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心肺复苏后脑复苏的主要措施 防治急性肾衰竭

心肺复苏后脑复苏的主要措施 防治急性肾衰竭

如果心脏骤停时间较长或复苏后持续低血压,则易发生急性肾衰竭。原有肾脏病变的老年患者尤为多见。心肺复苏早期出现的肾衰竭多为急性肾缺血所致,其恢复时间较肾毒性者长。由于通常已使用大剂量脱水剂和利尿剂,临床可表现为尿量正常甚至增多

防治急性肾衰竭时应注意维持有效的心脏和循环功能,避免使用对肾脏有损害的药物。若注射呋塞米后仍然无尿或少尿,则提示急性肾衰竭。此时应按急性肾衰竭处理。

心脏骤停会引发什么疾病

1、低血压和休克

缺氧和二氧化化碳积聚可影响心肌功能;胸内心脏按压或心内穿刺注射药物次数过多,均影响心肌的功能,使心脏搏出量减少,以致引起低血压。心肺复苏患者的心泵功能变化,复苏早期心搏出量多数偏低,因心率增快,心输出量尚能代偿,但左心室每搏功指数及外周血管阻力增加,心肌收缩功能明显下降,心脏指数减少。

2、心力衰竭

心脏复跳的时间过长,心肌长时间处于缺血缺氧状态,造成心脏的损害;在抢救中应用大量血管收缩药物,使周围血管阻力增加,相应增加心脏负担。加之心律失常、液体的输入过多、过快及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等都损伤心肌,增加心脏的负担易引起急性左心衰竭。

3、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心脏骤停后心肌缺氧性损害,严重的电解质或酸碱平衡紊乱,复苏药物的影响,心室内注射时部分药物误入心肌内,过度低温等。由于以上的病理生理及生化改变直接作用于心肌,使心肌的应激性增加而引起各种心律失常。

4、呼吸功能不全

心肺复苏的抢救过程中,患者处于昏迷状态,咳嗽反射消失,气道分泌物不能及时清除,易引起肺不张,通气/血流比例失调,肺内分流增加,导致低氧血症;同时痰液的吸入和胃内容物的反流,以及脱水、冬眠药物、低温与大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应用,均可导致肺部感染;故在复苏早期就可以出现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

5、神经系统并发症

心脏呼吸骤停患者虽经初步复苏成功,但在神经系统方面的病残率极高。可从局灶性到弥漫性脑损害,从暂时性到永久性损害,从轻度的功能障碍到不可逆性昏迷和死亡。所以,脑复苏不但要迅速改善和纠正脑缺血的即时影响,同时更应积极防治骤停后继发性脑缺血缺氧性损害,促使脑功能得以尽快地恢复。

触电抢救措施是什么

第一,应争分夺秒迅速切断电源,按当时的具体环境和条件采用最快最安全的办法切断电源,使患者脱离电源。

第二,对于情况比较严重,心跳甚至心跳呼吸骤停的患者,立即进行现场心肺复苏。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进行电除颤,然后同时立即拨打120,通过心肺复苏后赶紧转送到当地医院进行治疗。

家庭自助急救的基本方法

一、影响心肺复苏普及的重要因素

面对国民普遍缺乏心肺复苏技能导致心脏骤停抢救成功率极低的这一不争的事实,如何走出心肺复苏抢救成功<1%的窘境,需要人们清醒看到我国医务者人数已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的这一强大的优势,如果每一位医务工作者均能从社会最基本的单元-家庭入手,于日常生活中信手拈来向家庭成员传授心肺复苏基本技能,对提高我国心肺复苏普及率具有重要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医务者是普及心肺复苏的主力军,亦是影响心肺复苏普及的重要因素。目前,中国有194万名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135万名注册护士;如果每一位医务者能适时地教会家庭主要成员心肺复苏的基本方法,仅以5-10人计算统计,即可有高达3,290万人掌握心肺复苏技术,将使心肺复苏普及率增加0.25个百分点,无疑将有助于提高心脏骤停患者抢救成功率。应该看到在心肺复苏普及方面,发达国家多以法律的形式进行贯彻实施,比如美国法律规定18岁以上公民都要掌握心肺复苏,其成人心肺复苏普及率在80%以上;而在中国某市4160名居民中,其心肺复苏知识与技能的培训普及率甚至低于0.82%,考虑我国心肺复苏普及法律体系尚未健全的现状,医务工作者积极投身心肺复苏的普及中来,从身边的家庭成员做起实乃为上策。

二、闲置心肺复苏普及的专业资源

掌握并实施心肺复苏是医务者的基本专业技能,医务者是接受历次心肺复苏最新指南的第一培训对象,其中部分学者更是心肺复苏研究的领导者或指南的制定者;然而只有不到1%的的医务者将此救命之术传授给其家庭成员,这使我们不得不反思闲置专业资源的问题。笔者我们致力于心肺复苏的普及工作,坚持倡导医务者将基本的心肺复苏传授给身边的家庭成员,在向医务者讲授心肺复苏专业知识后,都对其是否传授心肺复苏给家庭成员做出现场调查,回访显示,听过其讲课的学员就会将心肺复苏技术传授给其家庭成员。故我们有理由认为心肺复苏普及的专业资源出现闲置的问题与心肺复苏普及的认知观念息息相关。在对医务者进行心肺复苏培训的过程中要将“医务者不仅是掌握心肺复苏的对象,更是执行心肺复苏普及的工作者”这一认知观念传递给所有医务者。

三、反馈心肺复苏普及的盲点误区

心肺复苏普及日益引起医务者的重视,针对高危人群、特殊人群(警察、消防员、司机等)以及高校学生的心肺复苏普及活动日渐增多;但是医务者传授其家庭成员心肺复苏<1%的调查结果显示,医务者忽视了对最亲密的家人和朋友普及心肺复苏相关知识与技术。有调查研究显示,心脏骤停发生4 min内给予心肺复苏,并于8 min内给予高级生命支持心脏骤停患者生存率可达到43%。国外有30%的心脏骤停患者接受第一目击者提供的院前心肺复苏,而我国对心脏骤停患者行院前心肺复苏的比例为4.48%。当亲人或朋友发生心脏骤停时,79.0%的居民愿意对其实施心肺复苏进行抢救,而当陌生人发生心脏骤停时,仅有29.9%的居民愿意实施心肺复苏。由此可见,以家庭或以亲情为纽带,进行心肺复苏普及,不仅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心肺复苏的普及率,而且将极大的提高院前心肺复苏的实施率,切实增加心脏骤停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四、完善心肺复苏普及的制度建设

心肺复苏普及一方面要求每位医务者要有主动进行心肺复苏普及的意识,另一方面也需要卫生急救体系制定相关制度引导医务者的行动。目前我国急救届同仁为促进心肺复苏普及,降低心脏骤停致死率已提出有益倡议包括建立家庭自助急救体系,起草类似"Good Samaritan Statutes”的法律,注重提高偏远农村地区心肺复苏的普及工作等。在对上万医务者进行了其向家庭成员传授心肺复苏技能的调查后,针对医务者传授家庭成员心肺复苏<1%的现状,笔者所在科室建立了“以一带五”的心肺复苏普及考核举措,即每一名医务者都是一个传授心肺复苏的执行者,要对其身边的至少五名家庭成员每隔一年就要进行一次心肺复苏知识与技能的普及。科室建立相应的考评制度对医务者普及心肺复苏的活动予以登记并记入科室评优等活动,充分激发了医务工作者的心肺复苏普及意识,为家庭成员危难之时及时实施心肺复苏创造了条件,并逐步推广心肺复苏这一普及举措,收到了良好的社会反馈。新近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心源性猝死发生率为41.84/10万,以13亿人口推算,每年高达54.4万人,居全球之首;而我国心脏骤停患者的复苏成功率却低于1%,归结这一令人堪忧的比例,与我国心肺复苏普及率低不无相关。通过对医务者传授心肺复苏<1%的反思,笔者倡导在心肺复苏的普及中,应建立“医务者是主教员、家庭成员是主对象、医院是主考官”的“三主”心肺复苏普及模式。通过医务者传授亲友心肺复苏这种以点带面乃至“滚雪球”的方式,籍以突破我国心肺复苏普及率低的瓶颈,摸索出一条符合中国特色的心肺复苏普及之路,必将有力的促进我国心肺复苏的推广与普及。

心肺复苏多久人工呼吸

单人操作

按30:2的比例进行人工呼吸。如果是一个人进行心肺复苏和人工呼吸的情况下,在每做完30组心肺复苏的情况下,进行两次口对口的人工呼吸。

双人操作

按15:1的比例进行人工呼吸。如果是两个人进行心肺复苏时,在每做完15组心肺复苏后,进行1次人工呼吸。

心肺复苏后的主要护理措施 防治抽搐

通过应用冬眠药物控制缺氧性脑损害引起的四肢抽搐以及降温过程的寒战反应。但无需预防性应用抗惊厥药物。

高压氧治疗:通过增加血氧含量及弥散,提高脑组织氧分压,改善脑缺氧,降低颅内压。有条件者应早期应用。

呼吸心跳骤停的治疗方法

呼吸心跳骤停或其先兆一经确诊,立即现场实施心肺脑复苏措施,急救过程原则上分为三个阶段。

①基本生命支持:

通畅气道 是有效复苏的第一要素,建立和维持气道的开放和保持足够的通气是基本生命支持最重要的内容。

建立呼吸 当呼吸道通畅后仍无自主呼吸时应采用人工辅助通气,维持气体交换。

循环支持 气道开放并提供两次人工呼吸后,摸不到颈动脉或肱动脉、股动脉搏动者,立即施行胸外心脏按压术,使心脏内血液被动排出,流向心、脑等生命器官。

②高级生命支持:

为心肺复苏的第二阶段,有经验的医护人员参与此时的抢救工作,并且常有明确的分工,协调处理呼吸、胸外心脏按压、辅助药物应用、输液、监护及必要的记录。多数患儿,尤其是新生儿在呼吸道通畅,呼吸建立后心跳可恢复。如胸外心脏按压仍无效,可试用药物。在心跳骤停时,最好静脉内给药,但由于很难建立静脉通路,有些药物可在气管内给人,如阿托品、肾上腺素、利多卡因等。儿童气管内用药最佳剂量尚不肯定,气管内用药剂量应比静脉内用量大,才能达到同样的疗效。药物从骨髓腔注入能很好地被吸收,骨髓腔内注射与静脉内注射效果相同。

③稳定及复苏后的监护:

患儿病情稳定及复苏后的监护,包括脑复苏和复苏后的治疗。经急救复苏恢复自主呼吸和循环之后,需将患儿送入重症监护病房(ICU),进行严密监护,并解决相继发生的异常问题。

看完上面的情况,这种呼吸心跳骤停应该了解的差不多了。为了身体更健康,所以对于饮食,我们一定不要走进误区哦。

心肺复苏后最重要的处理措施 促进早期脑血流灌注

在做完心肺复苏后还要予以抗凝治疗以疏通微循环,用钙拮抗剂解除脑血管痉挛。

心脏性猝死与复苏知识

心脏性猝死与复苏

世界卫生组织将6小时内发生的非创伤性,不能预期的死亡,称为猝死。

心脏性猝死系指因心脏原因意外地突然性死亡。患者既往或”有或无心血管系统疾患史。通常以急性症状出现的1小时内突然意识丧失为先兆,往往于发病后1—24小时之内死亡。如果能够获得及时有效的心肺脑复苏抢救,病人的生命可以得到挽救。

心脏性猝死的直接致命原因电跳骤停,包括心室停搏、心室颤动、电一机械分离等情况。心脏射血停止数分钟以上就可引起永久性的脑缺氧和损饬而致死亡,因此,复苏宜尽早进行。

[临床表现]

无论心脏性猝死的原因是哪种,其临床表现相似。患者多依次出现下列症状及体征:①心音消失。

②脉搏摸不到、血压测不出。

③意识突然丧失,可伴抽搐。

④呼吸断续,呈叹息样,随后中止。

⑤昏迷。

⑥瞳孔散大。心跳骤停最主要的特征是大动脉(颈动脉、股动脉)搏动消失和意识丧失。通常以此来判断和证实心跳停止。而心电图检查可呈现心室颤动、心脏停搏或电—机械分离的现象。

[治疗]

—旦发现心跳骤停,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抢救。由于心跳骤停以心室颤动最为多见,在无证据否定时,可立即试图拳击复律,从20~25cm的高度,坚定地给胸骨中、下1/3段交界处一或两次叩击。如不见效,则应立即试图电除颤。宜用力使电极板紧压胸壁,迅速电击复律,可能增加电除颤的功效。如果这些措施不成功,应立即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及口对口人工呼吸。井迅速建立有效的呼吸通道,迅速开放静脉通道,并重复电除颤。如一时无除颤gS可用,则宜采取有效的心肺复苏术直至能够进行

电击除颤为佳。

如心跳骤停是因心搏停止所致,则立即经胸或经静脉电起搏。静脉或心内注射肾上腺素液5—lOml,有助于心脏对人工起搏的反应。电—机械分离很少见,给予肾上腺素液对恢复机械功能可能有帮助,宜持续进行心肺复苏抢救,并建立有效的呼吸通道及静脉通道。 .

总之,口对口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电击除颤构成了现代复苏的三大要素。此外,宜尽量采用静脉内或气管内给药的方式。其次,才由心内途径给药。多次电除颤失败是使用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的指征,此时最广泛应用的是普鲁卡因酰胺澳苄胺。接着再次试图电击除颤。复苏期间不宜常规使用钙剂。

1.心肺复苏术

(1)打通气道:头向后仰,下颁抬高,使气道通畅。

(2)人工呼吸:术者捏紧患者的鼻孔,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直到有人工呼吸机可用。

(3)胸外心脏按压:双手互相平行,保证主要的按压力量在胸骨上,压低胸肌3—5cm,速率每分种8次左右。

(4)体外非同步直流电除颤:首次用200J,随可用300~360J。

(5)开放静脉通道:根据病情给予肾上腺素、碳酸氢钠、阿托晶、异丙基肾上腺素等药。

2.复苏后的处理

(1)防治脑水肿。可采用冬眠降温、脱水利尿、高压氧等项措施。

(2)防治急性肾功能衰竭。(3)防治继发感染。

(4)纠正代谢性酸中毒。

(5)纠正水及电解质紊乱。

(6)防治心功能不全。

高锰酸钾中毒护理

①清除毒物,终止毒物继续吸收。

②保持呼吸道畅通: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以防分泌物和呕吐物引起窒息。必要时立即给予吸氧、吸痰、人工呼吸。有肺水肿者,用大剂量阿托品的同时给予地塞米松、呋塞米;并脑水肿者应用甘露醇;有休克、心力衰竭、心律紊乱者及时纠正;若出现呼吸肌麻痹,应进行人工呼吸并采用突击量氯磷定治疗。

④对症支持治疗:包括吸氧、控制感染、及时纠正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以保证生命体征平稳。

⑤早期进行脑复苏:对于昏迷病人在生命体征平稳后早期应用200 g/L甘露醇进行脑复苏,减轻脑细胞水肿,保护脑组织,特别对心肺脑复苏后的病人,是抢救成功的必要措施之一。

⑥治疗过程中,采用“多盐少糖”的输液原则,减少反跳的发生。

心肺复苏cab指的是什么

心肺复苏主要包括三方面:其中“C”指的是有效循环,主要指对病人进行的一个有效胸外按压,胸外按压的频率一般是100~120次/分,按压深度五公分以上。“A”指的是开放气道,一般要清除患者口腔的异物,保持气道通畅。 “B”指的是人工呼吸,一般的比例是胸外按压跟人工呼吸的比例是30:2。

电击伤的急救与护理有哪些

(1)立即脱离电源。最好的办法是关闭电源、切断电路;如果难以关闭电源,应使用绝缘物体将伤者挑、推离开电源,救助者切不可徒手接触伤者。

(2)心肺复苏。脱离电源后,将伤者置仰卧位,开放气道,清除口腔异物。若伤者呼吸微弱、不规则甚至停止,可给予口对口人工呼吸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若心跳停止,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有心室纤颤者,立即除颤。

(3)心电监护。在电击过程中,由于电压、电流、频率的直接影响和组织损伤后产生的高钾血症及缺氧等因素,均可引起心肌损害和心律失常,因此必须进行心电监护。发现有心律失常和高钾血症,应予以纠正。

(4)局部治疗。较小面积的电烧伤可按一般Ⅲ度烧伤就地处理,切开创面形成的硬痂减压,然后严格消毒、包扎。较大面积的电烧伤可导致远端肢体发生缺血性坏死,可考虑行筋膜松解术,甚至截肢。不能确定范围的,3~4天后再行探查,继续清创。

(5)防治并发症。预防感染,纠正水、电解质失衡,防治脑水肿和急性肾衰竭。

记住这「四要四不要」能救命 第四个“不要”

心肺复苏。传说:一旦发生心肌梗死,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心肺复苏不是一定不能用,而是要先判断情况。这种急救方法适用于心跳呼吸骤停的患者,而急性心梗患者并非都会没了呼吸和心跳。

对于没有出现心跳呼吸骤停的人来说,心肺复苏反而会增加室速室颤的发生风险。一定要先判断患者意识是不是清楚、大动脉搏动有没有消失、呼吸还有没有等,然后再决定要不要进行心肺复苏。一旦患者发生心跳呼吸骤停,立即进行心肺复苏,直到医护人员到达。

心肺复苏后脑复苏的主要措施 维持呼吸

自主循环恢复后,患者可有不同程度的呼吸系统功能障碍,一些患者可能仍然需要机械通气和吸氧治疗。

心肺复苏后如何处理

1.注意纠正低血压心脏复跳后,常因中枢神经系统功能不全、心肌收缩无力、血容量不足、呼吸功能不全、电解质紊乱、酸中毒或微循环衰竭等原因,出现低血压。应及时查明原因,针对各种情况进行治疗,以便维持有效的血液循环。升压药可以提高血压,但长期应用后会因增加脑、心、肾血管的阻力而加重安们的缺氧,应在血压回升稳定后及时逐渐减量直至停用。如脉压小、心音低、心率快而弱、末梢循环逐渐恶化和升压药的浓度要加大才能维持血压平稳时,可加用冬眠药物、硝普钠或苄胺唑啉(regitine)等血管舒张药,以改善微循环,增加内脏灌注,减轻心脏负担。有心力衰竭时,可用毛花强心丙(西地兰)等强心药物。

2.作好人工呼吸心跳恢复后,应作好人工呼吸,及早纠正缺氧,排除二氧化碳。如呼吸迟迟不恢复,即应考虑有脑水肿影响呼吸中枢。

3.预防和治疗脑水肿关系到心脏复跳后能否恢复神志,抢救最后能否成功的问题,须加重视。

⑴降温:在开始抢救时,应及早用冰块降温,最好用冰袋或冰帽作头部选择性降温,使体温降至30℃~33℃,头部温度降至28℃。降温后脑组织代谢降低,耗氧减少,对缺氧状态较能耐受,脑水肿的发生也可减慢。心跳恢复后,脑组织缺氧还不能立即纠正,应继续降温,直至中枢神经功能恢复、听觉恢复并稳定后为止。

⑵人工冬眠:冬眠药物亦可降温,并使小动脉括约肌松弛,降低末梢阻力,增加内脏血液循环。常用的冬眠药有:冬眠灵50mg、非乃根50mg、杜冷丁100mg合为一剂;或海特琴0.6mg、非乃根50mg、杜冷丁100mg合为一剂。一次可用一剂、半剂或更小量。小儿按体重计算,冬眠灵、非乃根、杜冷丁(1岁以内不用)各1mg/kg,海特琴0.01mg/kg。

⑶脱水疗法:20%甘露醇(或25%山梨醇)250ml,或50%葡萄糖100ml快速静脉点滴,或肌肉或静脉注射速尿等脱水剂,以消除脑水肿。即使正常复苏后,输液量也应限制在1,500~2,000ml/d,以保持脱水状态,但应保持尿量在30ml/h以上。

⑷控制抽搐:脑缺氧将引起功能障碍,出现昏迷、抽搐;而抽搐可增加身体耗氧,增加缺氧,加重心、脑的功能障碍,应积极控制。静脉或肌肉注射安定5~10mg或苯巴比妥钠0.1~0.2g可控制抽搐,但须注意避免呼吸抑制。

⑸高压氧治疗:3个大气压环境下吸氧,可增加血氧张力15~20倍,减轻脑缺氧。但应避免氧中毒,增加周围血管阻力,反而减少脑血流量。

⑹钙通道阻滞剂的应用:利多氟嗪(lidoflazine)较硝苯吡啶、尼莫地平更少引起低血压和产生心脏阻滞,临床用于脑保护,剂量为1mg/kg。

⑺游离基清除剂:维生素c、维生素e、硒酸盐、l蛋氨酸、氯丙嗪、异丙嗪等。

⑻大剂量皮质激素:抑制血管内凝血、减低毛细血管通透性、维持血脑屏障完整、减轻脑水肿、稳定溶酶体膜。常用地塞米松,首次剂量1mg/kg,维持量0.2mg/kg·h。

4.纠正电解质紊乱缺氧将造成酸中毒、细胞外液低钠、低钙和高钾,必须纠正。常用的碱性缓冲药为5%碳酸氢钠,亦可用11.2%乳酸钠。所需5%碳酸氢钠量(ml)=[正常co2结合力(60容积%)-测得co2结合力/2.24]×0.5×体重(kg)先补充半量,然后按情况增减。所需11.2%乳酸钠量(ml)=[正常co2结合力-测得co2结合力/2.24]×0.3×体重(kg)用法同碳酸氢钠。

5.肾功能不全的治疗

⑴少尿期:限制进液量为500ml/d,热量2,000cal,限制蛋白,只给碳水化合物和脂肪。如有高钾,可用碳酸氢钠或乳酸钠和葡萄糖及胰岛素促使钾离子进入细胞内,并用氯化钙对抗钾离子对心脏的抑制作用。严重少尿或无尿时,应作腹膜或血液透析。

⑵多尿期:及时按尿量补充丢失的大量水和电解质。

相关推荐

心脏病的急救措施有哪些

1.急性心肌梗死 病人疼痛的部位与心绞痛相同,但持续时间较长,程度重,并恶心、呕吐、出汗,有濒死感,症状和后果比心绞痛要 严重得多。这时应让病人绝对卧床休息,松解领口,室内保持安静和空气流通。有条件可立即吸氧。舌下含服硝酸甘油1 片或消心痛1至2片,同时马上呼叫急救中心。切忌乘公共汽车或扶病人步行去医院,以防心肌梗死的范围扩大。 2.心力衰竭 原有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及肺心病的老年人,如果突然出现呼吸困难,应让病人安静休息,半卧 位,两足下垂,有条件可立即吸氧,不可随意给药。应尽快送医院救

心脏病急救措施有哪些

心脏病急救 心脏病发几率高,致死率高,让人猝不及防,所以做好心脏病急救常识的储备就尤为重要。下面由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心脏病的急救措施。 根据不同的病情各种心脏病也有不同的急救措施。 1.急性心肌梗死 病人疼痛的部位与心绞痛相同,但持续时间较长,程度重,并恶心、呕吐、出汗,有濒死感,症状和后果比心绞痛要 严重得多。这时应让病人绝对卧床休息,松解领口,室内保持安静和空气流通。有条件可立即吸氧。舌下含服硝酸甘油1 片或消心痛1至2片,同时马上呼叫急救中心。切忌乘公共汽车或扶病人步行去医院,以防心肌梗死的范围扩大

心肺复苏的目的是什么

心肺复苏心肺复苏技术的简称,是针对心跳、呼吸停止所采取的抢救措施。借用心脏按压或其他方法形成暂时的人工循环,并恢复心脏自主搏动和血液循环,用人工呼吸代替自主呼吸,并恢复自主呼吸,达到恢复苏醒和挽救生命等目的。

急性中毒的急救原则是什么

急性中毒的救治原则和措施包括:切断毒源,使中毒患者迅速脱离染毒环境;迅速阻滞患者对毒物的继续吸收,及早对其进行洗胃、导泻、清洗皮肤和吸氧; 迅速有效地消除危及患者生命的毒物效应──对心跳和呼吸停止者应迅速施行心肺复苏术,对休克、严重心律失常、中毒性肺水肿、呼吸衰竭、中毒性脑病、脑水肿、脑疝者应及时进行。

心脏骤停的症状有哪些

常见症状:脉搏停止、窒息、胸部憋闷疼痛 心脏骤停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意识丧失;呼吸快而表浅迅即转为呼吸停止;重度低血压,大血管不能测到脉搏,心音消失。数分钟内,组织缺氧,导致生命器官损害。 心脏骤停或心原性猝死的临床过程可分为4个时期:前驱期、发病期、心脏停搏和死亡期。 前驱期 许多病人在发生心脏骤停前有数天或数周,甚至数月的前驱症状,诸如心绞痛、气急或心悸的加重,易于疲劳,及其他非特异性的主诉。这些前驱症状并非心原性猝死所特有,而常见于任何心脏病发作之前。有资料显示50%的心原性猝死者在猝死前一月内曾求诊过

心脏病的急救措施有哪些

人这一生,一睁眼一闭眼,一天过去了;一闭眼不睁眼,一辈子就过去了;生死只在一念之间,其中关系生死的主要原因就是心脏病,心脏病发几率高,致死率高,让人猝不及防,所以做好心脏病急救常识的储备就尤为重要。下面由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心脏病的急救措施。 根据不同的病情各种心脏病也有不同的急救措施。 1.急性心肌梗死 病人疼痛的部位与心绞痛相同,但持续时间较长,程度重,并恶心、呕吐、出汗,有濒死感,症状和后果比心绞痛要 严重得多。这时应让病人绝对卧床休息,松解领口,室内保持安静和空气流通。有条件可立即吸氧。舌下含服硝酸

电烧伤怎么处理

1.现场急救 立即切断电源,或用不导电的物体拨离电源;呼吸心跳骤停者进行心肺复苏;复苏后还应注意心电监护。 2.液体复苏 补液量不能根据其表面烧伤面积计算,对深部组织损伤应充分估计。 3.清创时特应注意切开减张,包括筋膜切开减压。 4.早期全身应用较大剂量的抗生素(可选青霉素) 因深部组织坏死供氧障碍,应特别警惕厌氧菌感染,局部应暴露,过氧化氢溶液冲洗、湿敷。注射破伤风抗毒素是绝对指征。

心肺复苏操作流程 心肺复苏

将病人平卧在平坦的地方,急救者一般站或跪在病人的右侧,左手放在病人的前额上用力向后压,右手指放在下颌沿,将头部向上向前抬起。 注意事项:让病人仰头,使病人的口腔、咽喉轴呈直线,防止舌头阻塞气道口,保持气道通畅。 口对口吹气,也就是人工呼吸。抢救者右手向下压颌部,撑开病人的口,左手拇指和食指捏住鼻孔,用双唇包封住病人的口外部,用中等的力量,按每分钟12次、每次800毫升的吹气量,进行抢救。 一次吹气后,抢救者抬头作一次深呼吸,同时松开左手。下次吹气按上一步骤继续进行,直至病人有自主呼吸为止。 注意事项: 吹

心脏病突然发作时应该怎么急救

首先是心力衰竭的现场急救措施: 原有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及肺心病的老年人,如果突然出现呼吸困难,应让病人安静休息,半卧位,两足下垂,有条件可立即吸氧,不可随意给药。应尽快送医院救治。 其次是心跳骤停的现场急救措施心肺复苏要在4分钟内,无论由什么原因引起的呼吸、心跳骤停的心脏病患者,其生命处于最危急状态,是最需要紧急救助的。这是因为大脑需要大量的氧,呼吸和心跳停止后,大脑很快会缺氧,4分钟内将有一半的脑细胞受损;如果心脏病患者在疾病突发的4分钟内,能得到有效的心肺复苏急救,心跳复苏率在5

心脏性猝死治疗的基本生命支持

心脏骤停发生后立即实施心肺复苏和尽早除颤,是避免发生生物学死亡的关键。 一旦诊断心脏骤停,即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包括基本生命支持、高级基本生命支持和复苏后处理,可避免猝死。 基本生命支持包括以下四方面: (1)开放气道一旦确诊心脏骤停,立即就地进行心肺复苏,同时呼救。将患者仰卧于硬板床或地上,松解衣领、裤带,使头偏向一侧,清除口腔内异物,如假牙、粘液和呕吐物等。一手置于患者额部,另手抬举下颌,使其头部后仰,颈部伸直,避免舌下坠阻塞气道。 (2)人工呼吸迅速确定呼吸是否停止。如无自主呼吸,即行口对口人工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