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韧带骨化病因学

韧带骨化病因学

后纵韧带位于推管内,紧贴椎体的后面自第二颈椎延伸骶骨。韧带上宽下窄,在胸椎比颈、腰椎为厚。在椎间盘平面以及椎体的上下缘,韧带同骨紧密接触,在椎体的中间部分,韧带同骨之间有椎体基底静脉丛所分隔。后纵韧带比前纵韧带致密、牢固,通常分为深、浅两层,浅层连续分布3个或4个椎节,深层仅处于相邻两椎体之间。后纵韧带骨化症是一个老年性疾病,好发于50~60岁,在60岁以上患者中,发病率可高达20%,在一般成人门诊中,约占1%~3%。后纵韧带骨化的确切病因尚不明确,一般的常规化验检查,如血常规、血清蛋白、血觉等均在正常范围以内。

但在这些患者中,12.6%患有糖尿病,而有隐性糖尿病的比例更高,可见葡萄糖代谢与韧带骨化倾向之间有一个比较密切的关系。同时,这也可以部分解释为什么在东亚地区以稻谷为主食的民族中,韧带骨化症的发病率特别高。由于韧带骨化症患者常同时伴有甲状旁腺功能减低或家族性低磷酸盐性佝偻病,提示钙磷代谢异常可以导致韧带骨化。

虽然血液化学测定常为正常,但钙摄入量试验显示: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的肠腔钙吸收有降低的趋势。创伤因素与该病发病有着密切关系,由于后纵韧带和椎体后缘静脉丛之间关系紧密,当外伤或椎间盘后突时,静脉易遭创伤作用发生出血,并进入后纵韧带引起钙化、骨化。

此外,后纵韧带骨化的患者还有全身性增生的倾向,除合并脊柱骨质增生、强直性脊柱炎之外,还常伴有前纵韧带、黄韧带骨化。故有人认为,后纵韧带骨化可能是全身性骨质增生和韧带骨化的局部表现。

病理改变

后纵韧带骨化在沿着纵轴方向生长的同时,在水平方向也同时扩大,形成椎管内的占位性病变,使椎管容积变小、椎管狭窄,造成脊髓、神经根受压,脊髓被挤压呈月牙形状,并被推向椎管后要由板层骨构成,由椎体后缘至板层骨之间依次为纤维组织、纤维软骨、钙化软骨。骨化灶与硬脊膜粘连,随着压迫程度的增加,硬脊膜变薄甚至消失,有时硬脊膜也发生骨化。由于骨化块不断增大,脊髓受压发生严重变形,神经组织充血水肿,脊髓前角细胞数量减少,形态缩小。脊髓臼质有广泛的脱髓鞘变。

肝硬化的形成原因 慢性酒精中毒

酒精对肝细胞有直接毒性作用。由慢性酒精中毒引起的肝硬化,病因学上叫做“酒精性肝硬化”或者“乙醇型肝硬化”。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研究分析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在日本发病率较高,占有症状颈椎病的1.7% ~ 2.0%。在我国占颈椎病患者的0.54% ~ 0·88%。本病多发生在40岁以上,随年龄的增长其发生率有增加的趋势。

后纵韧带骨化的病因至今尚未完全清楚,但很可能与退行性变过程有关。随年龄的增长,由于炎症、慢性劳损、创伤等因素作用,逐渐发生硬化性改变。表现为早期的韧带纤维少许钙盐沉积,发展到后期的完全骨化。本病可发生在颈椎、胸椎及腰椎,但以颈椎最为多见。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中可合并胸、腰椎后纵韧带骨化。

临床症状常有颈、肩疼痛和上肢麻木,有的可表现为椎动脉供血不足症状,如体位性眩晕等。

X线所见为本病的诊断依据,表现为椎体后缘致密骨化影。骨化影边缘光滑整齐,长度、厚度不一,骨化影与椎体间有一线条状透亮间隙。本病可合并退行性脊椎病的改变。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依据骨化形态可分为连续型、间断型、孤立型、混合型。连续型表现为条索状骨化影跨越数个椎体范围, 在椎间盘处略微隆起,多见于上颈段。间断型表现为数个椎体后缘骨化影与椎间盘处中断。孤立型表现为骨化影局限于下颈段,于椎间盘处略后突。混合型表现为骨化影在上颈段多呈连续性而在下颈段呈间断性。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增厚使椎管矢状径减小,造成椎管狭窄,可对脊髓产生压迫,是导致进行性脊髓病的常见病因。有学者认为颈椎后纵韧带骨化是退行性颈椎病的一种特殊表现,它经常发生在椎管狭窄的基础上,和其他退行性病变同时存在。

由于本病的临床表现常与颈椎病特别是脊髓型颈椎病很难区别,故诊断可依靠颈椎侧面X线平片进行检查。它可直接显示病变部位、范围、程度及类型,可排除症状类似的其他疾病,达到明确诊断的目的,从而选择适宜治疗方案。所以, X线平片对本病的诊断有极其重要的临床价值。CT扫描检查可清楚显示椎管形态和继发性椎管狭窄的程度,对制定手术治疗方案及手术效果评价均有重要意义。

赖特综合征的骨科表现

常发生于肠道感染后,主要有尿道炎,结肠炎,和多发性关节炎三大主症,三者可同时或先后出现,可单一或全部出现。

X线表现:

1. 多累及胸腰椎交界处,椎体边缘及间盘韧带和椎旁组织骨化,多位于侧方或偏后,呈节段性分布,双侧不对称。前纵韧带骨化和椎间新骨形成少见。

2. 骶髂关节 20%~76%的赖特综合症病人有骶髂关节异常,较脊柱受累更为常见。骶髂关节单侧或双侧受侵,对称或不对称。关节面下方骨质侵蚀破坏、模糊不规整,继而硬化,最后发生骨性强直。关节前或上缘增生,骨质形成。

3. 四肢关节 急性期膝、髁和足部小关节肿胀,邻关节骨骨质疏松,可伴有跟腱或髌腱炎。跖骨、近节趾骨干、跟骨跖面及胫腓骨近关节处骨膜增生。骨赘被认为具有特征性。半数病人有关节间隙变窄。慢性期,跟骨在跟腱或跖筋膜附着处有糜烂和骨赘形成,常为双侧性,足部小关节和膝、髁关节可出现小的关节边缘侵蚀和关节间隙变窄,甚至关节强直。

CT表现

1 CT可更号地显示低髂关节受累的部对称性和关节面边缘骨赘

鉴别诊断:

1 牛皮癣关节炎 有牛皮癣病史。主要侵犯远端指(趾)骨和指(趾)间关节。可有指(趾)骨末端骨吸收。无尿道炎和结肠炎。缺少跟骨下缘的绒毛样骨赘和骨质疏松。

2 强直性脊柱炎 少数赖特综合症病人出现与强直性脊柱炎相同的韧带骨化时,主要应根据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和四肢关节改变进行鉴别。

胸椎管狭窄症的病因

最常见的引起胸椎管狭窄症的病因有三个:黄韧带骨化、胸椎间盘突出和后纵韧带骨化。这三个因素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其他少见的病因还有胸椎椎体后缘骨内软骨结节、弥漫性特发性骨肥厚症、氟骨症等。

1、胸椎黄韧带骨化症(OLF):这是导致胸椎管狭窄症最常见的原因,约占所有胸椎管狭窄症的80-85%以上,虽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是其病因仍不十分明确,推测可能和应力集中(胸腰段和颈胸段)、退变因素、遗传因素及种族差异(日本人和高加索人)等有关,且该病常常和强直性脊柱炎、弥漫性特发性骨肥厚症、氟骨症和钙磷代谢异常有关。该病起病隐匿,进展迅速,患者多在50岁之前发病。

2.胸椎间盘突出症(TDH):是导致胸椎管狭窄症第二常见原因,约占15%,绝大多数发生在下胸椎。尸检研究及影像学研究提示无症状的TDH占11%,手术治疗的TDH约占所实施的所有胸椎和腰椎间盘切除手术的0.2%~2%。临床发现TDH经常合并有休莫氏病,所见椎问盘突出常有钙化,多见于年轻患者;而对于年长患者,TDH多合并有胸椎椎体后缘骨赘及小关节增生或黄韧带肥厚等脊柱退变因素,此外,研究表明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相应及邻近节段的脊柱后凸角度显著大于正常人群,这可能导致局部应力增加,加速椎间盘的损伤。

3、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相对少见,约占5%,但却是处理起来最棘手的病因。OPLL是引起亚洲人颈椎病的常见病因,但出现在胸椎相对少见,因为OPLL引起脊髓腹侧的压迫,胸椎后突使得传统的后方减压难以达到脊髓退让的效果,且骨化的后纵韧带同硬膜广泛粘连亦影像后方减压的效果。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常见并发

脱水、瘫痪

一、并发病症

1、颈椎退行性改变: 颈椎退行性改变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加重,其病理改变累及椎间盘、椎体、椎板、小关节、韧带等各个部位,如椎间盘脱水变性、突出、椎间隙狭窄、椎体后缘骨赘增生、小关节增生、椎板增厚、韧带肥厚等。颈椎退行性改变与后纵韧带骨化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一方面,尽管后纵韧带骨化的病因尚未明确,但退行性改变是引起后纵韧带骨化的因素之一已为大家所公认。另一方面,当颈椎某一节段发生后纵韧带骨化而使活动受到限制时,该部位的上、下椎间隙和小关节承受的负荷活动将增加,可逐渐出现并加速退行性改变。

2、弥漫性特发性骨肥厚症(DISH) : 此病又称Forestier病,是老年人的常见疾患,大多数患者临床症状并不明显。其主要病理变化为脊柱连续数个椎体前、外侧钙化和骨化,伴有或不伴有神经压迫症,外周骨与肌腱和韧带附着处通常也发生钙化和骨增生。DISH多见于下胸段和腰段,典型X线片表现为脊柱前外侧连贯性、宽大的骨化带,受累区域椎间隙正常。临床上发现相当多的OPLL伴发DISH,或者说DISH伴发OPLL,有作者认为OPLL是DISH的一种特殊类型表现,但经过流行病学调查后发现,DISH与OPLL两者间存在着差异,不应视为同一种疾病。

3、还可并发小便失禁及排便功能低下。可出现间歇性、慢性、进引性、痉挛性四肢瘫痪。

颈椎后纵轫带骨化症分几增

颈椎后纵靭带骨化症根据X线、CT等影像学表现,有多种分型。 Hirabayashi根据后纵初带骨化的矢状位影像描述了 4种类型,即连续型、节段型、混合型、局限型。1933年,Epstein补充后纵韧带骨化的第五种类型:萌芽型。其特点是肥大的后纵韧带在椎间盘及邻近的终板范围内有标点样骨化,偶有延伸至椎体后方。董方春等也将颈椎后纵韧带骨化分为4型:连续型、间断型、混合型、孤立型。张长江等将本病分为6型:连续型、间断型、乳头型、钩型、桥型、混合型。Epstein根据后纵韧带骨化的轴位影像将其分为矩形、椭圆型、三角型和花梗型。宋兆祺在CT影像上描述后纵韧带骨化横切面可呈小圆块型、横条型、厚横条、半圆型、卵圆型、椭圆型、飞鸟型、三角型、两半卷发型等。在CT扫描图像上,根据骨化灶的形态分为4型,即平板型、覃伞形、山丘型、花束型。

颈椎管狭窄症应该做哪些检查

影象学检查:

一.X线平片检查 颈椎发育性椎管狭窄主要表现为颈椎管矢状径减少。因此,在标准侧位片行椎管矢状径测量是确立诊断的准确而简便的方法。椎管矢状径为椎体后缘至棘突基底线的最短距离。凡矢状径绝对值小于12mm,属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绝对值小于10mm者,属于绝对狭窄。用比率法表示更为准确,因椎管与椎体的正中矢状面在同一解剖平面,其放大率相同,可排除放大率的影响(图1)。正常椎管/椎体比率为1∶1,当比率小于0.82∶1时提示椎管狭窄,当比率小于0.75∶1时可确诊,此时可出现下关节突背侧皮质缘接近棘突基底线的情况

退行性颈椎管狭窄一般表现为,颈椎生理曲度减小或消失,甚至出现曲度反张。椎间盘退变引起的椎间隙变窄,椎体后缘骨质局限或广泛性增生,椎弓根变厚及内聚等。若合并后纵韧带骨化则表现为椎体后缘的骨化影。呈分层或密度不均匀者,与椎体间常有一透亮线,这是因韧带的深层未骨化所致。如果合并黄韧带骨化,在侧位片上表现为椎间孔区的骨赘,自上关节面伸向前下方,或自下关节面伸向前上方。脊椎关节病时表现为椎体边缘硬化及骨赘形成,而后侧方的骨赘可伸入椎间孔压迫神经根。小关节退行性变表现为关节突增生肥大,关节面硬化、边缘骨赘、关节间隙狭窄及关节半脱位等。

二.CT扫描检查 CT可清晰显示颈椎管形态及狭窄程度。能够清楚地显示骨性椎管,但对软性椎管显示欠佳。CTM(CT加脊髓造影)可清楚显示骨性椎管、硬膜囊和病变的相互关系,以及对颈椎管横断面的各种不同组织和结构的面积及其之间的比值进行测算。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突出表现为,椎弓短小、椎板下陷致矢状径缩短,椎管各径线均小于正常。椎管呈扁三角形,硬膜囊及脊髓呈新月形,脊髓矢状径小于正常,颈椎管正中矢状径小于10mm为绝对狭窄。退变性颈椎管狭窄,CT显示椎体后缘有不规则致密的骨赘,并突入椎管,黄韧带肥厚、内褶或钙化。脊髓萎缩则表现为脊髓缩小而蛛网膜下腔相对增宽。脊髓囊性变于CTM检查时可显影,囊腔多位于椎间盘水平。后纵韧带骨化表现为椎体后缘骨块,其密度同致密骨,形态各异。骨块与椎体后缘之间可见完全的或不完全的缝隙。黄韧带骨化多两侧对称。明显骨化可造成脊髓受压,其厚度多超过5mm,呈对称的山丘状,骨化的密度常略低于致密骨,骨块与椎板间可有一透亮缝隙。黄韧带的关节囊部骨化可向外延伸致椎间孔狭窄。

三.MRI检查 MRI可准确显示颈椎管狭窄的部位及程度,并能纵向直接显示硬膜囊及脊髓的受压情况,尤其当椎管严重狭窄致蛛网膜下腔完全梗阻时,能清楚显示梗阻病变头、尾侧的位置。但是MRI对椎管的正常及病理骨性结构显示不如CT,因骨皮质、纤维环、韧带和硬膜均为低信号或无信号,骨赘、韧带钙化或骨化等也为低信号或无信号,因此,在显示椎管退行性病变及脊髓与神经根的关系上不如常规X线平片及CT扫描。主要表现为T1加权像显示脊髓的压迫移位,还可直接显示脊髓有无变性萎缩及囊性变。T2加权像能较好地显示硬膜囊的受压状况。

四.脊髓造影检查 作为诊断椎管内占位性病变和椎管形态变化及其与脊髓相互关系。能早期发现椎管内病变,确定病变部位、范围及大小。发现多发病变,对某些疾病尚能作出定性诊断。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缓解方法:

·20:00

晚餐补肾加分

作为一位忙碌的白领,可能没有足够时间,准备健康营养的早餐和午餐,那晚餐的时候可以,吃一些营养骨髓的食物。中医认为生地、黑芝麻、胡桃、山萸肉、牛骨等,具有补肾髓功能,可以把这些材料加入到晚餐中,以起到强壮筋骨,推迟肾与脊柱蜕变的效果。

·21:00

学习大鹏展翅

看电视的时候,可以学一学大鹏展翅:轻轻弯腰至90度,两个手臂模仿,大鹏飞行一样伸展开,但可不要将头抬起来,越高越好,坚持5分钟。这个动作可以帮助,增加颈椎部肌肉的韧性。

·22:00

中药热敷

将小茴香些许、盐半斤一起炒热,装入布袋,放在颈背部热敷30分钟。每日1次。可改善颈背部血循环,缓解肌肉痉挛。注意,别让温度太高或时间过久。

·23:00

选择枕头

枕头和床也是颈椎的亲密伴侣,枕头过高或者过低,床垫过于柔软都会连累颈椎。枕头宽度应达肩部,中间低,两端高的元宝形的枕头,对颈椎有很好的支撑作用,可以让颈椎得到很好的休息;对于颈椎不好的人来说,木板床、棕绷床是上选,而那种过分柔软的床肯定不利于颈椎。

颈椎病如何吃才能更健康

颈椎病的饮食,其实没有什么很大的要求。总体讲究,合理搭配,不可单一偏食。不要经常吃生冷和过热的食物,同时,也要避免油腻、油炸食物。颈椎病饮食的总体原则我们需要把握好。

颈椎病如何吃才能更健康。颈椎病的主食中,所含的营养是不同。因此,粗细要同时吃,不可单一偏食。这样的全面营养,才可满足人体需要。从而促进颈椎病人的康复,以及维持正常人体的需要。

颈椎病的饮食,我们也要从颈椎病的病因着手。颈椎病是椎体增生,以及骨质退化疏松等引起的。因此,颈椎病人,要补充钙、蛋白质、维生素族等。颈椎病属湿热阻滞的人,应多吃些葛根、苦瓜等,清热解肌通络的果菜。颈椎病补钙,可多吃牛奶、鱼、猪尾骨等。蛋白质,也是形成韧带,以及骨骼,所不可缺少的营养素。因此,颈椎病的饮食一定要丰富全面。

在生活中,患者们一定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多加强锻炼身体。

以上就是关于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该怎么办的介绍。这里需要提醒的是,工作方式虽然是不能改变,但是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是可以预防的,也就是说为了防止患颈椎病,最好是养成不要就做的习惯,做到每一个小时起身运动一下的习惯。

相关推荐

先天性双侧输精管缺如定义

先天性双侧输精管缺如是男性生殖系统的一种先天性畸形,是阻塞性无精子症及男性不育的一个重要病因。该病早在18世纪中叶就已发现,但由于诊断手段的局限,直到20世纪前半叶,全世界仅报道25例。其后,随着男性不育诊治技术的提高,病例报道不断增加。 从1985年至今,国内陆续报道病例及治疗研究已近170余例。尽管如此,该病的病因仍未阐明。近10余年来,随着对该病病因探讨的逐渐深入,输精管缺如与囊性纤维化病的关系得到广泛关注,对后者的深入研究使先天性输精管缺如的分子生物基础得到了初步的揭示。

强直性脊椎炎专家治疗办法是什么

强直性脊柱炎(AS)是脊椎的慢性进行性炎症,病变常从骶髂关节开始向上蔓延至脊柱,导致纤维性或骨性强直和畸形,本病属结缔组织病,为血清阴性,病因不清,组织相容性抗原HLA-B27与本病相关,其阳性率可达88-99%。 其基本病理表现为原发性,慢性,血管翳破坏性炎症,韧带骨化属继发的修复性过程。病变一般自骶髂关节开始,缓慢沿着脊柱向上延伸,累及椎间小关节的滑膜和关节囊,以及脊椎周围的软组织,至晚期,可使整个脊柱周围的软组织钙化,骨化,导致严重的驼背,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病好发于16-30岁的青壮年,男

腰椎管狭窄与其他疾病区分

脊髓型颈椎病 主要由于颈椎间盘突出或骨赘引起的脊髓压迫症状,多发于40~60岁。下肢先开始发麻、沉重、随之行走困难,可出现痉挛性瘫。颈部僵硬,颈后伸易引起四肢麻木。腱反射亢进,Hoffmann征、Babinski征阳性。感觉常有障碍,多不规则。浅反射多减弱或消失,深感觉存在。重者大、小便失禁。正侧位X线片颈椎变直或向后成角;多个椎间隙狭窄;骨质增生,尤以椎体后缘骨刺更多见;颈椎侧位过屈过伸片,可有颈椎不稳表现。CT及MRI可观察到椎管狭窄及颈脊髓受压、病损表现。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 病程缓慢,颈部僵硬,活动

颈椎骨刺很严重吗

老年人颈椎长骨刺是一种十分常见的现象。有人统计,40岁以上的人群60%有颈椎骨质增生,到 60岁几乎100%有骨质增生。有了 骨刺,既可以发生症状,也有稳定的作用,这与骨质增生的部位有关,关键在于是否压迫或刺激了脊髓、血管或韧带。当然,向前增生的骨刺也可以压迫食管,导致吞咽困难。 临床上要消除2个误区:一是防止将颈椎长骨刺等同于颈椎病。颈椎长骨刺可以说是一种维持颈椎稳定的反应。出现颈椎长 骨刺并不一定产生颈椎病的表现。二是对颈椎X线等摄片中看到的骨质增生不以为然,认为“骨质增生很普遍,也没有很有效的防治方

韧带损伤病因

剧烈运动(30%): 在剧烈运动,如进行院体育竞赛、舞蹈、杂技等时,固然容易出现韧带损伤,但即使在日常生活中,车祸、高空跌下等意外,也会引起同类的损伤。 外力因素(35%): 当出现某个方位的非生理性运动时,限制膝关节向该方位运动的韧带必然首当其冲。膝关节于屈曲位外旋外展又遭到来自外侧的暴力时,主要受损的是内侧关节囊韧带和内侧副韧带,严重时尚可涉及前交叉韧带和内侧半月板,此为最常见的损伤方式。膝关节处于伸直、内收、内旋位,来自前侧的暴力造成过伸时,常伤及外侧结构及后交叉韧带,严重者可造成腓总神经损伤,有

肝硬化是怎样引起的

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患者中,有10%左右可发展成为慢性活动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有50%的可能发展成为肝硬化。病毒性肝炎中,乙型肝炎和非甲非乙型感染发展成肝炎化的较多。 慢性酒精中毒 酒精对肝细胞有直接毒性作用。由慢性酒精中毒引起的肝硬化,病因上叫做“酒精性肝硬化”或者“乙醇型肝硬化”。 药物或者化毒物 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如双醋酚丁、甲基多巴、四环素等,或长期反复接触某些化毒物,如磷、砷、四氯化碳等,均可引起中毒性肝炎,最后发作为肝硬化。

颈椎骨刺很严重吗?

颈椎骨质增生也就是常说的长骨刺,医上也称为骨赘。通过对动物颈椎病实验模型的动态摄片和病理切片观察,发现随着椎间盘通变加重,椎体连接失稳,刺激软骨组织细胞增殖并向椎体边缘凸出,形成骨赘。椎间隙狭窄,韧带损伤引起血肿钙化,小关节过度磨损等,也可以引起骨质增生,颈5、颈6椎体是好发部位。 中国中医科院望京医院脊柱科于杰 老年人颈椎长骨刺是一种十分常见的现象。有人统计,40岁以上的人群60%有颈椎骨质增生,到 60岁几乎100%有骨质增生。有了 骨刺,既可以发生症状,也有稳定的作用,这与骨质增生的部位有关,关

脊柱退行性变病理

1 引发退变的因素 1.1过度负荷过度负荷可使退变年龄相应提前。如某些项目的运动员及脊柱长期处于被压体位的劳动者。椎间盘最大承受压力为600kg~700kg如果长时间平均压力在350kg以上,即可使纤维环由中心向周围膨出,甚至断裂。 1.2不良体位人体直立位时第3腰椎间盘内压力负荷量约为70kg,如果腰椎向前屈曲,则可达120kg,在此情况下再负重20kg,间盘内压力可升至340kg。但仰卧位时其压力则是站立位的一半。由此可见体位的变化对脊柱退变有重要意义。 1.3慢性劳损某些慢性劳损及某些职业,使脊柱长

中西医如何治疗强直性关节炎

强直性脊柱炎(AS)是以中轴关节慢性炎症为主,原因不明的全身性结缔组织疾病,又称血清反应阴性关节炎,其特征性病理变化为肌腱和韧带附着点炎症,一般先侵犯骶髂关节,其后由于病变发展,逐渐累及腰、胸、颈椎,出现小关节间隙模糊、融合、消失及椎体骨质疏松、韧带钙化、骨化终致脊柱强直或驼背固定,甚至丧失劳动能力。本病多见于青壮年,有明显家族聚集性,与HLA-B27,强相关,但病因尚不清楚“该病起病隐匿,病程长,缠绵难愈,致残率高。因此AS是国内外医工作者研究的热点问题。 强直性脊柱炎的治疗一般中药主要以滋补肝肾、祛

强直性脊柱炎疼痛特点 强直性脊柱炎疼痛部位

1、腰背痛:起初发生于臀部深区、呈钝痛、难以定位、隐匿发作,早期多位于骶髂关节,可出现双侧交替疼痛,多伴有腰背僵硬不适,清晨加重,热浴、运动后可缓解,休息不改善疼痛,合并坐骨神经压迫者可出现臀部放射性疼痛。 2、胸痛:胸椎、胸肋及胸骨柄关节受累者可出现胸痛不适,咳嗽、喷嚏时可加重,可伴胸廓活动度下降。 3、髋/肩关节疼痛:AS患者要警惕髋或肩关节受累,尤其是髋关节受累,重者可引起下肢残废。 4、其他外周关节疼痛:一般表现为特定关节部位的压痛(附着点炎),如胸肋关节、棘突、髂棘、大转子、坐骨结节、胫骨结节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