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预测骨质疏松骨折的风险
如何预测骨质疏松骨折的风险
一、体重指数,尤其对髋部骨折而言,髋部骨折患者呈低体重指数分布 低体重指数是老年人发生髋部骨折的重要危险因子,体重指数的增加可能有助于避免髋部骨折。
二、预防椎体初发骨折可有效减少再发骨折风险 老年人若发生椎体初发骨折可认为骨折风险增加,并随着椎体骨折程度、数目的增加而增大。对此类患者迅速、有效的药物干预十分关键。
三、年龄因素 几乎所有类型骨折的危险性随年龄增长而加大。
四、骨密度与骨强度密切相关 骨密度值与骨折发生几率关系最为密切。但总体而言,在各测定部位中,股骨颈骨密度在骨折危险性的判定上价值最高。
五、其他与骨折有关的危险因素 如女性过早绝经,原发或继发性闭经,白人或亚裔,使用皮质类固醇,低体重,神经肌肉疾病,吸烟,过量饮酒,长期制动,低钙饮食,维生素缺乏等。
但其中大部分缺乏敏感性和特异性,某些因素仅对特定人群有意义。
骨密度的正常数值
中国北方汉族健康人的骨密度值,确定峰值骨密度年龄、大小及各年龄段的正常值。应用DXA测定腰椎L2--L4及髋部骨密度。结果表明男性峰值骨密度年龄各部位均在20--24岁,L2--L4 密度值为1.228(g/cm3);女性峰值年龄腰椎在30--34岁,值为1.197(g/cm3)。髋部骨密度峰值年龄在25--29岁。
在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IFO)2004年世界骨质疏松大会上,英国谢菲尔德大学WHO代谢性骨病研究中心Johnell等对12个临床研究进行荟萃分析后认为,无论男性,还是女性,骨密度(BMD)均是十分重要的骨折危险因素。该研究纳入12个人群研究中的3万9千人,共观察了约17万人年。采用Poisson模型分别对每个研究人群中BMD对骨折发生危险的影响进行分析,采用加权系数对每个研究结果进行合并分析。结果显示,对于男性和女性,BMD均是很好的骨折(尤其是髋部骨折)预测指标。
在65岁年龄组中,BMD值每降低1个标准差(SD),男性髋部骨折的危险增加2.94倍(2.02--4.27),女性增加2.88倍(2.31--3.59)。但是,这种作用呈年龄依赖性,50岁的危险梯度显著高于80岁。各种类型的骨折和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险梯度均低于髋部骨折,BMD预测价值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在65岁年龄组中,BMD每降低1个SD,男性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险增加1.41倍(1.33--1.51) 女性增加1.38倍(1.28--1.41)。对于髋部骨折,骨折与测量BMD间隔时间延长,BMD的预测价值减小,但没有显著性。BMD值越低,预测骨质疏松性骨折(和各种类型骨折)的作用越大,T值降低4个SD时的危险比是2.10(1.63--2.71)T值降低1个SD时危险比是1.73(1.59--1.89)。对于髋部骨折,BMD的预测作用也相似。Johnell等认为,由于所选的临床研究是国际性的,因此,该分析结果所得出的结论有很好的应用价值。该分析结果表明,BMD可以用于易感病例的筛查,但是,在应用过程中,要考虑到年龄对BMD骨折预测价值的影响。
骨质疏松患者的治疗原则有什么
1. 补钙与维生素D是抗骨质疏松的基础治疗,是建设高楼大厦的“砖”和“瓦”。有钙不是万能的,没有钙是万万不可能的;钙的水平是否足够,不取决于血钙的水平,而取决于24小时尿钙的水平,正常值是100-300mg。维生素D的水平为>=25ng/ml 。如果肝肾功能良好,无需补充活性的维生素D。
2. 目前抗骨质疏松药物分为促骨合成药物和抑制骨吸收药物。前者是甲状旁腺素,后者包括二磷酸盐、雌激素等。从目前的情况来讲,同时促进骨合成和抑制骨吸收的药物没有发现。因为骨合成和骨吸收密不可分,促进或者抑制前者,必然对后者有同样的促进或者抑制作用,反之亦然。中医药作为辅助用药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3. 目前,不主张同时使用1种以上的抗骨质疏松药物,如果一种以上的抑制骨吸收的药物同时使用,则因作用机制相同,效果无显著增加而副作用加倍。促骨合成药物和抑制骨吸收药物也不主张同时使用,因为相互干扰,效果打折扣。序贯用药是可以尝试的。
4. 如何选用促骨合成药物和抑制骨吸收药物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个性化用药,关键是未来一定时期内的骨折风险。如果骨折风险高,则选用促骨合成药物迅速提高骨量。如果骨折风险不高,根据花费效益最佳化原则,则选用提高骨量较慢的抑制骨吸收的药物。
5. 坚持服用药物是抗骨质疏松成功的关键,而且服药率大于80%以上时才有效果。
6. 日光浴、锻炼、改进环境防跌倒也是抗骨质疏松或者放止骨折的重要因素。
什么是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是Pornmer在1885年提出来的,但人们对骨质疏松的认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逐渐深化的。早年一般认为全身骨质减少即为骨质疏松,美国则认为老年骨折为骨质疏松。直到1990年在丹麦举行的第三届国际骨质疏松研讨会,以及1993年在香港举行的第四届国际骨质疏松研讨会上,骨质疏松才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并得到世界的公认:原发性骨质疏松是以骨量减少、骨的微观结构退化为特征的,致使骨的脆性增加以及易于发生骨折的一种全身性骨胳疾病。每年的10月20日“国际骨质疏松日”。
酒精性骨质疏松症(AOP)是指因长期、大量的酒精摄入导致骨量减少,骨的微观结构破坏,骨脆性增加,骨折风险性增加的一种全身骨代谢紊乱性疾病,属于继发性骨质疏松症,亦为低转换型骨质疏松,是临床常见的酒精性骨病之一。
绝经期女性骨质疏松发病率高
绝经期女性骨质疏松发病率之高令人担忧
在我国,受到骨质疏松症影响的人群非常广泛,尤其是50岁以上处于绝经期的女性,大约每3人就会有1人因骨质疏松而骨折,特别是髋部骨折。
“俗话说:‘人老矮三分’。人到中年之后,身高会渐渐地变矮;到了老年,大部分人的身高要比年轻时缩短几厘米,有的甚至达十几厘米。其原因可能是老年人骨骼承重能力变弱,椎骨被压成楔状或变扁,脊椎的支撑能力下降而变弯,于是身高就矮了,还经常因为轻微的外伤引起椎体压缩性骨折,这一切的罪魁祸首就是骨质疏松。” 薛庆云教授介绍,“其实,这仅仅是骨质疏松症危害的一部分,如果不留意,还会引发更严重的后果。特别是髋部骨折后,患者失去生活自理能力,长期卧床易并发感染、心血管疾病,骨质疏松性骨折往往会导致患者终生残疾甚至危及生命。有研究表明,髋部和脊柱骨折人群的死亡率要高于年龄相同而没有骨折的人群,对于50岁以上的女性,髋部骨折的死亡率与乳腺癌相同,在一年内每10个发生髋部骨折的人中就有2人因骨折后的并发症而死亡。”
骨质疏松症仅靠补钙远远不够
随着近几年骨质疏松疾病知识的普及,公众对于骨质疏松症的知晓率有明显提升,但是如何正确治疗,仍存在不少认知误区。许多人认为平时大吃含钙饮食或者吃钙片就能预防甚至治疗骨质疏松症,或者将骨质疏松症和正常的衰老变化混为一谈,认为骨质疏松症无需治疗,这些认知都是非常错误的。
“仅仅通过生活方式途径比如补钙,还不足以用来预防骨丢失或减少骨折危险。一旦患了骨质疏松,由于老年人吸收钙而形成新骨的能力差,单纯补钙往往达不到预期的目的。盲目地长期补钙还可能产生肾结石等副作用。” 薛庆云教授指出,“所以,对于已有骨质疏松或已发生过脆性骨折,或已有骨量减少并伴有骨质疏松危险因素者,仅靠补钙是远远不够的,在补钙的同时,还一定要想办法让钙补到骨头里去。”
如何从源头上对抗骨质疏松?
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症,首先要坚持健康的饮食和运动习惯,在选用药物时,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是基础,它们是形成新骨的原料。但是,只是把钙吸收进血液是不够的,还需要确保把钙转运到骨质疏松的骨骼中去,现在有许多药物可以起到这样的作用。例如,加用双磷酸盐等药物,来抑制骨骼的破坏和吸收,这样才能从根源上对抗骨质疏松症。
“双磷酸盐类药是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症的非常有效的手段,目前临床上已经确认只要科学地选择药物,并且坚持治疗一段时间,就可以改善骨质量、降低骨折风险。” 薛庆云教授强调。“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骨质疏松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患者要能够坚持规律地用药。在骨科门诊时我们发现,很多确诊患者不按时、规律地服药,因而治疗效果不好,骨折风险仍在增加,这样不但延长了治疗时间,增加了医疗花费,还使得治疗效果大打折扣。有时为了方便,采取静脉滴注给药方式来治疗骨质疏松,一年只需给药一次,即可理想地降低骨折的风险,同时避免了口服药物对胃肠道可能产生的刺激。
与常规口服药物相比,采用静脉注射双磷酸盐的方法,药物能够100%进入体内,其中大部分直接与骨结合。数据显示,这种给药方式可使骨松症患者脊椎骨和骨盆发生骨折风险分别降低约70%和40%,可有效增加患有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妇女的骨量,降低骨质疏松骨折风险,避免了老人每天服药的麻烦。
骨质疏松的常见误区有哪些
第一个是患者重视不够,大多数人认为骨质疏松只需要补钙,有些人出现骨质疏松,服用钙剂一个月,通过骨密度仪检测,骨密度进行性下降,腰背疼痛,驼背弯腰,患者认为骨质疏松就是单纯补充钙剂,这是一个严重误区。大多数人对骨质疏松重视不够与骨质疏松昂贵的检查仪器有关,因为骨质疏松的检查不如糖尿病、高血压的血糖仪和电子血压计方便。
再一个是医生的误区,比如骨科医生,给老年骨质疏松骨折的患者做了手术以后,没有给他进行骨质疏松的治疗,就让患者回家了。过了一段时期,骨折手术内固定的钉子松动,因为螺丝钉周围导致隆鼓现象,更换的全髋假体慢慢沉降、脱落,导致手术日后的失败。现在我们国家卫生部专门有一个骨质疏松诊疗规范,规定骨科医生不能只重视骨折手术,还需要进行抗骨质疏松的治疗。否则,骨科医生要负法律责任。
第三个误区是骨质疏松患者对整个治疗周期的认识不足,因为骨质疏松的治疗相对来说是一个比较长的过程,不可能药到病除,立竿见影。有一个关于治疗骨质疏松目的的共识,第一个以治疗骨痛为目的,需要三个月时间,短期治疗骨痛一般需要七到十天。然后再连续服药三个月。中医以调理症状为目的,比如对于肾阳虚、肾阴虚的骨质疏松,一般强调治疗半年左右,这样疗效比较巩固。要是以骨密度为主的,因为骨质疏松本质是骨密度的下降,骨的力学强度下降,也就是说以升高或者维持患者的骨量为主,至少得服用一年中药,服用两年西药,这是国际标准。如果是以防止骨质疏松骨折为目的,无论中药、西药都要治疗三年。
中老年女性勿忽视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是衰老的表现骨质疏松是以骨强度下降、骨折风险性增加为特征的骨骼系统疾病,分为原发性、继发性和特发性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属祖国医学“骨痿”、“骨痹”的范畴。中医认为,肾主骨、生髓藏精,为先天之本,肾精的盛衰与骨骼的生长代谢有密切关系。骨质疏松与肝、肾、脾等多个脏腑相关连,以肾虚为主。肾虚精髓不充、骨失所养为其主要病机。骨质疏松多由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调养失宜、久病失治、老年衰变、用药失当引发。
骨质疏松是衰老的一种表现,如果骨质疏松伴有骨折、明显腰背痛或神经症状,应视为一种疾病。骨质疏松多发生在中老年人身上,因生理功能逐渐衰退造成原发性骨质疏松,另一方面,各种疾病后期都会影响到肾,导致肾虚,引发继发性骨质疏松。
中老年女性容易骨质疏松,骨质疏松的发病率与性别、年龄、种族、地区、饮食习惯等因素有关。一般来说,男女性的骨量在35~40岁以后开始下降,女性在绝经期以后的骨量丢失远远高于男性,故女性的发病率大大高于男性。这是因为雌激素能刺激成骨细胞,制造骨基质。如果雌激素水平下降,则使成骨细胞活性降低,骨形成减少。绝经后妇女如合并甲亢,其骨质疏松出现较早且较重。
算算你的骨质疏松风险
如果您自测下来为中高危人群,应及早到正规医院就诊,进行骨密度检测或药物治疗。调查显示,骨质疏松引起髋部骨折,一年内由于各种并发症导致的死亡率达到20%,即使存活者也有将近一半残疾,生活不能自理,生活质量大打折扣。
此外,需要提醒的是,对于已经发生过一次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患者,一定要坚持治疗,避免再次发生骨折。研究显示,60岁以上人群,如果发生过骨质疏松性骨折,在第二次骨折后的5年内,死亡风险将较第一次骨折增加3~4倍。
另外,一说到骨质疏松,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补钙,需要强调的是,老年骨质疏松患者体内骨质流失速度超过骨质形成重建的速度,单纯的补钙,对他们来说效果极其有限。专家推荐应同时使用抗骨质疏松药物和补充维生素D。需要强调的是,骨质疏松是慢性病,治疗不可能一蹴而就,长期用药有助于重建骨骼框架、降低骨折风险。
咖啡不宜喝过量易致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症的主要特征是骨强度下降(包括骨量低下、骨微结构破坏)、骨折风险性增加(即骨脆性增加)。骨强度反映骨骼的两个方面,即骨矿密度和骨质量。当发现自己有骨骼易受伤、易骨折的现象,或疼痛、驼背、身高降低等骨质疏松症的特征性表现时,应及时检测骨密度,确认是否患有骨质疏松症。
据调查显示,78.95%被调查者都没有定期测骨密度的行为。徐洪璋提示,许多骨质疏松症早期没有症状,进行骨密度测量是早期诊断骨质疏松症的最佳依据。人一生中所获得的最高骨量一般在30~35岁,此后骨质就开始丢失。因此,35岁以上的骨质疏松高危人群,需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测,以实现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
许多都市白领都有喝咖啡、饮浓茶的习惯,但实际上经常喝咖啡或浓茶容易增加骨质疏松的风险。徐洪璋说,咖啡和浓茶中含有咖啡因,过量摄入后会产生轻度利尿作用,尿量增加就会增加尿钙排出、粪钙排出,引发骨质疏松。此外,碳酸饮料中含有磷酸,不仅会降低人体对钙的吸收,还会加快钙的流失。而且大多数饮料含糖较多,摄入过多糖分也会影响钙的吸收。因此,要预防骨质疏松,在饮食上应尽量少喝饮料、浓茶、咖啡等饮料,多吃蔬菜水果、富含维生素D和钙质的食物。
骨密度的介绍
骨密度全称是骨骼矿物质密度,是骨骼强度的一个重要指标,以克/每立方厘米表示,是一个绝对值。在临床使用骨密度值时由于不同的骨密度检测仪的绝对值不同,通常使用T值判断骨密度是否正常。
T值是一个相对值,正常参考值在-1和+1之间。当T值低于-2.5时为不正常。骨密度,是骨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志,反映骨质疏松程度,预测骨折危险性的重要依据。由于测量方法的日益改进和先进软件的开发,使该方法可用于不同部位,测量精度显著提高。除可诊断骨质疏松症之外,尚可用于临床药效观察和流行病学调查,在预测骨质疏松性骨折方面有显著的优越性。
9类人警惕骨质疏松
什么是骨质疏松症?
它是一种全身性骨代谢疾病;因骨量减少、骨骼微细结构发生破坏,导致骨强度下降,骨骼脆性增加而易发生骨折的骨骼系统疾病。 骨质疏松症多发于中老年人,绝经后女性更为常见。
骨骼的骨量自出生之后随着年龄增加而逐渐增加,一般成人约在35岁时骨量达到高峰,之后骨量逐渐减少。当骨量流失严重而呈现中空疏松、脆弱且易骨折的状况时,即可以明确已经发生了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症的9类高危人群
1.女性为易患骨质疏松症人群,男女骨折比率为1:3。50岁以上的女性患者中,每3人中有1人将经历一次骨质疏松骨折。绝经后女性更是最危险人群。45岁后每增加5岁,骨折风险增加1倍。而男性通常65岁后才出现骨密度下降。
2.中老年为高发人群。我国部分省市的统计显示,60岁以上的发病率约为60%,每年因骨质疏松症并发骨折的发病率约10%,目前还在逐年增高。
3.有不良嗜好者:比如爱吸烟、酗酒、喝咖啡者。
4.挑食者。
5.过度消瘦者。
6.维生素缺乏者。
7.慢性肝病、慢性肾病患者。
8.长期服药人群:比如长期用激素的人。
9.其他人群:如肿瘤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