瘫痪做哪些检查
瘫痪做哪些检查
首先根据病史和神经系统检查和发现确诊为真性瘫痪;明确瘫痪的部位和性质及严重程度;进一步进行瘫痪分类诊断,根据肌源性、下运动神经元和上运动神经元瘫疾的特征,进行分型诊断;进一步分析神经受损部位及性质;最后病理及病因学诊断,注意排除功能性(心理性)瘫痪;最后行定位诊断。
一、诊断要点
(1)根据病变部位分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和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
(2)根据瘫痪的范围和区域可分为单瘫、偏瘫、截瘫、四肢瘫和交叉性瘫痪等。
(3)病因:应根据病史、体检和有关辅助检查(为CT、MRI、DSA等)明确诊断。
二、瘫痪定位诊断标准
1.面神经瘫
周围性面瘫,为偏瘫,面神经三支皆受损,包括额、眼睑肌、面肌、口唇肌皆瘫;上运动神经元瘫(中枢性面瘫),额、眼睑肌不瘫。
2.球肌(延髓肌)瘫痪
是舌咽神经、迷走神经、舌下种经与副神经延髓根部所支配的随意肌瘫痪,称之为下运动神经无延髓麻痹。其特征是:咽、喉、腭、舌的肌肉瘫痪、萎缩;吞咽困难、呛咳、声音嘶哑、咽腭反射消失。上运动神经元性延髓麻痹,称之假性延髓麻痹,其特征是咽反射存在、下颁反射增强、强哭、强笑,发音讲话困难、呛咳不明显。
3.单瘫
上运动神经元单瘫,大脑皮质和白质性单瘫,常并发皮质型感觉障碍和癫痫发作。下运动神经元单瘫,一侧颈5—8至胸l脊髓前角、前根、臂丛病变引起同侧的上肢下运动神经元单瘫。一侧腰1—5至骶1一3脊髓前角、前根或腰丛病变引起同侧下肢的下运动神经元单瘫。神经丛病常有感觉和植物神经障碍特征。
4.偏瘫
常见一侧上下肢瘫。以肌源性、中枢性和周围性偏瘫的诊断标准为准。内囊病变多伴有三偏症(偏盲、偏瘫、偏感觉障碍)。颈膨大以上的高位截瘫,半横侧损害为病侧硬瘫;颈膨大部位半横侧损害,病侧上肢软瘫,下肢硬瘫。
5.交叉性偏瘫
一侧脑干受损,病侧脑神经瘫,对侧偏瘫。
6.截瘫
肌源性、软瘫、硬瘫。软瘫,T12、L1-5、S1-3节段受损,双下肢瘫、硬瘫,脊髓病变、脑部病变所致。
7.四肢瘫
肌源性、硬瘫、软瘫。硬瘫见炎症、畸形出血、变性;软瘫见多种类型的脊髓及神经炎。
8.猝倒综合征(跌落发作)
是指突然跌倒在地上、意识清晰、瞬时恢复的特征。病因许多,总称摔倒综合征。肌张力突然衰退性猝倒、癫痫发作、突发性颅压增高综合征、突发性脑缺血等。
猝倒症的病人,跌倒较缓慢。少有自伤,时间较短。若猝倒之前突然出现睡意,应即躺在任何之处,进入睡眠之中,待醒后起立进行正常活动状态,睡眠态无记忆,无抽搐,脑电图可有异常慢波活动,称之为嗜唾症。
鉴别诊断:
1.单瘫
(1)上运动神经元性单瘫
大脑皮质中央前回或其下白质局灶性病损可
引起单瘫,其特点有:①可为上肢或下肢,瘫痪均以肢体远端较近端重,在急性
期常表现为短暂弛缓性瘫痪,勿误诊为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②常合并皮质型感觉障碍或局限性癫痫,上运动神经元性面瘫、失语。脊髓占位病变早期也可引起单瘫,以硬瘫为多,以后发展为截瘫或四肢瘫。上运动神经元性单瘫多由肿瘤、外伤、炎症和多发性硬化等引起。
(2)下运动神经元单瘫
一例颈5~8至胸1、脊髓前角、前根或臂丛病变可引起同侧上肢的下运动神经元性单瘫。一侧腰1~5至骶l-3脊髓前角、前根或腰骶丛病变时则可引起同侧下肢的下运动神经元性单瘫。
单纯前角细胞损害时引起的单瘫,常不伴感觉障碍,在慢性进行性前角病变(如运动神经元病变)可伴有肌束颤动,急性起病的有急性脊髓灰质炎。
前根病变引起的单瘫,大多为继发性脊髓硬膜或脊椎骨质的病变,因此后根亦多同时受损。故常伴有根性疼痛和节段性感觉障碍。此类单瘫也可见于椎间盘突出症和马尾神经炎,由于神经从是运动和感党的混合神经,神经丛病变引起的单瘫,常伴感觉、自主神经功蘸障碍。周围神经损害引起的单瘫,其分布与它所支配的肌肉相应,因为大多数的周围神经是运动和感觉的混合神经。所以大多伴疼痛和相应分布范围的感觉障碍。
2.偏瘫
(1)大脑运动皮质较广泛病变可引起偏瘫,常伴皮质型感觉障碍或局限性癫痫。运动区皮质下半部为主的病损,引起对侧上肢为主的偏瘫,常伴中枢性面瘫。运动区度质上半部与旁中央小叶为主的病损。则引超以下肢为重的偏瘫,并可有括约肌功能不全。多见于脑血管疾病、脑肿瘤、脑炎、脐脓肿、脱髓鞘性疾病,变性性疾病及包括产伤在内的颅脑外伤、脑性瘫痪等。
(2)内囊病变导致对侧偏瘫伴下半面部瘫痪。急性期可呈弛张性偏瘫,但最终必出现痉挛性偏瘫,如病损累及内囊后部与视放射,则引起瘫侧偏身感觉障碍与偏盲。造成典型三偏症,此类偏瘫多见于脑血管意外,也可发生于肿瘤、炎症等。
(3)一侧脑干病损,损害同侧颅神经核及其神经纤维与未交叉的皮质脊髓束,引起病损侧颅神经瘫与对侧偏瘫,称为交叉性偏瘫。中脑腹内侧病变引起同侧动眼神经麻痹,对侧偏瘫(包括面、舌),称Weber征;桥脑下部腹外侧病变引起同侧面神经、外展神经麻痹和对侧偏瘫(包括舌),称Millard-Gulber征,常见血管、肿瘤、炎症性疾病。
(4)颈膨大以上的高位颈髓半横断损害,引起病侧上运动神经元性偏瘫。颈膨大部位脊髓半横断损害导致病侧上肢下运动冲经元性瘫和该侧下肢上运动神经元性瘫,常见于脊髓外伤、脊髓压迫症、炎症与脱髓鞘性疾病等。
3.截瘫
(1)脊髓病变
胸髓横贯性或近乎横贯性或播散性病变累及双侧皮质脊髓束时可引起痉挛性截瘫。脊髓休克期为软瘫,3~4周后出现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征象,肌张力痉挛性增高.腱反射亢进,病理症阳性,常见的横贯性病损有外伤、横贯性脊髓炎、脊髓压迫症及脊髓血管性病变等,常见的播散性脊髓病变有播散性脊髓炎及包括视神经脊髓炎在内的多发性硬化等。
(2)脑部病变
矢状窦旁脑膜痛或影响皮层静脉回流的上矢状窦血栓形成,可出现以远端为重的上运动神经元性截瘫,须注意与脊髓型截瘫鉴别。矢状窦旁脑膜瘤可能伴有皮质型而不是脊髓型感觉障碍,可有头痛、癫痫和颅压增高征,头颅CT、MRI有助于明确诊断。上矢状窦血栓形成时,亦可出现皮层型感觉障碍、癫痫和颅压增高等症状,头颅DSA或MRV的有助于诊断。
(3)双侧胸12、腰1—5和骶1~3节段下运动神经元损害可引起两下肢截瘫,可见于脊髓灰质炎与马尾神经根病变、肿瘤、严重椎间盘突出等。其瘫痪程度不对称,除脊髓灰质炎外,常伴感觉障碍或括约肌功能不全。
4.四肢瘫
(1)脊髓性四肢瘫
高位颈髓病损可引起上运动神经元性四肢瘫,常见于外伤、炎症、血管性脊髓压迫症。大多伴脊髓型感觉障碍和括约肌功能不全。急性期有脊髓休克表现。
(2)脑干性四肢瘫
类同于双侧交叉性瘫痪,大都伴颅神经症状。
(3)脑性四肢瘫
广泛的脑部病损累及双侧运动区度层或皮质脊髓束时可出现脑性四肢瘫。通常是硬瘫,也可呈软瘫。脑性四肢瘫以先天性脑发育不全、脑炎更为多见。先天性脑发育不全常常产生四肢痉挛性瘫痪,也可见于累及双侧大脑半球的脑血管意外、上矢状窦血栓形成、脑胶质瘤病和脱髓鞘疾病如多发性硬化及弥漫性硬化症等。
(4)下运动神经元性四肢瘫
多发性末梢神经炎可累及四肢远端,表现为远端的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伴手套型、袜子型感觉障碍和自主神经功能不全。
小儿麻痹症的检查和鉴别诊断
一、小儿麻痹症需要做的实验室检查
1.脑积液:
大多于瘫痪前出现异常。外观微浊,压力稍增,细胞数稍增(25~500/mm3),早期以中性粒细胞为多,后则以单核为主,热退后迅速降至正常,糖可略增,氯化物大多正常,蛋白质稍增加,且持续较久,少数患者脊髓液可始终正常。
2.周围血象:
白细胞多数正常,在早期及继发感染时可增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急性期血沉增快。
3.病毒分离或抗原检测:
起病1周内,可从鼻咽部及粪便中分离出病毒,粪便可持继阳性2~3周,早期从血液或脑脊液中分离出病毒的意义更大,一般用组织培养分离方法,近年采用PCR法,检测肠道病毒RNA 较组织培养快 速敏感。
4.血清学检查:
型特异性免疫抗体效价在第一周末即可达高峰,尤以特异性IgM上升较IgG为快,可用中和试验 补体结合试验及酶标等方法进行检测特异抗体,其中以中和试验较常用,因其持续阳性时间较长,双份血清效价有4倍及4倍以上增长者可确诊,补体结合试验转阴较快,如期阴性而中和试验阳性,常提示既往感染;两者均为阳性,则提示近期感染,近来采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抗原及特异性IgM单克隆抗体酶标法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断。
二、小儿麻痹症与其它疾病的鉴别诊断
前驱期应与一般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胃肠炎等鉴别,瘫痪前期病人应与各种病毒性脑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及流行性乙型脑炎相鉴别,弛缓性瘫痪的出现有助于诊断,还需与以下各病鉴别:
1.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或称格林-贝尔综合(Guillain-Barre's syndrome)
多见于年长儿,散发起病,无热或低热,伴轻度上呼吸道炎症状,逐渐出现弛缓性瘫痪,呈上行性、对称性,常伴感觉障碍。脑脊液有蛋白质增高而细胞少为其特点。瘫痪恢复较快而完全,少有后遗症。
2.家族性周期性瘫痪
较少见,无热,突发瘫痪,对称性,进行迅速,可遍及全身。发作时血钾低,补钾后迅速恢复,但可复发。常有家族史。
3.周围神经炎
可由白喉后神经炎、肌肉注射损伤、铅中毒、维生素B1缺乏、带状疱疹感染等引起。病史、体检查可资鉴别,脑脊液无变化。
4.引起轻瘫的其他病毒感染
如柯萨奇、埃可病毒感染等,临床不易鉴别,如伴胸痛、皮疹等典型症状者,有助于鉴别。确诊有赖病毒分离及血清学检查。
5.流行性乙型脑炎
应与本病脑型鉴别。乙脑多发于夏秋季,起病急,常伴神志障碍。周围血和脑脊液中均以中性粒细胞增多为主。
6.假性瘫痪
婴幼儿因损伤、骨折、关节炎、维生素C缺乏骨膜下血肿,可出现肢体活动受限,应仔细检查鉴别。
脑瘫的是怎么检查出来的
脑瘫的患者是很多的,生活中患者们要引起重视才行,孩子在出现脑瘫的时候,都会出现智力低下,等一些常见的症状,我们要生活中要对脑瘫多加了解和学习才行,发现脑瘫的时候,要做的检查都有哪些呢?下面为大家爱介绍下脑瘫的是怎么检查出来的。
脑瘫的是怎么检查出来的:
1、智力检查:可以测试患儿的智力影响状况,有助于医生的诊断和治疗,对脑瘫患儿今后的智力发育起着重大作用。
2、脑电图EEG :1/4的脑瘫患儿存在脑电波异常的现象,偏瘫的脑电图异常率高,但同时也要排除是癫痫患儿的可能性。
3、核磁共振MRI:在临床上是一种重要的影像学诊断手段,能显示颅脑的形态学改变,对脑瘫的早起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有助于脑瘫病因分析,在鉴别诊断和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上提供重要依据。
4、CT:CT能显示脑瘫患儿的脑部结构和形态变化,对脑瘫诊断、分型、分度和病因有很大帮助作用。
5、超神波检测:B超断层显像可以看到占位病变的大小。
6、血管造影:它通过定位从而来进行定性诊断。脑电图检测是对幕上肿瘤的定位阳性率比较高,病变区皮层发现慢波。
7、辅助检查:辅助检查包括盖泽尔发育检查、脑电图、肌电图、头颅影像学检查、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或视觉诱发电位及某些代谢性疾病筛查等。
对于3个月内的超早期诊断,须慎之再慎。只有对那些病因、症状和体征十分明确的患儿方可做出超早期诊断。
脑瘫临床诊断方法:
1、运动发育落后和瘫痪肢体主动运动减少:患儿不能完成相同年龄正常小儿应有的运动发育进程,包括竖颈、坐、站立、独走等粗大运动,以及手指的精细动作。
2、肌张力异常:因不同临床类型而异,痉挛型表现为肌张力增高;肌张力低下型则表现为瘫痪肢体松软,但仍可引出腱反射;而手足徐动型表现为变异性肌张力不全。
3、姿势和步态异常:患儿出现多种肢体异常姿势。体检中将患儿分别置于俯卧位、仰卧位、直立位以及由仰卧牵拉成坐位时,即可发现瘫痪肢体的异常姿势和非正常体位。步态异常,严重者表现为剪刀步态。
看了以上对脑瘫的是怎么检查出来的介绍,对脑瘫这种疾病要做的检查,我们都清楚的掌握了吧,生活中家属们要护理好孩子,尽量让孩子有个好的养病空间,要注意孩子生活中的行动,尽量不要让孩子发生意外,以免给脑瘫的孩子带来严重的伤害,祝大家早日康复。
脑瘫的诊断方法有哪些
脑瘫的诊断方法主要有两个,一是病史,另一个是症状。
1、询问有无上运动神经元发育不良或受损病史,如早产、难产、高热、脑缺血、脑缺氧、颅脑损伤、脑感染等。
2、检查有无痉挛性瘫痪、肌肉运动失调、肌张力增强、反射亢进、肌肉萎缩、关节畸形、共济失调及智力障碍。
脑瘫的辅助检查方法:
专家说,要确诊脑瘫除了以上两种主要的方法外,还必须做以下的辅助检查:
1、智力测试;
2、脑电图检查;
3、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测定;
4、影像学等检查确诊。
瘫痪的诊断方法有哪些
瘫痪的检查项目
必要的有选择性的实验室检查项目包括:血常规、血电解质、血糖、尿素氮。
必要的有选择性的辅助检查项目包括:
1.颅底部摄片、CT及MRI等检查。
2.脑脊液检查。
3.胸透、心电图、超声波。
4.可分为完全瘫痪和不完全瘫痪。其中,一侧上肢或下肢运动功能丧失,称“单瘫”;一侧上下肢运动功能丧失,称“偏瘫”;两下肢运动功能丧失,称“截瘫”;两侧上下肢运动功能丧失,称“四肢瘫”
瘫痪的鉴别诊断
中枢性瘫痪又称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或称痉挛性瘫痪、硬瘫。是由于大脑皮层运动区锥体细胞及其发生的下行纤维 ——锥体束受损所产生。由于上运动神经元受损,失去了对下运动神经元的抑制调控作用,使脊髓的反射功能“释放”,产生随意运动减弱或消失,临床上主要表现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出现病理反射,但无肌肉萎缩,呈痉挛性瘫痪。
周围性瘫痪又称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或称弛缓性瘫痪、软瘫。是因脊髓前角细胞及脑于运动神经核,及其发生的纤维—脊髓前根、脊神经、颅神经受损害产生的瘫痪。由于下运动神经元受损,使其所支配的肌肉得不到应有的冲动兴奋。
格林巴利综合症诊断要点
1、肌肉体积和外观:注意有无肌肉萎缩及肥大,如有则确定其分布及范围,并作两侧对称部位的比较;观察有无肌束颤动。
2、肌力:肌力是肌肉做随意运动时所产生的最大收缩力。嘱患者依次活动被检关节,并对抗检查者所给予的阻力的伸屈运动,观察肌力是否正常在要是要注意瘫痪的部位和程度。局部病变或单个周围神经损害须对有关的每个肌肉分别进行检查。
3、肌张力:肌张力指肌肉在静止时松弛状态下肌肉的紧张度。检查时应让患者尽量放松,在温暖的环境和舒适的体位下进行。可通过触摸肌肉的硬度及被动伸屈患者的肢体时所感知的阻力来判断发现患者的瘫痪体征。
诊断格林巴利综合征的方法是什么?以上检查可有助于及早发现及诊断格林巴利综合征肢体瘫痪,更有利于中医辨证综合治疗,疗效明显优于西医对症治疗,建议及时发现及时寻求中医师的帮助进行诊疗。
脑瘫疾病需要做b超吗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简称脑瘫,也称婴儿脑性瘫痪(infantile cerebral palsy),是先天性运动功能障碍及姿势异常临床综合征。临床上以姿势与肌张力异常、肌无力、不自主运动和共济失调等为特征,常伴有感觉、认知、交流、行为等障碍和继发性骨骼肌肉异常,并可有癫痫发作。
我国脑性瘫痪专题座谈会(1988)提出脑性瘫痪的定义是:婴儿出生前到出生后1个月内发育期非进行性脑损害综合征,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其他原因导致的短暂性运动障碍、脑进行性疾病及脊髓病变等,不属本病的范围。
检查方法:
1、新生儿常规血尿便检查,生化电解质检查。
2、母亲与新生儿血型检查,胆红素定性试验,血清总胆红素定量。
3、高龄产妇产前羊水基因,染色体,免疫学检查。
4、颅脑CT主要用于明确有无器质性病变及病变部位等,常见的异常包括广泛性脑萎缩,脑软化及白质发育不良等,对于部分病例可用于提示病因,如先天性脑发育畸形,宫内感染等。
5、脑电图由于脑瘫患儿合并癫痫者较多,故应常规进行脑电图检查以排除该合并症,常见异常包括背景活动减慢,限局性慢波灶或发作性痫样放电等。
6、智商测定:评价智力和社会适应状况,明确患儿是否合并智力低下。
7、诱发电位:怀疑有视,听功能异常的患儿可做视觉及听觉诱发电位,以早期发现异常,及时进行干预。
诊断方法:
目前脑性瘫痪缺乏特异性诊断指标,主要根据临床症状,体征,我国(1988)小儿脑性瘫痪会议拟订的3条诊断标准是:
①婴儿期出现中枢性瘫痪。
②伴智力低下,惊厥,行为异常,感知障碍及其他异常。
③除外进行性疾病导致的中枢性瘫及正常小儿的一过性运动发育落后。
如有以下情况应高度警惕脑性瘫痪的可能:
①早产儿,出生时低体重儿,出生时及新生儿期严重缺氧,惊厥,颅内出血及胆红素脑病等。
②精神发育迟滞,情绪不稳和易惊恐等,运动发育迟缓。
③有肢体及躯干肌张力增高和痉挛的典型表现;。
④锥体外系症状伴双侧耳聋及上视麻痹。
看了上面的文章介绍我们应该对脑瘫疾病的检查方法都有一定了解了吧,针对像脑瘫这样的疾病不需要做b超的检查,因为是发生在脑部的疾病,所以做ct的检查是非常必要的,希望上面所介绍的检查知识能够给患者们带来一定的帮助。
麻痹与六种疾病的鉴别
麻痹的前驱期应与一般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胃肠炎等鉴别。瘫痪前期病人应与各种病毒性脑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及流行性乙型脑炎相鉴别。弛缓性瘫痪的出现有助于诊断。还需与以下各病鉴别:
(一)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或称格林-贝尔综合
多见于年长儿,散发起病,无热或低热,伴轻度上呼吸道炎症状,逐渐出现弛缓性瘫痪,呈上行性、对称性,常伴感觉障碍。脑脊液有蛋白质增高而细胞少为其特点。瘫痪恢复较快而完全,少有后遗症。
(二)家族性周期性瘫痪
较少见,无热,突发瘫痪,对称性,进行迅速,可遍及全身。发作时血钾低,补钾后迅速恢复,但可复发。常有家族史。
(三)周围神经炎
可由白喉后神经炎、肌肉注射损伤、铅中毒、维生素B1缺乏、带状疱疹感染等引起。病史、体检查可资鉴别,脑脊液无变化。
(四)引起轻瘫的其他病毒感染
如柯萨奇、埃可病毒感染等,临床不易鉴别,如伴胸痛、皮疹等典型症状者,有助于鉴别。确诊有赖病毒分离及血清学检查。
(五)流行性乙型脑炎
应与本病脑型鉴别。乙脑多发于夏秋季,起病急,常伴神志障碍。周围血和脑脊液中均以中性粒细胞增多为主。
(六)假性瘫痪
婴幼儿因损伤、骨折、关节炎、维生素C缺乏骨膜下血肿,可出现肢体活动受限,应仔细检查鉴别。
灰质性脊髓炎要接受哪些检查
脊髓灰质炎患者多为1~6岁儿童,主要症状是发热,全身不适,严重时肢体疼痛,发生分布不规则和轻重不等的迟缓性瘫痪,俗称小儿麻痹症。脊髓灰质炎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包括程度很轻的非特异性病变,无菌性脑膜炎(非瘫痪性脊髓灰质炎)和各种肌群的弛缓性无力(瘫痪性脊髓灰质炎)。
1.血常规
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大多正常。
2.脑脊液检查
瘫痪前期及瘫痪早期可见细胞数增多(以淋巴细胞为主),蛋白增加不明显,呈细胞蛋白分离现象,对诊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至瘫痪第3周,细胞数多已恢复正常,而蛋白质仍继续增高,4~6周后方可恢复正常。
3.病毒分离
病毒分离是本病最重要的确诊性试验。起病一周内可从咽部及粪便内分离出病毒,可用咽拭子及肛门拭子采集标本:间隔24~48h收集双份标本(重量>5g),及时冷藏4℃以下送检,多次协和送检可增加阳性率。发病1周内,从患儿鼻咽部、血、脑脊液中也可分离出病毒。
4.血清学检查
近期未服用过脊髓灰质炎疫苗的患者,发病1个月内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法(ELISA法)检测患者血液及脑脊液中抗脊髓灰质炎病毒特异性免疫球蛋白M(IgM)抗体,可帮助早期诊断;恢复期患者血清中特异性免疫球蛋白G(IgG)抗体滴度较急性期有4倍以上增高,有诊断意义。
相信大家对灰质性脊髓炎要接受哪些检查也都很清楚了,一旦患病就不要拖延治疗时间了。经过系统的诊断并确诊之后,完全可以在专家的帮助下,采用正确的方法接受系统医治。不过治疗此病所需时间很长,还是需要做好心理准备的。
格林巴利综合征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格林-巴利综合征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本病需与以下疾病鉴别
1.脊髓灰质炎:发热数日后, 体温未完全恢复正常时出现瘫痪,常累及一侧下肢,无感觉障碍和脑神经受累。病后3周可见csf细胞蛋白分离, 注意鉴别。
2.低血钾性麻痹:gbs多有病前感染史和自身免疫反应,低血钾型周期性瘫痪则有低血钾、甲亢病史。前者急性或亚急性起病, 进展不超过4周,四肢瘫常自双下肢开始,近端较明显,后者起病快(数小时~1天),恢复快(2~3天,) 四肢弛缓性瘫。gbs可有呼吸肌麻痹、脑神经受损、感觉障碍(末梢型)及疼痛,低血钾型周期性瘫痪无。gbs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电生理检查早期f波或h反射延迟,运动ncv减慢,低血钾型周期性瘫痪正常,电生理检查emg电位幅度降低,电刺激可无反应。gbs血钾正常,低血钾型周期性瘫痪血钾低, 补钾有效。
3.功能性瘫痪:根据神经体征不固定、腱反射活跃和精神诱因等鉴别。
面神经炎的检查方法有哪些
对于面神经炎如何检查,专家表示,此病的发生可见于任何年龄,无性别差异。多为单侧,双侧者甚少。发病与季节无关,通常急性起病,一侧面部表情肌忽然瘫痪,可于数小进内达到高峰。
关于面神经炎如何检查,有些患者清晨洗漱时发现或被他人发现口角歪斜。
面神经炎如何检查方面,可见同侧额纹消失,不能皱眉,因眼轮匝肌瘫痪,眼裂增大,作闭眼动作时,眼睑不能闭合或闭合不全,而眼球则向外上方转动并露出白色巩膜,称Bell现象。
在面神经炎如何检查中,下眼睑外翻也是其表现之一。泪液不易流入鼻泪管而溢出眼外。病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示齿时口角被牵向健侧。
对于面神经炎如何检查,患者还表现为不能作噘嘴和吹口哨动作,鼓腮进病侧口角漏气,进食及嗽口时汤水从病侧口角漏出。由于颊肌瘫痪,食物常滞留于齿颊之间。
瘫痪的症状危害有哪些
1、此病发病比较突然,患者在短时间内出现瘫痪症状,常以下肢为主。瘫痪时常两侧对称,肌张力减弱,腱反射减弱。
2、严重瘫痪的还会伴有心血管及消化系统的功能障碍,如胸闷、心悸、纳差、腹胀、恶心等。血液检查可发现血清钾降低,做心电图可发现心电图呈低钾改变。
3、少数症状严重者有排尿困难,甚至因呼吸肌麻痹而危及生命.过度劳累、出汗过多、呕吐腹泻、暴饮暴食、过量饮酒、大量吃糖或补充糖分是本病的诱因,这些因素,有的能使体内钾过多丢失,有的能使血糖迅速升高。
瘫痪的治疗问题一直都是一个世界难题,也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治疗瘫痪,具权威性、安全、治疗效果非常显着的疗法就是神经组织修复疗法。神经组织修复疗法治疗瘫痪具有安全、无毒副作用的优点,神经组织修复疗法治疗瘫痪是把健康的细胞注入患者体内,以达到肌体重建,功能恢复的目的。
确诊瘫痪这4大步骤是关键
诊断瘫痪1、首先要询问病史。
四肢无力起病的急缓,进展速度,是否对称,有无肌肉萎缩,有无感觉受累,近端重还是远端重,有无其他神经系统受累的表现等都应包括在内。
要了解患者的既往病史。是否患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是否有甲状腺机能亢进,是否有肿瘤或外伤。既往有无类似发作。是否有家族史。病前是否感冒、腹泻等。有无毒物、放射物等接触史,有无饱餐、剧烈活动、寒冷、情绪激动及疲劳等。此外,还应注意其伴随症状,如抽搐、失语、剧烈头痛、构音障碍、呼吸困难、感觉异常、肌肉萎缩、肌肉颤动、不自主运动、体重下降等。
诊断瘫痪2、体格检查区分何种瘫痪。
仔细进行一般内科及神经科检查,以确定患者是痉挛性瘫痪,还是迟缓性瘫痪。然后判断患者瘫痪是否对称,有无其他神经系统受累的表现,以便进行定位分析。
诊断瘫痪3、常规辅助检查不可少。
对于四肢瘫痪的患者通常要常规做以下检查:血15项、血生化(肝肾功能、血糖、肌酶谱、电解质)、尿常规、甲状腺功能及心电图检查等。怀疑颅内病变、脊髓病变、神经根炎时需要做脑脊液检查。呼吸困难需要查血气。
头颅CT检查对于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水肿、脑疝、硬脑膜下血肿、硬脑膜外血肿、硬脑膜下积液、脑脓肿、脑积水、既往脑梗死及头颅骨折能明确诊断。对于新发生的脑梗死,头颅CT要在发病后24小时才能显示。
诊断瘫痪4、排除相关疾病。
低钾性周期性瘫痪 此病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以青春期为常见,男性多于女性3倍。多在夜间发病,晨起时发现肢体对称性瘫痪。瘫痪以肢体为主,通常两侧对称。少数情况下出现呼吸肌及肋间肌无力、肌张力低、腱反射减低或消失。感觉检查均正常。发作一般在半小时至2小时达到顶点,数小时至数日逐渐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