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宿学校对孩子心理有哪些影响
寄宿学校对孩子心理有哪些影响
首先,寄宿制学校是否具备关注每个孩子的条件,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对于儿童,尤其是学龄前的儿童来说,应该接触来自家庭、学校等多方面的刺激。一边在家庭与父母相处,一边在学校与老师同学相处,这种转换对孩子来说都是有益的刺激。在学校里,往往都是一个老师面对众多学生,无法实现针对每个孩子不同情况的个性化教育。
其次,读寄宿制学校好不好还取决于孩子本身的能力。有些孩子性格开朗外向,独立性较强,比较容易适应寄宿学校的生活。如果家庭的教育环境并不好的话,那么学校老师无疑是更为专业的教育者。
当然,在跟踪的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个班级里寄宿和非寄宿混合的情况,在这样的对比之下,寄宿的孩子在心理上就会产生一些异样的情绪,比如觉得我跟别的孩子不一样、自己被父母抛弃到学校里等等。刘博士就遇到一个原本能力和素质都很好的孩子,因为中班下学期变成了“全托”,各方面表现都下降的情况。
儿童一岁左右的时候,与父母之间就建立起一种依恋的关系。但是早期孩子与父母的关系又可以分为四种类型:一、安全型,即以父母为基地;二、回避型,即有没有父母都无所谓;三、反抗型,有不安全感,害怕被父母抛弃;四、缠人型,总是黏着父母。第一种类型的孩子情绪较为稳定踏实,后三种类型的孩子情绪比较不稳定。
10岁之前是孩子情感发展的关键期。心理学上倾向于教导孩子去体会什么是情感,而不是掩饰它。在学校这样的群体之中,个体的情感表达是相对缺失的。对于孩子来说,在家庭当中才更能自由地宣泄自己的情绪和情感。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家长牢牢抓住这个孩子进入小团体之前最后的亲密时期。孩子的成长过程其实是自我的成长过程。早期孩子和父母是一体的,他们通过哭声影响父母的行动,使父母围着自己团团转。三岁左右的时候,进入一段反抗期,这在心理学上称为独立自主到羞愧怀疑。三岁到十岁这个阶段,是孩子必然要与同伴建立关系的阶段,也标志着他们将在同伴群体中长大,逐渐接受群体的观点。假如家长因为诸多原因让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寄宿,那么应该像那个每周三将孩子接回家的母亲一样,让父母和孩子有更多的相处机会,增进亲子关系。
引起女生早恋行为的原因
引起少女早恋行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步入青春期的生理,心理活动的变化是少女“早恋”的主导因素,除此以外,由调查可发现,引起少女早恋的原因还有以下几个方面:
1、贪玩、贪吃、爱慕虚荣,追求物质享受,有的易被有钱人玩弄。
2、受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以“早恋”为荣,随便发生两性关系。
3、年幼无知,缺乏青春期的生理,心理知识,遇到坏人容易受骗上当。
4、由于共同学习的关系,互相爱慕,产生了较纯真的感情,但未能理智地处事,产生极大的感情烦恼。
5、外界环境如黄色书刊、黄色录像、电视、电子游戏等不健康因素的刺激,引起心理的不平衡和感情冲动,陷入“早恋”的误区。
6、来自学校的压力如作业负担过重,学习成绩下降,同学关系紧张,教师的教育方法单一粗暴,学校生活枯燥无味,都使她们厌恶学校生活,抵触老师的教育。
7、缺乏家人的关心,如单亲、再婚家庭,或父母一方甚至双方在外地工作,或因家从本人素质差,或家庭不和等原因家长极少关心女儿的成长,使她们产生孤独、失落情绪,把精神寄托在家庭成员以外,沉迷于“早恋”之中。
8、家庭教育不当引起,如粗暴型的家庭容易使子女产生叛逆心理,苛求型的家庭使孩子承受的压力过大;溺爱型的家庭使孩子养成娇生惯养,追求享受,目中无人的恶习;这几种家庭教育不当的类型都会给教育孩子带来来极大不良的影响,导致她们离家出走,或做出“偏激”行为。
孩子睡眠不足的四大原因
一是缺乏良好学习习惯对睡眠影响很大,近三分之一的中小学生因为写作业太慢缺少睡眠。调查显示,32.3%的被调查学生因为写作业速度慢而影响学习。进一步调查发现,孩子写作业太慢大多与学习习惯密切相关,如有的孩子边写边玩。调查还发现,有70%的孩子缺乏午睡的习惯,这导致孩子身体疲乏,并影响写作业的速度。
二是心理问题,这也是影响孩子睡眠状况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学习负担重、交往压力、代际沟通等是形成心理问题的主要因素。调查显示,共有16.6%的被调查者认为“夜里做梦特别多”是影响睡眠的主要原因。对中小学生夜里做梦的内容进行访谈、分析表明,学习负担重、交往压力、代际沟通等都是孩子们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并影响到睡眠和心理健康。
三是学业负担过重,这是影响中小学生睡眠不足的根本原因,近一半学生因为作业过多而无法按时睡觉。调查显示,有49.5%的中小学生因为作业太多而不能获得充足的睡眠。另外,有33.5%的小学生和57.6%的初中生“为了完成作业不得不少睡觉”。也就是说,超过三分之一的小学生和超过半数的初中生经常为了完成作业不得不挤占睡眠时间。
四是由择校导致的上学路远,这是中小学生缺少睡眠的另一大原因。调查显示,选择因为上学路远而睡眠不足的小学生为12.6%,初中生为19.3%,平均为16.1%。对孩子来说,上学路远不仅消耗时间和精力,而且存在安全隐患。因此,建议父母及教育工作者必须关注少年儿童上学路途远近问题,父母为孩子“择校”时,不仅要注重学校教学质量,还要考虑孩子上学途中所消耗的时间、精力和安全问题。
儿童抽动症的危害
1.影响成长发育
孩子出现抽动症以后,通常对孩子的体格检查和神经系统检查通常无异常,也不会影响孩子的智力,但是孩子就是学校成绩上不去,而且在学校,孩子们发现患儿会出现这些异常行为,从而嘲笑、冷落患儿,这便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理发展,使孩子心理出现问题。
2.学习困难
孩子由于存在抽动症,上课期间时常出现抽动行为,如甩手,经常性甩丢书本等,长期下去,孩子的注意力就会集中到自己身体上,从而直接影响孩子学习,导致孩子出现学习困难,还由于孩子长期受到他人嘲笑、冷落,孩子便会出现不主动学习,厌学、逃学等情况。
3.影响孩子性格养成
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不但难以建立自尊、自信的健全人格,而且很容易产生反社会心理,在青少年期出现品行障碍。同时也会对抽动症患儿产生社会退缩和社交障碍方面的影响。由于孩子过早的进入社会,孩子可能被哪些不良少年影响,从而使孩子产生对这会的不满,而对人做出攻击行为,严重的会出现犯罪行为。
胃肠心理疾病
有这样一个病人,她被腹泻折磨半年多了,痛苦不堪。开始拉肚子的时候,她以为是吃什么东西吃坏了肚子,就自己找点消炎药吃了几天,结果没有好转,反而更厉害了,吃什么都拉,拉出的东西像水一样,她就去单位卫生所找医生看看,医生给她换了种消炎药,继续用药一段时间仍然没有好,总是肠胃不舒服,也找不出腹泻的规律和原因。时间长了,她担心自己得了什么怪病,不断地往各个医院的消化科跑,直到有位消化科的医生建议她去看心理医生。
她想不到腹泻跟心理有什么关系,但实在没有办法了,就“死马当作活马医”吧,将信将疑来到心理科。心理医生问,最初开始出现腹泻的时候,生活中有什么事情发生吗?她想了想说,那时刚从领导岗位退下。过去工作很忙,要管很多事很多人,突然停下来很不适应,不知道该干什么,胡思乱想,总是有很多担心,吃饭也开始不规律了,有时有什么吃什么,有时不想吃就不吃了,心里很烦躁但也说不清烦躁什么。
经诊断,这位病人最初出现的腹泻症状是由精神心理因素导致的,后来抗生素的使用更使肠道益生菌遭殃,导致胃肠功能紊乱。
通过一段时间的心理治疗,她调整了心态,重新找回生活的意义,舒缓了焦虑情绪,胃肠功能也正常了。
其实,因心理因素引起胃肠功能问题的情况很多,比如,有些考生在面临重大考试前会突然出现腹泻,还有很多人经常感到胃不舒服,不想吃饭,往往习惯求助于药物而忽视心理的调整。不仅走了弯路,更加重了身心的痛苦。
有一位妈妈带着自己十六岁的女儿来咨询,妈妈说孩子不想吃饭,没胃口,勉强吃点就吐。看着孩子非常消瘦,妈妈很心疼,去好多医院的消化科看,做了好多检查,也没发现有什么异常。经人提醒,就来看看是不是有心理原因。的确,孩子的问题属于神经性厌食症,跟心理有直接的原因。
在起初跟孩子的沟通中,孩子一副无所谓的样子,说自己挺好的,没什么事,在学校也挺好的,就是不想吃饭,觉得这样正好减肥了。随着谈话的深入,我渐渐了解到孩子内心的苦闷和压抑。孩子和单亲妈妈生活在一起,孩子理解妈妈的不容易,也很懂事,学习很努力;但孩子学习成绩并不理想,总是受到妈妈的批评;在学校孩子觉得自己不受欢迎,也没什么好朋友;她总是羡慕地看着别的同学在一起说笑玩耍。她不知道该怎样赢得同学和老师的关注,也不敢跟妈妈说这些,也不想说,因为她觉得即使说了妈妈也会说“好好学习吧,只要学习好,人家就会瞧得起”。这样的生活让她情绪很低沉,对什么也没兴趣,也没胃口吃饭。有次一个同学跟她说了句“你最近瘦了,怎么减肥的呀”,她和这个同学有了些交谈,这让她心里很高兴,似乎找到可以吸引大家关注的方法了,她就开始有意少吃饭,本来就不好的胃口就越来越不想吃,甚至吃进去内心就排斥,总会呕吐。
通过心理咨询,找到了孩子深层的心理原因,这样就有了改变的机会。
这些案例在提醒人们,身体和心灵是一个整体,心理的变化会影响身体,我们不仅要关注身体健康,更要关注心理健康。
孩子出新心理问题主要是哪些因素
青少年儿童的心理承受能力是脆弱的,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易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及自身因素。这些因素的单独或综合作用,使青少年儿童出现各种心理方面的问题或障碍。
自身因素
孩子自身的个性特征,如:胆小、怯懦、敏感、青少年儿童的心理承受能力是脆弱的,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易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及自身因素。这些因素的单独或综合作用,使青少年儿童出现各种心理方面的问题或障碍。
家庭因素
家庭结构、家庭关系、父母教养方式、父母对儿童的期望、父母的离异和再婚等等都会对儿童的心理发展带来很大影响。
学校因素
学校因素也会影响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学校风气、教师素质、师生关系、学校的课程设置、是否具有良好的心理卫生服务体系等均与儿童青少年的心理状态相关。
生物学因素
该因素与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密切相关。如:父母患有精神疾病,其子女患有精神疾病的可能性要大于父母正常的儿童;母孕期接触某些化学物质、射线或患病等均有可能影响孩子神经系统发育,使孩子易于出现某些精神方面的疾病;癫痫、脑炎等疾病也会影响儿童的精神健康状况。
社会和文化因素
社会经济情况制约着人们的生活条件和教育、卫生设施,并影响着家庭育儿的手段。家庭文化和社会文化的渲染,也对儿童的成长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幼儿饮食有什么小策略
科学地吃,应言传身教,使他们知道如何科学地获得合理营养,同时要培养子女具有良好和文明的饮食习惯,应注意以下12点:(1)尽早让孩子自己动手吃饭。这样做,不仅能增强孩子的自主性,还有助于开发智力,有人认为,中国人用筷子吃饭,特别能促进大脑皮层发育。(2)给孩子定时开饭,让孩子每天都能按时就餐。(3)教会孩子讲究卫生,做到饭前洗手,饭后漱口。(4)吃饭时,尽可能施行分餐制。(5)为孩子创造一个祥和?安宁?轻松的就餐环境与气氛,不要在吃饭前和吃饭时教训?责骂孩子。(6)不要让孩子边吃边玩,也不要一边吃,一边看电视或看书。(7)每餐吃饭的持续时间宜为20~30分钟,要让孩子养成细嚼慢咽的习惯。(8)父母与子女一起吃饭时,可随时简明地告诉孩子一些有关食物与营养的知识?比如,说:“土豆是长在哪里呀?是产在土里的?”“喝牛奶有什么好处呀?天天吃奶的孩子能长高个?”在方式上,切忌唠叨。(9)一些家庭在节假日常大吃大喝,在寄宿制学校就读生,周末回家,父母往往为其准备好吃好喝?这种做法容易让孩子暴饮暴食,可能引发急性胃肠炎?胰腺炎等病症,还会影响孩子的饮食心理,家长应该避免。(10)随着年龄的增长,家长要让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如择菜?淘米?在八九岁时,可教他们烧饭炒菜,从煮鸡蛋?煮粥开始,到中学时代,就能会做一般的家常饭菜?如此,不仅能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还能使他们长大后热爱饮食生活。(12)教会子女一些用餐礼仪,比如,口中有食物时不要说话;不要含着食物喝水;不要持筷子指指点点和在菜盘里扒来扒去;打喷嚏和咳嗽时,要用餐巾或手帕掩着嘴,把头远离餐桌。
什么人要接种肺炎疫苗
1、选择性接种
(1)2岁以上的儿童。
(2)患有可增加肺炎球菌感染性疾病危险的慢性疾病者,如心血管疾病、肺部疾患、肝及肾脏功能受损者。
(3)免疫缺陷病人,如脾切除者或是由镰状细胞性疾病及其它原因引起的脾功能障碍者。
(4)患有其它慢性疾病而可能感染肺炎球菌的高危人群(如酒精滥用)及并存如糖尿病、慢性脑脊髓液渗漏、免疫抑制等因此可引起更严重的肺炎球菌病患者,或是反复发作的上呼吸道疾病,包括中耳炎、副鼻窦炎等。
(5)何杰金氏病患者。
2、群体接种
(1)群体接触密切者,如寄宿学校。
(2)具有发生流行性感冒并发症高度危险者,特别是肺炎。
(3)当疫苗中含有的某型肺炎球菌在社区人群中发生爆发流行时,社区人群为高危人群。
3、再接种
(1)一般无需对成年人常规再接种。
(2)脾切除者。
(3)10岁以下脾切除或患有镰状细胞性贫血症的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