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警惕暖气病
冬日警惕暖气病
门窗紧闭,加上暖气供暖会造成室温过高,空气流通不好、干燥,这可能会引起免疫功能和抵抗力的下降,从而导致人们出现不同程度的内热外寒症状,如烦躁不安、皮肤发紧、鼻咽干燥、胸闷、头晕眼花、出汗、血黏度增高、血压改变、尿量减少、软弱无力等。
这些就是让暖气给热出来的“暖气病”。
许荣放建议,室内暖气开放时,应将室温保持在18摄氏度至24摄氏度之间,湿度50%至60%为宜。勤开窗户通风,一般早晚各开窗通风一次,每次开窗时间不少于30分钟。
供暖同时还会引起皮肤干燥,导致瘙痒症,因此洗澡时水温应在32摄氏度左右,不宜过多使用香皂。饮食中尽量多摄入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如胡萝卜、卷心菜等,少食用咖啡、可乐、酸辣刺激性食物。
暖气病五大危害
呼吸系统
嘴唇干裂、鼻咽干燥、干咳声嘶,都是“暖气病”引起的上呼吸道症状。通常,如果及时补水,这些症状都能得到缓解,但如果持续时间太长,使呼吸道黏膜分泌物减少,灰尘、细菌等附着在黏膜上,刺激喉部引发咳嗽,容易引发上呼吸道感染,发生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疾病。有了暖气后,干燥温暖的室内无异于一个病菌的“温床”。研究表明,当空气湿度低于40%的时候,感冒病毒和其他能引发感染的细菌繁殖速度会加快,随着空气中的灰尘扩散引发疾病。
心血管系统
心血管系统推动全身的血液循环,暖气过热“抢走”人体的水分,会导致血液黏稠度增高,引起血压下降及心绞痛等心血管疾病。专家介绍,屋里暖气过热,和室外温差太大,可能导致血压波动大、冠状动脉“不堪重负”,引发冠心病。同时,对肺心病、心功能不全患者而言,“暖气病”引发的呼吸道感染很容易导致心慌、胸闷等症状。
泌尿系统
来了暖气后屋内太干,体内水分丢失多,如果又经常忘了喝水,要小心,尿量会越来越少。正常人尿量应该在每天1500—2000毫升左右,它能起到冲洗尿路、避免感染的作用,如果尿量过少,会增加患泌尿道感染和尿路结石的风险。
皮肤
冬季,人的皮肤本身就容易干燥、瘙痒,来了暖气后,室内温度较高,更会加速皮肤水分流失,使皮肤纤维失去韧性而导致断裂,从而形成无法恢复的皱纹。老年人皮肤瘙痒,不当抓挠还会造成湿疹。
眼睛
冬季户外风干物燥,如果回到室内又因为温度高造成机体缺水,会影响泪液的循环,造成干眼症。另外,眼结膜干燥极易增加患“红眼病”的风险。
寒冬警惕脑血管病
:1.早期症状:脑衰弱综合征。2.智能损害(痴呆):早期为局限性,尽管有记忆障碍、智能损害,但自知力和判断力保持较好。常突然起病,呈阶段性退化,在以后的进程中,部分患者出现感知障碍及思维障碍,产生各种妄想,如被害、疑病、嫉妒、被窃妄想等。有的患者由情感脆弱发展为情感迟钝、强制性哭笑,少数发生情感爆发。随着病情进展,若出现躯体合并症、精神创伤、急剧环境变化,特别是在发生急性脑血管意外的情况下,痴呆症状会呈阶梯式加重,晚期即成为全面性痴呆。
在寒潮来临之时,老年人应注意生活中的自我调节,维持正常而有规律的生活,切不可因寒冷而贪眠。在清晨醒后,最好先养神5分钟再起床活动,因为清晨人体的血管应变力最差,骤然活动易引发脑血管疾病。老年人要根据身心状况锻炼身体,每天有氧运动时间不少于30分钟,不要选择爬山、打球等激烈的运动项目。可进行合理的食补或药补。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还可为来年的健康打下基础。
如防预防暖气病
1.暖气温度别太高:供暖后应注意室内温度不要太高,温度越高,空气越干燥,室内外温差也越大,越容易引起“暖气病”,建议将室内温度调到21-25℃为宜。
2.注意室内通风:因为怕暖气流失,很多家庭供暖期间长期门窗紧闭,空气不流通容易造成细菌滋生,因此一定要注意每天开窗通风。如果怕宝宝因此被冻到,可以选择中午温度较高时开窗,或不同房间轮流开窗。
3.提高室内空气湿度:有研究显示,在一定的湿度条件下,人体感觉最舒适,各种病菌也不易传播。而供暖期间室内空气干燥,因此我们应人为地增加空气湿度,可使用加湿器,但不建议整天一直开着,每天可开1-2小时,同时要注意定期清洁加湿器,以免滋生细菌。此外,还可在室内放一盆清水或挂上湿毛巾,水分自然蒸发可增加空气湿度,这也是最经济的加湿方法。
4.消灭卫生死角:温暖的环境下微生物会更活跃,因此供暖前应彻底打扫,消灭卫生死角,以免滋生病菌,供暖期间也应定期清洁、消毒。
5.进出室内注意增减衣物:供暖后房间里很温暖,但室外温度却很低,宝宝进出室内时一定要注意增减衣物,以免温差过大引起宝宝生病。
6.注意饮食多喝水:在干燥的环境中,身体容易丢失水分,因此在暖气房一定要注意多喝水,饮食宜清淡,注意避免辛辣、油炸、甜腻食品,多吃蔬菜、水果,如苹果、梨、香蕉、橘子等,这些水果水分充足,还有润肺生津、养阴润燥的功效,可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7.多运动提高抵抗力:不要因为天气冷就让孩子躲在家里不动,在天气好的时候应多带孩子进行户外活动,锻炼好身体才能增强抵抗力,预防疾病。
怎么预防暖气病
1、半夜口渴:半夜口渴是暖气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可以喝乌梅麦冬茶来治疗。乌梅3枚,麦冬3克,加开水冲泡后饮用。
2、鼻干出血:暖气引起的鼻干以早晨睡醒后最为严重,有的鼻腔可有少许血丝,严重者则会出现鼻流血。可以用金银花、罗汉果泡水饮用。鼻出血可以饮藕节汤。
3、咽喉肿痛:金银花、生甘草、胖大海沸水冲泡,代茶频饮,对暖气烘烤引起的咽喉红肿、疼痛有很好的疗效。
4、咳嗽:暖气病引起的咳嗽一般为干咳,痰少或者没痰,可以取梨榨取汁液后,略加凉开水饮用。
5、便秘:因暖气病出现的便秘,宜“润”不宜“泻”,可用芝麻核桃饮:黑芝麻、核桃仁各30克,炒熟研碎每次取10克,加蜂蜜10毫升,温开水冲服,每日1次。
暖气病的症状
皮肤容易干燥、瘙痒。
冬天室内来了暖气后,室内温度较高,更会加速皮肤水分流失,使皮肤纤维失去韧性而导致断裂,特别是皮肤细嫩的小孩子,皮肤更容易干燥脱皮,有的宝宝在室内温度久了还会形成“红苹果脸”,甚至瘙痒,而忍不住去挠,挠多就会弄破皮肤,造成皮肤性疾病,如湿疹等。
嘴唇干裂、鼻咽干燥、干咳声嘶
在温暖的室内过久 宝宝会出现嘴唇干裂、鼻咽干燥、干咳声嘶,都是"暖气病"引起的上呼吸道症状。通常,如果及时补水,这些症状都能得到缓解,但如果持续时间太长,使呼吸道黏膜分泌物减少,灰尘、细菌等附着在黏膜上,刺激喉部引发咳嗽,容易引发上呼吸道感染,发生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疾病。
干眼
宝宝体内温感调节能力差,容易受到温度高低极差的影响,在冬季户外风干物燥,如果回到室内又因为温度高造成机体缺水,会影响泪液的循环,造成干眼。严重的话,眼结膜干燥极易增加患"红眼病"的风险。
心慌、胸闷、头晕眼花、血液黏度高、血压改变等
心血管系统推动全身的血液循环,暖气过热“抢走”人体的水分,会导致血液黏稠度增高,引起血压下降及心绞痛等心血管疾病。另外,屋里暖气过热,和室外温差太大,可能导致血压波动大、冠状动脉“不堪重负”,引发冠心病。同时,对于年幼的宝宝,心肺功能不完善,“暖气病”引发的呼吸道感染很容易导致心慌、胸闷等症状。
尿量减少、尿道感染、尿路结石等
来了暖气后屋内太干,体内水分丢失多,如果你又经常忘喝水,尿量也就会越来越少。正常人尿量应该在每天1500~2000毫升左右,,新生儿每天尿量为400ml,婴幼儿为400~600ml,学龄前为600~800ml,学龄期为800~1400ml。这个容量的尿量能起到冲洗尿路、避免泌尿系统感染的作用,如果尿量过少,就不能正常冲洗我们的尿路了,这样就会增加患泌尿道感染和尿路结石的风险。
暖气病的症状
皮肤容易干燥、瘙痒
冬天室内来了暖气后,室内温度较高,更会加速皮肤水分流失,使皮肤纤维失去韧性而导致断裂,特别是皮肤细嫩的小孩子,皮肤更容易干燥脱皮,有的宝宝在室内温度久了还会形成“红苹果脸”,甚至瘙痒,而忍不住去挠,挠多就会弄破皮肤,造成皮肤性疾病,如湿疹等。
嘴唇干裂、鼻咽干燥、干咳声嘶
在温暖的室内过久 宝宝会出现嘴唇干裂、鼻咽干燥、干咳声嘶,都是"暖气病"引起的上呼吸道症状。通常,如果及时补水,这些症状都能得到缓解,但如果持续时间太长,使呼吸道黏膜分泌物减少,灰尘、细菌等附着在黏膜上,刺激喉部引发咳嗽,容易引发上呼吸道感染,发生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疾病。
干眼
宝宝体内温感调节能力差,容易受到温度高低极差的影响,在冬季户外风干物燥,如果回到室内又因为温度高造成机体缺水,会影响泪液的循环,造成干眼。严重的话,眼结膜干燥极易增加患"红眼病"的风险。
心慌、胸闷、头晕眼花、血液黏度高、血压改变等
心血管系统推动全身的血液循环,暖气过热“抢走”人体的水分,会导致血液黏稠度增高,引起血压下降及心绞痛等心血管疾病。另外,屋里暖气过热,和室外温差太大,可能导致血压波动大、冠状动脉“不堪重负”,引发冠心病。同时,对于年幼的宝宝,心肺功能不完善,“暖气病”引发的呼吸道感染很容易导致心慌、胸闷等症状。
尿量减少、尿道感染、尿路结石等
来了暖气后屋内太干,体内水分丢失多,如果你又经常忘喝水,尿量也就会越来越少。正常人尿量应该在每天1500~2000毫升左右,,新生儿每天尿量为400ml,婴幼儿为400~600ml,学龄前为600~800ml,学龄期为800~1400ml。这个容量的尿量能起到冲洗尿路、避免泌尿系统感染的作用,如果尿量过少,就不能正常冲洗我们的尿路了,这样就会增加患泌尿道感染和尿路结石的风险。
如何远离暖气病
1皮肤保湿。选用合适的保湿护肤品,多喝水防止皮肤干燥。早起一杯蜂蜜红枣水,午后普洱茶,晚上温开水。
2多吃养阴生津的食物。暖气屋里,空气干燥,病菌滋生容易,应该多吃养阴生津的美食。水果生冷,应该搭配食材蒸熟了吃。小米,麦粉,杂粮,豆制品,牛奶,鸡蛋、瘦肉、鱼肉等;蔬菜、苹果、甘蔗、香蕉、葡萄、山楂等都是养阴生津食物。
3清扫暖气死角。暖气上有灰尘,高温蒸发,引起呼吸道疾病。
4勤开窗。屋里屋外温度差异太大容易感冒,尽量保持在16到22度之间,建议在供暖期每天通风两到三次。 每次十五到二十分钟左右。
5适度加强运动。供暖开始后要加强运动, 每周可以进行3到4次慢跑,老年人可以打打太极拳,或晒晒太阳,这样才能保持身体免疫功能的正常。
6注意加湿。选一个合适的加湿器; 室内取暖时,在炉子上烧一壶水,打开盖,使水分蒸发;在室内晾一些潮湿的衣服、毛巾等;在地面洒水,放一盆水在室内;或使用空气加湿器、 负氧离子发生器等。
暖气病危害
冬季人们往往把门窗长期紧闭,再加上暖气供暖会造成室内温度升高,空气流通不畅,十分干燥,引起免疫功能和抵抗力的下降,导致人们烦躁不安、鼻咽干燥、头晕眼花、软弱无力等,这些症状医学上称为“暖气病”。
暖气病五大危害
呼吸系统
嘴唇干裂、鼻咽干燥、干咳声嘶,都是“暖气病”引起的上呼吸道症状。通常,如果及时补水,这些症状都能得到缓解,但如果持续时间太长,使呼吸道黏膜分泌物减少,灰尘、细菌等附着在黏膜上,刺激喉部引发咳嗽,容易引发上呼吸道感染,发生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疾病。有了暖气后,干燥温暖的室内无异于一个病菌的“温床”。研究表明,当空气湿度低于40%的时候,感冒病毒和其他能引发感染的细菌繁殖速度会加快,随着空气中的灰尘扩散引发疾病。
心血管系统
心血管系统推动全身的血液循环,暖气过热“抢走”人体的水分,会导致血液黏稠度增高,引起血压下降及心绞痛等心血管疾病。专家介绍,屋里暖气过热,和室外温差太大,可能导致血压波动大、冠状动脉“不堪重负”,引发冠心病。同时,对肺心病、心功能不全患者而言,“暖气病”引发的呼吸道感染很容易导致心慌、胸闷等症状。
泌尿系统
来了暖气后屋内太干,体内水分丢失多,如果又经常忘了喝水,要小心,尿量会越来越少。正常人尿量应该在每天1500—2000毫升左右,它能起到冲洗尿路、避免感染的作用,如果尿量过少,会增加患泌尿道感染和尿路结石的风险。
皮肤
冬季,人的皮肤本身就容易干燥、瘙痒,来了暖气后,室内温度较高,更会加速皮肤水分流失,使皮肤纤维失去韧性而导致断裂,从而形成无法恢复的皱纹。老年人皮肤瘙痒,不当抓挠还会造成湿疹。
眼睛
冬季户外风干物燥,如果回到室内又因为温度高造成机体缺水,会影响泪液的循环,造成干眼症。另外,眼结膜干燥极易增加患“红眼病”的风险。
暖气病怎么办
◆控制好室内温度和湿度
要想预防"暖气病",控制好居室温度、空气湿度最关键。通常,室温18℃至24℃之间最适宜,湿度50%至60%为宜。多开窗通风,最好早晚各开一次窗,每次通风时间不少于半小时。当空气湿度低于40%的时候,空气相对干燥,各种细菌繁殖速度会加快。
除了用加湿器、在床前摆盆水来加湿外,在室内多养些绿色植物,也是一个不错的办法。在室内摆放植物时,最好选绿萝、吊兰,这些植物叶面蒸腾的水分比较多,既可以调节室内空气湿度,同时还有吸附空气当中有害气体的作用。
◆以动治"冻"
所谓以动治"冻",就是要多到户外参加体育锻炼,减少"暖气病"的发生。冬季体育锻炼时,应根据天气情况和个人的身体健康状况合理安排运动量。专家认为,老年人和孩子最容易得"暖气病",这部分人更不能"猫冬"。
◆多摄入湿润、温热的食物
要想预防"暖气病",首先就是要多喝水。根据一些研究表明,体内缺失水分,新陈代谢受阻,会加速衰老。老年人因排尿次数多,更需要饮水,每天需饮2000毫升的水。多吃水果,如苹果、梨、香蕉、橘子等。为了预防"暖气病",可以多吃一些湿润并具有温热性质的食品,如芝麻、萝卜、番茄、豆腐、银耳等,不吃或少吃辛辣食品,不饮或少饮酒。供暖季还会引起皮肤干燥,导致瘙痒症,因此洗澡时水温应在32摄氏度左右,不宜过多使用香皂。
当心暖气病缠身
鼻炎、支气管炎、感冒
供暖初期,很多家庭将门窗紧闭,生怕室内的温暖漏出去一丝一毫。然而,这样做不利于室内室外空气流通,极易造成室内空气污染,并可能导致口腔、鼻腔、气管黏膜等处的毛细血管干裂出血,发生呼吸道感染和支气管炎等疾病。
尿路疾病
来暖气后屋里干燥,体内水分丢失增多,小白领们经常是一天下来“连口水都顾不上喝”,这时可要小心尿量越来越少的问题了。正常人尿量应该在每天1500—2000毫升左右,它能起到冲洗尿路、避免感染的作用,如果尿量过少,会增加患泌尿道感染和尿路结石的风险。
干眼症
供暖期后,长时间处于干热的室内,眼睛泪液不足,容易出现干涩、疲倦、眼痒等症状。较严重者眼睛还会红肿、充血。特别是经常对着电脑的白领、配戴隐形眼镜者等,在冬季更易患上干眼症。
皮肤瘙痒症
冬天的时候,天气干燥,人们本来就容易出现皮肤干燥瘙痒的情况。来了暖气,室内温度高了,更容易使得皮肤的水分流失,有不少人还因此长痘痘呢。
心脑血管疾病
冬季是心脑血管疾病高发期,由于室内外温差大,外出时容易导致血压骤升及血管痉挛,发生心绞痛、急慢性心衰的患者较秋季要多出30%到50%,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既往病史的患者易增加脑出血、脑卒中、心梗发作的风险。对肺心病、心功能不全患者而言,“暖气病”还易导致肺循环不畅,导致出现心慌、胸闷等症状。
什么是暖气病
看看暖气病都有什么
忘记喝水尿路受阻碍-- 泌尿系统症状:尿量减少、尿道感染、尿路结石等。
来了暖气后屋内太干,体内水分丢失多,如果你又经常忘喝水,尿量也就会越来越少。正常人尿量应该在每天1500~2000毫升左右,这个容量的尿量能起到冲洗尿路、避免泌尿系统感染的作用,如果尿量过少,就不能正常冲洗我们的尿路了,这样就会增加患泌尿道感染和尿路结石的风险。长期呆在暖气屋里的人,更应该多喝水,不妨随身带个密封严实的小水杯,装上水,就不至于总不记得喝水。
抢走水分血液变黏稠—— 心血管症状:心慌、胸闷、头晕眼花、血液黏度高、血压改变等。
心血管系统推动全身的血液循环,暖气过热“抢走”人体的水分,会导致血液黏稠度增高,引起血压下降及心绞痛等心血管疾病。另外,屋里暖气过热,和室外温差太大,可能导致血压波动大、冠状动脉“不堪重负”,引发冠心病。同时,对肺心病、心功能不全患者而言,“暖气病”引发的呼吸道感染很容易导致心慌、胸闷等症状。
皮肤缺水也会得湿疹—— 皮肤症状:容易干燥、瘙痒、出现皱纹等。
来了暖气后,室内温度较高,更会加速皮肤水分流失,使皮肤纤维失去韧性而导致断裂,从而形成无法恢复的皱纹。人们以为这样不会得湿疹了,其实,皮肤干燥,缺少水分滋养的皮肤会瘙痒,痒了多难受呀,那就挠一下呗,可不当抓挠还会弄破了皮肤,也就难免造成湿疹。另外,冬季户外风大物燥,室内室外的环境变化会影响泪液的循环,造成干眼症。同时眼结膜干燥极易增加患“红眼病”的风险。
衣食住巧防范
1、衣——在家里不要穿的衣服过多,因为如果在家还穿很多的衣服,而屋里有暖气,温度高,就很容易出汗,这样也就加快了水分流失。如果打算要出门,那就要多添些衣服,要保证足够暖和,避免因温差太大,忽冷忽热,而不小心感冒了。
2、食—— 要优化选择 温性水性食物优先在寒冷季节供暖期间,应尽量多喝开水,多吃各色蔬菜,还要多吃水分充足、含有多种维生素的水果,如苹果、梨、香蕉、橘子等。另外,要选择一些温热性质的食品,如芝麻、萝卜、豆腐等,不吃或少吃辛辣食品,也要注意不饮或少饮酒。
3、住—— 善出奇制胜 两天一次熬醋熏蒸冬天室温稍微低点对健康更有利,室温在15℃~20℃(17℃最佳)时,脑力工作者的工作效率最高。一般早晚各开窗通风一次,每次开窗时间不少于30分钟。一方面可以避免室内外温差过大,另一方面也避免室内太干。同时平均两天进行一次熬醋熏蒸或过氧乙酸消毒。
供暖前的卫生死角需彻底清洁
供暖季马上就要启动,供暖使家里的温度逐步上升,因此,居家环境中的细菌等微生物已在悄悄行动,大家需在供暖前彻底清洁卫生,保证家人健康,做足功课,防患于未然。
供暖前一定要来一次家居大扫除,不然供暖后干燥的环境很容易引发疾病,特别是免疫力差的小孩和老人,整天呆在屋里,很容易生病。
供暖前,家居生活中的卫生死角应该处理好。供暖后,随着室内温度上升,一些灰尘、细菌等过敏原容易随着温度的升高漂浮在空气中,引起咳嗽、哮喘等呼吸道疾病。所以,供暖前一定要用湿抹布清扫家中的卫生死角,特别是暖气片下面、缝隙,以及衣柜后面、墙角等。如果家中铺了地毯,还要定期用吸尘器清理,窗帘、被单、床罩、沙发罩也是灰尘集中地,要勤擦、勤换、勤洗,才能保证家人的健康。
此外,家里暖和了,往往不爱开窗,室内空气不流通人就容易出现头晕、口鼻发干,甚至咽喉肿痛、感冒等症状。早、晚开窗多通风,能使人体适应供暖后突然升高的温度,调节人体对温差的适应能力。
供暖前放点绿植在屋里
有些绿色植物可以帮助不常开窗通风的房间改善空气质量,预防“暖气病”,如会“吐”氧气的仙人掌类植物,它可以在夜晚呼出氧气,在清新空气的同时,可使室内感觉湿润温和;而吊兰、巴西木、发财树等大叶绿色植物可以从叶子中蒸发出更多的水分,增加室内湿度;富贵竹、百合、水仙等观赏绿植也有很好的“消毒”功能。需要注意的是,植物也不宜太多,一般一个房间一两盆即可,并且要常给植物浇水,也可以在大叶植物的叶子上喷一些水。
天气干燥,也不适合经常开窗,一些家长就会刻意在孩子卧室里放上绿植,期望通过植物来改善一下室内空气。但要提醒的是,放上绿植后,一定要注意避免孩子因绿植而出现比如皮肤过敏、流鼻涕、情绪不稳定等状况。
供暖时,地面温度升高,地板失去水分后会收缩,地板间的缝隙就会加大而产生裂缝。这时,可以适当增加室内湿度,可有效防止地板的裂缝变得过大。增加室内湿度的方法比较多,比如可使用加湿器进行加湿,如果没有加湿器,用拧干的棉拖布经常擦拭地板同样能起到不错的效果。此外,地板内部往往存留一定的水分,在冬季采暖升温的情况下,地板失水收缩,地板间的裂缝会增大。此时,给地板打上固体蜡,锁住地板内部的水分,会降低离缝扩大的幅度。
这些症状预示您得了妇科病
1、下腹部疼痛
妇科病的症状之一就是下腹疼痛感。最近仰卧时,你的腹部隆起并且伴有疼痛,用手掌触摸时有坚实感,甚至有时能够摸到肿块类的东西,应警惕有患卵巢肿瘤的可能。
应对策略:按时做妇科检查的同时,还要加强锻炼,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2、痛经不止
妇科病的症状最重要的就是痛经问题了。经期轻微的腹痛是正常的,但长期每月剧烈地疼痛不应忽视,子宫内膜异位症、卵巢囊肿、宫颈息肉或盆腔炎症都会引起经痛和加剧痛经。
应对策略:平时少吃生冷食品,经期可多喝红糖水。另外,保持轻松的生活心态也是尤为重要的。
3、手脚冷
妇科病的症状中不要忽视手脚冰冷问题。你可能经常会感到四肢及腰部冰冷,有时这种症状与气温无关,除了必要的保暖和饮食调理以外,你也要警惕你的自律神经或内分泌系统出现了异常。通常伴随着胃冷,你可能会有痛经,且常伴情绪低沉、睡眠不佳或面部色素沉着等反应。
应对策略:冬季要注意保暖,女性本身容易受寒,腿部和腰部更是保暖的重中之重。
4、背部疼痛
其实如果你背部经常性的疼痛的话,这也是妇科病的症状长期伏案工作的人有时会感到背部疼痛,不要仅仅把它当作肌肉劳损或痉挛,骨质疏松也会引起背痛。有些子宫内膜组织异位,也会引起背痛。
5、乳房痛
乳房的疼痛感其实也可能是妇科病的症状之一。感觉经期前的乳房肿痛也许仅仅是经期综合征的表现,但如果平时抚摸或拥抱时,你的乳房部位有压痛,用手掌轻按痛点可发现小硬块,应警惕乳腺增生或肿瘤,请及时去医院检查。
当心暖气病伤害宝宝五大系统
气温骤降,寒冷来袭,集中供暖已经开始。从天寒地冻的室外走进暖意融融的屋内,暖气给我们带来了温暖和惬意。
暖气既是“朋友”又是“敌人”,冬季人们往往把门窗长期紧闭,再加上暖气供暖会造成室内温度升高,空气流通不畅,十分干燥,引起免疫功能和抵抗力的下降,导致人们烦躁不安、鼻咽干燥、头晕眼花、软弱无力等,这些症状医学上称为“暖气病”。
“暖气病”伤害宝宝五大系统
造成“暖气病”的最大原因在于空气干燥,人体水分丢失。正常情况下,人体每天会蒸发掉约1000毫升水分,其中经皮肤600—700毫升,经呼吸道300—400毫升。来暖气后,室内干燥,丢失的水分就更多,长时间处于这样的环境中,心血管、泌尿系统等身体五大部位都会跟着“遭殃”。
呼吸系统
嘴唇干裂、鼻咽干燥、干咳声嘶,都是“暖气病”引起的上呼吸道症状。通常,如果及时补水,这些症状都能得到缓解,但如果持续时间太长,使呼吸道黏膜分泌物减少,灰尘、细菌等附着在黏膜上,刺激喉部引发咳嗽,容易引发上呼吸道感染,发生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疾病。有了暖气后,干燥温暖的室内无异于一个病菌的“温床”。研究表明,当空气湿度低于40%的时候,感冒病毒和其他能引发感染的细菌繁殖速度会加快,随着空气中的灰尘扩散引发疾病。
心血管系统
心血管系统推动全身的血液循环,暖气过热“抢走”人体的水分,会导致血液黏稠度增高,引起血压下降及心绞痛等心血管疾病。专家介绍,屋里暖气过热,和室外温差太大,可能导致血压波动大、冠状动脉“不堪重负”,引发冠心病。同时,对肺心病、心功能不全患者而言,“暖气病”引发的呼吸道感染很容易导致心慌、胸闷等症状。
泌尿系统
来了暖气后屋内太干,体内水分丢失多,如果又经常忘了喝水,要小心,尿量会越来越少。正常人尿量应该在每天1500—2000毫升左右,它能起到冲洗尿路、避免感染的作用,如果尿量过少,会增加患泌尿道感染和尿路结石的风险。
皮肤
冬季,人的皮肤本身就容易干燥、瘙痒,来了暖气后,室内温度较高,更会加速皮肤水分流失,使皮肤纤维失去韧性而导致断裂,从而形成无法恢复的皱纹。老年人皮肤瘙痒,不当抓挠还会造成湿疹。
眼睛
冬季户外风干物燥,如果回到室内又因为温度高造成机体缺水,会影响泪液的循环,造成干眼症。另外,眼结膜干燥极易增加患“红眼病”的风险。
科学抗击“暖气病”
◆控制好室内温度和湿度
要想预防“暖气病”,控制好居室温度、空气湿度最关键。通常,室温18℃至24℃之间最适宜,湿度50%至60%为宜。多开窗通风,最好早晚各开一次窗,每次通风时间不少于半小时。当空气湿度低于40%的时候,空气相对干燥,各种细菌繁殖速度会加快。
除了用加湿器、在床前摆盆水来加湿外,在室内多养些绿色植物,也是一个不错的办法。在室内摆放植物时,最好选绿萝、吊兰,这些植物叶面蒸腾的水分比较多,既可以调节室内空气湿度,同时还有吸附空气当中有害气体的作用。
◆以动治“冻”
所谓以动治“冻”,就是要多到户外参加体育锻炼,减少“暖气病”的发生。冬季体育锻炼时,应根据天气情况和个人的身体健康状况合理安排运动量。专家认为,老年人和孩子最容易得“暖气病”,这部分人更不能“猫冬”。
◆多摄入湿润、温热的食物
要想预防“暖气病”,首先就是要多喝水。根据一些研究表明,体内缺失水分,新陈代谢受阻,会加速衰老。老年人因排尿次数多,更需要饮水,每天需饮2000毫升的水。多吃水果,如苹果、梨、香蕉、橘子等。为了预防“暖气病”,可以多吃一些湿润并具有温热性质的食品,如芝麻、萝卜、番茄、豆腐、银耳等,不吃或少吃辛辣食品,不饮或少饮酒。供暖季还会引起皮肤干燥,导致瘙痒症,因此洗澡时水温应在32摄氏度左右,不宜过多使用香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