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来临小心情绪也会中暑
大暑来临小心情绪也会中暑
高温、日照影响情绪
神经细胞对温度、气压、湿度等变化及其敏感。气温过高时,人体下丘脑的情绪调节中枢容易紊乱,继而影响大脑的神经活动和内分泌的激素分泌,产生一系列类似中暑的症状。而气温高于35℃、日照超过12小时、空气湿度大于80%时,这种情况会更加明显。
三伏天气,如果你经常情绪烦躁,为一点小事就发火动怒,难以静下心来,或是情绪低落、焦虑不安,对周围的事物冷淡而缺乏热情,很可能就是情绪中暑。
解心暑要靠自我调节
情绪中暑,归根结底还是人们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不够所导致。因此,想解“心暑”,还要靠自我的心理调节。俗话说“心静自然凉”,在燥热的天气,更是要暗示自己保持平和的心态,可以适当的做做深呼吸,或是想象一些凉快的场景以“心理纳凉”。
在作息和饮食方面,首先就是要注意休息,保养精力,最好中午也午睡15-30分钟,运动尽量选择在傍晚或室内进行。另外,大暑天一定要注意补水,饮食以清淡为主,少吃辛辣和其他刺激性的食物,可选择以粥为主食,并辅以有清火功效的食物,如苦瓜、西红柿、丝瓜等,也可以喝一些绿豆汤、菊花茶来消暑。
炎炎夏日小心情绪中暑
气温升高 自杀率上升
人的情绪与外界环境有密切联系。一般来说,低温环境有利于人的精神稳定,一旦温度上升的幅度增大,人的精神、情绪就会产生波动。据报道,英国伦敦精神疾病研究所研究了1993年1月到2003年12月日平均气温与日平均自杀率的关系,发现日平均气温超过18℃,自杀的人数就有所上升;日平均气温每上升1℃,自杀率就增加3.8%。
高温引起自杀率上升的原因可能与心理、生理或社会因素有关。研究人员说,高温使一些人变得过于兴奋、富于攻击性和冲动。
在高温天气里,除身体会中暑外,人的情绪也会中暑。当气温超过35℃、日照超过12小时、湿度高于80%时,气象条件对人体下丘脑的情绪调节中枢的影响就明显增强,这时人容易情绪失控,频繁发生摩擦或争执的现象,这种情况就是“情绪中暑”,又叫夏季情感障碍综合征。
心态平和 避免“情绪中暑”
“情绪中暑”的人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点:
一是情绪烦躁,常会因微不足道的小事,与家人或同事闹意见,而自己则觉得内心燥热,头脑糊涂,不能安下心来思考问题,经常丢三落四忘掉事情。
二是心境低落,对什么事情都不感兴趣了,觉得日子过得没劲,对同事和家人缺乏热情。此种情况清晨稍好,下午变坏,晚上更甚。
三是行为古怪,常会固执地重复一些生活动作。“情绪中暑”者除表现为情绪不稳、焦躁易怒外,同时还伴有头胀痛、胸闷、心跳加速和睡眠不好等症状。
防治“情绪中暑”,应从下面几方面去做。
一是静心养生,越是天热越要“心静”,以避免不良刺激。
二是心理纳凉,可采用“心理暗示”和“心理纳凉”等法调整情绪,想象自己处于大自然之中,绿树摇曳、飞泉漱玉,使你心旷神怡、心平气和。
三是调整起居,保证充足的睡眠。四是注意饮食调理,多食营养丰富的果蔬和蛋白质,并适当食用姜、葱、蒜、醋。
情绪易怒要谨防情绪中暑
这些天,因心气不畅频来各大医院心理咨询的人群多了起来。昨天,市心理咨询中心主任禹海航在接受采访时说,高温高湿天气里,人处于“易激惹状态”,他们“情绪中暑”了。
小李是外企白领,时常加班、饮食不规律,眼睛一睁开就是满满的日程表和不小的还贷压力。午餐时同事的一句玩笑话不料成为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他莫名其妙地与在场的同事狠狠地干了一架。此后数天不论做家务、逛超市、开会,也是事事不顺眼。妻子也奇怪平时温和的他怎么火气那么大,就陪他来做心理咨询。小两口在心理医生的开导下才恍然大悟,原来情绪也跟身体一样会中暑。
妻子发现开车的丈夫情绪激动,连连抱怨;平时脾气温和的女儿火气大了,频频挑刺……记者昨天走访了市心理咨询中心和市一院心理咨询门诊后,发现在心理咨询后,明白是自身情绪中暑的市民还真不少。
市第一医院心理门诊副主任医师季蕴辛说,来就诊的不少人因为小事大动肝火,还十分健忘,进行情绪疏导并教以正确的认知态度后,情绪能很快恢复正常,绝大多数不需要药物治疗。
这种在心理学上被称之为情绪中暑的疾病,也叫夏季情感障碍症。禹海航说,人的情绪与外界环境有密切联系。盛夏酷暑,人们睡眠质量差,胃口也不好,加之出汗多,体内钙、镁、磷、钾等电解质代谢发生紊乱,影响大脑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对心理和情绪产生负面影响。特别是当气温超过35℃、日照长于12小时,湿度高于80%时,天气对人体的情绪调节中枢影响更明显。
心理学上有组统计数据:约有六分之一的人会因为高温高湿而乱发脾气,约有十分之一的人会出现情绪、心情和行为异常。
情绪中暑就像感冒、发烧一样,其实是人体难以适应环境时的一种反应。情绪中暑的典型症状表现为情绪烦躁、思维紊乱、爱发脾气、情绪持续低落并固执地重复某种行为。一旦有了这些症状,大家就要给自己的情绪降降温了。
市一院院长、心理学专家阮列敏提醒六类人要谨防情绪中暑。他们分别是长期高压环境下的人群,不善于与人沟通的人群,平时情绪波动大的人群,个性鲜明者,患有高血压、哮喘等基础疾病的人群及开车一族。
情绪中暑产生的原因
情绪中暑在夏季,由于高温天气影响了人体下丘脑的情绪调节中枢,一些人会出现心烦的表现。有的人即使本身所处环境并不热,也会因为看到窗外强烈的光照等而产生烦躁的情绪。除了气温变化之外,不良情绪还与人出汗较多、睡眠缺乏和饮食不足有关。
这些不良因素会导致人体电解质代谢障碍,影响大脑神经活动,而出现情绪和行为方面的异常。另外,夏季,人的植物神经系统也容易出现紊乱。植物神经系统主管人的消化系统,也影响着内分泌系统,植物神经紊乱会使人多梦,降低人的睡眠质量。
另外,不仅仅有自然高温的原因,还有城市环境和社会压力的因素。高压力、高速度还是一些大城市的主要生活节奏,高速发展过程中带来的环境、资源和社会问题,在一段时间内还将存在。
高温下心血管病人忌情绪中暑
炎热的夏季,人们往往易动“肝火”,出现心烦、急躁、发怒等情绪。心理学家将这些症状称之为“情绪中暑”。 研究表明,高温天气会影响人体下丘脑的情绪调节中枢,从而给人们的心理和情绪带来负面影响。据测算,在正常人群中,约有16%的人会在夏季发生“情绪中暑”。特别是患有心脑血管病者,由于“发火”还容易造成心肌缺血、血压升高,甚至会因此发生猝死。
只因“又跌了”突发心梗
2008年3月12号上午11点多,60多岁的老股民谢伯倒在了杨家坪银河证券公司的交易大厅里,再也没有醒过来。就在此前一个多小时,谢伯购买的股票飘绿。据抢救谢伯的120医生说,谢伯可能死于心肌梗塞,疑与股票下跌、情绪激动有关。心理专家提醒股民,年长者、身体状态不佳者、经济情况不理想者,最好是有保留地投入股票市场,否则很可能无法承受股市涨跌的刺激。
据一位知情人介绍,上午股市开盘以后出现大幅度震荡下跌,许多股民都非常着急,死者在座位上边说“又跌了”边起身去饮水处接水,再回到座位后就没了动静。后来有人摸了摸他的手,才发现全身冰凉。当120医生赶到现场,经过检查,发现老伯已经停止了呼吸,并初步判断是死于心肌梗塞。
医生提示:患有冠心病、高血压这些疾病的老年人,是非常不适宜炒股的,因为股市涨跌很容易引起情绪剧烈波动,对健康相当不利。若必须要前往证券公司,记得随身携带速效救心丸、硝酸甘油等救急药物。
压力、抑郁、孤独其实很伤“心”
国际医学界首次提出有力证据,证明工作压力大、抑郁、孤独感都和心脏病有强烈的关联。
瑞典临床心脏病专家萝森瑞(Anneke Rosengren)在1项研究中比较了立陶宛和瑞典两国50岁以上男性的健康状况,结果发现立陶宛男性罹患心脏病变的机率是瑞典人的4倍。
萝森瑞指出,这两组受测对象的健康状况没有太大差异,胆固醇含量、肥胖度和抽烟习惯等也都类似;不过立陶宛男性的工作压力较高、自尊却较低,出现沮丧症状的比例是瑞典受测者的两倍以上。
测量心理压力不像和量血压那么容易,很难将潜在的有害心理社会因素逐一列表;不过医学界正试图测量敌意、焦虑等人格因素,以及工作量等外在因素对心脏病的影响。她说,社会支持人脉较差也可能会影响身体健康。
萝森瑞在研究中还发现,工作技能较差的工人患心脏病的风险比专业人士还高。
小组会议主席史维堡(Karl Swedberg)表示,他从临床经验中发现,会发生血管壁增厚的病患大多是社会压力较大的失业抽烟者;虽然年纪较大的人发生心脏病的风险较高,但心理社会压力高的年轻人也容易罹患心脏病。
与会的心脏病专家无法确定心理社会因素如何引发心脏病。不过过去曾有研究发现,肾上腺体和神经系统会分泌1种"压力荷尔蒙"。
紧张心理也可招来“隐性杀手”
在传统观念中,认为肥胖、酗酒等是造成高血压发病的主要原因,但专家指出,通常不大容易引起人们注意的不良心理因素,实际上也是导致高血压病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些年轻人之所以会成为高血压症候群,与此原因不无关系。升学、工作和生存压力的增大,竞争激烈,长此以往,容易导致肾上腺素过多分泌,引起血管收缩,最终诱发高血压。还有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心理状态极易在巨大工作和生活压力下难以承受,天长日久,血压也会逐渐升高。
长期从事精神紧张度非常高的职业人群,如果缺乏体育锻炼,也会轻而易举被高血压套牢。预防高血压要适时调整好自己的情绪状态,心态决定一切。
心脏病人应戒“焦”戒“躁”
对于心脑血管病病人来说,如果出现“情绪中暑”,不能等到发作时才去医院,应在医生指导下坚持服药,做到早发现、早预防。只要按照医生的处方及时用药,坚持科学的生活方式,如戒烟戒酒、控制体重、规律起居等,不但能够预防疾病,还可以减轻疾病程度,病人的生活质量也完全有可能恢复到患病前的水平,甚至比以前更健康。科学的饮食是治疗疾病的基础,合理的锻炼是康复的重要手段,而平和的心态则是疾病治疗的重要保障。因此,心脑血管病病人应注意远离焦虑、急躁的心态。
另外,预防“情绪中暑”,首先要特别注意静心养生,遇事戒躁戒怒,心平气和;其次要顺应夏季昼长夜短的特点,及时调整自己的工作计划和生活节奏,适当放缓进度,尤其要注意保证睡眠。另外,在封闭的空调房里不要呆得太久,居室要注意通风,并尽可能地参加一些户外体育活动。
情绪中暑的产生原因是
情绪中暑人的情绪与外界环境有密切联系,当遇到持续高温天气和外界大环境变化时,人体这一小环境受到影响也会发生变化。一般来说,低温环境有利于人的精神稳定,一旦温度上升的变化幅度增大后,人的精神、情绪就会产生波动,不仅给人带来身体上的不适应,还会对人的心理和情绪产生负面影响,以致出现情绪烦躁、爱发脾气、记忆力下降等现象。
正常人中,约有16%的人在夏季会发生“情绪中暑”,尤其当气温超过35℃、日照超过12小时、湿度高于80%时,气象条件对人体下丘脑的情绪调节中枢的影响就明显增强,生理中暑和“情绪中暑”的比例都会急剧上升。
高温天慎防情绪中暑
连日来,全国各地已经进入高温酷暑天气,如果稍有不注意,很容易出现中暑现象,专家提醒大家,面对持续出现的高温天气,一定要学会如何预防“情绪中暑”。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据介绍,“情绪中暑”是一种因季节性情感障碍出现的心理疾病,医学上统称为“夏季情感障碍综合征”。
专家还介绍,当气温超过35摄氏度、日照超过12小时,连续高温闷热天气将对人体下丘脑的情绪调节中枢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人们很容易缺乏耐心,出现情绪失控。
“情绪中暑”的表现
“情绪中暑”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情绪易激惹,常因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发脾气,健忘及睡眠欠佳;二是情绪压抑与心境低落,患者常常闷闷不乐,兴趣下降;三是个性改变和行为异常,无心上班,疑心加重。
桑拿天谨防“情绪中暑”的五类人
专家表示,“情绪中暑”的易感人群一般有五类,一是在室外高温作业的重体力劳动者和年老体弱者;其次是工作、生活压力较大者;三是情绪波动较大的个性脆弱者;四是内向且不善交际者;五是儿童和青少年。
好心态是避免“情绪中暑”的关键
专家提醒,平衡饮食、正常睡眠、好心态是避免“情绪中暑”的关键:尽可能减少高温作业,增加午休时间;及时补充维生素,多吃开胃食品和有降温、“降火”功效的食物及饮料,如新鲜蔬菜、水果、绿茶等,少食油腻食物。
高温天气小心情绪中暑
据悉,每年夏天医院的心理门诊都会收治一些情绪中暑的病人。邱宜斌说,情绪中暑来源于生活、工作、情感等方面的压力,当累积到一定程度,就容易被高温“引爆”,作出一些极端的事情,如骂人、打人等。每年夏天都有不少人中招。
出现情绪中暑会有哪些表现呢?一般来说,人的情绪稳定性下降,不良易感性增强,容易烦躁、暴躁、紧张、心神不定,常会因微不足道的小事发火。还有的人会出现情绪低落,对什么事都不感兴趣,容易悲观。还有的人会出现睡眠质量下降、食欲下降等身体不适。如果在高温天气持续出现了上述类似症状,应及时请专业人士进行鉴别,介入处理。
邱宜斌说,三类人群要特别当心情绪中暑:平时工作和生活压力较大者;平时情绪起伏较大者;不善于沟通者。高温恶劣的外部环境更容易激发负面情绪的现象化,原本就比较暴躁的人,高温无疑是“火上浇油”。
情绪中暑可能要你命
开低空调,冰镇的西瓜、饮料、啤酒,炎炎夏日,很多人追求感官上的清凉刺激,把健康和暑热一起留在了空调房外。医学专家指出,人若是长期依赖空调,便会导致耐热能力下降,遭遇高温后人体就无法及时散热,从而出现中暑症状。这主要是因为其耐热应激蛋白因长期缺乏外部刺激而合成减少,进入高温环境后很容易中暑。而经常处于高温环境中热应激蛋白合成会增加,热耐受力会增强,进入高温环境时人体的不适感觉会明显减轻。
而在户外,当气温超过35℃、日照超过12小时、湿度高于80%时,气象条件对人体下丘脑的情绪调节中枢的影响就会明显增强,生理中暑和“情绪中暑”的比例都会急剧上升。“情绪中暑”对身体危害甚大,“大动肝火”常会造成心肌缺血、心律失常、血压升高,甚至发生猝死状况。专家建议,注重心理调节,适当进行耐热训练,合理安排夏季饮食,有助于安然度过炎炎盛夏。
不做容易“情绪中暑”的三类人
如今“情绪中暑”现象出现得越来越频繁。它是一种由于炎热的外部环境所引发的心理情绪问题。但情绪中暑很多时候容易被人忽略,被当作一种高温环境下的正常生理反应,而不是一种心理病症,往往耽误了调整和治疗时机。
有三类人比较容易出现情绪中暑:第一类是平时工作和生活压力较大的人,高温造成的恶劣的外部环境很容易诱发他们一直压抑的负面情绪;第二类是平时情绪起伏比较大的人,这类人对情绪控制能力不强,很容易在高温环境下焦躁不安;第三类是不善于沟通的人,由于不善于与人沟通,无法将负面情绪通过倾诉等方式合理释放,在高温环境下容易情绪失控。
大暑热还是小暑热 小暑、大暑预防中暑
小暑、大暑的时候天气开始变得热起来,对于身体较弱的人来说,这样的天气情况很容易中暑,所以,日常要常备防中暑的药品,饮食也要清淡一些,防止中暑。
处暑是什么意思 处暑和大暑、小暑的区别
夏天有三伏天,还有“三暑”,分别是小暑、大暑和处暑,小暑代表着暑气的来临,夏季温度开始急剧增高,需注意防暑;大暑代表着暑气最严重的时候来临,也就是夏季温度最高的时期来临,需注意补水防中暑;而处暑代表的是暑气的结束,秋季的正式来临,这时空气干燥,需注意补水,添衣保暖。
“情绪中暑”伤不起
夏季高温时节,有的人因不适应暑热气候,变得烦躁易怒,医界人士称这种现象为“情绪中暑”。“情绪中暑”确有生理学上的疾病意义,一到夏季,人体大量出汗,睡眠时间减少,体内电解质随之降低,引发大脑神经紊乱,有可能发生行为方向的异常。但“情绪中暑”更有主观原因,严格地说更是“心病”,要用“心药”治,要靠当事人自治。人有理智,在“情绪”与“理性”之间,能让“理性”战胜“情绪”,而不让“情绪”左右“理性”。一旦情绪失控,理性控制不了情绪,就有祸来。
其实,让“理性”战胜“情绪”,即使只从功利的角度看,也是利益攸关——看一看“打架成本”,就能明白此言不虚。法律将“打架成本”列得一清二楚:打架斗殴,15日以下治安拘留加1000元以下罚款。这还只是打架的直接成本,除此之外还有名誉形象受损,家人朋友担心,以及生意工作可能蒙受更大损失的间接成本。
高温天气是考题,检验着每一个人文明的底线。谁情绪失控酿成祸端,谁就要为之“买单”。等到祸事临头才后悔不该让情绪“中暑”,已是太晚。
高温天气如何避免情绪中暑
连晴高温的天气不仅炙烤人的身体,更使得市民心理承受力面临考验,“情绪中暑”者日增。
身为“有车一族”的杨涛告诉记者,“最近心情莫名地烦躁,开车时不停按喇叭,只要有车挡在前面,就想超过去。虽然明白这样很危险,但总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
今夏以来,和杨涛一样心烦的市民可谓不少。据重庆市危机干预热线统计显示,今年七月以来,因天热心躁向该热线求助的市民人数同比增加了近三成。在该市一些心理咨询中心,来访者也比平常多了许多。
医学研究表明,气温超过三十五摄氏度、日照超过十二小时、湿度高于百分之八十时,人体会处于“易激惹状态”,稍不顺心就会上火。重庆市危机干预热线高级心理咨询师朱万里称,在现代社会,面对各种不同的压力,人们普遍存在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而炎热天气导致人体血液循环加快,让人的情绪烦躁不安,成为产生过激行为的触发点。
据介绍,来做心理咨询人群年龄集中在二十到四十岁间。他们均表示,酷热天气让他们对事物缺少兴趣,对人也缺乏热情,是医学上称之为“情绪中暑”的典型症状。
朱万里分析说,二十到四十岁这一年龄层的人是社会的中坚力量,也是压力最大的一群人,就业、生活压力,情感问题、子女的教育、人际关系等方面都是他们要面对的问题。在高温之下,看似强壮的他们更容易患上“情绪中暑”。
“情绪中暑”者不仅个人生活受影响,还容易将这种情绪转移到家庭中,以抱怨、责备甚至暴力方式释放,使婚姻出现裂痕。据当地媒体报道,连续高温天气以来,该市每月离婚人数比平时多出四十对。
为此专家建议,要避免“情绪中暑”,市民应保持心态平和,情绪稳定,在心烦意乱时需要降低“心理热度”。此外,饮食要以清淡、新鲜、易消化食物为主,少吃荤腥和辛辣食物。
夏日养生预防情绪中暑
三伏天应该避免贪凉,适度使用空调和风扇,在工作场合中,适当调高空调温度,千万不可对着空调或风扇直吹。最好常备一件长袖衣,随外界环境随时加减衣服。
此外,三伏天肌肤腠理开泄,泡温泉可使水中的矿物质经过穴位经络有效深入皮肤,通过经络气血直达身体深处,与三伏天针灸有异曲同工之妙。如果觉得泡温泉有些大费周章,那晚上热水泡泡脚,也对身体十分有利。
在食物“补养”方面,因为三伏天天气炎热,出汗甚多,加上昼长夜短,睡眠时间相对较少,因此能量消耗甚大,需要有合理的饮食来支持能量供给,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补养”。此时节不适合吃得过于荤腥油腻,三分荤七分素比较合理。
在伏天里应多吃苦味食物,如苦菊、芹菜、茴香、香菜、苦瓜、萝卜叶等。苦味食物中所含的生物碱因具有消暑清热、促进血液循环、舒张血管等药理作用,是夏季天然养生品。
同时,炎热的三伏天还容易导致人火气上升,表现为情绪烦躁、焦虑、易激动、易失眠等。因此,“去火”也是三伏天养生的必备功课。去火的食物,上佳选择有绿豆、苦瓜、西红柿等性凉、清暑的食物。牛奶营养全,可以温脾、补水、滋阴、解热毒,也是三伏天养生“去火”之良品。
盘点情绪中暑后的症状表现
情绪中暑症状一、情绪烦躁。
常会因微不足道的小事与人争吵,对家人或同事发火,而自己则觉得心烦意乱。
情绪中暑症状二、思维紊乱。
不能安下心来思考问题,常常丢三落四忘掉事情。
情绪中暑症状三、心境低落。
对什么事情都不感兴趣了,觉得日子过得没劲,对同事和家人缺乏热情,此种情况清晨稍好,下午变坏,晚上更甚。
情绪中暑症状四、行为异常。
常会固执地重复一些生活动作,如反复洗澡、洗脸、洗手、甚至擦洗鼻子。
情绪中暑症状五、食欲不振。
如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睡眠增加、白天容易困倦、注意力难以集中、疲劳或精力下降等等。
情绪中暑症状六、身体症状。
情绪中暑者除表现为情绪不稳、焦躁易怒外,在身体上伴有头胀痛、胸闷、心跳加速和睡眠不好等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