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该给孩子什么样的学前教育
你该给孩子什么样的学前教育
“3岁看大,7岁看老”这句中国谚语跟西方现代心理学的理论类似,都认为儿童的早期心理特点和性格是长大后的心理与个性形象的雏形,幼年时期的经历将影响人的一生。
如今,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学前教育对孩子今后成长的重要性,孩子刚出生就报名参加早教班,竭尽所能让孩子上最好的幼儿园,并早早学习各种特长……孩子的早期教育就是要上各种早教课吗?孩子的学前教育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能力呢?我们家长应该在早期教育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
6岁前孩子该具备的能力
学会表达、思考、实践、协作和创造
瑞士儿童第一协会秘书长Monica Shah Zeeman 女士告诉我们,学前教育阶段的孩子需要培养5种基本素质:首先要有一个开放性的思维,他们不仅要玩耍和实践操作,还需要有一定的社会交际能力,他们必须学会倾听,观察周围的事物;其次要有思考的能力,需要把心理的想法形成语言来与人沟通和交流;第三是要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因为5岁的身体就决定了15岁的身体;第四要有一定的创造力,要让孩子在创造中找到存在感;第五要有一定的知识和实践的能力,比如知道这个桌子是什么做的等等。
与瑞士专家的观点类似,巴黎学前教育督学、顾问Eve Leleu-Galland女士认为,孩子在学前教育阶段需要培养口头表达能力,自我动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探索世界的能力,以及接受外界信息、自我感觉、创作和创意能力。
事实上,孩子的早期教育重点并不在于学了多少实际的知识,比如背了多少首古诗,会弹几首钢琴曲,最关键的是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和学习能力。
学前教育最受关注的教育方法
蒙台梭利PK华德福
幼儿园是孩子早期教育的重要场所,在选择幼儿园的时候,很多家长会非常关注学校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而蒙台梭利是目前国内较受欢迎的教学法,华德福教学法近两年也开始受到国内家长的关注。那么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两种教育方法。
蒙台梭利教学法是由意大利教育家玛莉亚·蒙特梭利博士倾其毕生经历所创造的,其精髓在于培养幼儿自觉主动的学习和探索精神。
Monica Shah Zeeman 女士认为,与一般的课堂教育相比,蒙台梭利教学法有如下特点:强调意识和社交发展,课堂上老师让学生自由发挥而不是由老师来控制课堂,让孩子在自由环境下培养自律,针对每个孩子的心理进行个性化教育,鼓励孩子们互相帮助,让孩子自己选择实践的任务,且不限时间完成课堂任务,甚至让不同年龄的孩子在同一个班学习等。
华德福教育是鲁道夫·史代纳根据自创的人智学理论创建的。简单地说是一种以人为本,注重身体和心灵整体健康和谐发展的全人教育。
中国-欧洲华德福教育代表卫跃岭说,华德福教育倡导“万物皆有时”,强调通过“节律”、“游戏”和“艺术活动”来进行早期教育,决不让3岁时的孩子做4岁时该做的事,不让孩子过早开发智力和学习知识技能,倡导自由玩耍和游戏,并通过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来进行教学。
华德福提倡孩子多玩一些原始材料制作的玩具,包括沙子、石头、树枝、贝壳等,因为越原始、越简单的玩具,越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反之,一些越高级的玩具由于只有一个傻瓜式的按钮,越容易扼杀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华德福认为模仿是孩子的天性,因而家长和老师一定要以身作则,同事一般不允许孩子看电视,以免模仿不良习惯。
对比来看,蒙台梭利和华德福各有千秋,也各有利弊,门派之争也有多年。但是对于国内的家长来说,无论是蒙台梭利和华德福都是洋产品,一定比国内的高大上,也因此催生了一大批蒙台梭利幼儿园和华德福幼儿园。需要提醒的是,这两种教育法要得到很好的实施,老师非常关键,并不是摆放一些蒙台梭利教具就是蒙台梭利教学,也不是让孩子在农庄里生活就是华德福教育,家长还需擦亮眼睛。
家长在学前教育阶段要做的两件事
学前教育是老师、家长和孩子来共同完成的,因此家长的角色也非常重要,务必要做好以下两件事。
第一件事:要为孩子选择一家合适的幼儿园
在经济条件的情况下,家长可以通过事先考察再来决定上哪家幼儿园。Monica Shah Zeeman 女士认为较好的幼儿园应该有以下标准:首先是老师的素质,包括学历和专业素养,是否爱护孩子,与孩子能够很好地沟通,一个幼儿园最好有来自五湖四海的老师;其次是老师和学生的比例配置,一般来说比例越高更有利于孩子的教育,比如芬兰幼儿园是1位老师来带6个孩子;第三可以看学校的布置,学习环境越富有创造力月有利于孩子的学习。
第二件事:家长要及时了解孩子学了什么
在学前教育阶段,家长一定要及时跟学校的老师多联系,了解孩子在学校学到了什么,需要多长的时间去掌握这些东西。如果可以的话,家长应该给孩子创造一个更好地学习环境。不过,Monica Shah Zeeman 女士认为6岁前的孩子并不适合上特长班,孩子在玩中学习会更好,当然家长如果希望孩子多学一门语言,也可以考虑送孩子上双语学校。
接下来我们给大家推荐一些亲子教育的相关书籍,家长们可以查阅。
家长应该读的亲子教育书籍:
1.《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作者:尹建莉
这是一本有勇气、有思想、有智慧的书,是难得的家教读本,既敢直面教育问题,又深入地思考;有独到的教育观念,更有教育智慧,最重要的还有无所不在的爱心。
2.《爱和自由》、《捕捉儿童敏感期》 作者:孙瑞雪
蒙台梭利教育理念的代表书籍之一,作者在十多年的教育实践中,她始终用心灵和儿童对话,她能看到儿童的渴求,知道儿童的想法,了解儿童的心情,感知儿童的苦难。
3.《请让我慢慢长大》 作者:吴蓓
本书是了解华德福教育理念的书籍之一,包括作者在国外华德福小学和幼儿园观摩的感受,以在北京实践华德福教育的经历。
4.《孩子,把你的手给我》 作者:[美]海姆·G·吉诺特
这本书写的是如何实现与孩子真正有效沟通的方法和技巧,在生活中,家长、老师和孩子该怎么相处。
5.《如何说孩子才会听 怎么听孩子才肯说》 作者:[美]阿黛尔·法伯和伊莱恩·玛兹丽施
美国家庭教育十大畅销书之一,将帮助你学会一种让孩子听话的神奇语言,这种爱的语言使孩子很容易接受您的要求和忠告,世界上数以千万的父母用自身的亲身实践证明了书中提供的方法非常有效。
6.《为何家会伤人》 作者: 武志红
本书阐述家庭教育与个人成长,包括父母溺爱、高考压力、青少年网络成瘾等方方面面的家庭问题。所取案例真实,分析透彻入理,有利于促进为人父母者的成长,不让家庭伤人的悲剧再次重演。
幼儿园小学化的危害
幼儿教育小学化是我国幼儿教育的一种不合理现象。它违背了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也违背了有关教育方针,对幼儿教育形成了极大的消极影响。
(一)不利于幼儿身体的正常发育,危害了幼儿的身体健康
学前阶段的幼儿正处于长身体的阶段,机体和神经系统都还比较弱,决定了他们还不是“坐下来学习”意义上的学生,如果强制幼儿长时间的集中注意,大脑容易疲劳,会造成经系统的伤害,使孩子变得表情呆板;过早过多的进行规范性学习,不利于孩子肌肉、骨骼的发育,会导致幼儿近视、驼背、消瘦等身体上的不良症状的产生,给幼儿的身体健康带来严重危害。
(二)对幼儿的心理发展有害
1.孩子还未上学,就已厌学。处在学龄前阶段的孩子,其大脑以及身体的各个器官和组织的发育还不完善,决定了他们还不能像小学生那样坐下来正规的学习。作为孩子的教育者──家长和老师,非要像对待小学生一样要求他们,这正如还没有长出牙齿的婴儿,非要他吃坚硬的食物一样,这种违背规律的做法对孩子的危害可想而知。不管孩子年龄有多小一律要求他们写字、算数,如果写不好(这是必然的,因为他们还没有到能写好的年龄),家长呵斥、打骂,老师批评,孩子在这种小学化的教育过程中,得不到快乐,而得到的常常是消极的情绪体验,自然会认为学习就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于是,对学习产生恐惧和厌恶的心理,结果使孩子还未正式开始学习的过程,就已产生了厌学的情绪,这才是最糟糕的事情!
2.扼杀了幼儿的天性,剥夺了幼儿的快乐,不利于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幼儿天性是爱游戏的,专家指出:幼儿在成人意义上的 “玩”,其实都是在学习。游戏是幼儿学习的最基本的形式,这是由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的。因此,幼儿园作为专门的幼儿教育机构更应该顺应幼儿的天性,一切活动都应该在游戏中进行。否则,就是违背了幼儿教育规律。而小学化了的幼儿教育不顾幼儿的年龄特点,只是单调的让孩子写字、算数,剥夺幼儿游戏的机会,泯灭了幼儿活泼好动的天性,剥夺了幼儿的快乐,实质上,小学化的幼儿教育方式使幼儿失去了学习、创造、和探索的机会,孩子变得像“小大人”,呆头呆脑。过早的背上了沉重的课业负担,在成人的责备甚至打骂声中强制学习,活泼好动的个性受到压抑、摧残,心灵受到创伤,则难以形成开朗、积极、乐观、自强、自信、自尊等健全的人格,严重的危害了幼儿的心理健康。
(三)对幼儿的全面发展不利
1.遏制幼儿智力的全面发展,错过了幼儿教育的“关键期”。学前教育“小学化”强调向幼儿“灌输”知识,忽视幼儿在游戏中主动的、探索性的学习,忽视了语言能力、数理逻辑能力、初步的音乐欣赏能力、身体各部的运动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自我评价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自然观察能力等多智能的全面开发。而正规的幼儿教育,教师每设计一个游戏活动往往使幼儿得到多种能力的训练,孩子在这种以游戏为主的教育活动中变得越来越健康、活泼、聪明,比那些会写多少字、会算多少数的孩子在正式上学以后更有潜力。有一个孩,其家长深知学前教育的真谛,从孩子出生起就不断的给孩子以各种感官的刺激,当孩子能听懂成人的语言时,则开始给孩子讲故事。每天晚上,孩子总是在语言优美动听的童话故事中进入梦乡,一直到孩子上小学自己会阅读为止。在日常生活中,在游戏、玩乐的过程中,孩子学习了粗浅的天文地理、人文景观、飞鸟鱼虫等常识,建立了粗浅的数概念,训练孩子的各种能力,教孩子尊重他人、尊重长辈以及待人接物的礼貌行为,通过各种智力游戏、智力图片开发孩子智力,孩子在幼儿园教育也是游戏形式进行的,孩子的童年是游戏的、快乐的,在亲子共读中,在游戏玩乐中,书不知不觉的成了孩子的伙伴,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这样潜移默化的形成了。直到幼儿园大班下学期,幼小衔接的需要学习了一些简单笔画的书写以及拼音声母的读法。孩子上了小学以后,三年级之前在班里虽然不出头,但学习很顺利,家庭作业从来不用家长督促,孩子学习很自觉,即使家长在客厅看电视也不会影响他。到了四年级,知识的深度、难度加大了,这孩子的潜力开始显露出来,孩子的数学老师说:这孩子头脑反应快,难度较大的数学应用题总是他率先解出。实质上,是因为这孩子从小就接受语言的训练,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强,能很快的将应用题中复杂的数据理顺关系并做出灵敏的反应。从此,直到现在这孩子已经上高中三年级,学习很轻松没有太大压力,成绩却一直名列前茅。与其相反,学前教育“小学化”方式教育出来的孩子,因长时间的“灌输”学习,智力没有得到全面开发反而受到抑制,头脑僵化,反应不灵活,对孩子以后的发展非常不利。
2.忽视幼儿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不利于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有研究表明:影响孩子学业成绩的第一因素不是知识的准备问题,而是孩子是不是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是否激发了孩子的学习兴趣,是否引发了孩子对知识的好奇心,是否帮助孩子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否培养了孩子知识的迁移能力,是否帮助孩子树立了克服困难的勇气,是否教孩子学会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教孩子学会探索、学会合作等等。而这些良好的非智力因素的养成,关键期在学前,这也是幼儿园教育的重点所在。良好的非智力因素的养成会使孩子终生受益。从孩子的终生可持续性发展的角度来讲,培养孩子学会认识、做事、做人、共同生活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才是为孩子打下了良好的成长基础,这些远比教给孩子具体的知识更重要,这才是真正的使孩子赢在了起跑线上。
(四)对幼儿的未来学习不利
在幼儿阶段儿童如果学过了小学课本上的知识,他们刚上小学一年级时,由于重复教育,孩子似懂非懂,毫无新鲜感,无味枯燥的重复使他们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容易因我已懂而不专心听讲,养成注意力不集中、不认真听课、做小动作、不完成作业等不良的学习态度,反而影响了所有学习任务的完成。当他们升入二年级以后,面对新的学习内容,一下子不能适应,结果学习成绩下降甚至学习跟不上的情况都得以产生,成了老师和同学眼里的“差生”,从而使孩子产生对学校、对学习的厌恶、厌烦情绪,这种“小学化”的教育方式好比拔苗助长,孩子本来是棵好苗苗,却被大家急功近利的做法给“拔”得“蔫”了甚至 “枯”了。
早期教育和学前教育的区别在哪里
早在前几年学前教育就开始热门了,到目前为止,幼儿老师还是供不应求,随之而来的早教机构也开始在中国广泛的延传开,很受家长们的欢迎。 学前教育主要是针对3~6岁的儿童,主要是幼儿园这块的教育。早教机构对儿童的教育就不同了,早教机构在国内也有很多家,我比较熟悉的华夏童年就是一个在国内有知名度的早教机构。华夏童年是针对0~6岁的孩子进行的教育,它跟学前教育的不同之处有很多,比如:教育的对象不一样,教育的方式不一样,教育的理念也不完全相同。
华夏童年的早教办得很具特色,规模也相当大,据我了解,华夏童年教育集团目前已有四百多家加盟园所了。华夏童年的特色课教育也相当规范,尤其是蒙台梭利教育课程。 目前学前教育也很火热,不少的幼儿园在对儿童进行学前教育的基础上也开设了特色班,从而为园区引进更多的生源。学前教育主要的课程有专业课程,比如:儿童心理学,儿童教育学等;技能知识,比如:舞蹈、钢琴、美术、音乐等,而华夏童年不仅仅开设了学前教育的主要课程,还开设了很全面的特色课程,这些特色课程包括蒙台梭利教育,感觉统合训练,亲子教育,奥尔夫音乐教育等课程。 学前教育在国内有很大的发展前景,这是不可忽略的。同时,早期教育也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想两者会很好的融合在一起的。
幼儿园的学前教育别小学化
幼儿园“小学化”是近几年一些幼儿园为迎合部分家长的需要以及应付小学入学考试而出现的问题。幼儿园提前将小学低年级的课程内容灌输给学龄前儿童,甚至办起了提高班、特长班,节假日也给孩子加班加点。孩子学得无精打采,家长接送、复习、检查,同样疲惫不堪。而幼儿园本身对此也有苦难言:都知道儿童的天性是玩耍,但想进重点小学要考试,光会玩耍,是答不好考卷的。许多家长有要求,孩子之间也总是互相“比试”你会写多少个字,我会拼多少单词,幼儿园教一些小学的知识,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然而,变了味的学前教育,对孩子来说究竟是“良药苦口”,还是“拔苗助长”?
提前应试教育≠早期智力开发
虽然大多数家长对于儿童早期智力开发的态度已趋理性,认识到培养孩子应遵循幼儿认知、成长的规律,但仍有部分家长积重难返,认为肯给孩子“加码”的老师才是好老师,多教“正经知识”的幼儿园才是好幼儿园。于是,幼儿园也不得不迎合家长的需要,将“应试教育”体制之下的学习方法提前灌给孩子,不但模拟小学课堂的授课方法,每天布置作业,甚至还要进行大大小小的考试。
然而,这种完全不符合儿童发展规律的教育方式,非但不能对早期智力开发起到促进作用,反而会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儿童需要在游戏中学会交流、感知,玩才是孩子的天职。科学的学前教育应该培养儿童的综合能力:健全的人格、健康的身体、良好的性格、正确的行为习惯等等,应当是学前教育应当侧重的方面,这将为孩子的一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跑得早≠跑得好
常听小学低年级家长抱怨:幼儿园老师常夸孩子又聪明又听话,怎么一上学,净让老师请家长,说上课不注意听讲、纪律不好呢?会不会是得了多动症?其实,孩子上学后的变化,恰恰源于上学前的“聪明”、“听话”。
举个例子:某田径运动员为了在长跑比赛中取得好成绩,于是提前三天便站在起跑线上开始做准备动作——这个例子听起来有些荒谬,而很多家长和幼儿园却正在让孩子做这样的准备。幼儿园的教育之于一个人的成长,其作用相当于在长跑比赛前站上起跑线。过早地站在起跑线上开始准备,也许能在开始的几百米中遥遥领先;殊不知,这样很可能会提前耗尽孩子的求知欲,让孩子失去学习的兴趣。孩子提前学到了很多小学阶段的知识,正式入学后,就会因为学不到新鲜东西而感到上课很无趣;但即使不认真听讲,也会凭着幼儿园里打下的“坚实”功底而在开始的几次考试中取得好成绩,长此以往,孩子会觉得上课听讲并不重要,良好的学习习惯无法养成,必然会影响日后的学习。
这样的孩子,还能在长跑中获胜吗?
“艺多不压身”≠填鸭式灌输
月月的妈妈是英语老师,爸爸是英语兼法语翻译。妈妈从月月牙牙学语的时候,就开始用英语和女儿对话。3岁时,爸爸又开始教月月法语。到4岁时,聪明的月月竟然能做到和妈妈说英语、和爸爸说法语、和小朋友说普通话。这让年轻的父母欣喜不已,又开始教她日语。然而,到快上小学时,6岁的月月竟突然一句话都不说了。经检查,医生诊断月月得了“失语症”。原因就在于她同时学习的语言太多。医生说,好在发现比较早,只要通过一段时间的心理治疗就能恢复。
月月的悲剧不得不引起家长的反思。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出类拔萃,于是尽其所能将自己掌握的“十八般武艺”全部教给孩子,且告诉孩子“艺多不压身”。但这种填鸭式的“早教”,往往轻则影响孩子的幸福,重则毁掉孩子的健康。
与其押上孩子的健康和幸福做赌注,希望换取孩子长大后的成功,不如顺其自然,给孩子一个正常的童年——因为再多的成就,也不能把失去的东西补偿回来。
值得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早教专家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教育部门也纷纷出台规定禁止小学招生举办以考查知识为目的的入学考试。希望孩子们能真正地减轻负担,自由成长,健康快乐地度过金色童年。
学前教育的成考专业
培养目标
学前教育专业培养具备学前教育专业知识,能在托幼机构从事保教和研究工作的教师学前教育行政人员以及其他有关机构的教学、研究人才。
主干课程
教育学、教育史、教育学概论、普通心理学、人体解剖生理学、教育社会学、学前卫生学、儿童发展心理学、声乐、舞蹈、美术、学前教育学、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心理学、幼儿保健学、幼儿教育研究方法,教育统计学,人体解剖生理学,游戏学原理、教师口语等。
就业前景
随着婴幼儿生育高峰的临近,使得“幼儿园短缺”、“幼师短缺”等问题再一次进入大众视野,婴幼儿家长对此更是颇为担忧。“2007年我们国家要求儿童入园率需达到80%,但到2008年我国儿童入园率才达到47%,这个数字跟国家的要求是不相符合的”,幼教专家说:幼儿园短缺和幼师短缺是有一定关系的,“2011年北京市现有的资源只能满足一半的学生入园,也就是刚刚满足了50%的幼儿的需求,幼师的缺口一直以来都是基本存在的。”
孩子不上幼儿园父母需要做好这些事
上幼儿园益处多多 应重在玩耍
跟托儿所相比,幼儿园接收的孩子年长一些,而且不光提供托管服务,还重在早期教育。在幼儿园里,专业的幼教老师教三四岁的孩子识字、算术等,现在热门的“双语”、“国际”幼儿园还强调外语启蒙。
大量研究显示,学前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有益,不但让他们提前熟悉学校的环境,为以后长达十几二十年的求学生涯做好准备,还提供了发展社交技能等重要生活能力的机会。教育方法得当的幼儿园对孩子的学习可产生长远的积极作用。美国哈佛大学教育学研究生院前院长、教育学教授凯思琳·麦卡特尼博士称,在学前教育机构里,孩子接触到数字、文字和图形,而更重要的是学会与人交往,通过和其他孩子相处学会分享和参与。
暨南大学医学院附属脑科医院心理行为科首席专家、主任医师郭沈昌教授认为,最好让孩子上幼儿园,因为小孩愿意跟小孩一起玩,从中学习人际交往,这比学唐诗、英语还重要;幼教老师不光会唱歌跳舞,还懂得孩子的心理发育特点,培养孩子的良好生活习惯,指导他们进行互动交流。幼儿园的良好环境让孩子懂礼貌,守规矩,例如小孩随地大小便、吐痰,就会受到同伴的压力和老师的管教。
现在幼儿园、学前班的孩子面临不小的学习压力,要提前学语数英等知识,而且还要定期测验。这些做法有拔苗助长之嫌,研究显示在学前阶段应以玩耍为主,对大脑的发育起到关键的作用,可增强学习成绩,对身心发育都有很大帮助。美国语言学及儿童教育专家安·登斯莫尔博士认为,学前教育要有恰当的、有老师指导的玩耍活动,从而培养谈话技巧,分享复杂的想法。她建议,家长要找教学以玩耍为中心的学前教育机构。
家庭条件较差 孩子上幼儿园最受益
孩子有没有必要上幼儿园?这个问题没有“一刀切”的答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孩子不上幼儿园的话,在家得到怎样的学习机会和成长环境。
学前教育对于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孩子具有重大意义。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的一个研究追踪了600对双胞胎,其中一个孩子参加了学前教育,另一个孩子没参加,研究人员发现前者在一年后数学和阅读的测验成绩比后者高出一截。这说明,学前教育能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孩子在教育上的劣势。究其原因,可能是家庭贫困、妈妈的受教育程度低的孩子上幼儿园后,每日有机会与其他孩子一起和老师进行长时间高质量的互动。
怎样才能让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发育
据调查,学前儿童由于营养条件和医疗保健条件的改善,身体状况一般为良好,但是心理问题趋势比较严重的。有1/4的儿童出现了不同程度上的新体偏异症状,其主要表现为:精神过度兴奋、焦虑或者是抑郁;少数的儿童有精神病的倾向。?所以加强学前期儿童的心理卫生工作是十分重要的。
学前期儿童的心理卫生工作主要包括消极和积极两个方面,消极方面主要是是预防各个阶段儿童心理问题的发生;积极方面主要是加强儿童的早期教育,加强精神锻炼,促进儿童心理健康。
学前期儿童受环境特别是家庭环境的影响很大。大多数人发现:在赞扬中长大的孩子是学会了自负的,在羞辱中长大的孩子学会了自卑的,在忍耐中长大的孩子会学会容忍,在争吵中长大的孩子学会了诡辩,在埋怨中长大的孩子学会了嫉妒,在缺乏温暖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学会了诡辩冷漠……。父母应该给孩子更多的家庭温暖,跟多的亲人、父母的爱,要让孩子学会自尊、自信,要让他们学会公平、友爱。
学前期是儿童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他们的脑细胞将达到承认的水准,脑重、脑体积也会接近于成人;神经纤维较多,所以神经通路会比成人更加容易接通;年的新陈代谢活动会比较旺盛。而这一时期加强刺激,实施各种的教育加训练,更有利于建立各种神经反应经络,让脑活动的活跃起来,开发智力。
也有一些科学家指出:2-3岁是学习口语的最佳时期;三岁将进入学习数学的最佳状态;3-5岁是培养音乐天赋的最佳时期;耳-5岁则是学习书写绘画的最好时光。根据孩子的智力发展那的情况,实施相应的教育课程,对开发儿童的治理是有很大帮助的。早期阶段可以利用孩子“模式识别”能力,增加语言、音乐、棋艺等方面的教育内容,让孩子从小就在这些方面形成“模式”而深刻在脑海中,对他们以后的学习和发展大有裨益。这一时期父母或幼教人员示范作用很重要,对孩子影响较大。
而这一时期的儿童经手的一些精神锻炼也是很重要的,适度增加一些困难的环境,锻炼孩子适应环境的能力;让孩子多交一些同龄的朋友来锻炼孩子的交际能力。还可以给孩子安排一些训练心理承受或者是胆量之类的锻炼,可以促进孩子的心理健康的发育。
学前教育的发展前景
我国的早教市场在1998年开始萌芽,经过10多年的发展,早教机构已经走过了一波迅速扩张期。以东方爱婴、红黄蓝等为代表的本土早教机构和以金宝贝、天才宝贝等为代表的海外品牌共同占据着当前的早教市场。
据《前瞻中国学前教育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显示,2010 年,我国共有幼儿园15.04万所,较上年增加1.22万所;在园幼儿(包括学前班)2976.67万人,比上年增加318.86万人;幼儿园园长和教师共130.53万人,比上年增加17.75万人;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56.6%,比上年提高5.7个百分点。
但总体上看,学前教育仍是各级各类教育中的薄弱环节,教育资源严重不足,城乡发展不平衡,师资队伍不健全,一些地方“入园难、入园贵”问题比较突出。
“十二五”时期,学前一年毛入园率提高到85%。到2020年,学前教育一、二、三年毛入园率分别达到95%、80%、70%。
充实队伍,强化师资。幼儿是娇嫩的花朵,幼师是护花的园丁。截止到2013年4月全国在园幼儿近3000万,幼儿教师只有130万,有较大缺口。今后10年,我国学前三年适龄儿童人口将增至约5000万。必须扩大充实幼儿教师队伍,完善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培训体系,办好中等幼儿师范学校和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建立幼儿园园长和幼儿教师培训体系。今后3年,教育部将对1万名园长和骨干幼儿教师实行国家级培训,5年内各地将对园长和幼儿教师进行一轮全员专业培训。依法落实幼儿教师的地位和待遇,切实维护幼儿教师权益。
加大投入,保障经费。2013年,学前教育经费占全国教育经费总量比重一直在1.2%至1.3%之间徘徊,远低于3.8%的世界平均水平。必须将学前教育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新增教育经费要向学前教育倾斜,今后3年要有明显提高,为破解入园难铸牢“资金链”。中央财政已设立专项经费,2011年将投入30亿元,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和民族地区发展农村学前教育。
此外,还必须强化幼儿园准入、安全、收费和保教质量等方面管理,合理制定公办园收费标准,加强民办园收费管理,坚决查处乱收费。
学前教育专业主要是针对0--6岁学前儿童的一种教育。它包含儿童心理、营养保健、儿童教育等方面的知识。随着社会的进步,家长们越来越重视孩子教育,特别是早期教育的投资。这就直接导致了学前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和这个专业良好的就业情况和薪酬待遇。本专业的大专、本科生更是供不应求,可以供职于大中型幼儿园、早教机构或相关幼教行业。如婴幼儿音像、书籍、服饰行业等。
学前教育是21世纪幼儿教育的大趋势。据最新的《中国人口统计年鉴》显示,中国0~3岁的婴幼儿共计7000万人。2004年全国在园幼儿达到2089.4万人,同比增长了4.5%;幼儿园比2003年增加了4638所,增长率为4%。幼教事业具有广阔的市场潜力,与之配套的幼儿教师和管理人员的需求激增,幼儿师范毕业生供不应求。尽管各地一些院校增设了学前教育专业,但仍不能满足整个社会的需求。
三岁到六岁幼儿的学前教育
三岁到六岁幼儿的学前教育内容简介之一: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
怎么一开始就要教孩子劳动呢?很多父母都不是很理解,因为劳动不仅可以开发孩子的大脑智力,还可以很好的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锻炼孩子的身体,只要有了身体,孩子以后的学习也就不再是问题了,劳动最光荣,因为简单的劳动可以让幼儿学会正确的对待生活,还可以适当的帮助父母减轻压力。例如:扫地、拖地、摆放鞋子、整理衣服、浇花、擦桌子等等的简单劳动不会让孩子累坏的,只会帮助孩子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的。养成良好的习惯对于孩子的一生都是受益匪浅的,小到做什么事情都不用求人,大到做事情可以为家庭减轻压力,还可以为父母分担一些家务活和思想上的压力,对于劳动一定要让孩子在三岁到六岁之间去学习,这段时间学习可以让孩子终生受益。
三岁到六岁幼儿的学前教育内容简介之二:培养艺术特色,挖掘孩子的潜能
三岁到六岁之间是孩子大脑发育的高峰期,此时培养的艺术特色可能会影响孩子今后的学习生涯的,尤其是艺术特色在这个阶段可以很好的进行培养,挖掘潜在的能力,让孩子的生活更加的丰富多彩,还可以很好的丰富孩子的业余生活,陶冶孩子的情操,让孩子的个性更加的温和,可以被社会所认可。在孩子三岁到六岁期间一定要细心的发觉孩子的兴趣爱好到底是什么就可以往这个方面去学习和认知,尤其是艺术特特色可以有效的帮助孩子增强自信心和展现自己的才华,让更多的人受到影响,也会结交到一群和自己有着共同爱好的朋友,生活就会更加的有意思。利用周末的时间和在幼儿园的老师意见的反馈,让孩子可以更好的学习知识,去舞蹈兴趣班、音乐兴趣班、写字、绘画等等的各种各样适合自家孩子个性特征和孩子喜欢的项目去进一步的学习和深化,这样可以更好的帮助孩子丰富童年生活。
三岁到六岁幼儿的学前教育内容简介之三:减轻孩子的生活压力和思想负担
有些父母为了可以让孩子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尽可能的让孩子去各种各样的机构培训,项目繁多,孩子也很不耐烦,又学习不到什么知识,这样对于孩子的成长只会是一种压力和负担,这时候就要让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摒弃父母灌输的多余的压力,从多个方面去进行学习和探讨,例如:孩子喜欢跳舞,可以让孩子多学习几种舞蹈,但是不要让孩子一会学习舞蹈,一会学习绘画,这样会混乱了孩子的思想,对孩子的发展也是非常不利的。给孩子减压就是给自己减压,一定要让孩子快乐而有效的过着童年,不要让孩子的童年成为一种压力和包袱。
为什么学前教育很重要
三岁是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学前教育最重要的时候。这时教的是孩子的行为习惯、做人及做事的原则、自理能力的培养。一旦孩子的性格形成,不去及时纠正不良行为,隐患将随终生。
学前教育会为将来的课堂学习打基础。学前教育就是为了将来孩子九年义务教育做一个基础。让孩子有如课堂教育一些坐息时间及生活有规律及集体意识,这是单一的家庭教育所无法给予的。
学前教育包括交际、情感、求知诸多内容。有很多人会以成人的意识来看待学前教育。功利性很大,只看到表面,却没看到隐性的内容。学前教育不是以提升能力为主。而是以全面培养孩子性格及行为习惯为主的。有些可以说是受益终生的。比如交往能力,人的成功是百分之七十的交往,百分之三十的知识。交往力是学前教育很重要的一部分。
学前教育是每个家庭所要面临的问题。现在大多数家庭是421家庭。独二代教育,尤其是学前教育刻不容缓。但是大多数家庭教育孩子都存在很大的问题与通病。这个不得不去正视。
思想决定性格。性格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态度,态度决定成功。想让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成功的人,那么就要在学前教育中投入时间与精力。与幼儿园配合给孩子一个良好成长环境。
学前教育的发展历史
80年代以来,世界发达国家学前教育目标有一个明显的变化,那就是由"智育中心"向注重整体发展方向转变。60年代,美、日、苏等国在冷战和“知识爆炸”等因素的压力下,都以高、新、难等原则进行中小学课程改革,教学内容逐级下放。尤其是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关于儿童早期智力发展的观点,受到许多国家的重视,加强早期智力开发成为美、苏、日、德等国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这种情形下,人们倾向于把早期教育误解为早期智力开发,导致"智育中心",忽视学前儿童社会性和情感的发展。
随着冷战时代的结束和人文主义教育观的复归,80年代以来,各国教育工作者都呼吁要纠偏。
1985年6月在日本召开的“日、美、欧幼儿教育、保育会议”的中心内容,就是要求从"智育中心"转向幼儿个性的全面发展。人们意识到,各育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社会和情感问题应被看成智能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990年`4月,日本开始实施新修定的《幼儿园教育要领》,明确地将人际关系、环境、表现列入幼儿园的教育内容中,以纠正偏重智育的倾向,促使儿童在天真、活泼、幸福的气氛中得到良好的发展。美国幼儿教育界也普遍重视通过社会教育促进幼儿智力、社会交往能力、价值观和自我意识的发展。
但是,智育中心的问题并没有因此而得到根本的解决。由于家长们望子成龙心切,社会也要求高层次的人才,成人仍对幼小的孩子寄予过高的期望。在儿童很小的时候,人们就对他们进行某一学科或某一方面如计算、阅读、体操、芭蕾、钢琴、健美、武术等方面的教育。这种单一的技能技巧训练有着明显的片面性,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无视儿童的兴趣,强制行事,过于正规和严格,给幼儿个性的发展带来不良影响。因此,各国教育专家认为,尊重。研究和了解幼儿的特点,提供适合他们发展的教育,仍然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他们主张让儿童通过自然经验、社会交往和游戏等方式自发地、自主地去学习。
不分年级教育在世界发达国家已成为影响现行教育改革的一种重要潮流。1990年,法国政府颁布关于建立初等教育3年制学习阶段改革计划的法令,进行打破传统的年级概念的改革尝试。其做法是:将2至11岁儿童的教育分为3个阶段,每个阶段一般由3个学年组成。每一个阶段称作初步学习阶段,包括幼儿学校的小班和中班,儿童年龄为2至5岁。第二阶段称作基础学习阶段,包括幼儿学校的大班和小学前2个年级,儿童年龄为5至8岁。第3个阶段称作深入学习阶段,包括小学后3个年级,学龄为8至11岁。
在美国,人们对学前教育中的混合年龄组和小学低年级中的不分年级计划的潜在作用也倍感兴趣,如90年代肯塔基教育改革法和俄勒冈州迎接21世纪教育法案,就是这种情况的反映。不分年级教育形式古已有之。到近代,年级制和班级授课制在推动义务教育的普及和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这种制度过于强调整齐划一,忽视儿童的个性差异,因而在19世纪末开始的欧美教育革新运动中就受到批评。
不分年级教育的指导思想的核心是重视儿童个体发展的差异性,允许超前和落后,使优秀学生和后进生都能获得有效发展。其次,不同年龄儿童混合在一起共同活动,通过社会交往,无论是年龄大的儿童还是年龄小的儿童,都能学到大量知识,并获得社会能力的发展。再次,不分年级的教育还促进了教师对儿童的因材施教,以及父母和教师之间相互联系的加强。最后,不分年级制有利于幼小衔接,使儿童从幼儿园教育自然地过渡到正规的学校教育。
各国学前教育事业在战后虽然有较大发展,但一般说来,正规的学前教育机构如幼儿园和保育学校等仍难以满足社会上的各种不同需要。许多国家学前教育机构的办学形式日益多样化和灵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