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性肝炎的诊断
活动性肝炎的诊断
1 有急性乙型肝炎病史,临床症状较重,病程经过以病情反复加剧为其特征。
2 患者有劳动能力逐渐减退,乏力,纳差,厌油,腹胀持续且明显,齿龈出血及鼻出血等表现。
2 有的患者常有低热、月经失调、性功能紊乱或减退,部分患者兼有关节炎、肾炎、糖尿病、干燥综合征等肝外损害表现。
3 体征:面部颜色晦暗,巩膜常黄染,可有蜘蛛痣及肝掌。肝肿大,质地中等或充实感,有压痛及叩痛。多有脾肿大。病情严重者可有黄疸加深、腹水、下肢浮肿、出血倾向及肝性脑病。
4 实验室检查:
(1)肝功能异常的程度随慢活肝病情起伏而变化,活动期血清转氨酶胆红素升高,血清白蛋白降低,球蛋白升高,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血清ALP和γ-GT也有不同程度的升高,ICG试验有明显潴留,有肝内胆汁郁积时胆红素明显升高,血清学检查可有贫血、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凝血因子Ⅱ、Ⅴ、Ⅶ、Ⅸ、Ⅹ均可减少。
(2)免疫学检查中血清可检出HBV有关抗原和抗体。免疫球蛋白常增高,特别是IgG,活动期病人抗LSP抗体、LM抗体、类风湿因子可阳性,偶尔测到低滴度的自身抗体,如抗核抗体(ANAs)等。总补体和C3常下降,有时可测出CIC,Ts细胞及NK细胞活力降低。
急慢性肝炎诊断标准有哪些
肝炎诊断标准(1)急性重型肝炎:又称暴发型肝炎,发病多有诱因。以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但病情发展迅猛,2周内出现极度乏力,严重消化道症状,出现神经、精神症状,表现为嗜睡、性格改变、烦躁不安、昏迷等。
慢性肝炎是指急性肝炎经过六个月后,仍然有临床症状和肝功能障碍的病症。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疲乏无力,上腹不适,肝功能明显异常,特别是体内转氨酶升高。严重者消瘦、面色灰暗、黄疸等。
急慢性肝炎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肝细胞坏死,肝功能异常。急性肝炎和慢性肝炎主要区别在于病情是非。另外,慢性肝炎还包括了那些不是病毒原因引起,但是临床表现为慢性肝炎患者,包括脂肪肝患者、药物性肝炎患者等。急性炎患者预后大多良好,90%以上的患者在3个月内都可以痊愈,只有不到10%的人可转变为慢性迁延性肝炎或慢性活动性肝炎,仅有1%~2%的患者会演变为肝硬化或肝癌。其次,病毒性肝炎具有传染性,可通过血液传播、母婴传播、及性传播。
所以对于患有肝炎的患者一定要及时的治疗,一旦恶化就会治疗的比较的麻烦,还有就是一些喜欢吸烟酗酒的人,小编建议戒酒戒烟哦,这样才可以预防肝炎的产生,也可以帮助恢复患有肝炎的患者。同时不要熬夜,要多注意休息。
慢性活动性肝炎的临床特点
慢性活动性肝病多为急性黄疸型肝炎和无黄疸型肝炎的延续或者是亚临床病毒感染发展而成的。主要表现为食欲差、乏力、恶心、牙龈出血等症状,部分患者还会出现月经失调、性功能紊乱等症状。以下是关于慢性活动性肝炎的特征的详细介绍。
1、慢性活动性肝炎的病程长,超过一年,可持续几年至几十年不愈。
2、乏力,肝区疼痛,食欲不振等症状持续存在,出现肝脾肿大,质地变硬,消瘦,面色萎黄或灰暗无光等肝病面容及肝掌、蜘蛛痣等体征。
3、出现痤疮、皮疹、关节炎、肾炎、溶血性贫血、心包炎、脉管炎、男性乳房发育或阴毛脱落、阳痿、女子月经紊乱、停经等肝外表现。
4、肝功能检测可有谷丙转氨酶(GPT)反复异常,浊度和絮状试验持续升高,血浆白蛋白减少,球蛋白增加,蛋白比值异常,血清蛋白电泳Υ-球蛋白明显增加,血沉也可加快。此外还可出现抗平滑肌抗体、抗线粒体抗体及类风湿因子、狼疮细胞、抗肝细胞膜脂蛋白阳性等自体免疫反应现象。
5、慢性活动性肝炎病人,有的临床症状并不典型。对那些隐慝发展长期不缓解,澳抗持续阳性,肝功能损害虽轻但有日趋严重倾向者,应做肝穿活检,以明确诊断,及时治疗。此型肝炎与慢性迁延性肝炎相比,症状重,预后差,只有15%~30%的患者经治疗痊愈,相当多的慢性活动性肝炎患者经积极治疗后病情可稳定较长时间,但也有少数患者因种种原因难以缓解,而使病情进一步恶化,最后导致肝硬化。所以,病人应较长时间处于医疗监护之下,以便取得满意的疗效
既往有肝炎病史,有较明显的肝炎症状如疲倦乏力、食欲差、腹胀等症状,肝脏多肿大、并可有脾大,多有反复发作性黄疸,面色较灰暗,前胸可见有蜘蛛痣或肝掌征。实验室检查谷丙转氨酶反复或持续性升高,多伴有蛋白代谢异常,血浆白蛋白降低,白蛋白/球蛋白比例降低或倒置,部分病例有肝外系统表现,如关节炎、肾炎等。病情可呈进行性加重,部份病例可发展为肝硬化。
慢性活动性肝炎患者的症状表现的比较明显,而且预后很差,只要15%~30%的患者经过治疗以后会痊愈,也有相当多的患者经过治疗以后病情会相对稳定。因此,得了此类肝病一定要及早治疗,避免病情的恶化。
是慢性重症肝炎
慢性重型肝炎的临床诊断标准
发病基础有: ①慢性肝炎或肝硬化病史; ②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史; ③无肝病史及无HBsAg 携带史, 但有慢性肝病体征
(如肝掌、蜘蛛痣等)、影像学改变(如脾脏增厚等)及生化检测改变(如丙种球蛋白升高, 白/球蛋白比值下降或倒置); ④肝穿检查支
持慢性肝炎; ⑤慢性乙型或丙型肝炎, 或慢性HBsAg 携带者重叠甲型、戊型或其他肝炎病毒感染时要具体分析, 应除外由甲型、
戊型和其他型肝炎病毒引起的急性或亚急性重型肝炎。慢性重型肝炎起病时的临床表现同亚急性重型肝炎, 随着病情发展而加
重, 达到重型肝炎诊断标准( 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40%, 血清总胆红素大于正常10 倍) 。
为便于判定疗效及估计预后, 亚急性重型和慢性重型肝炎可根据其临床表现分为早、中、晚三期。( 1) 早期: 符合重型肝炎
的基本条件, 如严重乏力及消化道症状, 黄疸迅速加深, 血清胆红素大于正常10 倍, 凝血酶原活动度≤40%; 或经病理学证实, 但
未发生明显的脑病, 亦未出现腹水。( 2) 中期: 有量度肝性脑病或明显腹水、出血倾向(出血点或瘀斑), 凝血酶原活动度≤30%。
( 3) 晚期: 有难治性并发症如肝肾综合征、消化道大出血、严重出血倾向(注射部位淤斑等)、严重感染、难以纠正的电解质紊乱或
量度以上肝性脑病、脑水肿、凝血酶原活动度≤20%。
关于肝炎的诊断
肝炎是生活中常见的疾病,但是却有很少人知道肝炎最好的检查方法,自身免疫性肝炎是肝炎的一种特殊的类型,自身免疫性肝炎是与自身免疫反应有关。知道肝炎的检查项目对于我们及时的发现肝炎这种疾病是很有帮助的。哪么,肝炎诊断应该做哪些检查?下面就我院的专家为此问题做出解答。
关于肝炎的诊断,下面具体分析一下:
1、肝穿刺病理检查:对各型肝炎的诊断有很大价值,通过肝组织电镜、免疫组化检测以及以Knodell HAI计分系统观察,对肝炎的病原、病因、炎症活动度以及纤维化程度等均得到正确数据,有利于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
2、超检查:通过定期检查B超,可了解肝脏大小形态、回声情况、门脉内径、脾脏厚度和有无腹水,可以判定病情是否向肝硬化方向转变,或有无占位病变发生。
3、甲胎蛋白(AFP) 此项是检查肝癌标志物的。AFP在B超、CT、磁共振成像没发现肝脏肿块之前就可以明显升高,可以超早期发现原发性肝癌,这是医学界目前公认超早期发现原发性肝癌最有效的方法。
4、采血化验肝功能:此项检查可以让您知道您的肝功能有无损伤,即转氨酶、胆红素、球蛋白有否升高,白蛋白有否降低。
5、超检查肝脏是最常用,最实用、最经济和无创伤的肝病影像学检查技术,它就像一个肝脏的“雷达”,使医生隔着病人的肚皮就看清了肝脏和腹腔内的其他脏器。
自身免疫性肝炎的诊断
自身免疫性肝炎(autoimmune hepatitis,AIH)是1992年在英国召开的消化系统国际会议上由自身免疫性肝炎组专家提出,用以替代自身免疫活动性肝炎的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这是一种病因未明的疾病。一般认为是在病毒感染、药物或化学物质等环境致病因素的作用下,遗传学上对自身免疫性肝炎易感的人群其肝细胞的抗原成分发生改变,或某些病毒蛋白质与肝细胞的某种蛋白成分有同源性,从而诱发了机体的自身免疫反应,导致肝脏的损害。其主要特点是:1、高免疫球蛋白血症;2、组织自身抗体的出现;3、免疫抑制剂治疗有效。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沈敏
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的肝功能检查可见:血清胆红素常轻度或中等度增高,血清转氨酶、γ-谷氨酰转肽酶和腺苷脱氨酶往往升高,γ-球蛋白明显增高,IgG升高,但白蛋白多正常。
AIH病人体内可测到多种自身抗体,最经典的是抗核抗体(ANA)、抗平滑肌抗体(SMA)和抗肝-肾微粒体抗体(抗-LKM)。其他相关的自身抗体包括抗肝-胰抗体(anti-liver-pancreas,LP)、抗可溶性肝抗原(soluble liver antigen,SLA)抗体、抗肝脏细胞溶质抗原I型(anti-liver cytosol antigen type I,anti-LC1)、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tineutrophil cytoplasmic antibody,ANCA)等。
AIH的病理学表现特异性不强,但它对AIH的诊断及严重性的判断至关重要。因此肝活检的病理学检查结果仍然是诊断AIH的重要标准之一。AIH的主要病理学特点是门管区单个核细胞的浸润,主要侵犯肝小叶的界板和汇管区,并侵入小叶,导致门脉周围或界板周围的碎屑样坏死,有时也可见到门脉-门脉或门脉-小叶中央区的桥样坏死。这些病理改变虽然有一定的特点,但只能是提示性的,而非AIH所特有,也可见于慢性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炎以及许多其他肝病。
根据血清中自身抗体类型的不同AIH可分为3型。I型AIH:约占全部AIH病人的80-85%。其中70%为女性患者,年龄一般小于40岁。主要诊断特点是ANA和SMA阳性,其中抗肌动蛋白抗体,尤其是抗聚合F-肌动蛋白对诊断最具特异性。其中17%的患者合并有其它自身免疫性疾病,也有学者认为这一型可能为结缔组织疾病合并肝损害。42%的患者可有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的表现。此型起病较缓慢,对糖皮质激素的治疗反应良好。II型AIH:约占AIH患者总数的5%。多见于2-14岁儿童,在西欧(法国、德国)较为流行。主要特点是抗-LKM1和抗LC-1阳性。该抗体一般不与SMA和ANA同时出现(成人仅4%合并阳性)。II型临床表现较I型重,进展更快,暴发性肝炎多见,易发展为肝硬化,对糖皮质激素的治疗反应不如I型明显。许多报道提示HCV感染与II型AIH有一定关系。III型AIH:90%为年轻女性。主要特点是抗-SLA和抗LP阳性,多无抗-LKM1,但74%可有SMA或ANA阳性。此型对药物治疗的效果与I型相似。
2002年美国肝脏病学会发表了新的自身免疫性肝炎诊疗指南,其中列举了较为详细的诊断标准。
表1. 自身免疫性肝炎的诊断标准
要求
诊断标准
肯定诊断
可能诊断
除外遗传性疾病
α1抗胰蛋白酶表型正常
血清铜蓝蛋白、铁及铁蛋白水平正常
α1抗胰蛋白酶部分缺乏
非特异性血清铜、铜蓝蛋白、铁和/或铁蛋白水平正常
除外活动性病毒感染
无现症甲、乙、丙肝病毒感染的血清标志物
无现症甲、乙、丙肝病毒感染的血清标志物
除外中毒性或酒精性肝损害
每日饮酒精量
病毒性肝炎的检查项目有哪些
(一)血象白细胞总数正常或稍低,淋巴细胞相对增多,偶有异常淋巴细胞出现,重症肝炎患者的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均可增高,血小板在部分慢性肝炎病人中可减少。
(二)肝功能试验肝功能试验种类甚多,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进行。
1.黄疸指数,胆红素定量试验黄疸型肝炎上述指标均可升高,尿检查胆红素,尿胆原及尿胆素均增加。
2.血清酶测定常用者有谷丙转氨酶(ALT)及谷草转氨酶(AST),血清转氨酶在肝炎潜伏期,发病初期及隐性感染者均可升高,故有助于早期诊断,业已证实AST有两种,一为ASTs,存在于肝细胞质中,另一为ASTm,存在于肝细胞浅粒体中,当肝细胞广泛坏死时,血清中ASTm增高,故在重症肝炎时以ASTm增加为主,由于ASTm的半衰期短于ASTs,故恢复也较早,急性肝炎中ASTm持续升高时,有变为慢性肝炎可能,慢性肝炎中ASTm持续增高者,应考虑为慢性活动性肝炎,血清转氨酶除在各型病毒性肝炎活动期可增高外,其他肝脏疾病(肝癌,肝脓肿,肝硬化等),胆道疾病,胰腺炎,心肌病变,休克,心力衰竭等,均可有酶值的升高,某些生理条件的变化亦可引起转氨本科升高,如剧烈体育活动或妊娠期可有轻度ALT的一过性升高,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在重症肝炎时升高最早,在助于早期诊断,果糖1,6-二磷酸酶是糖原合成酶之一,各型慢性肝炎血清含量明显升高,血清鸟嘌噙酶(GDA)与ALT活性一致,并具有器官特异性,γ-谷氨酰转肽酶(γ-GT)在慢性肝炎时可轻度升高,在淤胆型肝炎酶活力可明显升高,血清硷性磷酸酶(AKP)在胆道梗阻,淤胆型肝炎中可升高,肝硬化时血清单胺氧化酶(MAO)同工酶MAO3可升高,而正常人,急,慢性肝炎患者MAO3区带不增高,对肝硬化的早期诊断有一定意义。
3.胆固醇,胆固醇酯,胆硷脂酶测定肝细胞损害时,血内总胆固醇减少,梗阻性黄疸时,胆固醇增加,重症肝炎患者胆固醇,胆固醇酯,胆硷脂酶均可明显下降,提示预后不良。
4.血清蛋白质及氨基酸测定慢性活动性肝炎时蛋白电泳示γ-球蛋白常>26%,肝硬化时γ-球蛋白可>30%,但在血吸虫病肝硬化,自身免疫性疾病,骨髓瘤,结节病等γ-球蛋白百分比均可增高。
血清前白蛋白系由肝脏合成,又名甲状腺结合蛋白,维生素A转运蛋白,其分子量为60000,半衰期1.9天,pH为8.6,其电泳移动速度比血清白蛋白快,故称前白蛋白,肝实质细胞损害时,其浓度即下降,其下降幅度与肝细胞损害程度一致,重症肝炎时其值很低,甚至接近零,急性肝炎和慢性活动性肝炎患者血清前白蛋白值降低者分别可达92%和83.8%,随着病情的恢复而恢复正常,但肝癌,肝硬化,梗阻性黄疸等疾病中其值亦可降低,应予注意。
检测血浆中支链氨基酸(BCAA)与芳香族氨基酸(AAA)的比值,如比值下降或倒置,则反映肝实质功能障碍,对判断重症肝炎的预后及考核支链氨基酸的疗效有参考意义。
5.血清前胶原Ⅲ(PⅢP)测定血清PⅢP值升高,提示肝内有纤维化将形成可能文献报道其敏感性为31.4%,特异性为75.0%,PⅢP正常值为<175μg/L。
(三)血清免疫学检查测定抗HAV-IgM对甲型肝炎有早期诊断价值,HBV标志(HBsAg,HBEAg,HBCAg及抗-HBs,抗-HBe,抗-HBc)对判断有无乙型肝炎感染有重大意义,HBV-DNA,DNA-P及PHSA受体测定,对确定乙型肝炎病人体内有无HBV复制有很大价值,高滴度抗HBc-IgM阳性有利于急性乙型肝炎的诊断,有人用基因工程方法获得HBsAg的前S1(pre S1)和前S2基因,用组织化学及固相放射免疫测定可研究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中前S抗原在肝细胞中的定位,在有HBV复制的肝细胞中常含有HBsAg的前S1和前S2,血清中可测定抗-前S1和抗-前S2,前者于潜伏期即出现,后者在病毒复制终止前出现,故抗-前S1阳性可作为急性乙型肝炎早期诊断指标,抗-前S2可为肝炎恢复的指标。
丙型肝炎常有赖排队甲型,乙型,戊型及其他病毒(CMV,EBV)而诊断,血清抗HCV-IgM或/和HCV-RNA阳性可确诊。
丁型肝炎的血清学诊断有赖于血清抗HDV-IgM阳性或HDAg或HDV cDNA杂交阳性;肝细胞中HDAg阳性或HDV cDNA杂交阳性可确诊。
戊型肝炎的确诊有赖于血清抗HEV-IgM阳性或免疫电镜在粪便中见到30~32nm病毒颗粒。
多聚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reaction,PCR)是一种高特异性和高灵敏度检测病毒性肝炎的新方法,PCR是试管内特异性DNA在引物(primer)作用下的多聚酶链反应,在几小时内能合成百万个同一种DNA,大大增加试验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在病毒性肝炎时,因血清中病毒含量太少,目前检测方法尚不够灵敏,易造成漏诊,而PCR能检测血清中病毒含量104/ml时亦能呈阳性反应,大大提高了检测的灵敏度,PCR最初应用于乙型肝炎的诊断,目前对丙型肝炎亦可用此法检测而确诊。
免疫复合物(IC),补体(C3,C4),IgG,IgA,IgM,IgE以及自身抗体(抗-LSP,抗-LMA等)测定对慢性活动性肝炎诊断有参考意义。
(四)肝穿刺病理检查对各型肝炎的诊断有很大价值,通过肝组织电镜,免疫组化检测以及以Knodell HAI计分系统观察,对慢性肝炎的病原,病因,炎症活动度以及纤维化程度等均得到正确数据,有利于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
慢性肝炎诊断鉴别
根据国际工作小组1994年底在世界胃肠病大会上建议的原则,我国肝病专家在1995年第五次全国传染病会议上,对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进行修改。对无论是乙型、丙型、丁型或新型病毒引起的慢性肝炎,均被划分为轻度、中重、重度3类。
1、轻度相当于原先认识的慢性迁延型或轻型慢性活动型,临床上病情较轻,生化指标仅1~2 项轻度异常。
2、中度相当于原慢性活动型肝炎的中等病理改变者,其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居于轻、重度之间。
3、重度有明显而持续的肝炎症状,如乏力、纳差、腹胀及便溏等,可有肝病面容,肝掌,血管痣和肝脾肿大而排除其他原因引起者,临床上无门脉高压症证据,血清ALT反复或持续升高,白蛋白减低或白/球比值异常,蛋白电泳丙种球蛋白明显升高。凡白蛋白<329/L,胆红素>85 5mmol/L,凝血酶原活动度<60~40,3项中只需一项达标者,即可诊断为慢性肝炎重度。
慢性活动性肝炎治疗方法
一般采取综合疗法,绝大多数肝炎病人都可恢复健康,治疗原则以适当休息,合理营养为主,适当辅以药物,避免饮酒,过度劳累和使用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各型肝炎治疗方法如下。
急性肝炎本病为一种自限性疾病,若能早期诊断,采取适当休息,营养和一般支持疗法,多数病人在3~6个月内能自愈,对临床症状重笃或黄疸深重的急性肝炎患者,宜静脉给予高渗葡萄糖液,维生素C,肝泰乐,门冬氨酸钾镁等药物或加用清热利湿(茵陈蒿汤加减)的中药治疗,对急性黄疸型肝炎(乙型)不宜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简称激素)治疗,一组1805例急性肝炎患者中911例应用激素治疗,余894例仅用维生素等一般药物治疗作为对照,经18~24个月随访,发现激素治疗组患者病情反复及演变为慢性肝炎者较对照组为多,甲型肝炎病人很少演变为慢性,故如有深度黄疸(肝内胆汗淤积),经其他疗法无效时,仍可考虑用激素治疗,1989我院收治的648例甲型肝中,有12例深度黄疸患者,其中7例应用激素治疗,疗效明显,激素以选用琥珀酰氢可的松或强的松龙为宜,前者剂量为200~300mg加于10%葡萄糖液500ml中静脉滴注,每隔7~10天根据肝功能改善情况可逐渐减量,后者剂量为30~40mg/d,以后逐渐减量,5~10mg/d为维持量,总疗程2~3个月;上述患者,经1年随访均告痊愈,病程中未见病情反复。
慢性肝炎与肝硬化有何区别
慢性肝炎其主要病理改变为肝细胞坏死后其网状纤维结构支架塌陷,形成纤维瘢痕。另一种是肝细胞再生,形成大小不等的同心性结节。
慢性肝炎临床上可分为:
①慢性活动性肝炎:有明显的消化道症状(食欲减退、腹胀、腹泻)及全身乏力。活动后症状可恶化,黄疸缓慢加重,有肝区痛,偶有右上腹痛。有肝脏肿大且伴压痛。转氨酶、麝浊等肝功能检查均有不同程度阳性改变。
②慢性非活动性肝炎:症状一般不多,活动后症状并不恶化,偶有乏力、食欲差,可偶有右上腹胀满感,肝肿大多无压痛,肝功能多属正常范围。
肝硬化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肝、脾肿大,脾大极为常见。但要排除可能引起脾肿大的疾病,如疟疾、黑热病和血吸虫病等。脾肿大在诊断中有一定意义。应用X线检查食管或胃底有无静脉曲张,对确定肝硬化的诊断极有价值。一般从病史、体征、肝功试验与慢性肝炎鉴别诊断并不困难,四溴酞酚磺酸钠(BSP)试验极有帮助,超声波检查可协助诊断,肝脏活检可以确诊慢性肝炎或肝硬化,但要严格掌握其适应症。
以上就是关于慢性肝炎与肝硬化有何区别的介绍,知道了慢性肝炎与肝硬化区别,相信您可以更好的区分慢性肝炎与肝硬化。
重型肝炎诊断标准是什么
重型肝炎诊断标准一、急性重型肝炎
以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2周内出现极度乏力,消化道症状明显,迅速出现II度以上肝性脑病,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40%并排除其他原因者,肝浊音办进行性缩小,黄疸急剧加深,或黄疸很浅,甚至尚未出现黄疸,但有上述表现者均应考虑是重型肝炎。
诊断标准二、亚急性重型肝炎
以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15天至24周出现极度乏力,消化道症状明显,同时PT明显延长,PTA低于40%并排除其他原因者,黄疸迅速加深,每天上升≥17.1umol/L或血清胆红素大于正常值10倍,首先出现II度以上肝性脑病者,称脑病型,首先出现腹水及其相关症候者,称为腹水型。
诊断标准三、慢性重型肝炎
发病基础有:1、慢性肝炎或肝硬化病史;
2、慢性HBV携带史;
3、无肝病史及无HBV携带史,但有慢性肝病体征,如肝掌,等及生化检测改变者,
4、肝穿刺检查支持慢性肝炎;
5、慢性乙型肝炎或丙型肝炎,或慢性HBV携带者重叠甲型或其它肝炎病毒感染时要具体分析。
核心抗体的生理意义
乙肝核心抗体(HBcAb)是乙肝病毒核心抗原的对应抗体,它不是保护性抗体,它的存在反而是受到乙肝病毒侵害的指标之一。它包括IgM、IgA、IgG三种类型。IgM型是判定急性乙肝的重要指标,是机体感染乙肝病毒后在血液中最早出现的特异性抗体,一般持续3-6个月。假如HBcAb-IgM持续高滴度,表明乙肝有慢性化倾向。如果在慢性活动性乙肝患者中,HBcAb-IgM滴度高,说明乙肝病毒正在体内复制活跃,是传染性强的指标之一。HBcAb-IgG出现较晚,不是保护性抗体,检测HBcAb-IgG具有流行病学调查意义。
1、HBV复制指标:乙肝核心抗体高滴度存在常表示体内有HBV复制。
2、HBV感染指标:在乙型肝炎诊断和鉴别中,双份血清抗体滴度比较,恢复期血清的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或4倍以上的增长,可诊断为HBV感染。乙肝核心抗体在病毒性肝炎分型诊断中也有重要的意义。
3、乙肝核心抗体阳性时表示乙肝既往感染或现症感染,区别的标准是进一步检查核心抗体的两个分型:核心体IgM和IgG。
高滴度的乙肝核心抗体IgM是急性或近期感染的重要指标,在慢性肝炎活动期也可呈阳性,标志乙肝病毒在复制,有传染性。
核心抗体IgG可持续存在数年至数十年,是既往受乙肝病毒感染的标志,表示现在已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