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多巴胺“回收”的新机制

多巴胺“回收”的新机制

多巴胺是大脑中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它参与生理和病理条件下人和哺乳动物的许多活动,尤其在运动调节、学习和记忆以及药物成瘾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产生多巴胺这一神经递质的神经元(即多巴胺能神经元)对所释放的多巴胺采取了类似于“返回式卫星”的管理方式,即根据大脑活动需要释放多巴胺,同时又利用多巴胺转运体作为多巴胺的“回收泵”,将释放出去的多巴胺适时、适量地予以回收,这样既达到调节细胞外多巴胺浓度,适应生理活动需要的目的,又能使多巴胺得到重复再利用,节能增效。一旦多巴胺“回收泵”系统发生功能障碍,就会发生多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例如药物成瘾等。那么,多巴胺的“回收泵”是如何被精确调控的呢?目前学术界对这一过程的了解仍然非常有限。

在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周嘉伟的指导下,助理研究员朱树勇与博士研究生赵成江和吴莹莹等组成的团队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发现一种小G蛋白的调节因子Vav2能够通过调节多巴胺转运体在质膜的分布,从而显著改变多巴胺“回收泵”系统的转运效率。如果将Vav2基因敲除,“回收泵”功能异常提升,就会使大脑伏隔核多巴胺的含量明显升高。为了寻找控制多巴胺“回收泵”的“开关”,研究人员利用分子生物学实验手段筛选到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的受体Ret。

他们的研究结果显示,GDNF和Ret可以作为拨动和调节多巴胺“回收泵”的“开关”而起作用。当这套“开关”失灵(如Ret基因敲除)的时候,动物呈现类似于Vav2基因敲除小鼠的表现。过去一般认为,GDNF及其受体Ret主要是掌管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存活,因此,他们的这一发现拓展了人们对神经营养因子GDNF作用的传统认识。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对多巴胺“回收泵”的调节机制具有脑区的特异性,这套“开关”主要在与奖赏和药物成瘾起始相关的脑区——伏隔核发挥作用。长期以来,人们对大脑中各主要多巴胺能系统之间在多巴胺“回收泵”的调节机理方面是否存在差别这一问题不甚了解,因此,周嘉伟研究组的这一成果揭示了大脑伏隔核与其它主要多巴胺能系统在分子水平上的显著差别,这将为理解和调控药物成瘾的形成过程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确实,在该研究中他们发现Vav2基因缺失所导致的多巴胺“回收泵”机制失调可以有效抑制可卡因所致的药物成瘾的形成过程,表明作为一条全新的信号转导通路,GDNF/Ret/Vav2信号传导通路在可卡因成瘾的治疗中具有潜在的重要作用。

为什么熬夜后反而更精神

如果一个晚上没有睡觉,人体精神并不会疲劳反而会更加兴奋,也不需要补觉,这是因为第一天大脑分泌的多巴胺在第二天会刺激人体,提供更多的能量以及兴奋感,多巴胺是一种会让大脑感到愉悦快乐的神经递质,也会给人体提供很多的能量,积极性以及兴奋感。这样一来即使熬夜熬到很晚,第二天醒来精神反而更好,也不会打瞌睡。

但是这是一种使人体变得消极的机制,一旦持续这种状况很久,人体功能就会紊乱,偶尔熬一两次夜,其实还是精神比较充足的,但是熬夜过久,多巴胺的分泌也不会提供给人体兴奋感了,反而会让人一夜之间变得苍老和疲惫。

帕金森不等于老年痴呆

在神经内科门诊上经常有患者家属误认为“帕金森病"就是老年痴呆症。这究竟对吗?

答案是否定的,很多人常常存在着这样的误解,甚至把它当成衰老过程中的正常现象,是因为对它的发病机理不是很明白。

发病机制

帕金森病,原名震颤麻痹。帕金森病的发病是由于脑内被称为“黑质”的部位的递质多巴胺神经细胞退化、变性,不能分泌足够的多巴胺引起的。

多巴胺是一种化学物质,负责神经讯息传递。多巴胺数目下降可直接影响肌肉活动,导致运动不协调,从而大大影响患者的活动能力。

帕金森不等于老年痴呆

由于帕金森病患者在晚期会出现痴呆等表现,所以很多人误把它和老年痴呆症混为一谈。

实际上,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疾病。虽然问题都出在“头脑”中,但帕金森病是由脑部“黑质”的递质多巴胺神经细胞病变造成,而老年痴呆症则是脑部颞叶海马病变引起的。另外,老年痴呆症的问题常常出在智力、定向力、计算力、记忆力的缺陷上,冒出“我是谁?”“我从哪儿来?”“我住在哪儿?”等问题,而帕金森患者一般只表现出动作与话语上的迟缓。所以广大帕金森患者及其家属不要有此误解。

乙酰胆碱的作用是什么

乙酰胆碱的作用是什么?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ACh)是一种神经递质,能特异性的作用于各类胆碱受体,在组织内迅速被胆碱酯酶破坏,其作用广泛,选择性不高。临床不作为药用。

在神经细胞中,乙酰胆碱是由胆碱和乙酰辅酶A在胆碱乙酰移位酶(胆碱乙酰化酶)的催化作用下合成的。由于该酶存在于胞浆中,因此乙酰胆碱在胞浆中合成,合成后由小泡摄取并贮存起来。去甲肾上腺素的合成以酪氨酸为原料,首先在酪氨酸羟化酶的催化作用下合成多巴,再在多巴脱羧酶(氨基酸脱竣酶)作用下合成多巴胺(儿茶酚乙胺),这二步是在胞浆中进行的;然后多巴胺被摄取入小泡,在小泡中由多巴胺β羟化酶催化进一步合成去甲肾上腺素,并贮存于小泡内。多巴胺的合成与去甲肾上腺素揆民前二步是完全一样的,只是在多巴胺进入小泡后不再合成去甲肾上腺素而已,因为贮存多巴胺的小铴内不含多巴胺β羟化酶。

5-羟色胺的合成以色氨酸为原料,首先在色氨酸羟化酶作用下合成5-羟色氨酸,再在5-羟色胺酸脱竣酶(氨基酸脱竣酶)作用下将5-羟色氨酸合成5-羟色胺,这二步是在胞浆中进行的;然后5-羟色胺被摄取入小泡,并贮存于小泡内。γ-氨基丁酸是谷氨酸在谷氨酸脱羧催化作用下合成的。肽类递质的全盛与其他肽类激素的合成完全一样,它是由基因调控的,并在核糖体上通过翻译而合成的。

进入突触间隙的乙酰胆碱作用于突触后膜发挥生理作用后,就被胆碱酯酶水解成胆碱和乙酸,这样乙酰胆碱就被破坏而推动了作用,这一过程称为失活。去甲肾上腺素进入突触间隙并发挥生理作用后,一部分被血液循环带走,再在肝中被破坏失活;另一部分在效应细胞内由儿茶酚胺内由儿茶酚胺位甲基移位酶和单胺氧化酶的作用而被破坏失活;但大部分是由突触前膜将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回收到突触前膜处的轴浆内并重新加以利用。

多巴胺特性

多巴胺(dopamine)是NA的前体物质,是下丘脑和脑垂体腺中的一种关键神经递质,中枢神经系统中多巴胺的浓度受精神因素的影响,神经末梢的GnRH和多巴胺间存在着轴突联系并相互作用,以及多巴胺有抑制GnRI-{分泌的作用。

中脑的神经原物质多巴胺(Dopamine),则直接影响人们的情绪。从理论上来看,增加这种物质,就能让人兴奋,但是它会令人上瘾。多巴胺在前脑和基底神经节(Basal Ganglia)出现,基底神经节负责处理恐惧的情绪,但由于多巴胺的缘故,取代了恐惧的感觉,因此有很多人的上瘾行为,都是因多巴胺而起的。

你有否想过,人为甚么会思想,会有感觉,会对一些事物热烈追求,这可能都只不过来自人们大脑内一些微小物质的化学作用而已。

阿尔维德—卡尔森等三人就是研究这种人皆有之的物质而获得诺贝尔奖,他们研究的化学物质名叫「多巴胺」(dopamine),能影响每一个人对事物的欢愉感受。

人的脑中存在著数千亿个神经细胞,人所以能有七情六欲,控制四肢躯体灵活运动,都是由于脑部信息在它们之间传递无阻。然而,神经细胞与神经细胞之间存在间隙,就像两道山崖中的一道缝,讯息要跳过这道缝才能传递过去。

这些神经细胞上突出的小山崖名叫「突触」(synapse),当信息来到突触,它就会释放出能越过间隙的化学物质,把信息传递开去,这种化学物质名叫「神经递质」,多巴胺就是其中一种神经递质。

迟发性运动障碍是怎么回事

一、发病原因

多见于长期(1年以上)大剂量服用阻滞多巴胺能受体,或与之结合的抗精神病药,尤其吩噻嗪类如氯丙嗪、奋乃静,丁酰苯类如氟哌啶醇等,可引起TD 。某些多巴胺药物如左旋多巴、美多巴、帕金宁,安定剂也可引起类似TD不自主运动。偶见于长期服用抗抑郁药、抗PD药、抗癫痫药和抗组胺药患者,减量或停药易发生。

相关因素包括:

①年龄、性别因素:年老者易发生,不易恢复,女性多于男性;

②脑病变患者使用抗精神病药易发生,阴性症状精神分裂症患者TD发病年龄早,发生率高;

③药物因素:药物剂量及治疗持续时间与TD发生有关,多见于治疗早期发生Parkinson综合征患者。

二、发病机制

造成迟发性运动障碍的发病机制不清,中枢多巴胺能神经元受损是一种学说。也有报道提出GABA能系功能减退、自由基产生的神经毒性、抗精神病药对神经系统的直接作用等学说。

一般认为长期服用大剂量抗精神病药物吩噻嗪类及丁酰苯类等,可长期阻滞突触后多巴胺受体(DR),使突触前多巴胺(DA)合成及释放反馈性增加,突触后DR对DA反应敏感性增强,产生DR超敏,处于去神经增敏状态(denervation hypersensitivity),生理剂量的DA可引起运动障碍,与用左旋多巴或停用抗精神病药后往往诱发或使症状加重相符,也支持利舍平可减轻TD症状,氟哌啶醇可暂时掩盖症状,DA增效剂可使症状恶化等。

病理改变:尸体解剖显示黑质及尾状核细胞退行性变和萎缩。

多巴胺的作用

多巴胺有时候能够在人体内部过度分泌,比如说吸毒或者是抽烟的人身体内会分泌出更多的多巴胺,这些多巴胺能够使得有瘾的人产生一种兴奋感,从而使得烟瘾或者是毒瘾特别难以戒掉,不过正是这种特性可以使用多巴胺来治疗抑郁症。

2如果身体内部多巴胺含量分泌不足则能够使得人体对于肌肉失去控制能力,这样就会使得身体不自主的颤抖,特别是帕金森病人身体内部多巴胺分泌减少,所以可以使用多巴胺来控制帕金森病病人的病情。

3现在有的人研究认为多巴胺能够提高人的记忆能力,所以可以使用多巴胺来治疗阿尔茨海默氏症。现在多巴胺可以用于治疗因为心肌梗塞或者是身体创伤导致的休克综合征。另外某些大型的手术导致的休克现象也可以使用多巴胺进行治疗。

多巴胺与爱情

热恋是美妙的,分手是痛苦的,但却都是幸福的。不过不幸的是,热恋之后的单身男女似乎总难再找到那曾有的激情和心仪的对象。为什么会这样,美国科学家通过研究田鼠揭开了其中的奥秘。

田鼠是实行终身一夫一妻制的"性情动物"。据英国《卫报》12月5日报道,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的学者专门对这种动物进行了跟踪,研究它们的大脑和行为,分析它们的爱情产生与消亡过程,结果学者们结合二者后发现,当雄田鼠和雌田鼠交配以后,雄田鼠就会一生一世忠于雌田鼠,每当这个时候,雄田鼠的大脑就会释放出大量多巴胺---一种名为"感觉良好"的化学物质。

研究带头人布兰登·阿拉戈纳将这种多巴胺戏称为"爱情的毒药"。当他们把这种化学物质注射到从来没有交配过的雄田鼠的大脑里时,发现这些小家伙马上放弃了对其他雌田鼠的追求。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这种多巴胺会改变田鼠大脑某一区域上的"沟渠",这个区域为许多动物所拥有,包括人类。当已经有伴侣或曾有过伴侣的雄田鼠再次结识一个新异性时,它大脑里的这个区域就会发生剧烈变化,尽管这个时候雄田鼠大脑也会产生"爱情的毒药"这种化学物质,但是此时,该化学物质就会被已经改变的"沟渠"导向另一个神经元,导致雄田鼠无法对新异性燃起曾有的激情,遂变得冷淡起来。

阿拉戈纳认为,虽然田鼠的爱情生活和人类的不一样,但是作用原理是共通的。也就是说,人类总是旧情难忘,实际上是多巴胺作用的结果。

激发感情

科学家用多巴胺来解释爱情。这就像经济学家用交易成本、配偶专有资本,咨询师用经营、技巧这些冰冷的专业词汇来击碎我们对爱的顶礼膜拜一样,让人感觉失望。

多巴胺是一种神经传导物质,不仅能左右人们的行为,还参与情爱过程,激发人对异性情感的产生。

大脑中心--丘脑是人的情爱中心,其间贮藏着丘比特之箭--多种神经递质,也称为恋爱兴奋剂,包括多巴胺,肾上腺素等。当一对男女一见钟情或经过多次了解产生爱慕之情时,丘脑中的多巴胺等神经递质就源源不断地分泌,势不可挡地汹涌而出。于是,我们就有了爱的感觉。

在多巴胺的作用下,我们感觉爱的幸福。人们品尝巧克力时或瘾君子们在"腾云驾雾"时,所体验到的那种满足感,都是同样的机制在发生作用。幸好,我们的大脑能够区别彼此之间的不同。多巴胺好像一把能打开许多锁的万能钥匙,根据所处情景不同,在体内产生不同的反应。巧克力的气味、口味告诉大脑,我们正在吃东西;情侣的体味和香味提醒大脑,我们正在身陷爱中。

多巴胺带来的"激情",会给人一种错觉,以为爱可以永久狂热。不幸的是,我们的身体无法一直承受这种像古柯碱的成分刺激,也就是说,一个人不可能永远处于心跳过速的颠峰状态。所以大脑只好取消这种念头,让那些化学成分在自己的控制下自然地新陈代谢。这样一个过程,通常会持续一年半到3年。随着多巴胺的减少和消失,激情也由此变为淡漠。

现实生活中男女往往维持很长时间的关系的确令人惊讶。那么是哪种力量使差异极大的两性结合在一起抚养后代呢?生物学家认为,这是激素的力量。真爱弥久

研究人员向这两组实验对象展示他或她爱人的照片,同时利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扫描他们的脑部。扫描图像显示,共度20年伴侣中,大约十分之一的人看到爱人照片后,脑部迅速分泌大量化学物质多巴胺。

作为一种神经传导物质,多巴胺传递喜悦兴奋感,堪称"快乐激素"。上述多巴胺暴发的化学反应在新情侣脑部出现得更为普遍。

研究人员用象征爱情天长地久的"天鹅伴侣"指代出现这种化学反应的多年伴侣。研究团队负责人、心理学者阿瑟·阿伦说:"这项发现反驳了传统爱情观点,"这种观点得到先前一些研究佐证。这些研究指出,感情关系存在几个"破裂点",即在情侣相处12个月至15个月之间、3年以及著名的"七年之痒"。情侣间如胶似漆、意乱情迷的浪漫状态在双方相处15个月内开始淡化,10年后已经消逝。

什么是多巴胺

爱情其实就是因为相关的人和事物促使脑里产生大量多巴胺导致的结果。吸烟和吸毒都可以增加多巴胺的分泌,使上瘾者感到开心及兴奋。根据研究所得,多巴胺能够治疗抑郁症;而多巴胺不足则会令人失去控制肌肉的能力,严重会令病人的手脚不自主地震动或导致帕金森氏症。有科学家研究出多巴胺可以有助进一步医治帕金森症。治疗方法在于恢复脑内多巴胺的水准及控制病情。德国研究人员称,多巴胺有助于提高记忆力,这一发现或有助于阿尔茨海默氏症的治疗。

常用其盐酸盐,为白色或类白色有光泽的结晶;无臭,味微苦;露置空气中及遇光色渐变深。在水中易溶,在无水乙醇中微溶,在氯仿或乙醚中极微溶解。熔点128℃(分解)。

多巴胺也是大脑的"奖赏中心",又称多巴胺系统。

多巴胺分泌

经常运动锻炼。运动也增加血液中的钙质,可以刺激大脑内多巴胺的分泌和吸收。长达30到60分钟的散步,游泳既可以加速多巴胺的分泌。

运动也会促进脑内啡的合成。开心大笑和拉伸运动都会产生脑内啡,脑内啡给身体带来的作用和高多巴胺水平类似。脑内啡也有镇痛剂的功效,如果水平太高也会对人体造成危险。

2保证充足的睡眠。人在睡眠状态时,大脑消耗很少量的多巴胺,这样第二天身体才有充足的多巴胺。每天至少保证8个小时的睡眠时间。

或者……不要睡觉。如果你不是为了让自己感觉更好,只是为了追求高多巴胺水平,睡眠不足就会导致多巴胺大量分泌,但同时你会感觉又累又狂躁。

3达到新的目标。多巴胺为你带来快感,是“享乐主义”的大脑物质。你只要注意训练自己的大脑,设立不同目标,小到及时赶到了超市,大到获得了博士学位,无论是怎么样的目标,达到目标都会让大脑分泌多巴胺,进入狂欢模式。

多巴胺禁忌症

⑴ 交叉过敏反应:对其他拟交感胺类药高度敏感的病人,可能对该品也异常敏感。

⑵ 对人体研究尚不充分,动物实验未见有致畸。给妊娠鼠有导致新生仔鼠存活率降低,而且存活者潜在形成白内障的报道。孕妇应用时必须权衡利弊。

⑶ 该品是否排入乳汁未定,但在乳母应用未发生问题。

⑷ 该品在小儿应用未有充分研究。

⑸ 该品在老年人应用未有充分研究,但未见报告发生问题。

⑹ 下列情况应慎用:

① 嗜铬细胞瘤患者不宜使用:

② 闭塞性血管病(或有既往史者),包括动脉栓塞、动脉粥样硬化、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冻伤(如冻疮)、糖尿病性动脉内膜炎、雷诺氏病等慎用;

③对肢端循环不良的病人,须严密监测,注意坏死及坏疽的可能性;

④ 频繁的室性心律失常时应用该品也须谨慎。

⑺ 在滴注该品时须进行血压、心排血量、心电图及尿量的监测。

帕金森和其综合症之间有什么区别

1、帕金森与帕金森综合征病因不同

帕金森发病原因尚不清楚,考虑和年龄、环境、遗传因素有关系。帕金森综合征的发病原因很清楚,中毒、感染、脑动脉硬化是其主要发病原因,发病机制是由于大脑、中脑黑质一纹状体通路遭到病变破坏,多巴胺神经元变性,以致多巴胺产生不足或不能传输多巴胺来维持正常神经功能。

2、帕金森和帕金森综合征治疗不同

左旋多巴对帕金森治疗效果显着,但是对帕金森综合征治疗效果很差,帕金森综合征药物治疗主要用抗胆碱能药、金刚烷胺、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兴奋性氨基酸(EAA)受体拮抗药等。帕金森综合征发病与脑组织多巴胺含量减少有关,用药原则是补充多巴胺含量和降低胆碱能功能。

3、帕金森与帕金森综合征发病年龄不同

帕金森主要发病于中老年,多在50岁以后发病。但是帕金森综合征可发病于任何年龄组。

相关推荐

多喝绿茶可防治帕金森综合症

帕金森氏病起病缓慢,是逐渐发展的,也就是说并不是一下子就发展到非常严重的程度,是一种缓慢的、进展性的发展过程。据报道,绿茶有预防治疗帕金森病的功效,中国人爱喝的绿茶的原因难道是因为绿茶是预防帕金森病的良方。 据专家介绍,帕金森症是一种进行性的中枢神经系统退化病,它是由人脑多巴胺神经元分化而生的脑细胞的缺失而引起的,目前尚无法治愈。而中国茶叶中有一种天然化学物质——茶多酚。 茶多酚具有抗氧化的性质和保护“宝贵”的多巴胺神经元的作用,而帕金森病发生的主要原因就是多巴胺脑细胞的异常损失引起的。茶多酚发挥作用是通

老年帕金森病手抖的原因

年龄老化(40%): 最常见原因之一,PD的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变化,据估计40岁为0.35%,至60岁为1%,至85岁为2%,且每40个正常人中将有1人发展为帕金森综合征,某些研究表明PD与老化的特殊的相互关系,老化过程和PD中谷胱甘肽过氧化酶及过氧化氢酶减低;随年龄增加单胺氧化酶增加,铁,铜,钙聚集,黑色素聚集,随年龄增长发病率增高,高发年龄为61~70岁,其后则下降,且其黑质,纹状体多巴胺神经元发生退行性改变,色素颗粒及神经细胞脱失,PD组明显重于同龄正常组,酪氨酸羟化酶(TH)和多巴胺脱羧酶活力逐渐

荷尔蒙和多巴胺是什么

多巴胺只是激素中的一种,是一种神经传导物质,用来帮助细胞传送脉冲的化学物质。这种脑内分泌主要负责大脑的情欲,感觉,将兴奋及开心的信息传递,也与上瘾有关。中枢神经系统中多巴胺的浓度受精神因素的影响,同时多巴胺又直接影响人们的情绪。肌体的运动也可产生多巴胺,产生愉悦感。荷尔蒙源于希腊文,就是激素,。是人体内分泌系统分泌的能调节生理平衡的激素的总称。各种荷尔蒙对人体新陈代谢内环境的恒定,器官之间的协调以及生长发育、生殖等起调节作用。它不但影响一个正常人的生长、发育及情绪表现,更是维持体内各器官系统均衡动作的重要

认知障碍的治疗

1.对症和神经保护性治疗 对有明显精神、神经症状,如抑郁,焦虑,睡眠障碍的患者可根据病情进行对症治疗。此外,针对认知障碍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可应用不同的神经细胞保护剂,如脑循环改善剂、能量代谢激活剂、神经递质和神经生长因子保护剂、Ca2+拮抗剂、谷氨酸盐受体拮抗剂、抗氧化剂、胶质细胞调节剂和非甾体类抗炎剂等均被广泛应用于不同疾病引起的认知障碍的治疗。 2.恢复和维持神经递质的正常水平 多种认知障碍与神经递质异常有关,例如,多巴胺能神经元损伤在PD的发病中占重要地位,各种针对提高多巴胺能神经功能的策略相继产生

帕金森病性痴呆的治疗方法

一、抗胆碱能药物一般在疾病早期应用,如苯海索2~4mg,3次/d,口服;或东莨菪碱0.2~0.4mg,3次/d,口服;或苯扎托品1mg,3次/d,口服。金刚烷胺是抗病毒药,具有增加突触前合成与释放多巴胺作用。金刚烷胺100mg,3次/d,口服或与苯海索并用。二、多巴胺替代疗法多巴胺替代治疗在改善生活质量和延缓病程方面取得进展。但长期服用出现多种运动异常表现如“开-关现象”、“剂末现象”和“晨僵”等。因此替代疗法对症状较轻者不宜过早应用,从小剂量开始达到最小有效剂量维持,用药不宜过多加量,出现异动现象随时调

老人帕金森病是怎么回事

1.年龄老化 最常见原因之一,PD的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变化,据估计40岁为0.35%,至60岁为1%,至85岁为2%,且每40个正常人中将有1人发展为帕金森综合征,某些研究表明PD与老化的特殊的相互关系,老化过程和PD中谷胱甘肽过氧化酶及过氧化氢酶减低;随年龄增加单胺氧化酶增加、铁、铜、钙聚集,黑色素聚集。随年龄增长发病率增高,高发年龄为61~70岁,其后则下降,且其黑质、纹状体多巴胺神经元发生退行性改变,色素颗粒及神经细胞脱失,PD组明显重于同龄正常组。酪氨酸羟化酶(TH)和多巴胺脱羧酶活力逐渐减少,纹

乙酰胆碱对血压的影响有哪些

乙酰胆碱这一物质在生活中我们常常能听到的,但是关于这一药品的作用是很多人都不了解的。要认清物质的本质,我们可能首先要了解这个物质的作用。有很多人说乙酰胆碱会对人体的血压有一定的影响。那么到底乙酰胆碱对血压的影响是什么?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权威的专家是怎么说这一问题的吧。 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ACh)是一种神经递质,能特异性的作用于各类胆碱受体,在组织内迅速被胆碱酯酶破坏,其作用广泛,选择性不高。临床不作为药用。 1、乙酰胆碱可以使血压降低,而动脉血压的降低是引起抗利尿激素释放的主要因素之一,

巧克力可以缓解帕金森症状吗

帕金森又称震颤麻痹,是因为人体内一种叫多巴胺的化学物质缺失,造成运动功能和精神活动的调节失控的运动障碍性疾病,也是中老年人最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而多巴胺是一种神经传导物质,能够治疗抑郁症。多巴胺不足则会令人失去控制肌肉的能力,严重会令病人的手脚不自主地震动或导致帕金森;同时,多巴胺也是形成和保持记忆所必须的一种成分。 研究者每天将50g不含可可的白巧克力和50g含85%的黑巧克力分别发给两组帕金森病人,他们将这50g巧克力在一天内分两次吃完,连续2个星期。研究结果显示,食用黑巧克力的病人体内多巴胺

巧克力或有效缓解帕金森症状吗

一天吃两次巧克力可以有效缓解帕金森症状。帕金森又称震颤麻痹,是因为人体内一种叫多巴胺的化学物质缺失,造成运动功能和精神活动的调节失控的运动障碍性疾病,也是中老年人最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而多巴胺是一种神经传导物质,能够治疗抑郁症。多巴胺不足则会令人失去控制肌肉的能力,严重会令病人的手脚不自主地震动或导致帕金森;同时,多巴胺也是形成和保持记忆所必须的一种成分。每天将50g含85%的黑巧克力给帕金森病人,他们将这50g巧克力在一天内分两次吃完,连续2个星期。食用黑巧克力的病人体内多巴胺分泌有明显的增长,

多动症的表现

1.遗传家系研究、双生子和寄养子的研究支持遗传因素是ADHD的重要发病因素,平均遗传度约为76%。 2.神经递质神经生化和精神药理学研究发现,大脑内神经化学递质失衡,如患者血和尿中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功能低下,5-HT功能下降。有学者提出了ADHD的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及5-羟色胺(5-HT)假说,但尚没有哪一种假说能完全解释ADHD病因和发生机制。 3.神经解剖和神经生理结构磁共振成像发现患者额叶发育异常双侧尾状不对称所致,在小脑等部位功能异常的兴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