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患者冬季清晨应养神5分钟后再起床
心血管患者冬季清晨应养神5分钟后再起床
那么在冬季,心脑血管病患者应怎样注意生活中的保健和饮食营养呢?为此,王振涛为心脑血管病患者开出了冬季保健处方:
首先,在医生的指导下,科学合理的用药是预防疾病发作的关键。同时,要注意生活中的自我调节,其中包括:
慢起床 应在清晨醒后养神5分钟后再起床活动。因为清晨人体的血管应变力最差,骤然活动易引发心脑血管疾病。所以,老年人在睡眠醒来时须先在床上躺一会儿,待“醒透”后再缓慢起床,以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冬季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原因都与血压的骤然波动有关,因此,有高血压病史者,保持血压平稳,防止血压波动至关重要。保持血压平稳的关键:定期监测血压,规范服药,高血压病人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降压药物的调整。另外,冬季时第一次服药一定要在晨起时服,不要吃完早饭再服。
生活规律,注意保暖 冬季早晚温差较大,中老年人在锻炼时应有适宜的“温度缓冲”,不要过早去晨练,最好在早饭后9~10点钟风和日丽时再锻炼,多晒晒太阳可促进钙质合成和吸收,在外出活动时还要注意添加衣服,尤其要重视手部、头部、面部的保暖,宜戴口罩、手套和帽子。因为这些部位受寒,可引起末梢血管收缩,加快心跳或冠状动脉痉挛。
适量运动 要根据身心情况锻炼身体,每天有氧运动不少于30分钟,注意不要选择爬山、跑步、打球等激烈运动项目。同时,运动锻炼要有一定的强度,要持之以恒,一般每周不少于3次,每次20~40分钟,运动量以不增心率为宜,或心率虽明显增加,但经休息片刻后,便逐渐恢复正常,且不伴有胸闷、气短、咳嗽、胸痛等,自我感觉良好为宜。同时要保持大小便畅通。避免情绪大起大落。此外王振涛建议:高血压病人,一定要定期复诊。
心血管患者冬季七大注意事项
1、忌着凉
冬季是心血管疾病高发期,因为寒冷常常引起老人冠状动脉收缩,导致心肌缺血,加重心脏负荷。
对策:血管不好的老人外出要随时注意保暖。
2、忌外出过早
冬季清晨,是室外温度最低时间段,外出易引起来感冒咳嗽,易引发心脑血管疾病;并且太阳没出来之前,空气的氧含量过低,外出锻炼,会造成血液供氧不足,易诱发心血管疾病。
对策:冬季老年人最好选择上午10点后,太阳出来了到室外活动。
3、忌蒙头睡觉
冬季很多老人怕冷,就会蒙头睡觉,但蒙头睡觉会使被窝内氧气含量减少,二氧化碳等增多,使正常呼吸受到影响,甚至造成窒息,或诱发心血管病。
对策:心血管不好的老人,正确的睡眠方法是:右侧卧位,低枕,头露被外,双腿屈伸。
4、忌睡醒就起
老人冬季早上醒来之后,如果立即就起床,常常会导致心绞痛发作。
对策:老人睡眠醒来必须先在床上躺一会儿,待“醒透”后再起床。
5、忌洗澡时间过长
老人怕冷,洗澡时常常水温较高。但较高的水温,会产生大量的水蒸气,这就会造成空气中氧含量不足,心脏不好的老人血液就会供氧不足,从而引发心血管疾病爆发。
对策:洗澡时间最好控制在10~20分钟之间,如果有人陪护在身边会更好。
6、忌不规律排便
排便过于用力会使腹内压力增高,回心血流量增加,心脏负荷加重,容易诱发心绞痛和心肌梗死。
对策:冠心病患者应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平时应有意识地多吃一些含纤维(尤其是粗纤维)较多的食物,如绿叶蔬菜、水果、五谷杂粮等。一旦发生便秘,切不可强行排便,而应该通过饮食或者药物来改善。
7、忌活动过量
冬季本来人体消耗的能量就会增多,如果再剧烈运动,就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而能量的供给是依靠血液,这就会增加心脏的负担。对于心脏不好的老年人,这就是致命的危险。
对策:冬季老人不宜做剧烈运动,可选择慢跑、骑自行车、打太极拳等。
冬天保护心脑血管有六忌
忌着凉
冬季是心血管疾病高发期,因为寒冷常常引起老人冠状动脉收缩,导致心肌缺血,加重心脏负荷。对策:血管不好的老人外出要随时注意保暖。
忌睡醒就起
老人冬季早上醒来之后,如果立即就起床,常常会导致心绞痛发作。
对策:老人睡眠醒来必须先在床上躺一会儿,待“醒透”后再起床。
忌外出过早
冬季清晨,是室外温度最低时间段,外出易引起来感冒咳嗽,易引发心脑血管疾病;并且太阳没出来之前,空气的氧含量过低,外出锻炼,会造成血液供氧不足,易诱发心血管疾病。对策:冬季老年人最好选择上午10点后,太阳出来了到室外活动。
忌洗澡时间过长
老人怕冷,洗澡时常常水温较高。但较高的水温,会产生大量的水蒸气,这就会造成空气中氧含量不足,心脏不好的老人血液就会供氧不足,从而引发心血管疾病爆发。对策:洗澡时间最好控制在10~20分钟之间,如果有人陪护在身边会更好。
忌活动过剧
冬季本来人体消耗的能量就会增多,如果再剧烈运动,就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而能量的供给是依靠血液,这就会增加心脏的负担。对于心脏不好的老年人,这就是致命的危险。对策:冬季老人不宜做剧烈运动,可选择慢跑、骑自行车、打太极拳等。
忌蒙头睡觉
冬季很多老人怕冷,就会蒙头睡觉,但蒙头睡觉会使被窝内氧气含量减少,二氧化碳等增多,使正常呼吸受到影响,甚至造成窒息,或诱发心血管病。对策:心血管不好的老人,正确的睡眠方法是:右侧卧位,低枕,头露被外,双腿屈伸。
“慢性子”助长寿
起得慢。清晨人体血管的应变力最差,骤然活动易引发心血管疾病。建议老年朋友起床前,先在床上闭目养神5分钟,伸伸懒腰,搓搓脚心,用手做个干洗脸,再慢慢起床。
吃得慢。唾液中含溶菌酶,可杀灭口腔病菌,预防感染。细细咀嚼能促进唾液分泌,提高免疫力。吃东西时,最好咀嚼30秒再咽下。
排便慢。老人排便如果过于着急或用力,会使直肠黏膜及肛门边缘出现损伤。特别是有动脉硬化、高血压、冠心病的老人,排便太急、屏气用力,易导致血压骤然升高,诱发脑溢血。不过,起夜排尿可慢不得。有的老人晚上有尿意,但不愿起夜,时间久了,对前列腺和心脑血管都有损害。
说话慢。平和、缓慢地说话,对老人身心健康很重要。语速太快,易使老人情绪激动、紧张,促使交感神经兴奋,造成血管收缩,引发或加重高血压、心脏病等疾病。
“火”得慢。适当发泄不良情绪虽然有利健康,但“火”来得太急对心脑血管有危险。遇到恼火的事儿,先深呼吸,在心里反复想想,再发表意见。
骑行慢。骑行是不错的锻炼方式。建议在清晨或黄昏,慢悠悠地骑一辆单车看看风景。短距离慢速骑行可锻炼心脏,强化微血管组织,防止高血压,还可增加腿部运动,加速血液循环。骑行过程中,大脑摄入更多氧气,肺部吸入足量新鲜空气,能让老人头脑清醒、心情愉悦。
老人冬季应早睡晚起
专家指出,冬季适当早睡晚起可养藏体内精气。体质较弱人群、老年人冬季太早晨练或可诱发哮喘、感冒、风寒,引发基础慢性病及心脑血管疾病。
早起锻炼应分季节
坚持早起锻炼虽好,但必须严格分清时节、气候,现在正值冬季,清晨往往寒气过重且空气阴霾、污浊,并不像人们一贯认为的清晨空气最清新。过早起床锻炼很有可能引起体质较弱的老年人多种病变,如果本身就有慢性基础病,这一习惯还可能导致慢性病病情加重。因此,老年人应该学会根据气候状况合理调整自身的作息时间,在冬季应该稍稍早睡晚起一些,这样才是正确的养生之道。
太早晨练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
中医十分讲究冬季养生,《黄帝内经》上记载: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日光,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
冬季早上寒气和浊气很盛,过早的出外活动,很容易使人体阳气受到激发而被破坏。阳气被中医认为是人体健康之源。如果遭到破坏,会影响人体免疫力,很容易诱发各种疾病。吸入过多寒气可能引起如支气管炎、流感、咳嗽等病变。另外,由于清早室内外温差较大,过早外出有可能引起心血管温度突变,造成心血管内皮收缩,出现血压升高,心脏负担过重的情况,而这对于本身有心脑血管疾病过往病史的老人来说尤其危险。
晨练前可喝杯温开水暖身
冬季应尽量选择早晨阳光出现、气温升高后再外出运动。对于体内已经养成早起生物钟、天未亮自然醒又一时调整不过来的人群而言,可以在起床之后,先喝一杯温开水,然后在室内进行一些简单的小幅度运动,让身体气血运转、完全暖透,然后等气温稳定后再外出运动。
而对于体质较弱的老年人来说,还可以在所饮的温开水中加入6~10克晒干之后的老干姜,泡水同服。既可暖身养胃,也可增强身体抵抗力。同时,老年人外出还一定要注意保暖,尽量少到人多空气混浊的地方去,早上如果出现阴霾天气,也不宜外出,最好等雾散去后再外出。
冬季应适当“早睡晚起”
在冬季,老年人应该适当早睡晚起,但所谓“早睡晚起”绝不是提倡早晨睡懒觉。睡眠时间过长和睡眠不足,都会导致精神疲劳和人体疲倦,致使代谢功能下降而危害身心健康。老年人只需要比平时早1~2个小时睡、晚1~2个小时起床就已足够。
适当早睡是保证睡眠充足的关键。冬季入夜后气温陡降,经常“开夜车”的加班一族应适当调节睡眠时间,尽量早睡。早睡可以避开夜生活过度疲劳和劳累而导致免疫功能低下,预防突发心脑血管疾病等严重危及人们生命安全的疾病发生。
门诊统计资料表明,寒冬里不少看呼吸感染的患者都是喜欢熬夜的青壮年,这也从侧面说明冬天疲劳作战、晚睡早起会让人体难以抵御疾病入侵。
老人长寿有秘诀慢性子不易老
老人长寿有秘诀 慢性子不易老
长寿,需要一生持续不懈的努力。在每个年龄阶段,努力的方向也各有侧重。
一种性格不易老,更长寿
年岁大仍青春常驻的,往往都是气定神闲的慢性子。事实上,“慢性子不易老、更长寿”确有科学道理。
说话慢
老年人特别需要保持一个平和心态来养生。语速太快,很容易使老人情绪变得激动和紧张,促使交感神经兴奋,造成血管收缩,引发或加重高血压、心脏病等的复发。
“火”得慢
发泄不良情绪虽然有利健康,但“火”来得太急也不好。不少老人都有心脑血管疾病,一旦动起火来,很危险。遇到让人恼火的事,不妨学学慢性子的人,先别急着做出反应,深呼吸,心里反复想想,再发表意见。
起得慢
老人早上起床时如果动作太快太猛,容易导致大脑供血不足,发生眩晕。清晨人体的血管应变力差,骤然活动也易引发心血管疾病。早晨起床前,不妨先躺在床上闭目养神5分钟,伸伸懒腰,用双脚互相搓搓脚心,用手做个干洗脸,缓一缓,再慢慢起床。
吃得慢
唾液中含溶菌酶,可杀灭口腔病菌,预防感染。细细咀嚼能促进唾液分泌,提高免疫力,吃东西时,好咀嚼30秒再咽下。
排得慢
排便不畅是不少老人的烦恼,如果过于着急,经常用力排便,会使直肠黏膜及肛门边缘出现损伤。特别是有动脉硬化、高血压、冠心病的老年人,排便时太急,屏气用力,容易导致血压骤然升高,诱发脑溢血。
天冷小心血压增高
据英国学者对不同季节的血压监测试验结果显示,在冬天寒冷季节中血压会比夏季高,尤以上午血压升高明显,而青年人则无此现象。
老年人冬季的血压比夏季高,原因主要是冬季室内外环度温度低,老年人对寒冷的防御能力较差,在遇冷后皮肤血管易收缩,致使外周阻力增大,血压升高。冬季清晨及上午的血压增高较突出,这与清晨温度较低,上午体力活动多,导致血压增高有关,特别是有晨练习惯的老年人,上午血压升高愈加明显和突出。
老年人大多有心血管疾病,特别是,约占60岁以上老年人的30%~40%。而高血压引起的心脑血管病急性事件(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常好发于清晨及上午,因此老年人冬季上午血压的升高具有很大的潜在危险性。为避免这一不利影响,老年人在冬季应注意保暖防寒,尤其是清晨和上午要避免剧烈的体力活动。有晨练习惯的老年人,应在冬季将体育时间放在下午较暖和的时间进行。尤其是患有高血压病的老年人,更应注意清晨起床后喝一杯温开水,减少体育活动,并在上午及时服用降压药,以避免血压波动变化过大。
冬季养生要学会赖床
冬季赖床一会儿有利健康
从中医讲,冬季起床宜慢不宜快。尤其是脑供血不足、颈椎病患者和心血管疾病患者等更要注意。
据介绍,夜间睡觉时,身体各处系统及关节都属于半睡眠状态,如果马上起床,身体尚未适应工作状态,会出现头晕、心慌,甚至四肢乏力、反应迟钝等现象。尤其是脑供血不足、颈椎病患者和心血管疾病患者等更要注意。因为人睡觉平躺时,血液在身体循环较平缓,若立刻起床,血流尚慢,不能一下子将氧气输送到脑,血压上不来,便会产生头晕等不适症状。赖一会床,让肌肉和血液慢慢适应到正常状态,有益无害。
当然,过度贪睡赖床也不利健康,可能会引发抑郁、感冒、记忆力下降等疾病。
冬季起床注意五件事
1.活动要慢
冬天人们在睡眠时血压较低,苏醒后血压会快速上升,如果起床过快,加上寒冷刺激,很容易导致脑供血不足而出现眩晕。糖友尤其是老人起床最好缓慢一些,衣物可以放被子里捂热乎了再穿,避免让身体受到寒冷的刺激。此外,锻炼身体也要慢慢来。很多老糖友都有早起锻炼的习惯,但冬天天亮得晚,摸黑出门会带来诸多不便,也容易发生意外,最好7点钟之后再出门锻炼,出门前一定要做好准备工作。冬季锻炼应该从运动量小、运动时间短的活动开始,等身体微热后再逐渐减衣。北方或气候严寒地区的糖友,不建议在冬季出门晨练,可选择在室内做些运动。
2.早起喝杯温水
起床后应喝一杯温开水,因为经过一夜睡眠,人体水分丢失,血液浓缩,黏滞度高,容易发生心脑血管意外,喝一杯温水可以帮助降低这一风险。此外,冬季天干物燥,为了防止皮肤干燥瘙痒,糖友必须保证每日足够的饮水量,不要因为跑厕所的麻烦而不愿意多喝水。
3.测空腹血糖
每年寒流袭来时,尤其是老年人便会发生不良生理反应。寒冷会刺激交感神经,使之兴奋,引起体内儿茶酚胺类物质分泌增加,易导致血糖升高。即使病情稳定,糖友也应该每周至少监测一次血糖,尤其是查空腹血糖。测量时间最好在晨间6点30分至8点时段,测量前不能进食,不宜大量饮水。空腹血糖达标是糖尿病控制的基础,如果空腹血糖升高,应该请医生帮助分析原因。
4.警惕“黎明现象”
空腹血糖升高需要考虑3种可能的原因,一是药量不足,血糖控制不到位;二是“苏木杰反应”,即夜间低血糖后反跳性高血糖。由于冬季夜长昼短,糖友要更加警惕夜间低血糖的发生,可以在凌晨3点监测血糖,以确定是否有夜间低血糖存在。第三就是“黎明现象”,这是指糖友在夜间血糖控制尚可,即无低血糖的情况下,于黎明时分由各种激素不平衡分泌所引起的一种清晨高血糖状态,多见于糖尿病史较长、胰岛功能降低明显的患者。正确认识空腹血糖升高原因,对症调整降糖治疗,方能保护糖友安全过冬。
5.注意洗漱水温
冬季宜用温水漱口,减轻对口腔的刺激。洗脸、洗澡或泡脚时,水温应在37~40摄氏度之间,用热水之前一定要先让家人帮忙测水温,谨防烫伤。另外,洗澡时间也要控制,不宜超过半小时。过度的清洗会影响正常皮脂对皮肤的保护作用,使皮肤过于干燥,导致症状加重。糖友洗浴时应使用中性清洁用品,避免使用肥皂清洗,以免过度刺激皮肤。
冬天赖床5分钟有利健康
冬季,寒流会时常光顾,如今又到了“起床靠毅力,洗澡靠勇气”的季节,早晨舍弃温暖的被窝对大多数人来说都是件难事。而最近一则“冬天赖床5分钟有利健康”的微博引发广泛转载,网友纷纷表示,这个提醒很贴心。
博文称,早晨醒来可采取仰卧姿势,进行心前区和脑部自我按摩,做深呼吸、打哈欠、伸懒腰、活动四肢,然后慢慢坐起。稍过片刻,从容地下床、穿衣,使刚从睡梦中醒来的身体功能逐步适应日常活动。
据了解,早晨赖床5分钟,可防止突发心脑血管疾病。但过度贪睡赖床也不利健康,可能会引发抑郁、感冒、记忆力下降等疾病。
普通人清晨起床不要太急,适当赖床几分钟还是有好处的。
一位医生也认可这种说法,“尤其是脑供血不足、颈椎病患者和心血管疾病患者等更要注意,起床时不能太急。因为人睡觉平躺时,血液在身体循环较平缓,若立刻起床,血流尚慢,不能一下子将氧气输送到脑,血压上不来,便会产生头晕等不适症状。”
动脉硬化病人冬季保健
1.生活规律,注意保暖
不要过早晨练,最好在早饭后9—10点阳光充足时再锻炼,多晒晒太阳可促进钙质合成和吸收,在外出活动时要注意添加衣服,尤其要重视手部、头部、面部的保暖。同时要保持大小便畅通,避免情绪大起大落。
2.慢起床
应在清晨醒后养神5分钟再起床活动。因为清晨人体的血管应变力最差,骤然活动易引发脑血管疾病。脑血栓病人醒后须在床上躺一会儿再起床,避免脑血栓发作。冬季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原因都与血压的骤然波动有关,保持血压平稳是关键。
3.适量运动
要根据身心情况锻炼身体,每天有氧运动时间不少于30分钟,注意不要选择爬山、跑步、打球等激烈运动项目。一般每周不少于3次,每次20—40分钟,运动量以不感疲劳为宜,且不伴有头晕头痛疲劳等,自我感觉良好为宜。
4.合理营养,坚持用药
动脉硬化患者应坚持服用的可靠药物应包括抗血小板类治疗药物;活血化瘀芳香开窍,降脂抗凝类大复方道地取材的现代中药的多靶点防治,对抗动脉硬化形成,稳定动脉硬化斑块均有明显的治疗效果。
而且只有坚持可靠的中西药物合理并用,才能使动脉硬化患者最终达到一个增效减毒的治疗目的,达到全面的对血液血管身体状态的一个良好改善。能够在治疗动脉硬化症状的同时,防止动脉硬化进展成为脑梗塞,冠心病等症。使动脉硬化患者能够安全平稳过冬。
5.适当进补
按照祖国传统医学的理论,冬季是精气匿藏的时节,此时由于气候寒冷,人体对能量与营养的要求较高,而且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相对较强,适当进补不仅可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还可为来年的健康打下基础。
动脉硬化患者的进补要注意所患疾病对机体的影响,要考虑进补是否与治疗冲突,患者对进补的接受能力等因素,以此进行合理的“食补”和“药补”。
老人冬季起床的注意
医学气象学研究表明,冬天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季节。时间生物医学的研究显示,心脑血管疾病多在深夜和凌晨发作,而心肌梗塞、心源性猝死和中风的发病率以清晨为高。
凌晨4点左右,人的心跳与呼吸速度减慢,生命活动处于最低点,此时心脑动脉的血流极缓,易致血栓形成,心脑缺血;而当清晨人从“半休眠”状态苏醒时,呼吸心跳加快,血流加速,血压
升高,又易使已老化的心脑血管破裂。为防不测,脑动脉硬化、高血压、心脏病病人以及年老体弱者,冬天早晨起床前,宜躺在床上闭目养神数分钟,等头脑完全清醒、身体适应了“生物钟”节律的变化,再缓慢起来。
其间,可在床上先左右后轻缓地伸伸懒腰,做些微小的活动,以确保起床及其以后的平安。
寒冬警惕脑血管病
:1.早期症状:脑衰弱综合征。2.智能损害(痴呆):早期为局限性,尽管有记忆障碍、智能损害,但自知力和判断力保持较好。常突然起病,呈阶段性退化,在以后的进程中,部分患者出现感知障碍及思维障碍,产生各种妄想,如被害、疑病、嫉妒、被窃妄想等。有的患者由情感脆弱发展为情感迟钝、强制性哭笑,少数发生情感爆发。随着病情进展,若出现躯体合并症、精神创伤、急剧环境变化,特别是在发生急性脑血管意外的情况下,痴呆症状会呈阶梯式加重,晚期即成为全面性痴呆。
在寒潮来临之时,老年人应注意生活中的自我调节,维持正常而有规律的生活,切不可因寒冷而贪眠。在清晨醒后,最好先养神5分钟再起床活动,因为清晨人体的血管应变力最差,骤然活动易引发脑血管疾病。老年人要根据身心状况锻炼身体,每天有氧运动时间不少于30分钟,不要选择爬山、打球等激烈的运动项目。可进行合理的食补或药补。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还可为来年的健康打下基础。
冬天当心心脑血管病的“魔鬼时间”
时令已过小雪,严冬降临,寒潮增多。这时,更要当心心脑血管病发病的‘魔鬼时间’,严加防范,以防意外。
正常情况下,人在夜间睡眠时血压降低,大约在凌晨2、3点最低。清晨醒来血压快速升高,晨醒后开始日常活动的最初几小时内(约清晨6-10点)血压达到或者接近最高峰。这时的血压甚至于比夜间高40-50mmHg以上,这在医学上称之为“血压晨峰”。一部分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在凌晨会突然上升,时间主要集中在上午6-10时,约半数左右的老年高血压患者表现为清晨高血压。经研究发现,在清晨这段危险时间,病人的交感神经处于兴奋性增高时期,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被激活,引起心跳加快,血压升高;此外一夜没有喝水,病人呼出不少水分,清晨血黏度高。对于有动脉粥样斑块的高血压病人,此时斑块容易破裂,导致心肌梗死、脑梗塞、脑出血、甚至猝死。有研究显示:心肌梗死在上午9点的发生率比晚上9点高3倍;心源性猝死的发生高峰也在上午9点到12点;清晨的中风发生率约升高60%。老年人在凌晨去世的占60%,心血管疾病突发达70%一80%。因此这一时段被人们称为心脑血管患者的“魔鬼时间”。这是由于患者醒来,开始活动后,交感神经活跃,儿茶酚胺、5-羟色胺、肾上腺素等血管活性物质分泌增多,血管紧张度增高,使血压增高超过了正常限度。低气温是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发作的主要原因之一,七成以上的心肌梗死患者和五成以上的冠心病患者对气温的变化非常敏感。冬季清晨天气异常寒冷,会刺激交感神经兴奋,使血管收缩加强,造成血压波动,从而诱惑发心脑血管疾病突发。而且,气温过低还会造成冠状动脉和脑动脉血管痉挛,导致冠心病和中风。寒冬时节,尤其寒流侵袭之际,增加了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尤需警惕,注意防范。
如何应对‘魔鬼时间’?
1.积极在家开展血压自测:清晨高血压是指清晨起床后血压高出正常范围。如果从家里赶到医院检查,一般不能“捕捉”到清晨血压升高的迹象。因此,专家推荐在家中每天从凌晨6点到10点之间,应积极自测1~2次血压。考虑到老年人对血压测量的警觉性不够,专家建议可以选择具有“清晨高血压”提示功能的电子血压计,如欧姆龙新近推出的HEM-7220型血压计。据悉,该款血压计可以根据用户每天测量的清晨血压自动计算出一周的平均值,当一周的“清晨血压”平均值超过135/85mmHg时,血压计就会亮起“清晨高血压”信号灯,让患者和家人能马上对血压警惕起来。在医生指导下,及时找到血压突然升高的原因。通过改变生活方式,调整用药品种、剂量、时间,解除清晨高血压威胁。
如果有条件做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当然能更精确地监测与控制血压。
2.改变晨练习惯:冬季清晨天气异常寒冷,会刺激交感神经兴奋,使血管收缩加强,造成血压波动,从而诱惑发心脑血管疾病突发。而且,气温过低还会造成冠状动脉和脑动脉血管痉挛,导致冠心病和中风。因此,对于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老人来说,冬季清晨锻炼是相当危险的。
随着气温的降低,心脑血管患者应适当推迟晨练的时间,等太阳升起气温稍有增加再开始晨练。此外清早醒来时不急于起床,用三个三分钟缓慢动作:1)醒来后三分钟在床上不动;2)坐起后三分钟不下床;3)下床后三分钟坐在椅子上。缓慢动作会有很好的缓解作用,有利于清晨高血压的有效控制;也有利于心血管事件的预防。到了寒冬时节,锻炼最好安排在下午,最好在阳光充足时,外出活动要注意手部、头部的保暖,不宜从事剧烈运动。
3.适当用药:注意积极治疗高血压、冠心病、脑动脉硬化、心律失常等基础心脏病。大规模临床试验统计分析证实,阿司匹林可使心血管病高危患者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及脑卒中的危险性减少23%。因此,阿司匹林也是目前心脑血管病患者的治疗与预防常用药。除了日常的预防与治疗,平时选用几种急救药品带在身边,晚上睡觉时则放在床边,随手可取,以备急用。从全方位出击,秋冬时节适时锻炼,安全躲过“魔鬼时间”。
4.改善生活方式;此外,患者应注意少吃辛辣和油腻食物,多吃清淡饮食;进补要适量:还应保持心态平和,避免情绪大起大落:量力而行、适可而止地参加体育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