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胶质母细胞瘤病因

胶质母细胞瘤病因

一、发病原因:

1.目前有研究发现原发性胶质母细胞瘤与继发性胶质母细胞瘤的分子发生机制不同。原发性胶质母细胞瘤以扩增与过量表达为主,而继发性胶质母细胞瘤则以p53的突变为主要表现。

二、发病机制:

1.肿瘤好发于大脑半球白质内,浸润性生长,外观呈半球形分叶状,大多数肿瘤境界不清,少数肿瘤因生长迅速而使周围组织受压出现软化和水肿,表现假包膜现象,可被误以为境界清楚,其实肿瘤已超出边界浸润生长。

2.肿瘤的硬度因肿瘤有无继发性改变而异,一般软硬相间,质地不均。肿瘤可呈多种颜色,瘤内常有囊变、坏死及出血,钙化少见。典型肿瘤切面可见灰色的瘤体、红色的新鲜出血、紫色的出血块、黄色的陈旧出血和白色的间质增生,肿瘤亦可有大小不一的坏死灶和囊性变,囊内液体可呈血性、棕色、或黄色,也可为散在于肿瘤实质区内的多个小囊。肿瘤血运丰富,周围脑水肿明显。突出到脑表面和脑室者,肿瘤细胞可随脑脊液播散,个别的可向脑外转移至肺、肝、骨或淋巴结。

3.胶质母细胞瘤组织表现复杂,形态不一,同一肿瘤的不同部位亦不一致。根据WH0(1990)提出的分类标准,胶质母细胞瘤分为以下两个组织学亚型:①巨细胞型胶质母细胞瘤。②胶质肉瘤。这些亚型的提出,主要是根据肿瘤的某些比较突出的形态特征而定,与患者的预后无肯定的相应关系。

4.肿瘤细胞有多种组织学形态。增殖的肿瘤细胞常以小而深染的圆细胞为主,伴以间变的未分化的纤维性、原浆性与肥胖性星形细胞,另有大而怪异的来源不明的瘤细胞。肿瘤细胞直径相差悬殊,大者可达30μm以上,小者可能不足10μm。部分肿瘤胞质十分丰富,亦有胞质完全缺如而呈裸核者,核多形性并有较多分裂象。肿瘤坏死区被成堆狭长的肿瘤细胞层层环绕。肿瘤细胞核分裂象相当多见,并可见到单核或多核瘤巨细胞。供血的血管丰富,在肿瘤细胞增殖旺盛的区域内,可出现血管内皮细胞的异常增殖,形成围绕的血管球,与肾小球相似,构成胶质母细胞瘤镜下的另一个特征。来源于血管外膜细胞的间质纤维增生,严重者可成为肿瘤成分。

5.少数肿瘤可有蛛网膜下腔播散,10%~20%胶质母细胞瘤患者脑脊液中可发现肿瘤细胞。有软脑膜种植者约10%,尸检中达30%。开颅行肿瘤切除术后的患者极少数可发生肿瘤颅外转移。电镜下肿瘤细胞大小形状不一,形态呈原始低分化,核大而周质少,细胞器稀少但多聚核糖体丰富。核不规则,核仁突出,常见核分裂象。巨细胞的细胞膜常有折叠,有时可见大量微绒毛,细胞器多少不固定,核畸形、多形、或分叶,高度不规则。巨细胞型胶质母细胞瘤的胞质极为宽阔,充满大量胶质丝,方向不定,成熟程度不一,线粒体散在其中。糖原丰富,核染色质与核仁突出,毛细血管和小血管内皮增生呈球状,使血管腔闭锁,大血管内皮都有增生,多层基膜包绕,大量胶质纤维产生。常见肿瘤细胞有不同程度的坏死,坏死灶中和血管周围常见巨噬细胞、成纤维细胞和其他炎性细胞。

脑瘤疾病的诱发因素都有什么呢

一、先天因素

胚胎发育过程中原始细胞或组织异位残留于颅腔内,在一定条件下又具备分化与增殖功能,可发展成为颅内先天性肿瘤。这类肿瘤生长缓慢,多属良性,常见有颅咽管瘤、脂肪瘤及胶样囊肿等。

二、物理因素

一些脑部创伤或者射线照射的刺激等有造成脑瘤的可能,也是容易造成脑瘤的病因

三、遗传因素

在一些脑肿瘤的病因起着重要的作用,人体基因缺陷或突变可形成颅内肿瘤。多发性神经纤维瘤是典型的遗传性神经系统肿瘤,约半数病人有家族病史。视网膜母细胞瘤系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方式传播,单发性病灶占3/4,具有体细胞的突变,约有12%~17%可传给子代;多灶性病变则有细胞的染色体改变,家庭中的其他子代成员有可能易感,约50%~65%能传给子代。

四、化学因素

许多脑肿瘤病人被查出脑肿瘤,回忆起致病因素,不少病人有化学致癌物质的接触史,如接触被污染的水源、饮食致癌物质以及一些化学苯并芘等物质的接触都是脑肿瘤的直接诱发因素。

五、病毒感染

肉瘤病毒、脱氧核糖核酸病毒、多瘤病毒、猴空泡病毒、核糖核酸病毒和生物学因素:常见的致瘤病毒有腺病毒等。这些病毒可诱发脑膜瘤、胶质母细胞瘤、脉络丛乳头状瘤、星形细胞瘤、松果体瘤、室管膜瘤、肉瘤和髓母细胞瘤等。病毒的致瘤机制是它们进入细胞后,在胞核内合成DNA时(即细胞的S期),迅速地依附并改变染色体的基因特性,使细胞增殖与分裂功能发生畸变而形成肿瘤。

怎能预防胶质母细胞瘤细胞

胶质母细胞瘤是最常见的颅内恶性肿瘤,约占所有颅内肿瘤的12%—15%,占星形细胞瘤的一半,也是最常见的成人幕上脑肿瘤,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但是约2/3的病例集中在45—70岁,平均年龄为53岁,30岁以下非常少见。性别分布为男:女=15:1:1男性发病优势在老年人更明显。可以发生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任何部位,但最常发生于大脑半球的深部白质,额取叶同时受累尤其典型。胶质母细胞瘤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的侵袭与格散主要是沿着白质传导束的解剖结构,另外还可以随脑脊液循环及沿着血管和脑膜下层播散。

因肿瘤恶性程度高,术后易复发,胶质母细胞瘤患者预后差,95%未经治疗的患者生存期不超过3个月。患者的预后与多因素有关。患者年龄在45岁以下,术前症状超过6个月,症状以癫痫为主而非精神障碍,肿瘤位于额叶及术前状况较好者生存期稍长。肿瘤切除程度影响患者生存期,部分切除或行肿瘤活检者术后6个月及2年的生存率为肉眼肿瘤全切的患者的一半。肉眼肿瘤全切除对改善患者神经系统症状有帮助。放疗可延长患者的生存期4~9个月,术后放疗可使部分患者生存期达18个月。然而,虽然对胶质母细胞瘤的综合治疗可暂时缓解病情进展,但不能治愈肿瘤,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经肿瘤肉眼全切、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后,2年生存率为10%,仅有不到5%的病人可长期生存。

脑肿瘤是如何引起的

1、先天因素:胚胎发育过程中原始细胞或组织异位残留于颅腔内,在一定条件下又具备分化与增殖功能,可发展成为颅内先天性肿瘤。这类肿瘤生长缓慢,多属良性,常见有颅咽管瘤、脂肪瘤及胶样囊肿等。

2、遗传因素:在一些脑肿瘤的病因起着重要的作用,人体基因缺陷或突变可形成颅内肿瘤。多发性神经纤维瘤是典型的遗传性神经系统肿瘤,约半数病人有家族病史。视网膜母细胞瘤系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方式传播,单发性病灶占3/4,具有体细胞的突变,约有12%~17%可传给子代;多灶性病变则有细胞的染色体改变,家庭中的其他子代成员很有可能易感,约50%~65%能传给子代。

3、物理因素:一些脑部创伤或者射线照射的刺激等有引起脑肿瘤的可能,也是容易导致脑肿瘤的病因。

4、化学因素:诱发的肿瘤可为胶质细胞瘤、脑膜瘤、肉瘤、垂体腺瘤和松果体瘤等。

5、生物学因素:常见的致瘤病毒有腺病毒、肉瘤病毒、脱氧核糖核酸病毒、核糖核酸病毒、多瘤病毒及猴空泡病毒等。这些病毒可诱发脑膜瘤、松果体瘤、肉瘤、星形细胞瘤、胶质母细胞瘤、室管膜瘤、脉络丛乳头状瘤和髓母细胞瘤等。病毒的致瘤机制是它们进入细胞后,在胞核内合成DNA时(即细胞的S期),迅速地依附并改变染色体的基因特性,使细胞增殖与分裂功能发生畸变而形成肿瘤。

胶质母细胞瘤存活率高吗

胶质母细胞瘤的生长是非常迅速的,患者的发病过程普遍都非常短,都在半年左右。胶质母细胞瘤出现在患者的头部,随着肿瘤的慢慢长大,会使患者的颅内压升高,引起患者头痛、呕吐、四肢无力、意识障碍、精神障碍甚至还有可能出现偏瘫、偏盲、痴呆以及智力减退的情况。

目前治疗胶质母细胞瘤主要以手术、放疗、化疗和其他的综合治疗为主,手术治疗是在不加重神经功能障碍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得切除肿瘤。手术治疗胶质母细胞瘤是最有效的方法,切除肿瘤能够有效的较小患者的颅内压,从而减轻患者的头痛、呕吐、脑水肿等症状,还可以有效的减低患者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率。

放疗和化疗都是比较考验患者的身体素质的,如果患者耐受,那么经过放疗和化疗也能达到一种比较好的疗效,如果患者的肿瘤已经到了晚期,身体非常虚弱,那么就比较不适合化疗了。患者可以每两个月放疗一次,可以同时进行免疫治疗,有一部分患者可以获得长时间的缓解期。

只要能够在早期的时候发现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的存活率还是比较高的。经过手术。放疗、化疗等治疗方法,患者可以延长一定的生存期。所以当我们的身体出现异常的饿时候,一定要及时去医院检查治疗,不要以为有些小毛病不用在意,往往这些小毛病就是大病的征兆。

脑瘤的原因有哪些

1、先天因素:

胚胎发育过程中原始细胞或组织异位残留于颅腔内,在一定条件下又具备分化与增殖功能,可发展成为颅内先天性肿瘤。此类肿瘤生长缓慢,多属良性,常见有颅咽管瘤、脂肪瘤及胶样囊肿等。

2、遗传因素:

在一些脑瘤的发病起着重要的作用,人体基因缺陷或突变可形成颅内肿瘤。多发性神经纤维瘤是典型的遗传性神经系统肿瘤,约半数患者有家族病史。

3、物理因素:

一些脑部创伤或者射线照射的刺激等有造成脑瘤的可能,也是容易引起脑瘤的病因。

4、化学因素:

诱发的肿瘤可为胶质细胞瘤、脑膜瘤、肉瘤、松果体瘤和垂体腺瘤等。

5、多瘤病毒、生物学因素:

常见的致瘤病毒有腺病毒、肉瘤病毒、猴空泡病毒、脱氧核糖核酸病毒和核糖核酸病毒等。这些病毒可诱发脑膜瘤、肉瘤、室管膜瘤、脉络丛乳头状瘤、髓母细胞瘤、星形细胞瘤、胶质母细胞瘤、松果体瘤等。

胶质母细胞瘤是什么

胶质母细胞瘤是星形细胞肿瘤中恶性程度最高的胶质瘤,属WHO Ⅳ级。肿瘤位于皮质下,成浸润性生长,常侵犯几个脑叶,并侵犯深部结构,还可经胼胝体波及对侧大脑半球。发生部位以额叶最多见,其他依次为颞叶/顶叶,少数可见于枕叶/丘脑和基底节等。胶质母细胞瘤可原发于脑实质内,亦可呈继发性。继发性胶质母细胞瘤多数由间变性星形细胞瘤进一步恶变而来,少部分可由混合性胶质瘤、少枝胶质瘤或室管膜瘤演变而成。

目前有研究发现原发性胶质母细胞瘤与继发性胶质母细胞瘤的分子发生机制不同。原发性胶质母细胞瘤的分子改变以EGFR的扩增与过量表达为主而继发性胶质母细胞瘤则以p53的突变为主要表现。

脑胶质母细胞瘤4级介绍

1、对于放疗这个方法我们应该都不陌生,都知道它是癌症治疗经常采用的首段。这是利用放射线或者γ射线、高速中子射线对胶质母细胞瘤的肿瘤细胞进行杀灭,是很好的胶质母细胞瘤的治疗方法。

2、如果胶质母细胞瘤处于早期或为原发性,则可以采取手术治疗对其进行切除。对于原发性胶质母细胞瘤,予以外科手术切除,尽可能将肿瘤细胞移除干净,避免细胶质母细胞瘤切除胞增生仍是最普遍的治疗模式。

3、另外一种方法就是化学治疗,即我们所说的化疗,可以有效的缓解胶质母细胞瘤的病痛。目前此种方法已经取得很大进步,但是由于脑部血脑屏障(BBB)的特殊结构,脑瘤的化学治疗仍受到许多限制,任何化疗药物只能通过药物的脂溶性通过血管内膜细胞,进而进入胶质母细胞瘤的肿瘤细胞产生作用,这样的模式影响了药物作用的速度与效率。这种胶质母细胞瘤的治疗比较常见。

众所周知,脑胶质母细胞瘤手术曾是世界神经外科手术中的“老大难”,由于手术风险过高,很难成功的痊愈.所有以往常采用姑息治疗,或放弃手术治疗。特别是那些达到脑胶质母细胞瘤4级的患者,往往就意味着死亡.随着近些年医学科学的飞速发展,大量成熟的新技术被应用于临床,脑胶质母细胞瘤不再是不治之症.

胶质母细胞瘤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一)发病原因

目前有研究发现原发性胶质母细胞瘤与继发性胶质母细胞瘤的分子发生机制不同。原发性胶质母细胞瘤以扩增与过量表达为主,而继发性胶质母细胞瘤则以p53的突变为主要表现。

(二)发病机制

肿瘤好发于大脑半球白质内,浸润性生长,外观呈半球形分叶状,大多数肿瘤境界不清,少数肿瘤因生长迅速而使周围组织受压出现软化和水肿,表现“假包膜”现象,可被误以为境界清楚,其实肿瘤已超出边界浸润生长。

肿瘤的硬度因肿瘤有无继发性改变而异,一般软硬相间,质地不均。肿瘤可呈多种颜色,瘤内常有囊变、坏死及出血,钙化少见。典型肿瘤切面可见灰色的瘤体、红色的新鲜出血、紫色的出血块、黄色的陈旧出血和白色的间质增生,肿瘤亦可有大小不一的坏死灶和囊性变,囊内液体可呈血性、棕色、或黄色,也可为散在于肿瘤实质区内的多个小囊。肿瘤血运丰富,周围脑水肿明显。突出到脑表面和脑室者,肿瘤细胞可随脑脊液播散,个别的可向脑外转移至肺、肝、骨或淋巴结。

胶质母细胞瘤组织表现复杂,形态不一,同一肿瘤的不同部位亦不一致。根据WH0(1990)提出的分类标准,胶质母细胞瘤分为以下两个组织学亚型:①巨细胞型胶质母细胞瘤。②胶质肉瘤。这些亚型的提出,主要是根据肿瘤的某些比较突出的形态特征而定,与患者的预后无肯定的相应关系。

肿瘤细胞有多种组织学形态。增殖的肿瘤细胞常以小而深染的圆细胞为主,伴以间变的未分化的纤维性、原浆性与肥胖性星形细胞,另有大而怪异的来源不明的瘤细胞。肿瘤细胞直径相差悬殊,大者可达30μm以上,小者可能不足10μm。部分肿瘤胞质十分丰富,亦有胞质完全缺如而呈裸核者,核多形性并有较多分裂象。肿瘤坏死区被成堆狭长的肿瘤细胞层层环绕。肿瘤细胞核分裂象相当多见,并可见到单核或多核瘤巨细胞。供血的血管丰富,在肿瘤细胞增殖旺盛的区域内,可出现血管内皮细胞的异常增殖,形成围绕的血管球,与肾小球相似,构成胶质母细胞瘤镜下的另一个特征。来源于血管外膜细胞的间质纤维增生,严重者可成为肿瘤成分。

少数肿瘤可有蛛网膜下腔播散,10%~20%胶质母细胞瘤患者脑脊液中可发现肿瘤细胞。有软脑膜种植者约10%,尸检中达30%。开颅行肿瘤切除术后的患者极少数可发生肿瘤颅外转移。

电镜下肿瘤细胞大小形状不一,形态呈原始低分化,核大而周质少,细胞器稀少但多聚核糖体丰富。核不规则,核仁突出,常见核分裂象。巨细胞的细胞膜常有折叠,有时可见大量微绒毛,细胞器多少不固定,核畸形、多形、或分叶,高度不规则。巨细胞型胶质母细胞瘤的胞质极为宽阔,充满大量胶质丝,方向不定,成熟程度不一,线粒体散在其中。糖原丰富,核染色质与核仁突出,毛细血管和小血管内皮增生呈球状,使血管腔闭锁,大血管内皮都有增生,多层基膜包绕,大量胶质纤维产生。常见肿瘤细胞有不同程度的坏死,坏死灶中和血管周围常见巨噬细胞、成纤维细胞和其他炎性细胞。

中药治疗胶质母细胞瘤

胶质母细胞瘤属于脑肿瘤的一种,它属于一种非常严重的恶性肿瘤,一旦患上胶质母细胞瘤,治愈的几率是虽然渺茫的,但是可以通过治疗尽量的控制疾病发作的间期,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胶质母细胞瘤的治疗方法是什么。

对于胶质母细胞瘤的治疗,手术应该做到不伤害神经功能,尽量的多切除肿瘤,切除的脑肿瘤越多,脑部压力就会减少越多,而且手术切除肿瘤的话还能减轻脑水肿,降低神经系统的并发症。但是想要根除这种恶性肿瘤可能性不大,这是应为脑部到处都是神经,稍不注意就会危害生命。胶质母细胞瘤是星形细胞肿瘤中恶性程度最高的胶质瘤,属WHOⅣ级。肿瘤位于皮质下,成浸润性生长,常侵犯几个脑叶,并侵犯深部结构,还可经胼胝体波及对侧大脑半球。胶质母细胞瘤的治疗:手术应做到在不加重神经功能障碍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地切除肿瘤,扩大肿瘤切除范围既可以有效地内减压,又能减轻术后脑水肿,减低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率。肿瘤约有1/3边界比较清楚,手术可做到肉眼全切除;另2/3呈明显浸润性,与正常脑组织分不出明显界限,如果位于额叶前部、颞叶前部或枕叶者,可将肿瘤连同脑叶一并切除,使术后有一个比较大的空间,这样效果较好。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介绍的胶质母细胞瘤的治疗方法,想必患者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积极的配合医生治疗才是患者应该做的,千万不要给自己太大的压力

神经胶质瘤有哪些分类呢

1.星形细胞瘤

为神经胶质瘤中最常见的一类肿瘤。

成人多见于大脑半球,儿童则多见于小脑。可分为如下类型:

(1)良性星形细胞瘤①纤维型星形细胞瘤。②原浆型星形细胞瘤。③饲肥型星形细胞瘤。

(2)间变型(恶性)星形细胞瘤是星形细胞瘤中的恶性类型。

(3)胶质母细胞瘤为星形细胞瘤中最恶性的类型。

(4)多型性黄色星形细胞瘤是一种位于脑表浅的坚实型肿瘤。

(5)室管膜下巨细胞性星形细胞瘤多与结节性硬化症伴同。

(6)毛细胞性星形细胞瘤可分布于大脑半球、下丘脑区、前视路、脑干及小脑。

2.少支胶质瘤

可分为两个级别:少支胶质瘤及间变型(恶性)少支胶质瘤。

3.室管膜瘤及间变型(恶性)室管膜瘤

为由室管膜上皮发生的肿瘤。

4.混合性胶质瘤

是一种胶质瘤包含有两种胶质细胞成分。

5.脉络丛瘤

分为脉络丛乳头瘤与脉络丛癌两类。

6.来源不肯定的神经上皮瘤

包括三种病变:星形母细胞瘤瘤、极性胶质母细胞瘤、大脑胶质瘤病。

7.神经元及神经元神经胶质混合瘤

包括神经节细胞瘤、神经节神经胶质瘤、促结缔组织性婴儿神经节胶质瘤、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瘤、中央神经细胞瘤。

8.松果体实质肿瘤

可分为松果体细胞瘤及松果体母细胞瘤、混合/过渡型果体细胞瘤,两者均较少见。

9.胚胎性肿瘤

属于胚胎性脑肿瘤的有髓上皮瘤、神经母细胞瘤、室管膜母细胞瘤、原始神经外胚层瘤、髓母细胞瘤。

10.神经母细胞瘤肿瘤

了解神经胶质瘤

神经胶质瘤简称胶质瘤,是发生于神经外胚层的肿瘤。神经外胚层发生的肿瘤有两类,一类由间质细胞形成,称为胶质瘤;另一类由实质细胞形成,称神经元肿瘤。由于从病原学与形态学上还不能将这两类肿瘤完全区别,而起源于间质细胞的胶质瘤又比起源于实质细胞的神经元肿瘤常见得多,所以将神经元肿瘤包括有胶质瘤中,统称为胶质瘤。

胶质瘤的分类方法很多,临床工作者往往采用的是分类比较简单的Kernohan分类法。各型胶质瘤中,以星形细胞瘤最多,其次为胶质母细胞瘤,其后依次为髓母细胞瘤、室管膜瘤、少枝胶质瘤、松果体瘤、混合性胶质瘤、脉络丛乳头状瘤、未分类胶质瘤及神经元性肿瘤。各型胶质瘤的好发部位不同,如星形细胞瘤成人多见于大脑半球,儿童则多发在小脑;胶质母细胞瘤几乎均发生于大脑半球;髓母细胞瘤发生于小脑蚓部;室管膜瘤多见于第4脑室;少枝胶质瘤大多发生于在脑半球。

胶质瘤以男性较多见,特别在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髓母细胞瘤,男性明显多于女性。各型胶质母细胞瘤多见于中年,室管膜瘤多见于儿童及青年,髓母细胞瘤几乎都发生在儿童。胶质瘤的部位与年龄也有一定关系,如大脑星形细胞瘤和胶质母细胞瘤多见于成人,小脑胶质瘤(星形细胞瘤、髓母细胞瘤、室管膜瘤)多见于儿童。

胶质瘤大多缓慢发病,自出现症状至就诊时间一般为数周至数月,少数可达数年。恶性程度高的和后颅窝肿瘤病史较短,较良性的或位于静区的肿瘤病史较长。肿瘤若有出血或囊变,症状会突然加重,甚至有类似脑血管病的发病过程。胶质瘤的临床症状可分两方面,一是颅内压增高症状,如头痛、呕吐、视力减退、复视、精神症状等;另一是肿瘤压迫、浸润、破坏脑组织所产生的局灶症状,早期可表现为刺激症状如局限性癫痫,后期表现为神经功能缺失症状如瘫痪。

胶质瘤的诊断,根据其生物学特征、年龄、性别、好发部位及临床过程进行分析,在病史及体征基础上,采用电生理、超声波、放射性核素、放射学及核磁共振等辅助检查,定位正确率几乎是100%,定性诊断正确率可在90%以上。胶质瘤的治疗,以手术治疗为主,由于肿瘤呈浸润性生长,与脑组织无明确分界,难以彻底切除,术后进行放射治疗、化学治疗、免疫治疗极为必要。手术治疗的原则是在保存神经功能的前提下尽可能切除肿瘤。早期肿瘤较小又位于适当部位者可争取全部切除。位于额叶或颞叶的肿瘤,可作脑叶切除。当额叶或颞叶肿瘤范围较广不能全部切除时,可同时切除额极或颞极作内减压术。肿瘤位于运动、言语区而无明显偏瘫、失语者,宜注意保存神经功能,适当切除肿瘤,避免发生严重后遗症。脑室肿瘤宜从非功能区切开脑组织进入脑室,尽可能切除肿瘤,解除脑梗阻。位于丘脑、脑干的胶质瘤,除小的结节性或囊性者可作切除外,一般作分流术,缓解增高的颅内压后,进行放射治疗等综合治疗。放射治疗宜在手术后一般状况恢复后尽早进行。

胶质瘤的化学治疗倾向于联合用药,根据细胞动力学和药物对细胞周期的特异性,用几种药物以提高疗效。如亚硝基脲类药物与VCR、PCB联合应用,或与VM26、ADM、甲氨喋呤(MTX)、博来霉素(BLM)等联合应用。为提高局部药物浓度、降低全身毒性,亦可采用特殊给药途径,如通过Ommaya储液器,局部注入ADM、MTX。通过选择性导管从供应肿瘤血液的动脉注入肿癌药物。

胶质瘤的免疫治疗,包括主动免疫接种肿瘤疫苗、淋巴结内注入免疫核糖核酸及应用免疫调节剂如左旋咪唑、PSK、PSP等也都在临床应用,可收到减轻放疗化疗反应,增强免疫力的作用。

胶质瘤的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疗法,目前“羥基它里宁”(bufotanine)是胶质瘤的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疗法较最理想的以基因表达作用的药物。

胶质母细胞瘤是如何引起的

(一)发病原因

目前有研究发现原发性胶质母细胞瘤与继发性胶质母细胞瘤的分子发生机制不同,原发性胶质母细胞瘤以扩增与过量表达为主,而继发性胶质母细胞瘤则以p53的突变为主要表现。

(二)发病机制

肿瘤好发于大脑半球白质内,浸润性生长,外观呈半球形分叶状,大多数肿瘤境界不清,少数肿瘤因生长迅速而使周围组织受压出现软化和水肿,表现“假包膜”现象,可被误以为境界清楚,其实肿瘤已超出边界浸润生长。

肿瘤的硬度因肿瘤有无继发性改变而异,一般软硬相间,质地不均,肿瘤可呈多种颜色,瘤内常有囊变,坏死及出血,钙化少见,典型肿瘤切面可见灰色的瘤体,红色的新鲜出血,紫色的出血块,黄色的陈旧出血和白色的间质增生,肿瘤亦可有大小不一的坏死灶和囊性变,囊内液体可呈血性,棕色,或黄色,也可为散在于肿瘤实质区内的多个小囊,肿瘤血运丰富,周围脑水肿明显,突出到脑表面和脑室者,肿瘤细胞可随脑脊液播散,个别的可向脑外转移至肺,肝,骨或淋巴结。

胶质母细胞瘤组织表现复杂,形态不一,同一肿瘤的不同部位亦不一致,根据WH0(1990)提出的分类标准,胶质母细胞瘤分为以下两个组织学亚型:①巨细胞型胶质母细胞瘤,②胶质肉瘤,这些亚型的提出,主要是根据肿瘤的某些比较突出的形态特征而定,与患者的预后无肯定的相应关系。

肿瘤细胞有多种组织学形态,增殖的肿瘤细胞常以小而深染的圆细胞为主,伴以间变的未分化的纤维性,原浆性与肥胖性星形细胞,另有大而怪异的来源不明的瘤细胞,肿瘤细胞直径相差悬殊,大者可达30μm以上,小者可能不足10μm,部分肿瘤胞质十分丰富,亦有胞质完全缺如而呈裸核者,核多形性并有较多分裂象,肿瘤坏死区被成堆狭长的肿瘤细胞层层环绕,肿瘤细胞核分裂象相当多见,并可见到单核或多核瘤巨细胞,供血的血管丰富,在肿瘤细胞增殖旺盛的区域内,可出现血管内皮细胞的异常增殖,形成围绕的血管球,与肾小球相似,构成胶质母细胞瘤镜下的另一个特征,来源于血管外膜细胞的间质纤维增生,严重者可成为肿瘤成分。

少数肿瘤可有蛛网膜下腔播散,10%~20%胶质母细胞瘤患者脑脊液中可发现肿瘤细胞,有软脑膜种植者约10%,尸检中达30%,开颅行肿瘤切除术后的患者极少数可发生肿瘤颅外转移。

电镜下肿瘤细胞大小形状不一,形态呈原始低分化,核大而周质少,细胞器稀少但多聚核糖体丰富,核不规则,核仁突出,常见核分裂象,巨细胞的细胞膜常有折叠,有时可见大量微绒毛,细胞器多少不固定,核畸形,多形,或分叶,高度不规则,巨细胞型胶质母细胞瘤的胞质极为宽阔,充满大量胶质丝,方向不定,成熟程度不一,线粒体散在其中,糖原丰富,核染色质与核仁突出,毛细血管和小血管内皮增生呈球状,使血管腔闭锁,大血管内皮都有增生,多层基膜包绕,大量胶质纤维产生,常见肿瘤细胞有不同程度的坏死,坏死灶中和血管周围常见巨噬细胞,成纤维细胞和其他炎性细胞。

相关推荐

胶质母细胞瘤存活率

恶性脑胶质瘤还能活多久,脑肿瘤中胶质细胞瘤发病率最高,约占40.49%,综合发病年龄高峰在30-40岁,或10-20岁。大脑半球发生的胶质瘤约占全部胶质瘤的51.4%,以星形细胞瘤为最多,其次是胶质细胞瘤和少枝胶质细胞瘤,脑室系统也是胶质瘤较多的发生部位,占胶质瘤总数的23 .9%,主要为管膜瘤,髓母细胞瘤,星形细胞瘤,小脑胶质瘤占胶质瘤总数的13%,主要为星形细胞瘤。 脑瘤能活多久,主要取决于治疗方法和病人自身的体质,所以病人朋友要明确配合医生做更好的治疗,许多专家表明联合治疗对病人病情的治愈起非常大作

胶质母细胞瘤并发症

一、并发症: 1.颅内出血或血肿:与术中止血不仔细有关,随着手术技巧的提高,此并发症已较少发生。创面仔细止血,关颅前反复冲洗,即可减少或避免术后颅内出血。 2.脑水肿及术后高颅压:可用脱水药物降低颅内压,糖皮质激素减轻脑水肿。对于病变范围广泛或恶性程度高的肿瘤可尽可能多切除肿瘤及非功能区脑组织行内减压,同时去骨瓣外减压。 3.神经功能缺失:与术中损伤重要功能区及重要结构有关,术中尽可能避免损伤,出现后对症处理。

什么是胶质脑瘤

胶质性脑瘤胶质瘤是颅内肿瘤中最常见的一种,约占全部颅脑肿瘤的40%左右。胶质性脑瘤其实是我们国家对此类肿瘤的俗称,WHO(世界卫生组织)的神经系统肿瘤分类中将其命名为神经上皮肿瘤,其中还分为若干的小类,常见的有星形细胞瘤、少突胶质细胞瘤、胶质母细胞瘤、室管膜瘤、胶质母细胞瘤。 由于胶质性脑瘤的生长曾浸润性生长,手术可做到影像学全切,但仍无法完全消灭肿瘤细胞,可以辅助以放疗、化疗巩固。低级别胶质瘤若治疗得当5年存活率较高,个别病例可到达数十年;高级别胶质瘤治疗效果差,胶质母细胞瘤平均生存期仅11个月左右,当

胶质母细胞瘤的原因

胶质母细胞瘤好发于30一50岁,以大脑半球最多见。肿瘤起源于白质,男性明显多于女性。可以发生于脑的任何部位,呈浸润性生长,常常累及数个脑叶,并且可以经过胼胝体生长到对侧大脑半球,向皮质深部侵犯可达丘脑、基底节等部位。 胶质母细胞瘤在病理上根据组织学形态可以分为三个亚型。①血管坏死型:以血管坏死和瘤组织出血坏死为主;②多细胞型:以肿瘤密集增殖为主;③巨细胞型:肿瘤组织内有许多大小不一的单核或多核巨细胞。三个亚型中以血管坏死型的预后最差

肾母细胞瘤病因

(一)发病原因 在本病的发生中,可能与发育异常及许多化学的和生物的因素有关,肾母细胞瘤可能是后肾胚基未向肾小管和肾小球分化导致异常增殖的结果,Bove和McAdams(1976)提示肾母细胞增生复合体(nephroblastomosis complex)可能转化为肾母细胞瘤,Knudson和Strong(1972)认为根据生殖细胞是否发生突变,可将Wilms瘤分为遗传型和非遗传型两类,若属于遗传形式,则肿瘤发生得更早,更易为双侧性及多中心形式发生,所有双侧性肾母细胞瘤及15%~20%的单侧病变与遗传有关,

胶质瘤是癌症吗

神经胶质瘤简称胶质瘤,也称为胶质细胞瘤,是最常见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约占所有颅内原发肿瘤的一半,广义是指所有神经上皮来源的肿瘤,狭义是指源于各类胶质细胞的肿瘤。分为星形细胞瘤、少支胶质瘤、室管膜瘤、混合性胶质瘤、脉络丛瘤、来源不肯定的神经上皮组织瘤、神经元及神经元神经胶质混合瘤、松果体实质肿瘤、胚胎性肿瘤、神经母细胞瘤肿瘤。 比如星形细胞瘤,为神经胶质瘤中最常见的一类肿瘤,又可分为: 良性星形细胞瘤、间变型(恶性)星形细胞瘤、胶质母细胞瘤(为星形细胞瘤中最恶性的类型)、多型性黄色星形细胞瘤、室管膜下

引起脑膜瘤的原因有哪些

引起脑膜瘤的原因有哪些?这是很多患者及家属都很关注的问题,脑膜瘤是我们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往往会给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很大的伤害,患者应提前采取措施预防疾病,从而远离疾病,减少不必要的困扰,以下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脑膜瘤的病因 引起脑膜瘤的原因有哪些?主要有以下几点: 1、遗传因素:在一些脑膜瘤的发病起着重要的作用,人体基因缺陷或突变可形成颅内肿瘤。多发性神经纤维瘤是典型的遗传性神经系统肿瘤,约半数病人有家族病史。视网膜母细胞瘤系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方式传播,单发性病灶占3/4,具有体细胞的突变,约有12%~

在临床医学上脑瘤都有哪些种类

1)神经上皮组织的肿瘤:包括各级星形细胞瘤、少枝胶质瘤、室管膜及脉络丛肿瘤、松果体细胞瘤、神经元肿瘤及未分化的原始细胞瘤(如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髓母细胞瘤、髓上皮瘤、原始极性胶质母细胞瘤等)。 2)神经鞘膜细胞肿瘤:包括神经鞘瘤、未分化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恶性神经纤维瘤等。 3)脑膜及其有关组织的肿瘤:包括各种脑膜瘤、脑膜肉瘤、黄色瘤、原发性黑瘤等。 4)颅内原发恶性淋巴瘤:包括网状细胞肉瘤、小胶质肉瘤、中枢神经的原发性淋巴瘤等。 5)血管组织的肿瘤:包括血管网状细胞瘤、畸细胞肉瘤等。 6)胚胎细胞瘤:

颅内肿瘤性出血的发病原因有哪些

一、发病原因 引起出血的肿瘤中,以转移性肿瘤要较原发性肿瘤常见。在转移性肿瘤中,以支气管肺癌,黑色素瘤、绒瘤和胃癌最常见,此外,还有肝癌、卵巢癌、前列腺癌等。在原发性颅内肿瘤的出血中,以胶质母细胞瘤和少枝胶质细胞瘤最为常见,星形细胞瘤、脉络丛乳头状瘤、室管膜瘤、脑膜瘤、垂体腺瘤、脊索瘤和神经纤维瘤等也能引起出血,髓母细胞瘤出血多发生于儿童。肿瘤出血的类型依肿瘤的类别和生长部位不同而异,可有脑实质内、脑室内、蛛网膜下腔,硬膜下和硬膜外出血。Wakai等人对45例肿瘤出血分析表现,83%为肿瘤内或脑实质内出血

得了胶质母细胞瘤怎么办

胶质母细胞瘤以手术、放疗、化疗及其他综合治疗为主。手术应做到在不加重神经功能障碍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地切除肿瘤,扩大肿瘤切除范围既可以有效地内减压,又能减轻术后脑水肿,减低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率。肿瘤约有1/3边界比较清楚,手术可做到肉眼全切除;另2/3呈明显浸润性,与正常脑组织分不出明显界限,如果位于额叶前部、颞叶前部或枕叶者,可将肿瘤连同脑叶一并切除,使术后有一个比较大的空间,这样效果较好。如果肿瘤位于重要功能区(语言中枢或运动中枢),为了不加重脑功能的障碍多数仅能做部分切除,对位于脑干、基底神经节及丘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