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为什么会有小儿肠套叠

为什么会有小儿肠套叠

1、饮食改变和辅食刺激:

婴幼儿期为肠蠕动节律处于较大变化时期,易发生肠蠕动紊乱,且外界引起肠套叠的因素较多,如增添辅食或食物性质、环境、气温的改变,肠管本身疾病如肠炎等诱发肠蠕动紊乱而引起肠套叠。

2、局部解剖因素:

婴幼儿回盲部较游动,回盲瓣呈唇样凸入盲肠,当回肠蠕动发生异常时,即可牵拉肠壁形成套叠。

3、病毒感染或其他原因:

引起回盲部集合淋巴结肿大因素:小儿腺病毒或轮状病毒感染后,可引起末端回肠集合淋巴结增生,局部肠壁增厚,甚至形成肿物向肠腔突起构成套叠起点,加之肠道受病毒感染或其他原因刺激,蠕动增强,导致发病。

4、免疫反应不平衡因素:

原发性肠套叠多发生于1岁以内,是机体免疫功能不完善时期,肠壁局部免疫功能易破坏,蠕动紊乱而诱发肠套叠。继发性肠套叠多因肠壁或肠腔内器质性病变,如肠息肉、肿瘤、肠壁血肿、梅克尔憩室、肠囊肿翻入肠腔,牵带肠壁作为起点而引起肠套叠,发病率约占2%~5%。

肠套叠还能排大便吗

肠套叠主要是肠梗阻的症状,腹痛呕吐停止大便,也有部分肠套叠表现为不完全梗阻,会有稀便。如果是肠套叠一般都有进食后呕吐。

这种情况一般不是肠套叠,考虑是急性肠炎

建议去小儿内科就诊,如果不放心可以做个小儿肠套叠彩超,排除肠套叠可以口服杜拉宝等止泻药物,配合口服妈咪爱或者丽珠肠乐等肠道活菌,肚脐贴小儿腹泻贴,如果大便次数多建议静脉补液。

小儿肠套叠巧行灌肠法

日前,刚出生6个月的张薇哭闹不停、面色苍白,还出现了果酱样血便,这可把父母急坏了,赶紧将小宝宝送到了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小儿患的是急性肠套叠症。”接诊医生仔细询问小宝宝病情后,得出初步诊断。在放射科通过灌肠整复仪进行空气灌肠检查后,果然在小儿回盲部看到肠套叠头部形成的“杯口”状影,确诊为肠套叠。随即,医生们利用空气整复法为其进行了治疗,加上腹外手法推拿,孩子病症很快消失,当即停止了哭闹。

“宝宝腹痛时,不懂得诉述病情,因此家长一定不能大意。”该院妇儿产科宋少俊主任介绍说,肠套叠作为小儿常见急腹症之一,80%发生在2岁以下的儿童,病因可能与饮食规律的改变、肠道感染刺激、肠道畸形等有关,多为回肠末端套入结肠。另外,肠套叠与感冒、发烧等疾病也有一定关系。出现肠套叠症状后的48小时,是空气灌肠的最佳时机。病情一旦耽误,可能会因被套叠部分的肠壁血液循环受到阻碍,使肠壁发生坏死、穿孔,导致腹膜炎,甚至死亡。空气灌肠具有无创伤、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是诊断和治疗小儿肠套叠的可靠方法。但对肠壁较薄不适宜灌肠的、伴有腹膜炎、病期超过48小时的肠套叠患儿不适用,应尽早手术治疗。(吴志 葛建伟)

肠套叠的表现

小儿肠套叠分为婴儿肠套叠(1岁以内者)和儿童肠套叠,临床上以前者多见。

1.婴儿肠套叠多

为原发性肠套叠,临床特点如下:

(1)阵发性哭吵:常见既往健康肥胖的婴儿,突然出现阵发性有规律的哭闹,持续约10~20分钟,伴有手足乱动、面色苍白、拒食、异常痛苦表现,然后有5~10分钟或更长时间的暂时安静,如此反复发作。此种阵发性哭闹与肠蠕动间期相一致,由于肠蠕动将套入肠段向前推进,肠系膜被牵拉,肠套叠鞘部产生强烈收缩而引起的剧烈疼痛,当蠕动波过后,患儿即转为安静。肠套叠晚期合并肠坏死和腹膜炎后,患儿表现萎靡不振,反应低下。

(2)呕吐 初为奶汁及乳块或其他食物,以后转为胆汁样物,1~2天后转为带臭味的肠内容物,提示病情严重。

(3)腹部包块 在2次哭闹的间歇期检查腹部,可在右上腹肝下触及腊肠样、稍活动并有轻压痛的包块,右下腹一般有空虚感,肿块可沿结肠移动,严重者可在肛门指诊时,在直肠内触到子宫颈样肿物,即为套叠头部。

(4)果酱样血便 婴儿肠套叠发生血便者达80%以上,为首要症状就诊,多在发病后6~12小时排血便,早者在发病后3~4小时即可出现,为稀薄黏液或胶冻样果酱色血便,数小时后可重复排出。

(5)肛门指诊 有重要临床价值,有些来诊较早患儿,虽无血便排出,但通过肛门指诊可发现直肠内有黏液血便,对诊断肠套叠极有价值。

(6)全身状况 依就诊早晚而异,早期除面色苍白,烦躁不安外,营养状况良好。晚期患儿可有脱水,电解质紊乱,精神萎靡不振、嗜睡、反应迟钝。发生肠坏死时,有腹膜炎表现,可出现中毒性休克等症状。

2.儿童肠套叠

儿童肠套叠临床症状与婴儿肠套叠相比较,症状不典型。起病较为缓慢,多表现为不完全性肠梗阻,肠坏死发生时间相对比较晚。患儿也有阵发性腹痛,但发作间歇期较婴儿为长,呕吐较少见。拒统计儿童肠套叠发生便血者只有40%左右,而且便血往往在套叠后几天才出现,或者仅在肛门指诊时指套上有少许血迹。儿童较合作时,腹部查体多能触及腊肠型包块。很少有严重脱水及休克表现。

小儿肠套叠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病毒感染

病毒感染可能造成小儿肠套叠。系列研究报道急性肠套叠与肠道内腺病毒、轮状病毒感染有关。

小儿肠套叠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饮食改变

饮食改变可能是造成小儿肠套叠的原因之一。出生后4~12个月,为添加辅食及增加乳量的时期,也是肠套叠发病高峰期。由于婴儿肠道不能立即适应所改变食物的刺激,导致肠道功能紊乱,引起肠套叠。

宝宝肠子打结的急救方法

肠子为何会“打结”?

肠套叠是指肠管的一部分套入到邻近肠腔内而形成的一种肠梗阻,是婴幼儿最常见的外科急腹症之一。中医称其为“癖气”,亦有称之为“盘肠内吊”的。

我国婴幼儿肠套叠发病率较高,男孩居多,约占2/3。该病多发生于1岁以内,尤其是4~10个月的肥胖婴儿。2岁以上者发病明显减少。肠套叠一年四季都可发病,但以春秋季较多,其原因目前并不完全清楚。

肠套叠的产生是肠管运动机能发生紊乱致肠蠕动不规则的结果。导致肠蠕动紊乱因素在婴幼儿生活中并非少见,如饮食习惯的改变、从单纯吃奶到附加半流质食物及断奶、肠炎腹泻或患菌痢时,肠蠕动都会加剧。此外肠道寄生虫及其毒素亦可使肠运动发生反常。

肠“打结”的四大特征

肠套叠起病急骤,常发生于肥胖的健康乳儿。患儿得肠套叠后,会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多以阵发性哭闹为首发症状,哭时会发出异样的高调哭叫声,并伴有四肢窜动。这是一种腹痛的表现。经过10~20分钟吵闹后,患儿恢复安静并可入睡,但不久又重复哭闹不安,如此反复发作。

(2)、一般患儿得此病后不久即可发生呕吐。

(3)、便血为婴幼儿肠套叠的特有症状,大多家长会因见到血便而带小孩就诊。一般在病后8~12小时患儿即可排出血便,最典型的是果酱样大便,也有少数为淡红色血水。有些病例,尤其是发病6小时内就诊者,发病过程中可无血便,但医生做直肠指栓时可发现血便。

(4)、体检时可在右上腹扪及腊肠样或香蕉状肿块。

以上描述的阵发性哭闹、腹痛、呕吐、便血和腹部肿块,是婴幼儿肠套叠的四个主要症状,尤其是果酱样大便和腹部腊肠样肿块最具特征性。本病的诊断根据上述表现而确定。对少数不典型者,X线拍片及B超检查对确诊甚为必要。

肠“打结”后应及早治疗

婴幼儿急性肠套叠属外科急症,若延误诊治,套叠的肠管可能发生坏死而引起严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因此一旦诊断成立,均应及时治疗。

治疗手段包括非手术疗法和手术疗法。非手术疗法以采用空气灌肠复位最多,此法适用于病程在48小时内、全身情况较好的患儿。该方法操作简便,安全有效,大多可在门诊完成而勿需住院。对病程超过48小时而全身情况不良者、临床上疑有腹膜炎存在者、空气灌肠复位失败者,以及特殊类型的肠套叠患者,均应及时住院手术治疗。手术最好在设有小儿外科的大医院施行。

小儿肠套叠巧行灌肠法

日前,刚出生6个月的张薇哭闹不停、面色苍白,还出现了果酱样血便,这可把父母急坏了,赶紧将小宝宝送到了医院。“小儿患的是急性肠套叠症。”接诊医生仔细询问小宝宝病情后,得出初步诊断。在放射科通过灌肠整复仪进行空气灌肠检查后,果然在小儿回盲部看到肠套叠头部形成的“杯口”状影,确诊为肠套叠。随即,医生们利用空气整复法为其进行了治疗,加上腹外手法推拿,孩子病症很快消失,当即停止了哭闹。“宝宝腹痛时,不懂得诉述病情,因此家长一定不能大意。

”该院妇儿产科宋少俊主任介绍说,肠套叠作为小儿常见急腹症之一,80%发生在2岁以下的儿童,病因可能与饮食规律的改变、肠道感染刺激、肠道畸形等有关,多为回肠末端套入结肠。另外,肠套叠与感冒、发烧等疾病也有一定关系。出现肠套叠症状后的48小时,是空气灌肠的最佳时机。病情一旦耽误,可能会因被套叠部分的肠壁血液循环受到阻碍,使肠壁发生坏死、穿孔,导致腹膜炎,甚至死亡。空气灌肠具有无创伤、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是诊断和治疗小儿肠套叠的可靠方法。但对肠壁较薄不适宜灌肠的、伴有腹膜炎、病期超过48小时的肠套叠患儿不适用,应尽早手术治疗。(吴志 葛建伟)

相关推荐

小儿肠套叠怎么自查

(1)阵发性哭吵:常见既往健康肥胖的婴儿,突然出现阵发性规律的哭闹,持续约10~20分钟,伴手足乱动、面色苍白、拒食、异常痛苦表现,然后5~10分钟或更长时间的暂时安静,如此反复发作。此种阵发性哭闹与肠蠕动间期相一致,由于肠蠕动将套入肠段向前推进,肠系膜被牵拉,肠套叠鞘部产生强烈收缩而引起的剧烈疼痛,当蠕动波过后,患儿即转为安静。肠套叠晚期合并肠坏死和腹膜炎后,患儿表现萎靡不振,反应低下。 (2)呕吐 初为奶汁及乳块或其他食物,以后转为胆汁样物,1~2天后转为带臭味的肠内容物,提示病情严重。 (3)

小儿肠套叠怎么检查

血液检查外周血可血象白细胞增高,也可正常;重症休克,脱水者可水、电解质紊乱,代谢性酸中毒等。大便潜血试验阳性。 半数以上病例,腹部平片可疑表现,如腹部包块影、气体及粪块分布异常、结肠充气减少、出现肠梗阻时的液气平面。但以上均为非特异性表现。诊断不能确定时,可作钡或气灌肠检查,在X线透视下,可见钡柱或气体在结肠的套入部受阻,出现杯状影。 晚期病例如小儿已严重中毒脱水、高热或休克,腹胀并腹膜刺激症状时,只宜作低压定量钡或气灌肠检查,注意结肠是否空瘪,特别是乙状结肠。如小肠多数张力性气液面而结肠空瘪

肠套叠原因是什么呢

临床上常见的是急性肠套叠,慢性肠套叠一般为继发性。急性肠套叠是婴儿期一种特疾病,以4~10个月婴儿多见,2岁以后随年龄增长发病逐年减少。男女之比为2~3:1。肠套叠一年四季均发病,以春末夏初发病率最高,可能与上呼吸道感染及淋巴结病毒感染关。 急性常见于4~10个月婴儿,慢性常见于成人 ,慢性与肿瘤等关。 急性肠套叠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下列因素关:1.饮食改变: 生后4~10个月,正是添加辅食及增加乳量的时期,也是肠套叠发病高峰期。由于婴儿肠道不能立即适应所改变食物的刺激,导致肠道功能紊乱,引起肠

小儿肠套叠自己好吗 肠套叠需要做ct吗

肠套叠常规的检查,是腹部B超检测,其阳性率在百分之九十以上,在B超下肠套叠横断面可见同心圆或靶环状肿块图像,纵断面可见到套筒征。另外可以采取钡剂灌肠,X线检查,在X线检查下可看见套叠头的块影,并同时进行空气灌肠复位治疗,一般CT不作为常规的检查手段。

婴儿肠套叠什么症状表现

对于婴儿肠套叠什么症状一定要重视,你提到婴儿肠套叠什么症状为你解答如下.您好,肠套叠一般阵发性哭吵:常见既往健康肥胖的婴儿,突然出现阵发性规律的哭闹,持续约10~20分钟,伴手足乱动、面色苍白、拒食、异常痛苦表现,然后5~10分钟或更长时间的暂时安静,如此反复发作。此种阵发性哭闹与肠蠕动间期相一致,由于肠蠕动将套入肠段向前推进,肠系膜被牵拉,肠套叠鞘部产生强烈收缩而引起的剧烈疼痛,当蠕动波过后,患儿即转为安静。呕吐:初为奶汁及乳块或其他食物,以后转为胆汁样物,1~2天后转为带臭味的肠内容物,提示病

辅食乱喂可能“毁”掉宝宝肠子

“辅食应该4个月开喂,还是6个月开喂?” “辅食喂养不当,宝宝的肠子也被毁掉?” 在我们妈咪帮忙团的YY频道上,南京市儿童医院专业儿童营养师刘长伟,就给家长们在线讲解了关于辅食添加的奥秘。 问题大了!乱加辅食诱发肠套叠 肠套叠是小宝宝好发的一种肠道疾病,导致小宝宝不明原因的哭闹,肚子还胀鼓鼓的,所以经常被妈妈们当成肠胀气。 不过,肠套叠却是比肠胀气要危险得多的疾病。这种疾病多见于4-6个月的小宝宝,除了引起阵发性哭闹、腹部包块,宝宝还出现呕吐、血便等症状,便便看起来像果酱一样。如果时间长了,宝宝

婴儿肠套叠

婴幼儿肠套叠是一段肠管套入其相连的肠管腔内。是婴儿急性肠梗阻中最常见的一种。好发部位多由回肠末端套入宽大的盲肠腔内。发病与肠管口径不同、肠壁肿瘤、憩室病变、肠蠕动节律失调等因素关。

小儿肠套叠发病年龄 婴儿肠套叠最早期症状

婴儿肠套叠的早期症状主要是腹痛、呕吐,然后腹痛主要是阵发性的腹痛,表现剧烈的、阵发性的绞痛,患儿哭吵不安,屈膝缩服,面色苍白,然后持续数分钟或者更长的时间腹痛缓解,间歇十到二十分钟之后又反复发作。呕吐,主要是一些反射性的,含乳块或者食物残渣,后期可以胆汁,还粪便样的液体,说明存在肠梗阻。

预防婴幼儿肠套叠的几个小妙招

肠套叠在小儿外科较为常见,指的是某段肠管进入到了临近的肠腔内引起肠道梗阻的现象。婴幼儿肠套叠发病年龄多在1岁以下,5-9个月乳儿的发病率最高,多发生在添加辅食或断奶时,由肠功能紊乱导致的,治疗不及时引发严重并发症。以下小方法可以帮助预防婴幼儿肠套叠。 首先当婴儿到了添加辅食的阶段,应注意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不能操之过急。添加一种新的辅食之前要确定宝宝已对前期添加的辅食已完全适应,新的辅食一般需要的适应期为5-7天,避免同时添加多种新食物。 在为婴儿添加食物的量应当适当控制,遵循从少到多的原则逐渐增多;还应

小儿肠套叠的诊断方法

1.利用仪器 大部分疾病都可以在超声波的扫描下显现,小儿肠叠套隆起处本身就具一定的结构,通过对腹部的扫描,其影像可以清晰地呈现。 空气灌肠也可以检测肠套叠的无,医生先用仪器给孩子腹部做个全面的“透视”,此外还要观察气体在肠道内受阻形成的影像。 2.与其他疾病的区别 急性痢疾:夏季患者最多,可伴高烧、腹泻等出现,也便血,但是通过B超看不见肠叠套的影像,腹部没肿块,但是严重者可带动肠痉挛,引发肠套叠。 急性小肠炎:患者上吐下泻、腹胀,粪便为血水样,腥臭,严重者呈现咖啡色,高烧不断,病情恶化较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