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知道自己是胃寒还是胃热
怎么知道自己是胃寒还是胃热
在中医看来,脾胃病既有虚证、实证,还有虚实夹杂之证,其中胃热、胃寒、胃湿、胃虚等广为普通市民熟知,所以自行用药的现象较为普遍。此外,广东人特别讲究的凉茶和煲汤,常常用于胃热、胃寒、胃湿、胃虚等进行药食疗法。在此,专家指出,很多胃药都能迅速起效而缓解症状,但如果胃病患者因此而掉以轻心,常自行服药而不及时就医,往往容易掩盖真实的病因,延误病情,而致严重后果。故专家建议,要在医生诊治的前提下开展药食疗法。
一、胃寒证
胃寒证多由外来寒邪直接侵犯胃腑,或过食生冷,寒邪停聚胃腑而发病。胃寒证又分胃寒实证和胃寒虚证。
胃寒实证:大多突然起病,腹部受寒或过量进食生果、冷饮导致,表现出胃部突然冷痛,疼痛剧烈,口淡不渴,甚至有头痛,骨节肌肉酸痛,舌质淡,苔白厚。病情轻的,用热水袋外敷,或喝热水、生姜水,或服用加味藿香正气丸即可。若病情较重,则需要用干姜、高良姜、胡椒、花椒、桂枝等以温阳散寒。
胃寒虚证:则常常病情较长,口泛清水或酸水,四肢不温,口淡不渴,小便清,大便烂,腹部稍受凉或饮食稍不注意就会发病,舌淡,苔白。表现为胃痛,轻则绵绵不已,重则剧痛,遇寒加剧,如果用热水敷,则“得温痛减”。胃虚寒证应在用健脾胃药物的基础上加一些温阳的药,如干姜、花椒、胡椒、桂枝等。
二、胃热证
胃热(火)证又分胃实热证或虚热证,多因吃了太多辛辣煎炸油腻的食物而成,或因心情抑郁,郁而化火等导致胃热证。
胃实热证:大多表现为胃部疼痛或有灼热感,伴有口臭或牙龈肿痛,口舌生疮,大便干结,心烦失眠,舌红苔黄,脉滑数。这种情况可以用金银花、石膏、芦根、虎杖、丹皮、栀子、大黄等泻火清热解毒的药物,也可配合牛黄解毒片、三黄片等中成药应急治疗。煲汤时可加用崩大碗、蛇舌草、蒲公英、火炭母等辅助治疗。
胃虚火证:表现为胃部不适,口干口苦,口腔溃疡,劳累后或熬夜后加重,口臭,大便干,口干不想喝水,舌淡胖大稍嫩红,脉细数等。虚火时,要养阴清热或益气清热,用生地、石膏、麦冬、太子参、沙参等药物,煲汤时可用生地、麦冬、沙参、五爪龙等。
中医在治脾胃病上,多采取“寒则温之,热则凉之”方法。对于寒热错杂证,需要寒热并用,如半夏泻心汤、乌梅丸等。对于虚实夹杂证,又需要攻补同用。需要注意的是,治脾亦不宜不温大热。若热之太过,势必损伤脾阴;治胃亦不宜大凉大寒,如寒之太过,势必损及胃阳,应做到寒温相适,方为高明。
这里特别要指出的是,胃药不可乱吃。像吗丁啉这种推动胃肠蠕动的胃动力药,胃胀时用效果好,但如果有胃痛、胃胀又伴有腹泻时,胃肠痉挛或蠕动速度加快,用吗丁啉反而对病情不利。
还有的人一胃痛就吃止痛药片,据了解,止痛片大都是解热镇痛药,对于炎症性疼痛、牙痛、关节痛等有一定效果,但对于因胃病而引起的疼痛,这些止痛药不但没有止痛作用,还会因为刺激胃黏膜,容易引起胃黏膜糜烂或出血而加重病情。
Tips:
在饮食上,必须根据病人平素的体质和病情来选择饮食,即所谓“辨证施食”。若脾胃虚寒的人,宜多食性味辛热的葱、姜、韭、蒜、胡椒等;若胃热的人,宜食梨、藕、甘蔗、茅根、马蹄、蜂蜜等甘寒生津之品。
胃寒胃热如何区别
胃寒证
胃寒证多由外来寒邪直接侵犯胃腑,或过食生冷,寒邪停聚胃腑而发病。胃寒证又分胃寒实证和胃寒虚证。
胃寒实证:大多突然起病,腹部受寒或过量进食生果、冷饮导致,表现出胃部突然冷痛,疼痛剧烈,口淡不渴,甚至有头痛,骨节肌肉酸痛,舌质淡,苔白厚。病情轻的,用热水袋外敷,或喝热水、生姜水,或服用加味藿香正气丸即可。若病情较重,则需要用干姜、高良姜、胡椒、花椒、桂枝等以温阳散寒。
胃寒虚证:则常常病情较长,口泛清水或酸水,四肢不温,口淡不渴,小便清,大便烂,腹部稍受凉或饮食稍不注意就会发病,舌淡,苔白。表现为胃痛,轻则绵绵不已,重则剧痛,遇寒加剧,如果用热水敷,则“得温痛减”。胃虚寒证应在用健脾胃药物的基础上加一些温阳的药,如干姜、花椒、胡椒、桂枝等。
胃热证
胃热(火)证又分胃实热证或虚热证,多因吃了太多辛辣煎炸油腻的食物而成,或因心情抑郁,郁而化火等导致胃热证。
胃实热证:大多表现为胃部疼痛或有灼热感,伴有口臭或牙龈肿痛,口舌生疮,大便干结,心烦失眠,舌红苔黄,脉滑数。这种情况可以用金银花、石膏、芦根、虎杖、丹皮、栀子、大黄等泻火清热解毒的药物,也可配合牛黄解毒片、三黄片等中成药应急治疗。煲汤时可加用崩大碗、蛇舌草、蒲公英、火炭母等辅助治疗。
胃虚火证:表现为胃部不适,口干口苦,口腔溃疡,劳累后或熬夜后加重,口臭,大便干,口干不想喝水,舌淡胖大稍嫩红,脉细数等。虚火时,要养阴清热或益气清热,用生地、石膏、麦冬、太子参、沙参等药物,煲汤时可用生地、麦冬、沙参、五爪龙等。
胃热与胃寒有什么不同的症状
1、首先,这两种疾病的成因不同,对于胃寒来说,一般都是饮食不规律导致的,比如说喜欢吃生冷食物的人就容易患胃寒,而胃热的话是由于平时喜欢吃重口味的食物,比如说辛辣食物,这个要注意。
2、第二个,来说说他们各自的症状吧。对于胃寒来说,会引起胃痛,而且当天气转凉或者接触了比较冷的食物的时候就更加痛,然后胃寒有个明显的特点就是胃寒患者舌苔是白色的,这个可以直接看出来哦。
3、而胃热的朋友就不是这样,胃热的朋友一般表现为经常性口干,然后还可能伴有口臭,胃热的患者舌苔一般都是黄色的,我觉得我们可以从舌苔来直接分辨出两者的不同,这是很容易区别的。
注意事项:
无论是胃寒还是胃热,都和我们饮食不当有直接的联系,所以我建议我们在生活中一定要注意饮食,少吃冰冷的饮品,然后少吃辛辣刺激的食物,多吃水果蔬菜等等。
胃热怎么办 中医治疗胃热的8个偏方
胃寒与胃热的病因胃寒:大多是与饮食习惯有关,如饮食不节,嗜食生冷等等。经常冷热食物一起吃,吃饭不按时或者饥饱不均,久而久之就会造成胃寒。胃热:多由偏食辛辣厚味,胃火素旺,或邪热犯胃,或气郁化火所致。表现症状或口渴喜冷饮,或口臭,牙龈肿痛,衄血,或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滑数。胃寒与胃热的症状胃寒的症状胃寒多由外来寒邪直接侵犯胃腑,或过食生冷,寒邪停聚胃腑而发病。胃寒又分胃寒实证和胃寒虚证。1、胃寒实证:大多突然起病,腹部受寒或过量进食生果、冷饮导致,表现出胃部突然冷痛,疼痛剧烈,口淡不渴,甚至有头痛,骨节肌肉酸痛,舌质淡,苔白厚。病情轻的,用热水袋外敷,或喝热水、生姜水,或服用加味藿香正气丸即可。若病情较重,则需要用干姜、高良姜、胡椒、花椒、桂枝等以温阳散寒。2、胃寒虚证:则常常病情较长,口泛清水或酸水,四肢不温,口淡不渴,小便清,大便烂,腹部稍受凉或饮食稍不注意就会发病,舌淡,苔白。表现为胃痛,轻则绵绵不已,重则剧痛,遇寒加剧,如果用热水敷,则“得温痛减”。胃虚寒证应在用健脾胃药物的基础上加一些温阳的药,如干姜、花椒、胡椒、桂枝等。胃热的症状胃热又分胃实热证或虚热证,多因吃了太多辛辣煎炸油腻的食物而成,或因心情抑郁,郁而化火等导致胃热。1、胃实热证:大多表现为胃部疼痛或有灼热感,伴有口臭或牙龈肿痛,口舌生疮,大便干结,心烦失眠,舌红苔黄,脉滑数。这种情况可以用金银花、石膏、芦根、虎杖、丹皮、栀子、大黄等泻火清热解毒的药物,也可配合牛黄解毒片、三黄片等中成药应急治疗。煲汤时可加用崩大碗、蛇舌草、蒲公英、火炭母等辅助治疗。2、胃虚火证:表现为胃部不适,口干口苦,口腔溃疡,劳累后或熬夜后加重,口臭,大便干,口干不想喝水,舌淡胖大稍嫩红,脉细数等。虚火时,要养阴清热或益气清热,用生地、石膏、麦冬、太子参、沙参等药物,煲汤时可用生地、麦冬、沙参、五爪龙等。胃寒与胃热的饮食禁忌胃寒:1、不要吃生冷性的食物,比如生鱼片,绿豆、柿饼、生番茄、梨、生菜瓜、生萝卜、生藕、蟹等。2、多吃暖胃的食物,比如羊肉、猪肉、牛肉、银耳、红枣、核桃、红糖、茴香、红茶等。胃热:1、不要吃辛辣、刺激性食物,比如花椒、茴香、桂圆、白豆蔻等。2、多吃清淡一些的食物,比如绿豆、萝卜、冬瓜、山药、莲子、苦瓜等无论是胃寒还是胃热,我们都应该做到的就是饮食习惯要健康,注意日常保健,这样才能养胃、护胃。
胃受凉会引起口臭吗
其实口臭最常见的原因就是胃寒,而现在的人普遍把它当胃热处理,要分清是胃寒还是胃热,只要看看舌苔、舌质就知道了。真正由胃热引起的口臭,舌质是红的、舌苔发黄。
反复发作的口臭,舌苔普遍发白,多数都是胃寒引起的,建议食用暖性食物,如只要多喝生姜水,经常口含生姜片,戒掉寒凉的食物,可缓解口臭症状。
胃寒的主要病因是饮食习惯不良如饮食不节制、经常吃冷饮或冰凉的食物引起。再加上生活节奏快,精神压力大,更易导致胃寒。所以需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还有胃寒病人可多吃胡椒猪肚汤,生姜水。
胡椒和生姜是健胃、暖胃的调味品,可以调理好胃寒的病症,恢复健康脾胃。
口臭是胃寒还是胃热
口臭是胃寒还是胃热?专家表示,口臭是由胃热导致的。胃热胃火、食积、虚热这些都是可以导致口臭的原因,在日常生活中,胃热胃火导致的口臭主要表现在除了伴有口臭的现象外还会有面赤身热,口渴饮冷,或口舌生疮,或牙龈肿痛,流脓出血等现象。
胃热胃火导致的口臭大多是由火热之邪犯胃所致。但是,口臭的“臭味”不同,病因也不同。例如如果是刺鼻的臭味,有可能是刚吃完有刺激性味道的食物(如大蒜等等);如果是馊臭的,就可能是胃热,或者是口腔内的食物残渣引起的口臭;如果臭味不是很重,而且带点酸腐的味道,就可能是消化不良,嗳气泛酸了(这时候就有可能是胃寒脾虚,消化不良而致的口臭咯)。
胃是养生的根本,因此对胃部的调理十分的重要。胃火所导致的口臭患者应该多吃一些清热的食物来缓解此症状。胃病胃热的人更应该针对病症进行有效科学的药物治疗,以达到针对病因彻底根除口臭的目的。
怎样区别胃寒和胃热
看胃痛,和西医不同,中医将胃部不适分为胃寒、胃热。
正常来说,胃部会分泌黏液保护胃壁;分泌消化液及胃酸来帮助消化。胃寒者正是因为消化液及胃酸过少,以致胃口呆滞、食欲不振、整天感到腹胀口淡、有时甚至作闷想吐。从中医角度解释,胃寒是因不够气所致,气不足指胃功能低下、胃部肌肉弹性不够,影响蠕动及分泌液的供应。
至于「胃热」,粗略可分两种。一种是胃炎,同样会感到胃胀、没食欲,唯一与胃寒不同的地方是胃热者会感到口苦,兼有口臭。另一种胃热的情况则完全不同,患者胃口大开,好像永远吃不饱,原因是他们阳火过盛伤津,胃部过度活跃,蠕动加快,所以食欲增加。早期糖尿病患者正是有此情形,阴液不足,吃得多,拉得多,睡得多。假如你有类似情况,必须及早检查。
胃寒的症状表现为:常因天气变冷、感寒食冷品而引发疼痛,疼痛时伴有胃部寒凉感,得温症状减轻。
胃寒的主要病因是饮食习惯不良如饮食不节制、经常吃冷饮或冰凉的食物引起。再加上生活节奏快,精神压力大,更易导致胃病。所以需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还有胃寒病人可多吃胡椒猪肚汤,生姜水。胡椒和生姜是健胃、暖胃的调味品,可以调理好胃寒的病症,恢复健康脾胃。当然,出现胃痛需警惕胃的器质性病变,最好去医院做胃镜检查。
详细剖析胃寒与胃热的不同
胃痛是现在很多人常见的毛病,尤其是上学住宿时间过长的孩子们,特别容易胃痛。导致胃痛的原因有很多,其中饮食习惯是造成胃病发生的主要原因。《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又有“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而从中医上讲,胃病分为两种,胃寒和胃热。但其中以胃寒居多,大约要占90%。下面我们就胃寒与胃热说一下它们的区别。1.病因:胃寒:大多是与饮食习惯有关,如饮食不节,嗜食生冷等等。经常冷热食物一起吃,吃饭不按时或者饥饱不均,久而久之就会造成胃寒。胃热:多由偏食辛辣厚味,胃火素旺,或邪热犯胃,或气郁化火所致。表现症状或口渴喜冷饮,或口臭,牙龈肿痛,衄血,或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滑数。2.症状表现:胃寒:常因天气变冷、感寒食冷品而引发疼痛,疼痛时伴有胃部寒凉感,得温症状减轻。胃寒湿者较明显的病症是舌苔白腻,也就是舌苔白白的,厚厚的,不易刮除。胃热:表现症状或口渴喜冷饮,或口臭,牙龈肿痛,衄血,或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滑数。也可见恶心、呕吐酸苦黄水,或为衄血(凡非外伤所致的某些部位的外部出血证),严重者,则血上溢而为呕血。3.饮食宜忌:胃寒:1、不要吃生冷性的食物,比如生鱼片,绿豆、柿饼、生番茄、梨、生菜瓜、生萝卜、生藕、蟹等。2、多吃暖胃的食物,比如羊肉、猪肉、牛肉、银耳、红枣、核桃、红糖、茴香、红茶等。胃热:1、不要吃辛辣、刺激性食物,比如花椒、茴香、桂圆、白豆蔻等。2、多吃清淡一些的食物,比如绿豆、萝卜、冬瓜、山药、莲子、苦瓜等另外,无论是胃寒还是胃热,首先我们应该做到的就是饮食习惯要健康,不要吃辛辣、油炸、过冷过酸的食物,少喝或者不喝酒;饮食宜清淡,不要喝浓茶,弄咖啡。可以少食多餐,但要记得胃病患者的饮食都要尽量从软考虑。从饮食上,我们可以逐步调理肠胃,但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所以,在简绍几个缓解胃痛的几个简单的穴位按摩。足三里穴:位于外膝眼下3寸,胫骨外侧约1寸筋间处。梁丘穴:位于膝上2寸处,两筋间处。内庭穴:位于足背第 2、3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公孙穴:位于第一1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赤白肉际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