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孩子没规矩家长有法宝

孩子没规矩家长有法宝

宝宝没规矩表现一:与同伴吵架、抢夺玩具

有趣“惩罚”方式:

1、规劝。先放下手边的工作,并走到孩子身旁,让孩子知道你正在注意和关注;然后询问孩子争执、吵架的原因,并耐心听完孩子的想法;灌输孩子打人、抢夺是不正确的行为和观念,并要求孩子学习说“请、谢谢、对不起”。

2、没收心爱的东西。将孩子乱丢的物品予以没收,作为惩罚。

温馨提示:先放下手边的工作,并走到孩子身旁,让孩子知道妈妈正在注意和关注;告诉孩子将乱丢的物品收好、停止吵闹,否则将有所处罚;让孩子说出为什么犯错,和妈妈生气的原因。

勿以很大声音去压住或威胁孩子;勿直接将孩子拉开,然后大声训斥孩子不是;言语间避免伤孩子的自尊心。

宝宝没规矩表现二:打架、乱丢东西、乱画、不收玩具

有趣“惩罚”方式:

1、打手心。用报纸制作一纸棒,外观可包上一层装纸;赋予它一个名称,如警惕棒、陈家棒;放在固定的地方作为警惕。

2、帮忙做家务。准备一条抹布、扫把、盆子等清洁用具,让孩子学习清理和养成整洁的习惯。

温馨提示:在心情好的时候制作,可与孩子一起讨论制作警惕棒的原因;处罚孩子时,先让他说出自己错在什么地方;提醒处罚的原因;注意安全问题,打的部位以手心、屁股为主,其他部位则应避免。

父母应随时注意孩子的安全;较小的幼儿可由父母一起带领做家事;训练孩子养成物归原处的习惯;询问孩子在帮忙家事时学习到什么。

宝宝没规矩表现三:吵闹不休

有趣“惩罚”方式:

1、罚坐。在处罚区上摆上软垫或一张椅子,可取个名字;准备闹钟或时钟,计时处罚时间。

2、排豆子。准备一个盒子、盘子,里面有红色、绿色等彩色的珠,几个塑料罐子;让孩子在处罚桌上,将各种颜色的珠,摆放在正确位置。

温馨提示:处罚地点不正对大门、不在太明显地方;限制处罚时间,或让孩子讲处罚多久的时间;处罚完后,让孩子说出今天被处罚的原因。

如果孩子本身很叛逆,视情况针对孩子修改来处理,可先罚站、罚坐再做处罚;此目的在训练孩子养成物归原处的习惯;可训练手眼协调、分辨能力;完成后,让孩子知道被处罚的原因。

宝宝没规矩表现四:喜欢骂人、抓人、踢人、咬人等小动作

有趣“惩罚”方式:

画画。依家庭的情况,在固定处摆放一张小桌子(此处罚桌最好不要是平常使用到的书桌、餐桌、客桌等,以免孩子日后使用到这些桌子时,会产生害怕、恐惧的心理);准备一本画册及颜色不同的画笔,让孩子画出、写出心中的想法。

温馨提示:当孩子有受伤时,先处理受伤部位再处罚;让孩子将发生的时间和做错的事情画下来;大人先控制自己的情绪,可从孩子的画中了解到,孩子犯错的心理想法;此为艺术治疗法,较不会伤害到孩子自尊心。

在五岁之前给孩子立好规矩

1、一岁时需要立的规矩

当然,对于一岁的孩子而言,给他们立规矩确实难度不小,然而有些规矩必须是在这个年龄段给孩子立好。例如养成按时就餐的良好习惯。当孩子四个月之后,不管是喝奶粉还是母乳喂养,都可以适当的添加一些辅食,而每天添加辅食的次数与时间最好是固定的。其实,一岁的孩子也可以养成早睡早起的良好生活习惯,而且吃喝拉撒方面也可以养成良好的习惯,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将习惯转化成自然行为,那么好的规矩也就自然而然的养成了。

2、两岁时需要立的规矩

当孩子过了两岁,他们的个性和情绪问题也就变得比较明显了,他们对于自己讨厌的事物能够表现出抵触情绪。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就要特别注意孩子情绪的培养。由于很多父母工作很忙,平时跟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很少,一直将孩子留着老人照顾,自然关注不到孩子的情绪问题,日子久了,孩子就形成了不良情绪,于是变成了一个没有规矩的孩子,导致他们经常不分场合,任性的发脾气。

3、三岁时需要立的规矩

常言道“三岁看一生”,意思就是孩子在三岁时养成的规矩对于孩子一生的成长和生活非常重要。对于三岁孩子而言,他们已经能听懂大人的许多要求。所以,在一些有原则的要求上,家长丝毫马虎不得,因为这会促使孩子养成好的习惯。在这个年龄阶段,家长对孩子千万不能过分溺爱,不能孩子要什么给什么或者说什么就是什么,而是应该教会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以及文明礼仪习惯。

4、四岁时需要立的规矩

孩子四岁的时候,一般就都要上幼儿园了,假如此时的孩子身上有很多不良的习惯,那么对孩子将产生非常大的影响。他们和同学之间的友好相处,与老师之间的沟通交流以及孩子的正常生活都会造成影响。所以,父母给四岁孩子的立规矩,需要再提高一个程度,不仅要让孩子养成一些简单的生活自理习惯,还要让他们养成更多与人沟通交流的习惯。

总之,家长要在孩子五岁之前的每个年龄段都为其立好恰当的规矩,如果过了这个立规矩的最佳时期,以后要想弥补就难了,所以说,家长朋友们不要再拿“孩子还小”、“以后时间还长”等借口溺爱孩子了,立规矩要趁早,为了孩子日后的健康成长和良好发展,赶快行动起来吧!

为什么孩子没大没小没规矩

也许很多家长都碰到过这样的情景:当家长要求孩子完成一项任务时,孩子要么是不感兴趣,要不就是坐不住,总是喜欢去干扰别人随意地乱走,或是被其他事情吸引;又或是看到孩子的玩具摆放杂乱,丢三落四,没有一丝责任感。

碰到孩子这种自律性差的时候,我们的父母总是反反复复地用“不准”“不能”等强制命令,殊不知孩子会因此产生消极情绪,久而久之就会对家长的话无动于衷,甚至出现心理反抗的倾向。

因为他还小

其实孩子的这种所谓自律性差是和其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有关的。比如,孩子不能完成一项家长要求的任务,可能是因为他的肌肉运动缺乏协调动作的能力。当孩子的这些大、小肌肉动作的协调性有了提高,他们控制自己的能力也就会有所提高。

好奇心使然

孩子喜欢干扰别人,容易被其他事物所吸引,其实是孩子的模仿能力极强以及有好奇心的表现。家长要理解孩子的这种心理发展特点,要尊重孩子的这种模仿和好奇的心理特质,充分地给孩子提供模仿和有新奇感的对象。

让孩子多多认识事物,并鼓励孩子当小老师,让孩子享受不断更新的认知信息和情感信息,获得成功的满足感。这样才能有助于家长更好的进行家庭教育,更有利于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的秩序美感,这样也才能逐步培养幼儿的自主和自律性。

哭闹成法宝

当家长没有满足幼儿的要求时,幼儿就会经常大吵大闹,这说明平时家长对幼儿情绪方面的自我控制的培养并不重视,幼儿不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把哭闹当成法宝。因此,家长要重视在平时的生活中注重关心孩子的情绪问题,培养孩子的情绪自制。

规则要不要

有很多家长都不重视对幼儿树立规则的意识,就算制定了规则的也只是基本停留在幼儿的生理上,还没有上升到幼儿的行为品德规则上。这也是幼儿自律能力发展较弱的原因之一。

幼儿最初的自我控制,是在外界纪律的制约和成人语言的影响下,从遵守规则开始的,因此,家长在家中应该为孩子制定一些基本的饮食、作息、行为和品德规则。

责任在哪里

责任感是自律产生的基础。在现代家庭生活中,孩子普遍都缺乏责任感的培养,一些孩子力所能及的家务都是由成人包办。即使孩子完成了任务,家长也会认为那是孩子的一时冲动、好玩而不予重视和关注。家长的一些消极评价也会让孩子的失去自信心,使孩子无法坚持到底,从而造成了幼儿的任务意识淡薄,责任感不强。

批评孩子要注意的技巧

批评技巧:有理有方

表扬孩子有学问,那么批评应该注意什么?有什么技巧?

给孩子机会

冯夏婷(华南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教授):批评孩子要有针对性,用表达大人的感受来间接批评孩子,比如孩子乱扔垃圾,大人可以这样说:“你乱扔垃圾,我很不开心!”在这个批评的过程中,顾及了孩子的自尊心。

我不主张孩子做错事情,一定要批评,否则阻碍孩子探索的欲望和创造的本能,可以适当引导,“将错就错”地揭开事情的真相,比如孩子拆开手表,家长不要立即批评,否定孩子的行为,一般来说,家长对孩子这样的举动孩子认为做错了什么,这就是误解了,可以跟孩子一起探讨手表的功能,将“错事”转变成好事。

批评错了要道歉

陆园长(黄埔区悦涛幼儿园):家长要联系到实际情况,了解实情再说;其次,老师不能太偏激,说话要做到有理有节,如果批评错误了,要真诚地向小朋友道歉。批评的过程中,口气不能太凶狠。

Point 2 怎样批评

刻意贬低

个案一:六岁的宝宝在妈妈的监督下趴在自己的小书桌上做作业却不专心,妈妈生气了,大声批评道:“你就不能自觉一点儿吗!看来没有我看着,你就什么也干不成!”

正确的批评方法:深呼吸,先稳住自己的情绪,然后平和地告诉孩子你为什么会对他的表现感到失望。我们可以说“我看你根本没在写作业,但八点以前你必须把所有功课写完。”必要时,父母还可以强调一下这种错误行为的后果。如,“如果你不能在半小时内把作业写完,就赶不上看你最喜欢的动画片了!”

空洞威胁

个案二:天色已晚,妈妈来叫五岁的儿子回家。但孩子显然没玩够,不但对妈妈的话置若罔闻,还顽固地赖在滑梯上不肯下来。最后妈妈终于失去了耐心,威胁道:“好吧,你不肯回家是吧,那我可要把你丢在这儿啦!”

正确的批评方法:在批准宝宝出门玩耍之前,就要事先把规矩定好。比如, “只能玩一个小时,时间到了以后妈妈会来叫你。到时候不准耍赖、不准哭闹,如果实在没玩够,要好好地跟妈妈说‘请再让我玩十分钟’。”如果孩子仍不听话,就要让他知道违反规矩要受到怎样的惩罚。当然,这个惩罚可不能只是说说而已,一定要让孩子真正体验到。

给孩子立规矩需要注意

第一,给孩子立规矩时,信号要明确。比如,街上的黄灯亮了,那意味着你可以停步,也可以不停。有谁主动停过?立规矩时,需要明确地告诉孩子这样做的后果。

第二,要就事论事,别轻易给孩子贴标签。如果我们大人说些“你从生下来就给我找麻烦”这样的话,会使孩子把自己和坏孩子连同起来,从而丧失信心。

第三,惩罚一定要及时。孩子的长期记忆比较差。早上吃饭慢这件事到晚上,他很可能早就忘了。妈妈实际上也没必要再说,对孩子的惩罚要切实可行。

第四,给孩子树立规矩,一定要简单易懂,让孩子容易遵守。小孩子的理解能力没有那么深刻,自我控制能力也不强,树立十分复杂艰难的规矩,非但不能够让他遵守,反而会让他糊涂;要把道理讲清楚,而不是简单粗暴地命令孩子,更不要摆出强权嘴脸——“你听我的!我说了算!”不要以为孩子小,什么都不懂。你讲的道理也许他一时不能够完全领会,但是你平和的语气和尊重他的态度,却会让他信任你的判断,顺从你的要求。

第五,立下的规矩,无论时间地点场合,都要遵守。给孩子立规矩不能今天这个样子,明天那个样子,在家一套,外边一套。这样只会让孩子糊涂,无所适从。所有的规矩都不仅仅是立给孩子的,而是父母也要严格遵守,以身作则。

第六,规矩不是绝对不能够打破的,在孩子的要求下,偶然“放宽政策”。比如,以零食代替正餐、中午看一场电视、晚睡一个小时,等等——会减轻压力,让孩子更加自觉地遵守规矩。相信孩子,不要以为偶然的一次“放纵”就会养成什么坏习惯。有些事情,可以放手让孩子亲自体会一下“放纵”的后果。有些事情,规劝不管用,就换一种办法,不一定正面要求。

第七,不要以成年人的行为准则来规范约束孩子,不要把孩子的一些淘气行为统统斥责为“犯错误”。要多从孩子的角度出发,体会到在她看来,向你身上泼水或是什么的,是非常好玩儿的事情。这样你就不会恼火,而是和缓地告诉她,“我知道这样挺好玩儿的,但是我不喜欢你这样做,衣服湿了会让我不舒服,请你不要再向我身上泼水了。”

怎样应对爱“耍赖”的宝宝

1孩子为何爱耍赖

为人父母者,也总是因家里的宝宝听话乖巧,而感到骄傲、宽心。但是有些爸比妈咪也会发现,为什麽家里的宝宝总是爱耍赖、不听话,同样的规矩即使重申了好几次,软硬的手段兼施,最後还是以宝宝的哭闹来结尾?其实父母只要以同理心来了解宝宝,并从日常生活建立规矩,甚至以身作则,才能让宝宝了解好规矩的意义与重要性!

孩子,你为什么要耍赖?

当宝宝出现耍赖、不听话的情形时,绝对不会是无缘无故,背後一定有其动机与原因,因此不可只是一味地责骂宝宝脱序的行为。

一、孩子的表达能力有限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开始拥有自己的主见与想法,但却尚未学会管理自己,因此面对大人的规定而有所意见或者不满时,碍於表达的不完整,或者是不懂得如何说明,便会以反抗、不听话的表现,做为另一种形式的表达。

二、做为引人关注的手段

当宝宝乖巧听话时,父母可能因其他忙碌的事情而忽略对於孩子的关心,因此当孩子发现耍赖、不听话时,可以得到父母或长辈的更多关注时,就可能一反常态出现野蛮不讲理的举动,以引起他人的注意。

2如何对付爱耍赖的宝宝

三、曾因耍赖尝到甜头

孩子因不听话而受到斥责时,最常见的表现就是藉由「哭闹」来耍赖,家长若因心疼或者是管教方便,而答应孩子的要求以求停止其哭闹的行为,便会建立孩子错误的价值观,认为只要哭闹就有糖吃,此後一遇到类似的情形,便学会沿用这套坏习惯。

对付耍赖宝宝该怎么办?

了解了孩子不听话的原因之後,除了设身处地的关怀宝宝、与孩子沟通、了解他的需求之外,当孩子已建立错误的价值观时,就要进一步予以导正:

处理孩子耍赖的当下反应

当孩子耍赖时,千万不要轻易妥协,父母的态度更要坚定,只要孩子发现哭闹与耍赖无法达到他所预期的目的时,自然就会停止,事後父母则应再藉机教育,告知守规矩的真正理由,不可当场就以太过情绪化的语气或用词来告诫孩子,才能让孩子真正了解守规矩的用意,而不是因畏惧责打而停止错误的行为。

3鼓励孩子正确的表现

日常规矩的建立

宝宝会耍赖,通常都是因为事情不如他的意,因此平时父母就应建立生活的规矩,通常就是对於玩具、零食的规范,并和孩子一起沟通、讨论,让孩子真正因了解而有遵守的意愿;而订定的规矩要明确,也不要随意更改,以免让宝宝产生观念的混淆。另外家长最好也能以身作则,方能让立下的规定更加具有说服力。

鼓励孩子正确的表现

坐而言不如起而行,订定了规矩之後,要让孩子认清是非的最好方式,就是在事实上给予明显的区隔,当孩子因表现良好受到鼓励时,自然能强化规矩的正面意义;孩子犯错时固然也要给予处罚,但不宜太过放大,把焦点放在宝宝的好行为上,他会更乐於表现喔!

小编后记:

每个人都需要拥有自己不被打扰的空间,当然孩子更不例外,因此父母在教养孩子时,不要时时刻刻都以规矩框住孩子的生活,不让他有喘息的空间,让孩子自己思考正确的生活方式与态度,反而能提高孩子实践的意愿,更何况人都是会犯错的,有失败,才能有所借镜与成长,有时不妨让孩子自己去承担不守规矩的後果,得到的经验会更为深刻与珍贵。

幼儿教育误区

过分宠爱

一些家庭过度宠爱孩子,凡事包办代替。孩子吃饭,一家人来哄,出门怕宝宝走路累着,忙着抱或用车推。生活上什么都不让孩子做,对孩子百依百顺,要什么给什么。专家提醒:包办代替会造成孩子的动手能力、自理能力和社交能力都很差,孩子也不敢面对外面的社会。而过于溺爱的孩子不懂得分享,不懂得爱,与小朋友的交往中,往往会以自我为中心,将来很难适应社会。

过多管制

有的爸妈认为管教宝宝,就要从小做起,让宝宝绝对服从自己的意志。一切都是父母做主,宝宝没有任何可选择的余地,不听话就会挨批评。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宝宝,就会变得胆小、怕事。还有的家长对孩子的缺点看得很重,总是挑毛病,而对优点却视而不见,极少表扬,甚至经常打骂孩子。这样的孩子自卑感很强,做事缺乏信心,逆反心理很强,性格较为孤僻。

对孩子提出的合理要求,尽量尊重,不要把成人的思维强加给孩子。孩子和家长在人格上应该是平等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应该采取民主方式。

幼儿教育小学化

在巨大的升学压力下,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越来越严重。游戏少了,作业多了,考试更频繁了,升学压力层层传递到幼儿身上。

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征兆在孩子入园时已经显现。为了筛选优质生源,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取得优势,许多幼儿园不断提高入园门槛,2、3岁的孩子就开始学习数数、背诗、写字、记单词。

进入幼儿园后,小学化倾向更是明显。据报道,天津河西区一所幼儿园已开始应父母要求教孩子用竖式算3位数的加减法,而这是小学二年级的课程。“橘、凳、酱、藕、墨”这些原在小学三年级才会学到的字,也出现在《学前500字》之中。哈尔滨某幼儿园的一块小黑板上,写着幼儿们周末应完成的作业:抄写古诗《静夜思》三遍并背诵、默写汉语拼音字母、父母出20道退位减法题。

这样的幼儿教育的恶果之一就是让孩子(尤其是男孩)从一开始就畏惧学校、讨厌学习。在他们应该游戏、唱歌、跳舞、绘画、到处跑、到处玩、胡思乱想的年龄,孩子们不得不规规矩矩地坐下来学习、读书、写字。这会让他们认为,学习是枯燥的,甚至是一种惩罚,从而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对学校心生厌倦。

为孩子立下必要的规矩

许多家长经常抱怨:“孩子是越来越不听话,越大越难管了。不仅父母的话不听,耍起脾气来,更是了得。”所以常常有家长苦恼的问笔者:“王老师,该怎么办?”有些家长也会提议:“咱们得强强联手,好好制制他这脾气,小小年纪就如此,长大还怎么管,简直要无法无天了!”

毫无疑问,孩子生来就是“无法无天”而且“得寸进尺”的-----他们吃了一个冰激凌就会要第二个,看完一个动画片还想看下一个,如果你和他们玩,他们想无止境地玩下去;如果你要求他们睡觉,他们却连躺下都不肯。因而,有些时候,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需要下定决定心:该给宝宝们划定一些“无法无天”的界限了,得逐渐让孩子知道胡闹的最大限度是什么。

但是,如今越来越多的家长通常在孩子已经超越了所有的界限时,才想起应该立一些规矩。在此之前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家长们已经给了孩子太多的“宽容”,太多的出尔反尔,太多的“下不为例”。家长们总是想:等孩子再长大一点、再懂事一点、再…一点,再定规矩。

在幼儿教育中,其实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纵容过度,待到认识到真的需要划规距教育时,发现规距已经失效了---因为此时的孩子已经学会了和父母如何周旋了。孩子也习惯了随心所欲,会很固执地坚持自己的想法和做法。此时,即便你给他们来点严厉的,孩子不理会你这一招,依然我行我素,或油嘴滑舌。如果家长迫不得已实施“暴力”,那就只能带来灾难性后,教育已经变为格斗,家里成了斗牛场!

立规矩是育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教育元素之一,也是最难、最容易让人误解的教育手段,许多父母害怕自己太宠爱孩子变为溺爱而害了孩子,同时又担心对孩子过度严厉也会对孩子造成心理压力。其实这种想法大可不必,无规距不成方圆。事实证明,只有先给宝宝划下一些必要的“规距”,才有助于宝宝健康成长。

立规矩是非常复杂且繁琐的,且每个孩子的情况千差万别,每个孩子的个性也各不相同,因而在给孩子定规矩的过程中没有一定之规,请你们给自己的孩子量身定“规”。

小爸小妈们要牢记:立规矩并不是惩罚的同义词,但大人无原则的宽容和无原则的耐心,可能会使事情走入歧途!

中国式家庭教育的10大禁忌

不要瞧不起孩子

“你这么这样笨啊!”或者“你是木头人吗?”》》宝宝最讨厌的10种教育态度 宝宝成长最怕父母做8件事

每当这类瞧不起孩子的话脱口而出时,都会损伤孩子的自尊心、削弱孩子的自我观念。

不要恐吓孩子

采用恐吓的方式来管教孩子,也会减弱他的自我观念。

如果父母说:“你下次再这样,就要你好看!”或者”你再打弟弟,妈妈就要狠狠揍你一顿。”

每当孩子听了这些话,他们会惶恐难过,从而对父母产生一种恐惧心理。

不要贿赂孩子

有些父母许诺孩子,如果读书成绩好,就给买什么东西,以此将刺激作为动力,这不是个好办法。

这样的贿赂会引发孩子做事的动力由内转向外。他不是为学习建立起来的良好自我观念而学习,而是为了物质奖励。这样不利于孩子树立良好的学习目的性。

不要逼孩子答应“下次不敢了”

孩子犯了错误,妈妈气极地说:“好,现在你要答应我,你再也不敢这样了。”可不一会儿,老毛病又犯了,妈妈觉得自己受了骗,大怒地骂道:“你答应妈妈的,怎么又不乖啦?”》》宝宝的5大坏毛病可以不管 宝宝必须纠正的12种坏习惯

妈妈该知道,要小孩许诺是没有意义的。许诺和恐吓是一对难兄难弟,对孩子不会起积极的作用。假使碰上敏感的孩子,逼他许诺反而会使他再度犯错而感到难过。即使孩子不太敏感,也会使孩子口是心非。

不要过度保护监督孩子

过度保护监督孩子会挫伤孩子的自我观念,削弱培养孩子的自主能力。因为当父母过分监督孩子的行为时,其实也是在告诉孩子:“你不能照料自己。”

大多数家长对孩子照料自己的能力不很自信。我们应该把“只要孩子自己能做,决不包办代替”当作座右铭。这样才能逐步培养孩子自己照料自己的能力。

不要对孩子唠叨不休

过分唠叨不休会使孩子觉得父母认为他没有理解事物的能力,久而久之,孩子会产生厌恶不快的感觉。其实,有条理地向孩子交代事情,会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不要强迫孩子立即盲目地服从他人

如果你硬要孩子丢开他正做着的事,听你的话做别的事,他的反应会很不乐意。父母应事先提醒孩子,等一会儿要他做什么,比如说:“小军,差不多再过十分钟,你该进来吃饭了!”同时,他们也可以允许孩子在服从命令之前有稍作抱怨的自由,比方说:“喔,妈妈,我非要现在进来吗?”

要求孩子立即而又盲目地服从,对抚育出独立而自我调节的人,这种主法是无效的。》》8个坏习惯让孩子越来越笨

不要纵容孩子过分

纵容孩子并不利于孩子本身。因为孩子迟早要长大成-年-人,要走上社会,有些在家里行得通的事,到外面就很难说了。因此,纵容孩子只会剥夺孩子的潜在能力的发展机会,阻碍他成为能干、独立、能自我调节的人。

不要用不一致的规矩管教孩子

有些父母凭自己的喜怒随意设立规矩,同样的行为有时遭罚,有时由他去。这样会使孩子感到迷惑。孩子需要你用一套一致、可信、可靠的规矩来教你用一套一致、可信、可靠的规矩来教育他。

不要订不适合孩子年龄的规矩

假如你希望一个两岁的孩子同五岁的孩子一样循规蹈矩,只会使他自觉无能。因为你期望于他的,是他的年龄不可能达到的行为水平。这时他的自我观念有极坏的影响。

宝宝睡眠不好是谁的错

错误1:上床太晚。《健康睡眠习惯,儿童更加快乐》一书作者、美国儿科专家马克·维斯布鲁思博士表示,上床睡觉时间太晚容易导致更多的“睡前战斗”(孩子不愿上床而与父母争执)。孩子过度疲劳或兴奋都会导致入睡困难,即便睡着也更容易发生夜间惊醒。专家建议:规定每天上床时间,时间一到立即上床睡觉。

错误2:依赖摇睡。孩子每次睡觉之前,父母总是将其抱在怀中或放入摇篮中摇晃,直到孩子入睡。然而,维斯布鲁思博士表示,摇睡之类的运动刺激使孩子无法获得更多深度睡眠和恢复性睡眠。专家建议:当孩子哭闹或睡眠不安时,可通过“摇晃”来安慰。但最好别形成习惯,一旦孩子入睡,应立即停止摇晃。

错误3:睡前玩儿玩具。一些家长喜欢用玩具哄孩子入睡,睡前让他玩旋转、带响声或发光的玩具,小家伙玩累了自然就睡了。专家建议:睡前尽量减少对儿童的刺激。另外,保持房间昏暗光线。美国社会学家吉尔·斯皮瓦克博士表示,如果将光亮程度分为1~10级,10为全黑,那么婴儿睡觉房间亮度应该为8或9。

错误4:跳过睡前常规步骤。美国罗得岛儿童医院儿科睡眠诊所所长朱迪思·欧文斯博士表示,给孩子睡前洗个澡、读床头故事、听摇篮曲等有助于平复情绪,提高睡眠质量。一些父母有时可能因工作繁忙而跳过或省略某些步骤,导致孩子难以顺利入睡。专家建议:帮孩子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较小的宝宝睡前更换一套睡衣,稍大的孩子睡前洗个澡、看看书、唱唱儿歌等都是不错的“睡觉暗示”。

错误5:陪睡没规矩。美国费城儿童医院睡眠中心主任朱迪·明戴尔博士表示,当宝宝烦躁时,很多父母会陪着小家伙躺下睡觉。然而,很多父母在陪孩子睡觉方面没有“立规矩”。处理方法缺乏一致性,这给孩子造成的印象是,只要软磨硬泡一定会得到自己想要的。专家建议:就孩子睡眠地点定下规矩,如睡觉只能在自己床上;没有生病、打雷等特殊原因,家长不陪睡。

孩子6岁前必须立下的6条规矩

粗野、粗俗的行为不能有

孩子有怎样的行为才算粗野、粗俗呢?比如乐乐在幼儿园里跟小朋友抢东西,小朋友不给他,他就开始打他,还骂他说:“你要是不给我,我就让我哥哥把你变成残疾!”……乐乐这样的做法,就是粗野、粗俗的行为。

这一类的孩子喜欢采用暴力的手段,强制别人服从自己的意志;用语言对他人进行攻击、胁迫,来实现自己的愿望。但是,这样的做法是绝对不可取的!

如果孩子出现了粗俗的言行,爸爸妈妈应该怎么做呢?首先,要帮助孩子明辨是非,明确地告诉他:“乐乐以后不能这样做了,这是粗野的行为,是要挨批评的!”然后让孩子自己反省,想出更好的办法来处理这样的事情。

比如妈妈可以问:“乐乐现在知道错了,那么以后要玩小朋友的玩具,应该怎么做呢?”爸爸妈妈心平气和地引导,在这样的环境中,聪明的孩子很快就能寻找到其他的解决办法,这时候也要适当地给他鼓励,并给他立下这条规矩。

这样的规矩能帮助孩子调整自己的情绪,学会如何对待自己想要的东西,如何处理已经自己的情绪,如何处理已经发生了的情绪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不断地调整对事物的看法和自己的心态。等他长大后,他也会用这套模式去对待周围的人,变得更加理性、为他人着想。

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

自己的东西由自己支配6岁前的孩子的自我意识才刚刚萌芽,往往很难分清自己和他人,更不懂得分辨什么东西是自己的,什么东西是别人的。所以只要是孩 子喜欢的东西,他就会毫不犹豫地伸手去拿,觉得“拿到我手上就是我的了!”就像乐乐一样,总是说:“妈妈是我的,爸爸也是我的,玩具都是我的!”只要看到 爸爸妈妈牵着其他小朋友或者玩具被别人拿走了,乐乐就会大哭起来……

这个时候,家长们应该有意识地帮助孩子建立自我意识,可以拿着大人的衣服和孩子的衣服告诉他:“这一件是你的,这一件是爸爸的,这个是妈妈的。”帮 助他建立自己与他人的界限,等孩子已经能清楚地分清自己和他人的区别的时候,爸爸妈妈也要刻意地多给孩子提问:“这是你的吗?”让他独立地进行判断,并给 他立下规矩。

这样的规矩,可以帮助孩子更好的区分“你的”、“我的”,知道不是自己的东西就是别人的,别人的东西不能拿,而“我的”东西一定归我支配。这种概念的区分,是最基本的道德和心态的基础,他长大后才更懂得尊重他人。

从哪里拿的东西放回哪里

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还不好,自己玩耍的时候总喜欢乱扔玩具,玩厌了就屁颠屁颠地抛开,等着妈妈帮他收拾残局。很多妈妈们都不会说什么,觉得“孩子还小,也不懂收拾,帮他收反而更省事”。

其实6岁前的孩子,完全有能力自己收拾东西,只是爸爸妈妈的宠爱和迁就,让他失去了锻炼自己的机会。不妨就给他立下规矩,每次玩完之后都要自己收拾玩具,写完作业要收拾书桌等等,让他学会从哪里拿的东西放回哪里。

这样的规则能让孩子学会照顾环境,最终形成的是对环境的尊重和自身的教养。而且孩子在对东西进行归位的同时,也提高了生活自理能力,而且在收拾书桌 的过程中,他可以自己决定什么东西要放在哪里,这样对他的创造力也有所帮助。长大后,无论孩子到了什么环境,他都能养成“归位”的好习惯,生活也会更加整 洁。

谁先拿到谁先使用,后来者必须等待

在家里,爸爸妈妈总是“孩子第一”,什么事情都让着孩子,饭先给孩子吃,水果先让孩子挑等等,但是,家长这样的一味谦让,只会让孩子越来越以自我为 中心,觉得“爸爸妈妈都要让着我,我是最大的!”,这样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容易觉得自己高人一等,长大后可是不容易交到朋友的哟!

要克服“小皇帝”“小公主”的坏习惯,要从家长们做起。爸爸妈妈可以给孩子立下规矩,并且时时遵守“先来后到”的规则,比如吃饭的时候,妈妈先到饭 桌前就先吃,如果孩子总是不来,那就让他尝到没有菜吃的后果;刷牙的时候谁先到洗手间就先刷牙……这样慢慢地,帮助孩子形成“先来后到”的习惯。

这样的规则可以避免他养成自私的毛病,让他懂得当别人先拿到东西的时候,必须学会等待,并形成一个平等的交往模式。

不可以打扰别人

当孩子遇到好的事情,比如受到老师表扬了、交到一位新朋友等等,总会很兴奋地想要把它告诉爸爸妈妈,无论爸爸妈妈在做什么事情他们总会毫不犹豫地打 断。而且现在许多父母都是“孩子第一”,所以常常允许孩子在任何时候打断自己讲话,而且还会高兴地回应孩子,这样的态度容易让孩子让成不顾一切打扰别人的 习惯,长大以后可能会以自我为中心,很难在集体中生活。

如果发现孩子有这样的坏习惯,爸爸妈妈要在平时生活中有意识地帮他改正,告诉他:“随便打扰别人是很不礼貌的,你想想,如果宝宝在睡觉,小朋友老是 过来跟你说话,宝宝会高兴吗?”用心平气和的引导让孩子学会换位思考,让他知道被别人打扰是很不开心的事情,然后再给他立下规矩。

这样的规矩能让孩子学会尊重他人,让他懂得当别人在忙的时候不应该去打扰他,而且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换位思考,也会变得更加善解人意,这样更容易交到好多好朋友呢!

做错事要道歉,并且有权利要求他人道歉

家长们疼爱孩子,总觉得“孩子还小”处处让着他,就算孩子犯错不道歉爸爸妈妈也会一心软就原谅他了。这样的处理方法,会让孩子觉得“做错事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反正爸爸妈妈都会原谅我”,孩子没有了约束,难免会为所欲为,犯更多更严重的错误。

其实,6岁前的孩子虽然年纪小,但也已经开始懂事理了,这时候爸爸妈妈要抓住机会,从小就教育他“做了错事要道歉,这样才是懂礼貌的好孩子!”在孩 子犯错的时候,除了教育他之外,可以命令孩子对自己说一声对不起,如果是爸爸妈妈错怪孩子了,也要向他道歉,给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跟孩子一起遵守规矩。

这样的规矩能让孩子学会礼貌待人,诚实地面对,并且有勇气主动承认错误。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也学会了反省自己,也开始懂得维护自己的权利了。6岁前 的孩子,各种意识还处于萌芽阶段,是教育孩子遵守规则的最佳时期。这段时间,爸爸妈妈可以减少一点对孩子的溺爱,给他们立下严格一点的规矩,并跟着孩子一 起认真地遵守,从小就培养孩子遵守规则、文明礼貌的好习惯。而且有了爸爸妈妈的陪伴,孩子也会喜欢上遵守规矩的“游戏”,在“游戏”中健康地成长起来。

相关推荐

教育宝宝要打破的十个老规矩

打破规矩1:不得弄乱 这似乎是一条金科玉律:孩子等同于混乱。孩子天生就是主妇的梦魇,看着空空如也的碗橱,闻着孩子浑身散发的气味,或者当你看到他正用你最昂贵的口红在镜子上作画时;再或者,让我们想象一下在孩子眼中一张整洁的白色沙发能用来做什么呢?哈,这不就是一张平整的画布等着自己涂鸦嘛!那么又用什么来“作画”呢,面包屑混果酱看上去不错!——此时,你一定要开始崩溃了吧? 等到小家伙把一切都弄得一团糟之后再想办法收拾,不但占用大量时间,还会让你抓狂,这不是聪明的主妇应当选择的方式。 好方法是你可以去扯上一大块廉价

严格的教育究竟对孩子好不好

1、从小种下孩子叛逆的苗头。 中国家庭教育指导师林高龙指出,在儿童心智成长过程中,他们会一个内在的心理平衡机制,比如孩子小时候没力量反抗外在压力,但会无意识或意识地进行家长不认可的行为,把家长施加的压力反作用于家长,以达到心理平衡。如果这种平衡机制没得到很好的发挥,会形成一种爆发式的力量,到了青春期以后突然释放。这时侯,家长们往往武断地认为孩子“变坏了”,殊不知其实这是父母自己在孩子的童年期亲手种下的恶果。 2、极易导致孩子患上强迫症。 小孩子年龄小,性格还在塑型中。如果孩子一直受到过于严厉的管教

避免娇惯孩子的7大高招

1. 设定简单明了的规矩 你可以这样想:如果你把话说死,不留下重新解释的空间,就可以避免以后的争吵。好好琢磨琢磨下面两句话的区别:“哦,好吧,你可以吃一块饼干。”(这给你的孩子留下了无穷的希望,也许要第二块也没问题哦!)和“你可以吃一块饼干,不过,不能再要第二块。” 2. 不管怎样都要坚持这些规矩 规矩就是规矩。我们都过这样的时候:我们对孩子说不能再吃第二块饼干,可是之后又会自责,觉得其实没必要这么苛刻。所以,你一定要把眼光放长远。也许这一次吃第二块饼干确实没什么问题,但这会减弱你定的规矩的权威性。如果

孩子好动怎么办 引起孩子好动的原因

一、孩子过于兴奋 现在的幼儿多为独生子女,家庭条件较为优越,物质生活富足,身强力壮,精力充沛,活力四射,兴奋异常,需要通过活动来宣泄释放能量。 二、感觉统合失调 通常感觉统合失调的孩子,大脑的指挥能力与控制能力都较差,难以长时间坚持,不能按照要求行事,不能严格遵守纪律,自由散漫,随意性很大,经常活蹦乱跳,手舞足蹈,身体会晃荡不停,貌似音乐舞蹈天分,生龙活虎,人来疯,喜欢折腾,像个跳跳球,不得静下心来。 三、忽视习惯培养 家长对独生子女比较宽容,认为“树大自然直”,忽视了对孩子的学习生活习惯的培养,孩子

性格受童年经历影响

首先,规矩太多可能形成强迫意识。专家认为,幼儿园的各种规矩是必要的。“现在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的所要求都尽量满足,这样孩子长大后不容易适应社会。”而幼儿园通过各种规矩让孩子养成遵守社会规范的习惯,这对孩子将来的成长利。但温方强调,规矩纵然重要,却要人性化;否则会扼杀孩子的天性和活力。“严重的可能会让孩子长大后形成强迫意识。因为老师通常只告诉孩子什么时候必须做什么,却很少说明要这么做的原因。” 其次,惩罚过度会造就两种极端性格。由破坏规矩而受到的惩罚也得“度”。幼年体罚会给孩子造成两种影响:一是孩

幼儿园阴影吗

调查表明,大部分人长大后都“幼儿园阴影”,但是不能光看到幼儿园存在的问题,毕竟这是孩子与同龄人交往的第一个驿站,可以培养他们的责任心、消除他们的孤独感。 关键词:幼儿园 幼儿园阴影 3-6岁 图片来源CFP 近半数人“幼儿园阴影” 调查显示,在17—28岁的受访者中,超过2/3的人认为幼儿园经历对成年后的心理影响;40%的人认为“幼儿园简直是童年阴影”,60%的人称,自己或身边的孩子受到过体罚。一位25岁的网友留言称,“幼儿园教会了我闭嘴与沉默。顶撞老师的话不能说,尿了裤子不能说……3年的幼儿园经历

如何让孩子听话

无条件接受孩子 首先,作为家长不要给孩子条件的爱,让孩子觉得只在表现好的时候才能得到父母的爱,这是一种扭曲的、期许的爱,不是发自内心的,无条件的爱。 作为父母应该给孩子无任何附件条件的爱,无论孩子的表现如何、成绩如何,他都是你的孩子,你都要发自内心地爱他、包容他,虽然很难,但是为了孩子我们必须做到 和孩子做朋友 嘴上说和孩子成为朋友的家长很多,但是现实中真的愿意和孩子做朋友的人不多、而且也做不到,无法真正地尊重孩子。 不要看孩子年龄小,孩子也需要尊重和平等,和成人一样,而且孩子的情感和心理体会比大人

导致儿童早熟的原因什么

一、父母用对成人的要求引导和教育孩子孩子的主要任务是玩,是通过游戏来增长知识和能力,但父母却不允许他们与小朋友一起“疯玩”,要他们规规矩矩地坐下来学习,扼杀了孩子的天性。 二、孩子所受到的熏陶和教育超越了孩子的接受能力,所模仿的对象成人化。生活中的许多孩子,特别是独生子女的家庭,由于城市家庭老死不相往来,把孩子局限在家庭的小天地里,结果,可供孩子模仿的对象只成人,孩子每天看到和听到的东西大都超过他们本身的接受能力,最终导致孩子成人化。 三、父母填鸭式的教育使孩子背上难以承受的包袱。孩子生活在由父母组成

父母应该如何科学教育孩子

1、对老人不尊敬 家中的老人是最溺爱孩子的,在他们面前孩子总是肆无忌惮的做出格的事情,自己不满的情绪也是随时发泄在老人身上,变得很没规矩,老人的逆来顺受会导致孩子不断的向祖辈索取溺爱,最终变得专横跋扈。 解决方法:如果家长发现孩子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一定要立即制止他的这种行为,并且要求他道 歉,如果当孩子的情绪是非常的反抗,家长也不要执意,而是要等到事后,给孩子想工作,帮助孩子分析事情的对错,让他领悟到自己该如何在正确的时间里和地点去表达自己的不满情绪。 2、直呼家长姓名 在传统的中国,孩子直呼家长的名

宝宝吃饭误区

饭桌误区一:追着孩子吃饭 总想让孩子多吃些,这是中国家长普遍的想法,“多吃才能长大个儿”,“妈妈做这么好吃的饭你才吃那么一点,不行,再吃两口”在这些饭桌上常听到的配音声中,孩子的吃饭这件事渐渐变了味儿,小的时候追着喂,长大了又得逼着吃,搞得饭桌像是战场,一顿饭下来,家长累心又费力。到底追着孩子吃饭是好还是坏呢?要怎么让孩子吃饭才对? 饭桌误区二:饭桌上训孩子 调查显示:超过一半孩子在餐桌上挨过父母的批评,好多家长平时工作忙很少能跟孩子坐在一起,于是吃饭时就成了家长关心孩子的重要时间,先问学习成绩,再问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