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流感的病原学
禽流感的病原学
流感病毒分甲、乙、丙三型,是正粘病毒科、流感病毒属的一种核糖核酸(rna)病毒。甲型流感病毒是有包膜的多型丝状病毒,常呈球形,直径80~120nm,基因组为分节段单股负链rna。该病毒的包膜分内、外层,内层由基质蛋白m1构成,其在颗粒核蛋白体的包质、包核间的有序转移及病毒体的成熟过程中起调节作用;外层包膜则由嵌有血凝素(hemagglutin,h)、神经氨酸酶(neuraminidase,n)及基质蛋白m2三种病毒蛋白成分的一脂质双层构成。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均为抗原,血凝素与病毒在宿主细胞的黏附和侵入有关,并能使人体产生抗体而起到对机体的保护作用,神经氨酸酶则能促进病毒的释放,有助于感染扩散,其抗体无保护作用。双层类脂质和基质蛋白m1均位于包膜内侧,起到稳正病毒结构的作用。病毒核心内由核蛋白、rna和聚合酶蛋白等组成,形成具有特定空间构象的结构,即颗粒核蛋白体,具有依赖rna的rna聚合酶活性。
依据甲型流感病毒外膜血凝素(h)和神经氨酸酶(n)蛋白抗原性不同,可分为15个h亚型(h1~h15)和9个n亚型(n1~n9),其除感染人外,还可感染猪、马、海洋哺乳动物和禽类。目前研究证实,既感染禽类又可感染人类的流感病毒亚型主要为h5n1、h9n2和h7n7,其中由h5n1引起者病情严重,病死率高。
禽流感病毒对热比较敏感,560c 30min、600c 10min、650c~700c或1000c 2min以上即可灭活,使其失去活性。直射阳光下40~48h,或紫外线直接照射,均可使禽流感病毒灭活,失去传染性。该病毒在粪便中可存活1周,在水中可存活1个月,在ph<4.1的条件下也具有存活能力。该病毒对乙醚、氯仿、丙酮等有机溶剂敏感,常用消毒剂如氧化剂、烯酸、十二烷基硫酸钠、漂白粉及碘剂等均能使其迅速破坏而失去传染性。
H7N9 与H1N1有什么区别吗
甲型H1N1流感为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其病原体是一种新型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在人群中传播。与以往或目前的季节性流感病毒不同,该病毒毒株包含有猪流感、禽流感和人流感三种流感病毒的基因片段。人群对甲型H1N1流感病毒普遍易感,并可以人传染人,人感染甲流后的早期症状与普通流感相似,包括发热、咳嗽、喉痛、身体疼痛、头痛、发冷和疲劳等,有些还会出现腹泻或呕吐、肌肉痛或疲倦、眼睛发红等。2009年开始,甲型H1N1流感在全球范围内大规模流行。2010年8月,世卫组织宣布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期已经结束。H7N9型禽流感是一种新型禽流感 ,于2013年3月底在上海和安徽两地率先发现。H7N9型禽流感是全球首次发现的新亚型流感病毒,尚未纳入我国法定报告传染病监测报告系统,并且至2013年4月初尚未有疫苗推出。被该病毒感染均在早期出现发热等症状,至2013年4月尚未证实此类病毒是否具有人传染人的特性,上海2名患者抢救无效死亡,安徽滁州1名患者正在南京抢救中。截至2013年4月5日23时,中国内地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数上升为16例,其中6人死亡。H7N9是禽流感的一种亚型。流感病毒颗粒外膜由两型表面糖蛋白覆盖,一H7N9禽流感新闻型为血细胞凝集素(即H),一型为神经氨酸酶(即N),H又分15个亚型,N分9个亚型。所有人类的流感病毒都可以引起禽类流感, 但不是所有的禽流感病毒都可以引起人类流感 ,禽流感病毒中,H3、H5、H7、H9可以传染给人,其中H5为高致病性。H3为人犬共患,依据流感病毒特征可分为 HxNx共135种亚型 ,H7N9亚型禽流感病毒是其中的一种,既往仅在禽间发现,未发现过人的感染情况。这个病毒的生物学特点、致病力、传播力,还没有依据进行分析判断。H7N9亚型禽流感病毒是甲型流感中的一种,既往仅在禽间发现,未发现过人的感染情况。 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流感病毒可分为甲(A)、乙(B)、丙(C)三型。其中,甲型流感依据流感病毒特征可分为HxNx共135种亚型。
禽流感的诊断与鉴别方法
诊断
1、流行病学:禽流感病毒的宿主广泛,鸡,火鸡,鸭,鹅,鹌鹑和雉鸡等家禽及野鸟,水禽,海鸟等均可感染,其中以鸡和火鸡感染禽流感病毒后的危害最为严重,而在鸭中分离到的病毒比其他禽类多,各种日龄的禽均可感染。
禽流感病毒主要通过与患禽包括与患禽接触的器具的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传染,此外,带毒的飞鸟或水禽常常成为传染源,引起家禽大批发病和死亡。
2、临床症状:禽流感的潜伏期从几小时到3天不等,潜伏期的长短依赖于感染病毒病毒【译】:是由一个核酸分子DNA或RNA与蛋白质构成或仅由蛋白质构成如朊病毒的非细胞形态的靠寄生生活的生命体。的毒力和剂量,感染途径,被感染禽的种别和禽体的状态,急性感染的禽流感无特定临床症状,在短时间内可见食欲废绝,体温骤升,呼吸道症状,下痢,后期出现神经症状,伴随大量死亡。
3、病理变化:禽流感的病理变化因感染毒株毒力的强弱,病程长短和禽种的不同而变化不一,主要表现为头肿,肉髯,冠出血,小腿和趾部皮下出血,腺胃乳头出血及输卵管炎等。
4、病原学诊断:病毒分离需由国家规定的实验室完成。
5、血清学诊断:目前用于禽流感检测的方法有禽流感病毒分离技术,琼脂扩散AGP试验,血凝试验,血凝抑制HI试验,神经氨酸酶抑制 NI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病毒中和试验SN,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免疫荧光技术IF及核酸探针技术,其 中血凝试验,血凝抑制试验和琼脂扩散试验是OIE推荐使用的方法。
鉴别诊断
临床上应注意与流感,普通感冒,细菌性肺炎,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巨细胞病毒感染,衣原体肺炎,支原体肺炎等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1、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一般分为三种,即甲型,乙型和丙型,乙型和丙型流行性感冒一般只在人群中传播,很少传染到其他动物,甲型流行性感冒大部分都是禽流感,禽流感病毒一般很少使人发病,禽流感主要在鸟类中间传播,偶可感染至人,其临床表现与人类流行性感冒相似,但人禽流感症状重,并发症多,与普通流感有一定区别。
2、普通感冒
是一组呼吸道急性自限性常见病,可发生于各年龄组,为散发。急性呼吸道疾病中最常见的就是感冒。感冒大部分由病毒引起,鼻病毒是引起感冒的主要病原体,占50%,15%~20%由冠状病毒、15%~20%由副流感病毒和呼吸道合胞病毒引起,其余由腙病毒和肠道病毒等引起。病毒传播的主要途径是在人之间的手一鼻一手途径,但是也有证据表明感冒病毒也可以通过喷嚏的微粒传播。
温馨提示:如果所在区域已发现疫情应尽量避免与禽类接触,避免接触染病的禽类,如鸡、鸭;避免与禽流感患者接触;对鸡肉等食物应彻底煮熟,避免食用活的或未经煮熟的鸡鸭,特别是煎鸡蛋一定要煎透,避免蛋黄不熟。
禽流感有哪些症状
一、症状
1、潜伏期
一般为1~3天,通常在7天以内。
2、临床症状
急性起病,早期表现类似普通型流感,主要为发热,体温大多持续在39℃以上,热程1~7天,一般为3~4天,可伴有流涕,鼻塞,咳嗽,咽痛,头痛和全身不适,部分患者可有恶心,腹痛,腹泻,稀水样便等消化道症状,重症患者病情发展迅速,可出现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肺出血,胸腔积液,全血细胞减少,肾功能衰竭,败血症,休克及Reye综合征等多种并发症。
3、体征
重症患者可有肺部实变体征等。
二、诊断
1.流行病学
禽流感病毒的宿主广泛,鸡,火鸡,鸭,鹅,鹌鹑和雉鸡等家禽及野鸟,水禽,海鸟等均可感染,其中以鸡和火鸡感染禽流感病毒后的危害最为严重,而在鸭中分离到的病毒比其他禽类多,各种日龄的禽均可感染。
禽流感病毒主要通过与患禽(包括与患禽接触的器具)的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传染,此外,带毒的飞鸟或水禽常常成为传染源,引起家禽大批发病和死亡。
2.临床症状
禽流感的潜伏期从几小时到3天不等,潜伏期的长短依赖于感染病毒的毒力和剂量,感染途径,被感染禽的种别和禽体的状态,急性感染的禽流感无特定临床症状,在短时间内可见食欲废绝,体温骤升,呼吸道症状,下痢,后期出现神经症状,伴随大量死亡。
3.病理变化
禽流感的病理变化因感染毒株毒力的强弱,病程长短和禽种的不同而变化不一,主要表现为头肿,肉髯,冠出血,小腿和趾部皮下出血,腺胃乳头出血及输卵管炎等。
4.病原学诊断
病毒分离需由国家规定的实验室完成。
5.血清学诊断
目前用于禽流感检测的方法有禽流感病毒分离技术,琼脂扩散(AGP)试验,血凝试验,血凝抑制(HI)试验,神经氨酸酶抑制 (NI)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病毒中和试验(SN),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免疫荧光技术(IF)及核酸探针技术,其 中血凝试验,血凝抑制试验和琼脂扩散试验是OIE推荐使用的方法。
h7n9禽流感的病因
基因来源
2013年4月初,中国科学院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重点实验室对H7N9禽流感病毒进行基因溯源研究显示,H7N9禽流感病毒基因来自于东亚地区野鸟和中国上海、浙江、江苏鸡群的基因重配。而病毒自身基因变异可能是H7N9型禽流感病毒感染人并导致高死亡率的原因。
研究结果初步显示,H7N9禽流感病毒暂未发现在猪群中的进化痕迹,暗示了猪在这次病毒基因重配中未发挥中间宿主的作用。
研究人员表示,该研究室病毒片段的重配研究结果显示,H7N9禽流感病毒的8个基因片段中,H7片段与浙江鸭群中分离的禽流感病毒相似,浙江鸭群中的病毒往上追溯,与东亚地区野鸟中分离的禽流感病毒基因相似;N9片段与东亚地区野鸟中分离的禽流感病毒相似。其余6个基因片段与H9N2禽流感病毒相似。据病毒基因组比对和亲缘分析显示,H9N2禽流感病毒来源于中国上海、浙江、江苏等地的鸡群。
基因重配的发生地很有可能在中国的长三角地区,过程可能是亚欧大陆迁徙的野鸟(携带病毒)在自然迁徙过程中(经由韩国等东亚地区)和中国长三角地区的鸭群、鸡群携带的禽流感病毒进行基因重配而产生。
基因序列
科学家们说,一种此前从未在人体内发现的致命禽流感病毒的基因序列数据显示,这一病毒已经发生某些可能使之更易在人类中大流行的变异。
2013年4月3日,迄今没有证据显示,H7N9禽流感病毒正在人际间传播,也存在以下可能性:这种病毒可能会逐渐销声匿迹,不会完全变异为一种人流感。就在中国宣布已确诊多例H7N9禽流感病例数天后,全球各地多家实验室的流感专家开始研究从病人体内分离出来的样本的DNA序列数据,以评估发生大流行的可能性。
世界上最顶尖的流感专家之一、荷兰伊拉斯谟医疗中心的阿布·奥斯特豪斯说,序列显示已发生了某些足以让政府进入戒备状态、对动物和人群加强监控的基因变异。
禽流感的病原学
流感病毒分甲、乙、丙三型,是正粘病毒科、流感病毒属的一种核糖核酸(rna)病毒。甲型流感病毒是有包膜的多型丝状病毒,常呈球形,直径 80~120nm,基因组为分节段单股负链rna。该病毒的包膜分内、外层,内层由基质蛋白m1构成,其在颗粒核蛋白体的包质、包核间的有序转移及病毒体的成熟过程中起调节作用;外层包膜则由嵌有血凝素(hemagglutin,h)、神经氨酸酶(neuraminidase,n)及基质蛋白m2三种病毒蛋白成分的一脂质双层构成。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均为抗原,血凝素与病毒在宿主细胞的黏附和侵入有关,并能使人体产生抗体而起到对机体的保护作用,神经氨酸酶则能促进病毒的释放,有助于感染扩散,其抗体无保护作用。双层类脂质和基质蛋白m1均位于包膜内侧,起到稳正病毒结构的作用。病毒核心内由核蛋白、 rna和聚合酶蛋白等组成,形成具有特定空间构象的结构,即颗粒核蛋白体,具有依赖rna的rna聚合酶活性。
依据甲型流感病毒外膜血凝素(h)和神经氨酸酶(n)蛋白抗原性不同,可分为15个h亚型(h1~h15)和9个n亚型(n1~n9),其除感染人外,还可感染猪、马、海洋哺乳动物和禽类。目前研究证实,既感染禽类又可感染人类的流感病毒亚型主要为h5n1、h9n2和h7n7,其中由h5n1 引起者病情严重,病死率高。
禽流感病毒对热比较敏感,560c 30min、600c 10min、650c~700c或1000c 2min以上即可灭活,使其失去活性。直射阳光下40~48h,或紫外线直接照射,均可使禽流感病毒灭活,失去传染性。该病毒在粪便中可存活1周,在水中可存活1个月,在ph<4.1的条件下也具有存活能力。该病毒对乙醚、氯仿、丙酮等有机溶剂敏感,常用消毒剂如氧化剂、烯酸、十二烷基硫酸钠、漂白粉及碘剂等均能使其迅速破坏而失去传染性。
禽流感患者的鉴别诊断方法
是否有禽类接触史。禽流感患者往往有禽类接触史,而一般近期没有禽类接触者多数不会考虑到禽流感。最有效的鉴别方法就是病原学检测。禽流感的诊断主要依靠流行病学与临床表现,确诊有赖于病毒分离、病毒抗原与血清抗体检测。
流行病学史包括是否到过疫区,或与家禽有密切接触,或与禽流感患者有密切接触史。1周内出现流感样临床表现并出现持续高热(>39℃)者应警惕禽流感。病毒分离、病毒抗原与血清抗体检测是诊断禽流感的重要方法。
如何监测猪甲型H1N1流感疫情
要了解我国猪群中流感病毒基因特征,科学评估甲 型H1N1流感病毒的危害,有针对性地做好甲型H1N1 流感防控工作。 猪群临床监测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加强疫 情临床监测,做好辖区内养猪场(户)、屠宰场(点)和活猪 交易市场的临床监测工作,发现甲型H1N1流感疑似疫 情要及时按规定上报,并采集样品进行病原学检测。 屠宰场和活猪交易市场抽样检测各省、自治 区、直辖市根据实际情况,选择3~10个生猪屠宰场 (点),各采集30头猪的血清样品,同步采集鼻拭子样品, 分别用血清学和病原学方法检测。疑似阳性样品要及时 上报,并送国家禽流感参考实验室进行复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