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经的中医认识
痛经的中医认识
从中医的角度理解痛经,可以总结为两句话,不通则痛,不荣则痛。首先,不通的原因:第一,中医强调气血运行,如果气血不通,女性就容易伤肝,容易情绪刺激,那么肝气郁结,就会气滞血瘀,气血就会运行不畅通,不畅通就会引起痛经。例如女性家里出了不愉快的事情或者吵架以后,就会引起气血运行不畅通,就造成了痛经;第二,寒凝侵袭,如果下雨天淋了雨,或者受寒感冒了就会痛经。这是因为血遇到热才会沸腾,它就运行畅通,如果遇到寒它就凝滞,它就运行的很慢。张教授举例为证,下雪天到外面跑一趟,血就会有一些凝滞,脸色为青紫的,如果在火炉旁边烤火,脸就是红的,血液循环会很快。不荣则痛的原因有两点:第一,月经出现后,由于气血不够,不能荣养这个冲脉、任脉、子宫,就是没有荣养气血,运行就会不畅通。就是大病久病以后,或者产后倒流血,它的血亏了,血不够了,所以它就营养不了子宫,冲脉,任脉,所以来月经的时候就疼痛,这种痛多半是在月经完了以后痛;第二,如果平时流产次数太多,多产,房劳,伤了肾精,精液不够,肾精不够,血也亏了,那胞宫里边就空虚,冲脉、任脉就没有营养,所以就会痛经。
中医治疗痛经分两步:第一步,行气活血止痛,不管是寒痛,气滞痛或者是别的痛,都是运行不畅通,所以都要行气活血止痛,目的就是减轻患者的疼痛,第二步,就是辨证论治,什么原因引起的,就叫辨证论治,找它的原因,来辨证论治,慢慢的治。
中医如何认识甲亢
甲亢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多食、消瘦、怕热、多汗、心悸、手抖、易怒、突眼、甲状腺肿大等,实验室检查可发现基础代谢率增高,血中甲状腺激素增多,甲状腺吸131碘率增高等。该病在人群中的患病率约为1%~3%,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更多见于青年及中年女性,女性甲亢病人是男性的4~6倍。
发生甲亢有很多原因,但主要是由以下四种情况造成的:一是甲状腺自身发生病变肿大,引起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如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Graves病)、甲状腺长有结节的毒性结节性甲状腺肿;二是甲状腺炎或甲状腺肿瘤导致甲状腺细胞被破坏,甲状腺激素释放进入血液;三是过多地服用了含碘的药物或食物引起的碘甲亢,或过多服用了甲状腺激素引发甲亢;四是继发性甲亢,主要见于头部垂体瘤,导致垂体前叶分泌过多促甲状腺激素,对甲状腺过度刺激引起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其中最常见的是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伴甲亢,占80%~90%,其次是毒性结节性甲状腺肿和各种甲状腺炎。
中医对结肠炎的认识
中医对结肠炎的认识:结肠炎属于慢性的肠道疾病,对结肠炎患者的身体有很大的困扰,因此及时的进行治疗才能早日摆脱此病的困扰。而关于慢性结肠炎的认识分为西医和中医,今天我们要说的就是慢性结肠炎的中医认识,希望可以提高患者对此病的认识程度。
(1)腹泻型:
泄泻、大便不成型、腹痛、便血、粘液便、脓血便、肠鸣及排便不畅、不尽、里急后重,伴有消瘦、全身乏力、恶寒、头昏等症。
(2)便秘型:
大便秘结,如羊屎样,排便不畅、不尽,甚则数日内不能通大便,有一部分患者原有长期腹泻史,伴有腹痛、消瘦、口干、腹胀贫血等症,易恶变。
(3)腹泻便秘交替型:
大便时干时稀、时有粘液、便血,伴有腹痛、腹胀等症。
中医对结肠炎的认识:慢性结肠炎在中医上主要是上述的三种类型,患者要根据自身的症状选择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法。另外,慢性结肠炎患者要养成科学的饮食习惯,加快身体的康复
痛风的中医认识
中医对痛风的认识由来已久,元代丹溪的《格致余论》曾提到,“痛风者,大率因受热已自沸腾”。中医认为痛风的发病原因包括外感风寒和先天禀赋,先天禀赋不足,会导致肾气亏虚和脾胃功能失常,也是导致痛风发作的根本原因,临床表现为局部关节红肿热痛,多发的关节部位在第一跖趾关节,也就是在脚的大拇指位置,还有踝关节,膝关节,肘关节,腕关节,这些关节都会发作。
中医将痛风大致分为五型,包括湿热蕴结型,寒湿痹阻型,肝肾不足型,痰瘀痹阻型以及寒热错杂型。临床上则分为发作期和间歇期。痛风的发作期是一个急性的表现,突发关节局部会出现红肿热痛,活动不灵,肿胀,如果到了间歇期,一般疼痛已经缓解,遗留下来的多是高尿酸血症,有的病人可能还会遗留一些关节疼痛。
中医治疗痛风的方法分为内治和外治,内治就是通过中医的辨证论治来辨证分型,根据不同的证型来进行治疗,除了服药以外,中药还有一个特色就是外治法,还可以进行杂合以治,也就是将内外的方法融合在一起,外治包括外敷,外洗以及痛风贴来进行治疗,除此之外,火针放血疗法也可以治疗痛风。
痛经中医治疗
(1) 气滞血淤: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坐卧不宁,月经量少或经行不畅,经色紫黯,有血块,血块排出后痛减,平时烦躁易怒,胸胁乳房作胀,舌质紫黯或舌边有淤斑淤点,脉弦或弦涩。
治法:理气活血,化淤止痛。方药:枳壳、元胡、乌药、制香附、当归、川芎、红花、丹皮、炒五灵脂各,O克,赤芍15克,桃仁12克,炙甘草6克。
中成药:调经姐妹丸。
2)寒凝血淤:经前经期小腹冷痛或绞痛,得热痛减,拒按,经量少,色紫黯,有血块,块下痛减,畏寒肢冷,舌质紫黯或有淤斑淤点、苔白滑,脉沉弦或沉紧。治法:温经散寒,活血止痛。
方药:炒小茴香、干姜、肉桂、川芎、生蒲黄(包)、五灵脂、元胡、制没药各10克,当归、赤芍各15克。
中医对尿崩症认识
中医学虽无“尿崩症”之命名,但是古代医学典籍《外台秘要》引《古今尿验》中有类似此症的记载:“渴而饮水多、小便数,有脂似麸皮甘者,皆是消渴病也。”《诸病源侯论》说:“遗尿者,此由膀胱虚寒,不能约水故也。”临证中,此类病人多无“尿甘”之征象,只是饮多、溲多。因此,认为此病乃是属于下焦虚寒,膀胱不能制约,肾关门不利之尿崩症。
《内经》指出“肾为胃之关”,脾阳有赖肾阳之熏蒸而腐水谷。故患者多神疲畏寒,主要为精血不衰虚,阳气不得温养之故。肾阳虚弱,下焦虚惫,肾之摄纳不固,约束无权而见小便频繁,饮多溲多。形体衰弱、头晕腰酸、两足无力为肾气疲惫,外不能充盈肌肤,内不能输步气血,舌质多淡、脉沉细,尺脉尤甚,均为肾气虚弱之症。《仁斋直指方》云“下焦虚寒,不能温制水液,则苗出不紧”。此病乃属肾阳虚衰,下脚虚寒。
所以,在治疗终以《景岳全书》中的“巩堤丸”治疗。因为本药丸中以大量的温肾固涩药,治肾阳虚衰关门不利之症颇为合拍。因此,在采用原方的基础上加以山药、党参以补原方不足,加以益气健脾之功。脾气健旺,命门火足,肾气充盈,膀胱自藏,小水的制,故堤围既固,洪水无以泛滥成灾。
尿崩症一烦渴狂饮、尿频量多为主要特征,病程久者可伴体形消瘦、疲乏无力、食欲不振、皮肤干燥、毛发枯黄、头晕目眩、失眠多梦、耳鸣耳聋、腰膝酸痛、肢体麻木、心悸怔仲、大便秘结或五心烦热,男子阳痿遗精、女子月经不调,甚者神昏谵语、昏睡不醒等临床表现。辨证当分为阴虚燥热,但应区别孰轻孰重,治疗总以养阴生津,润燥清热,固肾缩尿为为法,若阴伤及阳者,鉴于益气温阳。
治疗原则:清热泻火、养阴生津、益气养阴、生津止渴、健脾补肾、补气生津、滋阴助阳、益气固涩。
大肠的中医认识
解剖学位置
大肠居于腹中,其上口在阑门处接小肠,其下端连接肛门。大肠的上端称为“回肠”,包括现代解剖学中的回肠和结肠的上段;下段称为“广肠”,包括乙状结肠和直肠。大肠亦是一个官腔性器官,呈回环迭积之状,主要有传化糟粕与主津的生理机能。
生理机能
1.主传化糟粕 :大肠接受小肠下传的食物残渣,吸收其中多余的水液,形成粪便。大肠之气的运动,将粪便传送至大肠末端,并经过肛门有节制的排出体外,故大肠有“传道之官”之称。
2.大肠主津 : 大肠接受小肠下传的含有大量水液的食物残渣,将其中的水液吸收,使之形成粪便,即是所谓的燥化作用。大肠吸收水液,参与体内的水液代谢,故说“大肠主津”。
机能失常
大肠传导糟粕机能失常,则出现排便异常,常见的有大便秘结或者泄泻。若有湿热郁结大肠,大肠传导机能失常,还会出现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脓血等病症。
大肠主津机能失常,则大肠中的水液不得吸收,水与糟粕俱下,可出现肠鸣、腹痛、泄泻等病症,若是大肠实热,消烁津液,或者大肠津亏,肠道失润,又会导致大便秘结不通。
中医对颈椎压迫神经性头痛的认识
1.感受外邪多因起居不慎,坐卧当风,感受风寒湿热等外邪上犯于头,清阳之气受阻,气血不畅,阻遏络道而发为头痛。外邪中以风邪为主,因风为阳邪,“伤于风者,上先受之”,“巅高之上,唯风可到”。但“风为百病之长”、六淫之首,常挟寒、湿、热邪上袭。
2.情志郁怒长期精神紧张忧郁,肝气郁结,肝失疏泄,络脉失于条达拘急而头痛;或平素性情暴逆,恼怒太过,气郁化火,日久肝阴被耗,肝阳失敛而上亢,气壅脉满,清阳受扰而头痛。
3.饮食不节素嗜肥甘厚味,暴饮暴食,或劳伤脾胃,以致脾阳不振,脾不能运化转输水津,聚而痰湿内生,以致清阳不升,浊阴下降,清窍为痰湿所蒙;或痰阻脑脉,痰瘀痹阻,气血不畅,均可致脑失清阳、精血之充,脉络失养而痛。如丹溪所言“头痛多主于痰”。饮食伤脾,气血化生不足,气血不足以充营脑海,亦为头痛之病因病机。
4.内伤不足先天禀赋不足,或劳欲伤肾,阴精耗损,或年老气血衰败,或久病不愈,产后、失血之后,营血亏损,气血不能上营于脑,髓海不充则可致头痛。此外,外伤跌扑,或久病人络则络行不畅,血瘀气滞,脉络失养而易致头痛。
认识癌症 中医教你正确认识癌症
一、中医对癌症的认识
1、病机基础
关于癌症的病因病机,历来说法较多,但多不外乎内虚外邪。痰、瘀、热、毒、虚等因素均与癌症有关,因此癌症的临床表现变化多端,甚至可能在同一时间、同一机体内出现截然相反的病理现象。而厥阴经为两阴交尽之经,具有寒热错杂、虚实夹杂的特点。中医认为,癌症的临床症状特点正与厥阴病的特征不谋而合,进而认为癌症的病位在厥阴,病机基础在于“阴阳气不相顺接”。
2、病机转化关键
专家认为,“癌”不是某种组织或某种结构,而是人体的一种状态,体现的是人体内部、人体与外界环境的平衡。在“阴阳气不相顺接”的基础上,人体正气会逐渐亏耗,而癌毒也会因之而生。但癌毒的产生与正气的亏耗并不是必然出现癌症。
当人体正气尚能遏制癌毒时,人体就不会出现癌变,若相反,癌变就会发生。因此正气耗散与癌毒扩散趋势的互相转化、互相影响是癌症进展、肿瘤转移的重要原因。
3、病机的外在表现
在“癌”这种状态下,人体就会呈现出一系列的病理表现,如气滞、血瘀、痰凝等,这些病理表现与癌毒一起耗伤正气,使正常的气血转化为“恶气”、“恶血”,最终导致“癌瘤”的出现。
二、中医治疗癌症的关键点
1、癌毒的根源
铲除毒根即消除肿瘤,这是治疗癌症最直接的手段。
2、人体内环境
气滞、血瘀、痰凝等为肿瘤发病提供了土壤环境。放疗、化疗之后,癌细胞的生长、扩散速度反而加快的现象并不少见,这正是由于放疗和化疗虽然在短时间内抑制了癌细胞的生长扩散,却也破坏了人体的内环境,反而更利于癌细胞的生长。
3、“种子”
当正气耗散,不能制癌毒时,癌毒会逐渐扩散,在病态的人体内环境的帮助下,把正常的细胞转变为癌细胞,肿瘤就会扩散。这个过程中,正常细胞就充当了癌变的“种子”。
经期小腹胀的注意事项
妇女在每次经期前或经期后,出现小腹胀痛,甚者感到恶心、呕吐、无法正常作息,在中医称为痛经。中医认为,月经来潮,冲、任、气、血变化急剧,血海由满而盈,由盈而溢,由溢而虚,此时若体质上有寒热虚实偏盛,就易受外邪侵入,加上器质性的因素干扰,致冲、任、胞宫、气、血运行不畅,失於濡养,形成不荣而痛。
自月经初潮起,就应学习、了解一些卫生常识,对月经来潮这一生理现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消除恐惧及紧张心理,可预防原发性痛经产生或提高痛阈减轻疼痛程度。注意经期及性生活卫生,防止经、产期间上行感染,积极预防和治疗可能引起经血潴留的疾病。
经期应注意保暖,忌寒、凉、生、冷刺激,防止寒邪侵袭;注意休息、减少疲劳,加强营养,增强体质;应尽量控制剧烈的情绪波动,避免强烈的精神刺激,保持心情愉快;平时要防止房劳过度,经期绝对禁止性生活。
经期要注意饮食调理,经前和经期忌食生冷寒凉之品,以免寒凝血瘀而痛经加重;月经量多者,不宜食用辛辣香燥之物,以免热迫血行,出血更甚。而且注意别滥用药,应根据痛经的原因,辨证施治。
中医对肝癌的认识
从中医的角度我们可以知道,肝脏主疏泄,肝脏藏血,如果这些功能不行了,我们的肝就逐步逐步走上了肝癌。最后走上衰竭,和我们的心衰,肾衰其实道理一样。越来越多患者会选择中医中药的方法来治疗肝癌,在我国中医治疗肝癌颇受欢迎,那么我们中医博大精深,是否古代就有了肝癌的研究呢?
中国古代,大概也是有肝癌的。当然,还没有从出土的尸体中发现过肝癌。
至于肝癌常见的其他症状,像黄疸、腹水,中医书中也早有描述。黄疸都归于“黄疸门”中,腹水则称为鼓胀。
从中医古籍中,可以发现一些类似有癌征候的描述。在中医最早的一些书籍中,描述一种叫“息贲”的病,它的征候是:“在右胁下,覆大如杯”。还有一处叫“肥气”的病,也是“在胁下,若覆杯”。很可能都是描写肝区的肿块。
中医历代的书籍中,还有一些医案,也很像肝癌。大约在元代,十三世纪时,有一位名医叫罗天益,他治疗过一位病人。“病积”,也就是有腹部肿块的意思。症候是“脐左连胁如覆杯”,有一个较大的腹块。“腹胀如鼓,有青络脉,喘不能卧”,指出腹水很多,已经不能睡平,腹壁可见明显的静脉。“自利完谷”,腹泻得厉害。“日晡潮热、夜有盗汗”,很像肿瘤热。肝癌的肿瘤热,常见的就是下午发热,夜间大汗出。
再举一个例子。清代雍正、乾隆时一位医生,叫陈士铎,他记载了一个病例。病情是“胁痛之极,手按痛处不可忍”,还有“两胁胀满”、“发寒、发热”。他称这种病叫“肝痛”,认为是“肝叶生疮”。当然,都没有病理,那时候也不会有。事实上,原发性肝癌没有经过探查而要有病理证实,还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后的事。尽管没有病理,但症候是像的。更重要的是,治疗这类病的一些原则,确实还在目前的临床上应用。
上面所举罗天益的一个例子,就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治疗原则,叫做“养正积自除”。这是在金元时代,他们那个学派所提出的一个观点和治则。
多数肝癌病人,确实就是“虚中有积”。也就是身体脏器虚损,而又有“积”――癌肿。癌病人的虚,在其初起和中晚期,以脾虚为主。因此健脾治疗,在肝癌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脾虚,所以有胃口不好、消化不良、腹泻便溏。脾虚会引起“气滞”,而有腹胀、胁痛等。脾虚气滞又会引起“湿”、“热”,而有肿瘤热、黄疸之类。也会有“血瘀”,而有肝区疼痛,手不可按的情况,已是相当后期了。治疗就是根据这些病机变化。以健脾为主,同时再配合理气,或者化湿、清热等药物。
治疗肿瘤,中医有很多治则。而治疗肝癌,“养正积自除”是最主要的一个治则。为什么呢?可以再引一段罗天益的话:“养正积自除,犹之满座皆君子,纵有一小人,自无容地而出,今令真气实,胃气强,积自消矣。”而且《内经》云,“大积大聚,衰其大半而止,满实中有积气,大毒之剂尚不可过,况虚中有积者乎?”
小编提醒肝癌患者不要紧张,不要有压力,首先我们要从心态上来藐视它,到正规的医院去接受正规的治疗,一定要养成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注重生活中的细节,这样有利于病情的好转。相信会有治好的一天。
中医对痛风的认识有哪些
《灵枢贼风》篇记载了中医对痛风的最早认识,李东垣、朱丹溪首先提出 "痛风"一词。痛风的病因、诱因的初步探讨最早见于《灵枢》,认识到痛风患者可 不因外感风寒之邪或其他邪气而突然发病。《金匮要略》认为痛风的形成,主要在 于先天禀赋不足,脾肾功能失调,复因饮食劳倦、七情所伤等酿生湿浊、痰浊流注 关节、肌肉、骨骼,致气血运行不畅;气血失畅,瘀血凝滞,痰瘀交结而致关节肿 大畸形。痛风的病位初期表现在肌肤、关节之经脉,继而侵蚀筋骨,内损脏腑。病 的性质为本虚标实,以脾肾亏虚,睥运失调,脏腑蕴热为,在出现症状之前即有先 天脾肾功能失调。以湿浊、毒邪、痰瘀为标,病久不愈,损伤脾肾,致脾肾阳虚, 浊阴毒邪内蕴,发为"关格"之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