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胃疼艾灸有用吗 食滞型胃疼

胃疼艾灸有用吗 食滞型胃疼

症状:胃脘胀闷,甚则疼痛,嗳腐吞酸,呕吐不消化食物,吐后痛减,舌苔黄腻,脉滑。

施灸方法:灸疗用补法,使火力温和缓慢透入穴 下深层,起到温阳散寒补虚之效,每穴每次灸疗壮数3-7壮,如用艾条灸,可用雀啄灸,每穴每次灸3-5分钟,可每日灸治1次,10-30天为一个疗程。

施灸穴位:中脘,内关,足三里。

呕吐艾灸哪里可以缓解

呕吐应该辩证分型来取穴进行艾灸,具体分型如下:

外邪犯胃型呕吐艾灸

主要症状:突然呕吐,兼有发热恶寒,头疼身痛,胸腹满闷,苔白。

艾灸疗法:灸中脘,内关,足三里,胃俞,中府,大椎,风门穴。

取穴体位:患者仰卧屈膝,取中脘,内关,足三里穴,于仰卧位加灸中府,于俯卧位加灸大椎,风门穴。

艾灸手法:用艾条温和灸,将艾条点着,一手中,食指放于所取穴位两边,另一手持艾卷垂直悬起所选穴位的皮肤上,离皮肤3-4厘米,以患者觉得温热至有灼痛感觉为度,如果觉得太热时可回旋移动,使温热连续刺激,每穴灸5-10分钟,然后俯卧,去2双胃俞穴温和灸5-10分钟,灸法同上。

艾灸功效:解表化浊。

饮食停积型呕吐

主要症状:呕吐酸腐,脘腹胀满,嗳气厌食,吐后则舒,苔厚腻。

艾灸疗法:灸中脘,内关,足三里,建里,神阙,阴陵泉,脾俞穴。

取穴体位:患者仰卧屈膝,取中脘,内关,足三里穴,于仰卧位加灸建里,神阙,阴陵泉,与俯卧位加灸脾俞穴。

艾灸手法:各穴艾炷隔姜灸,取新鲜老姜,据穴区部位切厚0.2-0.5厘米的姜片,中间穿刺数孔,施灸时,将新鲜姜片放在所选穴位的皮肤上,置大火中等艾炷放在其上,用火点燃艾炷进行施灸,待患者感到局部有灼痛感时,略提起姜片,或更换艾炷再灸,每穴灸3-5壮。

艾灸功效:消食化滞,和胃降逆。

肝气犯胃型呕吐

主要症状:呕吐吞酸,嗳气频作,胸胁满闷,胀痛不舒,苔薄。

艾灸疗法:灸膻中,中脘,足三里,阳陵泉,太冲穴。

取穴体位:患者仰卧屈膝,取膻中,中脘,足三里,阳陵泉,太冲穴。

艾灸手法:用一手中指食指放于所取穴位两边,一手持点燃的艾条垂直悬灸所选穴位的皮肤,离皮肤3-4厘米,以感觉温热至微有灼痛感为度,如果觉得太热可以回旋移动,使温热连续刺激,每穴灸5-10分钟。

脾胃虚弱型呕吐

主要症状:饮食稍有不慎即吐,或稍觉劳倦,即困惫乏力,眩晕呕吐,喜暖恶寒,面白肢冷,便溏,舌淡。

艾灸疗法:灸中脘,内关,足三里,胃俞,神阙,关元,脾俞,肾俞穴。

取穴体位:患者仰卧屈膝,取中脘,内关,足三里穴,于仰卧位加灸神阙,关元,于俯卧位加就脾俞,肾俞穴。

艾灸手法:同上述艾灸手法一致。

艾灸功效:温中健脾,和胃降逆。

胃疼拉肚子治疗方法

中医认为胃痛大致可分为外邪犯胃、饮食伤胃、情志不畅、素体脾虚四种原因,而外邪主要指外感寒热湿三邪,其中寒邪犯胃导致阳气被遏、气机阻滞、不通则痛又是临床最常见的原因。除了一般的胃痛表现外,还伴有胃部怕冷、喝冷水疼痛加重、喝温水则缓解,以及随气候寒热变化等典型表现。所以,临床上一般采取温胃散寒、通经止痛的方法进行治疗。艾灸操作简单、临床疗效显著,有散寒止痛、温经止血的功效,多用于少腹冷痛、行经腹痛、宫寒不孕等证。

具体做法:

将艾条一端点燃,左手食指中指置于施灸穴位两侧,右手拿起艾条后靠近腹部的中脘穴(腹部正中线,脐上四寸处),距离皮肤约3cm,用悬起法灸 10~20分钟,以局部皮肤温热红晕,而不感到灼烧疼痛为度。施灸过程中还可以将艾条在穴位附近处做小幅度回旋动作,以缓解局部皮肤温度过高引起的不适。

中脘穴是八会穴之腑会、胃之募穴,有温中健脾、行气止痛的功效,为艾灸胃脘痛的常用穴。除了中脘穴外,还可以配合关元穴以温肾培元。此外,足三里(外膝眼下3寸,距胫骨前缘1横指处)亦是临床常用保健要穴,为胃之合穴,有升清降浊、培补后天、益气升阳之效。

中医教你缓解胃痛好方法

中医认为胃痛大致可分为外邪犯胃、饮食伤胃、情志不畅、素体脾虚四种原因,而外邪主要指外感寒热湿三邪,其中寒邪犯胃导致阳气被遏、气机阻滞、不通则痛又是临床最常见的原因。除了一般的胃痛表现外,还伴有胃部怕冷、喝冷水疼痛加重 、喝温水则缓解,以及随气候寒热变化等典型表现。所以,临床上一般采取温胃散寒、通经止痛的方法进行治疗。艾灸操作简单、 临床疗效显著,有散寒止痛、温经止血的功效,多用于少腹冷痛、行经腹痛、宫寒不孕等证。

具体做法是:将艾条一端点燃,左手食指中指置于施灸穴位两侧,右手拿起艾条后靠近腹部的中脘穴(腹部正中线, 脐上四寸处),距离皮肤约3cm,用悬起法灸10~20分钟,以局部皮肤温热红晕,而不感到灼烧疼痛为度。施灸过程中还可以将艾条 在穴位附近处做小幅度回旋动作,以缓解局部皮肤温度过高引起的不适。

中脘穴是八会穴之腑会、胃之募穴,有温中健脾、行气止痛的功效,为艾灸胃脘痛的常用穴。除了中脘穴外,还可以 配合关元穴以温肾培元。此外,足三里(外膝眼下3寸,距胫骨前缘1横指处)亦是临床常用保健要穴,为胃之合穴,有升清降浊、培 补后天、益气升阳之效。

艾灸胃部后胃有点疼

艾灸胃部是让阳气不断的输入人体内,而艾灸胃部结束后,会有一些排病反应,因为每个人的体质不同,排病反应也有所不同,常见的有气胀、起水泡、局部红点等。

若艾灸胃部后胃有点疼,有可能是艾灸后造成的不适,情况轻微一段时间后好转的话,并没有什么大碍,若疼痛时间长疼痛加剧等,建议前往医院检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合理用药治疗。

艾灸可以治疗胃痛吗

艾灸可以治疗胃痛吗可以治疗胃痛,中医一般都是属于养生,治疗胃痛是一个长久的事情,而不是像西医那么明显一个疗程立马见效。

胃痛艾灸的好处中医认为,胃痛主要与脾,胃有关,病位在胃,而及于脾,寒邪客胃,饮食伤胃,肝气犯胃,脾胃虚弱等,这些原因最终会引起脾胃之气运行不通畅,不通则痛。艾灸上述两个个穴位,可以疏通运行不畅的脾胃之气,而中脘穴是胃气于腹部的穴位,艾灸这个穴位更增强了疏通的力量,从而达到减轻胃痛的作用。

胃痛艾灸取穴脾俞穴

位于背部,在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背部两个肩胛骨的下缘对着第7胸椎棘突,由此向下数4个胸椎棘突,往旁边1.5个拇指指间宽度)。

胃俞穴

位于背部,在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脾俞往下数1个胸椎棘突,往旁边1.5个拇指指间宽度)

中脘穴

位于腹部,在神阙(肚脐)与左右两侧肋骨在胸前交汇点连线的中点处。

不同类型胃痛艾灸方法寒邪犯胃证

取穴及操作:主穴取中脘穴,配易关元穴施灸,用清艾绒制之艾炷直接置于穴位处,待燃脂1/3时,易炷再燃,一般灸7-10壮。

功效:温中散寒,和胃止痛。

肝郁气滞证

取穴及操作:取双侧膏肓穴,厥阴俞,左侧足三里,膻中等穴位,分2日施灸, 每次5穴(自上而下,先背后腹),每穴灸3炷,灸炷如半粒枣核大,按瘢痕灸法施灸,施灸的同时用手轻轻拍击按摩周围皮肤,以减轻疼痛,待灸火自灭后再连续灸第2,3炷。

功效: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胃热炽盛证

取穴及操作:取中皖,足三里,内关三个穴位,上述穴位分2日施灸,每穴灸3炷。

功效:清热止痛,降逆通便。

暑湿犯胃证

取穴及操作:取足三里,中皖,胃俞,脾俞,按艾炷灸法常规操作,每穴灸5-7壮,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功效:解暑和胃,化湿止痛。

胃痛注意事项1.如果是突然发作的剧烈腹痛,并且伴随刀割样的疼痛,疼痛朝肋部或背部放射,应及时到医院就诊,以免把急性胰腺炎当胃痛误诊。

2.治疗胃痛期间要保持良好的饮食起居习惯,避免进食辛辣刺激油腻食物。

3.如果胃痛发作时,身边没有艾条,艾炷,不妨让患者趴着,在其背部到太阳穴附近,找到一个压痛点,用拇指一下下的往下按压,坚持按压2-3分钟,疼痛能慢慢止住。

治疗胃病见效最快的方法是什么

一、药物治疗胃疼

1、猴菇菌片治疗胃疼:是由猴头菌经过煎后浓缩而制成的片剂。适用于胃溃疡、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慢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等病症的治疗,亦可用于胃癌、食道癌的辅助治疗。

2、香砂养胃丸治疗胃疼:由砂仁、白术、枳壳、半夏曲、党参组成,具有和胃止呕、舒气宽胸之功能。适用于脾胃虚弱、消化不良、两肋胀满、胃脘作痛、食后嘈杂、呕吐酸水、面色萎黄、四肢倦怠等症的治疗。

3、香砂六君丸治疗胃疼:由木香、砂仁、党参、白术、茯苓、灸甘草等组成,具有益气健脾和胃之功能。适用于治疗脾虚气滞、消化不良、嗳气食少、脘腹胀满、胃脘痞痛等症。

4、补中益气丸治疗胃疼:由黄芪、党参、白术、当归、柴胡、升麻、桔皮、灸甘草组成,具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之功能。适用于脾胃气虚、少气懒言、体倦肢软、面色苍白、胃脘痞胀、大便稀溏、舌质淡苔薄白等症的治疗。对胃下垂者久服亦可收效。

二、中医治疗胃疼

1、寒湿阻滞型胃疼:呕吐清水。恶心,腹泻如水,腹痛肠鸣并伴有畏寒发热,颈项或全身关节酸痛,苔薄白或白腻,脉灞。

治法:散寒除湿,和中止泻。藿香、大腹皮、白芷、紫苏、茯苓、清半夏、白术、陈皮、厚朴、生姜、甘草。

2、食滞胃肠型胃疼:恶心厌食,得食愈甚,吐后反快;腹痛,泻下秽臭,气迫不爽,泻后痛减,苔厚腻,脉滑实。

治法:消食化滞,和胃降逆。焦山楂、神曲、制半夏、茯苓、陈皮、莱菔子、大腹皮。

三、一般治疗胃疼

应去除病因,卧床休息,停止一切对胃有刺激的食物或药物,给予清淡饮食,必要时禁食,多饮水,腹泻较重时可饮糖盐水。

胃疼艾灸有用吗 肝气犯胃型胃疼

症状:胃脘胀满,攻撑作痛,连及两胁,舌苔白,脉弦,为肝气犯胃。

施灸方法:灸疗用补法,每穴每次灸疗壮数3-7壮,每日灸治1次,10-30天为一疗程。

施灸穴位:中脘,内关,足三里,期门,太冲,阳陵泉。

艾灸穴位治疗胃痛

中医治疗:

(1)、气滞胃痛:

证候:胃脘胀痛,痛连胸胁,遇情志不遂而诱发或加重,嗳气频繁,伴呕吐吞酸,大便不畅,舌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主方:柴胡疏肝散。

(2)、血瘀胃痛:

证候:痛有定处,如锥刺刀剜,拒胺,或有呕血、黑便,舌质紫暗有瘀斑,脉弦涩。

治法: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主方:失笑散合丹参饮。

(3)、食滞胃痛:

证候:胃痛胀满,厌食,嗳腐吞酸,呕吐不消化食物,吐后痛减,舌苔厚腻,脉滑。

治法: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主方:保和丸。

(4)、虚寒胃痛:

证候:隐隐作痛,喜暧喜按,空腹痛甚,得食痛减,遇寒发作或疼痛加重,泛吐清水,神疲纳呆,四肢欠温,大便溏薄,舌苔淡白,脉细数或沉迟。

治法:散寒温胃,健脾止痛。

主方:黄芪建中汤合良附丸。

(5)、阴虚胃痛:

证候:胃脘灼痛,嘈杂似饥,口燥咽干,大便秘结,舌红少津或剥脱无苔,脉细数。

治法:益胃养阴。

主方: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

中医艾灸治疗胃痛:

足三里穴

犊鼻穴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处。

主治:胃痛,腹痛,腹胀,消化不良。

灸法:艾条灸5~15分钟,艾罐灸20~30分钟。

中脘穴

腹部正中线,脐上4寸处。

主治:胃痛,反胃吞酸,呕吐,消化不良。

灸法:艾条灸5~15分钟,艾罐灸20~30分钟。

期门穴

在胸部,当乳头直下方,第六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主治:胸肋疼痛,乳腺炎。《中华针灸学》说:“主治肋下积气,伤寒心痛,呕酸。”

灸法:艾条灸3~5分钟,艾罐灸10~15分钟。

特效反射

在手掌第四掌骨和钩骨的交界处。

主治:胃下垂,胃炎,胃痉挛,十二指肠溃疡。

灸法:艾条灸10~15分钟。

艾灸穴位治疗胃痛症状缓解速度快,安全简单,很多人都可以在家自行治疗。

吃完饭总是胃疼应该怎么办

一、抗感染治疗胃疼

一般不需要抗感染治疗,但由细菌引起尤其伴腹泻者,可选用小檗碱(黄连素)、呋喃唑酮(痢特灵)、磺胺类制剂、诺氟沙星(氟哌酸)等喹诺酮制剂、庆大霉素等抗菌药物。

二、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因呕吐、腹泻导致水、电解质紊乱时,轻者可给予口服补液,重者应予静脉补液,可选用平衡盐液或5%葡萄糖盐水,并注意补钾;对于有酸中毒者可用5%碳酸氢钠注射液予以纠正。

三、一般治疗胃疼

应去除病因,卧床休息,停止一切对胃有刺激的食物或药物,给予清淡饮食,必要时禁食,多饮水,腹泻较重时可饮糖盐水。

四、中医治疗胃疼

1.食滞胃肠型胃疼

主症:恶心厌食,得食愈甚,吐后反快;腹痛,泻下秽臭,气迫不爽,泻后痛减,苔厚腻,脉滑实。

治法:消食化滞,和胃降逆。

方药:焦山楂、神曲、制半夏、茯苓、陈皮、莱菔子、大腹皮。

2.肠胃湿热型胃疼

主症:病起急骤,恶心频发,呕吐吞酸,腹痛阵作,泻下急迫,便行不爽,粪色黄褐而臭,口渴欲饮,心烦,尿短赤少,舌苔黄腻,脉淆数或滑数。

治法:清热化湿,理气止泻。

方药:葛根、黄芩、黄连、木香、茯苓、车前子、白扁豆、薏苡仁、荷叶、生甘草。

胃病吃什么药治疗效果好

1、西药治疗胃疼:可选用胃舒平、胃得乐、乐得胃、甲氰咪胍等抗酸或抑酸药;治疗胃疼还可以选用普鲁苯辛、胃疡平、胃复康、安胃灵、东莨菪碱等解痉剂。

2、中成药治疗胃疼:九气拈痛丸、香砂养胃丸、胃肠安丸、陈香路白露、元胡止痛片、胃苏冲剂等,治疗胃疼。

3、止痛中药治疗胃疼:金铃子、玄胡、白芍、乌贼骨、良姜、青木香等治疗胃疼,可在辨病、辨证的基础上选用。

4、辨证用药治疗胃疼

(1)湿热中阻型胃疼:胃脘疼痛,身热不扬,身体困重,口苦而腻,纳呆,大便溏薄,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清热化湿,行气止痛。清中汤加减主治胃疼。

(2)寒邪犯胃型胃疼:胃疼暴作,恶寒喜暖,呕吐清水痰涎,得温熨则痛减,遇寒则痛甚,口和不渴,或喜热饮,舌苔薄白,脉弦紧。温中散寒、行气止痛。良附丸加吴茱萸、木香、苏叶等,主治胃疼。

(3)胃热炽盛型胃疼:胃脘灼热疼痛,身热,汗出,口渴喜冷饮,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脉洪数。清胃泄火、行气止痛。清胃散加减主治胃疼。

(4)食滞胃肠型胃疼:胃疼,脘腹胀满,嗳腐吞酸,或吐不消化食物,吐后痛减,或大便不爽,舌苔厚腻,脉滑或沉实。消食导滞。保和丸加减主治胃疼。

胃病艾灸疗法

中医学认为,胃痛多由过食生冷,寒邪犯胃,寒积于中,阳气被遏;或饮食不节,中焦失运,内蕴湿热,气机阻滞;或忧思恼怒,肝气郁结,横逆犯胃,气滞日久,血行瘀阻,瘀血内结,不通则痛,久痛伤胃络等因致气机不畅,从而胃脘疼痛。气机运化失常,“不通则痛”是发病的核心。

1、艾灸治疗胃病穴位:中脘穴(位于腹正中线脐上4寸处)、足三里穴。

2、艾灸治疗胃病方法:选准穴位后,点燃药用艾条,在中脘穴、一侧足三里穴上各悬灸10分钟,以穴位上皮肤潮红色为度。胃痛可立即缓解。使用时要注意力集中,艾火与皮肤的距离,以受灸者能忍受的最大热度为佳。注意不可灼伤皮肤。

3、效果:艾灸足三里穴能使胃痉挛趋于弛缓,胃蠕动强者趋于减弱;又能使胃蠕动弱者立即增强,胃不蠕动者开始蠕动。因此,除胃溃疡出血、穿孔等重症,应及时采取措施或外科治疗外,其他不论什么原因所致的胃痛,包括现代医学中的急、慢性胃炎和胃、十二指肠溃疡病及胃神经官能症等,若以胃脘疼痛为主者,用本法艾灸,均能立时止痛。

腹疼艾灸哪个位置

腹疼艾灸应该辩证分型治疗,具体方法如下:

寒邪腹疼

病因:感受风冷,侵袭于中,或寒冷积滞于胃肠,恣食生冷太过,中阳受戕,均可导致气机升降失常,阴寒内盛作痛。

主证:腹疼较剧,腹部喜温怕冷,大便溏薄或泄泻,腹中雷鸣,小便清白,四肢欠温,口不渴,舌苔白腻,脉象沉紧,寒凝气滞者,则便秘,腹胀拒按。

艾灸方法

治法:温里散寒,理气止痛。

艾灸处方:中脘,足三里,天枢,神阙,合谷。

取穴方义:中脘,足三里温中理气,天枢调理肠胃,神阙温下元以散积寒,佐以手阳明经的原穴合谷,发汗解表,调整传导功能,诸穴共灸,以奏散寒止痛之效。

灸法:

1.艾条温和灸:每次选用3-4穴,每穴灸5-10分钟,每日灸1-2次。

2.艾柱灸:每次选用3-5个穴位,每穴灸3-5壮,每日1-2次。

3.隔盐灸:于神阙穴按隔盐灸法操作,用中艾炷灸5-10壮,每日灸1次。

阳虚腹疼

病因:脾阳不运,脏腑虚而生寒,或因中阳虚馁,寒湿停滞,或因气血不足,脏腑失其温养而致腹痛,亦有因房事之后为寒邪所中而致阴寒腹痛者。

主证:腹疼隐隐,时作时止,疼时腹部喜按,大便溏泄,面色少华,精神疲乏,腰膝酸沉怯寒,舌质淡胖,舌边有齿痕,舌苔白,脉沉细而迟。

艾灸方法

治法 :温肾益脾,缓急止痛。

艾灸处方:脾俞,肾俞,关元,足三里,三阴交。

取穴方义:肾俞,关元补肾壮阳以祛寒,脾俞,足三里健脾补气以生血,三阴交健脾止泻,气血温煦濡润,经脉通利,脏腑得到温养,则腹疼可除。

灸法:

1.艾条温和灸:每次选用3-5个穴位,每穴灸10-20次,每日灸1次。

2.艾炷灸:每次选用2-4个穴位,每穴灸3-5壮,选用麦粒大艾炷,每日灸1次。

3.温盒灸:每次选用2-4个穴位,每穴灸15-20分钟,每日灸1次。

相关推荐

实用常见病艾灸疗法 艾灸治疗便秘

每2-3天或更长时间排便一次,且无规律,长伴随排便困难或排便间隔时间较长,腹胀,腹痛,大便带血等症状,部分患者还伴随头痛头晕,腹中胀满疼痛,易怒等症,甚至引发痔疮,肛裂。 中脘穴: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艾灸该穴位有健脾益胃之功效,主治气机郁滞所致大便不畅,欲解不得,少腹作胀,嗳气频作等症。 大肠俞穴:在腰部,两腰骨高点连线与脊柱交点向两侧旁开两指,即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艾灸该穴位有调理肠胃,排毒的作用,有助于排出体内毒素,防止便秘,保持肠道卫生。 艾条温和灸:点燃艾条一端,将艾

急性乳腺炎艾灸哪里

急性乳腺炎的发生是由致病因素引起的乳汁郁积,乳络阻塞,气血瘀滞,化热酿毒以致肉腐成脓,治疗以“通”为主,疏表邪以通营卫,通乳络以去积乳,和营卫以散瘀滞,疏肝气以消郁结,通腑实以泻胃热,通过合理的艾灸手法,有助于理气散结,活血通络,排脓通乳,对改善乳腺炎症状有良效。具体应该分型艾灸: 胃热壅滞型乳腺炎艾灸 症见:乳房结块疼痛,色焮红,全身关节酸痛,头痛,憎寒壮热,口苦咽干,小便黄,大便秘,脉弦数或洪数。 治则:清热解毒,理气透脓。 艾灸取穴:主穴取下巨虚,温溜,膻中;配穴取丰隆,少泽。 艾灸方法: 1.艾条

浅表性胃炎的中医辨证治疗

中医理论认为慢性浅表性胃炎属胃脘痛、肝胃不和、食滞胃脘,临床主要表现为上腹胀痛、恶心、呕吐、嗳气、泛酸等症状,病因是情志不舒、肝气郁结、肝失疏泄、肝气犯胃、气机阻滞而发疼痛。或饮食不节,过饥过饱,以致积滞不化,雍塞于胃而发生疼痛。久病则脾胃虚弱,复感寒凉而致疼痛。中药治疗则暖胃理气,敛酸止痛,消胀止痛,甘化阴及养阴益胃,临床疗效显著。慢性浅表性胃炎还可应用针灸推拿的方法进行治疗。 针灸疗法 临床上常选用内关、中脘、足三里、阳陵泉等穴。痞满甚者,加刺膻中、章门;情志抑郁者,加刺期门、太冲;上腹痛甚者,加上脘

中医艾灸中脘穴缓解胃痛

现代人说自己没胃病都没人相信,特别是经常熬夜加班的工作族,胃痛时候时常是吃止痛药随便应付,有胃病要细心调理,中医艾灸中脘穴缓解胃痛。 胃痛:凡由于脾胃受损,气血不调所引起胃脘部疼痛的病证,又称胃脘痛。历代文献中所称的“心痛”、“心下痛”,多指胃痛而言。 胃痛往往表现在食欲不振、胃部胀痛、恶心、泛酸等症状也时常出现,尤其是吃些生冷食物或者天气转凉时胃痛就会愈发明显。 中医认为胃痛大致可分为外邪犯胃、饮食伤胃、情志不畅、素体脾虚四种原因,而外邪主要指外感寒热湿三邪,其中寒邪犯胃导致阳气被遏、气机阻滞、不通则痛

艾灸天枢的功效 艾灸天枢的作用

天枢穴在肚脐两旁,是胃经上的重要穴位,其位置对应着肠道,艾灸此穴能促进肠道的良性蠕动,可以起到防治便秘的作用。 天枢穴属足阳明胃经,同时是手阳明大肠经募穴,大肠功能出现问题,天枢穴会有痛感,艾灸刺激该穴位,可以改善肠腑功能,治疗大肠疾患。 天枢是大肠募穴,总辖大肠经的气血,而人体内的五脏六腑又是相邻想通的关系,因此任何部位受外邪侵入都会在天枢有所反应,胃不舒服可以通过艾灸天枢穴来调理,增强肠胃功能,调整肠道蠕动,消除胃积滞,从而提高胃动力。 天枢主辖人体气机沉浮,艾灸此穴可调整人体气血运转,增强脾胃功能,

胃疼艾灸3大养生穴位止痛效果强大

由于人们不规律的饮食习惯,很多人时常会出现胃痛、胃胀、消化不良等胃部毛病。胃痛怎么办?中医认为,胃痛患者,艾灸中脘穴、内关、足三里穴等3大养生穴位,有很好的止痛效果。 中医学认为,胃痛多由过食生冷,寒邪犯胃,寒积于中,阳气被遏;或饮食不节,中焦失运,内蕴湿热,气机阻滞;或忧思恼怒,肝气郁结,横逆犯胃,气滞日久,血行瘀阻,瘀血内结,不通则痛,久痛伤胃络等因致气机不畅,从而胃脘疼痛。气机运化失常,“不通则痛”是发病的核心。艾灸治疗胃痛时,取中脘穴、内关、足三里穴。 艾灸治胃痛的方法 令患者取舒适体位选准穴位后

头疼艾灸哪个部位

风寒袭表型头疼艾灸部位 症状:头疼怕寒,肩背发冷,遇风加重,鼻塞咳嗽,苔薄白,脉浮紧。 施灸方法:宜选用督脉,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穴进行治疗。 1.艾条灸:点燃艾条,火头距离穴位皮肤2-3厘米进行熏烤,使皮肤有较强的刺激感,火力要壮而短促,以达消散邪气之效,每穴灸5分钟左右。 2.艾炷灸:在穴下涂敷大蒜汁,以粘附艾炷,选用标准大中艾柱施灸,可吹火使艾柱较快燃烧,当穴下产生强烈刺激感时即清除艾柱一般灸3-10壮。 施灸穴位:风池,风门,外关,合谷。 风热犯表型头疼艾灸部位 症状:头疼如裹,肢体困重,胸闷

胃痛艾灸哪里最好

胃痛艾灸取穴 脾俞穴:位于背部,在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背部两个肩胛骨的下缘对着第7胸椎棘突,由此向下数4个胸椎棘突,往旁边1.5个拇指指间宽度)。艾灸功效:健脾和胃,利湿升清,主治胃痛,呕吐,胸胁胀痛等症。 胃俞穴:位于背部,在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脾俞往下数1个胸椎棘突,往旁边1.5个拇指指间宽度)。艾灸功效:和胃调中,祛湿消积,主治脾胃虚弱,脘腹胀痛,翻胃吐食,饮食不下,肠鸣腹痛等症。 中脘穴:位于腹部,在神阙(肚脐)与左右两侧肋骨在胸前交汇点连线的中点处。艾灸功效:理气和胃,化

艾灸治疗胃病的方法

引起胃痛的原因无外乎两者。一是由于忧思恼怒,肝气失调,横逆犯胃所引起,故治法以疏肝、理气为主。二是由脾不健运,胃失和降而导致,宜用温通、补中等法,以恢复脾胃的功能。 肝气犯胃忧思恼怒,气郁伤肝,肝之疏泄失调,横逆犯犯胃,气机阻滞,胃失和降则胃脘头痛。正如沈金鳖所说:“胃病,邪干胃脘病也。惟肝气相乘为尤甚,以木性暴,且正克也。”若气郁化火,可致疼痛加重;火郁日久,致肝胃之阴亏耗,则病程每多缠绵;如久痛入络,络脉损伤,则见吐血,便血等症。 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或过食生冷肥甘之品,以致脾胃受伤,食滞中焦,气机不利而

脾胃虚寒艾灸什么穴位

1、脾胃虚寒艾灸什么穴位呢 局部取穴:期门穴、章门穴。 背部取穴:肝腧穴、脾俞穴。 四肢取穴:丰隆穴、内关穴。 肝气淤滞,易腹胀,两胁胀,加灸:太冲穴。 肝郁脾虚,胖是虚胖,舌头大,肚子大在上腹,腹胀,拉稀、便秘交替,加灸:太白穴。 肝气郁滞时,丰隆加太冲;肝郁脾虚时,丰隆加太白。 2、脾胃虚寒艾灸有什么好处 艾灸有利于提高脾胃功能,促进消化吸收和增强人的抵抗力,对于胃脘胀 痛、呕吐、呃逆、吞酸、食欲小振等有较好疗效。艾灸关元能使清阳上升,浊阴下降,元阳温暖,血液充盈,能培肾固本,补气回阳, 通调冲任、理