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衰弱按摩2个穴位来解除
神经衰弱按摩2个穴位来解除
如果是长时间的坐着工作,也需要对身体进行按摩,帮助精神放松放松。
先用手掌沿着百会穴,经过大椎穴拍打直到命门穴,最后再拍打心俞穴,反复10到15次。
用两手的食指从迎香穴经过晴明和攒竹穴,点按到法鸡,再向着两侧点按到太阳穴,反复进行10到15次。
神经衰弱按摩什么穴位
1、孙穴
位于耳尖正上方入发际处。将双手拇指分别放在同侧角孙穴上,其余四指附在头顶两侧,适当用力揉按0.5~1分钟。
2、百会穴
位于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叉点处。将右手中指指腹放在头顶百会穴上,适当用力按揉0.5~1分钟。
3、风池穴
位于颈项后枕骨下,大筋外侧凹陷处。将两手拇指指腹分别按在同侧风池穴,其余四指附在头部两侧,适当用力按揉0.5~1分钟。
4、预备式
取坐位,腰微挺直,双脚平放与肩同宽,左手掌心与右手背重叠,轻轻放在小腹部,双目平视微闭,呼吸调匀,全身放松,静坐1~2分钟。
神经衰弱,按摩有方
1.预备式
坐在椅子上,腰微挺直,双脚放在地上与肩同宽,双目平视或微闭,呼吸调匀,心情放松,静坐l~2分钟。
2.分推前额
将双手拇指指腹分别放在前额正中两侧,其余四指附于头部两侧。拇指指腹沿前额分推至太阳穴0.5~l分钟。
功效:清热除烦,醒脑镇痛。
3.梳摩头部
双手呈“爪”形,分别放于面部眉弓处,指尖微用力从前额向头后部做梳头动作0.5~l分钟。
功效:平肝明目,宁神止痛。
4.摩揉百会穴
将右手掌掌心放在头顶百会穴,从轻到重,顺时针、逆时针方向摩揉0.5~l分钟。
功效:醒脑安神,镇静除烦。
5.按揉太阳穴
双手半握拳,大拇指伸直,将双手拇指尖按在同侧太阳穴,适当用力按揉0.5~l分钟。
功效:疏风通络,解热镇痛。
6.摩揉膻中穴
将一手掌掌心紧贴膻中穴,适当用力顺时针、逆时针摩揉0.5~l分钟,以局部发热为佳。
功效:宽胸理气,清心除烦。
7.掌揉中脘穴
将右手掌心重叠在左手背上,左手掌心紧贴于中脘穴,适当用力按揉0.5~l分钟。
功效:健运脾胃,温肾壮阳。
8.掌揉关元穴
将右手掌心重叠在左手背上,左手掌心紧贴于关元穴,适当用力按揉0.5~l分钟。
功效:益气壮阳,调理气机。
9.揉按肾俞穴
两手叉腰,拇指向前按于同侧肋端,中指按于肾俞穴,适当用力揉按0.5~1分钟。
功效:温补肾阳,强腰壮骨。
10.按揉足三里穴
将双手拇指指腹分别放于同侧足三里穴,其余四指紧附腿肚处,适当用力按揉0.5~1分钟。
功效:调和气血,增强体质。
11.按揉阳陵泉穴
将大拇指指腹放在同侧阳陵泉穴,其余四指附于腿肚处,适当用力按揉0.5~l分钟。双侧交替进行。
功效:疏肝利胆,解痉止痛。
催月经来的方法 按摩穴位
催月经的方法可以通过按摩穴位来达到,但是此方法不一定能够在一天内快速达到效果。催月经一般是通过按摩气海穴和三阴交穴,具体操作:
1.先整个身体仰卧在舒适的环境下,用右手的食指先按摩腹部的气海穴一分钟。
2.然后在用专门的按摩棒点按脚踝处的三阴交穴一分钟。
3.每次每个穴位按摩一分钟,每个穴位按摩2-3次即可。
4.三阴交穴具体位置在足内测踝骨向上四指的中间,气海穴具体位置位于腹正中线脐下1.5寸。
穴位按摩除神经衰弱
【按摩方法】
1. 用双手拇指桡侧缘交替推印堂至神庭30遍。
2. 用双手拇指螺纹面分推攒竹至两侧太阳穴30遍。
3. 用拇指螺纹面按揉百会约50次。
4. 用大鱼际按揉太阳30次,即向前向后各转15次。
5. 摩中脘、关元各2~3分钟。
6. 拿三阴交、足三里、太冲各20~30次。
7. 轻轻拿捏风池10次。然后由前向后用五指拿头顶,至后头部改为三指拿,顺势从上向下拿捏项肌3~5遍。
8. 用双手大鱼际从前额正中线抹向两侧,在太阳穴处按揉3~5次,再推向耳后,并顺势向下推至颈部。做3遍。
9. 擦涌泉100次,至脚心发热为止。
10. 自上而下,用双手掌根相叠按压脊柱2~3遍。
11. 自下而上,以双手拇指和示(食)、中指螺纹面相对用力捏提脊柱两侧的皮肤2~3遍。
按摩每日1次,2周为1个疗程。如患者能坚持每日自我按摩,效果会更好。伴有恶心,加按揉内关100次;伴有月经不调、性功能低下或遗精、早泄、阳痿,加拿捏大腿内侧肌群100遍。
神经衰弱的穴位按摩
1、以百会穴为中心,以单手掌为着力点,做满头大幅度揉动,顺时针、逆时针各81次。揉动此穴及四周,有健脑强身,尤其增强心、肺功能作用。
2、以印堂穴为中心,以单手掌做大幅度揉动,顺时针、逆时针各81次。防治精神与消化系统疾病。
3、以太阳穴为中心,以双手掌做大幅度揉动,顺时针、逆时针各81次。防治肝胆疾病,有镇静、安宁、治头疼头昏作用。
4、以后脑风府穴为中心,以单手掌做大幅度揉动,顺时针、逆时针各81次。泌尿、生殖系统
5、以单手五指指尖,从印堂穴到风府穴沿大脑中线做来回划动81次,轻柔些,千万别划伤皮肤。气血打通任督二脉。
神经衰弱按摩2个穴位来解除
引起神经衰弱的原因有不少,而造成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心理压力大。因此,想要解决肾经衰弱的问题,也是很简单,那就是要好好放松。如果经过药物治疗后还没有缓解,就是说明,自己的身心并没有好好的放松下来。
这放松并非是什么事情都不做,有时候越是什么事情都不做,就容易精神紧张和压力大、可以每天静坐一个小时,什么都不做,让思想随便飞跃。同时,在每天傍晚或者是早晨的时候散步半个小时或是1小时。在每个周末可以去逛逛超市、逛逛超市,或者是到郊区看看风景,爬爬山也很不错,偶尔跟朋友相聚聊天畅谈。
另外,如果是长时间的坐着工作,也需要对身体进行按摩,帮助精神放松放松。
先用手掌沿着百会穴,经过大椎穴拍打直到命门穴,最后再拍打心俞穴,反复10到15次。
用两手的食指从迎香穴经过晴明和攒竹穴,点按到法鸡,再向着两侧点按到太阳穴,反复进行10到15次。
上面介绍的按摩方法既可以自己按摩,也可以让别人帮忙按摩,对于肾经的放松有很大的好处。
神经衰弱是一种因为大脑神经功能失调而导致身体活动能力减弱的疾病,是脑力劳动者的常见问题。因此,这种疾病在高中生身上也很常见,特别是在考入大学之后,紧绷的神经就能放松,再加上环境的变化,自然就能自行恢复正常了。
患有神经衰弱的人去就诊,通常医生会给病人开药,都只是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最关键的还是要从病根入手,让自己的身体彻底放松了,才能起到效果,不然吃再多的药进行再多的按摩,也很难起到效果。因此,治疗神经衰弱,推荐中西医综合调理或者是放松疗法搭配按摩。
神经衰弱按摩哪些穴位
角孙穴
位于耳尖正上方入发际处。将双手拇指分别放在同侧角孙穴上,其余四指附在头顶两侧,适当用力揉按0.5~1分钟。
百会穴
位于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叉点处。将右手中指指腹放在头顶百会穴上,适当用力按揉0.5~1分钟。
风池穴
位于颈项后枕骨下,大筋外侧凹陷处。将两手拇指指腹分别按在同侧风池穴,其余四指附在头部两侧,适当用力按揉0.5~1分钟。
穴位按摩缓解压力
【按揉心包经】
心包经是沿着人体手臂前缘的正中线走的一条经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下膈,一直走到中指。左右手臂各有一条。
可以沿着心包经的穴位逐个揉按,每个穴位以痛为标准,凡是按到痛的点就要多按几下,最好按到让它感觉不痛了,按压的力度不需要太重,按压时多停留几秒钟。平均每个穴位按摩2~3分钟。
如果觉得找穴位太麻烦,也可以直接拍打心包经,即沿着经络一点一点地拍打过去。拍打心包经,对疏通气机非常有作用。
【轻叩百汇和风池】
风池穴位于后颈部,在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叩压这个穴位能起明目醒脑的作用。只要感觉疲劳、紧张或者焦虑时可随时轻叩。力度以感到稍微有痛感就行。
【捋捋膻中穴】
膻中穴(两乳之间)有宁心神,开胸除闷等作用。按摩时用大拇指指腹稍用力揉压穴位,每次揉压约五秒,休息三秒。生气时可以往下捋一百下左右,可以达到顺气的作用。
【指压合谷穴】
一只手的拇指第一个关节横纹正对另一手的虎口边,拇指屈曲按下,指尖所指处就是合谷穴。合谷穴属于手阳明大肠经的穴位,按摩此穴对于神经性头痛、失眠和神经衰弱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睡眠不好易疲劳可按摩这些穴位
1、按揉心包经
心包经是沿着人体手臂前缘的正中线走的一条经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下膈,一直走到中指。左右手臂各有一条。
可以沿着心包经的穴位逐个揉按,每个穴位以痛为标准,凡是按到痛的点就要多按几下,最好按到让它感觉不痛了,按压的力度不需要太重,按压时多停留几秒钟。平均每个穴位按摩2~3分钟。
如果觉得找穴位太麻烦,也可以直接拍打心包经,即沿着经络一点一点地拍打过去。拍打心包经,对疏通气机非常有作用。
2、轻叩百汇和风池
风池穴位于后颈部,在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叩压这个穴位能起明目醒脑的作用。只要感觉疲劳、紧张或者焦虑时可随时轻叩。力度以感到稍微有痛感就行。
3、捋捋膻中穴
膻中穴(两乳之间)有宁心神,开胸除闷等作用。按摩时用大拇指指腹稍用力揉压穴位,每次揉压约五秒,休息三秒。生气时可以往下捋一百下左右,可以达到顺气的作用。
4、指压合谷穴
一只手的拇指第一个关节横纹正对另一手的虎口边,拇指屈曲按下,指尖所指处就是合谷穴。合谷穴属于手阳明大肠经的穴位,按摩此穴对于神经性头痛、失眠和神经衰弱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神经衰弱按摩哪个部位 神经衰弱按摩的好处
神经衰弱症状多表现为记忆力减退,乏力,并伴随各种身体不适,睡眠障碍,如头晕,精神疲乏,记忆力下降,失眠多梦,醒后难以入睡等。通过按摩反射性的影响神经中枢,使神经中枢的兴奋与抑制过程恢复平衡,从而起到镇静安神,调节大脑皮层机能的作用,同时按摩还能通利关节,舒筋活血,使肢体疼痛症状减轻或消失,神经衰弱的某些发病因素也可消除。
神经衰弱症一般采取以下方式按摩。
神经衰弱的8个穴位按摩方法
分推前额
将双手拇指指腹分别放在前额正中两侧,其余四指附于头部两侧。拇指指腹沿前额分推至太阳穴0.5~l分钟。清热除烦,醒脑镇痛。
梳摩头部
双手呈“爪”形,分别放于面部眉弓处,指尖微用力从前额向头后部做梳头动作0.5~l分钟。平肝明目,宁神止痛。
摩揉百会穴
将右手掌掌心放在头顶百会穴,从轻到重,顺时针、逆时针方向摩揉0.5~l分钟。醒脑安神,镇静除烦。
鸣天鼓
两手心掩耳,食指放在中指上,然后让食指滑下,弹击脑后(风池穴附近)20-30次,可听到击鼓样的声音,这对减轻头昏头痛有一定的作用。
按揉太阳穴
双手半握拳,大拇指伸直,将双手拇指尖按在同侧太阳穴,适当用力按揉0.5~l分钟。疏风通络,解热镇痛,治疗神经衰弱。
摩揉膻中穴
将一手掌掌心紧贴膻中穴,适当用力顺时针、逆时针摩揉0.5~l分钟,以局部发热为佳。宽胸理气,清心除烦。
神门穴
手少阴心经穴。有尺神经干, 尺神经的掌皮分枝分布。 在腕横纹尺侧端的凹陷处。针灸按摩该穴道对失眠多梦、心悸气急、低血压、植物性神经功能失调、贫血等效果良好。
擦涌泉
两手握热后,用右手中间三指擦左足心,至足心发热为止,然后依法用左手擦右足心。一般以擦四次为佳。按中医理论,涌泉穴位于足心,为足少阴肾经的起点,按摩这穴位,能引导虚火下降,有助于治失眠、心悸。
降血脂可按摩2个穴位
按压穴位,降血脂
“丰隆穴”和“承山穴”是两个历来被看做能祛除痰湿的穴位。大家不妨在平时多按压几次。“丰隆穴”位于人体小腿的前外侧,外踝尖上八寸处。“承山穴”位于人体的小腿后侧正中,取穴时应采用俯卧的姿势,当伸直小腿时,小腿肚子肌肉下出现的尖角凹陷处即是。
降血脂运动不可练练停停
运动的确是降血脂最好的方式,运动锻炼能有效使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及低密度脂蛋白含量降低,而使高密度脂蛋白含量增高。但不论你选择有氧健身还是无氧运动,坚持下去才有用。
据科学研究表明,较为全面地改善血脂状况需要6个月。所以每次锻炼的持续时间比运动强度更重要。如果总是练练停停,由于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导致身体吸收率大大提高,储存能量增加,不仅不利于血脂状况的改善,可能还会使血脂升高。
运动要有一定的频率,每周3~4次,每次1~1.5小时,坚持力量锻炼和有氧运动相结合。人们不做运动最常见的借口是没时间,最有效的方法是定下时间表,坚持下去就会取得良好效果。
降血脂的食物
1.茄子
茄子皮内含有丰富的维生素P,有显著的降低血脂和胆固醇的功能。此外,茄子中还含有大量的皂草甙,也能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油炸茄子会使维生素P大量丢失,因此应减少油炸,或在其表面挂糊上浆后再炸。
2.菜花
菜花有白、绿两种,绿色的也叫西兰花。两者的营养价值基本相同,菜花热量低,食物纤维含量很高,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因此它又被称为“天赐的良药”。菜花含类黄酮较多,而类黄酮是一种良好的血管清理剂,能有效地清除血管上沉积的胆固醇,还能防止血小板的凝集,减少心脏病的发生。
3.绿豆芽
绿豆芽虽长的普通,但降血脂效果惊人。绿豆基本不含维生素C,而绿豆芽的维生素C含量却可达36毫克,有效促进胆固醇排泄。绿豆芽的膳食纤维也能帮助清除体内胆固醇。绿豆芽适宜烹炒,油与盐不宜放得太多,炒时最好加些生姜丝和醋,姜性热,能抵消豆芽的寒性,醋可减少豆芽中维生素的损失。
4.银耳
银耳滋而不腻,为滋补良药,其富含膳食纤维,可加强胃肠蠕动,减少脂肪吸收。银耳多糖属植物多糖,有降低胆固醇、增强免疫力、抗肿瘤、抗衰老和美容润肤等作用。
5.马齿苋
马齿苋含多量钾盐、黄酮类等活性成分,还有享有“血管清道夫”美誉的伽马亚麻酸。因此,多食马齿苋能有效抑制血清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生成,降低血液黏稠度,促进血管扩张,预防冠状动脉痉挛和血栓形成,防治心脏病。此外,马齿苋还有降血压、调节血糖、清热解毒等功效。
神经衰弱按摩什么穴位
1、孙穴
位于耳尖正上方入发际处。将双手拇指分别放在同侧角孙穴上,其余四指附在头顶两侧,适当用力揉按0.5~1分钟。
2、百会穴
位于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叉点处。将右手中指指腹放在头顶百会穴上,适当用力按揉0.5~1分钟。
3、风池穴
位于颈项后枕骨下,大筋外侧凹陷处。将两手拇指指腹分别按在同侧风池穴,其余四指附在头部两侧,适当用力按揉0.5~1分钟。
4、预备式
取坐位,腰微挺直,双脚平放与肩同宽,左手掌心与右手背重叠,轻轻放在小腹部,双目平视微闭,呼吸调匀,全身放松,静坐1~2分钟。
5、推前额
将双手拇指指腹放在前额正中两侧,其余四指附在头部两侧。双拇指适当用力沿前额分推至太阳穴0.5~1分钟。
6、摩面
将双手相互搓热,然后分别放在同侧面部,轻轻摩揉面部,反复操作5~10次。
7、按头部
双手掌放在头部两侧,双手同时用力做对按揉动0.5~1分钟。
8、震耳孔
将两手食指指尖插塞入同侧耳孔,轻轻震动10余次后猛力外拔,反复操作10~20次。
神经衰弱按摩哪个部位 按揉涌泉穴
用一手拇指指端按揉涌泉穴1分钟。
涌泉穴位置:当足底掌心前面正中之凹陷处即是本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