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泻的中医治疗方法
腹泻的中医治疗方法
1、肺阴不足,燥火内动腹泻:症见便泄急迫、胸闷微咳、口干喜饮、舌红少苔,脉虚细数。治宜轻清凉润(沙参、麦冬、五味子、百合、天花粉、芦根)。
2、脾阴不足,水谷不化腹泻:症见便溏、粘滞不爽、便次不多、唇颊淡红、手心灼热、口干不欲饮、舌淡红或嫩红少苔、脉虚细略数。治宜甘淡微寒清润脾土、滋补脾阴,用药宜平宜淡(人参、茯苓、山药、白术、扁豆、炙甘草、石斛、玉竹、黄精、芡实、连肉)。
3、胃阴不足五更泄泻:症见黎明即肠鸣泄泻、量多、纳呆、口唇干裂、口渴欲饮、心烦、舌红赤无苔少津,脉沉细数。治宜养胃阴清胃火,佐以健脾止泻,可用玉女煎加减(石膏、熟地、麦冬、知母、牛膝、淮山、连肉)。
4、肾阴不足泄泻:症见凌晨临厕为多、量少、质稀粘或稠、小腹隐痛及其他肾虚表现。治宜滋补肾阴,峻补其肾,常用药物如沙参、黄精、石斛、玉竹、乌梅、白芍、芡实、五味子、百合等,但注意用药时需注意配伍,即峻补时配伍调气而不香燥之品(绿萼梅、玫瑰花、佛手片、厚朴花、枇杷叶)。
中医推拿治疗小儿腹泻
补脾经
旋推宝宝的大拇指末节罗纹面就叫“补脾经”,100-300次。
清大肠
食指桡侧缘(靠近大拇指的一侧)自食指尖到虎口成一直线即是大肠穴。从虎口向食指尖方向直推100-300次。
揉板门
手掌大鱼际平面即是板门。用指端揉100-300次。
运内八卦
手掌面,以掌心为圆心,从圆心至中指指根横纹约2/3处为半径作圆周,此圆周即内八卦。沿此圆周顺时针掐摩称“运内八卦”,作100-300次。
小儿腹泻,家长可以按摩文中介绍的这4个方法来帮助小朋友止泻,如果推拿之后小朋友的病情没有好转,那么小编建议还是赶紧就医检查。
新生儿腹泻的中医治疗
(1)取穴
主穴:天枢、止泻、足三里。
配穴:发热加曲池,呕吐加内关,腹泻重加长强。
(2)治法
主穴必取,配穴据症而加。以30号1寸针直刺,捻转提插半分钟后即出针。针毕,令患儿俯卧,用常规捏脊法沿长强至大椎的督脉段提捏3~6遍,着重提捏关元俞和大肠俞。再由膀胱俞至风门的膀胱经线边捏 边提放3~6遍,双拇指同时揉双脾俞、胃俞各1分钟。上法每日1次。
(3)疗效评价
共治575例,全部获愈,平均治愈时间为2.64天,较采用药物治疗为优[15]。
头针
(1)取穴
主穴:额旁二线。
(2)治法
额旁二线取穴方法为在临泣穴以下至前发际向下1厘米处,分上、中、下三点。针刺时,令患儿取半坐位,由家长双手捧住患儿两颞部,常规消毒皮肤后,术者左手拇指压穴旁,右手持1寸毫针,刺上、中、下三点。采用半刺法,浅刺而疾出针,针刺深度为患儿同身寸之一分,破皮即为得气。每日1次,3次为一疗程。
(3)疗效评价
疗效判别标准:治愈:经治疗后,大便次数一天内不超过2次,性状正常;好转:经治疗后,大便次数较治疗前减少一半以上,大便性状渐趋正常;无效:经治疗一个疗程,大便次数和性状无变化者。
中医如何治疗秋季腹泻
(一)辨证治疗
对于小儿秋季腹泻,中医在辨证的同时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往往有效:
1.寒泻:即孩子过食生冷,或感受风寒后引起的腹泻。常见发烧,怕冷无汗,腹痛腹胀,大便清稀,肠鸣。用药可以选服藿香正气软胶囊,一次2粒,一日2次;或外用小儿敷脐止泻散贴脐,一日1次。
2.热泻:即孩子肠胃积热,或外受暑湿引起腹泻。常见急促而量多,大便稀黏,便味酸臭,或有泡沫,小便黄等症状。可选用清热、止痛止泻中药治疗。如周氏回生丹,一次1~2粒;或用葛根芩连微丸,一次1克,一日3次。
3.伤食泻:即孩子过食或添加辅食不当引起的腹泻。常见腹胀腹痛,便前哭闹,大便酸臭,或见奶瓣或不消化食物,口臭气促,食欲不振,夜卧不安等症状。用药可服至宝锭,一次1丸,一日2次。
4.脾虚泻:即孩子久病久泻,或身体虚弱引起腹泻。常见面色发黄,疲倦无力,大便松散不成形或次数多等症状。用药可用启脾丸,一次1丸,一日2次。
(二)脐疗法
药物制作:丁香、肉桂各9克,五倍子12 克,白胡椒5 克,石榴皮20 克,研成极细末,过筛,置瓷瓶或玻璃瓶中,盖紧,勿令漏气受潮。
使用方法:取药粉适量,用生姜汁调成糊状,纳入脐孔,用纱布覆盖,胶布固定,再用绷带围绕脐部缚紧,以防脱落。12~24小时后揭去。一般12小时吐泻停止,24小时痊愈,愈后再贴1天,巩固疗效。
中医认为,脐部即神阙穴,内连五脏六腑,为冲任经气汇集之处。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脐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为腹壁最后闭合之处,其表皮层最薄,局部无皮下脂肪,屏障功能最弱,药物敷脐易于穿透,药力可直达病所。脐疗可调整肠胃功能,促进吸收,有温中散寒,健脾燥湿,涩肠止泻的功效。
中医治疗秋季腹泻
●寒湿型证见呕吐,大便色淡,清稀有泡沫,臭气不重,肠鸣腹胀,遇凉加重,不思饮食,小便清。或伴形寒身热,鼻塞流涕等,苔薄白或白腻,舌质淡,脉浮或濡。治以疏风散寒、化湿止泻。方选藿香正气散化裁:藿香、苏叶、茯苓、陈皮、半夏、厚朴、泽泻、苍术、补骨脂、生姜、大枣、甘草。
●湿热型证见泻下急迫,呈水样蛋花状,酸臭,每日数次或达十余次,肛门灼热,小便短赤,或伴发热、呕吐、口渴、烦躁。舌苔黄腻或薄黄,舌质红,脉滑数。治以清解热邪、化湿止泻,方选黄芩滑石汤、葛根芩连汤化裁:黄芩、滑石、茯苓、大腹皮、葛根、黄连、银花、陈皮、山楂、甘草、薏苡仁。
●食滞型证见大便酸臭或如败卵,痛则欲泻,泻后痛减,腹胀呕吐,或嗳气酸馊,纳差少食,腹痛拒按,舌苔厚腻或黄腻,脉滑或弦。治以消食化滞、去积止泻,方选木香槟榔丸、保和丸化裁:神曲、山楂、木香、槟榔、青皮、陈皮、莪术、黄连、莱菔子、连翘、半夏。
●脾虚型证见大便稀薄色淡,臭味不甚,食后则泻,伴有不消化食物残渣,呕吐腹胀,面色萎黄,神疲倦怠。久则形体消瘦,睡时露睛,舌苔薄白或腻,脉细沉或无力。治以健脾益气,除湿止泻,方选参苓白术散、香砂六君子汤化裁:党参、白术、茯苓、扁豆、山药、薏苡仁、砂仁、葛根、陈皮、半夏、木香、莲肉、甘草。
●脾肾阳虚型证见久泻不止,大便清稀或有泡沫,完谷不化,形寒肢冷,面色白,神疲气怯,哭声微弱,或呕吐清涎,舌苔薄白,舌质淡,脉沉细无力。治以温补脾肾、化湿止泻,方选附子理中汤、防己黄芪汤化裁:附子、党参、白术、炮姜、吴茱萸、补骨脂、肉豆蔻、黄芪、防己、五味子、甘草。
辨证首先要分清寒热虚实,有寒则温、有虚则补、有湿清利、有食积消导,久泻可适当固涩。小儿体质柔弱,易病易变,易虚易实,应坚持服药,巩固疗效,但也要注意中病即止,调整药量。
对病程久延,运用固涩法时,要把握时机,不可早投、乱投。著名儿科老中医董延瑶对此总结出四项用药原则:苔净、腹软、溲通、身无热,内无积滞,肠垢已清,方能使用固涩之法。
小儿泄泻易伤阴、伤阳或阴阳两虚,治疗时应充分细察,多方兼顾,权衡缓急轻重、阴阳消长等,以及时用救阴、扶阳或阴阳兼顾法。
中医如何治疗慢性腹泻
寒湿中阻证
主症:大便清稀、腹部凉痛。
次症:恶寒怕风,食欲不振,脘腹闷胀,肠鸣不适,小便清少,身重乏力,舌苔白腻,脉象濡缓。
诊断:凡具备主症和任意两项次症即可诊断为慢性泄泻寒湿中阻证。
辨证:寒湿外袭,脾失健运。
治法:温化寒湿、健脾助运。
大肠湿热证
主症:泻下不爽,便黄臭秽。
次症:肛门灼热,烦热口渴、口苦口粘,腹部绞痛,泻下急迫,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象滑数。
诊断:凡具备主症和任意两项次症即可诊断为慢性腹泻大肠湿热证。
辨证:湿热下注,传化失常。
治法:清化湿热,调理胃肠。
食积停滞证
主症:暴食腹泻,臭如败卵。
次症:腹部疼痛、泻后症轻,嗳腐酸臭,不思饮食,恶心欲吐,腹胀拒按,苔垢厚腻,脉象弦滑。
辨证:凡具备主症和任意两项次症即可诊断为慢性腹泻食积停滞证。
辨证:纳运失职,食积停滞。
治法:健脾益胃,消食导滞。
中医治疗腹泻方法
1、伤食型腹泻
伤食型腹泻有腹胀腹疼、泻前哭吵、大便酸臭如蛋花状、口臭、不思食等症状。
可采用以下食疗
荠菜汤:取鲜荠菜30克,加水200毫升,文火煎至50毫升,1次服完,每日2~3次。
苹果汤:取苹果1只洗净,连皮切碎,加水250毫升和少量食盐,煎汤代茶饮。适用于1岁以内的儿童,大于1岁者,可吃苹果泥。
2、风寒型腹泻
风寒型腹泻有大便稀薄如泡沫状、色淡、臭气少、肠鸣腹痛,或伴有发热、鼻塞流涕等症状。
可采用以下食疗
姜茶饮:取绿茶、干姜丝各3克,放在瓷杯中,以沸水150毫升冲泡,加盖温浸10分钟代茶随意饮服。
糯米固肠汤:糯米30克(略炒),山药15克,共煮粥,熟后加胡椒末少许、白糖适量调服。
拉肚子腹泻的中医治疗
1、湿热痢型拉肚子:
【主症】腹痛阵阵,痛而拒按,便后腹痛暂缓,痢下赤白脓血,黏稠如胶冻,腥臭,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化湿,调气行血。
【方药】芍药汤加减。
白芍15g,黄连9g,黄芩12g,大黄6g,当归12g,木香9g,槟榔10g,金银花,川芎9g,麦芽12g,山楂15g,甘草6g。
【方解】方中以黄连、黄芩、大黄清热化湿解毒,兼以推荡积滞;白芍、当归、甘草行血和营,缓急止痛;金银花清热解毒;木香、槟榔理气导滞;川芎行气活血;麦芽、山楂消食化滞;甘草兼能调和诸药。上药合用,具有清热化湿解毒,调气行血止痛之功效。推荐阅读:腹泻还能喝牛奶吗?宝宝拉肚子能喝牛奶吗?
2、疫毒痢型拉肚子:
【主症】起病急骤,高热,呕吐,继而大便频频,以致失禁,痢下鲜紫脓血,腹痛剧烈,里急后重感显著,更甚者津液耗伤,四肢厥冷,神志昏蒙,呕吐频繁,惊厥频频,舌质红绛,舌苔黄燥,脉滑数或微细欲绝。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方药】白头翁汤加味。
白头翁20g,黄连10g,黄柏10g,黄芩12g,当归12g,地榆12g,木香6g,大黄9g,秦皮10g,金银花30g,茯苓15g,赤芍10g,牡丹皮10g,山楂15g,甘草。
【方解】方中以白头翁清热解毒,凉血止痢;黄连、黄芩、黄柏、大黄、秦皮清热解毒化湿;牡丹皮、地榆、赤芍、金银花以加强清热凉血解毒之功;当归补血活血,木香理气导滞;茯苓健脾化湿;山楂消食化滞;甘草调和诸药。诸药配合,具有清热解毒,调气行血,凉血止痢之功效。
3、寒湿痢型拉肚子:
【主症】腹痛拘急,痢下赤白黏冻,白多赤少或纯为白冻,里急后重,脘腹胀满,头身困重。舌苔白腻,脉濡缓。
【治法】温化寒湿,行气和血。
【方药】胃苓汤加减。
白术12g,苍术12g,桂枝9g,厚朴10g,炮姜6g,茯苓15g,陈皮12g,白芍,当归10g,木香9g,槟榔10g,麦芽12g,甘草6g。
【方解】方中苍术、白术、厚朴燥湿运脾;桂枝、茯苓、炮姜温化寒湿;陈皮、木香、槟榔理气导滞;当归、白芍活血养血,缓急止痛;麦芽消食化滞;甘草调和诸药。上药合用,温化寒湿,调气行血,健脾和中,切中寒湿痢之发病机制。
4、虚寒痢型拉肚子:
【主症】腹部隐痛,缠绵不已,喜按喜温,痢下赤白清稀,无腥臭,或为白冻,甚则滑脱不禁,肛门坠胀,便后更甚,形寒畏冷,四肢不温,食少神疲,腰膝酸软。舌淡苔薄白,脉沉细而弱。
【治法】温补脾胃,收涩固脱。
【方药】桃花汤合真人养脏汤加减。
人参10g,白术12g,诃子6g,罂粟壳6g,肉豆蔻9g,赤石脂15g,肉桂6g,炮姜6g,当归12g,补骨脂10g,白芍10g,木香6g,建曲12g,甘草6g。
【方解】方中赤石脂、诃子、罂粟壳、肉豆蔻收涩固脱;人参、白术益气健脾;当归、白芍活血养血,缓急止痛;炮姜、肉桂、补骨脂温,补脾肾阳气,暖中散寒;木香行气导滞;建曲消食化滞;甘草调和诸药。上药合用,取桃花汤合真人养脏汤之意,温补、收涩、固脱之力较强,颇合虚寒痢之病情。
5、休息痢型拉肚子:
【主症】初痢、暴痢之后,长期迁延不愈,时发时止,腹胀食少,倦怠怯冷,常遇饮食不当、受凉、劳累而发,发时大便次数增多,大便经常或间有赤白黏冻。舌质淡,苔腻,脉濡软或虚数。
【治法】温中清肠,调气化滞。
【方药】连理汤加味。
人参10g,白术10g,干姜9g,黄连9g,木香9g,槟榔10g,当归12g,山楂炭,甘草6g。
【方解】方中人参、白术、干姜、甘草温中健脾;黄连清除肠中湿热余邪:木香、槟榔调气行滞;当归养血活血,山楂炭化瘀消食治痢;甘草兼能调和诸药。上药合用,共成温中清肠,调气化滞之剂,用于久痢不愈、寒热夹杂、时发时止的休息痢,可谓药证相符。
6、阴虚痢型拉肚子:
【主症】痢下日久不愈,下痢赤白脓血黏稠,或下鲜血,腹脐灼痛,虚坐努责,食少口干。舌质红绛少苔,或舌光红泛津,脉细数。
【治法】养阴清肠。
【方药】驻车丸加减。
黄199g,阿胶10g(烊化),当归12g,炮姜Sg,白芍12g,黄芩12g,瓜蒌,陈皮10g,沙参15g,石斛12g,山楂炭12g,甘草6g。
【方解】方中黄连、黄芩苦寒以清肠止痢;阿胶、当归养血活血;炮姜温中健脾,制黄连、黄芩苦寒之太过;沙参、石斛养血生津;白芍、甘草酸甘化阴,缓急止痛;瓜蒌、陈皮调畅气机;山楂炭化瘀消食治痢;甘草兼能调和诸药。诸药配合,养阴生津,养血活血,清化肠道之湿热而止痢,切中阴虚痢之病机。
7、苦辣土性热,味辛辣,辛开苦降,渗透性好,对消化不良引起的腹泻,胃肠易激综合症腹泻,功能性腹泻,寒性腹泻,小儿腹泻都有很好的疗效,并且安全可靠。
使用方法:苦辣土5克,用米醋或白开水和糊,揉成饼状,加热后贴神厥穴(肚脐),胶布固定,每日一次。一般一次就见效。病症不同,需要10-40次不等。
中医敷脐治疗儿童腹泻
1、取肉桂、广木香、吴茱萸各5克,丁香、地榆各4克,将上药共研成细粉,用老陈醋调成糊状,敷于脐上,用纱布覆盖,胶布固定,48小时换药一次,连用3次。
2、取胡椒10粒,五味子15克,共研细末,用藿香水调成糊状,敷于脐上,用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天一次,连敷3~5天。
3、五倍子6g(炒黄),干姜12g,吴茱萸3克,丁香3克。将上药研细,混合均匀,用75%酒精或白酒调成糊状,敷于脐部,然后覆盖纱布块,其周围用胶布固定,每日换药一次,连用3天。
4、取吴茱萸6克,苍术10克,丁香6克,小茴香6克。用火焙干研粉,混合均匀。用温米汤拌匀,敷于脐部,外用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日一次,连用3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