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穴位敷贴需要注意什么 敷贴方法讲究

穴位敷贴需要注意什么 敷贴方法讲究

进行敷贴是需要注意药物的软硬、干湿度,并需要及时更换,以免影响疗效,刺激皮肤,引起局部疼痛或者溃烂。如果是长期敷贴者,相同穴位不可连续敷贴10以上,以免刺激时间过久,给局部造成损伤。

癌症针灸之冷灸法

冷炙疗法的应用最具有经济实惠、操作简便、疗效显著的特点。也适用于痛风性关节炎、颈椎病、腰椎增生、强直性脊柱炎、坐骨神经痛、肱骨外上髁炎、肩周炎等病症。

冷灸法,亦称天灸法、敷灸发泡法、无热源灸法。是指用某种或几种对皮肤有剌激作用的中药或草药作成适当的剂型涂抹或贴敷于穴位或病所。通过刺激肌表使之充血发泡而达到类似灸法作用的一种治疗方法。

此法最早的记载可追溯到马王堆汉墓帛书《五十二病方》:“虫元见于……以蒯角印其中颠”,指用芥子泥贴头顶中央治病的冷灸之法。天灸法一词,则见于《针灸资生经?卷三》:“乡居人用旱莲草椎碎,置在手掌上一夫,当两筋中,以古文钱压之,系之以故帛,未久起小泡,谓之天灸,尚能愈疟”。本法与穴位敷贴疗法相似而有区别,后者虽亦同为敷贴穴位,但不使局部穴区充血发泡。

冬病夏治预防各种哮喘

冬病夏治哮喘除了药物外敷治疗,还有针灸疗法、拔罐疗法、推拿疗法、饮食疗法等。针灸疗法取患者膻中、肺俞、脾俞、肾俞、足三里、丰隆等穴,三伏时节隔日1次,共15次。拔罐疗法取膻中和双侧膏肓、肺俞、脾俞、肾俞等穴,每次拔罐5~10分钟,隔日1次,共15次。推拿疗法使用捏脊手法,由尾椎两旁开始沿脊柱向上捏至大椎两旁,每次捏脊10遍,每日1次,连续30日。以上方法对哮喘的防治均有一定的效果,可根据个人的体质和适应能力选用。

中药穴位贴敷防治咳喘

中药穴位贴敷疗法,属于针灸疗法中的“天灸”类,又称敷灸法、药物灸法,是在人体的不同穴位上进行药物敷贴,药物透过皮肤角质层及毛囊、汗腺等,通过经络,由外向内、由表及里直达病所,以鼓舞正气、增强抗病能力。

将中药穴位贴敷用于治疗咳喘,源于清代《张氏医通》中的白芥子涂法,是选择一些具有止咳平喘、温肺化痰、疏通肺络且具有穿透作用的中草药,做成贴敷制剂,依据临床辨证和个体差异,贴在患者相应的穴位上,达到针药并用的治疗效果。

穴位贴敷防治咳喘符合中医“缓则治其本”的治疗原则,它不但可以有效缓解发作期咳喘病患者的症状,还可以有效地减少咳喘病患者的发作次数、发作程度,延长咳喘病的发作间歇时间,达到截治病根、驱除夙根、标本兼治、扶正固本、提高抗病能力的目的,从而防治哮喘病。

因为穴位贴敷属于中医外治法范畴,不经过消化道,很少通过肝脏、肾脏代谢,因此不需要特殊忌口,不需要停服原有日常口服用药,与口服药物配合使用,能起到相辅相成的效果。

有不少家长错误地认为孩子长大了哮喘就可以自然痊愈,往往忽视了对儿童哮喘的治疗,以致病情反复发作,直至长大成人仍为哮喘所扰。

“冬病夏治”的方法中,以穴位敷贴最易被患者及家长接受,临床上应用穴位敷贴来治疗儿童哮喘也取得了较好疗效,据报道,有效率约为80%~90%。

与成人不同的是,儿童敷贴的时间较短,穴位敷贴疗法的时间性要求较严,治疗时间为阳历7~8月,在头伏、中伏、下伏第一天敷贴,则疗效最佳,因为每伏第一天是开穴的日子。

敷贴的穴位一般取定喘、肺俞、脾俞等背部穴位。敷肺俞既可散肺中留伏之寒邪,又可补益肺气;敷脾俞可调整脾胃功能;敷定喘可有平喘止咳之功效。敷贴时间依患者的耐受度为限,一般每次2~3小时,病情严重者可适当延长时间。

敷贴当日禁食生冷、油腻、辛辣品等刺激性食物,以免影响疗效。

哮喘在儿童时期的发病率很高,因为反复发作、迁延难愈,严重影响患儿身心健康。对哮喘患儿进行积极的防治,从而预防哮喘的发作,对小儿哮喘的治疗具有重大意义。小儿皮肤薄嫩,脏气清灵,经脉穴位敏感,中药穴位贴敷治疗效果更好于成人。穴位贴敷宜选在夏季“三伏”天进行,可以最大限度地以阳克寒,收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使用的穴位外敷药物,是参照古方,用白芥子、延胡、甘遂、细辛、肉桂等药研细末,用生姜汁、香油、凡士林等调成膏状,做成直径约为1厘米的药饼,用胶布固定在穴位上。穴位可选择肺俞、风门、厥阴俞、脾俞、心俞、膈俞、膏肓、肾俞等,每次选用左右对称6个穴位,交替外敷。夏季三伏的第一天开始敷贴,每隔3天1次,每次3~4小时,可根据贴药后的感觉而缩短或延长贴药时间,敷后局部有蚁走感或皮肤出现发红、灼热、疼痛可提前取下,反之如贴后皮肤微痒舒适者可酌情延长贴药时间。敷贴10次为1疗程,一般连续敷贴3个夏季。

敷药后的处理

穴位外敷疗法对大多数患者是很安全的,但是有一些皮肤容易过敏的人使用后会出现一些局部皮肤反应,最常见的是局部皮肤发红、发热,甚或烧灼感、刺麻痒感,属于正常的治疗反应。

皮肤发红不需处理。

刺麻痒感不要搔抓,搔抓后不能使痒感减轻,反而引起疼痛。若痒感难以忍受时,可在局部涂擦止痒的药物,如皮炎平霜等。

皮肤起泡泡内为淡黄色液体,时间短的几小时即可消失,长的可持续数天水泡才完全吸收结痂。气候炎热、贴敷时间长,容易起泡。水泡小的让它自然吸收,或在水泡表面涂一些氧氟沙星凝胶;如水泡大的,可用消毒针头挑破水泡排除水液,保持皮肤不擦破并干燥,外涂擦氧氟沙星凝胶或用艾条灸均可。若水泡破裂不小心感染的,局部涂擦消炎膏,外用消毒敷料保护。

色素沉着有个别患者可能局部有黑褐色色素沉着,属正常现象,十余天后色素可自行消退。所以,首次接受穴位贴敷治疗时,最好不选择暴露部位的穴位。

对于皮肤极度敏感者,采用贴敷疗法要慎重。贴敷时间以2~4小时为宜;在贴敷药物过程中,如果遇到局部皮肤瘙痒或有渗出现象,应该立即去掉贴敷药物,用温水轻轻擦洗贴敷局部,尽量去除遗留在皮肤表面的药物残渣。

但要说明的是,我们从许多患者中发现,贴敷处出现痛、痒、起泡等反应者,临床效果较好。

儿童哮喘的中医特色疗法

中医治疗儿童哮喘的特色疗法一般有:穴位敷贴,扎针,针灸,还有推拿按摩,雾化,中医直肠给药等。这都是现代用的较多的特色疗法。灸法可以适用于缓解期的治疗,小儿推拿治疗哮喘的急性发作期,缓解期治疗都可以。穴位敷贴可以作为急性发作期的辅助治疗和缓解期的治疗。再有雾化,高压泵雾化,用于急性期的发作治疗,也有一定的疗效。还有中药直肠给药,也是有效的。还有理疗,也是很有效果的。

我们把穴位敷贴做一个详细的介绍,穴位敷贴也叫做冬病夏治,从字面来解释,就是冬天容易发作的疾病我们夏天来进行治疗,也就是有个预防性的治疗,因为中医讲一个阴一个阳,自然界也有阴和阳,夏天就是阳,三伏天属于阳,三伏天自然界的阳气旺盛,人体的阳气也旺盛,我们的医者借助自然界的春夏养阳这个观念,在自然界阳气旺盛,人体阳气旺盛的时机,借助这个时间用一些温热的药物,用一些药物贴特定穴位来达到扶持人体阳气,也叫做人体的正气,增强人体的抵抗力,扶持阳气,帮助其冬天少发病,不发病或者是发作轻微。这是穴位敷贴,冬病夏治。

这个方法是清代张璐老先生,他写了一本书叫做《张氏医通》,里面记载:夏月三伏、白芥子碾末,头伏治哮喘。就是夏天三伏天用白芥子碾成粉末,投穴位来治疗哮喘。我们依据这个理论。产生这个敷贴疗法,贴穴位它有三层作用,第一个作用就是预防作用;第二个是增强抵抗力的作用,预防冬天的病;第三个是治疗作用,治疗作用是指小儿哮喘,病发了我们医生诊断以后属于寒性哮喘,我们用这个药贴穴位,同样收到很好的疗效,深受广大家长小儿的欢迎。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这些特色疗法,也同样需要在中医辨证理论指导下运用。穴位敷贴是要根据辨证用药的,雾化也是辨证用药的,雾化用西药辨证,我们用中药雾化辨证用药的。推拿也要辨证用药的,小儿的推拿,也要辨证用药。还有直肠给中药,同样是要辨证用药的。是热证要用治疗热证的药,是寒证就要用治疗寒证的药。你比如说灸法,针灸的灸法,它必须用于寒证不能用于实证,不能用于热证。

穴位敷贴的好处 操作简单,易学易用

穴位敷贴的操作简便,且医学易用,容易被人们掌握,一般只需在掌握中医、穴位理论基础,了解药物的主要作用,即可在辨证的指导下进行穴位敷贴操作。甚至可现在医生指导下,注意其应用方法,注意事项,亦可自行进行操作敷贴。

穴位敷贴的优点 老少皆宜,适应症广

穴位敷贴保健治疗的适应人群很广,基本上没有严格的年龄限制,不仅可以用来治病,而且还具有保健强身的功效。同时穴位敷贴既能避免其他治法的不足,又能发挥自身穴位、药物相结合的有点,其作用了治外达内,效果明显。

三九贴能治什么病 注意事项

1.穴位敷贴连续治疗三年以上,有一定比例疾病程度都有明显的改善,但重要的是需经由中医师仔细辨明体质、提取适合的穴位敷贴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2.一般成人建议敷贴4-6小时,小孩则2-4小时,若贴敷处有温热感或仅有轻微之刺痛则可贴敷2小时后再将药饼取下。

3.若贴敷处有烧灼感或较为强烈之刺痛,则须立刻将药饼取下以避免起水泡(可先涂抹凡士林或植物油)。

夏季穴位敷贴治疗小儿哮喘

中医认为,春夏养阳,夏令三伏,机体各种机能通达,经络通畅之时,正是扶正培本、滋养阳气的有利时机,通过中药外治穴位贴敷,针推按摩、中药内服、中药熏蒸、中药药浴、饮食药膳等扶助正气,可以使患者阳气充实,正气旺盛。

中医认为哮喘反复发作,主要是人体肺脾肾三个脏腑的不足,“痰”滞体内,中医称为“伏痰”,在治疗时注重从补肺、健脾、益肾、化痰等方面入手,通过扶助正气、祛除邪气进行全身整体的调节,能改善全身免疫缺陷,这无疑可以弥补单一西医气道局部抗炎治疗的不足。

夏季穴位敷贴法防治小儿哮喘是“冬病夏治”的方法之一。夏季三伏天在背部穴位敷贴辛温化痰的药物,通过药物刺激穴位使皮肤充血来预防哮喘。三伏气候炎热,人体毛孔开放,经络气血流通,有利于药物的渗透和吸收,此时借“天之阳气”助辛温香燥药物之威力,鼓舞人体阳气,使药物通过经络气血传导到病变所在脏腑,起到温化“伏痰”,扶助正气的作用,使正气渐复,机体免疫力增强,从而治本控制哮喘发作。

穴位外敷药物常用白芥子、延胡、甘遂、细辛、肉桂等。使用时将上药研细末用凡士林调成糊状,做成直径约为1厘米的药饼,用胶布固定在穴位上,穴位可选择肺俞、风门、厥阴俞、脾俞、心俞、膈俞、膏盲、肾俞等,每次选用左右对称6个穴位,交替外敷。夏季三伏的第一天开始敷贴,每隔3天1次,每次3~4小时,可根据贴药后的感觉而缩短或延长贴药时间,敷后局部有蚁走感或皮肤出现发红、灼热、疼痛可提前取下,反之如贴后皮肤微痒舒适者可酌情延长贴药时间。敷贴10次为1疗程,一般连续敷贴3个夏季。

穴位外敷药物后的反应最常见的是局部皮肤发红、发热,甚或烧灼感、刺麻痒感。刺麻痒感产生后病人会不自主地搔抓,尤其是小儿,搔抓后不能使痒感减轻,反而引起疼痛,痒感可持续4~5天,甚至整个贴敷过程。皮肤发红不需处理。产生刺麻痒感时,让患者不要搔抓,若痒感难以忍受时,可在局部涂擦止痒的药物,如皮炎平霜等。穴位外敷药物后一部分患者局部都会起泡,泡内为淡黄色液体,时间短的几小时即可消失,长的可持续数天水泡才完全吸收结痂。起泡的大小、程度,与气候冷热及贴敷时间长短有关,气候炎热及贴敷时间长,容易起泡,反之起泡的速度缓慢。水泡小的让它自然吸收,或在水泡表面涂一些氧氟沙星凝胶;如水泡大的,可用消毒针头挑破水泡排除水液,保持皮肤不擦破并干燥,外涂擦氧氟沙星凝胶或用艾条灸均可。若水泡破裂不小心感染的,局部涂擦消炎膏,外用消毒敷料保护。绝大多数患者贴敷处结痂脱落后不形成瘢痕,但有个别病人可能局部有黑褐色色素沉着,这可能与瘢痕体质或过敏体质有关。如果穴位外敷药物后局部反应比较强烈的人则不适合该疗法。但要说明的是,我们从许多病人中发现,贴敷处出现痛、痒、起泡等反应者,临床效果较好。

三九贴能治什么病 什么是三九贴

三九贴,即是利用一些辛温香窜、温阳祛寒、逐痰利气的中药做成特殊药饼进行背部穴位敷贴,可使药物由皮肤渗入穴位经络,经由经络气血直达五脏六腑,驱除伏藏于体内的寒气,并且能提升本身阳气,而达到扶正祛邪抗寒的效果。在冬至时加上上述的三九日的时间进行穴位贴敷的治疗即称为三九贴。

三伏天贴三伏贴时间 贴三伏贴能打新冠疫苗吗

可以。

新冠疫苗是用于防治新冠病毒的一种疫苗,三伏贴是传统理疗方式,一个是肌肉注射,一个外用敷贴,两者并无冲突,贴了三伏贴之后是可以去打新冠疫苗的,三伏贴是将“冬病夏治”的中医“治未病”理论与“天灸”相结合,在夏季三伏天施行穴位贴敷,用以预防和治疗虚寒性病证的一种中医外治法。三伏贴无需艾火,于人体相应的穴位敷贴某些对皮肤有刺激性的药饼,致使穴位局部皮肤泛红、发疱甚至化脓,激发人体免疫调节机制,以防治疾病的一种传统疗法。

口腔溃疡竟然也可以用足贴

如果你口腔溃疡了,先想到的一般都是多喝水、用溃疡贴这些很常规的方法。其实,按照中医整体论治的原则,这嘴里的毛病,还能通过治脚来医。

专家介绍,口腔溃疡是口腔黏膜疾病中常见的溃疡性损害之一,也被称为“口疮”。目前西医对口腔溃疡的治疗,多通过局部施用消炎药、止痛药、烧灼类药物等来缓解局部症状,但对于其反复发作却效果不佳。

而祖国传统医学认为,口腔溃疡多由心脾积热、阴虚火旺引起,如用药物对心脾进行调节就能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依据中医外治法中穴位敷贴疗法的理论,可选用茱萸、肉桂等,将其研成细末,用姜汁、醋等调成糊状,直接贴敷脚底的涌泉穴,或腿上的足三里等相关穴位,让药物透皮吸收,随经络运行至患处,就能有效缓解溃疡的疼痛症状,缩短愈合期,延长复发时间,且没有任何不良反应。

用穴位敷贴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在热天或晚上用热水泡完脚以后进行效果最好,只要没有皮肤过敏反应,可以贴6—10小时,一般连续贴三天即可。

三伏贴祛湿贴哪里

严格来说,并没有一个专门用于祛湿的穴位。

湿气是中医概念,传统中医认为:自然界的雨水、潮湿的空气和肉类是湿气的来源,若是长期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或者长期不合理的饮食,就会造成身体湿气加重,湿气重的人群可以在三伏天的时候进行三伏贴敷贴,通过热刺激,将身体中的湿寒之气排出体外,值得注意的是,身体穴位中并没有一个专门用于祛湿的穴位,敷贴本身就是排湿气的,具有同样功效的还有拔火罐、艾灸泡脚等养生方式。

三伏天如何排毒 三伏贴

“三伏贴”是根据中医“天人相应”、“内病外治”、“冬病夏治”的观念,通过中药穴位敷贴,由中药对穴位产生热性刺激,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祛病保健的效果。贴敷一般适合体弱易感、哮喘、鼻炎、四肢椎体关节疾病、宫寒痛经等,能起到增强免疫力的作用,特别是经常咳嗽感冒的易感及寒性病症的人群可以考虑此法。

三九贴一共贴几个位置 三九贴有必要贴吗

视个人具体情况而定。

1、若是身体健康,没有什么问题的话,则没有进行三九贴的必要。

2、每个人的身体素质不一样,有些人患有一些冬季常见疾病或者慢性疾病,这样的人群就需要进行三九贴敷贴,三九贴有促进血液循环、调理慢性疾病、改善体质的功效,三九贴主要是利用一些辛温香窜、温阳祛寒、逐痰利气中药,通过特殊的工艺制成药饼,之后用药饼进行穴位敷贴,药物由皮肤渗入穴位经络,经由经络气血直达五脏六腑,可以促进气血运行,从而驱除伏藏于体内的寒气、提升阳气,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抗寒的效果,长期坚持有调理慢性疾病、改善体质的功效。

三伏贴怎么贴 三伏贴一共贴几个位置

视具体情况而定。

人体上的诸多穴位都可以敷贴,在不同的穴位敷贴有不同的养生效果,贴三伏贴前要根据个人体质和不同疾病,选择不同的穴位进行敷贴,然后通过特殊调配的药物贴敷于特定穴位,经过经络血脉直达病处,有助于药物的渗透及邪气的外驱。

相关推荐

小孩三伏注意事项

前注意事项 护肤、忌辣、咨询。首先要作息规律,饮食清淡。最好忌用辛辣、寒凉的食物1-2个星期,少吸烟、不饮酒,以免减弱药效; 其次,要注意保护和清洁皮肤,特别是穴位的皮肤。前一天,要用温和的沐浴产品洗个澡,去除皮肤表面的油脂;最后,如果前发现所穴位处的皮肤有破口,或出现发烧、头痛、腹泻呕吐等急性感染的症状,则需推迟第一的时间。此外,如果女性在月经期出血量较多,也可适当推迟进行时注意事项 宽松穿衣防过敏。去时最好身穿宽松透气、舒适吸汗的纯棉衣物。为了防止药膏染脏衣服,当天

三伏治妇科病方法

制药 把温经散寒,活血通络的中药按比例研成末,用药汁调为直径1cm的药饼 将制好的三伏在特定穴位上,保持2-4小时,(最多不超过6小时)或皮肤发烫或皮肤潮红后取下,每个疗程共治疗三至五次,分别在初、中、末伏各安排一次(三伏日为最佳治疗时间)。 坚持疗程 临床症状轻者只需三伏天坚持3-5年治疗。病程长,病情重者须坚持更长时间的治疗。

儿童冬病夏治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有些病不能“夏治” 儿童高发的一些慢性疾病,如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反复呼吸道感染,包括反复发作的感冒、支气管炎、肺炎、慢性咽炎、慢性扁桃体炎等疾病,在缓解期,可以采用“冬病夏治”穴位疗法,能达到预防疾病复发或减轻症状的目的。但是,一些正在发作期的哮喘患儿,应先接受药物控制。此外,患有严重皮肤过敏、严重先天性心脏病等器质性疾病的患儿,也不适合进行“冬病夏治”。 时间不宜过长 成人每次时间约6~8小时。但是对于皮肤稚嫩的孩子来说,每次时间大约为2小时左右,否则容易导致皮肤出现红肿水泡等现象

儿童三伏和大人的一样吗 三伏一共几个位置

看个人身体情况。三伏没有固定的穴位,医生会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选择穴位进行治疗。 三伏是传统中医用于调理秋冬春季容易反复发作或者加重的慢性疾病的医学方法,每个人的体质和症状都不一样,穴位也就不一样,具体情况以实际为主。 常见的穴位有:大椎穴、肺俞穴、膏肓穴、中府穴、膻中穴、心俞穴、治喘穴等。

三伏什么时候最好2022

按照三伏天的时间进行即可。 三伏本质上是一种膏药,同时三伏也是一种传统中医的治疗法、预防医学手段。三伏疗结合了针灸、经络与中药学,以中药直接穴位,经由中药对穴位产生微面积化学性、热性刺激,达到治病、防病的效果,三伏的时间紧密围绕着三伏天进行的,2022年的三伏天时间如下: 初伏:2022年7月16日-2022年7月25日,共10天; 中伏:2022年7月26日-2022年8月14日,共20天; 末伏:2022年8月15日-2022年8月24日,共10天。 由2022年三伏天的时间表可以得

哺乳期可以三伏

哺乳期不能三伏. 老年人中戴心脏起搏器的不宜;处于月经期、哺乳期的妇女不宜;儿童长水痘、出疹子的不宜。此外,肺炎及多种感染性疾病处于急性发热期的患者,对药物极度敏感,特殊体质及接触性皮炎等皮肤病患者,穴位局部皮肤有破溃者应避免使用。

颈椎不好三伏应该在什么位置上

大椎穴、肩井穴、大抒穴等颈椎重要穴位上。 颈椎上的穴位主要有大椎穴、肩井穴、大抒穴等,如果颈椎不好,可以选择这些穴位进行,不过,中医穴位不是很好找,一般不建议自行,以免找错位置,达不到效果,进行三伏最好由专业人士进行。

三伏去哪里

当地正规中医院。 三伏是传统中医疗法,做三伏最好是去正规的中医院,正规医院的材料经过医师研究确认,而且穴位讲究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正规中医院的专业性强,定价合理,也让人比较放心。

三伏的最佳时间 三伏鼻炎什么位置

鼻炎是呼吸系统疾病中一个常见的疾病,三伏什么位置可以治疗鼻炎,需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而定,因为根据中医治疗疾病讲究辨证论治来说,病人的体质以及病情轻重是不一样的,因此选择的穴位也不一样。 生活中鼻炎可以选取肺经上的中府穴进行;也可以选取膀胱经的肺俞穴来;还可以选取膏肓俞、足三里、中脘、关元穴位来进行

三伏夏天几次 三伏一共几个位置

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位置的。 三伏作为一种中医治疗法,讲究穴位治疗,不同的穴位具有不同的对应症,所以在三伏的时候,需要根据自身的身体状况选择位置,一般情况下三伏经常的位置有突穴、肺俞穴、大椎穴、膻中穴、中府穴、膏肓穴等,而针对不同的病症,选择的穴位也是不一样的,如: 1、咳嗽:建议将三伏大椎穴、肺俞穴、膏肓穴。 2、畏寒肢冷:建议选择大椎穴、肾俞穴、关元穴、神阙穴三伏。 3、鼻炎:可以选择大椎穴、肾俞穴、膏肓穴三伏。 4、脾胃病:建议选择胃俞穴、脾俞穴、中脘穴三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