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老人带孩子你该如何全身而退
当老人带孩子你该如何全身而退
如今,三代同堂的家庭大多保持着四位老人、一对小夫妻和四个孩子。老人对于孙辈当然是宠爱都来不及,但是,这样的心态就给家长的早期教育带来了麻烦。无法过分的指责老人,又不能以自己的方式教育孩子,不少小夫妻显得左右为难。
三种常见的带娃老人
1.宠爱过度,孩子要什么给什么,将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大包大揽。这种老人往往带出懒惰自私、无法独立的孩子。
2.包庇过度,这类老人就是孩子的避风港,他们看不得孙子哭鼻子,很容易心软,能原谅他们的所有错误。这类老人往往带出投机取巧的孩子。
3.干涉过度,这类老人对教育孙辈有自己的一套观念,常常和自己的子女唱反调。这类老人往往带出无法无天的孩子。
将孩子交给老人前,你该如何做准备?
·加强和老人的沟通,尽量在教育孩子方面保持意见一致,不要让孩子有投机取巧的机会。
·及时向老人灌输先进的育儿知识。老一辈的某些育儿经验可能已经过时,无法将孩子引向正确的发展道路,这时候,家长们要及时的更新老人家的观念,也可帮他们报名一些培训课程,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先进的育儿理念。
·把握育儿的主导权。孩子的父母毕竟是自己,老一辈只能起到辅助作用。况且上了年纪的人精力有限,带小朋友多多少少会有些吃力,作为家长的我们应该更多的承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
最后需要提醒各位的是,老人家始终是家庭的重要成员,即便因为带小孩的事情发生了不愉快,家长们也不要过多的责备老人。他们的关爱毋容置疑,只是暂时用错了方式。
老人带孩子该注意的事项
早教
只教孩子认字、念书。不同的时代对教育的理念大不相同。在很多老人眼里,早期教育无非就是“智力开发”,早点教孩子认字、念书。事实上,新的观点是“会玩的孩子最聪明”,家长更重要的是要开发孩子的天性和特长。可以让老人看一看这方面的书籍,和父母一起带领幼小的孩子触摸真实多彩的世界、参加户外运动等,在孩子开心的笑颜中,让老人逐渐接受全新的教育理念。
安全
眼睛腿脚不灵带来隐患。在隔代育儿各种矛盾中,安全隐患是最致命的。老人由于上了岁数,可能眼睛不够灵光、腿脚不够灵便,导致了各种安全隐患。对此,一方面,年轻父母要尽量抽出时间陪孩子活动。有条件的情况下,找个有精力确保孩子安全的人,陪同祖辈一起照看孩子。另一方面,不能打消老人的热情和积极性,而要和他们一起想办法,把隐患降到最低。比如,给家里安上防撞角、安全锁、安全餐椅等,让老人照顾孩子更方便、更顺手。
想让老人带好娃必须规避这些行为
家里有了孩子以后,家庭矛盾激增,尤其是婆媳之间的矛盾。这都是因为两代人带孩子的观念不同,老一辈人有他们的经验,年轻父母会从书本上学习更科学的知识。其实现实生活中,有不少老人在家带孩子,一些老思想确实应当摒弃掉,以免犯错误。
1.让孩子吃太饱
老人家总是想要孩子们再吃点,再吃点,老是觉得自己孙子吃不饱,其实这是因为他们那一代人是艰苦日子过过来的,是饿过肚子的。但是现在孩子条件都好了,只有吃的撑的,没有吃不饱的,吃太多对于孩子的胃肠道来说都是负担,容易引发胃肠道疾病。
2.总是穿的太多
老人家体质较弱,代谢较慢,总是比别人要感觉到冷一点,于是会按照自己穿衣服的标准来要求孩子,但是孩子们代谢旺盛,动不动就会出汗。所以不能根据老年人的穿衣标准来要求孩子,孩子只要和正常成年人穿衣服一样多就可以了。穿太多再出汗,身上湿哒哒的反而更容易受凉感冒。
3.嘴对嘴喂饭
这么不卫生的喂饭习惯到现在还有人在使用。老年人觉得自己又没有疾病,嘴巴干净的很呢。其实嘴巴里的细菌是非常多的,说句不好听的,和大便里的细菌数量也不相上下。最关键成人口腔内的微生物群和孩子不一样,这样喂孩子很容易把口腔中的细菌过给孩子。就拿最简单的龋齿来说,小孩子是没有龋齿的,如果大人有龋齿,大人嚼过的饭再喂给孩子,那孩子口腔里就有了龋齿细菌,自然而然长大后就容易患上虫牙。
4.不带孩子出门
老年人一方面身体素质较差,不爱出门,觉得外面冷;另一方面,老年人行动确实不太方便,带孩子出去跑不过孩子,危险也较多,于是老人带孩子不怎么会出去玩。其实适当的带着孩子出去走走,呼吸一下外面的新鲜空气,看看外面的花花草草,也是很惬意的。
老年人带孩子确实有很多弊端,但是老人绝对没有害孩子的心,因此家里人要互相沟通,不能因为老人带孩子做的不对或者做的不好就出言不逊,惹得老人伤心。家里人遇到带孩子观念不同的时候要及时沟通,并且怀有感激的心对待老人,毕竟他们年纪也大了,新知识学习能力也有限,而且带孩子确实是不太容易。
老人带孩子的利弊
隔代教养情境一:
要吃饭了,宝宝刚拿起勺子,姥姥赶紧夺过来:别弄洒了,姥姥喂你!孩子要喝水,他想自己到饮水机那里接水。姥姥赶紧叫着:哎哟宝贝,小心烫着你的手,来让姥姥帮你倒。倒好了会接着说:水太热了,姥姥帮你吹吹,冷一下再喝!好了,现在可以喝了,来,姥姥端着你喝!
矫正情境:吃饭的时候,妈妈会让孩子自己来吃,即使洒到桌子上流到衣服上也没关系!喝水的时候,孩子:妈妈,我渴了,要喝水。妈妈:你的小杯子在柜子里,喝水自己去倒吧。分清热水和凉水,不要被热水烫了!等热水凉一些再喝。唔,真棒!现在妈妈也渴了,宝宝能帮妈妈倒水喝吗?宝宝:可以哦!妈妈:哇,宝贝你真棒!
隔代教养情境二:
宝宝在看动画片,老人歪在沙发上假寐。宝宝:姥姥,你看大雄飞起来了啊!为什么他坐在那个上面就可以飞呢?姥姥:哦,他会开飞机吧!宝宝:不是啦,不是飞机啦!姥姥:快看吧,看完跟姥姥睡一会儿去!
矫正情境:宝宝:爸爸,那个一闪一闪的东西是什么? 爸爸:是火箭在夜空中飞行吧,啊,不!这个是宇宙飞船呢!宝宝想知道什么是宇宙飞船吗?爸爸给你讲啊……
很明显,老人容易事事包办,孩子很难发展自我能力,另外对孩子智力刺激不足,孩子容易缺乏活力。而父母更注重培养孩子自己动手的能力并且可以满足孩子的求知欲以及激发孩子的活力和好奇心。同时父母可以给予孩子更好的语言以及智力上的刺激。也会有耐心引导他们去探索外部世界,培养他们广阔的视野和良好的语言能力。
而现实中,父母却很难做到亲自带养孩子。因此在无法实现父母带的情形下,爸爸妈妈要尽可能多地参与到对孩子的教养中,譬如下班后,譬如周末,尽可能多地与孩子互动,称赞和鼓励孩子,帮助孩子纠正不当的行为,提高孩子的动手能力和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然,老人带孩子也不是一无是处,比如可以增加亲子间的亲密度,如果父母有良好的示范的话,孩子会较孝顺。早教专家冯德全有本书叫《谁说爷爷奶奶不会带孩子》,书里提到老人带不好孩子的关键词如:包办、代沟、纵容、过度忧虑、生活闭塞、文化缺失等。但他认为如果爷爷奶奶肯放手,懂得尊重孩子渴望独立的愿望,爷爷奶奶也可以带好孩子。冯德全为此提醒老人:有些话,千万不能说——你爸爸小时候还不如你呢!/别怕,我去跟你爸说!/你妈不要你了!/你真笨!/看看邻居奶奶的孙子!/你和你爸一个德行!/没事,奶奶去帮你认个错。/你可别像你爸似的,将来没出息!/当班干部太影响学习了!/小孩子问这么多干吗?
怎么样,这些话是不是比较耳熟?但愿老人们可以以此为借鉴,在以后的育儿中多多克制。也希望爸爸妈妈们为孩子规避不良的语言环境,创造优良的探索环境,让孩子充分地健全地成长。
老人带孩子要讲心理学
现在的年轻父母生完孩子后大都把孩子交给老人带,老年人也乐于抚育宝贝孙子(女),但是,有些老年人因为过于疼爱孩子,一味地溺爱,一切都包办代替。有的孩子脾气很大,稍不如意就大哭大闹;生活自理能力比较差,养成许多坏习惯,到了学校,就不能适应老师的要求;更重要的是,有些老年人不了解孩子在身心发育过程中应有的训练,使孩子错过了一些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所以,老年人带孩子要讲究心理学。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婴幼儿的心理发展分为大运动、精细动作、适应能力、语言和社交行为五个方面。所以,带孩子不能只管他吃饱喝足不哭不闹,应该注重孩子心智的培养。首先,在大运动训练方面,在孩子1个月时就可以让孩子俯卧在床上,短暂地练习抬头动作。两个月时练习孩子的头部短暂地直竖。3个月时让孩子趴着练习胸部离开床。4个月时练习头部的直立。5个月时,帮助孩子练习翻身。6个月时练习孩子俯卧时手臂支撑,使胸腹部离开床面,并可以翻身。7个月时练习坐稳。8个月时练习爬行。12个月时练习走路。18个月时练习跑步,30个月时练习平衡能力、上下楼梯、跳跃动作、攀登动作、投掷动作和听口令做体操动作等。
其次,在精细动作的训练方面,1至3个月时练习孩子的抓握动作;4到7个月时练习抓住和抓取动作;6到7个月时练习把弄动作;7到8个月时练习倒手动作;8到12个月时练习用拇指和食指对捏的动作;15个月后训练孩子的搭积木、翻书、握笔、穿扣动作;24个月后训练折纸、拼图、用筷子等动作。
第三,在适应能力方面,1到4个月训练孩子的视觉和听觉反应,让孩子用眼睛跟踪色彩鲜艳的摇动物体,对孩子摇铃、说话、唱歌;5到8个月时,训练孩子有意识地寻找物体、用手追逐玩具;8到10个月时训练孩子有意识地摇铃、对敲方木、从杯中取物等动作;12个月时学习盖盖子;27个月后学习认识大小和多少;30个月后训练区别颜色、里外;42个月后训练认识和识别图形等。
第四,在语言训练方面,一岁之内,要对孩子的咿呀学语表示反应,要经常逗孩子,和他说话、交流感情。如果是用奶瓶喂奶(水),不要把奶嘴开口太大,要训练孩子的吸吮动作和舌头的肌肉。10个月时教孩子模仿大人发单字音;12个月时教孩子叫人;15个月时教孩子理解指令,并教他简单的句子;21个月后教孩子简单的问答;30个月后教孩子描述图片,42个月后教孩子理解大人的问话和反义词等。
第五,在社交行为方面,1个月时训练眼睛跟随人走动;2个月时对大人的逗引有反应;3个月之后会和大人做游戏;4到7个月时会辨认亲人,见到食物会兴奋;9个月后有是非观念,不要的东西会摇头,不让他拿东西会理解等;10个月后理解人或物的位置和用途;12个月后学习穿脱衣服;18个月后学习控制大小便;21个月后学习提出个人需要和要求;48个月后学习复述等。
老年人在带孩子时,不要因为怕危险就不让孩子爬来爬去,只把孩子限制在床上或小车里;不要老抱着孩子,要让孩子多与大自然接触,多自由活动;不要不理睬孩子,要多与孩子沟通,尽管孩子还不会说话;不要包办代替,要让孩子自己动手。学会了用科学的方法抚育孩子,孩子才能更顺利地成长。如果遇到不懂的问题,可以咨询心理专家,不要固执己见。
老人带孩子的利与弊
当前,越来越多的奶奶,爷爷,姥姥,老爷,投入到看管孙辈的行列中。无论是在社区的大院中,还是在幼儿园的大门前,都可以看见有许多老人在看管或接送着他们的孙辈们。在我所任教的班级也有一半的幼儿有老人接送。
老人帮助儿女带孩子有三大优点:第一,老人有丰富的生活阅历和育儿经验,对孙子辈尤其疼爱,关怀备至。老人退休后时间也比较充裕,照顾孩子更有耐心,更爱抚,责任心更强,会给孩子更多的爱。第二,现在年轻父母大多工作繁忙,孩子照料问题是他们的一块心病,有了老人的帮助,可以减轻年轻父母的后顾之忧,使他们更加全力以赴地投入工作;第三,对老人有利。老人最怕寂寞,儿孙围绕在老人身边,对老人来说是晚年生活中最大的安慰和快乐。同时可从孩子的成长中获得生命活力,还可以老有所为,给发挥余热提供机会。这种与孙辈玩耍游戏的天伦之乐对帮助老人保持健康的心态大有裨益。
老人带孩子虽然存在着一定的优点,但由于老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教育方式等与现代社会或多或少会有差别。另外,老人的生理和心理上必然也带有老年人的特点。因此,老人带孩子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
一、过分疼爱导致溺爱。
老人往往格外疼爱孩子,并且容易陷入无原则的迁就和溺爱。再就是老人心理上会有些顾忌——若出差错,怕儿女怪罪。于是老人处处依着孩子,对孩子不合理的欲望常会无原则的满足。时间一长,孩子会觉得自己是家庭的“主宰”——人人都得听自己的,稍不如意就会大哭大闹。老人又怕孩子哭坏身体,又是百般哄劝。这样,孩子会发现通过哭闹、发脾气会达到自己的目的,于是孩子就会通过发脾气和苦闹来要挟家长,来满足自己的分非要求。因此,过分的溺爱和迁就容易使孩子产生“自我中心”意识,形成自私、任性等不良个性。
我班的琪琪小朋友,在幼儿园里像一只小绵羊,从不和孩子交往,什么事情也不会做,睡觉是找不找床,起床不会穿衣服、系鞋带……,针对他在园的表现,我们进行家访,原来琪琪在家,奶奶习惯了替他做一切事情。起床时,帮他穿衣服、系鞋带。吃饭时,给他一口一口的喂饭……,自理能力很差。可是,脾气特大,稍不如意就大哭大闹,把玩具图书乱扔,奶奶又哄又劝。据奶奶说,吃饭时也是这样,自己愿吃的东西谁也不让尝一尝,自己喜欢的玩具也不让别的小朋友玩,老人表示真拿他没办法。
陈鹤琴先生曾说过:“凡是孩子能做的事,让他自己去做”这样才能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自理能力和责任感。有人对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进行研究,将托儿所、幼儿园出来的孩子和由祖父母代大的孩子,进行心理比较,发现他们截然不同。从幼儿园出来的小学生群体意识强,适应能力强,社交圈子也大,许多事情多能动手去做,胆子大,能吃苦,一般的摔跤、碰伤像没事一样。很小就能横穿马路等。而有老人带大的孩子则不然,上学还要老人接送,万事不想动手,像提书包这样的事也不想干。碰到问题,稍不如意就哭,就撒娇,缺乏应变能力,不合群。就如鲁迅《上海的儿童》所书:“任期跋扈,一点不管,骂人可以,打人亦无不可,在门内或门前是暴主,是霸王,但到外面,便如失去了网的蜘蛛一半,立刻毫无能力”。因此,祖辈的过分溺爱,延缓了孩子独立意识和独立行为的发展。
二、祖辈的教育不适合时代的发展
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祖辈的一些思想观念相对比较陈旧,与现实标准有一定的差距,不太容易接受新事物,往往不能很快跟上社会发展和观念更新的步伐。
如当孩子正兴致勃勃地“破坏”一辆玩具汽车十,祖辈会上前制止或批评。他们认为,一辆完好的玩具车不可以被“破坏”的,并把孩子的这种行为当成是一种不良行为。其实这正是孩子探究事务特点的创新行为的表现。
一些祖辈人受教育的程度普遍偏低,知识面较窄,接受的又是几十年前的教育,而且祖辈人由于带过几个孩子,很容易觉得自己是“过来人”,“吃的盐比年轻人吃的米都多”。因此,往往用经验代替科学。
有一次,偶然听到这样一件事:一个长得很漂亮的小姑娘,可就是牙齿上长满了黑色的斑点。女孩的母亲埋怨是婆婆把孩子带成了这样。原来,每天晚上睡觉的时候,奶奶都给孩子喝糖水,孩子越喝越爱喝,一来二去,牙齿上就长满了黑斑点。而孩子的奶奶说,“别信书上的说法,小孩子的乳牙反正是要掉的,再长新的不一样白白净净吗?再说了,我小时没吃几块糖,这牙不也掉光了?” 孰不知,乳牙的好坏直接影响恒牙的发育。
三、容易导致亲子关系疏远
老人爱孙子与父母爱孩子,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相同处都是出于对孩子的爱。不同处是爱的形式不同,父母爱孩子偏于“严”,老人爱孙子偏于“慈”“宽”“容”。连父母对孩子的正当管教,祖辈也会横加袒护与阻拦。正是祖辈的干预,才使做父母的无法行使自己教育子女的权利,这势必导致老人与父母的矛盾,以致关系疏远。
在孩子幼小的心理里,他们认为,谁不打他不骂他,谁事事依着他,那就是对他好。而父母对他的要求严,对于不合理的要求不予以满足。他们就认为父母对他不好,不爱他,对父母产生抵触心理,导致孩子和父母孩子之间关系疏远。
我班的硕硕小朋友,他特任性,每天都得让奶奶来接,否则就不肯走。有一次,奶奶病了,妈妈来接她,说什么也不走。最后,还是让奶奶来的。硕硕妈妈说:“都是让他奶奶惯的,真后悔让他奶奶看他。”
我的一个同事也是从小跟着奶奶。到现在她说起话来也是说奶奶好,有什么心里话也说给奶奶听。她也知道父母对她也很好,可她总觉得和父母在感情上有一点隔阂。
四、祖辈往往把孙辈封闭在小环境中
儿童时期恰恰是孩子求知欲强、体力和脑力活动充沛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需要给他们合理的智力刺激和活动力量。如果把孩子封闭在小环境里,孩子往往容易养成内向、不爱活动的习惯和生活方式。
而老年人生理衰退,腿脚不便,喜静懒动,总把孩子圈在一个小圈子里,带的孩子容易老成有余,活泼不足。阻碍了孩子智能的发展。
我邻居家的敏敏就是一个例子,爸爸妈妈上班无暇照顾孩子,只好让爷爷奶奶带。爷爷是中学教师,每天在家教孩子数数、算题、识字。爷爷自豪的说:“敏敏上一年级也肯定是个“尖子生”。但却不太注意孩子动作的发展以及和小朋友的交往等问题。直到孩子进了幼儿园,问题出现了,孩子不会上楼梯,不敢滑滑梯,不会跑步,不会和小朋友交往……,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敏敏的父母。
总之,老人带孩子有利有弊,处理不好,便弊大于利。因此,老人在带孩子这件事上,必须把握好自己的角色,明确自己是配角,主角是孩子父母。不能喧宾夺主,大包大揽。同时,老人要加强自身学习,与时代同步,更新养育后代的观念,用科学知识教育孩子。
为了一个共同的愿望,那就是教育好孩子。老人们应该发挥自己的优势,克服其劣势,让孩子成长得更好。
老人带孩子的好处
1.老人有着更加平和的心态
年轻的父母们往往处在一个竞争激烈的环境,生存压力比较大,很容易将工作当中那种紧张的情绪带回家,造成不太和谐的家庭氛围,带给宝宝过多的心理压力,妨碍宝宝健康快乐地成长。但是,祖辈们已经脱离那种激烈竞争的社会环境,他们的心态相对比较平和,加上老年人具有儿童似的心理,这就使得他们特别喜欢宝宝,也更容易融入小宝宝们的游戏,跟宝宝建立比较融洽的关系,为他们实施正确的教育提供了非常轻松和谐的心理基础。
2.拥有更为丰富的生活经验
祖辈在抚养和教育宝宝方面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他们对宝宝各阶段的发展特点也了解得更准确,尤其在宝宝生病,或者遭遇其他问题时,他们更清楚应该怎么样去做。祖辈们这种处事的方式会带给宝宝更多的安全感,同时也能给父母一种心理上的支持,对解决这些问题起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3.有充裕的时间和精力
不少祖辈家长有充裕的时间和精力,而且愿意花时间与孩子在一起生活。他们不仅照顾孩子的生活,提供学习的条件,进行适当的指导而且能够耐心地倾听孩子的叙述。
4.传承优秀的文化传统
中华民族有许多优秀的文化传统和美德,而这些优秀的文化传统和美德正在西方文化的融合与影响下逐渐消失,或者失去了原有的味道。老一辈会更多地保有这些传统的文化和美德,有他们参与教育孙辈,宝宝们不仅可以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也有机会更好地传承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美德。
5.为年轻父母解决了后顾之忧
祖辈们对孙辈的爱是任何育儿机构或者保姆无法替代的,他们可以为宝宝提供最好的心理支持,给宝宝带来足够的安全感,他们的加入还为年轻父母全身心投入工作奠定了坚实的人文基础。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祖辈们的加入,为那些单亲家庭的宝宝弥补了家庭中父亲或者母亲缺失的问题。此外,祖辈们一般更有耐心,他们也更能静下心来倾听宝宝的心声,与宝宝有更多的交流,从而更好地了解并满足宝宝的需求。
老人带孩子要讲心理学
现在的年轻父母生完孩子后大都把孩子交给老人带,老年人也乐于抚育宝贝孙子(女),但是,有些老年人因为过于疼爱孩子,一味地溺爱,一切都包办代替。有的孩子脾气很大,稍不如意就大哭大闹;生活自理能力比较差,养成许多坏习惯,到了学校,就不a能适应老师的要求;更重要的是,有些老年人不了解孩子在身心发育过程中应有的训练,使孩子错过了一些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所以,老年人带孩子要讲究心理学。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婴幼儿的心理发展分为大运动、精细动作、适应能力、语言和社交行为五个方面。所以,带孩子不能只管他吃饱喝足不哭不闹,应该注重孩子心智的培养。首先,在大运动训练方面,在孩子1个月时就可以让孩子俯卧在床上,短暂地练习抬头动作。两个月时练习孩子的头部短暂地直竖。3个月时让孩子趴着练习胸部离开床。4个月时练习头部的直立。5个月时,帮助孩子练习翻身。6个月时练习孩子俯卧时手臂支撑,使胸腹部离开床面,并可以翻身。7个月时练习坐稳。8个月时练习爬行。12个月时练习走路。18个月时练习跑步,30个月时练习平衡能力、上下楼梯、跳跃动作、攀登动作、投掷动作和听口令做体操动作等。
其次,在精细动作的训练方面,1至3个月时练习孩子的抓握动作;4到7个月时练习抓住和抓取动作;6到7个月时练习把弄动作;7到8个月时练习倒手动作;8到12个月时练习用拇指和食指对捏的动作;15个月后训练孩子的搭积木、翻书、握笔、穿扣动作;24个月后训练折纸、拼图、用筷子等动作。
第三,在适应能力方面,1到4个月训练孩子的视觉和听觉反应,让孩子用眼睛跟踪色彩鲜艳的摇动物体,对孩子摇铃、说话、唱歌;5到8个月时,训练孩子有意识地寻找物体、用手追逐玩具;8到10个月时训练孩子有意识地摇铃、对敲方木、从杯中取物等动作;12个月时学习盖盖子;27个月后学习认识大小和多少;30个月后训练区别颜色、里外;42个月后训练认识和识别图形等。
第四,在语言训练方面,一岁之内,要对孩子的咿呀学语表示反应,要经常逗孩子,和他说话、交流感情。如果是用奶瓶喂奶(水),不要把奶嘴开口太大,要训练孩子的吸吮动作和舌头的肌肉。10个月时教孩子模仿大人发单字音;12个月时教孩子叫人;15个月时教孩子理解指令,并教他简单的句子;21个月后教孩子简单的问答;30个月后教孩子描述图片,42个月后教孩子理解大人的问话和反义词等。
第五,在社交行为方面,1个月时训练眼睛跟随人走动;2个月时对大人的逗引有反应;3个月之后会和大人做游戏;4到7个月时会辨认亲人,见到食物会兴奋;9个月后有是非观念,不要的东西会摇头,不让他拿东西会理解等;10个月后理解人或物的位置和用途;12个月后学习穿脱衣服;18个月后学习控制大小便;21个月后学习提出个人需要和要求;48个月后学习复述等。
老年人在带孩子时,不要因为怕危险就不让孩子爬来爬去,只把孩子限制在床上或小车里;不要老抱着孩子,要让孩子多与大自然接触,多自由活动;不要不理睬孩子,要多与孩子沟通,尽管孩子还不会说话;不要包办代替,要让孩子自己动手。学会了用科学的方法抚育孩子,孩子才能更顺利地成长。如果遇到不懂的问题,可以咨询心理专家,不要固执己见。
老人带孩子有好也有坏
老人带孩子有利有弊
隔代教育有益处。首先老人带孩子大大减轻了小两口的压力,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此外,老人时间充沛,可以花更多的精力来照顾孩子,将更为丰富的人生经验教给孩子,还可以将优秀的文化传统传承下去。
不过,隔代教育也存在很多问题。首先,老人带孩子,使得自己的负担和压力增大。若老人过分溺爱孩子,会阻碍其健康成长。父母与老人的育儿观念往往不同,这易引发家庭矛盾,造成亲子隔阂。若家人固执坚持老观念,不利于孩子个性发展。
老人和父母共同携手合作
要想解决隔代教育的问题,需要两代家长的共同努力。老人和父母应该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多沟通,互相学习,扬长避短。
比如,在吃的方面,由于老人更有很多时间去料理孩子的饮食,在餐桌上往往有一两道孩子爱吃的“专利”菜。时间久了,孩子想当然的认为这些菜就是为自己准备的,别人吃不得,一但别人吃了便会大哭大闹,不肯罢休。这个时候,做爸妈的要提醒老人,不管孩子多小,都要学着与别人分享。在分享的过程中也会得到快乐,这比什么都重要。千万不能让孩子养成吃“独食”的坏习惯。
隔代“家长”学习不能放松
由于年代不同,老一辈的知识和教育观念不少跟不上社会的发展,他们来扶养孩子,虽然出发点是好的,但收到的效果却不尽人意。
对于隔代“家长”来说,应不断去学习新的知识。特别是在培养孩子理念这一块,一定要紧跟时代的步伐。比如怎样才能让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不是单纯的照顾好孩子的衣食住行和仅关注文化课程。也要特别注意培养子的诚信理念、法制观念等等。
老人带孩子也需要批评孩子
今年一月份幼儿园刚放假的那几天,我妈到我家帮我看护女儿。
自从女儿记得住我的手机号码,她便会时常打电话给我,有时一天打几个。
那天我正在上班,手机响了,来电显示是家里的电话号码,估计是女儿打来的。接通后,我刚“喂”了一声,便传来女儿的哭喊,“妈妈,我要你回来——— 你快点回来啊。”期间还直呼我的大名,要我回家,还说不要姥姥在这里,要姥姥回她自己的家。知女莫如母,一定是她做了什么事,姥姥批评她了。于是我对她说,“是不是你做了什么事,姥姥批评你了?”电话那头的女儿立即声音小了一点,我对她说,“你是乖宝宝来的。去对姥姥说声对不起。”女儿在哭喊中挂断了电话。
我知道不用多久,女儿就会平息了的,她是个知错就改的孩子,也是个识时务的孩子,因为家里就她和姥姥,她不会把事情弄得很僵的。以前我批评她,或者她有情绪的时候,她会在发泄完后来求和示好的。隔了几分钟,我打电话回去,是我妈接的,我问发生了什么事,我妈小声地说,“盛了碗鸡汤给她喝,她非要看碗底的图画,将一碗汤全洒在地上。批评她两句,她就不高兴了。就说不要我在这里了,自己跑来打电话给你。我刚把地擦干净。”“现在怎么样?”“她自己一个人在认真地吃饭,刚才我在擦地,她过来说,姥姥我再也不这样了。后来她跟我说我想喝汤,大口大口地吃饭,你不要走啊。”
我妈不轻易批评我女儿的,以前有什么事,我妈总是护着我女儿,弄得我常向她提意见,希望她不那么由着小孩子,但我妈说,“我不会说她的,说多了她记恨我。”其实不单是我妈,很多的老人都是这样想和这样做的。女儿姥爷就是一个例子,我女儿“犯错”时他常批评她,于是他位居女儿的“最喜欢的人的最尾巴名”。
这次看来不批评是不行的了。一直被姥姥宠着,这次突然听到姥姥批评她,女儿便受不了。
老人带孩子,常是宠爱多过批评,有时候小朋友提出要吃要买一些东西,在父母这里得不到满足,便向老人提出,基本都能得到满足。孩子便知道规矩在父母这里严,在老人那里宽,甚至孩子做错了事,在老人看来,都是“没关系的”,因为孩子小还不懂可以慢慢改。
记得我小时候,打烂了一个碗,妈妈说“没关系的”,小小的我居然又去拿一个碗直接摔在地上,然后说“没关系的”。这个事,是妈妈当笑话讲给我听的。虽然是我自己的事,但听后我觉得意味着没规矩,没原则。虽然有些事小孩子不是故意做错的,但结果是错了,或者说结果会带来危险,那就得告诉孩子要小心,尽量不要让这样的结果发生。
为什么说人生头三年是最重要的三年,这三年妈妈最好是陪伴在孩子身边?因为这个时候最容易接受来自品质和生活习惯的信息,毕竟一张白纸好画画。而一旦形成好的性格和习惯,将会影响人的一生。
因此孩子做得不对,就该批评指出并告诉他正确的行为。而这一点应该成为家庭所有成员的共识。老人也不例外。
孩子自己带还是老人带
妈妈带孩子好,还是祖辈带孩子好?成了这个社会对全职妈妈与职场妈妈的考验。
如果有条件,妈妈带孩子自然有其他人无法比拟和代替的好处。因为,父母亲自带孩子对形成良好的亲子联结很重要,而良好的亲子联结对儿童的心理及性格的发展关系密切。
但是,每个家庭的情况不同,并不是所有的妈妈都能够全职在家带孩子。如果父母工作较忙,不得不把孩子交给其他人照看,尤其是交给老人照看时,老人觉得,老人带的孩子与妈妈带的孩子相比较,对孩子的影响取决于许多因素,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一、老人的育儿观念
老人的育人观念相对比新妈妈来说,自然会落伍一些,这主要体现在老人受教育的程度、接受新事物的程度、对孩子的溺爱程度、对孩子的保护程度及老人的生活环境等。 但是,老人认为,老人育儿理念虽然有时不及年轻的父母,但是,如果老人愿意学习,愿意接受科学的理念,同时,年轻父母也擅长有意识地把科学的育儿理念传达给老人,那么,这种差异其实并不是我们想像的那么大。
当然,怎样让老人与自己的育儿理念统一,这需要一些方法和技巧。
比如,老人在孩子15个月前,与老人一起带孩子,有些育儿的理念选择在合适的时间告诉老人。虽然老人接受起来会有一个过程,但老人只有慢慢来。
许多事情,老人不擅长做的或者不会做的,老人也不说,都是自己先去做,如果孩子喜欢这样或者效果很好,老人自然也会学着去做。虽然老人刚开始不适应,但渐渐地,老人也掌握了一些方法。
有一点,老人觉得挺重要的,如果有条件,最好让老人住在自己家里带孩子,这样有助于潜移默化地影响老人,而且老人会因为住在你家里,从而按你们的模式来带孩子。这是环境的影响。
二、孩子的个性特征
孩子对父母的依赖程度、对陌生人的焦虑程度、以及对同伴的适应程度都会影响孩子的发育。
如果是对父母依赖性强,对陌生人过度焦虑,对同伴适应度低的孩子,他会比较喜欢妈妈带,如果妈妈能够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孩子会往活泼外向的方向发展。
对于本身已经不太依赖父母,能够很好地与其他人一起玩耍的孩子来说,谁带孩子,对孩子的心理和性格影响并不太大。这类孩子可以放心的交给老人带,当然,父母还是不应该缺席的,下班回家后应该弥补白天的缺席。
孩子属于外向活泼型的孩子,老人在孩子出生后,是和老人一起带孩子,孩子对她的亲热程度不亚于老人,而且,老人交代老人现在的主要任务除了让孩子吃好睡好,就是带孩子外出活动,老人虽然身体也并不好,格家住在5楼,她还坚持每天两次抱着孩子外出活动。这些都是老人放手把孩子交给老人的原因。
三、年轻父母与祖辈的关系
年轻父母与祖辈的关系对孩子来说似乎是不可见的,但是对于孩子的影响也是蛮大的。
试想一下,如果新妈妈与婆婆的关系并不好,那么,如果把孩子交给婆婆带,对孩子的影响肯定非常大。有时候,妈妈在孩子面前说孩子奶奶的不好,孩子奶奶则在孩子面前说孩子妈妈的不好,结果,孩子变成了两面派。
再来看看,如果祖辈与父母的育儿理念不统一,由于关系不好,你要求老人这么做,老人不愿意听。老人心想:“你算老几呀,叫我这么做那么做,我带出来的孩子不都好好的嘛!”
老人与老人也出现这种冲突,老人有次对老人说:“你总是不放心我,我不把你带得好好的?”老人一想,老人无条件搬到格家来照顾孩子,如果老人总是挑三捡四的,老人心理肯定不好受的。从此,老人再也不说令老人不高兴的话。
如果爸爸有时在老人面前埋怨老人做得不好时,老人的原则是,首先,绝对不把爸爸的话传给老人;其次,老人提醒爸爸,每个人都会有错误,你自己带时比老人还不行。我们要看到老人的努力和付出,而不是有点问题就说。再次,老人对爸爸的话也是选择性地思考,有道理的以后慢慢传达给老人,没道理的当场否定。最后,对于老人做得好的地方,应该夸奖和赞美,让老人有一种成就感,从而越来越往好的方向努力。
如果与祖辈的关系不好,你肯定不会放心完全让老人带孩子,总是对老人心存怀疑,而且,有的父母还会对孩子心存愧疚。结果,你总是不停地查问老人对你交代的事情执行的情况,总是回家后对孩子过分亲热想弥补自己的缺失。结果,老人对带孩子没有激情,因为你总是不信任她;孩子对老人带孩子也产生厌恶的情绪,因为妈妈对自己更好,妈妈不在时孩子会有失落感。
所以,老人与妈妈要保持良好的关系,把科学育儿的理念和方法教给老人。完全信任老人,并要尊重老人。让孩子知道大家都爱他。
老人带孩子的会有的误区
孩子的健康护理是都很关注的,很多的宝宝也是会让老人带的,老人带孩子也是会有误区的,下面就介绍一下老人带孩子的会有的误区。
多给宝宝吃谷物类粮食,比吃蛋白质食物好
专家观点:宝宝最好六个月以后逐渐添加谷物,因为宝宝胃肠道中的淀粉酶含量很少,消化功能很弱,不像成人的消化功能那么强,如果过早过多添加谷物类,容易导致消化不良。
要早点给宝宝添加辅食
有的老年人认为宝宝两到三个月就可加辅食,这样长得更快。专家观点:添加辅食,是帮助婴儿进行食物品种转移的过程,使以乳类为主食的乳儿,逐渐过渡到以谷类为主食的幼儿。但不能操之过急,要循序渐进,按照月龄大小和实际需要来添加。2—3个月可以添加鱼肝油,5—6个月可添加蛋黄、米汤、菜汁等。7—9个月可添加鱼泥、米糊、果泥、碎肉末、大豆制品等。10—12个月可添加稠粥、米饭、面条、水果、蔬菜等。添加辅食一定要注意:1、由少量到多量,2、由单一到多种,3、由粗到细,4、由软到硬。
多给宝宝喂菜水比白水好
专家观点:大多老年人认为菜水比白水好,把食物用水煮一下后,再把菜水让宝宝喝下去。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 应该让宝宝多喝白开水,有利于排泄代谢产物,减轻宝宝的肾脏负担。
给宝宝喂米汤比母乳更有营养
专家观点:小儿喂养最核心的一个观念就是母乳喂养,如果母乳条件好、奶水足,就要保证母乳喂养,米汤可以作为补充,但不能给宝宝喝得太多。因为米汤的主要成分是碳水化合物,一般100毫升米汤中含有10克左右的糖,如果用米汤代替奶来喂养宝宝,会导致营养摄入不足。
宝宝不长牙就不能吃饭
专家观点: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一般来说,婴儿在6个月大时就已经开始长牙,但有些宝宝长牙可能会早些或晚些,无论长牙早或者晚,5—6个月就应该添加辅食了,可以吃一些蛋黄、米糊等食物,这样会更利于宝宝成长发育。
宝宝吃大人的饭没事
专家观点:这种观点也是完全错误的。因为成人的口味较重,菜里面放得盐较多,如果让小宝宝经常吃成人饭菜,摄入盐量过大,会影响肾脏功能,不利于宝宝生长发育,建议老年人一定要改掉这个习惯。
给宝宝喝甜味的饮料对身体好
专家观点: 宝宝应该少喝饮料,喝过多的饮料容易影响宝宝的食欲,还会降低消化功能,从而造成腹泻、腹胀、腹部不适,所以吃新鲜水果要比喝甜饮料好。
让宝宝不停地吃东西,长得胖胖的,这样才健康
专家观点:很多老年人都有一个错误的观点,那就是“吃饱了总比饿着强。”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其实宝宝的营养摄入很容易过量,造成很多肥胖儿,如果让宝宝不停地吃东西,容易加重宝宝的胃肠负担,会经常出现不消化、积食的现象,孩子三天两头腹泻、发烧,其实就是吃得太多了,我们不主张饿着,但应该适量。
以上就是对老人带孩子的会有的误区的介绍,现在应该是有了解了吧,对于孩子的健康护理是一定不能忽视的,希望每个宝宝都能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