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怎样改掉孩子说脏话的毛病 建立奖惩机制

怎样改掉孩子说脏话的毛病 建立奖惩机制

5-6岁的孩子,已经能分清是非,应为孩子灌输文明道德观念。可以建立奖惩机制,孩子说脏话时,给他恰当的处分,促使他检讨自己的行为,让自己认识到错误;如能改掉弊端,或者表示出一点点良好的迹象时就及时表扬他,给予奖励,使他彻底纠正说脏话的坏行为。

宝宝说脏话怎么办 心理疏导

孩子说脏话有很多原因,比较典型的是当他们感到饥饿、疲劳、被冷落或其他原因而烦躁;另外,孩子一天天成长,有时会用说脏话树立真正独立的自我和个性。家长要多关注与陪伴孩子,系统学习儿童心理和教育方面的知识,积极给予孩子暗示与心理疏导工作,将孩子引导到有修养、文明的道路上。

用小技巧来惩罚孩子

1.犯了错误就要惩罚

孩子犯了错误,无论有心还是无意,都要受到惩罚。比如:孩子不小心把杯子摔碎了,虽然他不是故意的,也应该告诉他,这是他的过错。他虽没有料想到自己行为的后果,但仍要为此道歉。如果他是无意的,并勇于承认错误,家长会相信他,并减轻对他的惩罚。如果他隐瞒事实、逃避责任,他将受到加重的惩罚。这样就可以从小培养孩子诚实、负责的性格。

另外,要让孩子知道做错事就要受到惩罚的道理。即使孩子央求,也不能答应,否则有了取消的先例,以后就很难保证实施的有效性。

2.惩罚的“量刑”要适当

惩罚孩子的目的是为了孩子的良性转化,惩罚的“量刑”就必须合乎孩子的行为。惩罚过重容易引起孩子的对抗情绪,轻了又不足以使孩子引以为戒。因此惩罚孩子要以达到目的为原则,既不能轻描淡写,又不能小题大做滥用“刑罚”。大教育家洛克说:“儿童第一次应该受到惩罚的痛苦的时候,非等完全达到目的之后,不可中止;而且还要逐渐加重”,其中的道理耐人寻味。

3.要依照规则进行惩罚

家长应和孩子协商制定一个奖惩规则,让孩子知道犯错后将受到什么惩罚。这样,孩子平日就会有所注意,从而减少犯错误的概率。当孩子犯错后,家长应注意调整自己的情绪,不要因一时冲动而随意惩罚孩子。 若是孩子以后犯了同样的错误,也应该按规则进行和以前相同的惩罚,这样家长才能在孩子心中树立威信。

4.指明“出路”不含糊

惩罚孩子不能半途而废,应要求受罚的孩子作出具体的改错反应才能停止。家长要态度明确,跟孩子讲清楚他应该怎么做、达到什么要求或标准,否则有什么样的后果。

如孩子有乱丢东西、不爱整理的习惯,家长在惩罚时就应该让其自己收拾好东西、整理好玩具;使其明白必须要做好,否则又要受罚。家长千万不能含糊其词甚至让孩子“自己去想”。家长不给“出路”,孩子改错就没有目标,效果就不明显。

5.罚了又赏要不得

家长教育孩子要相互配合,态度一致,赏罚分明。该奖时就要郑重其事甚至煞有介事地奖,让孩子真正体会到受奖的喜悦;该罚时也应态度明确、措施果断,让其知道自己错之所在。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孩子明辨是非、知错即改的品行。如果在对孩子实施惩罚之后,家长中的一方认为孩子受了委屈,随即又来安慰他,这将会使惩罚失去作用。实践证明:惩罚——奖励——惩罚的恶性循环会使孩子产生认知偏差,错误地将犯错和受奖联系起来,从而使惩罚归于失败。

6.及时惩罚莫迟疑

惩罚的效果部分来自条件反射,而条件反射在有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的间隔时间越短则效果越好。所以家长一旦发现孩子犯错,只要情况许可就应立即予以相应的惩罚;如果当时的情境(如有客人在场或正在公共场所)不允许立即作出反应,事后则应及时地创造条件,尽可能让孩子回到与原来相似的情境中去,家长和孩子一起回顾和总结当时的言行,使他意识到当时的错误行为,并明确要求他改正。

孩子记忆力不好怎么办 提高孩子注意力

注意力是记忆的基础;人只有在高度集中注意某事物时,才会在大脑皮层形成一个优势兴奋中心,留下深刻记忆;很多孩子学习成绩不好,并不是因为智力跟不上,而是不能集中注意力听讲的缘故。所以家长要培养孩子的注意力,用目标来维持孩子注意力,实施奖惩机制。

做法是:给孩子定个闹钟,如40分钟内,坐着不动做几道数学题,或安静写一页生字;时间到孩子就可以自由活动;如按时完成任务,可给予奖励,可以是糖果、玩具,或采用积分的形式,当积分增加到一定数额时,孩子就可以获得做他喜欢做的事情的权利。这种做法,能让孩子在短时间内高度集中注意力,并提高记忆力,增强学习效率。

惩罚孩子的原则

犯了错误就要惩罚

孩子犯了错误,无论有心还是无意,都要受到惩罚。比如:孩子不小心把杯子摔碎了,虽然他不是故意的,也应该告诉他,这是他的过错。他虽没有料想到自己行为的后果,但仍要为此道歉。如果他是无意的,并勇于承认错误,家长会相信他,并减轻对他的惩罚。如果他隐瞒事实、逃避责任,他将受到加重的惩罚。这样就可以从小培养孩子诚实、负责的性格。

另外,要让孩子知道做错事就要受到惩罚的道理。即使孩子央求,也不能答应,否则有了取消的先例,以后就很难保证实施的有效性。

惩罚的“量刑”要适当

惩罚孩子的目的是为了孩子的良性转化,惩罚的“量刑”就必须合乎孩子的行为。惩罚过重容易引起孩子的对抗情绪,轻了又不足以使孩子引以为戒。因此惩罚孩子要以达到目的为原则,既不能轻描淡写,又不能小题大做滥用“刑罚”。大教育家洛克说:“儿童第一次应该受到惩罚的痛苦的时候,非等完全达到目的之后,不可中止;而且还要逐渐加重”,其中的道理耐人寻味。

要依照规则进行惩罚

家长应和孩子协商制定一个奖惩规则,让孩子知道犯错后将受到什么惩罚。这样,孩子平日就会有所注意,从而减少犯错误的概率。当孩子犯错后,家长应注意调整自己的情绪,不要因一时冲动而随意惩罚孩子。若是孩子以后犯了同样的错误,也应该按规则进行和以前相同的惩罚,这样家长才能在孩子心中树立威信。

指明“出路”不含糊

惩罚孩子不能半途而废,应要求受罚的孩子作出具体的改错反应才能停止。家长要态度明确,跟孩子讲清楚他应该怎么做、达到什么要求或标准,否则有什么样的后果。如孩子有乱丢东西、不爱整理的习惯,家长在惩罚时就应该让其自己收拾好东西、整理好玩具;使其明白必须要做好,否则又要受罚。家长千万不能含糊其词甚至让孩子“自己去想”。家长不给“出路”,孩子改错就没有目标,效果就不明显。

孩子犯了错就要有一定的惩罚措施,尽管如此,家长惩罚孩子也要有度哦。家长吃饭的时候,还可以“恐吓”孩子说:“要是下次再犯同样的错误,就吃两天这个蔬菜,再犯就吃三天,以此类推,直到孩子真正能够改正错误为止。

罚了又赏要不得

家长教育孩子要相互配合,态度一致,赏罚分明。该奖时就要郑重其事甚至煞有介事地奖,让孩子真正体会到受奖的喜悦;该罚时也应态度明确、措施果断,让其知道自己错之所在。

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孩子明辨是非、知错即改的品行。如果在对孩子实施惩罚之后,家长中的一方认为孩子受了委屈,随即又来安慰他,这将会使惩罚失去作用。实践证明:惩罚――奖励――惩罚的恶性循环会使孩子产生认知偏差,错误地将犯错和受奖联系起来,从而使惩罚归于失败。

及时惩罚莫迟疑

惩罚的效果部分来自条件反射,而条件反射在有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的间隔时间越短则效果越好。所以家长一旦发现孩子犯错,只要情况许可就应立即予以相应的惩罚;如果当时的情境(如有客人在场或正在公共场所)不允许立即作出反应,事后则应及时地创造条件,尽可能让孩子回到与原来相似的情境中去,家长和孩子一起回顾和总结当时的言行,使他意识到当时的错误行为,并明确要求他改正。

最忌讳讽刺挖苦

家长惩罚孩子应力戒讽刺挖苦,更不能自恃“孩子是我生的、是我养的”而随意用恶毒的语言指责、谩骂孩子。实践证明,讽刺挖苦和恶语谩骂已超越了孩子的理智能够接受的范围,将会刺伤孩子的自尊心。因此,家长应该牢记惩罚孩子的目的是帮助他改正错误,决不是为了刺激孩子心灵中最敏感的角落――自尊心。有些家长在惩罚孩子语言不文明、满口脏话时,自己也“出口成脏”,这就使得训教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失去说服力。

点到为止莫唠叨

有些家长训教孩子喜欢没完没了,而且还时不时地喝问孩子“我的话你听见了没有?”孩子慑于家长的威严,为了免受皮肉之苦,只能别无选择地说“听见了”,其实他可能什么都没听进去,甚至左耳听了右耳出,根本就没听。孩子之所以说知道了,只是顺着家长的意思,为了早点结束训斥。于是,当孩子下次再犯同样的错误时,家长便感到“痛心疾首”,随即说孩子“不把我的话当回事”,当成了“耳边风”,说孩子“不听话”。其实这是因为家长的唠叨太多了,令孩子分不清主次,不知道听哪一句为好;再者,经常性的唠叨多了,也会导致孩子“失聪”,对家长的话产生教育心理学中的“0反应”,无动于衷,使训教失去效果。因此,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务必切记要改掉爱唠叨的毛病,凡事点到为止。

孩子犯了错就要有一定的惩罚措施,尽管如此,家长惩罚孩子也要有度哦。家长吃饭的时候,还可以“恐吓”孩子说:“要是下次再犯同样的错误,就吃两天这个蔬菜,再犯就吃三天,以此类推,直到孩子真正能够改正错误为止。

就事论事莫牵连

从受罚者的角度来讲,孩子最厌恶家长“倒咸菜梗”,一事既出又将陈年老账翻出来。很多家长却不了解这个道理,训教孩子时总忘不了东拉西扯、横牵竖连,说出孩子的种种不是,甚至将孩子说得一无是处,直至忘记了本次训教的主题。孩子怎样想呢?反正自己没有一处是对的,以前取得的成绩、改正的缺点家长都看不到,自感自己天生是挨训该罚的料,对改错失去了信心,也就破罐破摔、我行我素,这样的教育效果可想而知。所以,家长训教惩罚孩子务必要一事一议,就事论事,切勿搞牵连、翻陈账。

事后说理不可无

家长和孩子之间存在着教与被教的关系,但教育孩子仍当以理服人。惩罚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因此,惩罚之后必须要及时与孩子说理,否则,孩子在忍受了惩罚之后将依然如故。所以,家长在惩罚孩子后要通过说理、剖析的方式使他明白为什么会受罚、知道犯错误的原因,讲清楚如果坚持犯错下去将有什么后果。惩罚只是一种劣性条件刺激,其效能是短时的,不能持久。受罚的孩子改正了错误并不等于他已明白事理,并不能保证他下次不会再犯。因此,让孩子明白自己受罚的原因才是根除错误的关键,说理是惩罚孩子之后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步骤。

父母惩罚孩子的8大学问

学问1:惩罚的“量刑”要适当

惩罚孩子的目的自然是为了引起孩子的良性转化,那么惩罚的“量刑”就必须合乎孩子的行为。

惩罚过重容易引起孩子的对抗情绪,太轻了又不足以使孩子引以为戒。因此惩罚孩子要以达到目的为原则,既不能轻描淡写,又不能小题大做滥用“刑罚”。

专家提示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一种经验,对绝大多数孩子来说,父母只需要用自己的言语或行动向孩子表示一点点哪怕是极其微小的不满,孩子都会觉得是对他的错误的惩罚,从而自觉改错。教育心理学认为,惩罚包括间接的和直接的批评。给孩子使个眼色、对他的行动加以限制、没收他的玩具等等都是惩罚的手段与方式。

学问2:指明“出路”不含糊

惩罚孩子不能半途而废,应要求受罚的孩子作出具体的改错反应才能停止。

家长要态度明确,跟孩子讲清楚他应该怎么做、达到什么要求或标准,否则有什么样的后果。如孩子有乱丢东西、不爱整理的习惯,家长在惩罚时就应该让他自己收拾好东西、整理好玩具。家长千万不能含糊其辞甚至让孩子“自己去想”。家长不给“出路”,孩子改错就没有目标,效果就不明显。

专家提示

惩罚之所以能促使孩子改正错误,这是教育心理学中的效果律在起作用。效果律认为:孩子“快乐则接受;痛苦则拒绝”,要使孩子继续或终止某种行为,我们可以通过奖励或惩罚来做到这一点。事实上,有很多事情是不可能通过奖励的办法让孩子满足的,如孩子故意损坏东西、坚持“顶风作案”、乱提不切实际的要求等,这种情况下就必须惩罚。

学问3:罚了又赏要不得

父母教育孩子要相互配合,态度一致,赏罚分明。

该奖时就要郑重其事甚至煞有介事地奖,让孩子真正体会到受奖的喜悦;该罚时也应态度明确、措施果断,让其真正知道自己错之所在。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孩子明辨是非、知错即改的品行。如果在对孩子实施惩罚之后,父母中的一方认为孩子受了委屈,随即又用钱物或食品来安慰他,这将会使惩罚失去作用。

专家提示

诚然,惩罚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而且还有一个使用方法的问题,正确使用可以以罚代教,如果使用不当,则会使孩子的坏习惯变本加厉。如有些儿童在感情冲动时会用坚持错误行为来报复惩罚。而惩罚的反复执行要么使孩子产生恐惧父母的神经官能症,要么使孩子破罐破摔,对惩罚“逆来顺受”无所谓,这都是不足取的。

学问4:及时惩罚莫迟疑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惩罚的效果部分是来自条件反射,而条件反射在有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的间隔时间越短则效果越好。

所以家长一旦发现孩子的行为有错,只要情况许可就应立即予以相应的惩罚;如果当时的情境(如有客人在场或正在公共场所)不允许立即作出反应,事后则应及时地创造条件尽可能使孩子回到与原来相似的情境中去,家长和孩子一起回顾和总结当时的言行,使他意识到当时的错误行为,并明确要求他改正。

学问5:劣性转嫁不可有

俗话说:“世事不如意者十常八九”,日常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不顺心的事情。父母在心情不好时很难把握好自己的感情,容易使自己恶劣的情绪转嫁到孩子身上,其后果往往不堪设想。

一来孩子无过受罚,父母小题大做,会使孩子感到有失公理。二来如果此时父母再因不能自制而使惩罚无限制地升级,则往往会激化孩子对父母的反抗情绪。因此,建议父母切勿在醉酒之后或自己心情不佳、情绪低落、脾气暴躁等时候惩罚孩子,以免过激失态,影响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和威信。

学问6:讽刺挖苦最忌讳

父母惩罚孩子应力戒讽刺挖苦,更不能自恃“孩子是我生的、是我养的”而随意用恶毒的语言指责谩骂孩子。

实践证明,讽刺挖苦和恶语谩骂已超越了孩子的理智能够接受的范围,将会刺伤孩子的自尊心。因此,做父母的应该牢记自己惩罚孩子的目的是帮助孩子改正错误,决不是为了图一时嘴巴痛快而去刺激孩子心灵中最敏感的角落——自尊心。

有些家长在惩罚孩子语言不文明、满口脏话时,自己也“出口成脏”,这就使得教训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失去说服力。

学问7:事后说理不可无

家长和孩子之间存在着教与被教的关系,但教育孩子仍当以理服人。惩罚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因此,惩罚之后必须要及时与孩子说理,否则,孩子在忍受了惩罚之后还将会依然如故。所以,家长在罚了孩子以后要通过说理、剖析的方式使孩子明白他为什么会受罚、知道犯错误的原因,讲清楚如果坚持犯下去将有什么后果。因此,让孩子明白自己受罚的原因才是根除错误的关键,说理是惩罚孩子之后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步骤。

学问8:点到为止莫唠叨

有些家长教训孩子喜欢没完没了,而且还时不时地喝问孩子“我的话你听见了没有?”孩子慑于家长的威严,为了免受皮肉之苦;只能别无选择地说“听见了”,其实他可能什么都没听进去或者根本就没听。

孩子之所以说知道了,只是顺着家长的意思,为了早点结束训斥。于是,当孩子下次再犯同样的错误时,家长便感“痛心疾首”,随即说孩子“不把我的话当回事”,说孩子“不听话”。其实这并非孩子不听话,而是父母的唠叨太多了,让孩子分不清主次,不知道听哪一句为好;再者,经常性的唠叨多了,也会导致孩子耳朵“失聪”,使教训失去效果。因此,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务必要改掉爱唠叨的毛病,凡事点到为止,然后观察孩子的反应再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

孩子口头禅爆粗口妈妈该怎么办

孩子大了,渐渐地要接触外面的世界了,因为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他们也渐渐说起了各式各样的口头禅。有的是跟班上的小伙伴们学的,有的是看各种动画片跟动画人物学的,总之,有各种各样的方式学到各种乱七八糟的口头禅。不少口头禅还带着脏话,无论家长怎么说孩子,他就是改不过来。那么,父母该怎么办才好呢?

  1.用环境影响

  无疑,环境的好坏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一个好的环境可以使孩子变得越来越优秀,因为在好的环境里面,有很多值得孩子去学习和借鉴的东西,而坏的环境则恰恰相反,一个孩子学坏了可能会带着周围的孩子也学坏。

  所以,这也就是为什么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和班级里面成绩、品德各方面都优秀孩子一起玩的原因了。因此,父母要让孩子和优秀的孩子玩耍,而不是会打架和说脏话的孩子一起玩。

  2.改掉口头禅

  口头禅几乎人人都有,即使你不曾察觉,但它也是一直存在的,不得不说,有的父母自己的口头禅就不太文明,难免也就会把孩子也给带坏了。

  其实不光光是口头禅,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偶尔也可能冒出几句不文明的话,所谓“无心插柳柳成荫”,你没有把这些话放在心中,可是孩子听到以后就模仿起大人来了,大人反而觉得奇怪孩子这些话都是跟谁学的了。所以,想让孩子说话文明,父母首先就要树立榜样。

  3.建立惩罚制度

  口头禅是一种习惯,孩子一旦养成说口头禅的习惯,想改掉就不容易了,为了让孩子改掉这个不良的习惯,父母可以建立相应的惩罚制度,让孩子在惩罚中约束自己的行为,改掉坏习惯。

  比方说,如果孩子说了一句脏话,就惩罚他当天没有零食吃,如果孩子一直说,就一直没有零食吃,一直到他能自己改过了为止。惩罚只是让孩子改掉坏毛病的一种手段,目的是好的,但是父母也要掌握好分寸。

  口头禅的养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父母要在孩子还没有养成这个口头禅的时候,就要即时制止,并告诉孩子:“这是不文明的行为,宝贝是文明的孩子所以不能说这些话。”这样孩子就会在潜意识里控制自己不说这样的话,也就不会养成口头禅了。

要有智慧的去惩罚孩子

治国要讲究策略,治家也有策略,教育孩子也同样有策略。“惩罚”可以让孩子意识到事情的程度,也可以帮助孩子很好的规范自己,下面是心理专家传授你的惩罚孩子的智慧,帮助你做个更好的家长。

犯了错误就要惩罚

孩子犯了错误,无论有心还是无意,都要受到惩罚。比如:孩子不小心把杯子摔碎了,虽然他不是故意的,也应该告诉他,这是他的过错。他虽没有料想到自己行为的后果,但仍

要为此道歉。如果他是无意的,并勇于承认错误,家长会相信他,并减轻对他的惩罚。如果他隐瞒事实、逃避责任,他将受到加重的惩罚。这样就可以从小培养孩子诚实、负责的性格。另外,要让孩子知道做错事就要受到惩罚的道理。即使孩子央求,也不能答应,否则有了取消的先例,以后就很难保证实施的有效性。

惩罚的“量刑”要适当

惩罚孩子的目的是为了孩子的良性转化,惩罚的“量刑”就必须合乎孩子的行为。惩罚过重容易引起孩子的对抗情绪,轻了又不足以使孩子引以为戒。因此惩罚孩子要以达到目的为原则,既不能轻描淡写,又不能小题大做滥用“刑罚”。大教育家洛克说:“儿童第一次应该受到惩罚的痛苦的时候,非等完全达到目的之后,不可中止;而且还要逐渐加重”,其中的道理耐人寻味。

要依照规则进行惩罚

家长应和孩子协商制定一个奖惩规则,让孩子知道犯错后将受到什么惩罚。这样,孩子平日就会有所注意,从而减少犯错误的概率。当孩子犯错后,家长应注意调整自己的情绪,不要因一时冲动而随意惩罚孩子。若是孩子以后犯了同样的错误,也应该按规则进行和以前相同的惩罚,这样家长才能在孩子心中树立威信。只有拥有了惩罚孩子的智慧,才能真正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

指明“出路”不含糊

惩罚孩子不能半途而废,应要求受罚的孩子作出具体的改错反应才能停止。家长要态度明确,跟孩子讲清楚他应该

怎么做、达到什么要求或标准,否则有什么样的后果。如孩子有乱丢东西、不爱整理的习惯,家长在惩罚时就应该让其自己收拾好东西、整理好玩具;使其明白必须要做好,否则又要受罚。家长千万不能含糊其词甚至让孩子“自己去想”。家长不给“出路”,孩子改错就没有目标,效果就不明显。

罚了又赏要不得

家长教育孩子要相互配合,态度一致,赏罚分明。该奖时就要郑重其事甚至煞有介事地奖,让孩子真正体会到受奖的喜悦;该罚时也应态度明确、措施果断,让其知道自己错之所在。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孩子明辨是非、知错即改的品行。如果在对孩子实施惩罚之后,家长中的一方认为孩子受了委屈,随即又来安慰他,这将会使惩罚失去作用。实践证明:惩罚——奖励——惩罚的恶性循环会使孩子产生认知偏差,错误地将犯错和受奖联系起来,从而使惩罚归于失败。

及时惩罚莫迟疑

惩罚的效果部分来自条件反射,而条件反射在有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的间隔时间越短则效果越好。所以家长一旦发现孩子犯错,只要情况许可就应立即予以相应的惩罚;如果当时的情境(如有客人在场或正在公共场所)不允许立即作出反应,事后则应及时地创造条件,尽可能让孩子回到与原来相似的情境中去,家长和孩子一起回顾和总结当时的言行,使他意识到当时的错误行为,并明确要求他改正。

最忌讳讽刺挖苦

家长惩罚孩子应力戒讽刺挖苦,更不能自恃“孩子是我生的、是我养的”而随意用恶毒的语言指责、谩骂孩子。实践证明,讽刺挖苦和恶语谩骂已超越了孩子的理智能够接受的范围,将会刺伤孩子的自尊心。因此,家长应该牢记惩罚孩子的目的是帮助他改正错误,决不是为了刺激孩子心灵中最敏感的角落——自尊心。有些家长在惩罚孩子语言不文明、满口脏话时,自己也“出口成脏”,这就使得训教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失去说服力。

点到为止莫唠叨

有些家长训教孩子喜欢没完没了,而且还时不时地喝问孩子“我的话你听见了没有?”孩子慑于家长的威严,为了免受

皮肉之苦,只能别无选择地说“听见了”,其实他可能什么都没听进去,甚至左耳听了右耳出,根本就没听。孩子之所以说知道了,只是顺着家长的意思,为了早点结束训斥。于是,当孩子下次再犯同样的错误时,家长便感到“痛心疾首”,随即说孩子“不把我的话当回事”,当成了“耳边风”,说孩子“不听话”。其实这是因为家长的唠叨太多了,令孩子分不清主次,不知道听哪一句为好;再者,经常性的唠叨多了,也会导致孩子“失聪”,对家长的话产生教育心理学中的“0反应”,无动于衷,使训教失去效果。因此,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务必切记要改掉爱唠叨的毛病,凡事点到为止。

就事论事莫牵连

从受罚者的角度来讲,孩子最厌恶家长“倒咸菜梗”,一事既出又将陈年老账翻出来。很多家长却不了解这个道理,训教孩子时总忘不了东拉西扯、横牵竖连,说出孩子的种种不是,甚至将孩子说得一无是处,直至忘记了本次训教的主题。孩子怎样想呢?反正自己没有一处是对的,以前取得的成绩、改正的缺点家长都看不到,自感自己天生是挨训该罚的料,对改错失去了信心,也就破罐破摔、我行我素,这样的教育效果可想而知。所以,家长训教惩罚孩子务必要一事一议,就事论事,切勿搞牵连、翻陈账。

事后说理不可无

家长和孩子之间存在着教与被教的关系,但教育孩子仍当以理服人。惩罚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因此,惩罚之后必须要及时与孩子说理,否则,孩子在忍受了惩罚之后将依然如故。所以,家长在惩罚孩子后要通过说理、剖析的方式使他明白为什么会受罚、知道犯错误的原因,讲清楚如果坚持犯错下去将有什么后果。惩罚只是一种劣性条件刺激,其效能是短时的,不能持久。受罚的孩子改正了错误并不等于他已明白事理,并不能保证他下次不会再犯。因此,让孩子明白自己受罚的原因才是根除错误的关键,说理是惩罚孩子之后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步骤。

要为此道歉。如果他是无意的,并勇于承认错误,家长会相信他,并减轻对他的惩罚。如果他隐瞒事实、逃避责任,他将受到加重的惩罚。这样就可以从小培养孩子诚实、负责的性格。另外,要让孩子知道做错事就要受到惩罚的道理。即使孩子央求,也不能答应,否则有了取消的先例,以后就很难保证实施的有效性。

宝宝爱说脏话怎么办

1、理性对待“脏话宝宝”

当发现孩子说脏话时,家长切勿大惊小怪,更不可粗暴地打骂孩子,否则反而强化了孩子的不文明行为,使孩子的心灵受到伤害。作为父母,最好的方式是听到宝贝说脏话时,给他一个冷冰冰的面孔。让他明白,你对他说脏话的游戏一点儿没有兴趣,也很反感,这样他就不会尝试用说脏话来吸引你的注意了。

2、尽可能净化孩子的生长环境

在孩子面前,家长要首先注意自己的用语习惯,给孩子营造一个文明的话语环境,很难想象孩子一直生活在一个脏话连篇的环境中,却从不说一句脏话。另一方面又要增强孩子的“免疫”力,教孩子明辨是非,告诉他们,骂人、说粗话是不文雅的行为。另外,父母要关注孩子周围小伙伴的情况,为孩子选择讲文明、懂礼貌的伙伴,以减少相互学骂人的机会。

3、给予正确引导

宝贝说脏话固然不好,但父母不妨通过这个契机,帮助宝贝树立是非观念。告诉他哪些词是不好的,别人不喜欢听,不能用。哪些词是好的,大家喜欢听,可以用。宝贝也只有把好的和坏的词都学到了,才能进入树立是非观念的时期。当他接受你的意见时,要及时表扬他哦。

4、引导宝宝换位思考

诅咒敏感期最尴尬的是,孩子有时候会在公共场合诅咒别人,这种情况下,家长要及时告诉他,这样做别人会有什么感受。只有引导宝宝换位思考,才能让他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道歉。

5、配合一些小小的惩罚

如果在警告宝贝后,宝贝仍然说脏话,父母就要采取措施了。最有效的方法是,让宝贝停下他正在做的感兴趣的事,让他安静地待上几分钟,不许说话,不许动。一旦向宝贝宣告了这样的决定无论如何都要坚持,不能因宝贝的哀求或其他任何原因而轻易放弃原则。

教育孩子找对良策

犯了错误就要惩罚

孩子犯了错误,无论有心还是无意,都要受到惩罚。比如:孩子不小心把杯子摔碎了,虽然他不是故意的,也应该告诉他,这是他的过错。他虽没有料想到自己行为的后果,但仍要为此道歉。如果他是无意的,并勇于承认错误,家长会相信他,并减轻对他的惩罚。如果他隐瞒事实、逃避责任,他将受到加重的惩罚。这样就可以从小培养孩子诚实、负责的性格。另外,要让孩子知道做错事就要受到惩罚的道理。即使孩子央求,也不能答应,否则有了取消的先例,以后就很难保证实施的有效性。

惩罚的“量刑”要适当

惩罚孩子的目的是为了孩子的良性转化,惩罚的“量刑”就必须合乎孩子的行为。惩罚过重容易引起孩子的对抗情绪,轻了又不足以使孩子引以为戒。因此惩罚孩子要以达到目的为原则,既不能轻描淡写,又不能小题大做滥用“刑罚”。大教育家洛克说:“儿童第一次应该受到惩罚的痛苦的时候,非等完全达到目的之后,不可中止;而且还要逐渐加重”,其中的道理耐人寻味。

要依照规则进行惩罚

家长应和孩子协商制定一个奖惩规则,让孩子知道犯错后将受到什么惩罚。这样,孩子平日就会有所注意,从而减少犯错误的概率。当孩子犯错后,家长应注意调整自己的情绪,不要因一时冲动而随意惩罚孩子。若是孩子以后犯了同样的错误,也应该按规则进行和以前相同的惩罚,这样家长才能在孩子心中树立威信。只有拥有了惩罚孩子的智慧,才能真正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

指明“出路”不含糊

惩罚孩子不能半途而废,应要求受罚的孩子作出具体的改错反应才能停止。家长要态度明确,跟孩子讲清楚他应该怎么做、达到什么要求或标准,否则有什么样的后果。如孩子有乱丢东西、不爱整理的习惯,家长在惩罚时就应该让其自己收拾好东西、整理好玩具;使其明白必须要做好,否则又要受罚。家长千万不能含糊其词甚至让孩子“自己去想”。家长不给“出路”,孩子改错就没有目标,效果就不明显。

罚了又赏要不得

家长教育孩子要相互配合,态度一致,赏罚分明。该奖时就要郑重其事甚至煞有介事地奖,让孩子真正体会到受奖的喜悦;该罚时也应态度明确、措施果断,让其知道自己错之所在。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孩子明辨是非、知错即改的品行。如果在对孩子实施惩罚之后,家长中的一方认为孩子受了委屈,随即又来安慰他,这将会使惩罚失去作用。实践证明:惩罚——奖励——惩罚的恶性循环会使孩子产生认知偏差,错误地将犯错和受奖联系起来,从而使惩罚归于失败。

及时惩罚莫迟疑

惩罚的效果部分来自条件反射,而条件反射在有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的间隔时间越短则效果越好。所以家长一旦发现孩子犯错,只要情况许可就应立即予以相应的惩罚;如果当时的情境(如有客人在场或正在公共场所)不允许立即作出反应,事后则应及时地创造条件,尽可能让孩子回到与原来相似的情境中去,家长和孩子一起回顾和总结当时的言行,使他意识到当时的错误行为,并明确要求他改正。

最忌讳讽刺挖苦

家长惩罚孩子应力戒讽刺挖苦,更不能自恃“孩子是我生的、是我养的”而随意用恶毒的语言指责、谩骂孩子。实践证明,讽刺挖苦和恶语谩骂已超越了孩子的理智能够接受的范围,将会刺伤孩子的自尊心。因此,家长应该牢记惩罚孩子的目的是帮助他改正错误,决不是为了刺激孩子心灵中最敏感的角落——自尊心。有些家长在惩罚孩子语言不文明、满口脏话时,自己也“出口成脏”,这就使得训教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失去说服力。

点到为止莫唠叨

有些家长训教孩子喜欢没完没了,而且还时不时地喝问孩子“我的话你听见了没有?”孩子慑于家长的威严,为了免受皮肉之苦,只能别无选择地说“听见了”,其实他可能什么都没听进去,甚至左耳听了右耳出,根本就没听。孩子之所以说知道了,只是顺着家长的意思,为了早点结束训斥。于是,当孩子下次再犯同样的错误时,家长便感到“痛心疾首”,随即说孩子“不把我的话当回事”,当成了“耳边风”,说孩子“不听话”。其实这是因为家长的唠叨太多了,令孩子分不清主次,不知道听哪一句为好;再者,经常性的唠叨多了,也会导致孩子“失聪”,对家长的话产生教育心理学中的“0反应”,无动于衷,使训教失去效果。因此,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务必切记要改掉爱唠叨的毛病,凡事点到为止。

就事论事莫牵连

从受罚者的角度来讲,孩子最厌恶家长“倒咸菜梗”,一事既出又将陈年老账翻出来。很多家长却不了解这个道理,训教孩子时总忘不了东拉西扯、横牵竖连,说出孩子的种种不是,甚至将孩子说得一无是处,直至忘记了本次训教的主题。孩子怎样想呢?反正自己没有一处是对的,以前取得的成绩、改正的缺点家长都看不到,自感自己天生是挨训该罚的料,对改错失去了信心,也就破罐破摔、我行我素,这样的教育效果可想而知。所以,家长训教惩罚孩子务必要一事一议,就事论事,切勿搞牵连、翻陈账。

事后说理不可无

家长和孩子之间存在着教与被教的关系,但教育孩子仍当以理服人。惩罚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因此,惩罚之后必须要及时与孩子说理,否则,孩子在忍受了惩罚之后将依然如故。所以,家长在惩罚孩子后要通过说理、剖析的方式使他明白为什么会受罚、知道犯错误的原因,讲清楚如果坚持犯错下去将有什么后果。惩罚只是一种劣性条件刺激,其效能是短时的,不能持久。受罚的孩子改正了错误并不等于他已明白事理,并不能保证他下次不会再犯。因此,让孩子明白自己受罚的原因才是根除错误的关键,说理是惩罚孩子之后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步骤。

要为此道歉。如果他是无意的,并勇于承认错误,家长会相信他,并减轻对他的惩罚。如果他隐瞒事实、逃避责任,他将受到加重的惩罚。这样就可以从小培养孩子诚实、负责的性格。另外,要让孩子知道做错事就要受到惩罚的道理。即使孩子央求,也不能答应,否则有了取消的先例,以后就很难保证实施的有效性。

5招制止宝宝说脏话坏习惯

第一招:冷处理法

冷处理法又称为消退法,是指某一行为反复出现时,若这个行为得不到强化,这种行为的发生率就会降低。

具体措施是当孩子说脏话时,不打孩子,也不和孩子说道理,假装没听见,对他不理不问。慢慢地,孩子觉得没趣自然就不说了。这里需要提醒家长的是:千万不要大发雷霆,表现出异常愤怒的样子,或重复孩子的脏话,这样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只会强化这种不良行为。

第二招:模仿疗法

模仿疗法又称为示范法,是指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学习和获得良好行为,减少和消除不良行为的一种矫正方法。

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来改变个体行为是相当有效的,其主要类型有:影视模仿法、录像模仿法、读物模仿法、现场模仿法、参与模仿法等。家长可以编故事让孩子自己体会,这是典型的读物模仿法。编故事的同时,在故事中给孩子一些好的建议,比如在他生气的时候可以找人倾诉或者和喜爱的玩具说话等,而不能用说脏话的方式。总之,家长可以运用多种策略去帮助孩子模仿学习良好的行为,最终让他改掉不良行为。

第三招:认知行为疗法

这种方法的种类很多,心理学家贝克的认知疗法强调儿童对自己行为的认识,注重通过直接干预和重建等手段来改变儿童的认知,从而改变儿童的行为。

基本步骤如下:

第一步:了解孩子身上存在的不良行为,帮助他认识到说脏话是一种不好的行为。

第二步:幼儿期的孩子自我意识尚未分化出主体与客体。所以,当你问他:“骂人好不好?”他一般会回答:“不好!”这是因为在他的自我意识中,说脏话是别人做的,不包括他自己。他说这些脏话,只是在模仿,觉得好玩而已。因此,你不要从道德品质的角度去衡量这件事,而应教导并积极暗示孩子:这种行为是不对的。

第三步:对孩子的各种良好表现,一定要给予适当的反馈与强化,如能改掉毛病,或者表现出一点点良好的迹象时就及时表扬他,使他彻底改正说脏话的坏行为。

第四招:环境隔离法

你不妨仔细想想:孩子为什么说脏话?如果追因溯源之后,发现他是受到不良环境的影响,那么就该采取环境隔离法,让他远离不良环境,不让他跟一些说脏话的孩子一起玩。

第五招:适当惩罚法

如果孩子长大了一点,比如到五六岁,仍有这种不良行为,就可以给他适当的惩罚,促使他反省自己的行为。

熊孩子学会骂人说脏话怎么办

一、妈妈的疑惑

随着科技越来越发达,孩子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接触到大量信息,也正因为这样,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受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有许多妈妈都很疑惑,为什么现在的孩子都容易变得满口脏话爱骂人呢?

1、孩子看《熊出没》后,学会了里面的口头禅

经调查发现,孩子因为接收到动画片里面的信息,容易模仿里面的行为而变得爱骂人。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他们对于身边的人和事都会十分好奇,喜欢模仿一下大人、电视人物的行为,甚至他们不明白某一个动作的意义,就是觉得模仿起来很好玩。

现在的信息发达,孩子通过电脑、电视等电子产品,会接触到比自己年龄成熟的东西,例如一些暴力、污秽的画面及情节。在经常接触的情况下,他们会在无意识的状态下进行模仿。

现在《熊出没》、《喜羊羊》等动画片大热,小孩子放学第一件事情就守在电视机面前,里面的一些“我打死你”、“滚蛋”、“小肥羊,我捉到你就杀死你”之类的话语,导致孩子们容易形成口头禅。

2、孩子上了幼儿园,突然就满口脏话了

有位妈妈告诉我们一个这样的经历:她的儿子5岁了,小的时候活泼可爱又懂事,但是现在却变了。他在跟别人说话的时候,会有意无意地骂别人,比如“你是蠢猪啊!”、“赶快滚蛋”之类的话语,这让妈妈觉得十分震惊。

有个周末,妈妈带他一起去参加朋友聚会,他带了一个喜羊羊的玩具去玩。朋友见他好玩,就跟他说:“小明,你的玩具是怎么玩,教我好不好?”儿子很乐意地答应了,然后教朋友一起玩。

小明在教了几遍之后,朋友装作不是很懂的样子,故意逗他,结果他不耐烦了,抢过自己的玩具,骂了一句:“你怎么比猪还笨,赶紧滚开吧!”这时,在一旁的妈妈真是尴尬不已。

这位妈妈觉得,自己孩子上幼儿园后就变得“出口成脏”,让她苦恼不已。

二、孩子为什么会突然喜欢骂人?

孩子随着成长环境的变化,性格习惯和行为都会随着产生变化。那么,为什么孩子会骂人了呢?

1、缓解压力,被迫骂人

紧张是很常见的情绪,由于孩子的经历尚浅,他们遇到事情容易紧张或者产生不安的情绪。当孩子面对一些长辈的逼问,同年人的挑衅时,他们会觉得无所适从。于是,为了舒缓压力,孩子不得不用骂人的方式解决。

在孩子觉得无助的时候,他们不懂得采用什么正确的方式去解决问题,于是,当听到长辈不断数落自己,或者同年人嘲笑自己,孩子就会大发脾气,用粗口去回应别人。

2、家长的不当引导,孩子爱模仿

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其言行是孩子的“标杆”,因此,父母的行为时会影响孩子的行为习惯和性格心理的。而且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会模仿父母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

如果你觉得自己的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喜欢讲脏话,那你就先学会“自省”,是不是你的错误引导,你喜欢骂人?导致孩子模仿你的行为。

家庭教育是孩子教育的重要环节,父母与人交往的行为,孩子是看在眼里的。也许有些父母和相熟的人喜欢用说脏话的方式交流,动不动就发脾气骂人,于是,孩子就以为说脏话、骂人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三、如何应对爱骂人的宝宝

当孩子嘴里蹦出脏字时,很多的父母会感到紧张和担忧,生怕孩子从此学坏。由于受周围环境的不良影响,加上孩子有喜欢模仿的天性,“说脏话”这样的现象并不少见。面对孩子的这种不良行为,究竟该如何纠正呢?

1、让孩子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要让孩子深刻反省自我,就必须要然他们清晰自己的错误,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这样孩子才能改正自己满口脏话的坏习惯。

当你发现孩子说脏话时,你可以重复他们的话,让他自己思考听到这句话的感受。例如,孩子说:“妈妈是个大坏蛋,我烦死你了。”你可以和他说同样的话,然后和他分析,如果听到妈妈说不要自己后,心情会怎样。

当孩子听到父母语重心长地说:“如果你说这样的话,妈妈会不高兴,这样你会高兴吗?”也许,孩子可会反思,自己的行为是不是过分了。

2、给孩子看相关的反面教材

现在信息传递快,途径广,孩子容易接触到不良的生活环境。因此,想自己的孩子不说脏话,要孩子远离不良信息十分重要。

父母在为孩子选择读物、电视剧、动画片等时候,如果有相关的污秽画面和粗暴的语言,父母就要学会给孩子相关的指引,给孩子分析这些是反面教材,如果像光头强、熊大、熊二这样经常说脏话的人是交不到朋友的。

当你带孩子公共场所,你发现周围的人或者其他小朋友讲脏话,你就可以借机教导孩子,如果经常说脏话骂人的话,会得到别人的批评,父母的打骂,而且交不到好朋友。所以,做一个乖孩子,就要学会与他人和睦相处,拒绝说脏话。

3、孩子之间要学会互相监督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个人有一个良好氛围的朋友圈子是十分重要的。如果孩子长期与一些有不良嗜好的孩子长大,他们无形中也会受到影响,形成不良习惯。

因此,父母要注意,给孩子选择幼儿园时,要注重校园坏境和小朋友的素质。要教导孩子选择怎样的人做朋友,也要给孩子选择一些有良好习惯的孩子给他们做朋友,这样,会对你的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父母可以认识自己孩子在幼儿园中的好朋友,让他们之间形成一种约定,要互相监督,学习彼此的良好习惯,摈弃说脏话、爱骂人的坏习惯。

孩子口头禅爆粗口妈妈该怎么办

1.用环境影响

  无疑,环境的好坏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一个好的环境可以使孩子变得越来越优秀,因为在好的环境里面,有很多值得孩子去学习和借鉴的东西,而坏的环境则恰恰相反,一个孩子学坏了可能会带着周围的孩子也学坏。

  所以,这也就是为什么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和班级里面成绩、品德各方面都优秀孩子一起玩的原因了。因此,父母要让孩子和优秀的孩子玩耍,而不是会打架和说脏话的孩子一起玩。

  2.改掉口头禅

  口头禅几乎人人都有,即使你不曾察觉,但它也是一直存在的,不得不说,有的父母自己的口头禅就不太文明,难免也就会把孩子也给带坏了。

  其实不光光是口头禅,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偶尔也可能冒出几句不文明的话,所谓“无心插柳柳成荫”,你没有把这些话放在心中,可是孩子听到以后就模仿起大人来了,大人反而觉得奇怪孩子这些话都是跟谁学的了。所以,想让孩子说话文明,父母首先就要树立榜样。

  3.建立惩罚制度

  口头禅是一种习惯,孩子一旦养成说口头禅的习惯,想改掉就不容易了,为了让孩子改掉这个不良的习惯,父母可以建立相应的惩罚制度,让孩子在惩罚中约束自己的行为,改掉坏习惯。

  比方说,如果孩子说了一句脏话,就惩罚他当天没有零食吃,如果孩子一直说,就一直没有零食吃,一直到他能自己改过了为止。惩罚只是让孩子改掉坏毛病的一种手段,目的是好的,但是父母也要掌握好分寸。

  口头禅的养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父母要在孩子还没有养成这个口头禅的时候,就要即时制止,并告诉孩子:“这是不文明的行为,宝贝是文明的孩子所以不能说这些话。”这样孩子就会在潜意识里控制自己不说这样的话,也就不会养成口头禅了。

相关推荐

中国式逗小孩的弊端

灌酒、故意吓唬、怂恿孩子做“坏事”……中国的熊大人们似乎总爱以逗孩子为乐,有时候逗弄小孩的方式甚至近乎恶作剧。其实,这些往往都会在无意间给孩子带来伤害。下面就来给大家细数中国式逗小孩的弊端。 一、让孩子不能区别善恶和混淆是非 大人像耍猴一样逗弄孩子,怂恿孩子脏话以取乐,后果是污染孩子的心灵,让孩子不能区别善恶和混淆是非。 二、使小孩丧失安全感 一些言语的戏弄,比如“你妈妈生了弟弟不爱你了”等,会让孩子把大人的玩笑话当真,并且感到恐惧。而孩子的安全感是非常重要的,有的孩子出现行为偏差,具有攻击性,伤害自

孩子不良表现源于父母五类教育

一、“孩子依赖评价” 源于父母——过度表扬或批评! 在对孩子的教育中,使用恰当的表扬有利于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有些爸爸妈妈受到赏识教育理论的影响,平时喜欢无原则的表扬、夸奖孩子,这就会导致孩子缺乏自我评价和定义,过分地看重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每当做一点小事时都希望能够得到表扬,否则的话就不情愿去做。 同样,如果过度的批评也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看不到自我的优点和长处,容易滋生自卑心理。所以,孩子出错时,爸爸妈妈需要有分寸地、恰当地指出其错误在哪里,从而帮助其吸取教训、改正缺点! 二、“

五招教你改掉孩子挑食毛病

“你一定要多吃几口”要不得 学龄前儿童的生长发育相对婴幼儿期有所减慢,因此进食量也会受到影响。同时,这一年龄段的孩子在心理上开始对各种食物形成自己独特的爱好,他们会更偏向于自己进食。此时家长们需要做的不是逼孩子顺从大人的意志(比如家长“你一定要多吃几口”,反而会使孩子更加厌恶进食),而是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的饮食习惯。其实,孩子只是对新食物的外观、口感等不熟悉而暂时无法接受而已,慢慢习惯就好了。 多带娃去超市蔬菜区 下次给孩子们准备食物时,不妨先问问他们想吃什么,或带他们到超市挑选一些喜欢的蔬菜。根据他们的

孩子争抢玩具怎么办

事实上,大部分的孩子都有过争抢玩具的经历,只是每个孩子的表现有所不同,有的孩子只要见到自己中意的玩具就会去抢,有的孩子坚决捍卫自己的玩具别人碰就会抢回来,有的孩子只敢抢比他小的孩子的玩具……“抢”的形态千万种,那么家长调解的方式自然也有千万种,小编认为大家不妨可以参考下一些妈妈的做法。 第一招:转移注意力 如果是2岁以下的宝宝们抢玩具,转移注意力的方法可是非常见效呢,因为这个阶段的孩子基本毫无道理可讲,千万不要指望孩子在听你“你抢了别人的玩具别人会不开心”、“如果你不分享玩具,以后别人的也不给你玩哦”等

有效运用奖励与惩罚

慎用惩罚 惩罚孩子似乎可以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这些只能收到一时的成效,不能真正把成人想传达的信息内化到孩子的心里。更严重的是,有时爸爸妈妈的惩罚过于严厉,导致宝宝身心受到伤害,在宝宝进入幼儿园或小学时会更容易表现出攻击和暴力行为。大量研究表明:父母采用的从言语训斥到体罚等强硬严厉的处罚手段,与宝宝在学龄前、学龄期到青少年期的攻击性行为有显著的相关。 所以,当宝宝有问题行为时,应当让宝宝明白他的行为可能会给他人带来怎样的困扰和伤害。比如,当宝宝抓破了别的小朋友手臂时,你这样跟他:“宝贝,你看明明的手臂被

怎么管教五岁宝宝

1)冷处理 让孩子回到他自己的屋里去。切记不可把这一要求当做惩罚孩子的手段,你的声音不可充满恼怒,而应只是平静地、就事论事地去去做。 2)控制环境 虽然孩子已经长到了五岁,你还是应该把家里布置得适合小孩子安全活动,这能减少许多麻烦。 3)允许孩子宣泄 允许孩子宣泄负面的感受,同时尽量帮助孩子明白有些行为其实于事无补。 4)用“回馈”技巧 也就是,倾听孩子的诉,弄明白孩子真正想要表达的是什么,然后按照你的理解把孩子表达的情绪复述给他听。 5)建立一个正面的奖赏体制 如果孩子遵守家里的规矩,听你的话,那

中国式逗小孩主要现象

早教专家表示,让孩子喝酒致残致死等伤害人身安全的案例比较极端,但中国人逗弄孩子是一种普遍现象。大人像耍猴一样逗弄孩子做一些不合适的行为,怂恿孩子脏话以取乐,这在农村文化程度不高的人群中比较多见,后果是污染孩子的心灵,让孩子不能区别善恶和混淆是非,而在城市中则可能常见一些言语的戏弄。比如,有人会逗孩子:“你妈妈生了弟弟不爱你了。”或者:“你妈妈回不来了。” 孩子没有独立的生存能力,会把大人的玩笑话当真,听到这样的话会觉得很恐惧,没有安全感,有的小孩会因此惊慌哭泣,大人却以此取乐。而孩子的安全感是非常

妈妈怎样解决宝宝脏话的问题呢

妈妈怎样解决宝宝脏话的问题呢?宝宝脏话是一个效仿的过程,宝宝的任何语言都是从外界听学过来的,所以当宝宝开始有脏话冒出来的时候,首先家长就应该有所反省,是不是在日常生活中你们的语言上有一些不雅的词语呢?大多数宝宝出来的脏话他们自己是不理解其真正的含义的,只是单纯的模仿。那么对于单纯的宝宝们出的脏话,我们应该如何面对呢?这也是关系到婴儿早期教育好与坏。 当宝宝第一次出家长不能接受的词语时,在场的家长一定要保持严肃的态度,让宝宝觉得他们这么是不对的,不要因为宝宝童言无忌,逗得大人合不拢嘴,如果这个场

父母学会三句话孩子会很听话

第一句:不要叫孩子做他做不到的事 如果叫孩子做他做不到的事,他当然不会听话。 因此,在给孩子下指令以前必须了解哪些事是孩子能做到的,哪些事是孩子做不到的。人的天性是自私的,叫三岁的孩子大公无私,学“孔融让梨”,这是很难做到的。上幼儿园的孩子一般都比较好动,让他半个小时静静地坐着听老师讲课或做作业,那是很难的。每个孩子的学习能力区别很大,要求自己的孩子每门功课都考第一是不可能的。不了解孩子的个性,一厢情愿地想把孩子塑造成某种类型的人是不现实的。 怎么知道孩子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呢?首先是看他的年龄。不同年龄的

中国式逗小孩有哪些形式

一起来数一数中国式逗小孩还有哪些比较负能量的形式! 教小孩抽烟脏话。2009年,网上一段“两岁男童吸烟脏话”的视频引起极大反响,内容是重庆市万州周家坝一名两三岁男孩在一大群成人的围观和起哄下,吸烟、骂脏话。两岁的孩子还很懵懂,长辈们就放过孩子们吧。 教孩子抽烟喝酒。攀枝花2岁男童虽然是被父亲的三名朋友灌酒致死,据媒体报道,他平日就逗着儿子喝酒,在他的影响下,2岁多的儿子已经有近1年的喝酒史,并且还会抽烟。 逗孩子敬酒。大人拿着筷子在盅里蘸酒,让孩子舔一舔,对于年龄稍大一点的男孩子,有的则直接让孩子抿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