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胀的中医疗法
胃胀的中医疗法
嚼米汤
米汤及大麦粥对胀气、排气及胃灼热等毛病有效。用5份的水加一份的米(谷子或大麦),煮沸10分钟。盖上锅盖再慢炖50分钟。过滤,冷却后,一天喝数次。
总之,对于胃胀气需要找出自己无法消化的食物,进而避开这些食物。
茶疗养生
茶叶是我国的传统饮料,也是一味良药。它,一可解毒,二可健体,三可养生,四能清心,五能修身。
我国唐朝陆羽在《茶经》里指出:“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
《本草衍义》、《新义录》等书中均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记载,以此说明茶应以药用为先。
而《史记》则记载“神农尝百草,始有新药”, 说明茶的药用是在食的基础上发现的,食为药之先。
其实药食乃同源,两者是很难分开的。那时并没有食品、药物、饮料的区分。不过,诸多历史典籍正说明了我国自古就是茶的原产地,也是世界茶饮文化的发源地。
如藏族古谚所说“茶是血、茶是肉、茶是生命”。
这是从茶叶的药用机理的角度来评价的。在祖国的数千年中华文明中,有关饮茶与健康的记载很多。
特别是我国古代,在医学上,茶常被当作药物使用,作为单方或复方而入药的。由此可见茶疗的重要性。
如古方谓崧茶就是很好的胃胀养生茶疗。
甘草、丁香、山楂、麦芽、陈皮、茯苓等。天然草本帮助解除油腻、帮助消化,恢复胃酸过多、胃部不适。
尾骨痛中医疗法
1.练功疗法:积极进行功能锻炼,特别是姿势训练,锻炼臀肌,增强臀肌力量,可使骨盆后倾,尾骨产生前移,减少尾骨的受伤机会。
2.药物治疗:宜舒筋活血、缓痉止痛,可用舒筋活血汤加减内服,亦可用海桐皮汤煎水熏洗或坐浴,每天1~2次,每次半小时左右。
3患者取左侧卧位,髋、膝关节尽量屈曲,术者右手带手套,以右手食指伸入肛门内,直接放至尾骨、骶骨下部。然后手指向左右方向按摩骶骨两旁肌肉及尾骨两侧,对缓解肌肉疼痛痉挛很有帮助。2~3天一次。
尾骨痛祖国医学早在1772年对本病就进行了描述。如清·吴谦《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说:"尾骶骨,即尻骨也。……若蹲坐垫壅肿,必连腰胯。
甲减的中医疗法
1、脾肾阳虚证
【症状】神疲乏力,嗜睡倦怠,记忆减退,头晕目眩,耳鸣耳聋,腰膝酸冷,畏寒肢冷,皮肤干燥脱屑,毛发干枯易落,纳减便秘,全身浮肿,舌苔白腻,男子阳痿,女子月经不调,舌淡体胖有齿痕,舌苔白腻,脉沉细或沉迟。
【治法】健脾温肾。
【方药】四君子汤合右归丸:附子12克,肉桂7克,杜仲16克,山萸肉12克,菟丝子15克,鹿角胶35克,熟地25克,枸杞子12克,当归12克,党参16克,白术12克,茯苓25克,炙甘草7克。
2、心肾阳虚症
【症状】心悸心慌,胸闷憋痛,神倦嗜卧。形寒肢冷,舌淡嫩,苔白水滑,脉沉迟或结代。可见头晕耳鸣耳聋,腰膝酸软,男子阳痿,女子月经不调。
【治法】温通心阳,补肾益气。
【方药】桂枝甘草汤合金匮肾气丸加减:桂枝12克,炙甘草12克,制附片12克,肉桂4克,熟地25克,山萸肉12克,淮山药25克,茯苓25克,泽泻12克,丹皮12克。胸痛加川芎12克,薤白12克,郁金12克,元胡12克;神倦乏力加炙黄芪35克。
3、阳气衰竭症
【症状】此型常见于黏液性水肿昏迷的患者,表现为神昏肢厥,皮温下降,呼低息微,肌肉弛张无力,舌淡体胖,脉微欲绝。
【治法】 振奋阳气、救逆固脱。
【方药】四逆汤:制附片12克,干姜12克,人参12克,炙甘草12克。
胃胀气中医治疗
1.腹部穴位按摩
用中指分别按揉中脘、神阙、气海、关元穴,每穴1~3分钟,以感觉温热舒畅、打嗝或排气为好。
2.掌摩腹部
以掌心置于胃脘部或脐周,沿顺时针方向摩腹3~5分钟,以透热为度。然后稍用力下压腹部10~20次。
3.点穴
点按内关、足三里、三阴交、太冲、丰隆等穴。每穴1~2分钟。点按后宜用揉法,避免气血积聚。
4.热敷
腹部发凉、腹胀、便溏、喜暖喜按者可用热水袋、热水瓶等发热的物体置于腹部,以温经散寒,促进胃肠蠕动,加速气体排泄。
5.灸法
用燃烧的艾条或艾灸盒对准相关的穴位,进行熏烤,或用姜片置于中脘、气海、关元、足三里等相关的穴位,再用燃烧的艾绒置于姜片上熏烤,可起到温经散寒、扶助阳气等作用。
消化能力较弱者,常食稀软少渣食物是避免胃胀气的最佳选择。也可以试试几种预防胃胀气的食疗方:
鸡肫皮煎酒曲:腹中胀气、胃中堵塞、不思饮食的人,可用鸡肫皮30克、生酒曲15克,共煎饮服。每日早晚各1次,连饮数天,可使胀气消除、食欲增加。
橘皮茶:用新鲜橘皮50克,将其撕碎,加少许白糖,开水冲泡,当茶饮,对较轻微的胀气颇有疗效。若无新鲜橘皮,可去药店买 6克陈皮泡茶饮服,也有一定作用。
山楂麦芽汤:生山楂、炒麦芽各15克,水煎2次, 1日分2次饮服,连饮数日。食积不化、胀气持续者服用,能较快消除症状。
鼻炎的中医疗法
最近天气转冷,又到了鼻炎的高发期,各医院耳鼻喉科门诊每天接诊的鼻炎患者逐渐增多。鼻炎难以治疗彻底,很多人会求助于中医大夫,其实并不是所有的鼻炎都适宜口服中药治疗。
鼻炎分为急性鼻炎和慢性鼻炎,急性鼻炎反复发作或治疗不彻底而演变成慢性鼻炎。慢性鼻炎分为两种,一种是慢性单纯性:以间歇性、交替性鼻塞为主要症状特点,最为常见;一种是慢性肥厚性:以持续性、渐进性鼻塞为主要特点。慢性单纯性鼻炎不宜采用手术治疗,易引起后遗症,最为常见的就是“空鼻症”,就是患者感觉鼻腔异常干燥,而中药内服具有明显的优势。
慢性鼻炎属中医“鼻窒”范畴,其病因病机为伤风鼻塞失治,或外邪屡犯鼻窍,邪毒久留不去,血瘀鼻窍,气血运行不畅,导致鼻甲肿胀,鼻塞不通,重者呈桑葚状。其证型分为气虚证和血瘀证,早期主要以正虚邪滞为主,后期以血瘀为主,故早期以扶正祛邪为主,后期以活血化瘀为主。总的治疗原则为益气活血,化瘀通窍,祛风除湿。
临床上,早期以玉屏风散合苍耳子散加减而成。方中生黄芪益气固表,白术健脾益气,合生黄芪以补脾而助气血之源,使气充血旺;防风走表祛风邪,合黄芪、白术以益气散邪;苍耳子、辛夷、细辛发散风寒,通利鼻窍;白芷散风除湿,消肿排脓;黄芩清肺泻火解毒,桔梗宣散肺经之邪,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甘草调和诸药。诸药配伍,共奏益气固表、祛风通窍、扶正祛邪之功。后期则以桃红四物汤合苍耳子散加减而成。方中辛夷、苍耳子祛风通窍,桃仁、红花活血祛瘀,川芎、赤芍行气活血兼祛瘀通络,细辛宣肺通窍,桔梗、黄芩清热燥湿泻肺,蝉蜕、五味子、乌梅通窍敛涕,甘草调和诸药。诸药配伍,共奏行气活血、祛瘀通窍之功。
当然根据个体差异,用药上也有所不同。中药治疗主要从调整患者的整体功能,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入手,不仅能祛除病邪,而且能提高患者的自身抵抗力。
慢性肥厚性鼻炎可先采用保守疗法,如效果不佳,再考虑手术疗法。低温等离子射频,对慢性肥厚性鼻炎采用中药联合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治疗,术后予以中药治疗,能加快鼻黏膜的恢复,改善鼻窍的通畅,缩短治疗时间,获得较满意的疗效。
疱疹的中医疗法
(一)中药抑制疗法
目前最为有效治疗方法:生殖器疱疹是一种顽固的疾病,很难将其根治,传统药物一直对于生殖器疱疹束手无策。外用疱力康药物中富含活性极强的蛋白溶解酶,能快速溶解疱疹病毒的蛋白外壳,使药物成份迅速进入病毒内部破坏基因链。抑制病毒的DNA多聚酶活性,使其无法繁殖、断子绝孙。
(二)抗病毒药物治疗
1.无环鸟苷(ACV)是一种开链嘌呤核苷,能抑制病毒脱氧核糖核酸合成,而对宿主细胞DNA的合成作用较少。被认为是目前最有效的抗HSV药物。病情严重者可静脉给药,剂量为每公斤体重5mg,每8小时1次,共5~7天。一般病人可口服,每次200mg,每日5次,或每次800mg,每日2次,共服5~7天。能使病毒迅速减少,症状减轻,愈合时间缩短。外用3%~5%ACV软膏也能减轻症状和缩短病程。该药无明显副作用。
对复发次数较为频繁的患者,可预防性的服药。方法是每次200mg,每日3次,连续服用6~12个月,部分病人可得到完全抑制复发。近年来新开发出无环鸟苷的类似物,如万乃洛韦(valaciclovir)、法昔洛韦片(famicidovir)、中药疱力康(paolikang)等,具有疗效确切、生物利用度高、用量小、半衰期长、服药次数少等优点,已有报告用于生殖器疱疹的治疗。
2.疱力康能明显抑制疱疹病毒的复制,对原发性疱疹效果较好。
(三)疫苗与免疫抑制剂对严重的原发性生殖器疱疹和反复发作的病人,可试用非特异性疫苗如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疫苗,以提高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力,但其效果不太可靠,有免疫抑制和免疫缺陷的病人慎用。
(四)免疫增强剂对复发性生殖器疱疹患者可采用免疫增强剂以提高机体免疫调节功能。如左旋咪唑,每次50mg,每天3次,每连服3天后停药11天,即每2周服药3天。也可用左旋咪唑涂布液,涂于前臂屈侧,每天1次,连续3天。每周用药3天。
中药外治法:中药乳膏疱力康、千蒲疱疹油局部症状外用,30天即可消除,增加锻炼不可懈怠.
中医常用五法治疗胃胀气
1、寒湿内聚
腹部胀满、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大便泄泻,或脘腹疼痛、口渴不欲饮、肢体倦怠。可用胃苓汤与厚朴温中汤来温化寒湿。
2、脾胃虚寒
排气不臭,腹中满胀,喜暖喜按,或进热食热饮较舒服,食欲减退、神疲乏力。可用理中汤加减来温补脾胃。
3、湿热蕴结
腹胀恶心、心中烦闷、口渴不欲多饮、时时汗出、大便溏泄味臭、排气亦臭、肛门灼热、小便短赤。可用王氏连朴饮加减来化湿清热。
4、宿食停滞
腹满胀痛、噯腐吞酸、见食物觉恶心、大便泄泻味臭并含有不消化食物、排气有腐臭味。可用保和丸加减来消食导滞。
5、实热内结
腹满或硬痛、大便秘结、口干舌燥。可用承气汤加减来泻下热结。
头皮癣中医疗法
一般不需内治,如合并化脓性感染者,宜清热利湿解毒,用萆藓渗湿汤合五神汤加减。
(一)内治法:
治宜养血和营祛风,若属风寒者,加制川乌、麻黄各9g;若属风热者,加生地15g,菊花12g,苦参15g;若属冲任不调者,加鹿角片9g、菟丝子12g、巴戟天6g。若为阴虚内热者,用生地饮加减。若属湿热实症者,用龙胆泻肝汤加黄柏、苍术、薏苡仁治之。
(二)外治法
可根据病情酌情选用下列诸方:藏药紫草露,每日3-4次,根治彻底。①癣药水,用毛笔蘸涂擦患处,每日2~3次,醋调膏,涂患处。③癣可净,水煎坐浴。④汗斑方,调搽。⑤槿酒擦剂,外擦,每日1~次。⑥雄黄解毒散,醋调搽。
血精的中医疗法
血精是男性生殖系统疾病之一,其主要症状是性交时射出红色精液,多见于现代医学的精囊炎,临床较为少见。本病常与前列腺炎并发,其感染途径多为尿道和前列腺感染直接蔓延;其次是淋巴感染和血行感染。由于细菌的入侵,炎症的刺激,引致精囊充血,当性交时,平滑肌和血管收缩,以致精液中渗混大量的红细胞和脓细胞。
中医认为,血精多由于病人肾阴不足,相火偏旺,迫血妄行;或因房事过多,血络受损,血随精流;或因湿热下注,熏蒸精室,血热妄行所致。
【治法】:滋阴降火,凉血止血。
【药方】:生地15丹皮12泽泻12知母12山萸肉10云苓18女贞子15仙鹤草18旱莲草12淮山15黄芪24乌梅。
【方解】:方中生地滋养肾阴;丹皮凉血,清泻肝火;泽泻泄热;知母退虚热;山药健脾;云苓健脾渗湿;女贞子、旱莲草滋养肝肾,凉血热;乌梅、仙鹤草收敛止血;黄芪补气固本;山萸肉引火归源。
伤食的中医疗法
吃肉太多:引起食欲不振,腹部胀痛,呃逆想吐。可用山楂肉90克,炒焦后研成细末,每次15克,用温开水送服,每日两次。吃牛肉引发不适,可用干稻草一把,煎成浓汤趁热饮服。食狗肉、羊肉太多引起不适,可用山楂14颗、杏仁24粒煎成浓汤服用。
吃面食过多:导致厌食,腹部胀痛,可以服用神曲30克、炒萝卜籽10克、麦芽10克,水煎服,一天一次,分三次服完。
吃谷类太多:引起食欲减退,可取米饭锅巴(小米、粳米、糯米均可)适量,烧焦研末,用温开水送服,每次5克,日服三次。还可用炒麦芽30克水煎服,或用白萝卜捣烂取汁服用。吃元宵太多:可用炒麦芽30克,水煎服。
吃鸡蛋太多:可用神曲30克泡水喝,或用醋一汤匙兑米汤喝。
吃生冷瓜果多:可用丁香1.5克、神曲15克,泡水代茶饮。
吃鱼太多:引发不适,可用红曲15克,水煎服。
饮酒过多:可用白萝卜500克,洗净捣烂取汁,然后在白萝卜汁中加适量的白糖和醋服之。
脾虚伤食平素中气不足,纳则不易消,若不知节制,则伤食而三脘痞结不舒,食而无味,厌食呕恶,肢体困倦,气短眩晕或腹痛腹泻,六脉微弱或滑,舌淡苔薄腻。治以健脾消食,药用六君子汤、加味保和丸加减:党参、白术、云苓、陈皮、木香、神曲、莱菔子、半夏、麦芽、砂仁。如中气素寒,加炮姜、肉桂;湿气过重加苡仁、佩兰;三脘作痛,加鸡内金、山楂;腹痛腹泻加葛根、泽泻、元胡。
食停伤胃食为有形、有质之物,若食无定时且过量,停留不消,则易伤胃。可见腹胀腹痛、呕恶嘈杂、大便秘结、不思饮食,腹痛拒按,倦怠乏力或烦躁不安。脉弦滑,舌苔薄腻或黄厚腻。治以消食导滞,药用枳实导滞丸、平胃散、保和丸加减。药用枳实、大黄、槟榔、鸡内金、莱菔子、神曲、山楂、青皮、大腹皮、郁金、当归、三棱、莪术。<br><br>
外感伤食节日不慎感受外邪,加之饥饱不均,或荤多素少,或贪杯无度,脾胃受伤。证见身痛恶寒、头痛鼻塞,嗳腐频作、腹满不食、大便不畅、胸中滞塞。此须消食祛邪,内外兼治。方用小柴胡汤、桑菊饮、香砂养胃汤、保和丸加减。药用柴胡、桑叶、牛蒡子、防风、菊花、砂仁、半夏、连翘、当归、枳实、鸡内金、豆豉、神曲、细辛。<br><br>
伤食一证,虽属实,也不可妄投利下之药,应顺气、消食;伤食虚证,脾虚为本,食积为标,只能补中有消,不可只消无补,犯“虚虚之戒”。消食应先顺畅气机,常用青陈皮、厚朴、槟榔;消食求腐熟,常用山楂、神曲、麦芽、莱菔子;补虚宜平补,常用太子参、云苓、山药、白术、苡仁、扁豆、党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