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什么是动脉导管和动脉导管未闭

什么是动脉导管和动脉导管未闭

动脉导管是由胎儿时期的第六腮弓背部发育而来,是胎儿时期赖以生存的生理性管道,位于肺动脉和主动脉之间。动脉导管的组织结构特点为弹力纤维少,主要为螺旋状排列的肌组织,当其收缩时有利于闭合管腔。

通常在出生后随肺膨胀及肺血管阻力下降,流经导管血液减少,生后10~20h呈现功能性关闭,多数婴儿在出生后4个星期左右动脉导管闭锁,退化成为动脉导管韧带。前列腺素E1和E2可在低氧时延缓动脉导管的收缩。

另外,动脉导管连接主动脉的角度是影响动脉导管闭合的机械性因素,如果导管与主动脉内血流方向呈锐角,导管容易闭合;如成钝角,则导管不易闭合。不论何种原因造成婴儿时期动脉导管未能闭锁,即称动脉导管未闭。动脉导管未闭是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占15%~21%。

动脉导管未闭对孩子有什么影响呢

1、在婴儿期可因左心衰竭产生急性呼吸衰竭。出现右向左分流后,则出现劳累后气短、紫绀。

2、在动脉导管未闭并发心内膜炎或动脉导管内膜炎时,则出现发热、出汗、消瘦、疲倦和心力衰竭等。小的动脉导管未闭的情况。

3、建议观察为主,一般在一岁左右有自愈的可能性。较大的缺损,可能要尽早治疗,以免贻误病情,动脉导管未闭属于简单的先心病,目前治疗的技术成熟。效果好。治疗及时的话。一般不会影响以后的正常生活和工作。希望我的回答给您带来帮助,祝您健康快乐。

由于在胎儿时期动脉导管正常地开放着,是胎儿时期血液循环的必经之路.出生后随着呼吸的建立,血氧分压提高,促使动脉导管于生后10-15小时内完成功能上关闭,约80%婴儿在生后6个月内发生解剖上关闭,少数可延迟到一岁.如超过一岁仍未闭合,并产生病理生理改变,即称动脉导管未闭.动脉导管未闭是小儿先天性心桩病常见的类型之一,它属左→右分流.其血流动力学改变取决于分流量大小,后者又与导管粗细及主"肺动脉之间的压力价差有关。

小儿动脉导管未闭应该如何治疗和用药

1.早产儿 对于早产儿,早期就需限制液体和钠盐的摄入量。对于生后体重低于1000g的早产儿,在出生10天内静脉滴注吲哚美辛(消炎痛),可有效关闭动脉导管。但有肾功能不全、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及有出血倾向的患儿禁用,且治疗过程中需密切检测肾功能。近来使用布洛芬(异丁苯乙酸)静脉滴注促进动脉导管闭合,疗效与吲哚美辛(消炎痛)相当,且较少引起少尿。布洛芬分3次给予,首次剂量为10mg/kg,之后的24h按5mg/kg再用2次,导管闭合率可达70%。经治疗心功能不全不能纠正者,需手术结扎动脉导管。动脉导管结扎术可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实施,以避免转往手术室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紧急状态。手术合并症并不多见,可有导管撕裂、膈神经麻痹、乳糜胸、误扎左肺动脉和降主动脉,故术后检查股动脉搏动十分必要。对出生体重≤1000g的早产儿,在出生当天进行预防性的动脉导管结扎,经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发现,可降低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生率。

2.足月儿和年长儿 有严重左向右分流的患儿,关闭动脉导管可以纠正心力衰竭并消除最终发展成为肺血管疾病的危险性。为预防感染性心内膜,即使是小的分流也建议结扎动脉导管,尤其是这种手术的并发症和死亡率都比较低,但单纯为消除发生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危险性而行动脉导管结扎术尚有争议。

3.经皮穿刺经导管动脉导管堵塞术 目前,经导管介入治疗堵塞未闭的动脉导管的方法优于手术结扎。从19世纪70年代早期到80年代后期,Rashkind双伞装置被广泛使用之前,动脉导管经心导管阻塞术只是偶尔有过尝试(图8A)。但Rashkind双伞由于价格昂贵,需较大的经静脉管鞘及相对较高的近10%~20%的残余分流率,目前亦已少用。据报道有少数病人尚可发生血管内溶血和左肺动脉血流紊乱。 近来,充满涤纶纤维的不锈钢弹簧圈正在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小到中型的动脉导管的堵封闭(图8B)。具有可控性释放机制的可拆卸弹簧圈,因其潜在的易控制、易于取回重新放置的优点而得到发展。弹簧圈的优势是价格便宜,只需要较小的递送导管,封堵率达95%以上。关闭4mm及以上的大的动脉导管有较高的技术要求,须植入多个弹簧圈。弹簧圈封堵术的并发症不多见,包括弹簧圈导致的肺动脉分支栓塞、堵塞不全所致的血管内溶血及植入多个弹簧圈导致的左肺动脉狭窄。对于大的动脉导管未闭,纽式装置和近来备受推崇的Amplatzer导管封堵器已取得良好疗效(图8C)。新近的多中心研究表明,纽扣式堵闭器用纽式装置是可行的和十分安全的。在284例年龄为3个月至92岁,动脉导管直径在1~15mm的患者中,278例(98%)患者术后1年、2年、5年的残余分流检出率,分别为21%、14%和0%。同时,在婴儿和年长儿中采用Amplatzer导管封堵器,堵塞中到大型动脉导管亦已积累了大量经验。Bilkis等近来报道了209例年龄在2个月至50岁,动脉导管在1.8~12.5mm,Amplatzer导管封堵器对98%患者有效,术后24h内和1个月内关闭率分别为66%和97%。术后并发症较少,包括堵塞装置引起栓塞、轻度主动脉狭窄,血管内溶血更少见。

4.手术治疗 手术结扎导管临床上有0.4%~3.1%的残余分流率。使用较敏感的彩色多普勒超声探查,残余分流率可能会更高,因此,对于一些再通和管径超过7~10mm的患者需手术时,应切断动脉导管。但在大多数医疗中心,目前手术治疗仅局限应用于药物治疗失败或有治疗禁忌证的早产儿。近来,对新生儿、婴儿经腋下小切口胸廓切开术已经开展,取得了广为认可的效果。胸腔镜手术已成功应用于儿童动脉导管的关闭。手术步骤包括胸腔镜直视下放置血管夹。技术熟练的医生20min内即可完成。该新技术扩展应用于早产儿和婴儿,并发症包括气胸、喉返神经损伤。经验的积累可减少此类并发症的发生。

5.无症状动脉导管未闭 随着彩色多普勒技术的应用,一些无临床症状的细小的动脉导管引起的微弱的湍流亦可被探及。据报道,因发现与动脉导管未闭血流无关的杂音而行彩超检查的儿童中,约0.5%发现有无症状性动脉导管未闭。曾有报道示1例无症状性导管未闭患者患有动脉内膜炎,是否需常规关闭无症状性导管尚需进一步探讨。

早产儿血氧高动脉导管收缩

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是动脉导管在出生后未闭合而持续开放的病理状态。婴儿出生后10-15小时,动脉导管即开始功能性闭合。生后2个月至1岁,绝大多数已闭。1岁以后仍未闭塞者即为动脉导管未闭。

1.早产儿 血氧分压升高可使动脉导管收缩,而前列腺素E 可使之扩张,此反应的灵敏程度与胎龄有关。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的发病率极高。在1750g以下的早产儿约有半数伴有动脉导管未闭,而在体重不到1200g 者发生率可达80%左右。肺泡表面活性剂的应用改善了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症状,使肺血管阻力降低,临床症状常在生后3~4 天左右才开始出现。最初可在胸骨左缘第2 肋间闻及短促、柔和的收缩期杂音,随着左向右分流的增加,周围血管搏动增强,心前区搏动活跃,杂音增强且延长至舒张期。在年长儿常见的典型连续性机器样杂音并不多见。肺动脉瓣区第2 心音增强。未用呼吸机的患儿可表现为三凹征,腹部检查多有肝脏肿大。

2.婴儿和年长儿

(1)轻度:婴儿或年长儿,较小的动脉导管未闭可不引起任何症状,只是在常规体检时偶然发现心脏杂音才引起重视,生长发育不受影响。心搏出量正常或轻度增加,无心脏肥大或心脏搏动异常,第1、第2 心音正常。胸骨左上缘或左锁骨下可听到特征性的连续性杂音,杂音起初柔和,强度逐渐增强,到第2 心音最响,至舒张期逐渐减弱。细小的导管未闭临床可能仅表现为局限于收缩期的柔和的喷射性杂音。

(2)中等或较大动脉导管:中等或较大PDA 的婴儿,因肺血管阻力逐渐降低,左向右分流增加,生后1~2 个月可出现心力衰竭症状。此类患儿喂养困难,多汗,吸奶时呼吸短促,体重增长较慢,身长亦低于正常儿。可有呼吸急促及肋间隙凹陷等呼吸系统体征,大量左向右分流时可见哈里森沟。由于脉压增大,婴儿可表现为周围血管搏动增强,而年长儿则表现为搏动减弱。心前区心尖搏动增强,呈抬举样搏动及心脏肥大的征象。胸骨左上缘或左侧锁骨下可触及收缩期震颤。在有肺动脉高压时,右心室肥大,于胸骨左侧可触及心脏搏动。听诊第2 心音亢进,第1、第2 心音可被响亮的动脉导管杂音所掩盖,胸骨左上缘可闻及多发的收缩期喀喇音,乃因来自动脉导管与右心室的相对血流冲撞产生湍流所致。典型杂音为连续粗糙的机器样杂音,于收缩晚期最响。

(3)梗阻型肺动脉高压形成:少数未经治疗而存活的动脉导管粗大的患儿,由于肺血管阻力增加,将发生不可逆的肺血管病变。此时临床症状和体征将发生变化。由于肺血管阻力的增加,左向右分流逐渐减少,左心衰竭症状减轻。症状的改变常出现于生后8~16 个月,表现为脉搏减弱,心前区搏动减弱,第二心音增强且单一,舒张期杂音消失,收缩期杂音时相变短并逐渐消失。随着右向左分流的产生。肢体末端出现发绀明显,心前区体征呈严重肺动脉高压的表现。生后15~18 个月,肺血管即可发生不可逆性改变。

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什么意思呢

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i,pda)是小儿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动脉导管是胎儿期血液循环的主要生理性血流通道。正常在出生后即功能上关闭,继而解剖上闭合,但在某些病理情况影响下,动脉导管仍持续开放,即成为动脉导管未闭。由于主动脉压高于肺动脉压,因此无论在收缩期或舒张期均有血液从主动脉经未闭导管向肺动脉分流,因而致使左心室容量负荷过重及肺血流量明显增多,导致产生肺动脉高压及右心室负荷过重。肺动脉高压开始由动力性逐渐发展为阻力性,最终出现右向左分流。

动脉导管是胎儿循环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婴儿出生后随着第1次呼吸的建立,血氧浓度急剧上升,可使动脉导管壁肌肉发生收缩而关闭。一般在生后第1天动脉导管大多已呈功能性关闭,但在7~10天内可由于缺氧等原因而重新开放。解剖上的闭塞则常需在1岁左右方能完成。组织学上的变化是先由内皮细胞形成的血管内膜垫突向动脉导管腔,然后内膜下层出血和坏死,结缔组织增生,瘢痕形成,最终导致动脉导管腔永久闭塞,而形成一条索带状的残余。若动脉导管持续开放,构成主动脉和肺动脉间不应有的通道,即称动脉导管未闭(PDA)。

通过上文的介绍,相信你已经知道究竟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什么意思了吧!动脉导管室患儿赖以生存的生活通道,家长不要存在于侥幸心理,最好带孩子到正规医院检查,看是否需要治疗,如果需要治疗,那就需要及时治疗,避免情况的恶化。

动脉导管未闭结扎可以吗

1.早产儿 对于早产儿,早期就需限制液体和钠盐的摄入量。对于生后体重低于1000g的早产儿,在出生10天内静脉滴注吲哚美辛(消炎痛),可有效关闭动脉导管。但有肾功能不全、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及有出血倾向的患儿禁用,且治疗过程中需密切检测肾功能。近来使用布洛芬(异丁苯乙酸)静脉滴注促进动脉导管闭合,疗效与吲哚美辛(消炎痛)相当,且较少引起少尿。布洛芬分3次给予,首次剂量为10mg/kg,之后的24h按5mg/kg再用2次,导管闭合率可达70%。经治疗心功能不全不能纠正者,需手术结扎动脉导管。

2.足月儿和年长儿 有严重左向右分流的患儿,关闭动脉导管可以纠正心力衰竭并消除最终发展成为肺血管疾病的危险性。为预防感染性心内膜,即使是小的分流也建议结扎动脉导管,尤其是这种手术的并发症和死亡率都比较低,但单纯为消除发生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危险性而行动脉导管结扎术尚有争议。

3.经皮穿刺经导管动脉导管堵塞术 目前,经导管介入治疗堵塞未闭的动脉导管的方法优于手术结扎。从19世纪70年代早期到80年代后期,Rashkind双伞装置被广泛使用之前,动脉导管经心导管阻塞术只是偶尔有过尝试(图8A)。但Rashkind双伞由于价格昂贵,需较大的经静脉管鞘及相对较高的近10%~20%的残余分流率,目前亦已少用。据报道有少数病人尚可发生血管内溶血和左肺动脉血流紊乱。

对于新生婴儿来说的动导管未闭是很严重的,如何来治愈动导管未闭这是一个很是重要的问题。动脉导管关乎着孩子的健康成长。对于如何治疗动脉导管未闭?在医学上是有很多方法的,当然一定要在适合的时间来医治小宝宝的动脉导管未闭,千万不要急于治疗而失了理智。

孩子心脏有个洞应该怎么办

先心病只能通过手术治疗。方式有外科手术和介入手术。外科损伤大,但治疗更彻底,费用也较低。介入损伤小,但不是每种先心病都能用,而且费用较高。

可以在1岁左右检查看是否能自行愈合,愈合机率要看这个“洞”有多大,一般小于5mm的话,自行愈合机率相对更大。1-3岁都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好时机。

动脉导管未闭为胎儿时期血液经肺动脉至主动脉的通道(即动脉导管,本应出生后闭合),因某种原因未能闭合的疾患。先天动脉导管未闭为常见的婴儿先天性心脏病,约占先天性疾病的15%,女性比男性多见,先天动脉导管未闭可能与其他先天性心脏病合并发生。先天动脉导管未闭病因不详,但有些动脉导管未闭患儿出生一年后可以自行闭合。

先天性心脏病主要是胎儿在母体内发育时,心脏那部分没有发育完全,俗话说就是还没有长好,有些先天性心脏病,例如动脉导管未闭,房间隔缺损等,是可以在孩子出生后自己长好的,但是一般到5-6岁一般都得长好。当然了,有些种类的无法自己长好,那也可以通过药物和手术治疗达到目的,如果医生检查说不严重,你就应该相信医生,先天性心脏病还是比较多见,如果真是特别严重的类型,他们会告知你的。所以你千万不要慌乱。

孩子心脏有个洞最好的办法就是先去医院检查,看看是什么原因导致的,然后根据医生的建议治疗,越早治疗越好,有的孩子也会自己长好,所以,做家长的也不要太担心,还需要注意的是,量不要让孩子总是哭闹,这样对孩子的成长也会有好处,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到你。

儿童动脉导管未闭如何治疗

一般说来动脉导管未闭,在胎儿都是未闭的,否则无法存活,胎儿没有自主呼吸,依赖这个开放的。但是出生以后应该关闭,不过也可以延迟到3个月关闭。因此你这个没有到3个月的,不能算真正的动脉导管未闭。一般到周岁时候有90%多的自己会闭合。

如果动脉导管未闭,那么以后还是应该在学龄前就手术掉的。一般可以介入手术,也可以考虑外科,就是外科开胸手术也不用开心的,因为就是心脏外面了,主动脉和肺动脉间有一根导管,你夹闭了就行。这个问题不大。当然女孩考虑更多的是美观问题,所以可能介入手术更好一点,不留瘢痕。

如果导管只有2毫米就不需要动手术,动脉导管是胎儿期心脏存在的特殊结构,宝宝必须依靠它才能在母体内存活,一般情况下都在婴儿出生后10-15小时动脉导管即开始功能性闭合。生后2个月至1岁,绝大多数已闭1岁以后仍未闭塞者即为动脉导管未闭。

如果导管仅有2mm,可以不做手术,因为它所导致的左心向右心分流的血量很少,基本不会对右心功能造成损害。可以动态观察,定期做彩色多普勒检查,如果分流血量没有明显增加,就不必手术。我曾碰到有些患儿在三岁后闭合的情况。如果一定要手术,一般也要选择在三岁后手术。

综上所述,你是否对儿童动脉导管未闭如何治疗有了更深的了解了呢?人们在关心宝宝的同时要适当的给宝宝锻炼身体的机会,不要老是让宝宝呆在家里,这样反而会起到反作用,所以劳逸结合才是最好。

动脉导管未闭有哪些危害

1、影响新生儿的血流动力学,改变血液循环

主要症状表现取决于分流量大小,即主动脉至肺动脉分流血量的多少,以及是否产生继发肺动脉高压和其程度。分流量小的单纯动脉导管未闭患儿一般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发展患儿表现为劳累后易发生气促、心悸、乏力等,容易反复发生感冒、肺炎,生长发育迟缓。

2、引发新生儿缺氧发作

长期动脉导管未闭,可能引发肺小动脉反应性痉挛,最终形成肺动脉高压,当肺动脉压力超过高主动脉压时,左向右分流明显减少或停止,产生肺动脉血流逆向分流入主动脉患儿呈现差异性紫绀,下半身清紫,右上肢正常。

3、导致心力衰竭

主动脉压力高于肺动脉压时,血液将从主动脉流向肺动脉,造成肺循环血量的急剧增加,进而导致回流到左心房和左心室的血量也增加,大大增加了左心室舒张期的负荷,致使左心房扩大,左心室肥厚,脉压因此增大,产生周围血管症,甚至发生心力衰竭而引发猝死。

动脉导管未闭的危害主要取决于分流大小以及流向,因此心脏动脉导管未闭患者轻者可无明显症状,重者可发生心力衰竭。七种最常见的先心病心脏动脉导管未闭症状有劳累后心悸、气急、乏力,易患呼吸道感染和发育不良。动脉导管未闭一般在一岁内有自行闭合的可能,但是必须定期随访,随时掌握病情。也有的患者病情较严重,一出生就出现紫绀,此时应立即进行外科手术治疗。

动脉导管未闭对孩子有什么影响呢

1、在婴儿期可因左心衰竭产生急性呼吸衰竭。出现右向左分流后,则出现劳累后气短、紫绀。

2、在动脉导管未闭并发心内膜炎或动脉导管内膜炎时,则出现发热、出汗、消瘦、疲倦和心力衰竭等。小的动脉导管未闭的情况。

3、建议观察为主,一般在一岁左右有自愈的可能性。较大的缺损,可能要尽早治疗,以免贻误病情,动脉导管未闭属于简单的先心病,目前治疗的技术成熟。效果好。治疗及时的话。一般不会影响以后的正常生活和工作。希望我的回答给您带来帮助,祝您健康快乐。

知道了 动脉导管未闭对孩子的影响,那咱们就来了解一下,为什么在胎儿期动脉导管会自动闭合。

由于在胎儿时期动脉导管正常地开放着,是胎儿时期血液循环的必经之路.出生后随着呼吸的建立,血氧分压提高,促使动脉导管于生后10-15小时内完成功能上关闭,约80%婴儿在生后6个月内发生解剖上关闭,少数可延迟到一岁.如超过一岁仍未闭合,并产生病理生理改变,即称动脉导管未闭.动脉导管未闭是小儿先天性心桩病常见的类型之一,它属左→右分流.其血流动力学改变取决于分流量大小,后者又与导管粗细及主"肺动脉之间的压力价差有关。

高原性心脏病如何鉴别诊断

1.先天性心脏病

高原地区先心病特别是动脉导管未闭的患病率很高,而且易与小儿高心病混淆。但动脉导管未闭的收缩期杂音粗糙而传导,X线检查多有肺门舞蹈。

2.肺心病

肺心病和高心病在某些方面极为相似。但前者有慢性咳嗽史,肺通气功能显着异常,而后者的肺功能基本正常。

3.原发性肺动脉高压

本病少见,病情进行性加重,脱离高原环境病情不缓解。

动脉导管未闭的治疗原则

1.诊断明确,除外禁忌证,原则上都应立即进行手术治疗。手术适宜的年龄是4~5岁,同时最好能在学龄前进行手术治疗。

2.充血性心力衰竭内科治疗无效者应紧急手术。

3.有症状的动脉导管未闭者应尽早手术。

4.动脉导管未闭合并有严重的肺动脉高压,出现右向左分流,禁忌手术。代偿性动脉导管,除非同时矫治其他心脏畸形,不能单纯手术闭合动脉导管。

5.手术方式,一般经左胸第4肋间,作未闭的动脉导管结扎、钳闭或切断缝合术。对导管粗大、重度肺动脉高压、导管壁有钙化、细菌性导管炎者,可在体外循环下手术。有些未闭动脉导管可在电视胸腔镜下行导管钳闭术。

6.合并其他心血管畸形的动脉导管未闭,如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等,可行一期或分期手术。如合并法洛四联症、主动脉缩窄、大动脉错位等,应一期手术。

专家指出动脉导管未闭的治疗原则需要患者多多配合医生的治疗,患者一旦发现身体不适,应尽早到专业的医院就诊治疗。

动脉导管未闭的治疗方法

胎儿通过胎盘与母体进行气体交换和物质代谢。当时肺呈不张状态,来自肺动脉的血流绝大部分经动脉导管进入降主动脉,最后经脐动脉回到胎盘。婴儿出生后肺开始呼吸,肺循环压力降低,因而血流方向由主动脉流向肺动脉,因动脉血氧含量升高促使动脉导管闭合。如仍旧开放,即为动脉导管未闭。

若新生儿期动脉导管直径大,心脏动脉导管未闭常可引起心力衰竭,当内科无法控制时,可急诊用动脉导管未闭手术结扎导管,预后良好。

为防止心内膜炎,有效治疗心功能不全和节制肺动脉高压,不同年龄、无论是否有症状,动脉导管未闭患儿均应及时进行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治疗。如患儿呈现心力衰竭或伴有呼吸窘迫症,应尽早进行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治疗。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的根治性治疗方法是施行手术,间断导管处血流。

动脉导管未闭共存于肺血流减少的紫绀型心脏病时,导管是其赖以存活的重要条件,则另当别论。

动脉导管未闭手术治疗方法通常有以下三种:

1、单纯结扎术(双重结扎+缝扎)是一种安全、简易和有效的方法,适用于管型的未闭动脉导管。

2、导管前壁加垫结扎术:适用于儿童病例并伴严重肺高压者。

3、切断缝合术比较理想,但操作较复杂,有大出血之虞。

动脉导管未闭治疗方法通常是施行开胸结扎手术,但具体动脉导管未闭手术方式,要根据心脏检查结果决定,必须听娶胸外科医生的意见。

如果您还有想要了解的情况,可以点击在线咨询,我们的在线专家会给您最专业,最详细的解答。

相关推荐

心脏病如何治疗

1、内科治疗 目前先心病除早产儿的动脉导管未闭,早期通过药物治疗有可能治愈,小的肌部或膜部室间隔缺损、小的房间隔缺损有可能自愈外,其它病种通过打针、吃药均不可能治愈的。内科药物治疗只能暂时控止心衰、降低肺动脉压,作为术前的一种短期治疗。 2、介入治疗 介入治疗动脉导管未闭、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肺动脉狭窄的首选治疗方法,但部分患儿仍需传统手术。 3、手术治疗 目前几乎所有的先心病都能进行手术治疗(姑息或根治术)。不同的病种手术时机不同。严重病人有的必须在生后急诊手术,常患呼吸道感染、反复肺炎、心力衰

婴儿心脏有一个洞怎么回事

1、可能先天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血管病先天性畸形中最常见的一类。在人胚胎发育时期(怀孕初期2-3个月内),由于心脏及大血管的形成障碍而引起的局部解剖结构异常,或出生后应自动关闭的通道未能闭合(在胎儿属正常)的心脏,称为先天性心脏病。除个别小室间隔缺损在5岁前有自愈的机会,绝大多数需手术治疗轻者无症状,查体时发现,重者可有活动后呼吸困难、紫绀、晕厥等,需要做手术治疗,目前这项手术还比较成熟的,建议尽快住院治疗 2、早产儿不单独心脏没有发育完好的,身体的各个脏器都,没有发育完好的。所以早产儿要加强护理

小儿动脉导管未闭的原因

心脏胚胎发育的关键时期在妊娠的第2~8周,先天性心血管畸形也主要发生于此阶段。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生有多方面的原因,大致分为内在的和外部的 2类,其中以后者多见。 内在因素主要与遗传有关,特别染色体易位和畸变,例如21-三体综合征、13-三体综合征、14-三体综合征、15-三体综合征和18-三体综合征等,常合并先天性心血管畸形;此外,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子女的心血管畸形的发生率比预计发病率明显的多。外部因素中较重要的有宫内感染,尤其病毒感染,如风疹、腮腺炎、流行性感冒及柯萨奇病毒等;其他如妊娠期接触大剂量射

动脉导管未闭的引起原因

动脉导管原本系胎儿时期肺动脉与主动脉间的正常血流通道。出生后,肺膨胀并承担气体交换功能,肺循环和体循环各司其职,不久导管因废用即自选闭合。如持续不闭合,则构成病态,称为动脉导管未闭(症)。 一般需要手术治疗,中断其血流。 只要没有出现心衰,一般不影响日常生活。 遗传主要的内因。 在胎儿期任何影响心脏胚胎发育的因素均可能造成心脏畸形,如孕母患风疹、流行性感冒、腮腺炎、柯萨奇病毒感染、糖尿病、高钙血症等,孕母接触放射线;孕母服用抗癌药物或甲糖宁等药。 胚胎学和发病机制 胎儿的动脉导管从第六主动脉鳃弓背部发育

先心病动脉导管未闭为什么呢

先心病动脉导管未闭介入封堵手术后早期,即在三个月内应限制活动量,随着机体的康复,经过复查,可逐渐增加活动量。即如果手术治疗的效果满意,术后三个月可以参加一定的活动和较轻的体力劳动。半年以后,如检查各方面恢复良好即可像正常人一样工作,学习,参加体育锻炼和体力劳动。 动脉导管在主动脉弓降部与肺动脉之间相连的管道,在胎儿时期,胎儿循环系统依赖其存在,动脉导管未闭正常生理所必须的,但在出生后(一般2~3周)应自然闭合,如未能闭合,就会在肺动脉水平产生左向右分流,导致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 动脉导管未闭小儿先天

早产儿心脏动脉导管未闭

1一般动脉的导管,主要胎儿在母体的时期,肺动脉中的一种正常的通道,如果胎儿的肺脏处于不张状态,尚无换气功能,右心室的血液大部分经未闭动脉导管流入主动脉,未闭动脉导管构成胎儿期血液循环的重要通路。 2而导致早产儿出现了动脉导管未闭的情况有很多,其中主要包括了,母亲在怀孕前使用的情况,、早产儿相关疾病及生后干预等。一般胎龄越小,出生体重越低,动脉导管未闭发生率越高。 3建议出现了该病症的患儿,首先可到正规的医疗机构进行心脏彩超的检查,一般对于日常生活中无明显症状新生儿暂时不用手术,继续观察,在1岁内有自

先天性心脏病的病因

一、胎儿周围环境因素。 妊娠早期子宫内病毒感染,以风疹病毒感染后多见,常引起动脉导管未闭及肺动脉口狭窄,其次为柯萨奇病毒感染(Coxsakie )可引起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此外羊膜病变,胎儿周围机械压迫,母体营养障碍,维生素缺乏及代谢病,母体用细胞毒类药物或较长时间放射线照射,均可能与本病发生有关。 二、遗传因素。 5%先心病患者发生于同一家族,其病种相同或近似,可能由于基因异常或染色体畸变所致。 三、其他。 高原地区动脉导管未闭及房间隔缺损发病率较高,发生可能与缺氧有关。有些先心病有性别倾向性。

治愈先天性心脏病的方法

1、内科治疗:目前先心病除早产儿的动脉导管未闭,早期通过药物治疗有可能治愈,小的肌部或膜部室间隔缺损、小的房间隔缺损有可能自愈外,其它病种通过打针、吃药均不可能治愈的。内科药物治疗只能暂时控止心衰、降低肺动脉压,作为术前的一种短期治疗。 2、介入治疗:介入治疗动脉导管未闭、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肺动脉狭窄的首选治疗方法,但部分患儿仍需传统手术。 3、手术治疗:目前几乎所有的先心病都能进行手术治疗(姑息或根治术)。不同的病种手术时机不同。严重病人有的必须在生后急诊手术,常患呼吸道感染、反复肺炎、心力衰

造成患儿发生先天性心脏病的因素

1、胎儿发育环境的因素:子宫内病毒感染最重要的先天性心脏病原因,母亲如在妊娠前三个月内患风疹,则所产婴儿的先天性心脏病患病率较高;其中以动脉导管未闭和肺动脉瓣口狭窄为多。母亲在怀孕期间吃了某些药物,也可以导致胎儿心脏畸形。 2、早产:早产重要的先天性心脏病原因。早产儿患室缺和动脉导管未闭者较多,前者与心室间隔在出生前无足够时间完成发育有关,后者与早产儿的血管收缩反应在出生后还不够强有关。 3、高原环境:高原氧分压低先天性心脏病原因之一; 高原地区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和先天性心脏病房缺较多。 4

早产儿心脏动脉导管未闭把握治疗时间

1、一般动脉的导管,主要胎儿在母体的时期,肺动脉中的一种正常的通道,如果胎儿的肺脏处于不张状态,尚无换气功能,右心室的血液大部分经未闭动脉导管流入主动脉,未闭动脉导管构成胎儿期血液循环的重要通路。 2、而导致早产儿出现了动脉导管未闭的情况有很多,其中主要包括了,母亲在怀孕前使用的情况,、早产儿相关疾病及生后干预等。一般胎龄越小,出生体重越低,动脉导管未闭发生率越高。 3、建议出现了该病症的患儿,首先可到正规的医疗机构进行心脏彩超的检查,一般对于日常生活中无明显症状新生儿暂时不用手术,继续观察,在1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