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不孕艾灸哪个位置图片 艾灸对不孕有用吗

不孕艾灸哪个位置图片 艾灸对不孕有用吗

艾灸对不孕有一定的调理作用。

不孕症主要是由于是肾气不足,冲任气血失调,导致冲任胞宫阻滞,两精不能相合所致,通过艾灸疗法能达到扶正祛邪,补气养血,调理身体阴阳平衡,补肾益精之功,有效改善不孕症。

艾灸疗法穴位有哪些

相信很多朋友都知道可以通过艾灸来治疗疾病,但是艾灸的穴位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很好的掌握。我们每个人身体不同的穴位分管着不同的经络,起到了不同的作用。比如说艾灸的时候可以选用关元穴来治疗女性宫寒,再比如说肚脐上面的神阙穴能够治疗因为气血阴阳失调而导致的不同疾病。下面就来介绍艾灸疗法的有关穴位。

应用范围:用于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疾病。尤其对乳腺炎、前列腺炎、肩周炎、盆腔炎、颈椎病、糖尿病等有特效。艾灸疗法的适应范围十分广泛,在中国古代是主要治疗疾病的手段。用中医的话说,它有温阳补气、温经通络、消瘀散结、补中益气的作用。

手上穴位;穴位:脾经(脾土),位置:拇指桡侧面。操作:补脾经:使患儿拇指微屈,操作者以拇指面沿 患儿拇指桡侧缘向掌根直推,清脾经:在小儿拇指面上直推。 约推100~300次。主治:消化不良,腹泻,呕吐,疳积,四肢无力等。

穴位:肺经(肺金),位置:无名指掌面。操作:补肺经:在无名指面上旋推,见中图,约补200~400次。清肺经:面向指根方向直推,清200~400次。 手掌穴位图 主治:发热、咳嗽、气喘、胸闷、咽喉肿痛等。

上面介绍了艾灸的适用范围以及艾灸的一些常见食用,并且粗略的介绍了艾灸的简单方法。其实艾灸的穴位还有很多,留在我们背部有一个穴位叫做命门穴,对女性进行这个穴位的艾灸能够治疗月经不调,还能够治疗习惯性流产。在我们的下腹部有一个气海穴,这个穴位的艾灸对于女性不孕有防治作用。

艾灸排毒如何操作

将新鲜的生姜切成厚约0.3里面的生姜片,用针在生姜片上扎数个小孔,放置于施灸穴位上,用大,中艾炷点燃放在姜片中心施灸,若有灼痛感,可以将姜片提起,使之离开皮肤片刻,旋即放下,再行灸治,反复进行,以局部皮肤潮红湿润为度,一般每次施灸5到10壮。

隔蒜灸有隔蒜片灸和隔蒜泥灸两种,前者是将独头大蒜横切成0.3厘米的薄片,用针扎孔数个,放在患处或施灸穴位,用大,或中艾炷点燃放在蒜片中心施灸,每施灸4-5壮需更换新蒜片,继续灸治;隔蒜泥灸则是将大蒜捣成蒜泥状,置患处或施灸穴位,在蒜泥上放上艾绒或艾炷,点燃施灸,这两种隔蒜灸法,每穴每次宜灸足7壮,以灸处泛红为度。

将干燥的食盐纳入脐中,填平脐空,上置大艾炷施灸,待患者有灼痛感时,可更换艾炷,也可以在盐上放置姜片施灸,待有灼痛感时,将姜片提起,保留余热至燃完一注,一般可灸3-7壮。

温和灸:将艾条的一段点燃,对准腧穴部位或患处,距离皮肤2到3厘米进行熏烤,以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感为宜,一般每穴灸10到15分钟,至皮肤红晕潮湿为度。

回旋灸:点燃艾条,悬于施灸部位上方约3厘米高处,艾条在施灸部位上左右往返移动,或反复旋转进行灸治,使皮肤有温热感而不至于灼痛,一般每穴灸10到15分钟。

艾灸的制作方法是怎样的

一般情况下,每天灸一次,每次灸30分钟即可,大约一周左右为一个疗程。需要注意的是,做艾灸的时候要注意避免烧烫伤,皮肤距离身体有保持一定的位置,不能太近,以免烫伤,一般以局部感觉微微灼热为度。另外还要注意的就是,孕妇的下腹部不能艾灸,颜面部禁忌艾灸,做艾灸的时候精力集中。

可以的,每天三十分钟艾灸

一般情况下,可以灸一次,每次灸10~20分钟。

艾灸顺序:先灸上,后灸下;先灸少,后灸多。也就是说艾灸的一般顺序是 :先灸背部,再灸胸腹部;先灸上部再灸下部,先灸头部再灸四肢;就壮数而言,先灸少而后灸多,即由小逐渐增强;就大小而言,先灸艾炷小者而后灸大者,每壮递增。

艾灸注意事项:

艾灸后半小时内不要用冷水洗手或洗澡。

艾灸后要喝较平常多量的温开水

饭后一小时内不宜艾灸

脉搏每分钟超过90次以上不要艾灸;

过饥、过饱、酒醉禁灸;孕妇禁灸;

身体发炎部位禁灸

上文就是向大家详细介绍了艾灸多长时间做一次的,一般都是一周一个疗程的,如果是想要养生的话就必须要坚持一个星期的时间去使用艾灸的,而且每次艾灸的时间最好是十至二十分钟左右的,那样才可以发挥功效。

艾灸的使用方法

,不留瘢痕者,称为无瘢痕灸。瘢痕灸又名化脓灸,施灸时先将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的大蒜汁,以增加粘附和刺激作用,然后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置于腧穴上,用火点燃艾炷施灸。每壮艾炷必须燃尽,除去灰烬后,方可继续易住再灸,待规定壮数灸完为止。施灸时由于火烧灼皮肤,因此可产生剧痛,此时可用手在施灸腧穴周围轻轻拍打,借以缓解疼痛。在正常情况下,灸后1周左右,施灸部位化脓形成灸疮,5-6周左右,灸疮自行痊愈,结痴脱落后而留下瘢痕。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哮喘、肺结核、瘰疬等慢性疾病。温管艾灸温管灸,是用苇管(或竹管)作为灸器向耳内施灸的一种方法。因用苇管作为灸具,所以也称苇管灸。首载于孙思邈所撰之《备急千金要方》:“以苇筒长五寸,以一头剌耳孔中。四畔以面密塞之,勿令气泄。一头内大豆一颗,并艾烧之令燃,灸七壮。”古代医家主要用于中风口口呙的治疗。现代不仅在灸具的制作上有较大改进,治疗病证亦有所扩展。另外,还出现了一种肛管灸法,亦属温管灸法。[1]无瘢痕灸施灸时先在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的凡士林,以使艾炷便于粘附,然后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置于腧穴上点燃施灸,当灸炷燃剩五分之二或四分之一而患者感到微有灼痛时,即可易炷再灸。若用麦粒大的艾炷施灸,当患者感到有灼痛时,医者可用镊子柄将艾炷熄灭,然后继续易位再灸,按规定壮数灸完为止。一般应灸至局部皮肤红晕而不起泡为度。因其皮肤无灼伤,故灸后不化脓,不留瘢痕。一般虚寒性疾患,均可此法。间接灸是用药物将艾炷与施灸腧穴部位的皮肤隔开,进行施灸的方法。如生姜间隔灸、隔盐灸等。(1)隔姜灸:是用鲜姜切成直径大约2-3厘米、厚约0.2-0.3厘米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然后将姜片置于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再将艾炷放在姜片上点燃施灸。当艾住燃尽,再易炷施灸。灸完所规定的壮数,以使皮肤红润而不起泡为度。常用于因寒而到的呕吐、腹痛、腹泻及风寒痹痛等。(2)隔蒜灸:用鲜大蒜头,切成厚0.2-0.3公分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然后置于应灸俞腧或患处,然后将艾炷放在蒜片上,点燃施灸。待艾炷燃尽,易炷再灸,直至灸完规定的壮数。此法多用于治疗瘰疬,肺结核及初起的肿疡等症。(3)隔盐灸:用纯净的食盐填敷于脐部,或于盐上再置一薄姜片,上置大艾炷施灸。多用于治疗伤寒阴证或吐泻并作,中风脱证等。(4)隔附子饼灸:将附子研成粉末,用酒调和做成直径约3厘米、厚约0.8厘米的附子饼,中间以针刺数孔,放在应灸腧穴或患处,上面再放艾炷施灸,直到灸完所规定壮数为止。多用治疗命门火衰而致的阳痿、早泄或疮疡久溃不敛等症。 艾卷灸演示图艾卷灸(1)艾条灸:是取纯净细软的艾绒24克,平铺在26厘米长、20厘米宽的细草纸上,将其卷成直径约l.5厘米圆柱形的艾卷,要求卷紧,外裹以质地柔软疏松而又坚韧的桑皮纸,用胶水或浆糊封口而成。也有每条艾绒中渗入肉桂、干姜、丁香、独活、细辛、白芷、雄黄各等分的细末6克,则成为药条。施灸的方法分温和灸和雀啄灸。(2)温和灸:施灸时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约距皮肤1.5-3厘米左右,进行熏烤。图150。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处灸5-7分钟,至皮肤红晕为度。对于昏厥、局部知觉迟钝的患者,医者可将中、食二指分开,置于施灸部位的两侧,这样可以通过医者手指的感觉来测知患者局部的受热程度,以便随时调节施灸的距离和防止烫伤。(3)雀啄灸:施灸时,将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并不固定在一定距离,而是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活动地施灸。另外也可均匀地上、下或向左右方向移 温针灸演示图动或作反复地施转施灸。温针灸是针刺与艾灸结合应用的一种方法,适用于既需要留针而又适宜用艾灸的病症。操作时,将针刺入腧穴得气后,并给予适当补泻手法而留针,继将纯净细软的艾绒捏在针尾上,或用艾条一段长约2厘米左右,插在针柄上,点燃施灸。待艾绒或艾条烧完后,除去灰烬,取出针。温灸器灸是用金属等材质特制的一种圆筒灸具,故又称温筒灸。其筒底有尖有平,筒内套有小筒,小筒四周有孔。施灸时,将艾绒或加掺药物 温灸器灸演示图,装入温灸器的小筒,点燃后,将温灸器之盖扣好,即可置于腧穴或应灸部位,进行熨灸,直到所灸部位的皮肤红润为度。有调和气血,温中散寒的作用。隔盐灸隔盐灸,也是临床上常用的隔物灸之一。最早载于《肘后备急方》,主张用食盐填平脐窝,上置大艾炷施灸,用以治疗霍乱等急症。后世的医籍《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及元·危亦林的《世医得效方》等都有介绍。如《本草纲目》卷十一“霍乱转筋,欲死气绝,腹有暖气者,以盐填 隔盐灸参照图脐中,灸盐上七壮,即苏”“小儿不尿,安盐于脐中,以艾灸之”。现代,在施灸的方法上有一定改进,如在盐的上方或下方增加隔物;治疗的范围也有相应的扩大,已用于多种腹部疾病及其他病证的治疗。【操作方法】 令患者仰卧,暴露脐部。取纯净干燥之细白盐适量,可炒至温热,纳入脐中,使与脐平。如患者脐部凹陷不明显者。可预先有脐周围一湿面圈,再填入食盐。如须再隔其他药物施灸。一般宜先填入其他药物(药膏或药末),再放盐。然后上置艾炷施灸,至患者稍感烫热,即更换艾炷。为避免食盐受火爆裂烫伤,可预先在盐上放了一薄姜片再施灸。一般灸3~9壮,但对急性病证则可多灸,不拘壮数。隔姜灸隔姜灸演示图隔姜灸,在明·杨继洲的《针灸大成》即有记载:“灸法用生姜切片如钱厚,搭于舌上穴中,然后灸之”。之后在明·张景岳的《类经图翼》中提到治疗痔疾“单用生姜切薄片,放痔痛处,用艾炷于姜上灸三壮,黄水即出,自消散矣”。在清代吴尚先的《理瀹骈文》和李学川的《针灸逢源》等书籍中有亦有载述。现代由于取材方便,操作简单,已成为最常用的隔物灸法之一。灸治方法与古代大体相同,亦有略加改进的,如在艾炷中增加某些药物或在灸片下面先填上一层药末,以加强治疗效果。【操作方法】 取生姜一块,选新鲜老姜,沿生姜纤维纵向切取,切成厚约0.2 ~ 0.5cm厚的姜片,大小可据穴区部位所在和选用的艾炷的大小而定,中间用三棱针穿刺数孔。施灸时,将其放在穴区,置大或中等艾炷放在其上,点燃。待患者有局部灼痛感时,略略提起姜片,或更换艾炷再灸。一般每次灸5~10壮,以局部潮红为度。灸毕用正红花油涂于施灸部位,一是防皮肤灼伤,二是更能增强艾灸活血化瘀,散寒止痛功效。近年来,亦有针灸工作者采用隔姜行化脓灸法,对某些病证有较好的效果。其施灸方法及灸后护理可参照化脓灸法。隔蒜灸隔蒜灸演示图隔蒜灸,又称蒜钱灸。本法首载于晋·《肘后备急方》。而隔蒜灸一名,则最见于宋陈自明的《外科精要》。古人主要用于治疗痈疽,宋代医家陈言在所撰《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四中有较详细的论述:痈疽初觉“肿痛,先以湿纸复其上,其纸先干处即是结痈头也……大蒜切成片,安其送上,用大艾炷灸其三壮,即换一蒜,痛者灸至不痛,不痛者灸至痛时方住。”该书还提到另一种隔蒜灸法,即隔蒜泥饼灸:“若十数作一处者,即用大蒜研成膏作薄饼铺头上,聚艾于饼上灸之”。在明·《类经图翼》中又作进一步的发挥:“设或疮头开大,则以紫皮大蒜十余头,淡豆豉半合,乳香二钱,同捣成膏,照毒大小拍成薄饼,置毒上铺艾灸之 ”,发展成隔蒜药饼灸法。

艾灸气海的位置图片

仰卧位,先取关元,于脐中与关元连线之中点取穴,或在腹中线上,脐下1.5寸处取穴。

艾灸的方法

艾灸的方法主要有直接灸、间接灸、艾条灸、温针灸、温灸器灸等,详细操作方法如下:

1、直接灸:是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若施灸时需将皮肤烧伤化脓,愈后留有瘢痕者,称为瘢痕灸。若不使皮肤烧伤化脓,不留瘢痕者,称为无瘢痕灸。

(1)瘢痕灸。又名化脓灸:施灸时先将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的大蒜汁,以增加粘附和刺激作用,然后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置于腧穴上,用火点燃艾炷施灸。每壮艾炷必须燃尽,除去灰烬后,方可继续易住再灸,待规定壮数灸完为止。施灸时由于火烧灼皮肤,因此可产生剧痛,此时可用手在施灸腧穴周围轻轻拍打,借以缓解疼痛。

(2)无瘢痕灸。施灸时先在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的凡士林,以使艾炷便于粘附,然后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置于腧穴上点燃施灸,当灸炷燃剩五分之二或四分之一而感到微有灼痛时,即可易炷再灸。一般应灸至局部皮肤红晕而不起泡为度。

2、间接灸:是用药物将艾炷与施灸腧穴部位的皮肤隔开,进行施灸的方法。如生姜间隔灸、隔盐灸等。

(1)隔姜灸。是用鲜姜切成直径大约2-3厘米、厚约0.2-0.3厘米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然后将姜片置于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再将艾炷放在姜片上点燃施灸。当艾住燃尽,再易炷施灸。灸完所规定的壮数,以使皮肤红润而不起泡为度。

(2)隔蒜灸。用鲜大蒜头,切成厚0.2-0.3公分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然后置于应灸俞腧或患处,然后将艾炷放在蒜片上,点燃施灸。待艾炷燃尽,易炷再灸,直至灸完规定的壮数。

(3)隔盐灸。用纯净的食盐填敷于脐部,或于盐上再置一薄姜片,上置大艾炷施灸。

(4)隔附子饼灸。将附子研成粉末,用酒调和做成直径约3厘米、厚约0.8厘米的附子饼,中间以针刺数孔,放在应灸腧穴或患处,上面再放艾炷施灸,直到灸完所规定壮数为止。

3、艾条灸:是取纯净细软的艾绒24克,平铺在26厘米长、20厘米宽的细草纸上,将其卷成直径约l.5厘米圆柱形的艾卷,要求卷紧,外裹以质地柔软疏松而又坚韧的桑皮纸,用胶水或浆糊封口而成。施灸的方法分温和灸和雀啄灸。

(1)温和灸。施灸时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约距皮肤2-3厘米左右,进行熏烤。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处灸5-7分钟,至皮肤红晕为度。

(2)雀啄灸:施灸时,将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并不固定在一定距离,而是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活动地施灸。另外也可均匀地上、下或向左右方向移动或作反复地施转施灸。

4、温针灸:是针刺与艾灸结合应用的一种方法,适用于既需要留针而又适宜用艾灸的病症。操作时,将针刺入腧穴得气后,并给予适当补泻手法而留针,继将纯净细软的艾绒捏在针尾上,或用艾条一段长约2厘米左右,插在针柄上,点燃施灸。待艾绒或艾条烧完后,除去灰烬,取出针。

5、温灸器灸:是用金属特制的一种圆筒灸具,故又称温筒灸。其筒底有尖有平,筒内套有小筒,小筒四周有孔。施灸时,将艾绒或加掺药物,装入温灸器的小筒,点燃后,将温灸器之盖扣好,即可置于腧穴或应灸部位,进行熨灸,直到所灸部位的皮肤红润为度。有调和气血,温中散寒的作用。

艾灸多长时间一次合适呢

艾条的主要作用是温经散寒、活血化瘀,对于多种疼痛性疾病都是有好处的,如痛经、偏头痛、胃寒疼痛、高血压等。

一般情况下,每天灸一次,每次灸30分钟即可,大约一周左右为一个疗程。需要注意的是,做艾灸的时候要注意避免烧烫伤,皮肤距离身体有保持一定的位置,不能太近,以免烫伤,一般以局部感觉微微灼热为度。另外还要注意的就是,孕妇的下腹部不能艾灸,颜面部禁忌艾灸,做艾灸的时候精力集中。

可以的,每天三十分钟艾灸

一般情况下,可以灸一次,每次灸10~20分钟。

艾灸顺序:先灸上,后灸下;先灸少,后灸多。也就是说艾灸的一般顺序是 :先灸背部,再灸胸腹部;先灸上部再灸下部,先灸头部再灸四肢;就壮数而言,先灸少而后灸多,即由小逐渐增强;就大小而言,先灸艾炷小者而后灸大者,每壮递增。

艾灸注意事项:

艾灸后半小时内不要用冷水洗手或洗澡。

艾灸后要喝较平常多量的温开水

饭后一小时内不宜艾灸

脉搏每分钟超过90次以上不要艾灸;

过饥、过饱、酒醉禁灸;孕妇禁灸;

身体发炎部位禁灸

上文就是向大家详细介绍了艾灸多长时间做一次的,一般都是一周一个疗程的,如果是想要养生的话就必须要坚持一个星期的时间去使用艾灸的,而且每次艾灸的时间最好是十至二十分钟左右的,那样才可以发挥功效。

艾灸治疗前列腺炎效果怎么样

1.艾炷的制作

适量艾绒置于平底磁盘内,用食、中、拇指捏成圆柱状即为艾炷。艾绒捏压越实越好,根据需要,艾炷可制成拇指大、蚕豆大、麦粒大3种,称为大、中、小艾炷。图146。

2. 艾卷的制作

将适量艾绒用双手捏压成长条状,软硬要适度,以利炭燃为宜,然后将其置于宽约5.5厘米、长约25厘米的桑皮纸或纯棉纸上,再搓卷成圆柱形,最后用面浆糊将纸边粘合,两端纸头压实,即制成长约20厘米,直径约1.5厘米的艾卷。

3.间隔物的制作

在间隔灸时,需要选用不同的间隔物,如鲜姜片、蒜片、蒜泥、药瓶等。在施灸前均应事先备齐。鲜姜、蒜洗净后切成约2-3毫米厚的薄片,并在姜片、蒜片中间用毫针或细针刺成筛孔状,以利灸治时导热通气。蒜泥、葱泥、蚯蚓泥等均应将其洗净后捣烂成泥。药瓶则应选出相应药物捣碎碾轧成粉末后,用黄酒、姜汁或蜂蜜等调和后塑成薄饼状,也需在中间刺出筛孔后应用。

方法/步骤

1艾灸取穴:

可取会阴穴、肾俞、命门、关元、中极、三阴交、气海、八髎穴。伴腰骶困者着重灸肾俞、次髎;伴少腹不利者着重灸关元、三阴交。

2艾灸方法:

腰腹部穴位可以用四眼艾灸盒移动艾灸,腰腹部的穴位移动艾灸不要少于40分钟,肢体的穴位艾灸,每穴15-20分钟。温和灸即可,避免烫伤。

3功效:

灸治可温补肾阳。其中关元穴属任脉,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下3寸。该穴为小肠之“募穴”,足三阴经、任脉之会,一身元气之所在。别名“丹田”。中医学认为,关元其部位为真阳所居、化生精气之处。艾灸关元能使清阳上升,浊阴下降,元阳温暖,血液充盈,能培肾固本,补气回阳,通调冲任、理气活血。艾灸关元,能治积冷,男子疝气,梦遗淋浊,女子瘕聚,经产带下,诸虚百损。八髎穴就是八个穴位:上髎、次髎、中髎、下髎各一对,所以叫做“八髎”。这是一个区域,也就是盆腔所在之处,邻近胞宫。其中当属艾灸关元和八髎穴为主,如果会阴疼痛明显,可以在会阴部位施灸可以消炎缓解疼痛。

施灸的方法有几类呢

1、直接灸

是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若施灸时需将皮肤烧伤化脓,愈后留有瘢痕者,称为瘢痕灸。若不使皮肤烧伤化脓,不留瘢痕者,称为无瘢痕灸。

(1)瘢痕灸 又名化脓灸:施灸时先将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的大蒜汁,以增加粘附和刺激作用,然后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置于腧穴上,用火点燃艾炷施灸。每壮艾炷必须燃尽,除去灰烬后,方可继续易住再灸,待规定壮数灸完为止。施灸时由于火烧灼皮肤,因此可产生剧痛,此时可用手在施灸腧穴周围轻轻拍打,借以缓解疼痛。在正常情况下,灸后1周左右,施灸部位化脓形成灸疮,5-6周左右,灸疮自行痊愈,结痴脱落后而留下瘢痕。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哮喘、肺结核、瘰疬等慢性疾病。

(2)无瘢痕灸

施灸时先在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的凡士林,以使艾炷便于粘附,然后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置于腧穴上点燃施灸,当灸炷燃剩五分之二或四分之一而患者感到微有灼痛时,即可易炷再灸。若用麦粒大的艾炷施灸,当患者感到有灼痛时,医者可用镊子柄将艾炷熄灭,然后继续易位再灸,按规定壮数灸完为止。一般应灸至局部皮肤红晕而不起泡为度。因其皮肤无灼伤,故灸后不化脓,不留瘢痕。一般虚寒性疾患,均可此法。

2、间接灸

是用药物将艾炷与施灸腧穴部位的皮肤隔开,进行施灸的方法。如生姜间隔灸、隔盐灸等。

(1)隔姜灸

隔姜灸是用鲜姜切成直径大约2-3厘米、厚约0、2-0、3厘米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然后将姜片置于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再将艾炷放在姜片上点燃施灸。当艾住燃尽,再易炷施灸。灸完所规定的壮数,以使皮肤红润而不起泡为度。常用于因寒而到的呕吐、腹痛、腹泻及风寒痹痛等

(2)隔蒜灸用鲜大蒜头,切成厚0、2-0、3公分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然后置于应灸俞腧或患处,然后将艾炷放在蒜片上,点燃施灸。待艾炷燃尽,易炷再灸,直至灸完规定的壮数。此法多用于治疗瘰疬,肺结核及初起的肿疡等症。

(3)隔盐灸 用纯净的食盐填敷于脐部,或于盐上再置一薄姜片,上置大艾炷施灸。多用于治疗伤寒阴证或吐泻并作,中风脱证等。

(4)隔附子饼灸将附子研成粉末,用酒调和做成直径约3厘米、厚约0、8厘米的附子饼,中间以针刺数孔,放在应灸腧穴或患处,上面再放艾炷施灸,直到灸完所规定壮数为止。多用治疗命门火衰而致的阳痿、早泄或疮疡久溃不敛等症。

相关推荐

子宫肌瘤艾灸哪个部位 艾灸治疗子宫肌瘤施灸方法

患者取仰卧位,将新鲜老姜切成直径2-3厘米,厚0.2-0.3厘米的薄片,中间用针刺数孔,穴位常规消毒后,将姜片置于应灸的穴位,再将艾炷做成米粒大小的艾绒,将艾绒放置于姜片上点燃施灸,当艾炷燃尽,再换炷艾灸,每处每次灸3-5壮,以使皮肤红润不起泡为度。

艾灸哪里可以去湿气

艾灸合谷穴 合谷穴是大肠经的总开关,有“颜面合谷收”的说法,当面部皮肤有红血丝时,可艾灸合谷穴,有很好的缓解效果。 合谷穴具有升清降浊、宣通气血的功能,但体质较差者不宜给予强刺激,孕妇更要禁忌。 取穴:一手的拇指第一个关节横纹正对另一手的虎口边,拇指屈曲按下,指尖所指处。 手法:艾灸距离穴位3-5厘米,灸至穴位暖和、微微发红即可,10次为一疗程。每次艾灸10-15分钟,每天一次。 艾灸足三里穴 足三里穴是位于外膝的下3寸、胫骨外侧一横指左右的位置艾灸10-15分钟即可,需坚持一段时间,很快可以看到祛湿的

拉肚子艾灸什么部位

拉肚子应该分型取穴进行艾灸: 湿热型拉肚子艾灸 艾灸疗法:灸天枢,上巨虚,阴陵泉,水分,内庭,公孙穴。 取穴体位:患者仰卧屈位取天枢,上巨虚,阴陵泉,水分,内庭,公孙穴。 艾灸手法:用艾炷隔姜灸,将新鲜老姜切成厚0.2-0.5厘米的姜片,中间穿刺数孔,施灸时,将姜片放在所选穴位的皮肤上,置大火中等艾炷在姜片上,点燃艾炷施灸,待感到局部有灼痛感时,略提起姜片,或更换艾炷再灸,每穴3-5壮。 艾灸功效:健脾消食,导滞止泻。 脾虚型拉肚子艾灸 艾灸疗法1:灸神阙,关元,脾俞,胃俞,命门,肾俞,申脉,足三里,腹泻

艾灸多长时间做一次好呢

随着现在生活条件的不断提高,人们追求的不再是温饱那么简单的,还会去追求养生之道,这样才可以让自己的身体变得更加好的,近段时间里面养生的人们更加的喜欢使用中医的养生方法,而且艾灸就是一个大家最常用到的养生方法,只不过大多数人都不知道艾灸多久做一次是比较好的。 艾条的主要作用是温经散寒、活血化瘀,对于多种疼痛性疾病都是有好处的,如痛经、偏头痛、胃寒疼痛、高血压等。 一般情况下,每天灸一次,每次灸30分钟即可,大约一周左右为一个疗程。需要注意的是,做艾灸的时候要注意避免烧烫伤,皮肤距离身体有保持一定的位置,不能

拉肚子艾灸什么部位 湿热型拉肚子艾灸

艾灸疗法:灸天枢,上巨虚,阴陵泉,水分,内庭,公孙穴。 取穴体位:患者仰卧屈位取天枢,上巨虚,阴陵泉,水分,内庭,公孙穴。 艾灸手法:用艾炷隔姜灸,将新鲜老姜切成厚0.2-0.5厘米的姜片,中间穿刺数孔,施灸时,将姜片放在所选穴位的皮肤上,置大火中等艾炷在姜片上,点燃艾炷施灸,待感到局部有灼痛感时,略提起姜片,或更换艾炷再灸,每穴3-5壮。 艾灸功效:健脾消食,导滞止泻。

月经期间可以艾灸

月经期间可以艾灸艾灸具有养生保健的作用,并且艾灸在我国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了。艾灸可以活血化瘀,舒筋通络,并且艾灸也可以调理身体治疗痛经等病症。那么月经期间可以艾灸吗? 专家表示,月经期是否可以艾灸,这个取决于个人情况决定的: 1、经期有些人量比较大,那么艾灸可以活血化瘀,疏经通络,如果此时艾灸,可以活血化瘀,并且导致经量更大。 2、如果经量比较少,那么经期可以艾灸的,正好趁着艾灸的时候活血化瘀疏经通络,并且排出体内的一些瘀阻,从而达到治病的目的。 3、我们在艾灸的时候一定要因人而异,不能肯定的说经期不

艾灸日常保健

艾灸的时候,应注意安全,防止艾绒脱落,灼伤皮肤或衣物。凡实证,热证及阴虚发热者,一般不宜用灸法。颜面五官和大血管的部位不宜施瘢痕灸。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不宜施灸。 长期艾灸注意不能施灸过量及施灸不当,若施灸不慎出现水泡,注意不能擦破以及局部消毒换药;化脓灸者,灸疮化脓期间注意适当休息,加强营养及局部消毒。 只要有适应症:温经散寒、扶阳固脱、消瘀散结、防病保健等,艾灸不论什么季节都可以实施。保健所用的天灸,在三伏天施灸,日期有所讲究。 对于机体有实热、阴虚发热者艾灸后可能出现本来疾病加重,孕妇腰骶部及腹部艾

祛湿的方法 中药艾条灸穴位

中医里最独特的治疗方法可谓穴位疗法,对付湿,按按穴位也能起到一定作用。 一、药灸的配方是多组方,而艾灸比较单一。 二、药灸具有针对性,而艾灸没有针对部位 三、药灸一般一次见效,而艾灸相对见效较慢。 在传统三年陈艾的基础上,加入山甲,当归,川穹,丹参,益母草,乳香,牛膝,红花,等二十种草药 。艾条味足,功效区别于其他艾条:热量足,渗透力强, 疼痛灸患处,寒症需要灸肚脐和肾输穴。了解详情点击文章下方的“阅读原文” 艾灸有开郁、祛湿、补阳气的作用,经常艾灸可以让您轻松祛湿。 1、关元穴:位于脐下3寸,为养生保健

孕妇可以进行艾灸

不可以。艾灸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就是拿艾条熏穴位以起到防病治病的养生功效,有温阳补气、温经通络、强身健体的作用。但艾灸的禁忌里有一条明显说明孕妇不可以艾灸艾灸的作用机理,是通过艾条在燃烧过程中,产生的热效应,传递到经络系统,调动人体的免疫功能,作用于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的病变部位,当然只有掌握正确的方法才能起到防病治病的功效。孕妇不可以用艾灸,因为灸有舒经通络的作用,容易导致流产。 产后艾灸也应等身体稍微复原后再做,身体太虚弱时也不适宜做艾灸,虚不受补嘛,产后艾灸需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酌情进行,一次不

艾灸的最佳时间

艾灸的最佳时间中医专家指出,最适合进行中医艾灸疗法的季节就是夏季。因为夏天穿衣少,即便不去医院,自己在家艾灸也非常方便,不像冬天在家脱了衣服施灸容易受凉。而且天气热,人体对温度就比较敏感,不容易被烫伤。最重要的是夏天施灸符合中医“冬病夏治”的理论。中医认为,阳虚、气虚人群更适合进行针灸疗法。生病的人大多属于阳虚体质。艾叶是温性的,属于纯阳之物。艾灸能够温通经络,祛除寒湿,补益人体阳气。夏天又正好是自然界阳气最重的时候,两者的阳热合在一起,温补的作用更强。所以在夏季大自然阳气最盛的时候艾灸,补益的效果能够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