孩子卡在了水沟中,这个孩子的邻居和孩子见到了,孩子很快要去帮助卡在水沟里的那个孩子,邻居马上阻止了,他
二孩家庭教育很关键
家长疑问:生二孩会不会增加家庭教育的负担?
“单独二孩”政策实施以来,诸多符合条件的家庭都在考量是否要生二孩。除了考虑家庭经济压力、精力成本等外,教育也是让许多年轻家长忧虑的问题。“孩子都8岁了,她能不能接受家里忽然再多一个孩子?我们家长能不能同时照顾好、教育好两个孩子?这些都是未知数。”东城的李女士说。市民卢女士则担心,如果两个孩子年龄相差太大,会不会有代沟,能不能相处得好。李女士和卢女士的说法道出了许多符合“单独二孩”政策家长的心声:做父母的,都想给孩子最好的。家里只有一个孩子时,父母可以倾尽全力来教育好这个孩子,可当家里再多一个孩子,会不会增加家庭教育的负担?
家有俩孩儿父母要让爱不失衡
如今,许多独生子女因备受家长宠爱,出现蛮横任性、以自我为中心、自理能力差、孤僻冷漠等问题。我市心理咨询师高老师说,“二孩”的到来,可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家长对独生子女的过度关注和溺爱。双子女家庭为大孩儿提供了关怀和照顾弟弟、妹妹的机会,使其更具责任感;“二孩”也可以从哥哥、姐姐身上学会尊重、服从和关怀。然而,“二孩”的出现也伴随着一些问题,处理不好“二孩”就会成为家庭教育之累。
高老师分析说,“二孩”出生前,“头胎”处于“独生子女”的环境中,享受着父母全部的爱和关注。随着家中“二孩”的出生,家长会在一定时间内把主要精力和时间放在“二孩”身上,“头胎”孩子常会感到自己被冷落和抛弃,产生被边缘化的不安全感。这时,“头胎”孩子会把这种失衡怪罪于自己的弟弟、妹妹,从而对弟弟、妹妹产生怨恨。生二孩后,家长对孩子教育的经济、情感投入难度更大,对孩子的教育投入、感情投入等会被分散。可能会导致部分父母偏爱、孩子相互攀比的现象出现。她建议,父母要生二孩之前,必须要考虑好今后面临的教育问题,考虑在教育投入、精力等方面是否跟得上。更要做好准备,解决好两个孩子的教育问题。家长要注意教育方式,当二娃出生后,要将注意力放在大孩子身上,先满足大孩子被爱的需要,然后才有精力带好小孩子,并引导鼓励大的孩子承担照顾小的孩子的责任,做到让爱不失衡。
让孩子学会分享做彼此的好玩伴
市春晖小学心理老师张老师说,在第一个孩子出生时,就要让孩子学会分享,明白分享并不会让自己失去什么,而是得到了快乐。比如让孩子讲好吃的分给在座的亲戚朋友,和邻居小孩、幼儿园小朋友分享自己的玩具等。懂得分享的孩子,在爸爸妈妈有了第二个小宝宝的时候,并不会感到自己的爱是被“夺”去的,而是拿来与弟弟妹妹分享的,自己的爱并不会减少。在“二孩”来临之前,父母要给大的孩子做好心理准备,使他明白有了弟弟、妹妹就有了玩伴,就多了一个爱他的人,使其对弟弟、妹妹的出生产生期待。有了二孩后,要多夸夸大孩子,比如他会自己吃饭、穿衣都该表扬,说他是弟弟、妹妹的榜样。
建议父母最好选择在第一个孩子已经摆脱了婴儿期,进入到学龄前或儿童期,有了一定的自理能力、理解能力、沟通能力时,再选择生“二孩”。哥哥姐姐有一定的自理能力后,可以帮助弟弟妹妹穿衣、吃饭,并利用他的知识给弟弟妹妹讲故事、规范行为。孩子间有了玩伴,就不会长时间缠着家长。这样,家长在教育上会多一个好帮手,孩子在成长中多了好玩伴。
心理素质过硬的孩子是怎样培养出来的
有句话叫“老子英雄儿笨蛋”,有的人自己的人生很成功,但说起自己的儿孙,却个个提不起个来,要文没文,要武没武,和长辈的辉煌成就比起来,简直是大相径庭。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大都是因为家庭教育出问题了。《三字经》里有一句话,叫“养不教,父之过”。我们中国传统文化认为,父亲是孩子教育的第一责任人,孩子教育不成功,首先责任在父亲。教育下一代究竟有什么好方法呢?
在这方面,司马懿就做得非常棒。南征北战,东挡西杀,在几十年的戎马生涯和战争中,司马懿走到哪儿都把两个孩子带到身边。他一直非常精心地培养和教育儿子司马师、司马昭,兄弟俩继承了司马家族很多优秀的素质和能力,行动迅速,执行力强,部署周密,决策英明,在关键时刻表现得非常好,最终为司马家建立西晋王朝铺平了道路。
司马懿特别注重对孩子心理素质的培养。培养过程当中,有两个关键词:沉着、冷静。司马懿认为沉着、冷静,遇事不慌,这才是做大事最重要的品质。曹爽就是因为关键时刻惊慌失措,压不住阵脚,最后才失败的。
做大事,不是要力量而是要胆量,得有这个胆识。曹爽手里有棒子,眼前有军队,背后还有人支持,只要不怕就能把司马懿打败。但是他根本没有这个胆量,所以最后失败了。所以司马懿就想,不能把儿子培养成曹爽这样的人。正是如此他才会在大战前夜派亲信去刺探两个儿子的表现。
结果他发现,大儿子司马师没什么问题,小儿子司马昭有提升的空间、改进的余地,还得继续锻炼。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这叫做“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每临大事有静气”。
心理素质单靠读书能培养出来吗?不能;在屋里坐着练能练出来吗?练不出来。心理素质必须要在大事当中去磨练。司马懿把两个儿子带在身边,一生当中所有的惊涛骇浪都让两个孩子跟着自己一起经历,经历了风雨之后,两个孩子才能长成大树。
温室里养苗,养的是一棵纤弱的小草,野地里风雨中养苗,养的才是参天大树。司马懿用的教育方法就是实践训练法,通过挑战性任务进行实践训练,这个方法我们大家都可以借鉴。
在生活中,一些家长因为怕孩子有危险,受委屈,就阻止孩子做很多事。这样一来,孩子因为缺乏磨练,就会出现心理素质、能力偏低的状况。司马懿深谙其中的道理,在他的调教和培养下,司马师司马昭兄弟的素质直线上升。但一件大事的成功,往往要经历不小的磨难,困难面前很多人会选择退缩。那么,当大的困难来临的时候,我们又该如何去做呢?
心理素质怎么训练呢,我来举个例子,有一个长跑选手参加比赛,争夺冠军,上场之前特别紧张,系完鞋带发现把两根鞋带系在一起了,跑不了了。这名选手的教练曾经是个冠军,教练见此情景拍拍他的肩膀说,小伙子别紧张,我告诉你一个秘诀,你一定可以拿冠军。
教练告诉这个选手,以后在训练的时候,把那个环城赛道分成几段,每一个段做个标记邮局、车站、商场、医院,跑的时候不要想终点,开始跑就想第一个阶段目标邮局,15分钟跑到邮局就能得冠军,注意力集中在这阶段任务上。
等到了邮局再想,我20分钟跑到车站,到了车站之后再想商场,到了商场再想医院,最后再跑进体育场,脑子里就只有一个念头,以最快速度、用全身心整个生命去冲刺,最后就得冠军了。
这种方法叫切片法。一个庞大的任务,本身非常艰巨,会抑制人的创造力,会让人发挥不好,建议大家,把这个任务分解成若干阶段性的目标。每次做的时候只想眼前的阶段目标,这样就能把注意力都集中到任务本身上。效率自然就上升了。
各位家长要注意对孩子心理素质的培养。无论遇到什么事,都要能够沉着、冷静地客观面对,要能够正确面对苦难与挫折。多经历几番磨砺,孩子的内心承受能力自然能够变得强大起来。独立自主的能力要从小培养,这样的孩子将来必将能够成就一番大事业。
生二胎两个孩子经常吵架怎么办
因为抢一个玩具、抢一个零食而吵架甚至是打架的情况在很多二胎家庭都屡见不鲜。对此,各位宝爸宝妈也是闹心的很。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下应对两个孩子经常吵架的小窍门!
1、孩子吵架后我们首先要弄清楚吵架的原因;
2、接下来分别找两个孩子谈谈话,找出之所以整天拌嘴的根源,询问孩子们是否对对方有意见,旨在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3、根据孩子说的原因进行总结,看看是不是自己教育的不到位,如果是的话一定要加强教育;
4、向两个孩子灌输:两个孩子同是家庭的一部分,都是父母的宝贝,要彼此相爱,好东西应该和家人一同分享,好玩的应该和兄弟姐妹一起玩,这才是好孩子。
独带独是什么
所谓“独带独”,是指父母是独生子女,小孩也是独生子女。根据抽样统计,入园新生的父母中80后所占比例已达到56%,未来三年内这个比例更可能增至80%。随着80后家长正在成为幼儿园里的主流家长群,幼儿教育进入了“独带独”时代。
进入“独带独”时代,80后家长在孩子教育上面临的一大困惑就是教育理念上的冲突。80后家长都十分年轻,看上去就像是小朋友的大哥哥大姐姐一样,完全不会给人明显的父母与子女间的感觉。
此外,80后家长学历普遍较高,对孩子教育常有自己的见解,但他们工作压力比较大,带孩子的时间非常少,这样新的幼儿教育问题随之而来
孩子教育不能乱来
这时,我们看见一个衣观楚楚的小男生,和他的父母正在草地上嬉戏,想必也是趁这个五一节出来玩的。儿子看见了这一幕,满是奇怪地问:“他们怎么走在里面呢?”“是啊,他们不乖!”(“不乖”是儿子的口头禅)我随声附和着,儿子好生气:“他不乖,我去告诉他。”径直朝那个人走 去。儿子走到那个人身边,大声说:“你不乖,不要踩小草,小草要疼的。”可能是因为儿子说话还是奶声奶气的,外人一般不太能听明白,所以,那个男孩没有理 他。儿子愕然了,用不解的眼神望着我。我不想扫了儿子的幸,也不想就此泯灭了他的正义感。我跟儿子说:“听听,社会上有些人是不乖的,你已经去劝他了,也 尽到了自己的责任了。只要我们乖乖的,不去踩小草,那就行了!好了,我们走吧!”“哦!”
如此雷同的情景在一天里再次上演。过马路了,儿子看见红灯,就叫我们两个停下来(当时没有车子开过)。儿子看见有几个年轻人急急地过了马路,当然也有几个人和我们一样等在那里。儿子又不懂了。我于是按着自己的理解“之所以是因为”地跟他解释起来。
也不知道儿子听不听得懂,毕竟儿子还小,才刚刚走过他的第三个生日。
想想也是,社会上存在着许多不好的现象,甚至违法乱纪的事情。带孩子接触社会的时候,难免会让他见识到许多社会的阴暗面。那我们作为家长,又该如何去跟孩子解释和沟通呢?
教育两个孩子 一视同仁最重要
随着二胎政策的逐渐放开,很多家庭都踊跃欲试,想生两个孩子。但是对于大孩子来说,有了一个弟弟或者妹妹,可不是那么容易接受的事情。因为他们的到来,会抢夺原本属于自己的爱,父母对他的注意力也会减少很多。
作为成功的家长,应该如何处理两个孩子之间的关系呢?需注意以下点:
一、家长应该注重孩子行为品德的养成。父母的精力有限,因此两个孩子家庭的孩子之间更容易出现矛盾。他们易为小事情发生争论。因此,家长在教育的过程中,要关注儿童行为品德的养成,要培养儿童谦让的性格,教育孩子要相亲相爱,而不是互相倾轧。
二、家长应该培养孩子之间良性竞争的意识。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人们时刻处于竞争的状态之下,孩子也会受到社会的影响,不自觉的在生活中和学习上与自己的兄弟姊妹进行比较。因此,家长应该培养儿童的良性竞争意识。让儿童意识到竞争是可以的,但是不能以伤害他人为目的。竞争必须在平等、公平的基础上进行。
三、公平的对待每个孩子。目前我国社会多子女家庭大多存在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因此,家长可能更加偏爱自己的某个子女,更加关注这个子女的身体和心理的健康发展,而忽视了其他子女各个方面的需求,这会严重的伤害其他子女的感情,严重的甚至会产生心理创伤。
在两个孩子的庭中,家长应该注意一碗水端平,一视同仁的对待每一个子女,促进所有子女的健康发展。
二胎比一胎更容易教育吗
生二胎宝宝了,以后家里就有两个小孩了,对于新出生的宝宝要如何教育呢,是否可以直接复制一胎宝宝的教育方法呢?
每个孩子天性不一样,独一无二的。这个问题说大了,其实是儿童观,尊重每个孩子,需要因材施教。每个孩子天性不同,都要用心。
爸妈平时要通过点滴观察孩子的天性,顺应他的天性去培养。
有些爸妈发现对老大采用民主的教育方式不管用,就对老二采取专制,很容易矫枉过正。教育有经验是可以借鉴,尝试一下,有用就用,没用就一定要换,不是刻板COPY。
其实不管一胎二胎还是三胎四胎,当爸妈都要有意识,一直努力学习做更合格的家长。不是说想到一个办法就拿来当标准答案,在每个孩子身上照搬照抄。
我们能从孩子身上学习到很多东西。爸妈是和孩子一起成长的,多一个孩子,其实是给爸妈多一个成长的机会。
生二胎两个孩子吵架怎么办
1、孩子吵架后我们首先要弄清楚吵架的原因;
2、接下来分别找两个孩子谈谈话,找出之所以整天拌嘴的根源,询问孩子们是否对对方有意见,旨在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3、根据孩子说的原因进行总结,看看是不是自己教育的不到位,如果是的话一定要加强教育;
4、向两个孩子灌输:两个孩子同是家庭的一部分,都是父母的宝贝,要彼此相爱,好东西应该和家人一同分享,好玩的应该和兄弟姐妹一起玩,这才是好孩子。
家里有两个孩子如何教育
家庭教育是儿童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谁成功的完成了家庭教育,那么他就赢得了孩子的未来。成功的家庭教育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家长应该注重孩子行为品德的养成。父母的精力有限,因此两个孩子家庭的孩子之间更容易出现矛盾。他们易为小事情发生争论。因此,家长在教育的过程中,要关注儿童行为品德的养成,要培养儿童谦让的性格,教育孩子要相亲相爱,而不是互相倾轧。
二、家长应该培养孩子之间良性竞争的意识。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人们时刻处于竞争的状态之下,孩子也会受到社会的影响,不自觉的在生活中和学习上与同学或者是自己的兄弟姊妹进行比较。因此,家长应该培养儿童的良性竞争意识。让儿童意识到竞争是可以的,但是不能以伤害他人为目的。竞争必须在平等、公平的基础上进行。
三、公平的对待每个孩子。目前我国社会多子女家庭大多存在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因此,家长可能更加偏爱自己的某个子女,更加关注这个子女的身体和心理的健康发展,而忽视了其他子女各个方面的需求,这会严重的伤害其他子女的感情,严重的甚至会产生心理创伤。
在两个孩子的庭中,家长应该注意一碗水端平,一视同仁的对待每一个子女,促进所有子女的健康发展。
为新生儿如何购买保险
当宝宝像天使一样降临时,年轻的父母亲自然是又激动,又惶恐,要考虑很多事情,比如:给孩子做一个全面的体检,起名,办满月酒,要考虑买什么样的安全奶粉……
专家提醒年轻的父母亲:不要仅仅为眼前的事情忙得晕头转向,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和未来发展,别忘了给宝宝买一份商业保险,这才是送给宝宝的最好礼物。
1、为什么要选择给宝宝买保险
在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后,出生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那些独生子女已普遍到了生育年龄,加上2007年“金猪宝宝”以及2008年的“奥运宝宝”扎堆出生,我们迎来了又一个生育高峰。
给宝宝一个美好的未来,这是天底下所有父母亲共同的承诺。寿险专家指出,给宝宝买一份合适的商业保险,是实现这一庄严承诺的最佳途径之一。
为宝宝购买保险,主要是基于三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小孩爱玩闹,自我防护能力比较差,容易受到意外伤害;另一方面,由于环境污染、卫生及食品安全的原因,目前重大疾病有年轻化、低龄化的趋势,重大疾病的高额医疗费用已经成为大部分家庭的沉重负担;此外,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仍是中国父母最殷切的盼望,由于大量宝宝集中出生,未来孩子们在上学、就业时,就不可避免地遇到更大的竞争压力,要为孩子提早规划教育费用。
根据目前的消费水平,每个孩子教育费用投入经费超过20万元人民币,同时根据市场反馈,子女教育是最受公众关注的重要理财需求之一。
2、如何为宝宝投保
显然,越来越多的父母亲,已经意识到给新生宝宝买份商业保险的重要性,但是,面对纷繁芜杂的保险产品,又该如何选择呢?
投保要根据宝宝的保障需求来买保险。而宝宝的保障需求大致可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为:意外及医疗保障。宝宝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在成长过程中容易遇到各种意外伤害,意外险已经成为爸爸妈妈们必选的险种;宝宝的免疫能力弱,且各种疾病也有日益年轻化的趋势,要准备一份医疗保险以保障宝宝的健康成长。第二个层次为:教育储备。宝宝逐渐长大,家长面临的另外的一问题就是孩子教育费用的问题。要保障孩子的未来的教育质量,教育储备必要具备两大特征:一是稳健性,二是具有强制性,而保险就成为十分适合的工具。建议为孩子购买一些带有储备教育金功能的两全保险。教育金保险针对教育支出的时间特点,在孩子上中学、大学时给付教育金,而两全保险在满期时的给付,既可以作为他进一步深造的费用,也可以作为他婚嫁金与创业金,以辅助孩子日后的成长。
有的家长说,我自己可以为孩子通过基金定投的方式解决教育金。那么这就有个问题,做基金定投一定要持续,万一到时没有准备好,父母出现了风险,那时谁还来给宝宝做定投,又怎么解决教育金的储蓄?而保险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因为目前市面上的教育险,大部分都可以附加豁免,相对的起到转移风险的作用。
怎样在孩子的成长路上扮演一个良师
教育问题一直都是大家最为关注的事情之一。现在的社会讲求的是孩子的全面发展,而不单单只是文化教育。一个孩子良好品质的养成才是最重要的事情。关于孩子教育每个人心里面都有不一样的看法,有的人就单纯的认为只要把孩子送进学校就万事都可以,其实对于孩子的教育最重要的还是来自于家庭的教育。有的人认为幼儿园才是孩子们的启蒙教育,其实并不是这样,从孩子们开始学会模仿的时候对于他的教育就已经开始。
对于孩子教育最直接的就是孩子们的父母,在大街上你会看到有些孩子刚刚学会说话可能就已经是脏话连篇,这就很清楚的能认识到这完全是来自家庭的教育。可能父母在不知不觉中就已经成为了孩子们的老师而父母在家里面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们所模仿的对象。要想在孩子的成长之路上扮演一个合格的良师的形象首先就需要父母时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
孩子幼儿时期,在幼儿园里面所学到的都是一些简单的只是,但是在家里面学习到的就是一些做人的基本的道理和礼貌问题。家长们首先要树立起一个正确的态度,才能在不知不觉中影响自己的孩子。就一件很小的事情来说,一个关于孝道地公益广告大家应该都有印象,这就是最直接的反映出父母对于孩子的影响到底有多深。
家长们对于孩子教育都是维持在一个简单的认知当中,其实家长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长在生活的各个小的细节上做好,那么孩子自然而然的就会去学习模仿,这样的教育是最直接的也是对孩子影响最深刻的。
早教机构和幼儿园有啥区别
二者的主要区别如下:
早教机构开展亲子教育是对于幼儿园办园理念与形式的一次创新,是与一般意义上的幼儿园教育不同的。
一、职责不同
早教的职责就是要让孩子在能力上提高,所以课程就显得做尤其重要;幼儿园的职责更倾向于创设良好的环境,所以硬件就显得重要。
二、早教是根据孩子的个体差异进行特定的课程教学,孩子每节课学到的知识都是不同的。
既包括音乐、运动、智力认知、社会交往等多方面又将课程以游戏等形式完成,孩子是积极主动的参与者。幼儿园是统一的课程让所有孩子学习,孩子是被动的受知者。
三、早教的私营制特点决定早教中心在不断的完善和创新,幼儿园尤其是公立的,创新和前瞻性就很差。
四、早教机构一般都是小班化教学。
一般的早教机构每班约6-10个孩子,像思博润早教中心甚至除亲子课以外,主打1-3个孩子的个别人化指导,孩子在早教机构的受知时间较长。幼儿园 每天都是按照固有的时间安排进行,而且每班最少20多个孩子,多则甚至40-50。这样的班级密度,孩子的受知时间很短,有的甚至一节课平均下来只有一两 分钟。
五、家长的寄望不同
孩子在早教中心,家长就希望机构把自己的宝宝培养成天才。孩子在幼儿园,家长就希望幼儿园把宝宝照顾好,一天下来没摔着碰着、健健康康的学点知识就 行。这反映出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有些幼儿园不需要多大的宣传投入和运营成本,费用也很高,可就是有很多家长排队报名。而早教都在宣传上花大价钱,尽管早教 机构一再降价,很多家长却始终不愿报名。这一点,对于早教和幼教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早教不仅仅是亲子教育,其实早教除了亲子课以外还是有很多课程的,比如:脑潜能开发、思维训练、音乐、感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